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唐初李世民刻意打压的山东各大士族到底有多大影响力 崔卢李郑王等族为何崔氏为第一等

时间: 2021-11-06 03:06:1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5次

唐初李世民刻意打压的山东各大士族到底有多大影响力 崔卢李郑王等族为何崔氏为第一等

李世民时期的山东士族,他们的实力到底有多强大?



隋代,薛道衡为吏部侍郎掌握选举,喜好甄别士族,结果以牵扯到朋党为嫌,而受到处分。唐贞观时,戴胄为吏部选举官员,抑文雅而奖法吏。这都说明隋唐初期的选举升迁,都没有清浊的限制。


唐太宗在这种传统下提出“唯才是举”的政策,不一定有压制士族的自觉。同时,南北朝的门第势力在唐初依然有相当力量,唐太宗个人也不能完全摆脱这种环境的影响,他对人才进用的看法,有时也不免要注意门户。


李唐皇室源于关陇集团,同时在此集团里面又是八大柱国之一,拥有最高的地位,所以唐初皇帝对自己的家世颇有骄傲的感觉。就政治地位而言,关陇集团从北周以后,杨李二家都是统一朝代的君主,其他各家族也多分居将相之职,自然占据着上风。

但是,就社会地位而说,那就有很大的不同。在门阀制度下,社会地位是以婚姻交流为标准的,那看重是“清”,是“文化的传统”。


关陇集团的贵族,包括李唐皇室在内,都不具备这个条件。他们的祖先都是没有文化的胡人,或者胡化的汉人,从周到唐,短短百年间,他们的文化进步依旧比较落后。因此,他们仍不被文化显族所重视。这种情形直到唐朝末年也没有改变过来。




例如文宗皇帝是晚唐的皇帝,他颇想给他的太子娶山东望族郑氏之女,可是郑氏最终也没同意。郑氏之女最终没做太子妃,反而嫁给了九品官崔皋,这就可以看出社会上对于“清”与“贵”的高下估价了。


唐朝后期,山东士族已经被压抑许久,但尚且自视尚高如此,那么在唐初尚未完全衰落之时,其骄傲程度自然可想而知。所以在这一方面,唐初皇帝便免不了有了自卑的心理。在“自以为贵”和“并不算清”的两种矛盾心理冲突下,太宗对于山东人着实没有好感,所以在其任内,山东士族的生活是极其压抑的。





第一,唐太宗既然命令编纂《氏族志》,无疑就是承认氏族制度,并且从“用为永则”的御笔要求来看,更足以说明他还是要让士族门阀继续存活下去。


第二,唐太宗并没有否认士族的痕迹,唐太宗所攻击的对象主要是山东士族的崔卢李郑,这几个当年铁了心和其争夺皇位的太子党而已,肆意扩大打击面或者降维打击,在短时间内只会给他的统治带来负面效果。


第三,太宗谕旨说明编纂《氏族志》的用意是树立新的帝王门阀。利用玄武门之变前后投靠其门下的诸如魏征、戴胄等极具代表性的墙头草人物,给其立志树谱,意思就是要树立一个新的门阀。这个门阀是以皇家外戚即以前的关陇贵族主要家族为轴心,以当今朝野各种来源复杂的家族环绕其外围,让他慢慢变成坚强而巩固的帝王团体。

他们可以和关陇集团进行对抗,甚至还压过了关陇集团一头。
山东氏族是隋唐时期门第最高的家族,而大唐李氏只不过是三等氏族而已,所以唐朝的君主们都想把自己的公主嫁到山东氏族当中,是为了拉近皇族跟士族门阀的关系但是直到唐朝灭亡之际,这样的事情都没有实现,也怪不得当初李世民会发愁,青年才俊都想娶山东氏族的女儿,为什么士族子弟不来迎娶公主,难不成皇家还比不上那些世家所以,山东氏族到底有多大的声望,居然敢凌驾于皇权至上,连皇室公主都看不上眼呢

混迹政坛、气焰嚣张,隋朝帝王为何要“过河拆桥”,打击山东士族?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出自于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里的山东,其实是指的崤山以东的地方。而本文所提及的山东士族,自然也与此相同。并不是今天的山东省,直到唐末以后才有人将山东专指齐鲁之地。

自魏晋以来,这些门阀士族的社会地位可谓是芝麻开花。“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两家本来就是豪族,在衣冠南渡之后,琅琊王氏更是发展的一发不可收拾。甚至,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

