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朱元璋是如何向天下人解释“为什么前朝无道故我造反有理,但以后若是本朝无道你们也不应该造反”这个悖论的

时间: 2021-12-05 20:00:5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2次

朱元璋是如何向天下人解释“为什么前朝无道故我造反有理,但以后若是本朝无道你们也不应该造反”这个悖论的

朱元璋说:大运昌隆 无道不公,是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运气当红,好到挡都挡不住啊
天下太平

朱元璋看《孟子》,为何会说“若是活到今天,非严办不可”?

朱元璋为何这样子说?

之所以朱元璋看到孟子的话会说出这样的话,主要是因为孟子很多的言论,只适用于当时的春秋战国,而并不适宜朱元璋现在所处的明朝。所以说朱元璋的态度和孟子的观点有一定的出入,孟子很多的观点朱元璋是不认同的,同时那些观点如果出现在现在的话朱元璋肯定不允许它就这么传播下去,他才会说出这样的话。

我们都知道孟子曾经出游列国,而且奉劝当时的齐威王实行仁政,主张仁政无敌,但却不受重用。而且他在与梁惠王的会晤中也提出要实行仁政,想要让他们施仁政于民,而这些仁政的学说是在当时战国的大背景下提出的,由于当时各国互相攻伐,连横不断。所以想要仁政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说君王能够在乱世中生存下来,那才会管手底下的群众。


而且里面提到的是民贵君轻,民贵君轻这个玩意儿朱元璋肯定是接受不了的,因为朱元璋他本来就是一个小小的群众,但是他并没有受到社会上层的任何关爱,所以说他成为了帝王之后他肯定不会想象自己的地位是比那些平民还要低的,所以他会很生气。


其次来说的话,孟子还有一个言论,他就是认为如果君王犯了一些过失的话,那么手底下的那些群众联合起来是可以将帝王给诛杀掉的。这可是使得朱元璋气得要死,我堂堂一个大明皇朝的一国之君,怎么可能因为犯了一点小错误就被手底下的人给搞死了,所以他觉得孟子这些理论完全是在胡诌,所以越看《孟子》越来气说出了这样的话。


我认为不同的思想适用于不同的时代,当时由于在春秋战国时期孟子为百姓着想,他才会提出这样的言论,这样的思想。但是在今后的明朝的时候朱元璋想的肯定是自己费尽千辛万苦成为了一国之君,他的地位肯定是无人能比的。但是孟子却说他的地位连一个平民都不如,他肯定十分生气了,所以这是和每个人的观点态度不同导致的。

儒学早在汉唐时期便超出中国范围,向东南亚和东北亚国辐射,形成了“儒教文化圈”。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但说到中国的儒教,就不得不提一下中国的“孔孟之道”。

其实,所谓“孔孟之道”,就个体而言,是弘扬、践行仁、义、礼、智、信等德行;对社会而言,是弘扬中华之德道:即厚生、爱民,公平、正义,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民主、法治之道。任思想(以天下为己任)、忠孝思想(仁、义、礼、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伦理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可以说,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跟所有皇帝一样,都是提倡孔孟之道的。

但其实,由于多年来,朱元璋一直都东征西讨,忙着打江山,对于《论语》啊,《孟子》啊,这类经典之作读的并不通透,没有系统的进行过研究,所以,他就算是读,也只是一时兴起罢了。但没想到,朱元璋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看着《孟子》中的字字句句,他的眉头也跟着越来越紧,最后,把书一扔大声呵斥道:“如果,这个老头子生在今天,他还活的了吗?”

那么,为什么朱元璋会这么说呢?

还这般生气,原来是读到了那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老百姓和江山社稷都是非常重要的,相比之下,君王的分量就很轻了,并没有那么重要。这话,让身为皇帝的朱元璋听起来自然是非常刺耳的了:自己打下的江山,造福万民,成就一番丰功伟业,怎么就便“轻”了呢?所以,对此他大发雷霆。

之后,他立刻下令召见文臣,对外宣布:要停止对于孟子思想、书籍的学习和传播,把孟子的排位啊,供奉的庙宇啊,都一并罢黜。要知道,孟子的思想千百年来被延续和传播,是华夏的立邦之本,安国之道,这样的命令一出,天下为之哗然。朱元璋的这个举动,就好比在信奉基督教的国家里,将耶稣赶出教堂一样,简直是惊世骇俗之举。

