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李建成在史料中的形象为何如此矛盾

时间: 2021-10-22 13:01:1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5次

李建成在史料中的形象为何如此矛盾

真正历史当中,李建成像隋唐英雄传里那么坏吗?

太子李建成真的像隋唐英雄传里那么坏或者像史书上说的那么无能,连搞阴谋诡计都那么幼稚吗?唐高祖李渊怎么能把江山交给这么一个窝囊废呢?很多历史学家都对史书上的记载表示怀疑,根据当时文人和敦煌史料的记载,其实李建成也立了不少战功,而且相当厚道,是一个很不错的青年。而玄武门之变纯粹是李世民这个坏小子贼喊抓贼搞的阴谋。

李渊晋阳起兵之前,李建成便暗地里在河东地区结交贤能,做了很多准备工作。起兵之后,李建成帮助父亲很快拔掉了西进长安途中的几个据点,并率军打残了屈突通率领的几万骁果军,使得李唐大军迅速西渡黄河,攻克长安,在战略上掐死了另外几支割据力量的咽喉命脉,令唐军声威大振,顿时成为最有希望问鼎中原的一支割据力量。后来,他又领兵十万进攻洛阳;平定边境胡人叛乱;和弟弟元吉一起消灭了劲敌刘黑闼,可以说军功与李世民相比毫不逊色。
后来建成被立为太子,驻守朝廷,这是全局的需要,绝非懦弱或懒惰。世民在前线征伐,建成在后面巩固根据地,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赢得关中农业大丰收,有力地支援前线,也有萧何之功。所以说“建成无功而为太子”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至于建成的人品,有些史书上描述说“性宽厚”、“得众心”,结纳了不少贤能人士,比如说著名的谏臣魏征。唐朝名将薛万彻在他死后还带兵前去攻击世民,可见李建成非常得人心。
面对李世民的挑战,李建成其实是占有很大优势的。作为嫡长子,皇位理所当然的继承人,内廷有父皇、妃嫔的支持,外朝有朝廷重臣的拥戴,身边有一批出色的谋士和猛将,要除掉李世民是不难的。但他性格太仁厚了,念及骨肉之情,不忍下手。魏征“常劝太子建成早除秦王”,被他拒绝;弟弟李元吉看不下去,自告奋勇去替他除掉李世民,也被他制止。他根本没想到李世民会不顾同胞之谊对自己下毒手,以至喋血玄武门。

李世民发动血腥政变杀了李建成,绝了他的子嗣还不算,还要改写史书大造舆论。而史官秉承李世民的旨意篡改史书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一,对李世民加以美化和粉饰,把李世民说成是唐高祖早已属意的太子人选,而且为了给这种说法找到根据,有意夸大了李世民在太原起兵中所起的作用,把唐的开国之功全部归于李世民;二,对李建成和李元吉加以丑化和歪曲,抹杀其功绩,以达到说李建成根本就不配为太子的目的;三,对有关玄武门事件的许多关键性细节加以改动和增删,有意把玄武门之变说成是李建成多次采用阴谋手段加害李世民,以进一步加强玄武门之变的合理性。四、以把唐高祖李渊说成是一个毫无主见,朝令夕改的傀儡的办法,以自圆说他早已属意于李世民的杜撰内容与事实间的矛盾。今天我们看到的《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是唐史研究的主要史料依据,而上述史书又都是以当时的《实录》为其主要依据之一而撰写的。唐太宗曾一再坚持要对两部《实录》亲自过目,并在观史后明令史官加以修改,结果使李渊、李建成、李元吉等人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被改变和歪曲了,从而也就大大地贬低了他们在历史上的作用,因此我们在给历史人物以恰当评价的时候是值得特别注意的。
李建成虽是坏但也是为了一己之私才走到这个地步。他心雄狭窄,容不得别人在他面前强大,玄武门变事已经撤底的自己毁了自己,他的心胸和才德都比李世民差的多。
不会那么坏,这是因为后来是太宗李世民单的皇帝,而古人早有立长不立幼,立嫡不立庶的说法,而李世民却不是老大,他当皇帝就只能是因为他哥不给力啊——够坏他才可以有充足的理由啊,当然我们作为后人看待历史,不能太片面了,也不用太考究党了,正史都是官家写的哦~~所以只有参考意义和学术研究价值。 谢咯,个人意见~~~

李建成为什么在斗争中失败呢?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李元吉惨死在玄武门,李渊被架空后遭到软禁。史书上将这个事件描述成:太子李建成因为嫉妒李世民的贤能才干,总是对李世民进行打压和诬陷,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为求自保的李世民只能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发起自卫反击。

