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明朝当中你认为谁最牛

时间: 2021-12-19 10:01:2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8次

明朝当中你认为谁最牛

明朝历史中品行最好的人你认为有那些(说出判断依据)?

明朝历史中品行最好的人:于谦(1398-1457),字廷益,明朝名臣。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了進士。 于谦出任江西巡案时,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被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于谦到任后,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访问父老,考察民情,并立即上疏提出。稍有水旱灾害,马上上报。在任期间,他救济平民,开垦田地,兴修水利大得人心。因此升任左侍郎,二品奉禄。 入朝后因他廉洁自律,绝不行贿受贿,贪官们对他很忌恨。后被掌权太监王振所陷害,降职为大理寺少卿。 消息传出后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在宫门前上书,请求于谦留任的人数以千计,于是再命于谦为巡抚。当时的山东、陕西流民到河南求食的,有二十余万人,于谦请求发放河南、怀庆两府积储的粟米加以救济,让布政使安抚召集这些人,给他们田、牛和种子,使他们自食其力。前后共任巡抚达十九年,当地人民大为喜乐。 正统十三年(1448),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 当时蒙古人(又称作瓦剌人),与北方各族联合,不断在边境挑起事端。掌权太监王振暗中勾结蒙古,每年制造大量的箭矢,供给蒙古人侵略、扩张之用,并索取蒙古骏马做为回报。正统十三年,王振觉得蒙古人行贿太少,便压低蒙古马的价格,仅付给应付钱款的五分之一。蒙古使者又恼又羞,回去向太师也先诉委屈。也先听了,勃然大怒,亲自挂帅,举兵南犯。 王振为了掩饰自己的罪责,怂恿英宗御驾亲征,震慑也先,迫敌退兵。英宗也急于一显身手。第二天,英宗聚集了京师几十万人马,带着一百多名文武官员,仓促起程。于谦苦劝英宗千万不要亲自率兵出征,其言发自肺腑,入情入理:“天气炎热,青草供应不足,水泉犹塞,人畜所需,确有困难。况车驾远行,四方急奏,不能既达。其他不测之祸,难保必无。”可是,英宗谁的话都听不進去,只受王振一人蛊惑,当即下令:如有再進谏者,杀无赦! 由于备战不足,不少军士因供给跟不上活活饿死,军心涣散、士气颓丧。王振瞎指挥贻误军机,被也先追上了。王振跟着英宗逃命,逃到离怀来县城约二十里的土木堡时,发现载有自己私人财物的一千多辆军车尚未跟上,为了不使自己受损失,他不顾国家安危,下令就地宿营。只一夜工夫,也先率兵包围了英宗和明军。土木堡地势高,缺水。在也先包围下,数十万大军毁于一旦,作战物资、武器装备,统统成为也先的俘虏和战利品。从征的一百多名文武朝臣几乎全部战死沙场,英宗皇帝也被蒙古人生擒活捉,这是自有明朝以来的奇耻大辱。王振也罪有应得,在乱军中丢了性命,害人终害己。 待到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当时成王监国,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侍讲徐有贞说应当迁都南京。于谦厉声说:“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摇动则国家大计完了,难道没有看见宋朝南渡的情况吗!”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人心震惊惶恐,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于谦请成王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马上开赴京师,依然策划部署,人心稍为安定。于谦立即被升为兵部尚书。 