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10-28 15:07:3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4次
反间计这个故事最初就是清军入关以后给皇太极写实录的时候编出来的,仔细看看就知道这个是《三国演义》中的蒋干盗书之明朝版。
《三国演义》那是清朝初级高级将领的标准兵书,人手一本(在明朝充其量也就是小说 毕竟人家文化水平跟不上)。
听起来似乎蛮有道理,但是翻翻《三国演义》,再去把崇祯收拾魏忠贤的过程拿来对比一下就很无语了。
真正杀掉袁崇焕的罪名不是“通敌谋反”而是“结交近侍”,因为袁崇焕私底下和内阁大学士钱龙锡的关系极好,据某些言官的情报还说袁崇焕给钱龙锡送过三万两银子那就是定了。不管是哪个朝代,不管皇帝残暴还是仁慈,英明还是昏庸,但凡敢于触碰当权者的权力的,或者对当权者产生威胁的,结局只能是死路一条。
当然啦,袁崇焕并没有这种想法,行贿的事情应该也是被扩大了,但是还有两个人为了自身利益还是要拔掉袁崇焕,其实他们的目标是钱龙锡,因为明代内阁制度是走一个旧的进一个新的,现在内阁人很多,这两个兄弟进不去。那就把钱龙锡拉下来吧,他不是和袁崇焕关系很好吗?袁崇焕出了事情然后就疯狂炒作,越闹越大最后钱龙锡走人,袁崇焕凌迟!钱龙锡走后周延儒入阁,又过了几个月温体仁入阁。
反正无论如何,袁崇焕就这么死了,温体仁和周延儒的意思就是把钱龙锡拉下来就行了,袁崇焕死活没关系,不死也行,但是袁崇焕还是死了。而崇祯要杀袁崇焕原因也无非是“众怒难犯”,袁崇焕押到西市行刑的时候也没有像我们今天想的那样无数百姓哀嚎为袁崇焕鸣不平之类的。
一路上都是唾骂,不少人还很高兴大明又铲除了一个奸贼。当初皇太极打到北京的时候,袁崇焕就一直跟在皇太极后面,任凭他烧杀抢掠,然后把皇太极引道北京再一阵乱打。
这样那些在北京郊区外的百姓自然骂袁崇焕。皇太极过来抢的时候你不打,非要把人引道京城去,你要干什么?而且很多官老爷也是把家安置在郊区的,他们也被抢了。最后袁崇焕下狱的时候,骂他要处死他的那些奏折真是一个铺天盖地比魏忠贤还多。祸闯成这样了,你自己拿脑袋去顶吧。这才是崇祯的想法。
崇祯三年八月十六日,明蓟辽督师袁崇焕被凌迟于京师。
凌迟之刑,即有千刀万剐之残酷。
据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五《逮袁崇焕》记载:“江阴中书夏复苏尝与予云:‘昔在都中,见磔崇焕时,百姓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啖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
一代名将,死得悲烈,死后肉还被卖钱。
对于他为何会遭到如何酷刑,计六奇在《明季北略》说,崇祯下令逮捕袁崇焕的罪名有三:一、不经请示擅杀悍将毛文龙;二、与金秘密谋和导致金军围京;三、在京师保卫战中射杀满桂。
而在敌对的金国(大清),却有另一种说法。满人则认为是皇太极的反间计,清廷第八代礼亲王昭梿在《啸亭杂录》开篇就写太宗伐明前,利用暗遣被俘的杨太监,逃回向崇祯帝报告,袁崇焕投效了后金,以一次反间计成功诛杀了袁崇焕。
这份反间计,不由让人想到了三国时的蒋干盗书,使曹操无故杀了训练水军的能人蔡瑁与张允。曹孟德幡然醒悟,但,崇祯帝却不以为然,磔杀袁崇焕不解恨,还将袁崇焕的家人流放三千里。
萧一山在《清代通史》中说:“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皆以盖世之才,治辽事而有余,然或内毁于阉党,外罹于反间,不终其位。”
熊廷弼三起三落,最后得了个传首九边。
孙承宗再度见弃,最后自缢于高阳城破时。
袁崇焕之死,世人皆以为冤死,死于崇祯的刚愎自用,容不了救时大才。
2
崇祯杀袁崇焕,是听信了魏阉余党谗言,是自毁长城。
然而,相较于熊廷弼、孙承宗相比,他又是死得不冤。
