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春秋战国时期是不是中国历史上战争最为频繁的时期 如果是,那战争发生的频率有多高

时间: 2021-10-03 21:03:4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1次

春秋战国时期是不是中国历史上战争最为频繁的时期 如果是,那战争发生的频率有多高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混乱的时期,战争非常频繁,到战国时期剩下了七个最强大的国家。有谁啊?

“战国七雄”指中国东周后期七个强势诸侯国的统称,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东周末期七个强大的诸侯国: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
七个诸侯国
齐、楚、燕、韩、赵、魏、秦
齐、楚、燕、韩、赵、魏、秦国
齐,楚,燕,韩,赵,魏和秦
齐楚燕韩赵魏秦

中国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是那次战役?

古代史上是秦赵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至此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见战国历史分期)。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

近代史是抗日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扩展资料:

长平之战的影响:

长平之战结果,赵军固全军覆没,秦亦死伤近二十万,即双方伤亡超过六十万。此役成为春秋战国时代一次持续最久、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争,诚如古人论及东周500年的战争时,唯推晋阳、长平两役,所谓“晋阳之围,悬釜而炊;长平之战,血流漂卤”。

长平之战中,秦军前后共歼灭赵军45万人,从根本上削弱了当时关东六国中最为强劲的对手赵国,也给其他关东诸侯国以极大的震慑。这场战争由于秦取得全胜,由其统一的形势已成不可逆转,从此急转直下。长平之役,标志着以列国林立、兼并战争频发为时代特征的战国一代行将终结,一个史无前例的中央集权大帝国即将临降。

长平一役,为战国时代乃至整个封建史上最大的战争,其惨烈程度在世界冷兵器时代也是罕见的。不仅仅有着列国中最主要国家最高决策层战略成败得失值得研究,也集中了战国一代最优秀最杰出的军事战略家——廉颇、白起等将领的参与,包含着这群千古名将指挥如神的运筹帏幄,因此凝聚着中国古代悠久的发达的军事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赵长平之战

中日战争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在豫中开始 中日战争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在豫中开始。
1943年11月24日,美国空军利用空中摄影,确认台湾新竹日本海军航空基地有七十五架日军飞机。美军当晚就在中国大陆遂川机场秘密集结。25日,三十架美军战机避开雷达警戒,低空飞越台湾海峡,偷袭日军机场,炸毁日军飞机四十七架。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日本一直把台湾视为本土。这次受到来自中国大陆的空袭,日军大本营深为震动。这件事,标志着美军对日本本土的进攻已经为时不远。

11月28日至12月1日,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了战争期间第一次首脑会议。斯大林在会上承诺,在欧洲战争结束后半年左右,苏军参加对日作战。会后发表了三国《德黑兰宣言》。

这时候,太平洋战争的始作俑者日本,已是疲态毕现,败局难逃了。日军的海上交通线,已经受到严重威胁,随时有被美军切断的可能。日本在南方的五六十万大军,有陷入无后方作战的危险。为扭转败局,日本加速制订所谓的“一号作战计划”,力图在打通大陆交通线的同时,摧毁美军在华中与华南的主要空军基地。

日军困兽犹斗,还要孤注一掷。

1944年刚到,日本天皇就批准了日本中国派遣军的《一号作战草案》。1月24日,东条英机下达一号作战命令。日军计划在4月份左右发动平汉线作战,时间约为一个月左右;大约在6月份从武汉发动湘桂作战,8月左右从广东发动湘桂作战。参战总兵力约为十到十二个师团和两个航空师团,时间约为五个半月。如果情况允许,在1945年初攻占南宁附近,打通并确保桂林至越南谅山的交通。

到4月初,日军先后从内山英太郎的第十二军、吉村贞一的第一军、横山勇的第十一军和永津佐比重的第十三军抽调共约四个师团、四个独立旅团、一个坦克师团及一个骑兵旅团,总计约十五万人,由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挥。