大家担忧国家没有君主,太子年幼,敌寇将至,请成王为皇帝。成王一再害怕地推辞。于谦大声说:“我们完全是为国家考虑,不是为个人打算。”成王即位为景泰帝,于谦進去回答问话,激昂地说:“敌寇得意,留住了皇上。必然轻视我国,长驱南下。请命令各边境的守臣竭力防守遏制。京营士兵的器械快要用完了,需要马上分道招募民兵,令工部制造器械盔甲。分兵据守重要的地方,军队驻扎在外城的外面,迁徙外城附近的居民進入城内。不把粮食留给敌人。至于军队里面的事情,我自己承担,没有成效就判我的罪。”对他的意见,皇帝全都认真地接纳了。 十月,也先挟持着英宗攻破紫荆关,進窥京师。石亨建议收兵固守使敌兵劳累衰竭。于谦不同意,说:“为什么向他示弱,使敌人更加轻视我。”马上分别调遣诸将带领二十二万兵士,在九门外摆开阵势:抵挡也先。把兵部的事交给了侍郎吴宁,把各城门全部关闭,自己亲自督战。也先部队進攻德胜门,于谦令石亨设下埋伏,挫败了也先的锐气。相持了五天,也先不得不撤回蒙古。于谦调兵追击到居庸关才回来。 景泰元年(1450)八月,也先提出把英宗送回。在于谦等大臣建议下景泰帝派使者迎接英宗回归。 于谦性情淳朴忠厚过人,忘身忧国。英宗回归,一点也不说自己的功劳。他生活非常简俭,所居住的房子仅仅能够遮挡风雨。景泰帝赐他西华门的府第,他推辞说:“国家多难,臣子怎么敢自己安居。”坚决推辞,皇帝不准。于是把景泰帝所赐的玺书、袍服之类的东西,全部封好写上说明放到那里,每年去看一看罢了。 于谦性格刚直,从不巴结权贵,在朝庭上议事时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也不躲避嫌疑怨恨。因此那些不称职的人都怨恨他,而不像他那样被重用的,亦嫉妒他。妒嫉他的人不断收集他的黑材料。各大臣多次用苛刻的文词上奏弹劾他,全靠景泰帝力排众议,他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因此憎恨他的人更多。 因为徐有贞提出迁都南京,受到于谦斥责,经常咬牙切齿地恨于谦。石亨本来因为违犯了军法被削职,是于谦请求皇帝宽恕了他,让他领兵。德胜门一仗的胜利,石亨的功劳并不比于谦大,而得到世袭侯爵,内心有愧,于是上疏推荐于谦的儿子于冕。皇帝下诏让于冕受赏,于谦推辞说:“国家多事的时候,臣子在道义上不应该顾及个人的恩德。而且石亨身为大将,没有听说他举荐一位隐士,提拔一个兵卒,以补益军队国家,而只是推荐了我的儿子,这能得到公众的认可吗?我对于军功,极力杜绝侥幸,绝对不敢用儿子来滥领功劳。”石亨更是又愧又恨。内侍曹吉祥等也都一向嫉恨于谦。 景泰八年,徐有贞、石亨、曹吉祥发动政变复辟,英宗重登帝位,改年号为天顺,宣谕朝臣以后,立即把于谦逮捕入狱。诬陷于谦谋反,判处死刑。奏疏上呈后,英宗犹豫说:“于谦实在是有功劳的。”徐有贞進言道:“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就出师无名。”皇帝的主意便拿定了。 于谦在闹市被处死并弃尸街头,抄了他的家,家人都被充军边疆。抄家的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只有正屋锁得严严实实。打开来看,都是景泰帝赐给的蟒袍、剑器。这时还有大臣上书说于谦的罪应该灭族,于谦所推荐的各文武大臣都应该处死。又有大臣请求写上他的罪行,刻板印刷在全国公布。一时间,许多官员都把捏造罪名诽谤于谦作为讨好皇帝,争取宠幸的方法。 于谦死的那天,阴云密布,全国的人都认为他是冤枉的。有个叫朵儿的指挥,本来出自曹吉祥的部下,他把酒泼在于谦死的地方,恸哭。曹吉祥发怒,鞭打他。第二天,他还是照样泼洒在地表示祭奠。都督陈逢被于谦的忠义感动,收敛了他的尸体。后来英宗也后悔了。 于谦一死,就由石亨的党羽陈汝言任兵部尚书。不到一年,所干的坏事败露,贪赃无数。英宗皇帝召大臣進去看,变了脸色说:“于谦在景泰朝受重用,死时没有余财,陈汝言为什么会有这样多?”石亨低着头不能回答。不久边境有警,皇帝满面愁容。有人進谏说:“如果于谦在,一定不会让敌人这样。”皇帝无言以对。这一年,徐有贞被充军。又过了几年,石亨被捕,死于狱中;曹吉祥谋反,被灭族,于谦事件得以真相大白。 成化初年,于谦得到彻底平反,平反的诰文里说:“当国家多难的时候,保卫社稷,坚持公道,被权臣奸臣共同嫉妒。”这诰文在全国各地传颂。万历年间,封谥号为忠肃。杭州、河南、山西都是历代奉拜祭祀不止。

