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海瑞上治安疏,嘉靖为何破先例让众臣独审他一人?
嘉靖四十五年春,海瑞上了一份著名的《治安疏》,直指嘉靖朝弊端:
“天下人不直陛下久矣……”
盛怒之下的嘉靖帝,指使陈洪彻查此事是否有人指使,底下人一番操作之后,嘉靖帝醒悟过来。面对世子的话语,顺坡下驴,一把火烧掉了众臣辩状和裕王的请罪本章,并说了一句话:
“他想做比干,无奈朕不是纣王,他想青史留名,乱的却是朕的江山,朕也想清楚了,朕不上他的当!”
那么嘉靖帝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一、
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以直谏著称,也是历史上第一个以死谏君的忠臣,商纣王没有听从建议,执意伐周,结果在牧野大败。而比干由于极力阻止商纣王,又提出固守朝歌,被商纣王以慢军之罪诛杀。
之所以嘉靖帝把海瑞比作比干,就在于海瑞的举动:
“户部那个海瑞在几天前就送走了家人,还买好了棺材,他这是死谏!”
这个情节特别像《雍正王朝》中废太子老师王掞的直谏,他当众提出康熙帝废掉太子就是“不教而诛”。而且他也是买好了棺材,做好了抗旨被杀的准备,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逻辑问题。
如果康熙帝真的杀了王掞,那么他就真成了“不教而诛”,也就表明王掞说的是正确的。而如果不杀王掞,那么他就不能随便废掉太子胤礽,那就得解释为什么。
同样的道理,海瑞在《治安疏》中第一句话就说了:
“海瑞瑾奏,为直言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明臣职,求万世治安事。”
他一下子就站到了道德制高点,出发点是正君道、明臣职,那么杀了海瑞,显然就违背了这条前提。失去了这个前提,那么一旦大明朝出现任何问题,都可以归咎到嘉靖帝头上,是他不进谏言导致。
而嘉靖帝就真的成为:
“天下人不直陛下久矣!”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天下人早就觉得嘉靖帝你不圣明了,杀了海瑞,就验证了他的不圣明,留下海瑞,那么他就必须得改,这才是逻辑陷阱。
二、
嘉靖帝既然决定不杀海瑞,那么他就必须给出一个理由,那么嘉靖帝是什么心思呢?
首先他得搞明白,海瑞为什么上谏“骂皇上”,是出于私心,还是出于忠君报国?毕竟纵观整个大明朝,为了博出名,骂皇上的大有人在,而海瑞显然是为公,是出于一片赤诚之心,这一点嘉靖帝很清楚。
一方面海瑞的出发点是好的,另一方面海瑞确实不是被有心之人指使的。更重要的是海瑞所说的话句句属实,让嘉靖帝无从辩驳,嘉靖帝霸道归霸道,但并不昏庸,既然如此,他为什么不放过海瑞呢?
其实放不放海瑞对嘉靖帝来讲,无关大碍,但海瑞的这种行为,却挑战了皇权。
不要觉得过去的人都愚昧,要知道愚昧的永远是老百姓,真正当官的人,心中都清楚,什么真命天子这一套,根本忽悠不了他们。更不会相信嘉靖帝是什么仙人下凡,他能当皇帝,全靠老朱打下了天下,跟上天任命不任命,无关。
之所以大家仍然拿上天说事,说到底,就是群臣跟皇上达成的一种默契,你当你的皇帝,我当我的官,大家互相协作,共同管理天下。
但是,一旦其中一个人坏了规矩,跳出了这个平衡点,那么很容易引发“印随效应”。而作为皇上,他必须要维护自己的权威,开篇周云逸的死,就是这个道理。
本身海瑞的上谏是一个孤案,但没想到的是,有人竟然替他求情,这对于嘉靖帝来讲,就无法容忍了。如果是为公,把海瑞骂一顿,关上几天,教训一下,也就罢了。万一海瑞被有心人利用了呢,或者说,海瑞上谏仅仅是一个开始,后面铺天盖地的上谏都来了呢?
