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什么才是传统文化的初心呢

时间: 2021-11-19 17:02:1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0次

什么才是传统文化的初心呢

初心的意义

“初心”一词在我国历史文献中有“本意”的含义,指一个人做某件事情本来的意愿,东晋史学家干宝在《搜神记》中就有“既不契于初心”一语。现实中,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做某件事的初心往往也会渐渐淡忘,于是便有了贤哲之士“不忘初心”的提醒,唐代白居易在《画弥勒上生帧记》中说:“所以表不忘初心,而必果本愿也。”意思是说时时不忘记最初的心愿,最终一定能实现其本来的愿望。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都有对这样意涵“初心”的阐释。佛教较早直接使用初心一词,其意即初发心、初发意,强调知得要行,所谓“护念初发心”,即时刻保持、呵护初念,没有此念,行动也就缺乏了指引,故后世在概括《华严经》思想时讲“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道德经》对初心的解释有“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认为,道德涵养浑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始终怀有一颗率直、纯真、善良之心。

  

儒家在讲初心时已经超越了词语本身的意向,往往强调学者要能“求圣人之初心”,体会古代圣贤创作经典、奋力实践的初心,只有理解了圣贤的初心,才能体悟圣贤的真正意图,打通现实与历史,更好地实践。

  

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爱国诗人文天祥,年幼时有一次看到家乡吉州学宫有乡贤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的画像,这三个人均因生前的忠义之举而获得“忠”的谥号。年幼的文天祥感慨道:“死的时候如果不能和他们并列,那就不是真男儿了!”这样一个信念伴随了他一生。国家有难时,他以书生之力举兵而起,纵使战败被俘依旧坚守气节,忽必烈欣赏他的才能与气节,亲自招降,他却只求一死以做到“仁至义尽”。文天祥死后,在其衣服中发现了他的绝命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文天祥的故事提醒我们,初心绝不是任意一个念头发作的时刻,初心含有一种对自身使命的自觉,同时初心也意味着坚定,一种信念一旦确立,就有了行动的方向,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会轻易改变,遭遇挫折与诱惑,反而会从中豁亮自己继续前行。就如司马迁在遭遇李陵之祸而受酷刑之后,他忍辱负重,完成修史理想。
“初心”是什么 它存在的意义
“初心”一词最早见于《大方广佛华严经》,其卷第十七:三世一切诸如来,靡不护念初发心;卷第十九:如菩萨初心,不与后心惧。《大方广佛华严经》一句“唯心所见,唯识所变”中的心即指初心、识即指妄心。妄心是虚妄分别之心,有污染有生灭变化之心。初心是清净无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真心。正所谓“动心起念则意起缘生”,一念迷则是众生,一念觉则是佛。可以看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解说自《大方广佛华严经》,因道理直白、语言通俗、感触动人故而广为流传。
在这个光怪陆离红灯酒绿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遮住了眼,困住了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困境与磨难时。
给我们力量,让揣着小小心愿的我们坚持到底,朝着自己最初的梦想不断前行;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迷惑茫然时给我们方向,让伴着焦虑踌躇心情的我们拨开迷雾见月明;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犬牙交错时给我们提醒,让播糠眯目的我们不迷失最初的目标,围绕着初心展开一切努力;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春风得意时给我们警醒,让怀着洋洋得意态度的我们沉淀下来戒骄戒躁。
初心是一种原则,一颗大公无私的心。
“不忘初心”,是一个很美好的愿望。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渴望守住初心的除了理想,更有爱情。

但是,现实常常会给人意想不到的冲击,感情中的出轨已经屡见不鲜,哪怕没有出轨,两个人在一起时也有可能再找不到最初的感觉。有些人可能会问,这样的感情还有继续下去的意义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问一句:为什么初心这么值得珍惜?肯定不是所有最初的梦想都值得用一辈子去完成,我们谁没有在幼儿园或小学时天真地说出“科学家”或“小公主”这样的梦想呢?

这也是一种初心,但这初心最值得珍贵的不是它的内容,而是那会儿说出它时的天真纯稚。简单说来,珍贵的是那份心意。当我们初涉爱河时,内心难免都会对爱情抱有美丽的理想。

比如,有的恋人幻想双方能够“心有灵犀一点通”,只要一个眼神,对方就能确知自己在想些什么,要些什么。而有的恋人期待双方能这样平平淡淡、快快乐乐地过一辈子,没有忧愁烦恼,每天看到对方都能会心一笑。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以工业化、教育普及化和科学化为重要特征的现代文明。现代文明主导世界的现实,决定了无论一个国家发展民族现在处于怎样的状态,走向现代化,这是它的必然趋势。

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国情不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遇到的问题、阻碍也各自不同,中国是一个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曾反复出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的争论。这一历史现象鲜明地揭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如何走向现代化?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必须弄懂搞清问题。

一、否定传统文化,也是否定历史

文化,广义上讲,它是指人类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生产的能力及其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积淀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遗产,也是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所以,对传统文化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全部的吸收,只有站在时代高度,通过实践检验。汲取精华,清除糟粕,才是正确地发挥作用。

