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明朝末年为什么不对东南加税而是西北

时间: 2021-09-26 20:05:3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2次

明朝末年为什么不对东南加税而是西北

明清两朝都是向西扩张领土,为什么不向南方(越泰缅越)扩张?

为什么不向南方扩张?

因为不论是天时还是地利,甚至加上人和,都不具备条件。在这样的情况下,哪个人也不傻,特别是当皇帝的,哪一场战役,哪一次行动,哪一处开发,哪一方合并,这都是有经费、有人才、有预算总结的。明清两朝的皇帝显然对此都门清,所以他们宁肯向西去开疆拓土,也绝对不逾越南方一寸土地。

有的人会认为这是无知之谈,毕竟南方富庶是事实。但人家经营者比你清醒,南方纵有金山银山可离京城十万八千里,远水不解近渴。比如说将南方的一些物资运到京城来吧,那花费、投入都得不偿失。谁愿做赔本的买卖呢?没有收益的事还是不做为好,可以说这是最实际的一个问题。

另外,南方地大物博但人心难服,明清两朝的人也好,其他时候的人也罢,说起来其实都不愿从家乡搬到南方去创业。但如果没有内地人去巩固南方政权,那打下来的地盘就等于还是没有打,用不了多久就有可能被当地人造反,抢回主权去。加之明清时候人口都不怎么理想,想让他们拖家带口南迁实在不现实。

最后,所谓的人和其实是政治问题,南方的气候与地形对于中原内地的领导者来说都非常复杂,想要用统一的法律、法规以及管理方法来搞定不怎么可能。而且南方各势力都很有头脑,想要真正攻打下来,并真正收服,为自己所管,这几乎就是天方夜谭。既然如此费力,自然谁也不愿放弃软面包而选择硬骨头了。

其实不仅仅只是明清两朝,其他大一统的朝代,向西扩张,照样也是主要方向。这种现象主要应从历史和地理环境方面进行分析。

其一:历史方面

中国向南扩张,即长江以南的开拓,自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了。其中成就最大的便是楚国。800年楚国江山,筚路蓝缕,几代楚王动不动就扩地千里,方向便是南方。因为长江以北地区,是当时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无论周王室,还是齐、晋等超级强国,都在长江以北。而楚国想生存和发展,初期想跟北方诸雄争锋,那是找死。故而先扩地南方,几代君主努力后,在楚庄王时期,终于迎来了一飞冲天,楚庄王称霸,其实就意味着,楚国这个曾被视为蛮夷的国家,终于得到了中原认可!

楚国开拓南方是第一功。跟着便是三国时期的孙权,开始了第二波向南方扩张,最远统治地区已经到达了今天的越南!第三波和第四波,则是被动的,因为有个衣冠南渡问题,即东晋和南宋对南方的深度开发,终于使得长江以南逐渐成为了经济中心。这种格局,至今依然存在!

那么北方呢?很悲催,被打残了!谁打残的北方?正是来自于西北的游牧民族!所以南方的开拓,事实上是在孙权时期最终完成。而东晋和南宋,完成的是深度开发,即消化和建设,并非以开疆扩土为宗旨。考虑的是如何增加南方地区的认同感,如东晋的王与马共天下。王导之所以那么牛逼,就是因他跟南方门阀的深度联系,促成了他们认可了司马睿的东晋。却让南宋沾光了,起码一上来就是一个中央政权,而非如东晋的那股联合局面。

自然这种局面下,东晋和南宋,其实是以恢复北方故土为奋斗目标,这就注定了其深度开发南方,而不愿意再扩大疆土,毕竟用兵从来都是烧钱。

其二:中国的地理原因

中国的地理是西高东低,北寒南热!即,最适合生存发展的地区,全被占领。因而向北发展和向南开拓,就变成了鸡肋。唯有向西发展和开拓,才是重点。一则,西域的丝绸之路,这堪称是经济活动线,属于经济压力(生活压力),自然要给予保护。那么如何保护?与其跟别国合作,不如掌握在自己手中。自汉朝起,所有主要战争和开拓疆土方面,几乎都围绕着丝绸之路的相关地区。

二则是,游牧民族的威胁。这条是生存压力,最关键的动力!汉武帝北击匈奴,辽宋、金宋对抗等,西北方向给中原王朝造成的生存压力太大。于是到了明朝,朱元璋朱棣的持续用兵,和清廷时期,康熙、雍正和乾隆,对西北用兵更加不懈等,其宗旨就是开疆扩土,即建立起一个缓冲区,别再动不动就打烂了北方了!

所以,向西扩张,贯彻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非明清两朝独有。不同点仅仅是,国力强盛的大一统王朝,如汉唐,能完成这个任务。而国力一般的王朝,如宋、晋,由于被北方压迫,不但不深刻开发南方,其目的还是恢复故土,故而不肯,再过度向南扩张,非但产生不出好处,反而还要花费巨大,故而放弃!