(一)、政权更替,扶植势力

“万里江山万里尘,一朝天子一朝臣”。隋朝杨氏凭借着关陇集团上台以后,自然会对其他的势力集团予以打压。倒也不是说统治者想要为别人扫清障碍,而是山东士族都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时期的各个国家。自从永嘉之乱,衣冠南渡之后,胡人开始主掌中原。

而胡人们拉拢的,就是这些山东士族。不论是文化上还是经济上,外来人都需要当地有影响力的土著支持。

1. 政坛常青树

“崔、卢、李、郑,势制山东,烟火连接,比屋而居”。崤山以东,存在着很多的世家大族。诸如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琅琊王氏还有琅琊萧氏。他们都曾经主政一方,甚至有的还建立过政权。中原地区不论是哪个民族主政,他们都不会忘记要拉拢这些大族们。

“伪将相王公已下,衣冠士民之族,建功立效,官荣爵赏”。北周每当攻陷下北齐的城池,首先要做的就是安抚当地的世家大族。在晋州如此,并州如此,幽州也是如此。可见,山东士族的势力,并不会因为王朝的更替而发生改变。

而杨坚篡位自立以后,也是如此。“在朝将相,多为身计。竞效节于杨氏”。在杨坚反周的过程中,山东士族给予了其很大的帮助。即使有些人受到过北周颇多恩惠,也不遗余力的支持杨坚上位。这其中包括了卢贲、李谔还有后来权倾一时的郑译和刘昉。

2. 气焰正盛,盛极而衰

《隋书》“尉迟迥意不能平,故引兵东下”。杨坚篡周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其中便以尉迟迥为首,北联突厥,意图推翻杨坚的统治。而此时隋文帝则利用高颖,李德林还有李孝贞等山东士族,很快的就平息了这场叛乱。

自此以后,山东士族的势力可谓是如日中天。深得隋文帝的信任,但是治大国如烹小鲜,帝王最善于平衡之术。他不可能允许朝野中,有如此之势力存在。所以,在晚年时期曾多次有意打压山东士族,并且扶植关陇集团势力上位。

崔、卢、李、正,四大家族在朝中的影响很大,许多王宫贵胄都对其忌惮三分。隋文帝在位时,就看到了苗头。故而兴起了一场“朋党案”,但波及不大。只是给山东士族们,敲了一下警钟罢了。要说真正的打压,还是在隋炀帝时期。

(二)、狡兔死,走狗烹

《隋书》“其草创元勋有功之将,诛夷罪退,罕有存者”。山东士族对于杨家而言,只不过是一枚棋子罢了。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篡位之路不可能那么顺利。而站在杨家背后的,还是深受其信任的关陇势力。这才是他们的本家,而其他的士族只不过是一时利用罢了。

当趋于稳定以后,自然会想方设法的打压。那些曾经帮助过杨坚的老臣们,几乎没有能够善终的。

1. 卸磨杀驴,过河拆桥

“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古往今来,新帝上任,往往都会对曾经跟随自己南征北战的部下下手。因为他们既然今天能够辅佐自己上位,明天也有可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帮助他人。

山东士族曾经帮助过许多王朝,而因为大家的政权都不稳,所以只能对其实行安抚政策。杨坚在刚刚篡位的时候,可是顶着谋逆的大罪。因此,他非常需要世家大族势力的支持,才能够平定天下,使得人心安稳。

当天下平宁以后,自然不会允许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也帮助过别人的势力,继续在自己的朝堂上作威作福。所以,对于刘昉,李德林之流,不是被贬黜就是被赐死。他们大都没有好下场,谁也不会想到农夫与蛇的故事会在自己的身上上演。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山东士族的力量实在是太过强劲。他们都能够一举平定联合突厥的尉迟迥,若是有朝一日,时机成熟,隋朝对于他们而言也不在话下。而关陇势力,才是隋朝统治者的自己人,其他人都是外人罢了。

2. 排除异己,打压敌对

“隋炀帝承文帝余业,海内殷阜”。关于隋炀帝的评价,历来说法不一。但是他地位不正,却是事实。本应杨勇继位,但是却便宜了杨广。

在继位的时候,很多山东士族都是倾向于杨勇一方的,所以隋炀帝对此非常不满意。因而,开始清洗太子党旧部。

“井泾以西,是王掌握之内。山东士马,亦为我有,宜悉发之”。这是山东士族代表王颇,在劝谏杨谅起兵反杨广时所说之言。因为山东地区掌握着全国大半的经济命脉,而且人口众多,士族势力在此可谓是一呼百应。