以上,是我们在史料上看到或者听说的版本。但是,史书是胜利者编写的,何况这个胜利者还是一个特别在意自己历史形象的李世民。

如果仔细想想,李世民杀了两个兄弟后,去看李渊,李渊居然没有发怒,还来了一句:“我之前是听信了谣言,误会我的好儿子了。”李世民立刻跪倒在地,抱着李渊的大腿痛哭。李渊作为一个父亲还是一个皇帝,在得知自己的一个儿子手刃了手足兄弟,李渊不仅没有惩罚李世民,还封李世民为太子,而且不久后就宣布退位,将皇帝的位子让给他。

其实,我们都知道,宣武门之变后李渊被架空了,只能任由自己的儿子摆布。但是,面对这样的历史事件,我们不免心里有些疑问:李建成身为嫡长子,名正言顺的大唐皇太子,为何会败给李世民?我们开头说了,这事儿得怪李渊。是李渊一步步为“玄武门之变”种下了恶果。

李渊对“太原帮”不信任

李渊与隋炀帝杨广是亲表兄弟,本来是隋朝皇室的亲戚。隋朝末年,唐国公李渊在起兵时的官职是“太原留守”,也就是太原地区的军政长官。虽然,李渊在太原为官,但是他在太原的根基并不深,因为他是地地道道的长安人,被派去太原当的地方官。

因此,隋末天下大乱,李渊起兵之初,他对太原本地的官僚集团并不十分信任,太原本地的官僚也没把李渊当成真名天子。太原的官僚们没人真正冒着生命危险,去给李渊打天下卖命。他们只希望李渊能够在动乱中割据一方,不被被人吞并,这样他们的好日子才能够继续。

李渊用兵之初,战略目标是先拿下易守难攻的关中地区。可就在李渊攻打关中的紧要关头,军中传出了突厥准备南下进攻太原的消息。这时候,“太原帮”那些人可就炸锅了,纷纷表示要李渊撤并返回太原。

正在这紧要关头时,李建成与李世民出来,力排众议稳住了局势,在贾胡堡打败了隋军敲开了通往关中的大门。

经过此事后,李渊对他的“太原帮”彻底失望了。所以,在唐朝开国后,“太原帮”在李渊那几乎没有得到任何重要官职,大多数人被李渊用一块“免死金牌”给打发了。这背后,充分显示了李渊对“太原帮”的不信任。

李渊需要培植政治资源,只能仰仗自己的亲信

“太原帮”靠不住,李渊就得打造自己的政治资源。在李渊率军打进长安的时候,李建成是左军统帅,李世民是右军统帅,两个儿子可谓是李渊的左膀右臂。

李建成可不是史书上写得那么不堪,真实的历史中,李建成的能力可一点儿都不比李世民差。李建成曾经率军平定山东,而且多次打退了突厥的入侵。只是他被立为太子后,要经常留在长安,帮李渊处理国家大事。这时李世民却负责率军在各地征战,平定军阀的残余势力,所以李世民的战功才逐渐超过了李建成。后来李世民成功夺取皇位以后,对于李建成的历史形象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丑化。所以我们今天才会觉得,李建成是个无能之辈。

李渊之所以能夺取天下,最仰仗的就是两个儿子。所以,开国后长子李建成被封为太子,李世民被封为秦王,两人几乎平分了朝中的军政大权。

李渊失败的“平衡术”,为“玄武门之变”种下恶果

自古以来,皇权与东宫(太子)的权力关系总是很微妙,太子代表帝国的未来,一旦确立了太子,很多政治投机者就会迫不及待地投入到未来的主子的怀抱。要是太子的权力过大,皇帝的权力难免会受到威胁。

为了防止太子李建成的威胁,李渊选择用增加秦王李世民权力的方法,对李建成形成制约。比如当时太子李建成因为帮助李渊处理朝政,拥有发布皇太子令的权力。这还算正常,但李渊还允许李世民也享有相同的权力。记录唐朝历史的《旧唐书》里就留下了这么一笔,说当时皇太子的命令和秦王李世民的命令经常同时颁布,老百姓都觉得莫名其妙,不知道该听谁的。

这么一来,太子李建成统领下的东宫,和秦王李世民统率下的天策府,实际上都变成了唐朝的政治中心。李渊实行任人唯亲的方针,一直没能建立正常的官僚政治。很多有能力的人都郁郁不得志,要想出头,就只有投奔李建成,或者李世民,先成为他们的家臣。