三、
这才是嘉靖帝最担心的地方,杀海瑞,是行不通的,放海瑞,同样得谨慎再谨慎。
也就是说,嘉靖帝本来有意退位,却不曾想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他必须谨慎处理此事,既能维护自己的圣明形象,又能维护自己的权威,还能镇得住下面的百官,怎么办?
还是那句话,杀人诛心,不仅要诛海瑞的心,还要诛百官的心!
如同嘉靖帝后来说的那段话:
“比方这个海瑞,自以为清流,将君父比喻为山,水却淹没了山头,这便是泛滥。”
泛滥了怎么办?
那就得治,治理的同时,还得预防其他的有可能泛滥的水,这才能达到杀人诛心的效果。所以,他提出让百官同时给海瑞定罪,这在整个大明朝,还是头一次。
之所以嘉靖帝做出如此的判断,就是因为他清楚,百官对这段时间出现的问题很不满。所以人眼睛都盯着看呢,有些人嘴上就表明出挺海瑞,有些人嘴上不说,但心里也是挺海瑞。
比如高拱,就给不给海瑞解镣铐的问题,不惜跟赵贞吉,跟小太监争论不休,最后不惜放下狠话:
“你们既然不按《大明律》办,那我们就退场,叫陈公公来审!”
高拱说的是我们,就等于他的行为举动,并不仅仅代表他自己,他身后还有很多跟他一样心思的人。
四、
整个问罪的过程,其实只有一个赵贞吉挡在了海瑞前面,之所以是他,就是因为内阁成员中,只有他最擅长揣摩圣意,甚至为了圣意,忘记礼义廉耻。
嘉靖帝让大家来审海瑞,其实就已经消除了海瑞是被人指使的嫌疑,但是赵贞吉惜名如命,看到海瑞博得众人的支持,反而嫉妒上头。他以为强势打压海瑞,就能博出名,就能得到嘉靖帝的青睐,实际上没等来嘉靖帝垂爱,先惹得同行的痛恨:
“我现在要问你,这样做,到底是有人在背后指使你,还是你自己丧心病狂以邀直名?”
同样是高拱,头一天还赞赏赵贞吉,此时突然觉得他很恶心,并得出赵贞吉“貌似忠勇,内实奸猾”的结论。
赵贞吉被海瑞怼的毫无脾气,开始耍赖:
“你又要正君道,又要明臣职,君道有何不正,臣职有何不明,你又有什么职权来管?”
这个赵贞吉已经有点睁着眼睛说瞎话了,在座的各位内阁官员,心里都清楚,如果君正,臣明,那么何来百官上谏之事,又何来百姓饿死之事?
果然,赵贞吉这句话也激怒了海瑞,索性给他扒了个底朝天,先是重翻当年在浙江的旧案,赵贞吉不顾百姓生死,执意追还款,还要半价买丝:
“卑职抗了赵大人的命,赵大人上疏参劾卑职,那时便曾经说过卑职是为邀直名,收买民心。”
现在赵贞吉又这么说,还不是怕自己被牵连,还不是想在皇上面前邀功?
一番对答,赵贞吉洗脱了指使海瑞的罪名,但是也名声扫地,也宣示着,挡在嘉靖帝面前的最后一块遮羞布被扯开。
随着赵贞吉名声扫地,海瑞已经无人能挡,也预示着,嘉靖帝要亲自出马了……
有关海瑞的故事简述
你知道海瑞的故事吗?