大臣们听到了这个命令之后,都纷纷反对,但是,朱元璋却心意已决,谁不执行谁就是“大不敬”,论罪当诛。

朱元璋这么一说,众臣也就不敢再多说什么了。因为,谁不知道朱元璋的脾气啊,打打杀杀,见惯了风霜雪雨的开国皇帝,决定的事情,谁敢不听?难道大家就真的不想要自己的脑袋了吗?但是,毕竟孟子的思想在华夏大地上被膜拜了上千年,所以,这其中也不乏一些虔诚的信徒,依然冒死为孟子他老人家求情,这其中,就包括了刑部尚书:钱唐。

钱唐为了给孟子求情,冒死求见皇帝,朱元璋一听他是为这个事情来的,竟命令侍卫用乱箭射他,准备活活射死钱唐。钱唐在一身乱箭的进攻之下,肩膀中了两箭,鲜血直流。但是,他依旧不顾死活,要往殿内冲。朱元璋看在眼里,为其行为所动,觉得他是条汉子,有骨气、有胆识,后来,便同意了让他进殿说话。

钱唐进殿之后,直接跪在皇帝的面前,滔滔不绝地说了孟子思想的重要性,而且,孟子思想被中国人信奉了这么多年,一旦罢黜,恐怕会震动全国,惊愕四夷。朱元璋听了钱唐的话,自己想了想,觉得的确有点道理。而钱唐冒死进谏,足以看出孟子在他心目中的分量。就这样,朱元璋命太医好好的医治钱唐,自己则在不久之后下令:恢复了孟子尊享孔庙的资格。

不过,虽然孟子在孔庙中的“地位”保住了,但是,朱元璋还是认为孟子的一些言论和思想太过“激进”,堪称“社会毒瘤”,不能再任其这么流传下去了。

最终,想来想去,朱元璋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命令众臣进行“删孟”行动,就是将孟子写的那些个自己看不顺眼的文字、言论,统统从书中抹除掉。就这样,朱元璋大刀阔斧地给孟子“瘦了身”。《孟子》的原文被删掉了85条,只留下了100多条,然后,重新编写了《孟子节文》,还明文规定了:在科举考试当中,不得使用被删除的条文命题。

那么,或许很多人会很好奇,朱元璋都删的那85条都是些啥内容,会让他如此的深恶痛绝呢?

对于朱元璋删除的这几十条文字,大体可以分为这样几类内容:

第一类就是“君轻民贵”,以及“大臣可以不尊重皇帝”的字句。虽然,删除这样的文字,不免让人觉得可笑,想来一代君王,也这般小心眼儿,但是,作为专制的封建帝王,要统治万民,权倾朝野,必须要有威严,要得到臣民的绝对尊重和服从,所以,也能理解朱元璋删除这些内容的初衷。

并且,孟子这个人,是鼓吹造反有理的。孟子人长得粗犷彪悍,性格也很粗犷彪悍,思想当然也很粗犷彪悍。他鼓吹造反有理的言论,直接触及到朱元璋最为敏感的神经。这其中,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也就是:皇帝不拿老百姓当人,老百姓就拿你当仇敌,仇敌的下场就是被起义军干掉。

这些都能理解,但是,与这些个相比,另外一些被删除的文字,就不这么好理解了。比如:一些揭示统治规律的名句,“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甚至,连“五亩之宅”的话也给删了。另外,一些主张皇帝施仁政的句子,也被朱给删除了。更让人奇怪的是,就连孟子抨击商纣的话,也给删了。看到这里,难道朱元璋不想施仁政?想做暴君?

不仅如此,在朱下令删孟之前,他还做了一些让很多大臣都匪夷所思的事情来。

那就是:朱元璋的“赞元”行为。

比如:在推翻元朝之后,中原人士们都欢欣雀跃,为之高兴,很多人都建议朱元璋要乘胜追击,将元朝统治者之前的罪行彻底清算一下,但是,朱元璋没有这样做。后来,元顺帝逃跑之后,其皇子被俘,众臣要求举行“献俘”典礼以庆祝胜利,但却被朱元璋给拒绝了,理由是:这样的做法有辱前朝皇子。在进军元大都的时候,朱元璋还下令不要为难元朝的皇亲国戚,甚至,在明朝建立之后,有的臣子在奏折之中使用了贬低元朝君主的词汇,也让朱大为不悦。