到了这一步,唐朝的政坛上正式形成了“一君两储”的局面。上面有李渊这个皇帝,下面有两个皇储,一个是明面上的皇储:李建成。还有一个是皇储的候补,随时可能挑战皇储的地位,也就是李世民。出现这种局面,是因为李渊信不过那些太原功臣,于是重用自己的儿子,接着又想在两个儿子之间玩平衡,导致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关系越来越紧张。更重要的是,李世民被李渊授予了很大的权力,胆子也越来越大,所以他后来才敢在李渊没死的时候就发动政变。

“玄武门之变”前,因为“杨文干谋反”事件(李渊觉得背后是李世民挑唆的),李渊惩罚了平定叛乱的李世民,这让李世民在政治上非常被动。后来,面对突厥南下侵犯,李渊同意了李建成让李元吉挂帅出征的建议,不仅如此,李元吉趁机要求挑选李世民手下精锐的将士。领兵出征,不会是一天两天的事儿,这等于将秦王府的骨干调离。朝中政治实力被削弱的李世民,就等于是李建成手中待宰的羔羊。

李世民知道,李建成肯定不会放过他。于是,李世民先是进宫拜见李渊,告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一状,说他俩跟后宫的妃子们私通,又对李渊哭诉,说他俩已经定下了除掉自己的计划。李渊很惊讶,说明天一早,我就把你们兄弟三人都叫进宫来,当面对质,你明天一早就过来吧。李建成和李元吉知道了消息,准备第二天早上赶在李世民之前进入皇宫,逼迫李渊下令除掉李世民。

李世民早已做好准备,他买通了皇宫北门玄武门的守将。按当时的规矩,早上要进皇宫,必须经过玄武门。第二天一早,李世民就带上部将和亲兵,在玄武门布下埋伏,等着李建成和李元吉。李建成和李元吉骑着马来到玄武门附近,感到气氛不太对,就调转马头想逃走。这时李世民骑马从玄武门冲出来,一箭就射死了李建成,李元吉也被李世民的部将尉迟恭杀死。这场宫廷政变,以李世民的胜利而告结束。李渊被迫封李世民为太子,不久后又将皇位让给他。

结语

李渊在夺取江山后,对“太原帮”不信任,所以无法打造忠于自己的官僚政治。到了晚年,又不顾李建成和李世民已经构成对皇位进行“你死我活”的争夺,仍然玩平衡术,在两个儿子之间左摇右摆,导致他俩的矛盾日益加深,最终走向白热化。终于,李建成和李世民在玄武门刀兵相见,酿成了流血事件。在玄武门的这场宫廷政变的火种,其实就是李渊亲自种下的。

因为李建成没有兵权,只是有皇帝和大臣们的口头支持,没有兵权是不可能在斗争中成功的。
李建成说到底只是一个文人,根本掌握不了唐帝国的兵权,所以才会失败。
因为他没有掌握实际权力,特别是最重要的军权是掌握在李世民手中的,因此会失败。

历史上的李建成到底是不是一个庸碌无能之辈?

唐朝历史上发生过四次宫廷政变,而这四次政变却都牵涉到当时的皇宫城墙的北面正门——玄武门。真正的玄武门遗址位于西安市自强西路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西校区操场内。目前在该操场的最里侧,仅存一个看似年代久远并已破损的石蹲,这个石墩就是玄武门之变保护牌的基座。


在玄武门之变中,除了李世民,还有一个主角颇具争议,他就是李建成。

唐高祖李渊的长子李建成,生于开皇八年,卒于武德八年,死在了玄武门之变中。后人对李建成的评价很糟糕,大部分史料都将李建成描写成一个碌碌无为的“二世祖”。那么,能够被开国皇帝李渊青睐,成为大唐首位东宫太子的李建成,真的就是这样一个人吗?