人们每当提及明朝时,第一反应便是那揭竿起义的农民皇帝朱元璋,却少有人知道那个不如张居正聪明,也不如张璁运气好的海瑞。其实说海瑞鲜为人知也并不正确,他在历史上也算有着极高的知名度,但在漫漫浩瀚的历史中,他不如历史上的秦皇汉武亦或是其他帝王权臣般有着开拓江山的雄伟功绩,也不如樊梨花、狄仁杰、包青天等人具有神奇色彩被广为传唱,海瑞他只是个普通人,平凡而不起眼的人,但正是如此一个堪堪考上县学,成为生员的人,却最后平步青云,进入正部级,成为一个受万人敬仰的清官。
海瑞的出生并不低,但却一生贫困。正德年间,他出生在了海家,海家也算得上是一个干部之家,一家人不少都是当官的再不济也是个进士或者举人,可偏偏海瑞他爹脑袋有些呆愣,那么多年才考上了一个秀才,还早早地撒手人寰了,独留海瑞母子个人在这世上。海瑞的几个叔叔伯伯也没有人救济他们,他娘也是有骨气的人,硬是没有靠海家,独自一人含辛茹苦地把海瑞拉扯长大。
虽然生活清贫,但海瑞的娘亲也是个知识分子,再怎么穷也不能穷教育,于是省吃俭用供海瑞读私塾。海瑞也是很用功,每天刻苦钻研,但是努力再多,天赋不够也是很无奈,他多次参加考试,屡屡失败,直到二十多岁才堪堪考上一个县学,历史上许多名人,二十多岁别说是状元了,更甚者已经在翰林学院抄写了几年的文章了。虽说海瑞读书不行,但他的经历塑成了他刚正不阿的性格, 在海瑞当官期间,屡屡平反冤案,执行“一条鞭法”,为人民百姓某福,被后人称为——“海青天”。
海瑞(1514年-1587年),字汝贤,号刚峰,广东琼山(今属海南)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
中举教学
1549年(嘉靖二十八年),海瑞参加乡试,写了一篇《治黎策》,在这篇策论中,海瑞正对海南黎患不绝的
海瑞画像
海瑞画像
现状,提出开通十字道路,设县所城池,中峙参将府兵备道的见解。海瑞得中举人。
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海瑞上京城参加会试。在此期间,海瑞向中央朝廷上《平黎策》,再次重申了他的治黎策略。这一建议并没有引起朝廷的重视。这次会试海瑞落榜了。1554年(嘉靖三十三年),两次会试都没考中的海瑞决定放弃科举考试,同年闰三月,海南承宣布政使司(等于现代省级最高行政长官)指派海瑞到福建延平府南平县当教谕(中国古代的正式教师)。[5-6]
海瑞执教期间,有朝廷的御史到县学(中国古代秀才读书的学校)视察,其他教师都跪在地上地通报姓名,唯独海瑞长揖行礼,说:“到御史所在的衙门当行部属礼仪,这个学堂,是老师教育学生的地方,不应屈身行礼。”
初入官场
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海瑞被任命为淳安知县。淳安县的案件很多,海瑞明断疑难案件,深得民心。海
海瑞在淳安县断案(连环画)
海瑞在淳安县断案(连环画)
瑞生活节俭,他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总督胡宗宪曾告诉别人说:“昨天听说海县令为老母祝寿,才买了二斤肉啊。”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县,向驿吏发怒,把驿吏倒挂起来。海瑞说:“过去胡总督考察巡视各部门,命令所路过的地方不要供应太铺张。现在这个人行装丰盛,一定不是胡公的儿子。”打开胡公子的袋子,有金子数千两,海瑞把金子没收到县库中,派人乘马报告胡宗宪,胡宗宪因此没有把海瑞治罪。都御史鄢懋卿巡查路过淳安县,酒饭供应的十分简陋,海瑞高声宣言县衙狭小不能容纳众多的车马。鄢懋卿十分气愤,然而他早就听说过海瑞的名字,只得收敛威风而离开。