因为,在朱元璋看来,元朝统治中国百余年,众人都是元朝时期的生息而来的,是不可以用言语进行轻薄的。对于元朝,这个由蒙古人建立起来的政权,其实,在很多中原人士的心中是不被认可的。推翻其统治,对于汉民来说简直就是守得云开见月明,高兴地不得了。但朱元璋却不认同,他认为:蒙古的统治是“正统”,所以,他从方方面面为元朝统治进行辩解和维护。

朱元璋不仅从“天理”角度认可元朝的统治,而且,在个人感情上,对于元朝也是非常感恩的。

他认为:元朝在中国的百年统治,让祖辈得以享有太平生活,所以,要感激前朝。但是,这个却让人很难理解,因为,在元朝的统治期间,朱元璋一直与其父亲在一起生活,且四处搬迁,居无定所,最后,其父亲还被活活饿死了,可以说,朱元璋以前的日子过得并不安稳。所以,按道理来讲,他应该痛恨元朝才对,怎么还反过来为其歌功颂德了呢?

其实,无论是“删孟”还是“赞元”,朱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维持自己的统治,保住自己的千秋大业屹立不倒。

其实,在朱元璋刚当上皇帝的时候,自己并没有什么底气和信心,因为,毕竟自己是草根出身,非名门之后,更没有什么出身背景,这在古代,可是非常讲究的。所以,在他看来,很多人臣服于他,只是害怕自己手中的权利,和随时可能挥下屠刀,而对于他本人,并没有太多的尊重之情。正因为如此,朱元璋大力提倡“天命论”,也就是“天命无常,有德者居之”。

正所谓成王败寇,既然自己得了天下,那就证明自己拥有天命,成为皇帝,这些都是上天的安排,就算是自己没有什么出身、背景,也是天命难违,本该如此。曾经的一个乞丐,最后,竟然成为了皇帝,这难道不是老天在帮他吗?就这样,朱元璋提倡天命,标榜自己是真命天子,如此之下,他就必须承认蒙古人能够在百年间拥有天下,也是出于天命的安排。

而与“天命论”相匹配的还有“恩德论”。在朱初登帝位的时候,面临了一个有些尴尬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对待农民起义?

从朱元璋的出身来讲,他应该是肯定农民起义行为的,因为,他自己就是农民起义的“受益者”。

但是,当时朱元璋已经建立起政权,成了皇帝,如果,太过肯定农民起义,那么,以后如果有人学着自己以前的样子起义,再把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政权给推翻了,这该怎么办?如果,认可农民起义,那么多的民众,如果出来几个效仿的,没事就煽个风、点个火,给自己找事,那自己这大明江山还能坐稳吗?

所以说,即便他当初高呼“造反有理,起义无罪”,但是,随着自己成了皇帝,做了天下的统治者,他就必须让自己的臣民认识到:“造反有罪,起义当杀”的道理。当然了,这个弯儿拐的有点大,所以,他就只能靠自己总结出来的一套“恩德论”,来给大众洗脑。

在朱元璋之前,人们普遍认同的是“有德者得天下,无德者失天下”,如果,统治者没有德行,那么,臣民就可以联起手来,将他推倒。但朱一手打造的“恩德论”则是提倡:你身处的王朝之中,其实对于臣民是有恩的,所以,不管它有道还是无道,作为臣民都不应该背叛它。

朱元璋曾经说过:“作为一个人,只要拥有了天命,那就是拥有了上天给予的权利,天下都是他的,而其他人,则都是在这个天下的‘寄居者’。”所以,对于开国皇帝来说,百姓们应该感谢其两大恩德:

一个是:结束了之前的统治,开辟了新天地,让人们重新享有太平,不再争斗和厮杀;

二个是:皇帝是拥有天命的人,天下都是他的,包括供养万民的粮食,那也是皇家之物,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皇帝养活了天下万民,以至于万民都应该感谢皇帝的“养育之恩”。

或许看到这里,很多人都会觉得好笑,但是,这的确就是朱元璋,乃至中国历代王朝统治者的真实想法,只不过,他们没有说出来,而朱元璋说了。

不仅如此,他还发表了关于起义之后,夺取政权的概率之说。大体意思就是说:“从数量上讲,参加起义、叛乱,最后,能够活着,并以此享有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可能性是非常低的。与其说是起义推翻统治过上幸福生活,不如说是给别人当炮灰来的更为实际一些。”

所以,朱元璋要表达的意思就是:宁可饿死,也不要出来造反,因为,造反是没有前途的。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了,为什么朱元璋如此讨厌孟子的言论。他删掉恒心理论,也就是说:在我朱元璋统治期间,就算你身无分文,走投无路,也不能有造反的心。

