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果欧洲中部从中世纪开始出现了一个属于中华文明的国家,它的发展路线会是什么样的

时间: 2021-10-10 05:03:0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0次

如果欧洲中部从中世纪开始出现了一个属于中华文明的国家,它的发展路线会是什么样的

中世纪末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西欧产生了哪些新的阶级?

中世纪的欧洲在我们现在看来就是一个黑暗的时期,那时正是基督教主导下的欧洲社会,不论从政治、经济还是思想文化方面都呈现出了基督教的鲜明特点。
这种社会各方面的单一发展和单一特征,使得整个西欧世界在中世纪时期展现出了文化枯竭的发展趋势。

那时的西欧社会各阶级,不论是生活在基层社会的普通民众,还是当时西欧国家的统治集团、贵族、官员等等都处于基督教思想的深刻影响之下,这成为了中世纪西欧社会文化的主要特点。
这种在思想文化上所展现出来的暗无生机、了无生趣的发展趋势使得当时西欧社会也是处于一潭死水的发展状态。

基督教文化讲究的是封闭,专制的,中世纪不断涌现出的神学家,为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神学基础。
比如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经院哲学,由此涌现的一批神学思想家竭力宣传基督教神学思想,并以丰富和发展神学思想内容和形式作为自己一生的旨趣。

而且,那时以经院神学为代表的基督教神学思想体系一般都掌握在那些基督教会的主教和知识分子手中,因为他们接受过比较高等的文化教育和神学教育。
而像普通大众一般来说很少能够接受正式的文化教育,神学教育更不必说了,他们只是虔诚地信仰基督教,并将其作为能够救赎自己的神学力量。
因此绝大多数的社会民众都是处于一种被动地接受基督教神学思想文化影响的状态,在这种缺乏自主的接受中,他们逐渐失去了自我。

这种情况到公元14世纪逐渐出现了巨大变化,公元14世纪在地中海沿岸以意大利地区为中心出现了一股资本主义萌芽爆发的热潮。
由于地中海当时正处于东西方贸易交往当中的核心枢纽地,因此其商业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规模的发展,与此同时逐渐涌现出了一批商业经济家。
文艺复兴在此时就应时应景地出现了,这些开放的新型资产阶级和商人开始想要冲破那种封闭的神学环境,找回真正的自我
概念与观点
概念
"中世纪"一词是15世纪后期的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比昂多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天主教对人民思想的禁锢,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关于其名称,也叫做Medieval Ages或Middle Times,也称之为Dark Ages)。
欧洲中世纪
关于黑暗时代
中世纪时期经常被描绘成一个“无知和迷信的时代”,“宗教的言论置于个人经验和理性活动之上”。这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留下来的遗产,在那个时候,学者们将他们的知识文化与中世纪时期的文化相对照。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把中世纪看作是文明衰落的时期;启蒙学者认为理性优于信仰,因此将中世纪视为无知和迷信的时代。事实上,关于中世纪的争论很多,曾经词语“黑暗时代”等同于“中世纪”,1904年后,这个术语更多的限于“中世纪早期“。
封建制度
中世纪史,也叫中古史,由于概念不同,对世界中古史的起讫年代的认识也不同。
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但是世界各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注:这里的“封建社会”,是与“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相提并论的社会阶段,是马克思在研究欧洲社会发展过程提出的一套社会进化理论。但理论界对中国历史的封建社会分期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中国周朝分封制是封建社会,秦以后到民国不是封建社会)。
黑暗时期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一直到公元9世纪,绝大多数的近古(Late Antiquity)学者都按照圣奥古斯丁的观点,认为人类是处于历史的第六个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即《圣经》在“启示录”里预言的“末日”,故而有黑暗之意;一个被历史学家普遍接受的说法是,“中世纪黑暗时代”这个词,是由十四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学者彼特拉克所发明的。他周游欧洲重新发掘和出版经典的拉丁和希腊著作,志在重新恢复罗马古典的拉丁语言、艺术和文化,对自公元四一零年罗马沦陷以来的变化与发生的事件,认为不值得研究。人文主义者看历史并不按奥古斯丁的宗教术语,而是按社会(学)的术语,即通过古典文化、文学和艺术来看待历史;所以人文主义者把这900年古典文化上发展的停滞时期称为“黑暗的时期”。
彼特拉克把欧洲历史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古罗马与古希腊时期;二是“黑暗时期”。人文主义者也相信,总有一天罗马帝国会再次兴起,重新恢复古典文化的纯洁性。14世纪末与15世纪初,人文主义者们认为一个现代时期(Modern Age)已经开始了,所以从逻辑上来讲,一个“中世纪”已经形成了。
因此,自人文主义者起,历史学家们对“黑暗的时期”和“中世纪”也多持负面观点。在16世纪与17世纪时基督教新教徒的宗教改革中,新教徒也把天主教的腐败写进这段历史中。针对新教徒的指责,天主教的改革者们也给出了一幅与“黑暗的时期”相反的图画:一个社会与宗教和谐的时期,一点也不黑暗。而对“黑暗时期”,许多现代的负面观念是来自于17、18世纪启蒙运动中的康德和伏尔泰的作品中。
“国家”是怎么来的?“国”和“家”为什么会连在一起?国家不是天然就有的,国家产生于社会之中。国家起源说主要有:国家神权说、国家社会共同体说、社会契约说、国家统治说等。

