时间: 2023-06-18 22:01:0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8次
青铜兵器——
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青铜时代,青铜广泛用于铸造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兵器,但中国古代的青铜制品却有着独特之处,即多为兵器和容器。
据中国史籍《左传成公十三年》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一方面,统治者为巩固和扩大其势力,连年不断地进行军事战争,对兵器的需求不断增长,刺激和推动了青铜兵器的铸造;而另一方面,在中国古代社会,统治者作为现世和人间的主宰者,通过祭祀仪式沟通天神和祖先,并以此强化自己执掌政权的权威性。
基于以上原因,作为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青铜制作的礼器和兵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的青铜剑既有杀伤力又观赏性十足,完全可以说是秦国的“大橙武”了!
“剑光照空天自碧”——
在秦俑坑内西南角一个残破的陶俑下,一把镀金的银白色铜剑,静静地躺卧在泥土中,尽管经历了两千多年泥水浸蚀的漫长岁月,当考古人员发现时,它依旧闪烁着昔日的雄风华采——通体光亮如新,寒气逼人。
由于当时民工众多,人员混杂,未敢当众提取,悄悄地用土掩没,待全体人员收工后,袁仲一等考古人员才再次围拢过来,按照考古程序将铜剑提取出来。
此剑长达91.3厘米、宽3.2厘米,其形制与长度为典型的秦代精良宝剑。它的出土,无疑为研究秦代兵器的制造和防腐技术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原始实物证据。同时,它在诱使人们重新忆起了“荆轲刺秦王”那段惊心动魄故事的同时,也解开了这个故事留下的千古之谜。
“橙武”鼎鼎大名,从荆轲刺秦王说起——
公元前222年,强大的秦军灭掉赵国后,兵临易水,剑指燕国。燕国军臣人心惶惶,眼看国亡在即,燕太子丹为挽救危局,导演了一幕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悲剧。荆轲为报答太子丹的厚待之恩,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之信念,离燕赴秦,去实施行刺计划。
荆轲与壮士秦武阳来到咸阳,向秦始皇贡献秦国叛将樊於期的人头和燕国地图。当他们来到宫殿前时,号称13岁就因杀人而出名的副手秦武阳,被眼前威武森严的秦宫气势吓得面如土色,双腿打战,热汗淋漓。卫士将他挡在门外,无奈之中,荆轲一人手捧地图从容自若地走向大殿。
当他在秦始皇面前将地图缓缓展开时,一把锋利的匕首露了出来,这是燕国太子丹花重金从赵国徐夫人手里购来并让工匠用毒药煨淬过的特殊凶器,经过试验,这把匕首只要划破人的皮肤流出血丝,无不当场毙命。
荆轲见匕首已现,再无掩饰的必要,急忙扔掉地图,冲上前去抓住秦始皇的衣袖挥臂欲刺。也就在这一刹那,秦始皇本能地从座椅上跳起来,荆轲抓住的衣袖哧地一声被断为两截,秦始皇借机绕宫殿的大柱子奔逃,荆轲紧追不放,情况万分紧急。
奔逃中的秦始皇下意识地伸手去抽身佩的青铜宝剑,可剑身太长,连抽三下都没能出鞘。在这非生即死的紧要关头,一个宦官大呼:“王负剑”秦始皇听到喊声,猛然醒悟,将佩剑推到身后斜抽出来。
随着一道寒光闪过,荆轲的左腿被齐刷刷斩断,顿时血流如注。躺在地上的荆轲忍住伤痛,用力将匕首向秦始皇掷去,但未能刺中,秦始皇挥剑连砍荆轲数剑,荆轲绝命身亡,作为副手的秦武阳也被宫廷卫士随之剁成肉泥......
这一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给后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就当时的情形而言,如果秦武阳不是因胆怯而改面色,而是和荆轲一起去刺杀秦始皇,那么中国历史的进程将重新改写。可惜这位刺客没有做到,只以其自身的悲剧给
后人留下了不尽的感叹和惋惜。有诗云:“廿岁徒闻有壮名,及令为副误荆卿。是时环柱能相副,谁谓燕囚事不成!”