删掉帝王仁政致词,也是要告诉万民:你不要对帝王有诸多要求,不管帝王如何,臣民都必须服从。朱元璋不让人抨击商纣王,他本人也不喜欢商纣王,但他却依然想告诉自己的臣民们:就算帝王像商纣王那样残暴、荒淫,但是,作为臣民也不能批评,更不能推翻其统治。

其实,中国的历代君王都跟朱元璋一样,看到孟子的言论气就不打一处来。但是,之前却没有皇帝想过要给孔孟思想“减肥瘦身”的,因为,毕竟孔孟之道那是中华流传上千年的核心思想,一般人哪敢撼动。

朱元璋却不同,他本就是孑然一身的,赤手空拳打天下的他,眼里没有什么至高无上,没有什么神圣不可侵犯,非说有的话,那就是他自己。在他看来,自己打下的天下,那天下就是自己的,他的话就是真理,他的命令,万民就要服从。

因为孟子的主张就是弘扬仁、义、礼、智、信。而现在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的性格逐渐扭曲,违背了孟子的主张,而孟子又是一个大义的人,看不惯别人这样践踏人性,所以才会说孟子如果到现在一定会严惩。
自己打下的江山,造福万民,成就一番丰功伟业,怎么就便“轻”了呢?所以,对此他大发雷霆。”对于开国皇帝来说,百姓们应该感谢其两大恩德: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这样不利于于中央集权统治,当让皇帝不高兴了,

贪污“一块钱”也要严惩,并不是玩笑话,朱元璋如何做的?

有权力的地方就有腐败。中国古代更是一个强权社会,并没有像现代法律一样限制权力,抑制腐败贪污。而且一旦涉及贪污受贿这种敏感性问题,连一个普通市井之人都会忍不住说一句"就算是贪污了一块钱也是贪,这种人就该抓起来严惩!"然而大家都知道这是一句玩笑话,就算是说这句话的人当政想必也是不会这么做的。但是这种情况真的就是无稽之谈吗?

正所谓存在即为合理,在我国古代还真就出现了这种现象。哪个朝代呢?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明代洪武年间,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一手"策划"的学《大诰》运动。


一、学《大诰》运动的开端

一个王朝的贪污腐败之风并不是从中后期才开始的,而是从这个国家制度机器建立起来的那一刻就开始了。只不过,在人数很少的时候还不易察觉,而正是由于人数过少,皇帝才会选择漠视;而到了中后期贪污腐败之人越来越多也就压不住了,一个王朝内部的黑暗与灰色终于露出了嚣张的爪牙。

而明朝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特例,他从朱元璋在位的后期,贪污腐败之风就压不住了。翻阅史料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腐败之风其实和其他王朝的后期有过往不及之处。

举几个例子,大明朝一名刑部尚书收受罪犯的贿赂,而下令让自己的属下将其带走,用其他人来代替他受刑。无独有偶。明朝一名兵部侍郎借着抓捕军人逃犯的机会,趁机收受了军人家属近二十二万锭的巨款……

这样的例子在明朝初年很多,官员腐败程度从建国开始就到了很严重的程度。到底有多严重,可能从这几个例子还不能感受出来,但是我们可以再看几组数据。

在明朝初年浙江的农民上交的农业税比中央朝廷规定的要高出百分之四十五,多出的去哪里了?显然,进了那些地方官的腰包。

但是朱元璋我们都知道,他不仅是一个事必躬亲型的皇帝,还是一个眼里容不得沙子的"农民"皇帝。


在他登基之后,因为害怕曾经与自己一同打天下的兄弟会威胁他朱家的统治地位,便制造各种各样的理由诛杀他们。不仅如此,朱元璋是一个农民出身的皇帝,他有着农民一样的朴素的三观和思维。

朱元璋还是个农村普通孩子的时候,便是最讨厌这种压制他们血汗的官僚阶级。 所以,朱元璋不仅眼里容不得这种忤逆他的"沙子",也不能忍受这种曾经他最讨厌的阶级,甚至对于官僚阶级是怀着一种敌视和不爽的心理。

因此,朱元璋亲自写了一本书,名为《大诰》。这是个什么东西呢?对反贪有什么作用呢?这本大诰有点类似于现在恐怖片的效应,打的是心理战役。

这本书都是由各种血腥恐怖残忍的刑法案例组成,意在恐吓官员和百姓不要不听他的指挥,贪污或者造反。

有多恐怖呢?举一个例子,在《大诰三编.递送潘富第十八》中,一个外逃的逃犯在逃亡路途中沿途历经了两百余户人家,但是这些人家没有告发他的想法,而有的心善或者不知情的人家还给他提供过食宿。最后,这个逃犯被逮捕,朱元璋不仅处死了逃犯,还将沿途两百多户人家尽数杀尽。