汉语中的“国家”有三种含义,在西文中有不同的对应词:一是领土意义上的国家(Country);二是民族意义上的国家(Nation);三是在政权意义上的国家(State)。

汉语“国”字的古文为“或王”(或上王下),可以解释为“一”(土地)、“口”(人口)、“戈”(武力)、“王”(王者)。“国”最早与“郭”同,有武士守卫的城堡就是“郭”,出了城就出了“国”。随着邦族联合兼并的扩大,“国”的管辖范围逐渐扩大。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古代国家,类似于古希腊的城邦国家,由不同宗族部落为基础,以姓氏区别不同邦族国家。由宗族等级制度逐渐演变为国家制度。

由25个氏族组成12个胞族的黄帝部落,经过与其他宗族部落的兼并战争,约在公元前21世纪,建立夏朝,这是古代中国第一个国家形态,当时处于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状态,辖地主要在河南、陕西一带。它统一了夏及周围几十个邦族联盟,形成专制国家。“夏”被确立为最高的国家形式,其他宗族联盟就作为地区政权。古代国家的实质是几个宗族联合的结果,宗主就是国君。“国”即“家”,代表着宗族国家意识。所谓“大宗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诗经·大雅·文王》),说的就是国家与宗族的关系。古代立国必设置宗庙与社稷,失去了宗庙与社稷的宗族,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国家。

在秦汉以前,“国”和“家”分开使用。诸侯所治为国或邦,按土地划分:“大国地方百里,次国地方七十里,小国地方五十里。”(《孟子》)卿大夫的食邑为“家”。所谓“大夫皆富,政将在家。”(《左传》)“国家”连用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左传》)“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国家将兴,必有桢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中庸》)以汉族为主体民族构成的“中国”在秦代基本确立下来。

公元前4000年左右,第一批文明古国开始产生,先后出现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古中国四大文明古国。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的历史是中国由古代国家形态向现代国家形态发展的历史。

国家的变化,包括国家疆域、人口、政权形式、主权状态等方面。各个国家的发展变化各有不同的情况。

西文中,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和西班牙文中的“国家”都来源于拉丁文Status。Status的本义是立场、状况、条件或身份。中世纪的学者用Status既指统治者的优越地位,也指整个王国的地位。后来,作为国家意义的Status被人误译为State。

从古代城邦国家到现代民族国家,国家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到16世纪末,现代国家概念的基本成分在欧洲逐渐形成。欧美学者习惯把1648年的欧洲协议《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看成是“民族—国家”的开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形成于布丹的学说中。

