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刘邦去赴鸿门宴是不是没有什么用

时间: 2021-11-29 12:01:0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6次

刘邦去赴鸿门宴是不是没有什么用

刘邦亲赴鸿门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实事所迫,不去就是没胆量没气度这个和毛主席去重庆谈判的道理其实都差不多
为了稳住项羽,因为当时他实力不足与项羽争雄
审时度度,顾全大局!能屈能伸!真丈夫也
先说一下当时的背景。秦末群雄并齐,以项羽势力最大。项羽找到了当时楚国的后代立为楚怀王,以名正言顺,实际上他只是项羽的傀儡。后楚怀王与群雄约定:先入关者,王其地。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击溃了秦军主力,然而乘项羽调养之时,刘邦于次年先行入关,接受了秦王子婴的投降,秦朝灭亡。
后来在分封的时候,由于项羽在实力上还是占据绝对优势,楚怀王又是其傀儡,于是项羽违背了当初楚怀王定下的约定。封了刘邦为汉王,封地在现在的四川一带。刘邦心里肯定是大为恼火的,但是并不敢说出来。而此时项羽已经对刘邦起了很大戒心,认为刘邦将会是他一统天下的巨大障碍。于是,他设鸿门宴,想看看刘邦到底是什么打算。而刘邦,如果不亲自去,不明摆着自己要造反?以刘邦当时的力量,是没有资格跟项羽硬碰硬的。所以为了让项羽放心,他不得不去。包括后来他还烧秦岭栈道,表示自己绝无二心,不出汉中。
之后刘邦精心为国理政,羽翼逐渐丰满,遂拜韩信为大将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占关中,拉开楚汉战争。最终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项羽于乌江自刎。刘邦建立汉朝,即皇帝位。

刘邦明知鸿门宴危机重重为何还要去呢?

秦朝末年,刘邦和项羽都攻占了城池,而项羽的实力更强,完全可以在军事上吞并刘邦,而刘邦是最先进入咸阳的。楚怀王曾说过谁先进入中原谁就是王的话,而名义上项羽和刘邦都是楚军,所以项羽听到刘邦先进入咸阳了,就特别生气。于是,项羽的谋士范增就给项羽出了一个谋杀项羽的计谋,就是典故《鸿门宴》的由来。项羽的叔父是张良的好朋友,为了救张良,就连忙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张良,刘邦和张良合谋后,就决定赴“鸿门宴”。刘邦明知道鸿门宴有危险,为什么还要去呢?

因为当时的形势逼迫刘邦必须去赴宴,项羽到达函谷关的时候,刘备就攻破咸阳了,项羽很不服气,刘备的左司马投到项羽的名下,挑拨离间说,刘备准备在关中称王,还选了丞相,财宝美女全部独吞了,爆脾气的项羽正在气头上,他有40万的兵力驻守在奉鸿门,而刘备只有10万兵力驻守在霸上,如果刘备不去,项羽肯定会调兵攻打刘备,实力相差很大,刘备可能打不过,就会折兵损将。刘备如果去了,认过错,低下头,凭自己的三忖不烂之舌,也许会化解这场灾难,

张良这位谋臣很管用,给了刘备的勇气和信心,他很会随机应变,一定会帮自己逢凶化吉,再加上项伯这位好朋友与自己结成了亲家,他是项羽的叔父,阵营中的核心人物,已说过要保护他的安全,无论发生什么,项伯一定会庇护他。

刘备很了解项羽的性格,年轻力盛,狂傲自大,一介武夫,没什么计谋,只要自己认错服软,解释清楚,甘愿听他的指挥,项羽是不会杀害自己的,只会受些侮辱之类的,自己再见机行事就行了。

再就是,刘备对自己的手下很有信心,确认他们会保护自己的安全,带去的这些上百人,都是武中高手,特别樊哙这样的武士,一人能对付百人。

刘备真不愧是人中豪杰,他的分析特别的对,就是在项伯,张良,樊哙的共同努力下,他逃过了一劫,后来发展壮大,消灭了项羽,一统了天下。

如果刘邦不去参加鸿门宴,自己就被项羽找到了攻击的借口。所以为了声誉刘邦只能参加鸿门宴。
因为当时倘若他不去的话,项羽就可能直接会攻打他,导致他直接死亡。
这是因为刘邦知道自己必须要去,否则的话就会被项羽认为自己是妥协害怕。

鸿门宴危机四伏,为何刘邦还要去赴宴呢?