4月18日0时,长野祐一郎的第三十七师团和多贺哲四郎的独立混成第七旅团在河南开封以西中牟一带渡过黄河,向蒋鼎文第一战区河汜守备部队发起猛攻,经激战后突破刘昌义暂编第十五军阵地,分路向郑州、新郑、尉氏和洧川等地突进,21日攻陷新郑和尉氏。刘昌义军和第二旅、第三旅退守许昌西北地区,日军23日占领郑州,24日攻陷密县,吴绍周的第八十五军转守西方山地,阻击日军进攻。

在河南北部,林芳太郎的第一一○师团和本卿义夫的第六十二师团在4月19日早晨向防守邙山头阵地的吴绍周军发起攻击。21日突破河防阵地后,侵占广武和汜水,22日又攻陷荥阳。24日,从荥阳南下的日军林芳师团与从郭店西进的日军长野师团占领密县,并继续向西南方向进攻。这时,第一战区孙蔚如第四集团军防守该地的部队退守荥阳、密县以西的虎牢关至马驹岭一线,阻止日军西进。

25日,日本第十三军的两个旅团,从安徽正阳关和凤台攻向阜阳,做出向河南漯河进攻的态势,以牵制河南东部的中国军队。在日军打通平汉铁路以后,他们又原路撤回。

从26日起,中国军队以王仲廉的第三十一集团军主力向密县附近的日军实施反击,逼迫日军改取守势。激战到30日,日军后续兵团竹下义晴的第二十七师团、山路秀男的战车第三师团及藤田茂的骑兵第四旅团已集结在密县和郑州地区,迅速向禹县、襄城和许昌等地猛攻,与李仙洲的第二十八集团军和王仲廉集团军展开激战。5月1日,日军攻陷许昌,并以山路师团和藤田旅团向襄城和郏县突进。3日凌晨,日军侵占郏县和禹县,4日攻占临汝,6日再陷登封、宝丰和鲁山,日军先头部队进抵洛阳以南龙门附近。为了阻滞向龙门突进的日军,第六战区急调刘戡兵团进至龙门、伊川和嵩县一带,暂时稳定了战局。

7日,从许昌南犯的日军竹下师团攻占郾城和漯河。同一天,从信阳北进的日军独立步兵第十一旅团攻占遂平。8日,日军南北会攻夺占西平,打通了平汉铁路。此后,日军集中主力向洛阳进攻。

日军的林芳师团、本卿师团、山路师团、藤田旅团和多贺旅团,分别从登封、禹县、郏县和宝丰地区,向龙门和洛阳实施包围迂回。同时,日军三浦忠次郎的第六十九师团和小原一明的独立混成第三旅团,从晋南垣曲南渡黄河,9日侵占渑池,威胁洛阳侧后,完成了对洛阳的三面包围。

中国第一战区调整部署,除仍以武庭麟的第十五军及第九十四师固守洛阳外,令孙蔚如集团军和刘戡兵团分别撤到洛阳西南的韩城和宜阳地区集结,准备侧击从渑池向洛阳和洛宁进犯的日军。13日,郾师和龙门的各路日军会合在磁涧地区,向集结于洛阳外围的第一战区部队攻击,李家珏的第三十六集团军等部便先后从渑池附近向西转移,日军随即尾追,向西突进,于17日进占洛宁,18日攻陷郏县,20日占领卢氏。

这时,洛阳守军已陷于孤军苦战。中国军队为挽救战局,击破日军的攻势,李宗仁第五战区部队和蒋鼎文第一战区各兵团协同,对日军实施反突击,先后一度攻克遂平、鲁山和嵩县,进迫宝丰,截断平汉线。西进日军侧背受到威胁,不再继续向纵深进攻,便放弃卢氏,退守洛宁,将主力向东调动,巩固已经占领的地区。