民族国家是始于欧洲中世纪以来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民族国家形成前的欧洲,只有“领地”而没有“国界”。在封建诸侯国之间,它们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地的获得。在中世纪,通过基督教会把一个分散的欧洲连接成一个统一的基督教世界。人们只知有“教”,不知有“国”。

在中世纪后期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形成的新的市民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不满于封建割据的混乱局面,提出了统一国内市场的要求,他们希望得到王权的支持,共同消除封建割据的状况以及贵族特权。经过反复较量,推翻了封建贵族的统治,建立了以中央集权为标志的绝对主义国家,而且,通过宗教改革,摆脱了罗马教皇的统治,建立起主权国家。民族国家作为传统的封建割据、外来权威及王权专制的对立物出现,强调国家政权、国民(或民族)以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等的统一。新兴资产阶级成为国家的统治阶级,国家权力从君主手里转移到了在形式上代表全民族而在实质上由统治阶级把握的国民议会手中。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成为民族国家的政权形式。

近代欧洲的民族国家是在对主权的确立中产生的,主权是民族国家所享有的最高权力。民族国家由于将民族的生存、独立和发展以及维护基本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联系起来,并且借助于军事力量,使人们把对国家的忠诚置于家庭、村落、社区、等级、阶级、宗教等的忠诚之上。民族国家的存在是民族以统一的国家为标识和认同核心的。黑格尔指出:“每个国家对别的国家来说都是独立自主的,独立自主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自由和最高的荣誉。”民族国家作为政治共同体,是以群体主体的方式存在的,作为一个自主行为体而存在于国际交往体系中,一方面通过自主活动对其他国际交往主体产生影响作用,另一方面,也受到其他主体的制约。

17世纪末,欧洲逐渐演化为一个“国家社会”,各个单独的国家权力的巩固过程,也是形成一个完整的国家间体系的过程。在这个国家社会中,主权原则和领土原则的优先地位得到确立。

近代以来,在资本主义的扩张和殖民侵略下,打破国家发展的正常历史进程,破坏了民族走向国家的客观历史演化过程。一些历史悠久的文明国家被肢解、分裂,遭到兼并,而不再存在;一些本来已经统一为一个国家的几个民族又被重新隔离、分治,彼此仇恨、敌对。

民族国家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不仅为政治共同体找到了民族这个有强烈凝聚力的基础,而且创造了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它有利于克服各种分裂对于民族集体力量的分散和抵消,使全体民族联合在一起,为建立统一的民族市场创造了条件,也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开辟了道路。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中央政府将一切具有实质意义的暴力和最高决策权垄断起来。在各种国内和国际的交往活动中自主行使自己的权力,不受其他国家和各种地方的、部落的、宗教的以及其他权力所左右,确保国家的独立、安全和领土完整。

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相伴而生。全球化的开始,就孕育着民族国家。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民族国家也向全球化扩展。在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民族国家又成为推动全球化发展的重要主体。

在全球化进程中,经济发展的跨国界运动,使民族国家对经济的控制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各个国家相互依赖,也使民族国家更多地依赖世界经济体系。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必须使权力让渡,这成为一种现实;同时,高度多元化的国际力量和国际组织的影响日益加强,民族国家在国际交往中受到的约束越来越多。
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阶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这两个方面的交互作用,形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请问“生态文明”的概念最早是在什么时间提出的,基本涵义是什么,其发展经历的那些阶段?

1866年,德国科学家海克尔在《生物体普通形态学》中首次提出“生态”的概念。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消费模式。”“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

基本含义: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

发展阶段:

1992年开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从环境保护到可持续发展,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和建设实践有了重要推进。

1994年3月,我国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作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的指导性文件。

1996年7月,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提出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000年11月,国务院印发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强调“通过生态环境保护,遏制生态环境破坏,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科学利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02年开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科学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005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指出当前环境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完善促进生态建设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制定全国生态保护规划,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扩展资料:

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第一,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党全社会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上升到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系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

第二,以较为薄弱的生态条件支持了40年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形成了总体较低环境代价的现代化模式。

第三,加入了一些国际环境条约协定,给发展中国家环境保护提供资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生态安全和人类可持续发展承担相应责任,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好评。