可见,朱元璋手段果决与残忍,而这本书的发行也预示着大明朝这场史无前例的全民反贪运动拉开了序幕。


二、学《大诰》运动前期尽不如朱元璋的本意

学《大诰》运动的机理就是宣扬皇帝的无上权威并将这种思想根植于每个大明朝的人中,然后推动底层人民手持《大诰》揭发贪官,运动本质就是官员大学习和民众大反贪。

诏令一颁布,朱元璋本来以为这下全国人民都会帮自己盯着那些阳奉阴违的官员,但是大明朝的民间却一片安静,毫无变化。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事情?按照我们现代人的思想不应该群情激愤吗?这些人为何沉默?

这个就得从我国古代的人民思想文化根源说起了。从秦朝一统天下开始,就大肆宣扬和运用法家之道治国。法家中有一条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追求"弱民""愚民""胜民"。在秦国著名的商鞅变法中,商鞅就说过这样一句话,"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个国家要强大,它的人民就必须弱小;一个强大的国家只需要愚昧无知的人民。而法家主张人性本恶,一个国家的君主没有必要完全信任百姓,君主最主要的就是运用"术"、"势""法",做到以法刑人,以势压人,以法驭人。


而从秦朝开始,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尝到了法家的甜头。因此,汉代汉武帝时期就提倡出来了名为儒家实为法家的儒术,就这样,法家思想根源也就一直在统治阶级中隐晦地传播了下来。

中国古代的人民群众就是在统治者营造的顺从大环境下只学会了卑躬屈膝和敬畏官僚阶级,这是在中国古代普通群众思想中扎根了很久的。

有多顺从呢?如果只是简单的说可能很难理解,举个例子。在乾隆盛世年间,英国使者来访,但是却不熟航路,所以请当地的官员帮助他们寻找一个熟悉水路的人。英国人本来以为大清官员会广发告示,悬赏能够胜任的人。

然而,大清官员却带兵挨家挨户的搜索,一一询问,最终找到两个熟悉水路的人,但是两人表示已经很久不航海,而且家里面都需要自己,但是大清官员却直接表示这是国家派给你们的任务,而且官府一分钱报酬也不给,两人便直接抛妻弃子而去。

当然,在当时情况,如果官府给钱了,当地百姓可能也不敢收,这对他们来说无异于太阳从西边升起。

这就是中国古代人民的现状,官僚阶级的命令就是他们必须执行的任务,几乎不会反抗。

所以,学《大诰》运动的开端时,朱鼓动老百姓去抓官员,他们大部分人几乎从来没有这种想法,这就好比你让一只兔子去抓大灰狼一样,这种违背他们生存食物链的事情简直骇人听闻。

因此,当时的大明朝百姓选择了沉默和逃避,然而,正是他们的漠视态度彻底点燃了朱元璋的怒火。


三、学《大诰》运动的高潮,人民群情激奋,形势一片大好

朱元璋火冒三丈,于是又挑起了一场惨案。在洪武十九年,镇江市贪官韦栋被朱元璋亲自发现了,本来按照我们常理的思路只会将韦栋这个贪官抓起来严惩,然而朱元璋不仅严惩了韦栋,而且还严惩了镇江市的一些市民,让他们有的去搬石头,有的罚巨额钱财,那些市民也因此家破人亡。

为什么要严惩这些市民呢?因为老朱觉得自己已经明确在告示中说道让普通百姓监督举报贪官,可市民们却选择沉默,这就是助纣为虐,与他这个做皇帝的作对。

当然,这不仅是朱的一时怒气,还是朱元璋清楚的知道,暴力就是动员当时古代人民群众的最有效的方式。虽然很现实,但是在中国古代暴力确实是一个有效方式,也被很多君主给贯彻了下去。

而且,朱元璋不仅仅只展示了自己的惩罚,还给那些胆子大的百姓予以重赏。这一手恩威并施彻底调动了大明百姓的胆子与积极性,让他们切实体会到了朱元璋这个皇帝是真的言出必行,而作为举报者的他们还可以得到巨额赏赐。