5月19日,日军集中本卿师团、山路师团和藤田旅团等主力部队开始向洛阳发动进攻,中国守军顽强抗击,使日军攻击受挫。22日,日军三次攻入洛阳城关,都被中国守军赶出城外。23日,日军把进攻重点放在洛阳北面。在日军的持续攻击下,洛阳守军伤亡惨重,第九十四师只剩下一千七百多人,但他们拒绝了日军的劝降,坚守阵地。24日下午1点,日军向洛阳发动总攻击,攻破洛阳东北角。洛阳守军被迫于当晚10点向洛阳东南突围。25日,洛阳失陷。

以洛阳被日军占领为标志,历时一个多月的豫中会战结束。日军在这次会战中打通了平汉线,击溃了蒋鼎文第一战区主力,达到了作战目的。第一战区损兵折将达二十万人之多,丢失三十八座城市,河南省几乎全部沦陷。刘昌义军第二十九师师长吕公良,该师第八十五团团长杨尚武,第八十七团团长李培芹,第八十六团营长胡光耀,第八十七团营长何景和,以及第二十九师全体士兵,都在战场上牺牲。李家珏和他的集团军总部副官处长周鼎铭以及步兵指挥官陈绍堂,也在战斗中遇难。

1、战国时期最大规模的应是秦赵长平之战,此战赵前后总共损失四十五万人,几乎是赵国当时壮丁的大半,而秦除了白起的主力军外,在战役后期更是“尽发河内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几乎也是倾国之力了,而且秦军虽胜也是伤亡过半,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最大也是最惨烈的一次战事。

2、楚汉相争事大规模的战役有两次,分别是彭城和垓下之战。 彭城之战刘邦率诸候联军五十六万,项羽率精兵三万,经过两次大的战斗,先是刘邦大败损兵十几万,尸积于河“雎水为之不流”,后又被项羽击败只剩十余骑逃窜,吕后和太公也做了俘虏;垓下之战韩信率兵三十万,刘邦率诸候联军也有数十万,项羽兵十余万,最后结果是项羽乌江自刎,不过这一仗战场上的死伤倒不是特别重,汉军就不用说,楚军也是逃兵比较多(四面楚歌的威力)。 

3、两汉之际的大战当是西汉武帝时卫青于霍去病第三次北击匈奴和两汉相交时绿林与王莽新王朝的昆阳之战最重要(当然,窦宪出塞击北匈奴登燕然刻石那次也很有名,不过相对规模要小一些) 。卫青于霍去病第三次北击匈奴的战役动用了骑兵十万,步兵数十万,马十数万匹,斩匈奴首九万余级,自损数万,战马十一万匹,几乎是完全歼灭了匈奴的主力。 

4、昆阳之战王莽军动员四十二万人由王邑王寻率领,几乎倾库藏而出为军辎重,号称百万,昆阳绿林军守军八九千人,刘秀又于外围调集了数千援军,近激战后绿林军杀了王寻,王邑只率几千人逃脱,此战后王莽新政权已经蚀尽老本,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了。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比较大规模的战事有赤壁之战,前秦和东晋的淝水之战,南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北魏与宋的瓜步之战,隋灭陈之战。(官渡之战虽也很有名,不过史载此战袁军不过十余万,曹军不过万余,规模不算很大) 赤壁之战曹军号称八十万,实际大概在二十几万上下,孙刘联军一线兵力在五万左右,战役的结果虽然是曹军败退回北方,但交战双方到底有过多大规模的战斗历来有分歧,伤亡数也未有定论。 

6、淝水之战前前秦在境内十丁抽一,征集了先锋步骑二十五万,后继主力步兵六十余万,骑兵二十七万,先期进行过前哨战的苻融兵三十万,合计一百四十余万(不过有很大一部分兵力尚未来得及投入战场就已经战局已定了),东晋军队主力是以谢玄所建北府兵为骨干的精兵八万,前秦兵在前哨战斗的接触战中损失万五千人,后期决战时由于指挥的失误大败,被晋军追杀三十多里,自相践踏,随后有冻饿而死者十之七八,苻坚本人也中流矢,只带少数人逃回北方。淝水之战巩固了东晋在南方的统治,使北方再次陷入了分裂(我本人是很替苻坚惋惜的,如果当时前秦统一了中国,对中国也许是一件好事)。