随着这场悲剧的结束和岁月的流逝,人们对秦始皇所佩宝剑提出了种种疑问,为什么在绕柱奔逃时抽不出剑?负剑又是怎样的一种动作?他的剑何以锋利到足以一次就将荆轲左腿斩为两截的程度?一号坑秦代宝剑的出土,使千百年来的秦王负剑斩荆轲之谜迎刃而解。
“大橙武”青铜剑在秦代的发展——
剑最早用于战争的是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陕北发现的殷代羊首短剑,山西保德县林遮峪出土的铃状短剑就是他们的专利品。
战国晚期乃至秦代,中原青铜剑的铸造工艺得到了较快发展,秦俑坑的铜剑则代表了当时工艺水平,剑在早期车战时代曾作为指挥员和御手的防身武器;战国秦汉时期又成为步兵的武器装备;剑也是骑士的武器装备,相传洛阳金村出士铜镜上的骑士像,就是身穿铠甲,手持短剑。
剑的又一个重要用途是作为贵族显示身份地位的标志,那些制作精美的宝剑是用于贵族佩带之物。
秦始皇陵出土的以青铜兵器为代表的各种文物也全面展示了秦朝在工艺技术方面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剑身很薄,平面呈窄长的兰叶状。从横截面看,是由脊、纵、锷(刃)构成的扁状八面体。剑锋部是锐角的等腰三角形,上接一段内凹的束腰,在12-20厘米处之后逐渐加宽,但是最宽处也不超过3.6厘米。
束腰对于两刃八面的剑体可以起到风槽的作用,以增加穿刺的速度和力量,剑茎同剑身一次铸成,呈椭圆柱体。剑格为中空的菱形,基座椭圆柱,首呈菱形的袋状,两侧出耳,有钉孔,基端插入首后,以铜钉固定,基部夹以竹片,缠以蒯缑。
战国时期乃至秦代青铜剑,在吴越剑的基础上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将古代青铜剑的铸造工艺推上顶峰地位。秦代剑的锡含量明显比吴越铜剑增多,由于含锡量的增加,可以更好地使金属组织细化,因而硬度也就相对地增强,锋利程度得到明显提高。
最为不同的是,秦剑的身长已不像吴越之剑那样短小而是大大增长,由先前不足60厘米发展到90-120厘米,随着剑身的增长和锋利度的提高,青铜剑作为一种武器渐渐被士兵普遍利用并作为一种常规武器装备用以防身和作战。当然,在统治阶级内部,佩挂宝剑,除防身外还有显示身份和地位的功能。
削铁如泥的“大橙武——
考古人员张占民曾做了一个有趣的试验,他先在桌面上放一叠纸,然后轻轻将剑从纸上划过,其结果是一次居然可以划透19张纸,其刃之锋可想而知。后经科学测定,此剑由铜、铅、锡三种金属构成,由于三种金属比例得当,才使秦剑坚硬锋利而又富有韧性,达到“削铁如泥、断石如粉的登峰造极的神奇境地。
了不起的发现——
一般说来,最先进的技术,总是最先应用于军事领域,秦代青铜表面防锈处理技术更是令人瞠目结舌。如秦俑坑出土的兵器虽然在泥土中埋藏了2000多年,但出土时依然锃亮如新、锋利如初、寒气逼人。
秦国有“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的制度,所以工匠在冶铸兵器的过程中能够精益求精,铸造出大量精良的兵器。秦军横扫六合,锐利的武器也是取胜的重要因素。
而使秦剑历经两千余年泥水浸蚀依然光亮如新的秘密,研究结果则完全归功于剑身表面那层10-15微米的含铬化合物氧化层,化验表明秦剑已采用了铬盐氧化处理。令人惊叹和遗憾的是,这种化学镀铬技术,随着青铜兵器退出战争舞台,也随之失传了。
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由德国人重新发明并取得专利权,尽管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已熟练运用这种居世界领先地位的镀铬技术,却远没有德国人幸运了。至于中国人是怎样将铬盐氧化物镀于秦剑之上,直到今天,这个谜也未能解开。
神秘匕首3000年不腐,究竟有何玄妙之处?
古埃及是与古代中国并称的世界4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历史古老绵长,诞生了许多令世人咂舌的璀璨文明,其中就包括埃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有一把来自古埃及的神秘匕首(短剑的一种),穿越3000多年的历史长河,等到被现代人们发现的时候,依然光鲜如昨,剑身不锈,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1922年,英国探险家霍华德·卡特,意外发现了古埃及法老——图坦卡蒙(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十八王朝的法老)的墓葬,在此后的8年时间里挖掘出了大量珍宝,震惊了西方世界。
而这把神秘的匕首就来自这个3000多年的古墓中,其被缠绕在法老木乃伊的右腿侧,手柄用黄金装饰,圆头则以水晶打造,剑鞘以黄金打造,一边刻着百合花图案,另一边刻着羽毛和一只豺的头。
当考古人员拔出这把匕首的时候,本以为它会锈迹斑斑,但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了,这把匕首的剑身光鲜如昨,丝毫不见锈迹,寒光若隐若现。
而令考古学家匪夷所思的是,这把神秘的匕首的剑身看起来并不是青铜材质,而是铁质的,众所周知,铁制刀剑相对于青铜刀剑,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不耐腐蚀,很难长时间的保存,这把匕首在充分与水和空气接触的情况下,是不可能保持3000年不锈的(我国出土的越王勾践剑主要材质为青铜,更易长时间保存)。
而且,据科学家称,古埃及到公元前8世纪才发明炼铁技术,比周围的国家要晚,而这把匕首的年代大约是公元前14世纪,那么,矛盾点来了,如果这把神秘匕首的剑身如果不是铁质材料,那它又是由什么制成的呢?难道还另藏有什么玄机,亦或是这把匕首是外星人造的?
并非是外星人打造,但这把匕首的的确确也不是地球之物,据后来的研究表明,这把神秘的陪葬的古埃及匕首所用原料,是来自外太空的陨铁,来自意大利和埃及的研究团队,在埃及博物馆内通过X射线,分析匕首刀刃所含元素,将其与陨铁成分比对,得出这一结论。
陨石即是坠星的另一种,是来自地球之外的“客人”,含石量大的陨星称为陨石,含铁量大的陨星称为陨铁,不光是古埃及,我国古代也有用陨铁,制作兵器和农具的先例。
丹凤龙桥水泥有限公司员工李磊在作业时,在黏土堆里发现一把古剑,随后他将这件宝贝交给了丹凤县文物部门。昨日,该县文物部门证实,李磊上交的青铜剑距今约有3000年历史,为战国时期楚国青铜剑。
李磊捡到的古剑,剑体长46.5厘米,宽4厘米,重约610克。剑体部分呈现白亮色,靠近剑柄部分呈青绿色,剑刃呈锯齿状,剑柄末端刻有花纹。
“这把剑体经过了铬盐处理(经过铬盐氧化处理的青铜兵器具有防腐抗锈的良好性能,剑刃锋利如初,剑身保存完整,初步判断剑主人生前曾使用过。”丹凤县博物馆馆长刘军民介绍,综合近年来丹凤县出土的相关文物及剑的长度、铸造工艺、纹饰来看,初步判断为战国时期楚国青铜剑,距今约有3000年。这把青铜剑的发现,也是近年来丹凤出土的楚国青铜器中保存最为完整的实物。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