第四,全国自然环境生态水平总体提高,国土绿化面积增加近一倍,森林质量提高;荒漠化、沙化土地持续减少,土地荒漠化、沙化整体上得到初步遏制;全国酸雨区面积大幅度下降;耕地保有量保持稳定;全国地表水质特别是大江大河干流水质稳步改善;单位GDP能耗量和水耗量都在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等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态文明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1995年美国的罗依·莫里森 (Roy·Morrison) 在《生态民主Ecological Democracy) 》一书中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这一概念[1]。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伦理形态[2]。它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 以自然规律为准则, 以可持续的社会经济政策为手段,
致力于构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其要义为:
第一, 生态文明绝不拒绝发展, 而是要更好地发展。通过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 提高人类开发利用自然和修复保护自然的能力,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健康地发展。
第二, 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包含着自发的生态文明。现今、未来的生态文明应是自觉的生态文明, 不仅要有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
还必须以科技发展为基础, 自觉地转变生产生活方式[1],
提升民众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道德素质。
第三, 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文明,
即人类的可持续和自然的可持续二者相统一。人类所有利用环境、开发资源的活动都必须以环境可承载和可恢复、资源可接替为前提,
必须兼顾后代的利益。人类活动对自然影响的程度不能导致自然生态系统功能的失调和降低, 要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
1866年,德国科学家海克尔在《生物体普通形态学》中首次提出“生态”的概念。他认为,作为一个生物学名词,生态指的是生物群落的生存状态,包括一个生物群落与其他生物群落的关系,以及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人类生态学的概念。
1935年,英国学者坦斯勒进而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开始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自然生态环境。
1972年,麻省理工学院丹尼斯.米都斯等教授撰写《增长的极限》,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在一个有限的星球上无止境地追求增长所带来的后果,引发了增长的极限大讨论。
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格尔摩召开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从而揭开了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的序幕。
1983年,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1987年,该委员会在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1987年,我国生态学家叶谦吉首次使用生态文明,他从生态学和生态哲学的角度阐述生态文明。他认为,生态文明是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更是高度的凝聚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
1995年,美国著名作家、评论家罗伊.莫里森在其出版的《生态民主》一书中,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的概念,真正把生态文明看作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式。
2007年5月,我国人学家张荣寰在《中国复兴的前提是什么》一文中首次将生态文明定性为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提出中国需要“生态文明发展模式”,世界需要“生态文明进程”,理论模式为“全生态世界观”做为全逻辑的参照系,将人定位在全生态世界中最高全息的物种,提出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的生态文明概念和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文明环流体系作为人来到世界上就是为了人格、生态、产业的不断上升,以实现文明及其幸福的目的;中华民族的复兴必将启动中华民族生态文明发展模式,主要走人权生活化、新型城镇化、产业自优化的发展道路。。
2007年10月,在党的十七大上,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生态文明被列入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文献,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2021年11月,在党的十八大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号召全党、全国人民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如果欧洲是一个统一的国家,那么它的首都会设在哪里?

哪个国家统一的,前期就是哪个国家的首都作为首都。然后统一久了随着时间的变化会迁到最合适的位置。类似于中国从咸阳长安到洛阳北京的变迁。看它是一直统一还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式的统一了。按地理条件,应该是柏林和巴黎最好
就用现在的欧盟首都比利时,位置居中还是沿海还是小国家。
你们太瞧得起欧洲城市了,如果欧盟是一个国家,首都绝对不是一个市,而是一个国家整体作为首都,某一个市根本不配做整个欧盟首都,我觉得意大利会是欧洲首都,因为它经济落后,文化却领先,适合做政治中心。
东、北欧及大西洋、地中海沿岸肯定没戏,法国人喜欢换政府,德国民族主义太强,中欧缺乏向心力,所以欧洲不能统一!
首先排除伦敦,极其容易受到资源封锁,同时排出荷兰因为海平面高于土地面积,在排出巴黎,一个是黑人太多容易导致犯罪,气候环境不太好,综合一下柏林最有可能

欧洲中世纪时期,中国处于什么朝代?