7、瓜步之战起于王玄谟北伐的失败,北魏太武帝拓拔焘随后起兵数十万,号称百万侵宋,宋临时收集残兵和征发百姓迎战(人数当在数万吧,不过瓜步之战实际没有经过大规模的主力决战,战斗是分散在长江至淮河间的多个战场进行的),北魏围瓜步而不克而后主动退兵,随后又经过了纡眙等战斗最后结束,双方都损失很大,相对而言宋受创更深。不过南北朝对峙的局面也开始稳定下来。
隋灭陈战役隋动员兵力五十一万八千,所向披靡,未有重大伤亡而灭陈,中国在分裂数百年后复归统一。

8、隋唐时的大战役有隋三征高丽的第一次战役(唐虽然武功也很盛,不过每次战役基本上都在十数万至二十万的规模,不能算大了) 。征高丽的第一次战役隋动员兵力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号称二百万,后勤运输人数倍之。在萨水战败,前线三十五万五千作战部队只剩二千七百人逃回。

9、五代两宋期间基本上没有特别大的集中会战,除元灭南宋动员过数十万规模的兵力外其他战事规模都相对较小,而元灭南宋之战也没什么特别重大的战斗,除了南宋贾似道领兵十三万与元军主力在丁家洲打了一场大败战外南宋基本上是兵败如山倒,元很快就灭亡了中华正统的南宋,成为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少数民族政权。

10、元明时期大规模的战役有朱元璋与陈有谅的鄱阳湖大战,明成祖在靖难之役中与建文帝军在白河沟之战,明永乐年间成祖五次亲征漠北的战役,明英宗的土木堡之战,万历年间的两次援朝之战。 

朱元璋与陈有谅的鄱阳湖大战陈军发兵六十万,朱元璋援军主力二十余万,两军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二十一日在鄱阳湖开始激战,先是朱元璋作战不利,本人也几乎丧命,二十二日朱军借风发动火攻,是日陈军被烧死近六万,朱军也淹死七千余人,再经二十三、二十四两天激战,陈军败退,二十七日陈友谅也中箭死,次年二月朱元璋就势一鼓灭掉了陈氏割据势力,开始了他的统一战争。(值得一提的是鄱阳湖大战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水战)

白河沟之战建文军由李文忠之子李景隆领兵六十万,燕王军十数万(其中有宁王辖下的八万精锐蒙古骑兵),两军在白河沟交战,燕军第一天作战失利,第二天也先是作战不利,朱棣也几乎被射中,后来天突刮大风刮断官军将旗,官军军阵因之震动,朱棣乘机亲带劲骑绕袭官军后方,官军溃败,被杀及淹死者十余万,横尸百余里。朱棣的靖难之师经此战取得了战略主动,最终夺取了全国政权。 

成祖五征鞑靼瓦刺每次作战动员人数都在四五十万上下,但只有第一次战果辉煌,杀得鞑靼可汗本雅失里只以七骑逃跑,第二次明军以五十万对三万瓦刺军也只是获得小胜,后几次都没什么战果,成祖本人也在第五次北伐中病死榆木川军中。 )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亲率的五十万明军惨败在瓦刺骑兵手下,几乎全军覆没,军马辎重全失,皇帝本人也被俘,明朝由此开始衰落,国势日渐不振起来。

万历年间的两次援朝之战是明应朝鲜之请援助朝鲜抵抗日本丰臣秀吉侵朝军的战争,日军前后两次分别动员十八万人和十四万人,而明军前后动员数十万人,在苦战七年后终于获胜,但明军亦“丧师数十万,糜饷数百万”极大的消耗了明的国力,使明朝业以存在的危机加剧,终于在其后后金与农民起义的双重打击下灭亡。