杨广很快就感受到了危机,并且在父亲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的打压山东士族。正因如是,大牙山东士族竟然成为了隋朝的基本国策。不论有功与否,忠心与否,只要是和山东士族有着牵连,那必然会跟着吃瓜落。

山东士族们对于隋炀帝继位非常不满,因此处处挑刺。作为一个统治者,自然是不允许敌对势力的存在。更何况,他们也有一定的能力。所以,就开始处处的打压山东士族。京杭大运河的修建,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隋炀帝想要通过运河,将经济中心逐步的往西迁移。同时,还能够更好的控制山东士族势力的蔓延,以形成内外合围的打压之策。

(三)、辉煌几度,没落于是

山东士族自魏晋以来的影响力,自不必多言。经过隋文帝和隋炀帝两人的打压以及隋末之乱,他们大伤元气。但是唐朝时期,人们仍然非常认可其地位。许多豪绅争相与士族结为姻亲,这种情况就连李世民也羡慕不已。大臣们宁愿娶士族之女,也不愿娶皇家之女。

直到赵宋皇帝,将百家姓的首先改成了赵,士族的影响力才逐步减弱。

1. 攫取利益,以充国库

经过数代人的积累与努力,山东士族大都家财万贯,而且他们府上也常年养着家丁。而隋朝刚刚建立,统一全国的时候,国库空虚。杨坚不好意思上来就罚没抄家,而是一直在等待时机成熟之时。

《隋书·食货志》“是时山东尚承齐制,避劳役者十六七,四万疲疲人”。对于杨家而言,打压山东士族是势在必行的。因为他们拥有着富可敌国的土地,只要稍微给以压力,这些土地便会收归国有,而且还能够减轻他们对自己的威胁。

这其实是一举两得的,既能够解除威胁,还能够充盈国库。封建王朝,是绝对不允许这些富可敌国之人存在的。况且,他们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觑。不论是出于哪种原因,都不能让山东士族继续潇洒恣意。

更何况,山东士族还不断的撺掇杨谅反隋。就算不是杨广,换成秦皇汉武,也不会允许卧榻之侧他人鼾睡的。

2. 为人利用,一败涂地

《旧唐书》“太宗云我与山东崔、卢家,岂有旧嫌也,为世代衰微,全无官宦人物,贩鬻婚姻,是无礼也”。隋末十八路反王逐鹿中原,天下终归李家。而不论是李渊还是李世民,他们能够从自己表亲手中夺得天下,与山东士族是分不开关系的。

因为屡屡遭受杨坚父子的打压,使得他们满心怒愤。所以,就开始利用自己手中势力,使得山东之地反隋义士聚集,一时间,风起云涌。其实,这也是隋朝的报应。谁让他们卸磨杀驴,又没有能力连根拔起。

而李渊父子,又充分利用了山东士族对于隋朝的不满,而不断拉拢。就像秦叔宝,程知节,徐世绩等人都位列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而他们则都是山东士族的代表。他们也没有吸取前朝的教训,还是义无反顾的帮助李家。

李唐江山坐稳以后,就开始着手继续打压山东旧士族。尤其是清河崔氏,已经被打压的喘不过气。其实,不论是隋朝还是唐朝,还是南北朝的其他政权,拉拢山东士族都是一时的。因为统治者需要这些帮手,来为自己打天下。

隋朝如果没有打压山东士族,那么他们就会支持隋朝的叛乱。可是,此时双方已经站到了不同的立场上。

结语: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山东士族是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活跃的。而隋朝开始,建立了大一统的国家,士族们就必须依附强权才能生存。隋朝的皇帝,是绝不可能允许山东士族再像以前那样,可以轻而易举的左右朝政的。更何况,隋唐两代的政治基本盘都是关陇势力。

参考文献:

《隋书》

《旧唐书》

《新唐书》

因为要掌握政权。当时山东士族掌握话语权,隋朝皇帝想做什么都要听他们的,因此为了掌握政权只能打击他们。
因为山东士族势力太大了,对皇帝造成了威胁,所以要打击。
因为他不想再受控于他们,想要我打造完全属于自己的实力,所以要过河拆桥。

李世民想要打败的山东士族到底有多强呢?

