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10-17 09:39:56 | 作者:无法显示昵称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0次
历史是公正客观的吗?还真不是。
历史具有极强的学习意义,是人类社会发展,总结、反思的一种参照形式。
大家都希望历史能够符合客观事实,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但在政治面前,一切都得趋于现实。
简单来说,历史这个概念对当代人是一种监督,对后代人是一种记录。
家天下的历史就类似于,我自己监督我自己,然后我自己记录我自己。
谁又会和自己过不去呢?
我干点错事怎么了?我美化一下自己怎么了?“一家之主”这点权力都没有吗?你是皇帝我是皇帝?
自然而然地,历史就慢慢演变成了一种为政治服务的宣传工具。
历史不仅不够客观,有时候甚至不可信。
秦朝,是历史上公认的强盛时代。
秦始皇扫六合,设郡县,中央集权;车同轨、书同文,大兴土木工程;南征百越、北击匈奴,建立大一统。
按理说这样一位极具特殊历史意义象征的人物,不应该被历史贬低至此。
但后来的历史对始皇帝的评价向来不堪入目: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史记·秦始皇本纪》
“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宜《过秦论》
史书记载,始皇帝严刑峻法、徭役繁重、暴虐无道,“天下苦秦久矣”。
适逢“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胜、吴广因担心“失期,法皆斩”,进而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在大泽乡揭竿而起。
天下贵族一呼百应,“伐无道,诛暴秦”。
根据后来发掘出土的《秦律》记载:“御中发征,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
也就是说,陈胜吴广迟到的相应处理是上交规定数量的盾牌或盔甲作为惩罚,失期法当斩的说法并不成立。
那司马迁为什么会在《史记》中记载一段根本不符合事实的历史记录呢?
为什么历史上对秦始皇的负面评价是如此地一致?
当然,这都和秦始皇的改革措施息息相关。
事实证明,始皇帝是总结了商周灭亡的经验教训的,他认为分封是纷乱的主要原因。
所以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推行“无功不封赏”的秦制,选贤任能,削弱地方贵族的势力,设置郡县,实现完全地中央集权统治。
世袭贵族因此对始皇帝恨之入骨。
他触动了世袭贵族们长久以来的既得利益,这些寄生虫们团结在一起,无时无刻不想反扑,以便将他彻底毁灭。
秦始皇的改革得罪了太多人。
但秦始皇名声臭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司马迁是汉朝人,他必须将刘邦建国的行为合理化,为他所在的政权服务,所以秦始皇必须要替六国背这口民怨的黑锅。
如果秦始皇那么好,那刘邦算什么?只有把秦始皇批臭批倒了,刘邦才安心,这是出于政治目的。
所以你看,汉朝骂归骂,但仍然沿袭了秦朝的制度,并且汉武帝用推恩令的方式彻底到达了郡县制的目的。
秦始皇、隋炀帝为什么都是二世而亡?说到底是贵族的不支持。
其实跳脱开来看,秦与汉、隋与唐都是继承与发扬的关系;秦始皇设郡县跟汉武帝推恩是一回事;隋炀帝设科举唐朝也留着继续用。
其目的都是为了打破世袭贵族的垄断,其区别在于政策的轻重缓急。
所以究其原因并不是他们的举措不好,而是他们步子迈得太大所以扯到了自己。
所以在历史上,秦和隋的名声与地位也十分相像。
至于那些扣在他们头上的不好的帽子,说实话,他们的生活方式当时的老百姓根本接触不到,也不可能知道;只不过是别有用心的人希望“老百姓”知道,至于他们散布的那些消息是真的还是假的就完全不重要了。
秦始皇、隋炀帝、毛主席都是历史上大刀阔斧并且直击要害的改革者,而大步向前的改革必然遭受贵族集团的猛烈反扑,也因此在这场较量中折损了些许名声。
历史是胜利者与后来者编写的政治素材。
当然,这里必须说明的是有共同点的历史人物并非是完全相同的人,请勿过度解读、混为一谈。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徐氏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古风·秦王扫六合》李白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读(封建论)·呈郭老》毛泽东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