欧洲中世纪时期,中国处于什么朝代?rn中国是什么朝代到什么朝代的?rn谢谢了

欧洲中世纪从公元5世纪持续到公元15世纪,即公元500年到公元1500年。在这期间中国处于南北朝,隋唐时期,五代十国,宋朝,元朝,一直到明朝初期。

1、三国两晋南北朝

从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到公元589年隋统一,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2、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为隋朝(581—618年)和唐朝(618—907年)两个朝代的合称,

3、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907年—9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902年—979年)的合称。

4、宋朝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

5、元朝

元朝(1271年—1368年),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6、明朝

明朝(1368年 [1]  ―1644年 [2]  )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扩展资料:

”黑暗的中世纪“,这是西方人对他们历史,对其中约1000年历史时期的评价。而灿烂辉煌的中国历史,是中国人对自己3000年历史的评价。一个是黑暗,一个是灿烂辉煌,很显然西方人对自己历史的评价更低,因为它采用了更苛刻的标准。

中世纪被评价为黑暗的一个主要的指标,就在于宗教裁判所杀了一些人。据统计,在1000年的黑暗时期里,宗教裁判所大概处死了几千人。其中,大部分是神职人员,因为他不符合教会的规范,可能其中真的是做了一些欺男霸女的事,神职人员性侵案件现代社会都是不少的。而处死的科学家、学者,可能也就几十个。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世纪

欧洲中世纪,从公元前476年开始,至公元1453年结束,历时约1000年,这一时期,中国先后对应的中国王朝分别是: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北朝(386年-581年)。

之后是隋、唐、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元(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拓展资料:

1、中世纪(约395年—1500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计算,直到文艺复兴之后,极权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

2、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参考:百度百科“中世纪”

欧洲中世纪相当于中国从南北朝一直到明朝前期。

欧洲中世纪,从公元前476年开始,至公元1453年结束,历时约1000年,这一时期,中国先后历经南北朝、隋朝、唐朝、宋朝(辽、金)、元朝、明朝。

一般人认为,欧洲中世纪开始于公元476年,这一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欧洲进入了中世纪的封建时期。而公元476年,是北魏孝文帝延兴六年,也是南朝宋后废帝刘昱的元徽四年。

公元1453年,这一年,东罗马帝国,或者说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拜占庭帝国灭亡。这一年被视为中世纪的结束。

拓展资料:

中世纪(约395年—1500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计算,直到文艺复兴之后,极权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

明代疆域囊括汉地,明初东北抵日本海、外兴安岭,后缩为辽河流域;北达阴山,后撤至明长城;西至新疆哈密,后退守嘉峪关;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并在青藏地区设有羁縻卫所 ,还曾收复安南。

参考:百度百科“明朝”

中世纪(约395年—1500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计算,直到文艺复兴之后,极权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一直到公元九世纪,绝大多数的近古(Late Antiquity)学者都按照圣奥古斯丁的观点,认为人类是处于历史的第六个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即《圣经》在“启示录”里预言的“末日”,故而有黑暗之意;一个被历史学家普遍接受的说法是,“中世纪黑暗时代”这个词,是由十四世意大利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学者彼特拉克所发明的。他周游欧洲重新发掘和出版经典的拉丁和希腊著作,志在重新恢复源本罗马古典的拉丁语言,艺术和文化,对自公元四一零年罗马沦陷以来的变化与所发生的,认为不值得研究。人文主义者看历史并不按奥古斯丁的宗教术语,而是按社会(学)的术语,即通过古典文化,文学和艺术来看待历史;所以人文主义者把这九百年古典文化上发展的停滞时期称为“黑暗的时期”。
  
  彼特拉克把欧洲历史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古罗马与古希腊时期;二是“黑暗时期”。人文主义者们也相信,总有一天罗马帝国会再次兴起,重新恢复古典文化的纯洁性。十四世纪末与十五世纪初,人文主义者们认为一个现代时期(Modern Age)已经开始了,所以从逻辑上来讲,一个“中世纪”已经形成了。
  