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总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经济、政治之上的文化,否定传统文化,也是否定历史,否定民族精神。人为地割断自己的“根”。美国文化哲学家怀特说过:“文化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文化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产生于更早的文化环境”,“现在的文化决定于过去的文化,而未来的文化仅仅是现在文化潮流的”。可以说,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史,也就是发展和丰富传统的历史。同样,作为凝聚和激励人民重要力量的民族精神也是传统文化长期熏陶与培育的结果,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一个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民族精神支柱,精神上无所依托。所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问题,决不单纯是个文化问题,而是一个关系民族命运发展的问题。许多历史事实证明,一个国家走上民族振兴,走向现代化,无不是从弘扬 民族精神做起。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否定传统文化,必然抹煞民族精神。那种认为中国现代化只能从异质文化中汲取力量,企图以文化就是以西方文化模式代替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过程称为西化派是错误的。从认识论来看,主要是由于以下三方面原因造成:

首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缺乏深刻的了解与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并非像某些人所说,是一堆毫无价值的垃圾,而是有着多方面的丰富内涵,它的优良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且是一切新的更高的文明的再生源之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这样几方面:

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强调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创造。要实现现代化,这种自信自尊的精神是决不可少的。

二、知行合一观。中国儒家文化所讲的“力行近于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重知轻”的认识论思想,这与实践品格具有某种一致性。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现现代化,当然要努力学习外国的先进的东西,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社会主义实践。

三、重视人的精神生活。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的内在修养与这精神世界,鄙视那种贪婪与粗俗的物欲。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并认为“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对人格的根本要求,这种传统美德,对现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贵的。

四、有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今天,一个国家只有走上现代化,国家才会繁荣富强。而实现现代化,全靠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五、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蔑视那种贪生怕死,忘恩负义、追逐名利的小人。古人在谈到对真理的追求时,认为“朝闻道 ,夕死可矣“。宣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这种对真理执着、献身精神是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六、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社会只有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社会才能充满温馨与和谐,才能给人带来希望与力量。上述种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地的一部分,仅此就足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罗素曾说过:“中国文化的长处在于合理的人生观”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深刻认识和概括。

其次,是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对立起来,传统文化并非一潭死水,而是一个动态系统。人类在自己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传统文化,并在实践中革新与丰富传统。否则,就不会变为现实的文化传统。所以不能把传统文化简单地归结为“过去的历史”而应认识到它同时关系着现在与未来。把发展看成为“反传统”,其思维方式就是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对立起来。其实,任何现代化只能从现实传统文化出发,否则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陈寅恪先生说过:“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波普尔曾针对那种妄图“彻底清洗社会这块布—创造一块社会的白板,然后在它上面画出崭新的社会制度”的理论,指出:“没有比毁掉传统的构架更危险的了,这种毁灭将导致犬儒主义和虚无主义,使一切人类价值漠不关心并使之瓦解。而且,一旦毁灭了传统,文明也随之消失。”所以对传统文化决不能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而必须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践中加以检验,清除那些过时的东西。

再次,从民族文化与世界文明的辩证关系看。世界文明并非是某一个国家民族作用的结果,而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创造的。当然,由于各方面具体条件的不同,在世界中所起的作用各不同,但这只是作用大小的问题,而不是有无的问题。所以各民族的文化应是平等的,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而不应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任何一个国家,作为人类世界组成的一个部分,都不是孤立的,其存在与发展,不能不对别的国家有所影响:也不能不受到其他国家这样那样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曾经给世界文明以重大贡献。当代西方许多的中国古代文化热,也表明中国传统文化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因此,只有各个国家充分发挥自己民族文化的特点,对人类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世界文明的发展,才会有可靠的保证。相反,一个国家不顾自己民族的特点,一味模仿或照搬别的文化,不仅不会有好的发展,甚至会走上灭亡的道路,世界史上是有这种教训的,其实,西方文化也是一分为二的,既有好的东西,也有糟粕,不可“拣进篮里都是菜“,如”拜金主义“之类,即使在西方,也是被批判的。西方文化也并不等于世界先进文化,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世界先进文化是以它的先进性、科学性及对人类社会的意义标志的。因此,学习与引进外国文化,必须作具体分析,一定要从本国实际出发,一个成功的现代化国家决不是全盘,引进西方文化,而是在自己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一面学习外国先进文化,一面对本国文化进行革新,不断提高自己的现代化水平,由于传统文化能否现代化,能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弘扬,关键在于人们用何种思维方式对待传统文化。

二、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形态,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对社会长期发生作用。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消极因素,这与现代化发展是不利的,就其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表现是:

一、缺乏民主精神。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意识对人们影响极深,封建专制思想一方面严重压抑和束缚个性发展,另一方面,造成特权思想,直到今天,中国人仍缺乏民主意识。