鄢懋卿嘱咐巡盐御史袁淳治海瑞和慈溪县霍与瑕的罪。霍与瑕,是礼部尚书霍韬的儿子,也是坦率正直不谄媚鄢懋卿的人。当时,海瑞已提拔为嘉兴通判,因此事贬为兴国州判官,任职期间屡平冤假错案。
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吏部尚书陆光祖主张文官选举,于是海瑞被选拔为户部云南司主事。[8]
上疏入狱
参见词条:治安疏
明世宗朱厚熜晚年,不去朝堂处理政务,深居在西苑,专心致志地设坛求福。总督、巡抚等边关大吏争着向
海瑞
海瑞
皇帝贡献有祥瑞征兆的物品,礼官总是上表致贺。朝廷大臣自杨最、杨爵获罪以后,没有人敢说时政。
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农历二月,海瑞在棺材铺里买好了棺材,并且将自己的家人托付给了一个朋友。然后向明世宗呈上《治安疏》,批评世宗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等弊端。
明世宗读了海瑞的《治安疏》,十分愤怒,把《治安疏》扔在地上,对左右侍从说:“快把他逮起来,不要让他跑掉。”宦官黄锦在旁边说:“这个人向来有傻名。听说他上疏之前,自己知道冒犯该死,买了一个棺材,和妻子诀别,奴仆们也四处奔散没有留下来的,他自己是不会逃跑的。”明世宗听了默默无言。过了一会又读海瑞的上疏,一天里
海瑞上疏
海瑞上疏
反复读了多次,感到叹息,只得把《治安疏》留在宫中数月。曾说:“这个人可和比干相比,但朕不是商纣王。”
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秋季,明世宗生病,心情郁闷不高兴,召来阁臣徐阶议论禅让帝位给皇太子的事,世宗说:“海瑞所说的都对。朕已经病了很长时间,怎能临朝听政。”又说:“朕确实不自谨,导致身体多病。如果朕能够在偏殿议政,岂能遭受这个人的责备辱骂呢?”遂逮捕海瑞关进诏狱,追究主使的人。狱词送上后,仍然留在宫中不发布。户部有个司务叫何以尚的,揣摩皇帝没有杀死海瑞的心意,上书陈请将海瑞释放。明世宗大怒,命锦衣卫杖责何以尚一百大棒,关进诏狱,昼夜用刑审问。[8-9]
首辅徐阶力救海瑞,有阁臣主张对海瑞处以绞刑,被徐阶和刑部尚书黄光升压了下来。[10]
大赦出狱
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农历十二月十四,明世宗驾崩,外面一般都不知道。提牢主事听说了这个情况,认
海瑞
海瑞
为海瑞不仅会释放而且会被任用,就办了酒菜来款待海瑞。海瑞自己怀疑应当是被押赴西市斩首,恣情吃喝,不管别的。主事因此附在他耳边悄悄说:“皇帝已经死了,先生现在即将出狱受重用了。”海瑞说:“确实吗?”随即悲痛大哭,把刚才吃的东西全部吐了出来,晕倒在地,一夜哭声不断。
公元1566年,明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五日,裕王朱载垕(明穆宗)继位,国号隆庆。奉先帝世宗遗诏,赦免了以海瑞为代表的所有谏言诸臣。海瑞被释放出狱,官复原职,不久改在兵部任职。后来调大理寺任职,提拔为尚宝丞(专门管理皇帝御玺、 印鉴的官员)。
1567年(隆庆元年),徐阶被御史齐康所弹劾,海瑞上言说:“徐阶侍奉先帝,不能挽救于神仙土木工程的失误,惧怕皇威保持禄位,实在也是有这样的事。然而自从徐阶主持国政以来,忧劳国事,气量宽宠能容人,有很多值得称赞的地方。齐康如此心甘情愿地充当飞鹰走狗,捕捉吞噬善类,其罪恶又超过了高拱。”人们赞成他的话。
海瑞被调往通政司,历任左通政、右通政之职。[8]
应天巡抚
1570年(隆庆三年)夏天,海瑞升调右佥都御史(正三品),外放应天巡抚。辖区包括应天、苏州、常州、镇江、松江、徽州、天平、宁国、安庆、池州十府及广德州,多为江南富庶的鱼米之乡。属吏害怕海瑞的