  因此,自起人文主义者起,历史学家们对“黑暗的时期”和“中世纪”也多持负面观点。在十六与十七世纪基督教新教徒的宗教改革中,新教徒们也把天主教的腐败写进这段历史中。针对新教徒的指责,天主教的改革者们也给出了一幅与“黑暗的时期”相反的图画:一个社会与宗教和谐的时期,一点也不黑暗。而对“黑暗时期”许多现代的负面观念是来自于,十七与十八世纪启蒙运动中的康德和伏尔泰的作品中。
  
  十九世纪初, 浪漫主义运动转变了这种对“黑暗的时期”负面一边倒的趋势。它给出了一幅祥和的图画:社会和环境的和谐,扎根于大自然的生活;同时也回应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以理性完全超越感性的作法,以及由正在兴起的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环境破坏与污染。浪漫主义者对待“黑暗时期”的观点,仍可以在今天的一些庆祝那个时期文化活动与节日中,通过所展示出来的风俗与发生的历史事件中看到。
  
  浪漫主义运动后的十九世纪下半个世纪,考古学取的了很大的进展,许多不为以前的学者所知的历史文献与文物被挖掘和整理出来。而1939年发现的公元六二五年代的萨顿骺(Sutton Hoo)宝窟,以及中世纪研究的著名学者查理哈斯金(Charles H. Haskins)的研究发现,使得“黑暗时期”看上去不再是一个合适的词汇。二战以后,在英语国家中的专业学者文献里,“黑暗时期”这个词渐渐地消失。
  
  查理哈斯金写道:“历史的连续性排除了中世纪与文艺复兴这两个紧接着的历史时期之间有巨大差别的可能性,现代研究表明,中世纪不是曾经被认为的那么黑,也不是那么停滞;文艺复兴不是那么亮丽,也不是那么突然。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之前,有一个类似的运动,即便它不是那么广传。
  
  所以,原来的“中世纪黑暗时期”现被改为专指公元四一零年(或四五五年)到公元七五四(或八零零年)这段欧洲历史。
  
  历史
  
  中世纪的城堡随着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所灭,相继出现了一批蛮族国家。先后有法兰克、伦巴德、奥多亚克、勃艮第、汪达尔-阿兰、东哥特、西哥特、盎格鲁·萨可逊等王国建立。王国之间战争不断,其中盎格鲁·萨可逊、法兰克王国存在的时间比较长。
  
  作为日耳曼人一支的法兰克人,在486年打败高卢军队,由克洛维建立起墨洛温王朝的统治。克洛维通过和罗马梵蒂冈的联合,占领了罗马帝国在高卢的全部领土。随着法兰克王国不断的扩张,到了6世纪中叶,征服了勃艮第、图林根、巴伐利亚和萨可逊的一些部落,成为当时西欧最强大的国家,并建立了封建采邑制。751年,宫相矮子丕平成为法兰克国王,建立了加洛林王朝。在查理大帝统治期间国力达到最盛,吞并了伦巴德王国,夺取西班牙边区,占领东巴伐利亚,征服阿瓦尔汗国,西欧的大部分土地都成为了法兰克王国的领土。查理大帝死后,法兰克王国发生兄弟战争而分裂,在843年8月签订《凡尔登条约》经国家分为西法兰克王国、东法兰克王国和意大利王国,现代的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疆域就是以这个条约为基础的。
  
  日耳曼人的另外一支盎格鲁人、萨克逊人、朱特人在5世纪中叶进入大不列颠群岛,在6世纪末,7世纪初,形成了7个王国,英国历史上称为七国时代。829年,威塞克斯王国吞并了其他6个王国,从此诞生了英格兰(England)。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以亲属关系要求继承王位,遭到拒绝后,以武力夺取了英王之位,称为“征服者威廉”(即威廉一世),建立了诺曼底王朝,但是这也造成了日后百年战争的根源。在亨利一世(1100年 - 1135年)统治时期,随着王权的加强,社会矛盾激化。1215年约翰(无地王)被迫签署《自由大宪章》。1264年的内战期间,亨利三世被西门·德·孟福尔俘虏。1265年孟福尔召集国会,成为英国议会的开端。从1343年起,贵会分成了由贵族组成的上院和代表骑士、市民的下院,确立了议会君主制。与此同时,西法兰克王国演变成了法兰西王国,并加强了王权,罗马梵蒂冈被迫迁往法国南部的阿维农,并自上而下召开三级会议(一级为高级教士,二级为贵族,三级为富裕的市民),也形成了议会君主制。
  
