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明朝时的北京究竟是什么样的

时间: 2021-10-22 03:01:5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2次

明朝时的北京究竟是什么样的

北京的皇宫在明朝时期是什么样子的,和别的时期有何区别?

故宫又称紫禁城,它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是明清两朝的皇家宫殿,迄今为止已有六百年的历史。不过,你要是认为明朝时期的皇宫和我们现在看到的故宫差不多,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当时的皇宫规模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庞大很多。

如上图所示,明朝时期的北京城分为外城、内城、皇城、紫禁城(宫城)四个部分。我们现代人所理解的皇宫就是指紫禁城,可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皇宫就是皇城以内的所有区域,紫禁城仅仅是皇宫的一部分。

皇城位于内城的中心区域,它南起今天的长安街,北到地安门大街,东至东皇城根南街,西达西皇城根南街,缺其西南角。南北长2.75千米,东西宽2.5千米,占地面积687万平方米,差不多有十个故宫大小。

皇城外围用一道红墙围绕起来,这堵围墙也称萧墙或红门拦马墙,顾名思义就是指皇宫禁地不允许骑马入内。皇城城墙共有两重,即外皇城和内皇城。外皇城有四道门:南面为承天门(天安门)、东面为东安门(在今东华门大街和南河沿交口处)、西面为西安门(在西安门大街中段)、北面为北安门(地安门)。内皇城在筒子河外围,南起太庙和社稷坛墙东、西、北三面各有三道门。外皇城共设有禁军岗哨七十二座,内皇城外设有禁军岗哨三十六座,每座岗哨由十名禁军组成。这种双重城墙,步步设防的主要目的自然为了防御和警戒,确保紫禁城内皇帝的人身安全。


皇城以内皆属皇宫禁地,不仅普通百姓不能进入,就连宫女、太监也只能在各自所属的区域内活动,如果胡乱串门被抓到,轻则打板子,重则直接脑袋搬家。

虽然皇城范围很大,但里面却很紧凑。在紫禁城以外,皇城以内分布着众多机构,比如宦官官署就有十二监(司礼监、内官监、御用监、司设监、御马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四司(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混堂司)、八局(兵仗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此外还有十座库房(甲字库、乙字库、丙字库、丁字库、戊字库、承运库、广盈库、广惠库、广积库、赃罚库),用于存放从全国各地搜刮上来的各种物资。

如今的天安门广场在明朝时期被称为“千步廊”。它位于皇城以外的正南面,是整个大明帝国的行政中心。当时这里左右两边各有廊房一百多间,它们是各中央机构的办公场所。按照文东武西的布局,六部(吏、户、兵、刑、礼、工)、鸿胪寺、宗人府、钦天监、太医院都位于东边廊房。五府(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锦衣卫、太常寺、通政司位于西边廊房。两道红墙把五府、六部隔在墙外,一方面便于官员上朝和办公,另一方面也杜绝了闲杂人等进入皇宫产生的安全隐患。

“千步廊”呈现“T”型结构,一条狭长的石路直达承天门前,再向左右展开。在金水河上的五座金水桥和两座华表、石狮衬托下,承天门更显得雄伟、壮丽,这在建筑上是一种“蓄势”手段,“九重宫禁”的气势就这样被进一步烘托出来,既体现了皇宫的威严,也让人加深了皇权至上的印象。

明朝北京城是什么时候兴建的?它的建筑特点突出表现在哪些方面

。。。。
明朝永乐年间。建筑特点那叫一个绝啊!东西两侧完美对称!那叫奇迹啊!但今天的北京啊,额,这儿一个水立方,哪儿一个鸟巢,在整个国家大剧院。口口声声说保护遗产,可。。。又说多了
明朝初年,以应天(南京)为京师,燕王朱棣经靖难之变后夺得皇位后,于永乐元年改北平为北京,是为“行在”且常驻于此,现在的北京也从此得名。永乐十九年正月,明朝正式迁都北京,以顺天府北京为京师,应天府则作为留都称南京。
1403年开始兴建的。
明朝,永乐年间。

明朝时北京叫什么

rt
1368年8月,明军攻占大都,更其名为北平。
1380年,燕王朱棣封国于北平。
1399年,燕王在北平以“清君侧”为名起兵。
1402年,攻占南京的朱棣正式登基,改年号为永乐,北平改称北京,作为明朝的陪都,建顺天府。
1409年,北京建立五府六部官制,称为“行在”。
1417年春,开始营建北京都城,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明成祖正式宣告国都自南京迁至北京。
明军攻占大都,朱元璋更其名为北平,燕王朱棣改称北京,作为明朝的陪都,建顺天府,明成祖正式宣告国都自南京迁至北京
明朝洪武年间改元朝大都叫北平。永乐19年改北平为北京。
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国号为大明,明朝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号京师。太宗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迁都顺天府(今北京),应天府改为南京。