在古代的时候皇权是最高的,很多的名望氏族也都会臣服于皇权之下,但是在隋唐时期山东氏族就可以和皇权抗衡。当时的山东氏族名望很大,在里面要以崔氏和卢氏家族为首,而在崔氏家族里面最出名的就是崔浩,他有着准确的预测还有见解,让北魏可以站稳脚跟,而且崔氏家族和各大家族都形成了同盟,所以山东氏族的底蕴确实很强大。

山东氏族的崛起

要说起山东氏族的崛起就要讲到东汉初期,在当时汉高祖创立了检举制,主要是希望诸侯能够推选一些有德有才之人进朝为官,当时山东的崔氏还有卢氏这些经过了儒家学说的人,自然被大家推成了顶级世家进朝为官。一直到三国的时候,曹操想要坐稳江山,也不得不跟山东氏族合作。在经过永嘉之乱后,许多北方的氏族开始往南方迁移,但是仍然有崔氏还有卢氏的家族留了下来。后来崔氏家族又出了一个非常有名的人物崔浩,他凭借着自己的见解还有预测让北魏站稳了脚跟。

朝中大臣想跟山东氏族联姻

虽然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打破了阀士族垄断朝廷官职的情况,让许多寒门人士也能够入朝为官,但是以崔氏为代表的山东氏族根基太过强大,他们的氏族同盟力量完全可以和皇权抗衡,所以李世民就想要打败他们。在历史中还有一件让大家觉得搞笑的事件,在朝中有很多大臣都想跟着崔氏、卢氏家族联姻,却没有大臣想要跟公主联姻,这也让李世民非常的愤怒。

李世民修改了氏族志,把山东氏族的影响力削弱了许多,然后又通过废王立武打压世家大族,最后又利用科举的制度来进一步打压阀门士族。就这样一步一步才能在封建社会里让寒门子弟有出头之日。

特别的强,因为在当时皇帝是可以轮流换人的,但是世家大族已经屹立了好几百年。
非常的强,因为他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巩固的团体,里面有着非常巩固的体系,各自有各自的职责,已经掌握了很多年的权力了。
李世民想要打败的山东士族实力特别的强,因为经过几百年积累,他们的底蕴非常深厚,根基非常的稳定,而且这种士族他们的联盟力量非常强大,所以当时李世民就去打压,以免影响到自己的地位。
非常的强大。山东士族非常的团结,而且有着自己的作战方式。

李世民欲打倒的山东士族究竟有多强?

零、诛杀建成后 李世民“左右多是东人”

大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七月,也就是玄武门之变一个月后,李世民就迫不及待的宣布了一个重要的人士变动,他封魏征为谏议大夫,“使安辑河北,许以便宜从事 。”此一去山东(崤山以东的统称,下同)就是半年时间,直到武德九年冬天,魏征才风尘仆仆的回到长安。值得注意的是,魏征,山东人士,小族之家,境况孤贫。

次年,也就是贞观元年,青州发生谋反事件。刚刚改任殿中侍御史的崔仁师,成为唐太宗李世民心中最佳的平叛人选。崔仁师不负所望,采取了“宽慰”的办法,很快就平息了“青州叛乱”。值得注意的是,崔仁师,山东人士,高门中的破落户。

贞观元年,《资治通鉴》还记载了这样一件小事,唐太宗“尝言及山东、关中人,意有同异。”从这一记载来看,唐太宗在说到山东人和关中人的时候,总是分开来说,或许内心还多少对山东人有所偏见。而身为殿中侍御史的张行成听了这句话,提出了意见:“臣闻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当以东西为限”。对于这些话,唐太宗颇为赞赏,后来又让张行成“预议大政”。再次需要注意的是,张行成,山东寒族,曾在王世充那里任职,与山东(崤山以东的统称,下同)各种势力有广泛联系。

此外,玄武门事变后,因功被封为右卫将军、长平郡公的张亮,山东人,曾以农为业,家境贫寒;尚书左丞戴胄,山东人,出身低微;名臣马周,山东寒士……

看完以上的内容,相信大家能发现两个共同点,那就是:一、玄武门事变后,以魏征为代表的不少山东(崤山以东地区)人都得到了提拔和重用。二、受到提拔重用的山东人,主要是寒门之士。