明朝最厉害的十大将领

1332~1385,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汉族,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出身农家,少有大志。
元至正十三年(1353),徐达参加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隶朱元璋。从取滁州(今属安徽)、和州(今和县)等地,智勇兼备,战功卓著,位于诸将之上。十五年,从朱元璋渡长江,克采石,下太平(今当涂),俘元万户纳哈出。继率军克溧阳、溧水(今均属江苏)。次年,从朱元璋克集庆(今南京),继奉命以大将军领兵取镇江,号令明肃,授淮兴翼统军元帅。十七年,率军克常州,分兵取常熟、江阴等地,阻止江浙周政权首领张士诚军西进。次年,留守应天(今南京),升奉国上将军、同知枢密院事。二十年五月,长江中游汉政权首领陈友谅兵攻池州(今安徽贵池),徐达与中翼大元帅常遇春在九华山下设伏,俘斩陈军万余。又从朱元璋设伏应天城下,大败陈友谅军,俘7000余人。二十一年,从取江州(今江西九江),率师先行,迫陈友谅退兵武昌,并追至汉阳,升中书右丞。二十三年,从援安丰(今安徽寿县),败张士诚部将吕珍,移师围庐州(今合肥),旋从援洪都(今南昌)。在鄱阳湖之战中,冲锋陷阵,败陈友谅军前锋,杀1500人,士气大振。二十四年,任左相国。复引兵克庐州,继挥师克江陵(今属湖北荆沙)、辰州(今湖南沅陵)等地,平定陈友谅余部。二十五年,率师东向,遵朱元璋先克淮东、再占浙西、后破平江(今江苏苏州)之方略,进攻张士诚,克泰州。次年克高邮、淮安、兴化(今均属江苏)等地,悉平淮东。同年八月,以大将军率舟师20万,由太湖进围湖州(今属浙江),数败张士诚军,迫守将李伯升、张天骐以城降。十一月,转兵北上,合围平江,并申明军纪,禁掠民财。二十七年九月,率将士破城,俘张士诚。师还,封信国公。
十月,徐达奉命以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率师25万,北伐元军,连战皆捷,迫元济南守将朵儿只降,占领山东全境。明洪武元年(1368)三月,进军河南,以计收降元将左君弼、竹昌,取汴梁(今河南开封)。继在塔儿湾(在今偃师境)大败元兵5万,迫元梁王阿鲁温以城降,河南平。旋分兵克潼关,西取华州(今陕西华县)。五月,趁朱元璋抵汴梁督战,奏请乘势直捣元都。闰七月,移师北上,连克卫辉(今属河南)、磁州(今河北磁县)。会诸军于临清(今属山东),沿运河北进,大败元军于河西务(今河北武清西北),进破通州(今北京通县),迫元顺帝北走。八月初二,督军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乘胜克真定(今河北正定)、怀庆
(今山西沁阳)等地。时闻元将扩廓帖木儿自太原引兵出雁门将攻北平(今北京),遂与诸将商议,运用批亢捣虚战术,乘其不备直捣太原,迫扩廓回军救援。旋选精兵夜袭其营,迫扩廓率18骑遁,俘降4万人,克太原,占山西。二年,挥师入陕西,迫元将李思齐降,斩元将张思道,陕西平。三年,率师败扩廓于定西(今属甘肃),俘元王公、将领以下8.6万余人,因功授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次年,镇守北平,练军马,修城池,总领北方军事。五年,与左、右副将军李文忠、冯胜,各率5万骑分路出塞征北元。自率中路轻敌冒进,至岭北(治今蒙古国哈尔和林)遭北元军伏击,丧师万余(一说数万)。次年,复率诸将出征,败北元军于答剌海(今内蒙古达来诺尔湖)。还军北平,戍守边防。
徐达一生刚毅武勇,持重有谋,纪律严明,屡统大军,转战南北,功高不矜,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一)。
徐达 (1332~1385) 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元至正十三年(1353),参加农民起义军,因智勇超群,位在诸将之上。十五年,从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今安徽当涂),克集庆(今南京)。继又率部攻占镇江(今属江苏)等地,为开拓江南基地作出了贡献,授淮兴翼统军元帅。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身先诸将,冲锋陷阵,击败陈友谅军前锋。二十四年,因功升左相国。二十五年,以大将军率师出征,先占淮东,继平浙西,连战皆捷。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江苏苏州),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同年十月,以征虏大将军率师25万北上,先取山东,旋师河南,然后挥军攻克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明初,他多次率军远征漠北等地,戍守边疆,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一)。