,如果刘邦不去,项羽会杀了他吗?

《鸿门宴》可谓是脍炙人口的一篇史记!两千多年来演绎成不同版本的作品,到如今也被收录不同版本的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近年来也对《鸿门宴》拍出影视作品,艺术文学作品和戏剧作品。

现如今我们经常赴约吃饭几乎成了家常便事,散席以后大家开开心心,但是要问历史上那一顿饭吃的胆战心惊,搞不好就把小命吃没了,那就非《鸿门宴》莫属。

刘邦赴《鸿门宴》谢罪这件事还得从他进入咸阳城驻军霸(作死)上说起。正是刘邦目光短浅,被一个见识短的小子说服:守住函谷关不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称王;但是刘邦阵营的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丞相,珍宝全部占有。项羽一听哪里受得了这个。就让人犒劳将士,准备攻打刘邦的军队。

事情传到张良耳中,张良把事态的严重性告知刘邦。刘邦吓得大吃一惊就询问张良如何解决此次危机?最后大家都知道张良贿赂项伯,项伯建议刘邦亲自对项羽道歉。

这次《鸿门宴》也许是,刘邦一生当中最大胆的行为也是赌注最大的一次。同时也是项羽杀死刘邦最容易接近的一次。也是因为项羽的妇人之仁让刘邦逃走为日后楚汉争霸埋下了伏笔,鸿门宴的结局也暗示者项羽必定失败,刘邦必定成功。

假如刘邦不去赴宴,项羽可能会大举进兵。而且项羽就会师出有名有了攻打刘邦的借口理由,当时刘邦抵挡不住项羽大军,甚至可能屠城!

鸿门宴危机四伏,刘邦还要去赴宴。历史学家研究有很多说法,但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说刘邦当时还不能足够同项羽也对抗。第二个原因就是刘邦了解项羽易冲动的性格,以及相信自己的能力,能够处理好此次事件。

因为刘邦和项羽的约定是谁先入关中就为王,当时项羽没有占据关中,但是刘邦忌惮于他的军事实力,即使知道危险也不得不假意赴宴。
从宴前形势看,项强刘弱,刘邦必须“赴宴”;项王一向自高自大,刘邦会见机行事,投项王之所好,以满足其虚荣心,躲过这一关;不去“谢项王”,会立即遭受全军覆灭之灾。
刘邦是不得不去,不去的话,项羽已经开始犒劳士兵,转头就可以攻打刘邦,而且是名正言顺,不去定是死路一条
鸿门宴是项羽提出解决土地归属问题的宴会,项羽已经用“民族大义”为借口 ,如 果不去,反而给项羽找到了借口攻打刘邦。

3.情况紧急,来不及撤兵,如果两军阵地较远的话,刘邦肯定是不会去的,其实这些答案都是虚的,最后一个好像还重要一

鸿门宴凶多吉少,刘邦为什么还非要亲赴鸿门宴呢?

鸿门宴凶多吉少,刘邦为什么还非要亲赴鸿门宴?

《鸿门宴》是我高中学过的一篇文言文。主要讲的是刘邦和项羽两人。

主要写的是公元前206年,抗秦的军队领袖项羽和刘邦,俩人都是相当厉害的角色,在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此次宴会间接促成项羽败亡以及刘邦成功建立汉朝。

在项羽看来,刘邦的实力远不如自己,或者说:刘邦根本就不是项羽的对手,所以他并不是自己实现目标的拦路虎。当时秦患未除,需要刘邦的配合,如果轻易杀了刘邦会引起诸侯的不满,造成抗秦联盟的破灭。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加上项伯的撮合,项羽终于还是放弃乐剿灭刘邦的打算。应当说,这不是项羽的盲目,而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明智的决策。

鸿门宴就是一场心理战,谁沉得住气谁就能成功。刘邦单枪匹马,他要拼一把,这也足以证明他有足够的魄力和胆识。

通过鸿门宴也可以对两个领袖作出客观的评价:刘邦小心谨慎、镇定。善于听取和采纳别人的意见。勇敢赴鸿门宴。机智、能屈、能伸,口才了得。一上来就下跪请罪,说了一套歪理,并从项羽口中套出出卖他的人,让项羽杀他的心,有所动摇。