只是巧合吗?并不是!玄武门事变之前,李世民就曾委派张亮“阴引山东豪杰”。李建成还曾密奏唐高祖李渊说:“秦王左右多是东人!”而历史学教授赵克尧先生在谈及玄武门事变的时候,也曾指出:

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一直留心物色关东人,魏征和崔仁师就是其中杰出代表。

由此可见,拔擢山东(崤山以东)寒门之士是唐太宗有目的的行为。那么问题来了,唐太宗为什么要留心物色山东寒门之士呢?除了山东人才荟萃,还有什么原因?李世民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一、必要性:山东地区存在严重隐患

山东(崤山以东)地区的隐患,其实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这个地区是隋末农民战争的策源地,而且李世民平定窦建德、刘黑闼之后,对当地采取了严厉惩处的措施,有道是“悬民处死”,这让当地百姓对李唐王朝心存戒心。

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山东地区,更多的是太子集团的势力范围!武德五年六月,刘黑闼第二次起兵,太子李建成亲自挂帅,听取了魏征的建议,实行了安抚政策,争取到了人心。《新唐书·隐太子建成传》中,记载了建成平定刘黑闼之后的情况:

获俘皆抚遣之,百姓欣悦。

相比于李世民对这一地区的残酷镇压,李建成的做法自然能得到当地百姓的认同。

此后,李建成、李元吉利用自己在山东地区的威望,积极培植自己的势力。武德五年冬,魏征再次给太子建成献策:“结纳山东豪杰”,李建成不仅听从而且付诸实践,秘密派遣将领可达志跟燕王李艺联络。随后,建成利用李艺和幽州都督李瑗的关系,继续在幽州等地拓展自己的力量。

而等到玄武门事变的消息传到河北等地后,《新唐书》记载了当地人的表现:

河北州县素事隐(建成)、巢(元吉)者,不自安。

内心的不自安,促成了幽州都督李瑗的叛乱,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例。在山东豪杰中,试图趁唐廷相残之机,兴兵作乱者大有人在。再加上太子党羽也有人逃到了山东地区,可以说这里隐患重重、危机四伏。

正是如此,对于山东的问题,李世民就不得不谨慎处理。他采取的办法是,拔擢山东人士,来处理山东问题,进而赢得山东地区的支持,应该说是很有策略的。

不过,还需说明的是,李世民拔擢的山东之士,为什么基本上都出自寒门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山东寒门之士的重要性。

二、 对下的重要性:山东寒士与下层势力联系密切

唐太宗重点拔擢的山东之士,基本上都出自寒门,主要是因为这些寒士大多参与过隋末农民战争,和山东各种势力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能梳理好复杂的关系,还能表达山东豪杰以及山东普通地主的政治诉求,稳定山东民心。

例如代表人物魏征,“通贯书术”,“隋乱,诡为道士。”后来,他投身于农民起义的浪潮中,在瓦岗军中典掌过书记,后又随李密投降大唐;只不过“至京师,久不见知”,于是在不得志之下,他选择了回归山东,没想到却被窦建德的河北义军俘虏,拜为起居舍人;窦建德失败后,魏征便投奔李建成,提出“结纳山东豪杰”的策略。丰富的经历让他与山东的各种社会势力有着密切的联系。

正是因为如此,魏征才屡次被派遣到山东地区处理各种问题:首先是武德九年七月,正是山东情况复杂多变之时,李世民委派魏征宣慰山东;第二年,也就是贞观元年七月,山东地区大旱,唐太宗又第二次派遣魏征前往山东各州,做好赈济工作。

而这两次前往山东,魏征都较好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比如他第一次前往山东地区时,就曾释放了太子党人李志安,帮助唐太宗在山东地区树立了“宽仁”的形象,消除了在逃太子党人的疑虑,有利于争取山东豪杰的支持。

再如张行成,前文说过,此人曾在王世充处任职,阅历丰富,与山东各种势力联系广泛。后来,唐太宗之所以让他预闻大政,主要也是因为他能代表山东普通地主的利益,表达山东豪杰的政治诉求。

正是因为山东寒门之士,与山东各种势力联系密切,所以在处理起山东地区的问题上,有很多优势,这一点相当重要。而除此之外,这些山东寒士也在积极影响着上层对山东的施政方针。

三、对上的重要性:山东寒士影响上层对山东的施政方略 有助于政策更合理

除了可以梳理好地方的各种势力,这些在官场中冉冉升起的山东寒士,还会影响到国家对山东的施政方略,更好的维护山东的利益。而为了稳定山东的局面,唐太宗往往也会听取他们的建议。