近年来,许多史学爱好者,对史料中关于李建成的记载产生了怀疑。

隋朝末年,隋炀帝残暴无道,荒废政务,终日沉浸在声色犬马之中,朝廷内部暗流涌动。值此之际,全国各地的劳苦大众揭竿而起,逐渐形成燎原之势,大隋王朝的覆灭已成定局。当时,民间素有“李氏当为天下”的传言,这句谶语使隋炀帝对手握关右十三郡兵马的李渊深感忌惮。李渊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一怒之下决定兴兵作乱,趁着天下乱局图谋霸业。

之后,在极短的时间内,李渊凭借手下的精兵攻入关中,一统中原,建立大唐二百八十年基业。在《新唐书》、《旧唐书》及《资治通鉴》中,着重渲染了李渊和李世民父子的功绩,但是,对于李建成在这场割据战争中起到的作用鲜有提及。甚至,这些史料中出现了李建成“荒色嗜酒,畋猎无度”的记载。史官们仿佛将其塑造成隋炀帝的翻版,“以庸劣居其右”。


就这样,李建成在现代人眼中的印象始终很糟糕,被无数人以“纨绔子弟”盖棺论定。

然而,《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这三本史书中的记载,就真的可信无疑吗?早在清朝时期,已有史学家赵翼,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到了这样的观点:

倘若,一个王朝的国史是修于本朝,那么,史官必会因为种种原因进行曲笔回护;

但是,如果国史修于后朝,那么,后朝史官就会以客观的角度据史直书。

前文中我们提到的三部史学巨著,虽然,都是后朝修撰的史料,但是,其中大部分记载均节选自《实录》、《国史》,要知道这两本书可是唐朝的官史。所以说,从来源上《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就缺乏客观性,在研究真实历史的过程中并不能作为权威资料。

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不论李世民这辈子做出多少丰功伟绩,他的皇位来路不正是不争的事实。

在一个以奉行继承制的王朝,李世民以残忍的手段杀掉自己的竞争者,将自己的父亲赶下皇位。这种做法完全违背了道德伦常,所以,李世民的皇帝缺乏合法性。虽然李世民通过这种方式坐上了龙椅,但是,他并不希望自己成为子孙后代的模仿对象,倘若,后世的李皇帝们都学着李世民逼宫篡位,国家何谈长治久安?

所以,李世民非常介意史官笔下的自己,在身登大宝之后,李世民当即命人修改史书,塑造自己的光辉形象。


我们无法找到李世民篡改史书的直接证据,但是,史料中的一个细节却为我们展现了端倪:李世民上位后,力排众议,坚决要翻看国史,以房玄龄为首的大臣不得不将李世民和李渊的《实录》奉上。要知道,皇帝翻看史书乃封建王朝之大忌,历史上,鲜有皇帝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翻看国史。可以见得,李世民既然“敢翻看”,那么,“敢篡改”自然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既然,《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中关于李建成的记载极有可能是篡改后的结果,所以,这些资料的可参考性很低。

对此,学者们又以《大唐创业起居注》等较客观的史料进行比对参考,重新探索了李建成的生平。


首先,李建成很有可能参与了父亲造反活动的组织工作,亦是李渊反隋活动的协助者。李渊驻守太原时,李建成长期追随父亲左右,深受父亲影响的他,已经有了成熟的政治思想。在李渊决定造反时,李建成已经二十五岁,而李世民年仅十六岁。

其次,此时才是十六岁的李世民,在政治上的眼界和能力均无法与李建成相提并论,所以,李渊若与儿子协商大业,他应该选择的是成熟的李建成。倘若,李世民亦参与了协商,李渊也不可能绕过长子李建成,而单独与不成熟的次子李世民密谋。

俗话说“狡兔三窟”,李渊在举兵之前一共准备了两个“根据地”:

一个是位于太原的基地,由李渊本人与次子李世民共同组织;

另一个则是位于河东的根据地,由李建成自行经营。

河东是兵家必争之地,是李渊入主关中最关键的跳板。早年,李渊曾奉命在此讨伐国起义军,所以,李氏在河东有一定影响力。除此之外,李氏宗族中有许多人住在关中。由此,河东基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李建成可以为父亲接纳宗族内的亲戚,将他们收入麾下,壮大势力;

其次、河东基地可以成为将来李渊夺取关中的据点。


大业十二年,李建成打着照顾李氏宗亲的幌子,在河东招贤纳士,一时间,河东地区汇集天下豪杰,许多有名望的人才投入李建成的麾下。李建成亦没有辜负父亲赋予的厚望,他在河东地区几乎倾尽家财,救济劳苦大众,为李渊收买人心。

这一期间,只要是身怀一技之长的人才,李建成必会以礼相待,坦诚相交,可以说,是李建成的个人魅力无疑为义军积蓄了实力。当李建成带着人才奔赴太原支持父亲的起义事业时,李渊大喜过望,当即将领军的重任交给李建成。