徐达长于谋略,治军严整,战功显赫,名列功臣第一。明洪武十八年二月病卒,追封中山王。 常遇春 (1330~1369)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伯仁,安徽怀远人。体貌奇伟,沉毅果敢,长臂善射。元至正十五年(1355),参加农民起义军,随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今安徽当涂),破集庆(今南京)等地,每战必先,屡立战功,升中翼大元帅。十七年,攻宁国(今属安徽),身中流矢,裹伤再战。此后连克宁国、池州(今安徽贵池)、婺州(今浙江金华)等城。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他奋勇当先,救出被陈友谅军围困的朱元璋,旋即率军封锁湖口,会同诸将全歼号称60万的陈军。二十五年十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进攻张士诚,先取淮东,后占浙西,于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苏州),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因功升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十月,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25万北上,转战中原,次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明洪武二年(1369),率军继续北征,攻占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俘元宗王及将士万余。七月,回师途中,暴病而卒,追封开平王。他英勇善战,统军有方,自谓能以10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为“常十万”。 刘基 (1311~1375) 中国明朝军事谋略家。字伯温,浙江青田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时人比之为诸葛亮。元末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行省元帅府都事等职。元至正二十年(1360),被朱元璋聘至应天(今南京)参加农民起义军。他根据当时形势,献时务十八策,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的方略。朱元璋遂集中兵力,西灭陈友谅,东灭张士诚,数年内占据长江中下游诸省。二十七年十月,参与制定的先取山东、旋师河南、然后进兵大都(今北京)的灭元作战计划,得到实现。刘基参与军机八年,被认为有建策之功。朱元璋称帝后,刘基奏立卫所军制,加强海边防建设。官至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后遭诬陷,忧愤成疾,于洪武八年病逝。其有关军事谋略的论述,辑于《诚意伯文集》。 傅友德 (?~1394)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宿州(今安徽宿州市)人。少年骁勇,善击刺骑射。初参加刘福通起义军,后归朱元璋。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在鄱阳湖之战中,先以轻舟挫陈友谅前锋,后带伤截击陈军于泾江口。次年,又从征武昌,他率数百人勇登高冠山(今蛇山),夺取全城制高点,克武昌后,授雄武卫指挥使。继而转战江淮等地,因战功卓著,升江淮行省参知政事。明洪武四年 (1371),在明攻灭夏蜀之战中,任征虏前将军,统军10 万由文县(今属甘肃)打开入川门户,趁势拔汉州(今四川广汉),围成都,迫夏蜀丞相戴寿出降。朱元璋作《平西蜀文》,盛赞傅友德功为第一。十四年,任征南将军,率步骑30万征云南,出奇制胜,消灭元梁王军主力,梁王闻败自杀,余部先后归降(见明攻取云南之战)。十七年,进封颍国公。二十七年,被朱元璋赐死。 邓愈 (1337~1377)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伯颜,虹县(今安徽泗县)人。元至正十三年(1353),16岁的邓愈继承父志,领兵继续抗元。次年,率部加入朱元璋军,在渡长江、占集庆(今南京)、取镇江(今属江苏)诸战中,屡立战功。 19岁升广兴翼元帅。后转战今皖、浙、赣等地,连战皆胜。二十三年夏,陈友谅率军号60万围攻洪都(今南昌),他防守抚州门,城破30余丈,率军且战且筑,协助都督朱文正坚守85天。鄱阳湖之战后,他奉命平定江西未附州县,升江西行省右丞。明洪武三年(1370),从徐达远征甘肃,身先士卒,击败元军。后分兵进克河州(今甘肃临夏东北),招降吐蕃(今川、青、藏交界地区)、乌斯藏(今西藏中、西部)诸部。四年,在明攻灭夏蜀之战中,坐镇襄阳(今属湖北),筹运粮秣军马,供应从征各部。十年,任征西将军,平定吐蕃反抗势力,至昆仑山而还。因病卒于寿春(今安徽寿县)。

麻烦采纳,谢谢!