项羽则优柔寡断并且冲动。曹无伤告密说刘邦谋反,项羽没把事件调查清楚,立马要攻打刘邦;没有警惕心。项伯出入刘邦军营后,劝项羽不要杀刘邦,而项羽没有一点怀疑项伯的忠诚度,反而被他说得有点动摇;有勇无谋、刚愎自用。他的犹豫不决最终放走了刘邦。

在一般人看来,项羽是个性格残暴、动辄杀人的武将,死在项羽手中的人何止千万。但项羽杀人是有他的原则的:只要是阻挡他灭秦兴楚的复仇事业和雄霸天下的壮志的人,无论贵贱,无论强弱,无论老少,他都毫不心慈手软,彻底予以毁灭。这是因为项羽是在一种浸淫着复仇氛围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史载,从春秋中期开始,楚国称霸中原;后来虽然走向式微,但即使是在战国时代七雄并立,楚国和秦国也一样最具备统一资格。然楚国最终被秦国消灭。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楚国人无法接受这种残酷的现实,心中一直燃烧着复仇的火焰。项羽不仅是楚人,而且是楚国贵族的后代,他的祖先世世代代为楚将,祖父项燕为楚战死,因此他的家族与楚王朝具有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血肉相连的关系。楚国虽然覆灭,但项氏并没有停止复仇的活动。项梁阴以兵法部勒吴中宾客和子弟,项羽说秦始皇可以取而代之等,都是这种复仇情绪的具体表现。项羽可以说是集中了国仇与家恨于一身的人物。一百多年的仇恨,一百多年的血泪,强烈的复仇怒火与个人野心相结合,铸就了项羽这样一个以暴抗暴的英雄(参见陈桐生著《〈史记〉名篇述论稿》,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可以说,项羽毕其一生,只为着复仇与称霸两个目标而奋斗,他的一切行为都是在这两个目标支配下实施的。因此,陈涉起义爆发后,项羽在叔父项梁的安排下,以迅雷之势杀死会稽郡守及府中反抗的兵士,夺取政权,开始了他雄心勃勃、喑恶叱咤的一生。当号称卿子冠军的上将军宋义奉命救赵,却停留四十余日,徘徊观望,使抗秦事业到了最危急的关头,他果断地杀掉宋义,排除了进军的障碍,以勇冠三军、破釜沉舟的气势,击败秦军主力,扭转了局势,为最后灭秦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当他发现秦国降卒“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时,便毫不犹豫地下令“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于新安城南”。如此一个杀人果决的三军统帅,为什么在鸿门宴上却轻易地放走了他日后的死对头刘邦呢?真是他优柔寡断的性格占了上风吗?不是。因为,在项羽看来,刘邦并不是他实现目标的拦路虎,而且当时秦患未除,他还需要刘邦的配合,如果轻易杀了刘邦会引起诸侯的不满和恐慌,造成抗秦联盟的破灭。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加上项伯的撮合和刘邦降贵纡尊的登门谢罪,项羽终于放弃剿灭刘邦的打算。应当说,这不是项羽的盲目,而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明智的决策。