海青天
海青天
威严,贪官污吏很多自动辞职。有显赫的权贵把门漆成红色的,听说海瑞来了,改漆成黑色的。宦官在江南监督织造,见海瑞来了,就减少车马随从。
海瑞兴利除害,请求整修吴淞江、白茆河,通流入海,百姓得到了兴修水利的好处。海瑞早就憎恨大户兼并土地,全力摧毁豪强势力,推行“一条鞭法”,安抚穷困百姓。贫苦百姓的土地有被富豪兼并的,大多夺回来交还原主。深受百姓的爱戴,叫他“海青天”。[13]
徐阶被罢免之后在家中居住,海瑞追究徐家也不给予优待。推行政令气势猛烈,所属官吏恐惧奉行不敢有误,豪强甚至有的跑到其他地方去躲避的。而有些奸民多乘机揭发告状,世家大姓不时有被诬陷受冤枉的人。又裁减邮传冗费,士大夫路过海瑞的辖区大都得不到很好地张罗供应,因此怨言越来越多。[8]
倍受排挤
海瑞
海瑞
1570年(隆庆三年)冬季,都给事中舒化说海瑞迂腐滞缓,不通晓施政的要领,应当用南京清闲的职务安置他,明穆宗还是用嘉奖的语言下诏书鼓励海瑞。不久给事中戴凤翔弹劾海瑞庇护奸民,鱼肉士大夫,沽名乱政,于是海瑞被改任南京粮储。
海瑞巡抚吴地才半年。平民百姓听说海瑞解职而去,呼号哭泣于道路,家家绘制海瑞像祭祀他。海瑞要到新任上去,正遇高拱掌握吏部,早就仇恨海瑞,把海瑞的职务合并到南京户部当中,海瑞因此遂因病引退,回到琼山老家。
海瑞在1571年(隆庆四年)曾前往福建晋江潘湖,黄光升的府邸拜见黄光升,以谢当年营救保护之恩。[10] [13]
1572年(万历元年),张居正主持国政,也不喜欢海瑞,命令巡按御史考察海瑞。御史到山中审察,海瑞杀
老年海瑞
老年海瑞
鸡做菜招待御史,房屋居舍冷清简陋,御史叹息而去。张居正惧怕海瑞严峻刚直,中外官员多次推荐,最终也不任用。
1584年(万历十二年)冬天,张居正去世之后,吏部拟用海瑞为左通政,明神宗朱翊钧向来器重海瑞的名望,1585年(万历十三年)正月,召海瑞为南京右佥都御史,在赴任的路上改为南京吏部右侍郎,海瑞当时年已七十二岁了。上疏言衰老垂死,愿意效仿古人尸谏的意思,列举明太祖朱元璋刑法,剥人皮装上草制成皮囊,以及定律枉法达八十贯判处绞刑的规定,说应当用这样的方法惩治贪污。其它谋划时政,言语极为切实。只有劝皇帝用暴虐刑法,当时评议认为是错误的。御史梅鹍祚弹劾海瑞。明神宗虽然认为海瑞言论有过失,然而清楚海瑞的忠诚,为此免去梅鹍祚的俸禄。[8]
老病去世
明神宗屡次要重用海瑞,主持国事的阁臣暗中阻止,于是任命海瑞为南京右都御史。海瑞上任后力主严
海瑞画像
海瑞画像
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诸司向来苟且怠慢,海瑞身体力行矫正弊端。有的御史偶尔戏乐,海瑞要按明太祖法规给予杖刑。百官恐惧不安,都怕受其苦。提学御史房寰恐怕被举发纠正要先告状,给事中钟宇淳又从中怂恿,房寰再次上疏诽谤诬蔑海瑞。海瑞也多次上疏请求退休,明神宗下诏慰留不允许。
1586年(万历十四年),海瑞听闻黄光升去世,悲伤至极,带病前去晋江奔丧。[13]
1587年(万历十五年),海瑞病死于南京任上。海瑞没有儿子,所以去世后,佥都御史王用汲去主持海瑞的丧事,看见海瑞住处用葛布制成的帏帐和破烂的竹器,有些是贫寒的文人也不愿使用的,因而禁不住哭起来,凑钱为海瑞办理丧事。海瑞的死讯传出,南京的百姓因此罢市。海瑞的灵枢用船运回家乡时,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的人站满了两岸,祭奠哭拜的人百里不绝。朝廷追赠海瑞太子太保,谥号忠介。[1]
清官海瑞利用妙计,巧除仗势欺人、作恶多端的高官二侄。
大明王朝海瑞上治安疏,嘉靖为何破例让众臣独审他一人?