袁崇焕的成功,源于在宁远大战中击溃了努尔哈赤的大军,在宁锦大战中又败了复仇的皇太极,故而使新上台的崇祯帝倚重,视为柱国重臣。
袁崇焕书生报国、无惧强敌,也书生意气,心胸狭窄,将两次大捷归功于自己,而忘记毛文龙牵制了后金部分主力而使其以红衣大炮大败努尔哈赤,忘记了这两次大战中总兵官满桂等人的浴血奋战。悍将毛文龙、满桂成就了袁崇焕。而文龙自负,满桂被欺,先后死于袁崇焕之手。
《明史·袁崇焕传》说,大捷之后,袁崇焕“志益骄”。他患了恃功骄纵的思想病,而且很严重。
袁崇焕私下与皇太极谋和,想为内外交困的大明谋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
天启二年正月,他以邵武知县进京朝觐,被御史侯恂举荐为人才,破格用之,出任兵部职方司主事。他正好碰上了广宁兵败,于是千里走单骑,去山海关做了一次实地考察,回来后请旨“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明史·袁崇焕传》)。
朝廷正因无人可用,遇到这个不怕死的,赶紧将他提升为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监军,带着二十万钱前去扼守山海关。
离京赴任前,袁崇焕专门去诏狱,向前辽东经略熊廷弼请教。熊氏问他如何经略山海关,袁崇焕坦言:“主守而后战!”
“主守而后战”,成为了袁崇焕经营其辽东事业的战略思想,得到了天启帝师、管兵部事的大学士孙承宗的鼎力支持。
袁崇焕倡言守宁远,要在河西咽喉地带设置这一新据点,遭到了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经略辽东的王在晋的强烈反对。王在晋庸碌无为,认为关外形势“四坏”,须“捐弃全辽,则无局之可布矣!逐步退缩之于山海,此后再无一步可退”(《明史·王在晋传》),得到了兵部尚书张鹤鸣、蓟辽总督王象乾的支持。
此时只奉命管理前屯卫所事务的袁崇焕,不能影响辽东经略王在晋的主张,只好越级向首辅叶向高求助。叶向高不知关外实情,于是请孙承宗出手。孙承宗专此赴山海关外视察,回奏“遥见宁远形势,天设重关,以护神京,必不可不守”,“此城为必据必争之地”(《国榷》卷八十五)。
孙承宗回京后,疏陈王在晋不堪用,请求裁撤王在晋,自请督师,全力支持袁崇焕创建松锦防线。
稳固的松锦防线,成就了袁崇焕的宁远、宁锦大捷,声名鹊起。但是,他身处千里之外,却不能不受朝廷党争影响。他不得不向天启帝奏请在宁远为太监魏忠贤建懋德祠,但魏阉不领情,故意打压,使其悲愤辞官。
崇祯帝即位,袁崇焕复出,深得圣宠,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
3
成为新皇红人的袁崇焕,有些膨胀了。
崇祯元年七月,袁崇焕进京汇报军务,崇祯帝在平台接见,大肆慰劳,向他问治辽方略。
袁崇焕说:“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明史·袁崇焕传》)
著名的“五载复辽”,就在袁崇焕的豪言壮语中出炉了。
吏科给事中许誉卿,向袁崇焕询问具体方略。袁崇焕说:我看到圣心焦虑,想给他一点安慰而已。
好一个安慰圣心!
原是画了一张饼。
想做中兴大帝的崇祯帝,却被打了鸡血,承诺将不吝封侯赏,要让袁崇焕的子孙永享富贵。
袁崇焕自知失言,却受宠若惊,赶紧说“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他一边夸自己的能力,一边向皇帝要权力。
袁崇焕之所以有这一份底气,一是在辽东大建形象工程赢得崇祯帝的赞同或默认,二是默默地派人和皇太极谈休战谋和的事情。结果以后还是被皇太极骗了,也被不谙实情的崇祯帝磔杀于市。
袁崇焕即便死得不无冤枉,但他以文臣治军,容不下有能力的武将,无疑是一个排除异己、贻害国家的致命弱点。
崇祯不杀袁崇焕,也未必能为大明王朝续命太久。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