当然,我们无法讳避历史的最终结果,不能不承认项羽没有及时识破刘邦的野心,但我们同样不能因此责备项羽鸿门释刘的行为,不能因此就认定鸿门释刘是他目光短浅的表现。统览《项羽本纪》,我们看不出项羽是个政治头脑简单的人,相反,他在许多问题上还颇有见地。请看他在杀宋义前的一段话:“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弊’。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私,非社稷之臣。”项羽识不破刘邦,只能证明刘邦伪饰技艺的高明,做假技巧的高强,说谎本领的高超。碰上这样一个“三高”型的政治流氓,项羽又岂能奈他何。这正如历史学家们所指出的,楚汉之争,实际上是“狐狸同狮子的斗争,是小人同君子的斗争”(见启良《中国文明史》,花城出版社2001年版)。这不由得使我们想起《三国演义》里面的一个著名的片断——煮酒论英雄。曹操青梅煮酒与刘备高谈阔论天下英雄,实际上是曹操在试探刘备是否具有称王的野心和本领,而刘备也深谙曹操的心计,小心应付。当曹操说破天下英雄“惟汝与孤耳”的时候,刘备大惊失色,连筷子都掉落地上。幸而一个惊雷帮了刘备的大忙,骗过了曹操。曹操认为连一个惊雷都怕的人是成不了大气候的,放松了对刘备的看管,使刘备乘隙得以逃脱。曹操是何等人物,老奸巨猾、老谋深算的天下枭雄,也免不了上当受骗,更何况其他人呢?纵观《史记》中刘邦的种种卑劣表现,其伪善奸诈绝不在刘备之下,而于政治谋略曹操自非项羽可比,如此,欲使项羽在鸿门宴之时就识破刘邦的政治野心,岂非强人所难。如果我们联系韩信的悲剧,就更能证明这一点。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在击败龙且后,项羽曾派武涉劝说韩信:“且汉王不必,身居项王掌握之中数矣,项王怜而活之,然后得脱,辄倍约,复击项王,其不可信如此。今足下虽自以与汉王为厚交,为之尽力用兵,终为之所擒矣。足下所以得须臾至今者,以项王尚存也。”可以说,这番话表明项羽在经历了惨痛的教训后,才彻底认清了刘邦的真面目,看到了他的勃勃野心。可惜,精明如韩信者,却惑于刘邦的伪善,在蒯通的精辟分析后,仍然坚持:“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而拒绝了蒯通的建议,最终落得个命丧长乐钟室,三族尽数遭戮的悲惨结果。韩信死前才大叹:“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仅供参考!
这个是当时的情况决定,如果不去项羽会起疑心会立刻将其灭了,如果去了对于项羽的性格无法找借口杀他,坟刘即要亲自赴鸿门宴。
根据当时的情况看。刘邦根本打不过项羽,在项羽眼里,他根本什么都不是。横竖都是死,不去就是死,去了说不定还不死,所以去,碰个运气。
去了凶多吉少,不去一定会死。
当时的问题在于,刘邦要不要先入关称王。称王一定会被项羽干死,所以刘邦必然不敢。但这会项羽以为他要称王,因为他把函谷关锁上了。如果刘邦不能把这事当面解释明白,那他就死定了。虽然函谷关天下奇险,但还是被项羽轻易攻破了,不去赴宴,就会被项羽把他堵在关中暴打。这会还没开发西域呢,跑都没地跑。
而且项羽四十万兵,刘邦十万兵。后来彭城大战,项羽三万人砍翻了刘邦五十多万人,可见二人战斗力完全不对等。刘邦怎么敢和项羽死磕?

楚汉之争,刘邦为什么会赴鸿门宴啊?

