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蝗虫、蚱蜢、蝈蝈,有什么区别?

时间: 2021-12-20 20:30:47 | 作者:博物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0次

蝗虫、蚱蜢、蝈蝈,有什么区别?

点击上面蓝色文字↑↑↑订阅我们!

搜索微信号:bowuzazhi或博物

最近内蒙古遭遇蝗灾,大量蝗虫侵蚀着草场。蝗虫、蚱蜢、蝈蝈,似乎都是有翅膀能飞、有大长腿能跳的昆虫,是不是经常傻傻分不清楚?今天就来介绍一下这些家伙。

上面说的这几位,在分类上都属于“直翅目”,两对翅膀都是直着收拢在背部(虽然有些种类没有翅膀)。以昆虫的标准而言,直翅目种类不算多,“仅有”1.8万种,但它们繁殖能力强,适应力出色,经常出没在人类身边,因此大家对它们还是比较熟悉的。

如果没耐心的话,可以先看看大致分类:

蝗虫——直翅目,蝗总科。

蚱——直翅目,蚱总科。

蜢——直翅目,蜢总科。

蝈蝈——直翅目,螽斯总科。

蟋蟀——直翅目,蟋蟀总科。

蝼蛄——直翅目,蝼蛄总科。

先说动不动就成灾的蝗虫。所谓“蚂蚱”、“蚱蜢”,一般都是蝗虫的俗称。国内危害农作物和草场的蝗虫,一般是指飞蝗(Locusta miratoria),国内分布有东亚飞蝗、亚洲飞蝗、西藏飞蝗3个亚种。它们是圆脑袋,触角较短,腹部有听器(既是耳朵又能发声),体色为草绿色、黄褐色或橙黄色等,是最“典型”的蝗虫。5龄以下的若虫只能跳,称为“蝗蝻”,经过5次蜕皮后的6龄虫才能发育出翅膀,成为到处飞的成年蝗虫。

飞蝗,最“典型”的蝗虫。图片来源:http://123rf.com.cn正版图片库

不过,蝗总科的成员,并不只有飞蝗这种样子。一些尖脑袋被称为“蚱蜢”的,其实也是蝗虫。

中华剑角蝗,俗称“老扁”、“尖头蚂蚱”,并经常被叫做蚱蜢,属于剑角蝗科。图片来源:http://123rf.com.cn正版图片库

而在分类学上被称为“蚱”或“蜢”的,长得就没那么大众化了。

蚱总科的“蚱”,又称菱蝗,从背面看身体大致呈菱形。它们体型较小,很多种类不能飞,也不能发声。全球有1600余种,在我国多见于南方。

蚱总科的钻形蚱(Tetrix subulata),它们的前翅退化,胸部的背板向后延伸,盖住大半腹部。图片来源:http://bugguide.net

蜢总科的“蜢”,是更为少见的昆虫。全球约有300多种,主要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的灌木丛或林区内,国内仅32种。它们的头部向后下方倾斜,触角特别短,因此又名“短角蝗”。

蜢总科是直翅目当中比较原始的类群,虽然种类少,却不乏长相奇葩的成员。图片来源:http://pinterest.com

至于螽斯总科,又是一个大家族,仅螽斯科就有6400余种,占了整个直翅目的1/3强。北方所称的“蝈蝈”,也就是夏天装在小竹笼里卖的那种鸣虫,一般就是指优雅蝈螽(Gampsocleis gratiosa)。它们用翅摩擦发声,后足擅长弹跳。与蝗总科、蚱总科和蜢总科成员不同的是,优雅蝈螽是杂食性,不光吃草吃菜吃粮食,还能吃其他昆虫。另外,被称为“纺织娘”的,也是螽斯科成员。

优雅蝈螽,俗名蝈蝈。图片来源:昵图网 作者:shanghen66

用来斗的“蛐蛐”和“油葫芦”,则属于蟋蟀总科,是螽斯总科的亲戚。全世界约有2500种蟋蟀,它们一般是栖息在草丛下、洞穴中的“地下工作者”,不会飞,或者最多只能短距离飞行。蟋蟀短短的翅膀主要用于摩擦发声,不过只有雄虫才有这种功能。

迷卡斗蟋(Velarifictorus micado),斗虫经常是用这种,也有用油葫芦来斗的。图片来源:http://media.vocativ.com

另外,俗称“拉拉蛄”的蝼蛄,也是直翅目的成员。过去它们跟蟋蟀归于一类,现在自成一个蝼蛄总科。蝼蛄比蟋蟀更适应地下生活,前足演化成了铲子状,一般白天蛰伏地下啃食根茎,晚上才出来,因此城里人对它们不太熟悉。

蝼蛄。图片来源:http://123rf.com.cn正版图片库

撰文/博物微信推送

本文来自博物杂志官方微信

点击下方 “阅读杂志” 参与投稿↓↓↓

文章标题: 蝗虫、蚱蜢、蝈蝈,有什么区别?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068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