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11-23 22:00:3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5次
我们看到的光是月亮反射太阳的光,如果地球和月亮太阳呈现一条直线,完全地将太阳光挡住,那么就会出现月食现象,这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月亮根本不发光。
很多年以前人类就登月了,第一位登月的是阿姆,第二位是奥尔德林,奥尔德林乘坐阿波罗11号登陆月球的时候,根据他近距离的观察,月球表面是灰暗的可可豆色,说白了就是咖啡色的,根本不发光。
既然月球不发光,那么答案就很简单了,太阳光照射到月球表面,反射到地球上的光就是月光。月光的颜色受到大气层折射的影响,在冬天的时候,月亮的位置比较高,月光直接照射大地,这时候我们看到的月光是白色或者银色的。夏天的时候月亮与地球的角度水平,一般月亮都处于地平线上这个时候月光需要穿过比较厚的大气层,产生严重的折射,所以我们看起来月光是黄色或者橙色的。所以说我们甚至可以通过古诗中月光的颜色,来判定作者作诗的季节。
月球的表面是凸凹不平的,所以会对太阳光产生漫反射,在这个过程中大约有93%的太阳光会被月球吸收,只有7%的太阳光会被月球反射到地球上,而月海只有6%的光会被反射,所以月光的强弱受到月相影响而变化,满月的时候要比上弦月和下弦月更亮。
满月的时候我们仰望月亮,会发现月亮并非一个银盘,在月亮的表面上有大量的暗斑,这些暗斑被天文学家称之为月海,月海其实是月球表面的陨石坑,在月球表面上一共有22个月海,占据了月球正面一半的表面积,最大的一个月海叫风暴洋,月海的反光能力比较弱,如果月亮真的如同诗歌里面说的是个银盘子的话,估计我们晚上都会被亮的睡不着觉了。
光是什么?是怎么产生的呢?
月亮是夜空中最显著的天象。在没有灯烛的古代,捕捞、放牧以至某些农活,都可以在月光下进行。即使到了可以用火来照明的时代,月亮对于人们也还有颇大的影响。“举事常随月,盛壮以攻战,月亏则退兵”(《汉书·匈奴传》),连行军打仗也要利用月色。因此,对于古人来说,月亮的作用仅次于太阳。
常羲“生月十有二”大概是古人对月亮的最初期的认识。他们认为月亮从圆到缺就慢慢死去,下一个月出来的是新生的月亮。但是“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屈原:《天问》)则反映古人对于月亮的进一步思索。
月亮的升落,以及它的圆缺变化是人类最早认识的天象之一。我国周代的金文,把从“肋”——初三新月出现开始,叫做“初吉”。由“肋”向前推,每月初一、三十,完全看不到月亮,这就是“朔”。十五前后月亮最圆,称为“望”。人们注意到朔望变化具有相当准确的周期,由此产生了朔望月概念。
所谓朔望月,就是把从这一次朔到下一次朔,或这一次望到下一次望的时间间隔定为一月,它等于29~30天。
朔望月的出现是人类继“日”之后认识的又一个时间周期。从原始计时单位“日”发展到更长的时间单位“月”,标志着人类对于时间的认识和测量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汉字“月”字是如何产生和演变的?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