战国时期最大规模的应是秦赵长平之战,此战赵前后总共损失四十五万人,几乎是赵国当时壮丁的大半,而秦除了白起的主力军外,在战役后期更是“尽发河内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几乎也是倾国之力了,而且秦军虽胜也是伤亡过半,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最大也是最惨烈的一次战事。
楚汉相争事大规模的战役有两次,分别是彭城和垓下之战。 彭城之战刘邦率诸候联军五十六万,项羽率精兵三万,经过两次大的战斗,先是刘邦大败损兵十几万,尸积于河“雎水为之不流”,后又被项羽击败只剩十余骑逃窜,吕后和太公也做了俘虏。
垓下之战韩信率兵三十万,刘邦率诸候联军也有数十万,项羽兵十余万,最后结果是项羽乌江自刎,不过这一仗战场上的死伤倒不是特别重,汉军就不用说,楚军也是逃兵比较多(四面楚歌的威力)。

两汉之际的大战当是西汉武帝时卫青于霍去病第三次北击匈奴和两汉相交时绿林与王莽新王朝的昆阳之战最重要(当然,窦宪出塞击北匈奴登燕然刻石那次也很有名,不过相对规模要小一些)
卫青于霍去病第三次北击匈奴的战役动用了骑兵十万,步兵数十万,马十数万匹,斩匈奴首九万余级,自损数万,战马十一万匹,几乎是完全歼灭了匈奴的主力。
0 L; y) Z/ Q3 {" b3 Z: t9 L昆阳之战王莽军动员四十二万人由王邑王寻率领,几乎倾库藏而出为军辎重,号称百万,昆阳绿林军守军八九千人,刘秀又于外围调集了数千援军,近激战后绿林军杀了王寻,王邑只率几千人逃脱,此战后王莽新政权已经蚀尽老本,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比较大规模的战事有赤壁之战,前秦和东晋的淝水之战,南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北魏与宋的瓜步之战,隋灭陈之战。(官渡之战虽也很有名,不过史载此战袁军不过十余万,曹军不过万余,规模不算很大)
赤壁之战曹军号称八十万,实际大概在二十几万上下,孙刘联军一线兵力在五万左右,战役的结果虽然是曹军败退回北方,但交战双方到底有过多大规模的战斗历来有分歧,伤亡数也未有定论。
* e; p% T, m! f$ I; A2 H% k淝水之战前前秦在境内十丁抽一,征集了先锋步骑二十五万,后继主力步兵六十余万,骑兵二十七万,先期进行过前哨战的苻融兵三十万,合计一百四十余万(不过有很大一部分兵力尚未来得及投入战场就已经战局已定了),东晋军队主力是以谢玄所建北府兵为骨干的精兵八万,前秦兵在前哨战斗的接触战中损失万五千人,后期决战时由于指挥的失误大败,被晋军追杀三十多里,自相践踏,随后有冻饿而死者十之七八,苻坚本人也中流矢,只带少数人逃回北方。淝水之战巩固了东晋在南方的统治,使北方再次陷入了分裂(我本人是很替苻坚惋惜的,如果当时前秦统一了中国,对中国也许是一件好事)。
瓜步之战起于王玄谟北伐的失败,北魏太武帝拓拔焘随后起兵数十万,号称百万侵宋,宋临时收集残兵和征发百姓迎战(人数当在数万吧,不过瓜步之战实际没有经过大规模的主力决战,战斗是分散在长江至淮河间的多个战场进行的),北魏围瓜步而不克而后主动退兵,随后又经过了纡眙等战斗最后结束,双方都损失很大,相对而言宋受创更深。不过南北朝对峙的局面也开始稳定下来。
隋灭陈战役隋动员兵力五十一万八千,所向披靡,未有重大伤亡而灭陈,中国在分裂数百年后复归统一。

隋唐时的大战役有隋三征高丽的第一次战役(唐虽然武功也很盛,不过每次战役基本上都在十数万至二十万的规模,不能算大了)
/ Z( T9 v% g" J/ ?4 I2 O" m征高丽的第一次战役隋动员兵力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号称二百万,后勤运输人数倍之。在萨水战败,前线三十五万五千作战部队只剩二千七百人逃回。