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及筑边皆功劳显赫,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他话语较少而思虑精深,在军中,军令一旦发出便不改变。各位将领遵奉其令都凛然畏惧,而在太祖面前则恭敬谨慎像不敢讲话一样。善于安抚将士,与下级同甘共苦,将士无不感激他的恩德愿意报效尽力,因此,兵锋所向无不克敌制胜。

戚继光在北方,最主要的功绩还是抵御蒙古人的侵袭。而当时长城之外面临的最主要敌人便是蒙古朵颜部首领董狐狸。就在万历元年,董狐狸曾闯入喜峰口,戚继光出兵,据说差点将董狐狸活捉。同年夏天,董狐狸再次入侵桃林,也被戚继光击退。他还修了长城,而且是明朝中后期最大规模的修筑,戚继光在修长城过程中,依据“因地制宜,用险制塞”的建筑思想,山势低矮处,加高城墙。

常遇春对朱元璋一直忠心耿耿,敢于直言,效命疆场,尽瘁而终。可惜,常遇春只活到四十岁,就病死于柳河川。一生为将未曾败北。自言能将十万军横行天下,军中有“常十万”之称,人们美称他为“天下奇男子”。死后,被追封为“开平王”,故六泉口又有“开平寨”之称。当地村民为纪念常遇春智勇过人,还在大古岭下的在百丈潭侧建庙祭祀,当时称将军庙,庙址所在村落因此得名将军村。

徐达、常遇春、戚继光、李如松、傅友德、李文忠、王守仁、于谦、李定国、卢象升

一、徐达

徐达(1332年—1385年),字天德,明朝开国名将,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参加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主要成就:与常遇春率军灭亡陈友谅,张士诚,攻破元大都;多次北伐元朝残余势力。

二、常遇春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明朝开国名将。一生为将未曾败北,自言能将十万军横行天下,军中有“常十万”之称。

三、戚继光

戚继光(1528年—1588年),字元敬,号南塘。明朝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

四、李如松

李如松(1549年—1598年),字子茂,号仰城,明朝名将,辽东总兵李成梁长子。初承父荫授部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

五、、、

傅友德明朝开国将领。出身农家,元末参加刘福通义军。后率部归朱元璋,跟随常遇春四处征战。参与灭亡陈友谅,张士诚,攻破元大都。洪武三年封为颍川侯。

明朝的十六位皇帝中,哪几位比较有作为?谁最厉害呢?

明朝从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到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明思宗崇祯皇帝,一共经历了十六位皇帝,一共二百七十六年,在这十六位皇帝当中,哪几位皇帝比较有作为呢?如果选出三位,谁可以当选?

首先,明太祖朱元璋可以当选。

朱元璋从一个叫花子,到建立明朝,当了皇帝,显示出了朱元璋非凡的才能。

朱元璋是一位真正的草根皇帝,也是出身最底层的皇帝,比刘邦和刘备出身还低微,刘邦好歹还是一位亭长,大小是个官,而刘备虽然是卖草鞋的,但是,毕竟也有生意,可朱元璋是什么都没有,完全是一贫如洗,给地主放牛,后来,实在没了饭吃,去当和尚,甚至当叫花子乞讨。

至正四年(1344年),穷困潦倒的朱元璋,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 后来,朱元璋逐渐成长为一位出色的将领,先后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举兵北伐。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在应天(南京)即皇帝位,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庙号明太祖。

同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然后,又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政治上废除丞相和行中书省,设三司分掌地方权力,强化皇权,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 ;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减免税负,丈量全国土地,清查户口等;文化上紧抓教育,大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但是,大肆屠杀功臣,是其一短。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非常勇武,被封为燕王,后来,建文帝朱允炆削藩,朱棣起兵打着“清君侧”的旗号,经过四年的征战,攻进了南京,推翻了建文朝廷,史称“靖难之役”。

朱棣攻进南京时,皇宫突然燃起大火,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终,于是,朱棣即位称帝,年号永乐,庙号明成祖,是明朝第三位皇帝。

若要评选一个明朝十大名将,你认为谁能上榜?