李建成手握军权后,迅速完成了从“内政领袖”到“军事领袖”的转型。

自李渊在太原举兵,至李唐王朝奠基,李建成始终活跃在战场上,他统领左路唐军,打赢了许多关键战役。在李渊反隋的战役在西河打响之际,李渊将打赢西河之战的希望寄托于两个儿子身上。

李渊认为,西河紧邻太原,是唐军入主关中必须要迈出的一步,亦是唐军崛起的首秀,这场战争关系到李渊基业的成败。


为了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迅速打下西河重镇,李建成在战前进行了紧锣密鼓的部署。李建成制订了一套严格的军令,整顿军容,并亲自来到高山上俯视西河地形,在脑海中规划蓝图。为了提振士气,李建成与士兵们同寝同食。

他的这些行为,最终,换来唐军将士的忠心。在战场上每个士兵都甘心为李建成卖命,在西河战争打响后,李建成仅用了九天时间便攻占西河。

首战告捷后,李建成又与父亲和兄弟克服种种困难,在腹背受敌的巨大压力之中,运用自己的魄力和计谋,打赢了霍邑之战和憧关之战,帮助父亲入主关中,建立大唐政权。随后,李渊根据东西南北各路枭雄的实力,制定了“先安内后攘外”的战略方针,优先稳定关中地区,随后,逐步对四周的群雄进行蚕食,展开了统一中原的最终决战。

这时的李建成已被立为储君,他奉命留守在长安进行内政工作。之所以李建成极少参与这一时间的统一战争,完全是因为李建成需要留在长安辅政。但是,在整体战局的规划和战术制定上,李建成仍在后方起到了关键作用。在针对突厥发动的北征中,李世民奋战在前线立下不世奇功,然而,我们不能忽视李建成的后勤工作。


李建成肩负起防御突厥、向前线输送军备的重任,使李世民没有后顾之忧的打赢了突厥之战。在李渊派李世民和李元吉镇压刘黑闼之际,他们虽然成功地讨伐了刘黑闼,但李世民为了震慑当地百姓,竟在该地区施行“悬民处死”的残忍制度,导致当地民众并未真正归心,为武德五年刘黑闼再次作乱埋下祸根。

武德五年,刘黑闼卷土重来,因李世民的高压政策不得人心,所以,刘黑闼很快便收复了旧地。李建成在手下魏徵、王硅的提议下,主动请缨讨伐刘黑闼。此时的李建成意识到,经历过数次战争的劳苦大众,迫切地渴求统一和平的社会环境。于是,在来到刘黑闼的驻地后,李建成先是废除了此前的高压政策,对当地人民进行安抚。

面对李建成此举,老百姓们奔走相告:“若妻子获者,既已释矣。”可以说,李建成的这一举动,不仅重新为大唐收获民心,还瓦解了刘黑闼军队的斗志。果然,没过多久,刘黑闼的军队不攻自破,其手下的士兵或归顺大唐,或回乡种田,刘黑闼本人亦被唐军俘虏。这场战争的胜利,也为唐初社会稳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所以,根据前文所述,李建成绝不是庸碌无能之辈,他有非常优秀的政治头脑和军事天赋。

李建成虽然没能名留青史,但是,他却是隋末唐初动荡的时代风云中真实存在的弄潮儿。我们应该肯定李建成的功绩,承认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可以说,李建成的“庸碌”,与照在李世民头上的伟岸光环是相互矛盾的,这种矛盾的根源就是:真伪史料带给后人的迷惑。

李建成贞观二年改葬于隐陵,其墓志盖为盝顶形,阳文篆书“大唐故息王墓志之铭”。方形,长52厘米,高11厘米,四侧无纹饰,志文仅55字:“大唐故息隐王墓志王讳建成武德九年六月四日薨於京师粤以贞观二年岁次戊子正月己酉朔十三日辛酉葬於雍州长安县之高阳原”。


墓志的内容,仅记载死者名字、谥号、死亡时间、下葬时间和地点,但却唯独没有一般墓志应该记载的生平、功绩、评价等。

他并不是一个昏庸无能之辈,他的政治能力也是非常强的,只不过关于他的记载比较的少。
并不是,如果他是一个庸碌无能之辈,手下也不会有那么多有才能的人。
历史上的李建成并不是一个庸碌无能之辈,其在治国理政方面也是颇有建树的,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但是军事才能方面要差一些。
不是,李建成颇有能力,能文能武,只是没法与二弟李世民比,李世民能力更强,智勇双全,是“学霸"神一样的存在。
文章标题: 李建成在史料中的形象为何如此矛盾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6698.html
文章标签:史料  为何如此  矛盾  形象  李建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