嘉靖皇帝是权谋高手,当出现海瑞这种以命相搏的谏官上那样的奏疏的时候,最重要的不是杀了海瑞,也不是急于澄清自己,而是控制百官舆情——不要让海瑞把他们带偏了。
嘉靖四十五年,海瑞上了历史上著名的《治安疏》,具体内容就不说了,总之一句话:天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皇帝你却在修仙问道,大建宫殿,百姓早就不认你是天下人的皇帝了。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不杀头说不过去,嘉靖皇帝不是一般的皇帝,他的权谋、智慧绝对排名明朝十几个皇帝的第一名。嘉靖很生气,但是没杀人。
嘉靖虽然很愤怒,心里却门清儿,海瑞作为吏部一名中低级官员,连个上朝的资格都没有,上的这道奏疏说的基本算是事实。嘉靖皇帝心里是不承认,但是他对整个百官的了解,对天下大小事务的掌握远远比海瑞要清楚明白。
晚年的嘉靖已经把权谋算计修炼到了最高等级,海瑞上此奏疏说白了就是一个普通文官对朝局的议论,甚至可以说是妄议,这一直以来都是明朝文官的传统——骨头硬,敢说话,乱说话,博清名,拉团伙。
嘉靖但了四十几年的皇帝了,满朝百官怎么想的,他会不知道吗,从杨廷和,到夏言,严嵩,徐阶等内阁首辅,哪一位不被他捏在手里玩呢,百官对皇帝的看法很严重,只是由于自保的原因,从没人敢当面向嘉靖皇帝提出来,更没有海瑞这样的文官一样说的那么直白。
海瑞的奏疏如同一声惊雷,嘉靖皇帝需要做的不是灭火,而是转移矛盾,控制舆情。
《治安疏》能够引起百官的共鸣,甚至到今天依然有很大的影响力,通读全文,有一个重大的特点:只说现象,不说事实。
海瑞也不笨,这么一篇大逆不道的奏疏写得情真意切,把为臣之忠义表达得淋漓尽致,却完全没有实实在在的指出具体哪件事情让天下人都受了苦,就连说的奸臣都只说的是已经倒台的严嵩。海瑞的疏,说白了,就是发牢骚,不伤及朝廷里的任何官员,百官既然是安全的,心里自然就认同这篇骂皇帝的奏疏,百官内心的认同感才是让嘉靖皇帝最担忧的。
杀不得,杀了海瑞就是坐实了那些虚妄之言;放不得,放了他就相当于皇帝认了怂,后面不知道有多少言官要上同样的奏疏博出位。
如同打消百官对海瑞的认同?制造矛盾!如何制造矛盾,百官审海瑞,立场立现!