五代两宋期间基本上没有特别大的集中会战,除元灭南宋动员过数十万规模的兵力外其他战事规模都相对较小,而元灭南宋之战也没什么特别重大的战斗,除了南宋贾似道领兵十三万与元军主力在丁家洲打了一场大败战外南宋基本上是兵败如山倒,元很快就灭亡了中华正统的南宋,成为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少数民族政权。

元明时期大规模的战役有朱元璋与陈有谅的鄱阳湖大战,明成祖在靖难之役中与建文帝军在白河沟之战,明永乐年间成祖五次亲征漠北的战役,明英宗的土木堡之战,万历年间的两次援朝之战。

朱元璋与陈有谅的鄱阳湖大战陈军发兵六十万,朱元璋援军主力二十余万,两军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二十一日在鄱阳湖开始激战,先是朱元璋作战不利,本人也几乎丧命,二十二日朱军借风发动火攻,是日陈军被烧死近六万,朱军也淹死七千余人,再经二十三、二十四两天激战,陈军败退,二十七日陈友谅也中箭死,次年二月朱元璋就势一鼓灭掉了陈氏割据势力,开始了他的统一战争。(值得一提的是鄱阳湖大战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水战)
白河沟之战建文军由李文忠之子李景隆领兵六十万,燕王军十数万(其中有宁王辖下的八万精锐蒙古骑兵),两军在白河沟交战,燕军第一天作战失利,第二天也先是作战不利,朱棣也几乎被射中,后来天突刮大风刮断官军将旗,官军军阵因之震动,朱棣乘机亲带劲骑绕袭官军后方,官军溃败,被杀及淹死者十余万,横尸百余里。朱棣的靖难之师经此战取得了战略主动,最终夺取了全国政权。

成祖五征鞑靼瓦刺每次作战动员人数都在四五十万上下,但只有第一次战果辉煌,杀得鞑靼可汗本雅失里只以七骑逃跑,第二次明军以五十万对三万瓦刺军也只是获得小胜,后几次都没什么战果,成祖本人也在第五次北伐中病死榆木川军中。 ) a. k1 l% h8 }" W% A: W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亲率的五十万明军惨败在瓦刺骑兵手下,几乎全军覆没,军马辎重全失,皇帝本人也被俘,明朝由此开始衰落,国势日渐不振起来。
万历年间的两次援朝之战是明应朝鲜之请援助朝鲜抵抗日本丰臣秀吉侵朝军的战争,日军前后两次分别动员十八万人和十四万人,而明军前后动员数十万人,在苦战七年后终于获胜,但明军亦“丧师数十万,糜饷数百万”极大的消耗了明的国力,使明朝业以存在的危机加剧,终于在其后后金与农民起义的双重打击下灭亡。

清时期当然也有数次大战,但清的历史时期横跨古代与近代,而且战争中不同于古代战争的因素也大大增加,因此我就不再列举了。
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啊 双方兵力将近一百万了

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著名的战争?

横扫千军

1、长勺之战

长勺之战,发生在中国春秋时代齐国与鲁国之间的一场战役,发生于周庄王十四年(公元前684年)的长勺(今山东省莱芜)。此次战役,是继干时之战后齐、鲁另一次重要战役。鲁国在此次战役取得胜利,间接促成数年后齐鲁息兵言和。

2、吴越争霸

吴越争霸是指历史上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互相征伐的一段时期。

周景王元年(公元前544年),吴侵越时所获战俘剌死吴王余祭。周敬王十年(前510年),吴大举攻楚前,为解除后顾之忧,又曾攻越,占领檇李(今浙江嘉兴南)。

十五年,吴军主力在楚都郢时,越乘机侵入吴境,双方矛盾日趋激化。从地缘上看吴国欲争霸中原,必先征服越国,以解除其后方威胁;而越国欲北进中原,更必先征服吴国才能够打通北进中原的通道,因而引起延续二十余年的吴越战争。