  德国的前身东法兰克王国地方政权很强大。911年加洛林王朝结束后,国王由地方权贵选出,但更多是名誉,国王的权利和地方诸侯平等。这个特点被历史学家认为是其热衷于对外扩张的原因。951年,奥托一世率军占领了伦巴德地区,其后的奥托二世进军罗马。1155年腓特烈一世攻占米兰,教皇为其加冕,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全盛时领土包括了德意志全境,意大利中、北部,西西里岛,捷克、瑞士、爱沙尼亚、普鲁士。在腓特烈一世遭到15个城市联合抵抗(即伦巴第联盟),并被打败。腓特烈一世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时溺水而死,占领区也纷纷独立。
  
  文化
  意大利一直不能统一,罗马教皇为了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建立了教皇国,并且伪造了《君士坦丁赠礼》文件,声称当年君士坦丁大帝把罗马城,拉特兰宫等地交给了教皇。教会统治非常严厉,并且控制了西欧的文化教育。教士不能结婚,主张禁欲,要求人们将一切献给上帝才能死后上天堂,另一方面圣职买卖现象又很严重。宣扬三位一体、原罪说等经院哲学,严格控制科学思想的传播,并设立宗教裁判所惩罚异端,学校教育也都是为了服务于神学。在教皇格高列里一世(590年 - 604年)时期,古罗马图书馆也被付之一炬。
  
  在德国宗教改革后,意大利产生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扩展到欧洲很多国家。这是涌现出了许多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像但丁、薄伽丘、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马基雅维利、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开普勒、哈维、弗兰西斯·培根等等。
  
  经济
  
  12世纪波恩市的建设情景。(现藏于波恩市立图书馆)中世纪时的经济主要是封建制的庄园式自然经济。出现了一批商业城市:巴黎、里昂、都尔奈、马赛、科隆、特里尔、斯特拉斯堡、汉堡、威尼斯、热那亚等等,形成了一个以地中海为中心的贸易区。16世纪以后,兴起了工场手工业,最初是佛罗伦萨,随后是佛兰德尔,而圈地运动使英国迅速发展。这种经济模式加速了贸易,从而发生了地理大发现,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工场手工业也使进行战争的武器产生了飞跃,火炮和毛瑟枪逐渐代替了骑士的刀剑,也使旧式的城堡丧失了防御能力。而工场手工业业催生了资本主义经济。
中世纪
中世纪(Middle Ages ;约395~1500)

中世纪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一时期的历史。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但是世界各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当西欧在5世纪刚刚进入封建社会的时候,中国已经走完了约1000年封建社会的历程。
http://baike.baidu.com/view/65782.html

这期间中国经历了

东晋 317—420年
十六国 304—439年
南北朝
南朝
宋 420—479年
齐 479—502年
梁 502—557年
陈 557—589年
北朝
北魏 386—534年
东魏 534—550年
北齐 550—577年
西魏 535—557年
北周 557—581年
隋 581—618年
唐 618—907年
五代
后梁 907—923年
后唐 923—936年
后晋 936—946年
后汉 947—950年
后周 951--960年
十国 902—979年
辽 916—1125年
北宋 960—1127年
南宋 1127—1279年
西夏 1038—1227年
金 1115—1234年
元 1271—1368年
明 1368—1644年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113389.html?si=1
文章标题: 如果欧洲中部从中世纪开始出现了一个属于中华文明的国家,它的发展路线会是什么样的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5245.html
文章标签:欧洲  出现了一个  中华文明  路线  世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