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10-06 15:09:3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0次
《雍正王朝》讲的是改革,而《大明王朝1566》则是改革的前期。
两部剧都开始于财政危机。《雍正王朝》开始,黄河大水朝廷准备赈灾,却发现国库早已无款可拨。《大明王朝1566》开始,御前财政会议就国库空虚的问题争论,于是才有了改稻为桑和接下来的一系列剧情。
说到财政危机和改革,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财政压力说。政府通过给生产者提供以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为基础的公共产品,来换取生产者生产的产品,即以税收等为主要来源的财政收入,之后再用财政收入供养军队等暴力组织和提供公共服务。
也就是说,国家的基础合法性来源于公共产品的供给,而公共产品的供给依赖于财政的收入和支出。然而,由于官僚系统的膨胀等原因会导致财政支出增大,由于人地矛盾(马尔萨斯陷阱)、地方隐匿人口等原因会导致财政收入减少,最终导致入不敷出,合法性下降。这种情况下,政府就需要节流即减少支出(如裁员)和开源即扩大收入(如创立新税源)来进行制度变迁,重新提高合法性。
《雍正王朝》当中,康熙时期进行了追缴国库欠款等方式扩大财政收入,雍正时期则通过火耗归公等制度化灰色收入减少财政损耗,通过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等扩大财政收入,前期以九子夺嫡为主线,后期以雍正推行改革为主线,大而简要地介绍改革的起因与过程。
所以说,《雍正王朝》主要不是鼓吹什么明君降世(当然也有点),而是一幅展示有见识和魄力的统治者在财政压力下通过政治博弈来进行制度变迁的简笔画。
《大明王朝1566》前半部分则专注于一项具体政策的落实《大明王朝1566》前半部分则专注于一项具体政策的落实,改稻为桑本质是通过产业升级来做大蛋糕,扩大财政收入。剧的前半部分,展现了这项政策落实到封建王朝的官僚制度的各个层级时,经历了怎样复杂的博弈。
剧中,有人为了落实政策赢得政ji而不顾实际情况踏毁青苗,这是由于激励设置的问题,导致执行者的利益与政策的部分初衷(百姓得利)冲突;有人为了改革的经济红利而毁堤淹田,趁机兼并田地,这是强者对弱者的成本风险转嫁和收益机会掠夺;有人为了打击政敌自己上位的政治利益而要再苦一苦百姓,这是让别人付出成本来为自己谋取利益;还有人舍生忘死,为民请命,然而螳臂当车,因为此时的他还没看见问题的实质所在。
后半部分,则集中于减少财政开支。里面海瑞认识到了问题的实质,于是提出了削减两项巨大的财政开支——一是嘉靖皇帝的肆意挥霍,二是大批明朝皇室宗亲占有大量土地并享受大量财政供给所带来的巨大财政压力,同时抑制土地兼并来抑制财政收入的减少和不稳定因素的增加。
海瑞的上疏实质上是为后面的隆万大改革吹响号角。嘉靖杀不杀海瑞的抉择,也隐喻着大明朝是否进行改革的抉择。所以,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雍正王朝》的视角更加宏大,但也导致其显得粗略;《大明王朝1566》则更加细腻,以更精细的笔墨去描写政治生态。
再来总结一下,减少财政支出的方式包括买断、裁撤(削减皇亲国戚的财政支出)、削减(嘉靖少用钱)、限制管理灰色收入(火耗归公)等,扩大财政收入的方式包括税制改革(找富人多收税,如一条鞭法、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赖账(弃捐令)、查抄(沈一石郑必昌何茂才严世蕃)、罚款、加税、扶持新兴财富之后征税(改稻为桑产业升级)等。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