这下,反贪运动在大明王朝的各处上演,如果你现在穿越回到那个时候,你可能就会看到一群衣衫褴褛的百姓押送贪官污吏前往应天的场景。

这一场大型全民反贪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展了起来,但是这场运动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它的弊端已然暴露。


四、学《大诰》运动的弊端

朱元璋在开展这场运动的初衷就是打击所有的贪官污吏,原则就是"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所以,他根本就没有打算设置一个相关机构来检查汇报的可靠性和合理性。

而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无辜牵连者越来越多。大明朝户部尚书滕德懋被人举报贪污,朱元璋收到消息后没有一点犹豫,甚至没有派人仔细调查确认真实情况,就立马下令处死。

死后,朱元璋突然决定剖开他的肚子,看看这些贪官肚子里面都装的什么,结果发现他的肚子里面全部都是粗粮野菜,几乎不见一点荤腥。

这时朱元璋才意识到自己抓错人了。但是他却没有一丝收手的想法,他始终认为这是他成功路上的必经之处,甚至觉得这还是对于那些隐匿在百官中贪官的一种警示。


之后,这类事件竟然是越演越烈,乃至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什么地步呢?正是我们之前提到的所谓"贪污一块钱"都要抓起来严惩。

翻阅史料记载,我们可以看到朱元璋在抓捕贪官的时候,对于其贪污还有这样一些记录,比如,"收受衣服一件,靴二双""收受圆领衣服一件""收受书四本,纲巾一个,袜一双"......

这样算贪污吗?我们无法判断,但是在古代那个大环境里面,这样的"贪污"确实不起眼,至少在我们看到的任何一个贪官队伍里面,这样的官员在里面连小虾米都算不上,但是朱元璋对于这类官员却和其他贪污官员同等论处。

到了运动后期,这场运动与朱元璋的本意更是背道而驰。朱元璋所要发动的群众也开始腐败了,当地的一些官员渐渐联合普通百姓,告发他官场中的对手,借机绊倒对方,甚至让这些百姓在皇帝面前夸赞自己的"清廉作风"。

一场反贪运动瞬间转身变为了一些真正贪官在官场中扳倒对手的手段。


五、学《大诰》运动失败的终场落幕

本是一场打击贪官的运动,反而助长了贪官的势力,打击了真正的清官。这样的落幕不得不让人吹嘘不已。

朱元璋的晚年,已经意识到了自己这次运动的失败性,但是他仍旧认为自己亲手写的《大诰》是一本"宝书",舍不得它被抛弃。

因此,在他去世的前一年,直接下令将《大诰》附于《大明律》之后,觉得这样《大诰》就可以和《大明律》一样永传于世。

然而,他没想到的是,他死后不过两个月,建文帝就亲自颁布诏书宣布以后若是出现犯法者,只需按《大明律》断。朱元璋认为的"宝书"也渐渐在大明王朝的中消失,不再出现。


六、结语

学《大诰》运动的本质就是朱元璋巩固自身的统治,觉得那些贪官污吏在侵蚀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但是,从源头他就判断错误,大明朝的腐败之风从未抑制,甚至是中国历史上贪污腐败之风"最兴盛"的朝代。

为何?所谓"水至清则无鱼",想要彻底的清除这股贪污风气,不说是中国古代,就是我们当代也很难避免。而明朝如此严重的关键其实在于朱元璋给官员发放的俸禄。

大明朝的官员是中国历史上俸禄最少的官员,一个普通的官员甚至到了"月不过米二石,不足食数人",而唐朝一个九品芝麻官的最低月禄都到了三十石到四十石。

所以,腐败之风盛行的根本原因就是俸禄制度本身的问题。俸禄实在是太少了 ,一些普通官员根本就不能养活自己家的人,不让他们贪污,他们几乎就不能生存了。

最后,大明朝的学《大诰》运动虽然确实有打击到一部分贪官,却从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没有从制度根本找原因,反而是"拆了东墙补西墙",腐败之风终将越演越烈,这次运动也以惨败落幕。

朱元璋出了一本书,即便贪污的量非常少,官员也受到非常严厉的处罚,导致被杀,还鼓励民众举发官员。
在明朝围观你是必须非常清廉,不然的话,只要你违反皇帝定的制度,就会被斩头。
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制定了很多法律,如果官员出现贪污腐败情况,百姓可以直接把官员送到官府进行砍头。
文章标题: 朱元璋是如何向天下人解释“为什么前朝无道故我造反有理,但以后若是本朝无道你们也不应该造反”这个悖论的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9860.html
文章标签:无道  造反  也不  前朝  悖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