二、法制观念淡薄。中国传统文化不重视法制,实行的是人治,如实行的是皇权至高无上,因而君言就是法。在我国今天社会主义社会里, 人民群众已经成为国家主人,国家的一切法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封建特权思想严重,权大于法,情大于法的事,还时有发生。

三、商品意识差。中国是个农业国,重农轻商十分严重。过去,经商是被人看不起的,不知商业是产品流通的重要环节,对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繁荣经济,方便,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现代,没有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也就无法走向现代化。

四、守旧意识严重。中国的小农经济广大,个体经济,靠天吃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容易满足于现状,非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起来造反和自学接受新东西的。

三、由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是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

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抛弃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就是使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报务。传统文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文化,但这种转化需要社会实践,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生活相结合,才能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根本的结合点 。

第一发展市场经济经济的需要。过去,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这种经济是人治经济,一切由政府统管,政企不分,按长官意志办事,乱放炮抱粗腿界

得到合理配置,造成中国经济长期落后。现在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作为配制社会资源的基本手段,是按照市场经济运动规律建立起来的一种经济管理体制。因此它能有效激励企业发挥主动性与竞争性,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与创造性,成为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一定的经济总是与一定的文化相联系的。经济与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今天的经济,也就是明天的文化;而明天的文化,也将是后天的经济。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是具有一定观念文化的人去从事的,没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思想首先素养的人,就无法胜任,所以,现代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将对人们现有的文化观念进行检验,新的取舍,另一方面,促使人们必须努力学习一切先进的东西,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素质,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这就是市场经济对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根本决定作用

第二、它是建全社会主义法治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制意味着合法性、权威性、公正性。法治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一是引导作用—引导市场经济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二是规范作用—通过法律规范政府和市场主体的行为与秩序;三是保障作用—保障市场主体的平等竞争与正当权利。这些都是现代文明与现代文化的体现,而中国传统文化在这方面却有很大的缺陷。中国传统文化在法制思想上强调实行人治。法律仅作为治国的某种辅助手段,这种缺乏权利意识的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就难以存在与发展了

第三,市场经济是效益经济,市场经济要求对中国传统文化那种“君子谋道不谋食”把“义”与“利”对立起来的旧的价值观的否定,从而增强人们的务实精神与进取精神。实际上,人们的实践活动,是离不开利益原则的。要保证市场经济所追求的价值的实现,不仅个人实践活动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学会按法办事,而且也促使政府及行政管理部门必须提高工作效率,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卢秀华副教、山东科技大学文法系)

中文名中国传统文化 外文名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解释: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特点:兼容并蓄、和而不同 主要特征:时代流传 民族特色 历史悠久 博大精深 儒佛道三家共存共荣 主要包括思想文字语言学术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
戏剧
中国语言
中文文字
古代四大发明
诗词
古文
茶道
中国功夫
篆刻
成语
谚语等等许许多多
学都学不完

不忘初心 传承传统文化 作文

不忘初心 传承传统文化 作文
不忘初心
“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这是曾经的诺言。把它藏于心底,不忘,亦珍惜。
那是一个春天,我们种下了一棵常青树。种完树便累得躺在绿得发亮的美好的草坪上,喘着粗气,依旧是并排躺着,蓦地,你直起身子,正视着我,严肃地问道:我们是不是永远的好朋友?看着你严肃的摸样,不禁噗嗤一笑,继而也故作严肃地点点头。你说,常青树象征友谊,我说,我们的友谊长青不败。
那是一个夏天,我们穿着碎花裙子,踩着凉鞋,就这样踢踏踢踏地满世界疯跑。我们小手拉小手。你把我拉到一个冰淇淋屋,那是一个五彩缤纷、童话般的世界。你照例点了一个草莓口味的,一个巧克力口味的。然后我们就舔着冰淇淋,坐在公园里的长椅上,自在地晃着双脚。你总是调皮地,或是不经意地,踢到了我,便不顾形象地哈哈大笑起来。
那是一个秋天,我们相约于麦田。微风徐徐,淡淡的麦香在空气中泗溢。飘逸的黑发被风吹得飞扬,手牵着手在田间穿梭。大片大片的麦田,广袤无际,像是怕把我弄丢,你紧紧地牵着我。一路上就哼着小调:我在微笑着,翻开青春纪念册,缤纷的色彩,不管路上多少挫折,牵着手走过
那是一个冬天,我们一起盼着下雪,盼着过年。终于,下雪了,过年了。我们穿着花棉袄,戴着花手套,大片雪地无不涂抹着我们的身影与欢笑。一起堆雪人,一起感受噼里啪啦的鞭炮带来的年味。问大人要一两块钱,就能买到我们最喜欢吃的棒棒糖。于是,又是一个甜蜜的冬。
像歌中唱的那样,我和你相互依恋,太多的祝福要说。因为你陪着我,世界也变得暖烘烘。
似水年华,匆匆一瞥,却发现不忘的是友谊。
文章标题: 什么才是传统文化的初心呢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8794.html
文章标签:初心  才是  传统文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