以下是我认为的明朝十大名将,排名分先后:

1戚继光

别的不说,就打倭寇这件事,听起来就比较解气,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年的时间里,扫平了虐沿海的倭患;之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并且他还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这样的兵书,他还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建造了大小战船、战车,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这样的戚继光值得排在第一。

2徐达

明朝第一开国功臣,其实要把徐达排在第一的位置上也没什么毛病,但是戚继光毕竟是民族英雄,徐达与常遇春率军灭亡陈友谅,张士诚,攻破元大都;多次北伐元朝残余势力,可以说是帮助朱元璋打下了大半的大明江山

3于谦

于谦更让人钦佩的是他的风骨,明英宗被瓦剌俘获,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他力挽狂澜,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后来率军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可惜明英宗复辟后,受石亨等人诬告被杀。

4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在平定江西之时,他亲自率领精锐连破四十余寨,斩杀、俘获七千多人十月,克左溪、横水,斩杀、俘获六千多人。仅用35天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

5常遇春

明朝开国名将。一生为将未曾败北,自言能将十万军横行天下,军中有“常十万”之称。与徐达率军灭亡陈友谅,张士诚,攻破元大都。去世后被追封为开平王。

6李文忠

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被朱元璋收为养子。曾击败天完军,多次领兵出塞征讨元军残余势力。去世后追封岐阳王,谥号武靖。

7俞大猷

从战略到战术,从步战、海战到车战,从个人军事技能到阵法,从心理战术到军器克制,无一不通,无一不精。击溃安南入侵,扫平闽粤山贼,歼灭倭寇海盗,大败北虏骑兵,建功从南至北。

8傅友德

跟随常遇春四处征战。参与灭亡陈友谅,张士诚,攻破元大都。

9沐英

明太祖朱元璋的养子,以副帅之职随邓愈征讨吐蕃,因军功被封西平侯,云南平定后,沐英留滇镇守。

10李如松

曾指挥过平定宁夏哮拜叛乱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在与鞑靼骑兵的交战中阵亡。死后追赠少保、宁远伯,谥号为忠烈。

我认为王守仁一定可以,就凭他以一己之力平定了当时比较大的宁王叛乱,就能入选十大名将榜单。

明朝最厉害的人物是谁

以前觉得是张居正,现在觉得,如果说最厉害的人,其实是于谦才对吧。
他说: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我觉得他这个人,是真正的做到了留清白在人间。能够坦坦荡荡的说出“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样的话的人,不多,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虽然我很爱很爱张居正,但是也不得不说他做不到这一点)
他或许不像朱元璋那样君临天下,掌握着生杀予夺的权力。也没有张居正那么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没有王阳明那么学问通达。亦少了唐寅的风流潇洒。但是,他的灵魂,却是他们所没有的干净纯粹。
他便是那种,即使看遍人间的黑暗阴谋,仍能保持那份纯白,真的像是那出淤泥而不染的莲。他的心灵的高度,足以藐视明朝任何一位大人物。
(这只是个人观点,不喜可以无视。。。)
按照明朝那些事的说法应该是王守仁,因为其在武功上剿灭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在思想上又创建了流传千古的心学,在明史上属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是我本人始终认为明朝最厉害的人物当属朱元璋,无人匹敌。试想想作为穷苦出身的穷和尚,在万般无奈之下参加起义军,一没有受过教育,二没有靠山,凭一己之力在险恶的环境中努力图存,并发展壮大,最后赶走蒙元,建立明朝。这还不算,在治理国家过程中兢兢业业,不辞劳苦,为后世子孙奠定了坚实精神和物质基础。这样一个人实在是伟大的,他要比常人克服更多的困难,当然比常人也要遭受更大的苦难,成就了丰功伟业。
其实徐阶十分厉害,一人搞定严嵩,还培养了张居正,当年明月称之为“明代第一官僚”。
朱棣、朱元璋、王阳明、杨涟、那个在瓦刺“北狩”幸运归来的朱祁镇、擅自劫诏狱没人管的燕大侠、孤身暗斗“还乡团”的李贤、幸运逃脱灾难的朱瞻基......
郑和的那个纯属恶搞,洋洋洒洒最后弄出个明朝的太监。最牛逼的理应在《天龙最厉害。金庸小说中的第一高手是谁?有人说是无名老僧,有人说是独孤求败
文章标题: 明朝当中你认为谁最牛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0594.html
文章标签:明朝  为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