3、桂陵之战

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

孙膑却在桂陵(一说山东菏泽,一说河南长垣)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4、即墨之战

即墨之战发生于前284年至前279年,战国时代燕国名将乐毅统率燕军攻打齐国即墨城的一场攻防战争。齐国坚守防御转入反攻,一举击败燕军,收复国土的一次著名作战。

即墨之战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齐国虽然凭借此仗复国,但是其实力已江河日下。而燕国亦因此仗由兴盛转为衰弱。

5、邯郸之战

邯郸之战又称邯郸保卫战,是公元前259(周赧王五十六年)至公元前257年(周赧王五十八年)秦国与赵、魏、楚联军在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进行的一次城池攻守作战。

邯郸之战严重地消耗了秦国的实力,造成秦国军队近三十万人的伤亡,推迟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

邯郸之战是战国时期东方诸侯国合纵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导致秦国对六国执行全面打击政策的破产。秦国被迫改变策略,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外交方针来分化离间东方各国之间的关系,为统一六国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勺之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吴越争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桂陵之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即墨之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邯郸之战

1、桂陵之战

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

孙膑却在桂陵(一说山东菏泽,一说河南长垣)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桂陵之战后,经过几年的休整后,魏国逐渐开始恢复对外进攻。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继续运用“围魏救赵”战法,率军直趋魏都大梁,诱使魏军回救。孙膑运用减灶之计,在马陵大破魏军,前后歼敌10万余人。

后果:魏国被削弱,齐国崛起,秦国坐收渔利,魏国从此无力阻止秦国东进。

2、五国攻秦之战

五国攻秦之战是公元前241年赵、楚、魏、韩、燕五国联合进攻秦国的战争。此战五国战败,从此,六国更加无法抵御秦国的兼并,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军在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北)进攻秦军的作战。

魏王驱逐张仪,改用公孙衍为相,行“合纵”之策。在公孙衍的推动下,魏、赵、韩、燕、楚五国共推楚怀王为纵长,组织联军进攻秦国。公孙衍还联络义渠国由侧背进攻秦国,配合联军。楚、燕两国暂时受秦威胁不大,态度消极。只有魏、赵、韩三国军队与秦军交战,被击败。

后果:各国不能一心,被打败后魏赵韩更加虚弱。

3、即墨之战

即墨之战发生于前284年至前279年,战国时代燕国名将乐毅统率燕军攻打齐国即墨城的一场攻防战争。齐国坚守防御转入反攻,一举击败燕军,收复国土的一次著名作战。

即墨之战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齐国虽然凭借此仗复国,但是其实力已江河日下。而燕国亦因此仗由兴盛转为衰弱。

前284年,燕国名将乐毅统率燕为首联军攻打齐国的一场战争,燕军仅在六个月的时间,就攻取了齐国七十余城,只剩下莒和即墨两城未被攻克。

前283年,齐襄王死守莒城以抗燕军,并号召民众起来抵抗。齐国宗室田单在即墨率领全城军民抵抗,双方交战五年。前279年,燕惠王继位,田单使用反间计,使得乐毅被废除职务。最后,田单用火牛计反击,最终将燕军赶出齐国。

后果:齐国复国

4、赵破匈奴之战

赵破匈奴之战是指赵孝成王末年(公元前244年),赵边将李牧率军大规模反击匈奴(今河北、山西北部,内蒙古中部、东部)的重要围歼战。

公元前244年,赵边将李牧率军大规模反击匈奴的重要围歼战。

此战,李牧针对匈奴军骑兵机动性、战斗力强及以掠夺为主要作战目的的特点,实施坚壁清野,使敌优势无从发挥,军需无法补充,同时采取一切措施提高自身战斗力;俟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后,集中力量,充分发挥各兵种协同作战的威力,进行包围,取得胜利。

后果:大败匈奴

5、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四月至九月间,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

此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战争中的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国内粮草消耗严重。秦国方面虽然战线更长,但国力远强于赵,赵王怕再拖下去对赵更加不利,遂弃用偏于防守的名将廉颇,而起用赵括代替廉颇。

赵括遵照赵王意图,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秦国暗中换帅名将白起,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至此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见战国历史分期)。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