前面提到,魏征曾宣慰山东,而在此期间,魏征就为山东地区的人民争取到了利益。比如说《新唐书》就记载,武德九年八月,唐太宗下诏免除山东地区的一年赋税,老百姓听了之后,“老幼相欢,或歌或舞”。不过,很快唐太宗又把这个命令撤回了,重新颁布敕令说:“已役已纳,并遣输纳,明年总为准折。”这意思是说,今年已经开始服徭役、缴纳租税的,都要继续进行,等明年一起折算。魏征一听太宗变卦了,十分不高兴,上书进谏,指出这种行为是:

“于财利小益,于德义大损。”

很明显,魏征这是在劝谏太宗不要因贪图小利,再次引起山东地区人民的不满。

此外,前文也提到的,张行成劝谏唐太宗不要“以东西为限”看轻山东人,这也有利于扭转唐太宗对山东地区的偏见,以便更好的施政。

从现有史料看,崔仁师平定“青州叛乱”之后,山东地区就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叛乱事件了。可见,通过拔擢山东寒士,有效的巩固了大唐对山东地区的统治。

四、 阐史君说:利益的天平上,关陇集团为何不选择山东高门士族?

李唐皇室出自关陇地主集团,而要实现全国范围的有效统治,就山东地区而言,需要拉拢山东势力,因此本质上来说,唐太宗所做的,也可以看做是在平衡各个集团的利益。

但唐太宗拉拢的“山东势力”,为什么不是传统的山东高门士族呢?

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山东士族在经历了南北朝的混乱,以及隋末农民起义之后,政治上已走向衰落,甚至还出现了“全无冠盖”的说法。

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唐太宗本人出身关陇集团,他内心所想的,更多的是抑制“山东门阀”,进而来扬“关陇门阀”,这一点在后来修订的《氏族志》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说白了,《氏族志》就是想借助皇权,尊关陇贵族门阀,卑山东高门士族。

此外,还有一点,那就是跟“功业”有关。本文所提到的“山东微族寒门”之士,可以说为大唐建立了不少的功勋,正如唐太宗自己所说,这些人是“以忠孝学艺从我定天下者”。换句话说,曾跟随唐太宗“定天下”或者是立过其他功勋的人,才是唐太宗拔擢的对象。

当然了,无论如何,唐太宗拔擢山东寒士的做法,客观上也是对“关中本位”政策的微调,不仅有利于对山东地区的统治,更重要的是,也形成了一个融合各方人才的统治集团,为贞观之治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就这样,在解决好了山东地区的问题后,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实力确实非常强,李世民害怕山东士族要是有谋反的心思,恐怕又是一场恶战。所以一直想打倒山东士族。
山东氏族是隋唐时期门第最高的家族,而大唐李氏只不过是三等氏族而已,所以唐朝的君主们都想把自己的公主嫁到山东氏族当中,是为了拉近皇族跟士族门阀的关系。但是直到唐朝灭亡之际,这样的事情都没有实现,也怪不得当初李世民会发愁:“青年才俊都想娶山东氏族的女儿,为什么士族子弟不来迎娶公主,难不成皇家还比不上那些世家?”
这个山东土族的传承之深,他从汉已经开始与崛起,然后经历了数个朝代的更替都没有消失,可见其底蕴之雄厚,因此李世民想打倒他们就很难。
山东氏族是隋唐时期门第最高的家族,而大唐李氏只不过是三等氏族而已,所以唐朝的君主们都想把自己的公主嫁到山东氏族当中,是为了拉近皇族跟士族门阀的关系。经过两汉察举制的影响,像山东崔氏、卢氏这些深受儒家学说洗礼的士族逐渐成为了顶级世家,甚至可以直接左右朝局。到了三国时期,曹操之所以能够崛起,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与山东崔氏家族合作,毕竟崔氏这类士族门阀历经几百年的积累,底蕴已经非常深厚。可以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像崔氏这些门阀士族是一支不得忽视的力量,无论是乱世还是安定,要想坐稳江山就必须跟他们合作,看曹魏的崛起就可以见得了。
文章标题: 唐初李世民刻意打压的山东各大士族到底有多大影响力 崔卢李郑王等族为何崔氏为第一等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7959.html
文章标签:士族  各大  山东  有多大  打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