因此当时的北京叫顺天府。
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国号为大明,明朝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称为京都。永乐十九年,为加强北方的防御力量,以天子守国门,逼迫国家重视对北方蒙古族的防御,明成祖朱棣迁都顺天府(今北京),称为京师。
所以,明朝有两个首都。北京顺天府称京师。南京作为陪都,应天府称京都。

明朝北京是现在的哪里

明朝北京是现在的哪里
北京最早于隋朝(公元581年—618年)称北平(见《隋唐演义》
[北平]
北平
当中称罗艺为北平王,即北平王罗艺--罗成他爹),后于1427年作为明朝的都城改名为北京,北平早于北京近600年。
民国时于1928年6月20日又改为北平市。
日伪政府于1937年l0月12日又将北平改为北京,但实际上并未得到中国政府和广大人民的承认,北平的名称在此阶段仍在延用。
1945年日寇投降后,又改为北平。
直到1949年9月27日将新中国的首都定在北平后,才又将北平改为北京市。
因此,1928年6月20日到1949年9月26日这段时间,称北京为北平是准确的。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

蓟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克商以后,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奭于燕。另说周以前就有燕国,后燕并蓟,以蓟城为国都,这就是现在北京的前身。秦灭燕之后,设置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城。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以后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为北京的别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出版过一种北京文史的刊物,其名就叫《燕都》。

日下始见于《晋书》,颍川距晋国都洛阳极近,故称日下。后来唐朝诗人王勃作《滕王阁序》时有“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之句,即运用于此典故,此后便以“日下”为国都的代称。作为北京的代名词来用的有清人朱彝尊的《日下旧闻》和乾隆年间成书的《日下旧闻考》等。

幽都唐代曾设置幽都县,辽时也曾设置过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京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称燕帝,以范阳为燕京。安史之乱平定后,罢燕京。后来北京的正式命名虽屡有变动,而燕京这个名称却广泛使用。近百年来,“燕京”是北京最常用的一个别称,甚至一些企业的名称、产品的命名也多用这两个字。

春明起源于唐代,唐朝首都长安的正门(东门)名为春明门,古人认为东方主春,于是后人遂以“春明”作为首都的别称,北京成为国都后,也曾被称为“春明”。清人孙承泽著有《春明梦余录》,盖其意即此。

京城唐天宝元年(742年)以前,称首都长安为京城,以后京城就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时至今日也是人们称呼北京最常用的代名词。

南京辽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联合伐辽,攻占燕京。宋、金议和后,燕京回归北宋,建燕山府(因临近燕山脚下),故燕京又称燕山。

中都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人南侵,占领宋的燕山府。金贞元元年(1153年)金人迁都燕京,改称中都,所治均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带。

大兴金在将燕京改为中都的同时,设大兴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东南部,包括今东城区、崇文区、朝阳区及大兴区的东部。

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

汗八里元时蒙古人称大都为汗八里,蒙语的意思为“汗城”,即可汗所居之处。所以元朝定都北京后也被称为汗八里,马可·波罗在他著的游记中就称大都(北京)为汗八里。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

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将准备都城迁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京师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京师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公刘》:“京师之野,于时处处。”后世遂称国都为京师。还有一种说法,陕西凤翔有山曰京,有水曰师,因周文王和武王在此建都,故统名为京师,以后便将京师当成国都的代称,北京被称为国都后,也曾被称为京师。

宛平这是老北京人对北京的泛称,其实不准确,明清的宛平县治区只是今天北京的一部分,大致方位是现在的北京西南部,包括今西城区、宣武区、海淀区的一部分以及石景山区、门头沟区和大兴区的西部。

京兆民国二年(1913年)废顺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

北京历史上除了用过上述名称外,还有秦汉之时,北京曾是广阳郡的治所;隋大业年间,曾是涿郡的治所;唐天宝年间,曾是范阳郡的治所;辽代时曾是析津府的治所;明清之时,曾是顺天府的治所,于是广阳、涿郡、范阳、析津和顺天府也成了北京的别称。
就是现在的北京

明朝时北京内城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

内城是元大都城改建的。明军攻克大都,变为一座府城,即北平,后来渐渐衰微,特别是城北更是荒凉,城市重心南移。因此当时徐达命拆除北城,南移五里另筑新城墙。后来又将城墙南移二里,东西两边仍为元代的城墙。当时城周长四十六里,城墙高12米,共设九门:东直门、朝阳门、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阜成门、西直门、德胜门、安定门。

文章标题: 明朝时的北京究竟是什么样的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6640.html
文章标签:明朝  北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