嘉靖皇帝让赵贞吉领衔百官审海瑞,这一招实在太高,赵贞吉是吏部尚书,除了入阁的几个人,其他官员都归他管。只要赵贞吉的立场与海瑞对立,百官的立场......,懂的。
至于内阁那几个,徐阶、高拱、张居正,那都是人精中的人精,把这件事情看得透彻得很,让海瑞去搅和吧,让赵贞吉去善后吧,既打压了海瑞及百官对明朝权力核心的不满,又打压了赵贞吉急于入阁上位的信心。
嘉靖皇帝这一招让百官审海瑞可谓神来之笔,真正的体现了嘉靖皇帝的帝王之术的精髓,不愧是中国古代皇帝中最善使用权谋的帝王。而海瑞这种人其实根本不适合做官,有些事情能看透,却不能说,有些事情说了,就要有解决方案,一味的抱怨发挥博清名其实毫无用处。很可惜,明朝这样的臣子太多了,高拱对海瑞评价很中肯:实无用处。
海瑞是如何在《治安疏》中骂嘉靖帝的?
要说到皇帝,大家都知道天下唯他独大,他是可以一手遮天的人,谁要是敢违背他的命令,那都不会有好下场,更别说骂皇帝了,那是要杀头的罪,可是天下就有这样一个臣子,不怕死,大胆的向嘉靖帝上疏了一本《治安疏》,在这本奏折中,他把嘉靖帝从头到脚批了个体无完肤。一起来看看是怎么回事吧。
这个人叫做海瑞,是明朝的一个清官,他为人非常的正直,向来有“刚直”的称号,他也算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传奇人物。当年嘉靖帝沉迷长生不老,对国事不闻不理,大臣们都看不下去了,但是无人敢说,这时海瑞大胆上疏,做好了必死的准备,都给自己备好了一副棺材,也把家里人都安顿好了,把仆人都打发了。在他准备上疏之前,就没有想过可以活着回去。
他在奏折中把嘉靖说的一无是处,更是直言:嘉者,家也,靖者,净也,嘉靖嘉靖,家家净净。真的是超级大胆,他还把天下人对他的不满也都一一说出来了,他说: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已,内外臣工之所知也。意思就是说天底下的老百姓很久之前就对陛下不满了,这是朝廷的大臣们都知道的事。这话一出,我想是谁也受不了的,嘉靖直接气得把奏折往地上一扔,差点一命呜呼了。
于是他下令叫人赶紧把这个人给我抓起来,不要让他跑了,大臣们告诉嘉靖,陛下不用担心,这个人是跑不了的,他早已为自己备好了棺材,说明他是不会逃跑的。这话让嘉靖感到意外,世上还有这等不怕死的人,于是又把奏折捡起来继续看。后来嘉靖并没有马上处死这个海瑞,而是把他押进了大牢,之后就不闻不问,直到后来嘉靖驾崩了,隆庆帝便叫人释放了海瑞。
海瑞做好了死的准备,所以他非常大胆直言,他说皇帝只顾自己研究长生不老,不顾国家大事,老百姓对他已经很不满了,而且说他不配做人丈夫,不配做父亲,也不配做君王。
海瑞在《治安疏》中骂嘉靖帝妄想长生不老,没有作为父亲、君臣和夫妇之情,百姓因为他这个样子已经受尽了生活的疾苦,同时告诫嘉靖帝,要重视朝政,这样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海瑞在《治安疏》中骂嘉靖帝:“嘉者,家也;靖者,净也。嘉靖嘉靖,家家净也”、“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内外臣工之所知也”。
海瑞在这封奏疏里,把嘉靖帝批了个体无完肤,将他因崇道求仙的恶果全抖了出来,在里面说,“嘉靖者”,“言家家皆净”,天下的全部家当也会“无财用也”。
海瑞在奏疏里从政治方面说,你嘉靖帝不是一个好皇帝,而是一个迷信神道的昏君。
古代官员上疏写纸上吗?比如海瑞写的治安疏是不是就是在纸上写的?
具体的形状
文章标题: 海瑞的治安疏是怎么流传下来的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4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