曹无伤告密说刘邦要在关中称王
去怕给项羽借口 攻打他
那时候刘邦还没有实力和项羽开战
形势比人弱,不去又刚好给项羽借口,去了认个错,项羽反而不好意思动他
因为他的势力弱,而项羽的势力强啊
他想杀项羽
满意答案在一般人看来,项羽是个性格残暴、动辄杀人的武将,死在项羽手中的人何止千万。但项羽杀人是有他的原则的:只要是阻挡他灭秦兴楚的复仇事业和雄霸天下的壮志的人,无论贵贱,无论强弱,无论老少,他都毫不心慈手软,彻底予以毁灭。这是因为项羽是在一种浸淫着复仇氛围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史载,从春秋中期开始,楚国称霸中原;后来虽然走向式微,但即使是在战国时代七雄并立,楚国和秦国也一样最具备统一资格。然楚国最终被秦国消灭。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楚国人无法接受这种残酷的现实,心中一直燃烧着复仇的火焰。项羽不仅是楚人,而且是楚国贵族的后代,他的祖先世世代代为楚将,祖父项燕为楚战死,因此他的家族与楚王朝具有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血肉相连的关系。楚国虽然覆灭,但项氏并没有停止复仇的活动。项梁阴以兵法部勒吴中宾客和子弟,项羽说秦始皇可以取而代之等,都是这种复仇情绪的具体表现。项羽可以说是集中了国仇与家恨于一身的人物。一百多年的仇恨,一百多年的血泪,强烈的复仇怒火与个人野心相结合,铸就了项羽这样一个以暴抗暴的英雄(参见陈桐生著《〈史记〉名篇述论稿》,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可以说,项羽毕其一生,只为着复仇与称霸两个目标而奋斗,他的一切行为都是在这两个目标支配下实施的。因此,陈涉起义爆发后,项羽在叔父项梁的安排下,以迅雷之势杀死会稽郡守及府中反抗的兵士,夺取政权,开始了他雄心勃勃、喑恶叱咤的一生。当号称卿子冠军的上将军宋义奉命救赵,却停留四十余日,徘徊观望,使抗秦事业到了最危急的关头,他果断地杀掉宋义,排除了进军的障碍,以勇冠三军、破釜沉舟的气势,击败秦军主力,扭转了局势,为最后灭秦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当他发现秦国降卒“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时,便毫不犹豫地下令“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于新安城南”。如此一个杀人果决的三军统帅,为什么在鸿门宴上却轻易地放走了他日后的死对头刘邦呢?真是他优柔寡断的性格占了上风吗?不是。因为,在项羽看来,刘邦并不是他实现目标的拦路虎,而且当时秦患未除,他还需要刘邦的配合,如果轻易杀了刘邦会引起诸侯的不满和恐慌,造成抗秦联盟的破灭。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加上项伯的撮合和刘邦降贵纡尊的登门谢罪,项羽终于放弃剿灭刘邦的打算。应当说,这不是项羽的盲目,而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明智的决策。 当然,我们无法讳避历史的最终结果,不能不承认项羽没有及时识破刘邦的野心,但我们同样不能因此责备项羽鸿门释刘的行为,不能因此就认定鸿门释刘是他目光短浅的表现。统览《项羽本纪》,我们看不出项羽是个政治头脑简单的人,相反,他在许多问题上还颇有见地。请看他在杀宋义前的一段话:“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弊’。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私,非社稷之臣。”项羽识不破刘邦,只能证明刘邦伪饰技艺的高明,做假技巧的高强,说谎本领的高超。碰上这样一个“三高”型的政治流氓,项羽又岂能奈他何。这正如历史学家们所指出的,楚汉之争,实际上是“狐狸同狮子的斗争,是小人同君子的斗争”(见启良《中国文明史》,花城出版社2001年版)。这不由得使我们想起《三国演义》里面的一个著名的片断——煮酒论英雄。曹操青梅煮酒与刘备高谈阔论天下英雄,实际上是曹操在试探刘备是否具有称王的野心和本领,而刘备也深谙曹操的心计,小心应付。当曹操说破天下英雄“惟汝与孤耳”的时候,刘备大惊失色,连筷子都掉落地上。幸而一个惊雷帮了刘备的大忙,骗过了曹操。曹操认为连一个惊雷都怕的人是成不了大气候的,放松了对刘备的看管,使刘备乘隙得以逃脱。曹操是何等人物,老奸巨猾、老谋深算的天下枭雄,也免不了上当受骗,更何况其他人呢?纵观《史记》中刘邦的种种卑劣表现,其伪善奸诈绝不在刘备之下,而于政治谋略曹操自非项羽可比,如此,欲使项羽在鸿门宴之时就识破刘邦的政治野心,岂非强人所难。如果我们联系韩信的悲剧,就更能证明这一点。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在击败龙且后,项羽曾派武涉劝说韩信:“且汉王不必,身居项王掌握之中数矣,项王怜而活之,然后得脱,辄倍约,复击项王,其不可信如此。今足下虽自以与汉王为厚交,为之尽力用兵,终为之所擒矣。足下所以得须臾至今者,以项王尚存也。”可以说,这番话表明项羽在经历了惨痛的教训后,才彻底认清了刘邦的真面目,看到了他的勃勃野心。可惜,精明如韩信者,却惑于刘邦的伪善,在蒯通的精辟分析后,仍然坚持:“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而拒绝了蒯通的建议,最终落得个命丧长乐钟室,三族尽数遭戮的悲惨结果。韩信死前才大叹:“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文章标题: 刘邦去赴鸿门宴是不是没有什么用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9443.html
文章标签:鸿门宴  刘邦  什么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