此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战争中的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国内粮草消耗严重。赵王弃用偏于防守的名将廉颇,而起用赵括代替廉颇。秦国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

后果:赵国元气大伤,秦国加速统一进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桂陵之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国攻秦之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即墨之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破匈奴之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平之战 (战役名称)

需葛之战(郑庄公战周天子,从此周天子威信扫地.意义重大)
召陵之战(齐楚之间的战争,规模很小.但是意义重大.有效地抑制了楚国的北方扩张的步伐.维护了周天子的威信)
泓水之战(宋楚之间的战争,从此仁义在战争中很快的消失,兵不厌诈开始盛行.也是意义非凡.)
崤关之战(秦晋之间的战争,东进受阻后,秦穆公从此开始专门向西扩张.为秦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城濮之战(晋楚争霸,晋国从此长期成为霸主)
庄王围宋(楚国对宋国的惩罚战争,这场战争开启了长期消耗战,围城战的先河,尔虞我诈成语的由来.意义重大所以必须列入)
柏举之战(吴国破楚,楚国第一次被人攻破都城.还有兵圣的精彩表演.意义重大)
艾陵之战(吴国和齐国的战争,这为吴国衰弱,越国崛起,田氏代齐打下了基础.还有纵横家的鼻祖子贡的表演.意义重大.)
春秋时候各国的战争非常多,根本无法统计.这上面的战争都是有重大意义和历史影响的战争.
战国时期
马陵之战,孙膑,田忌率领齐军大破魏将庞涓.
伊阙之战
周赧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93年),名将白起率领秦军在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大败韩、魏联军的重要歼灭战.
秦赵长平之战
燕攻齐之战
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亚卿乐毅率燕、赵、韩、魏、楚五国联军进攻齐国(今山东境)的大规模作战.
即墨之战
周赧王三十一年至三十六年(公元前284--·前279年),在燕攻齐之战中,齐将田单率领齐军凭借孤城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进行坚守防御并反击燕军围攻的重要作战.
阏与之战
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年),赵国名将赵奢率军于阏与(今山西和顺西),击败秦军的一次奔袭作战.
陉城之战
周赧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64年),秦武安君白起率军攻占韩国陉城(今山西曲沃东北)等9座城邑的作战.
番吾之战
秦王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名将李牧指挥赵军在番吾(今河北平山南)击败秦军的作战.
蕞之战
秦王政六年(公元前241年),在合纵攻秦之战,秦丞相吕不韦率军在蕞(今陕西临潼东北)击败赵、燕、魏、韩、楚五国联军进攻的作战.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1:北制之战(公元前718年)

2:北戎之战(公元前 714年)
3:襦葛之战(公元前 707年)

4:长勺之战 (公元前 685年)

5:灭虢之战(公元前 658年)

6:泓水之战(公元前638年)

7:城濮之战(公元前 634年)
8:崤之战(公元前 628年)

9:邲之战(公元前 597)
10:鞍之战 (公元前 591年)

11:鄢陵之战 (公元前 579年)
12:鸡父之战(春秋后期,吴与楚争霸江淮。周敬王元年 (公元前 519年 ),

13:柏举之战(公元前 515年)

14:姑苏之战(公元前494年)

15:笠泽之战(公元前 478年)

16:战国七雄兼并战争

17:秦灭六国
18:晋阳之战(公元前 455)
19: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
20:马陵之战(公元前445)
21:伊阙之战(公元前293年)
22:破齐之战 (公元前314年)
23:即墨之战(公元前284年)
24:鄢郢之战(公元前 279年)
25:阏与之战(公元前269年)
26:长平之战(周赧王四十六年)
27:邯郸之战(公元前260年)
战国时期结束,秦国一统六国,秦王嬴政一统六国,史称秦始皇,其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大一统的帝王朝——秦朝
文章标题: 春秋战国时期是不是中国历史上战争最为频繁的时期 如果是,那战争发生的频率有多高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4567.html
文章标签:战争  多高  中国历史上  频繁  春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