在一些网友的印象中,明清两朝最南端的统治最多就到现在的越南北越地区。

往南的缅甸老挝印度尼西亚地区明清两朝均未涉足,此地阳光充足,降雨也非常充足,特别适合农耕,中国又身为一个农耕大国,为什么历代王朝都很少向南扩张呢?

新疆和西藏土地相对贫瘠,而且人烟稀少,为什么中原王朝一直热衷于向西方扩张领土而忽略的南方地区呢?

其实并非历代王朝忽略了南方地区,而是因为南方地区离中原王朝太远,有一种鞭长莫及的感觉。

明朝的最南端统治其实已经达了现在的印度尼西亚,只不过在清朝的时候没有涉足此地罢了。

一、明朝为何未扩张国土?
其实明朝是一直保持向南扩张的状态,只不过当时明朝国家整体的南北战线相距太远,明朝虽说消灭了元朝,但北元政府一直存在北元灭亡之后仍然有蒙古部落所形成的游牧民族侵扰北方。

所以朱棣当皇帝的时候举国北迁,并且立下祖训,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要求。所以明朝北京集团的军事力量主要放在了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南方的统治管理主要是由南京的人马所组成的团队。


虽然南方土地肥沃,但也面临着高山险阻,当时中原王朝最主要的军事力量也就是步兵和骑兵。

步兵到达这么远的地方消耗时间过长,粮草供应也非常的困难,骑兵面对这些高山险阻又难以越过,所以想要去彻底的征服南方小国也不太现实。

不过当时此地的诸侯小国都非常的识时务,见到明朝军队强大便纷纷俯首称臣,接受明朝册封。

由于在明朝时对于云南的统治已经相对稳固,所以便以云南为跳板在东南亚地区形成了一个附属国的势力圈。

当时东南亚各国对于明朝已称臣,并表示愿意年年纳贡,明朝为了方便在此地进行合理的税收便设置了三宣六慰制度(三个宣抚司和六个宣慰司)。

最南方的苏门答腊的旧港宣慰司就设置在现在的苏门达拉旧港城,此地已经属于印度尼西亚的地盘,此地的宣慰司都是由中原派过去的官员进行统治,等到后来就以世袭制的方式接管。名义上是明朝的一个小官员,实际上相当于当地太上皇。

在明朝末年,由于政府昏庸国家混乱,东南亚各地纷纷独立,成立了自己的小国家。

二、清朝为何不扩张


清朝时期由于是外来民族进入中原,所以自身的军事力量比较薄弱。在清朝建立之后,主要还是通过汉人军队来镇压国内百姓起义。

而清朝建立之初,就是以满蒙为共同基础来入侵中原的,所以清朝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统一蒙古各族的事情上。

所以经常热衷于平定蒙古各族所形成的势力圈,完成蒙古民族区域化的统治,而这些战争已经消耗了清朝很多的国力。

后来清朝也曾尝试过向东南地区扩张,在经历了大小金川之乱之后,清朝也意识到了,东南地区民风彪悍,毕竟付出惨重的代价才取胜。

如果清朝坚持向东南扩张的话,可能会将整个清朝拖垮,再加上当时清朝所统治区域的面积已经足够大,所以就没必要再向南扩了。

因为当时的实力不允许,再加上当时的统治者并没有那么大的野心,以及再加上当时的地理问题,所以没有向南方扩张。
自身受到威胁,领土的扩张都是被动。

明朝到晚期为什么收不上来税 ?

明朝为什么收不上银子, 难道皇帝不会也派军队出去抢么. 看过明史的人就知道, 明朝更象是一个君主立宪的国家. 皇权远不象满清那么强大. 万历当年喜欢小儿子和他娘郑贵人, 想把郑贵人立成贵妃, 就这么个封号, 满朝文官硬是不答应, 最后皇帝也没有办法, 只好不了了之. 换到满清,康熙两废两立太子都是因为自己的一点疑心, 而满朝文武却没有一个站出来反对.
朱元璋自己是个小农, 只知道抽土地税. 而他从底层爬上来, 也知道老百姓的苦. 所以明朝一朝, 官员数目少, 薪俸少, 土地的税率也相当低. 平安时期, 这笔钱也就将就了, 一逢国家有事, 就拿不出钱来.国家不拿钱, 地主和地方官可不手软, 地租都被收到了私人手里, 百姓照样困苦. 这些钱粮国家都无法控制和调节, 到最后全国变成了一盘散沙. 这也是朱元璋不懂也预料不到的地方. 后期明朝商业发达了, 本来应当从商业里面抽税, 可那些文官们谁也不愿意白给国家贡钱. 所以皇帝一想加税,就被全国上下抵制. 甚至国难当头,也不知道捐银子出来. 到最后落的妻女为奴, 被异族人凌辱的下场.
  汉人的政权,不可能对汉人太苛刻,崇祯时期税收只能收上来80%左右。满清满八旗不但不交税,还能吃皇粮,对交不起税的汉人决不手软,甚至凌迟处死!电视剧天下粮仓有一个镜头,前龙年间河南抓交不起税躲藏在田里的,为使民众出来,官兵大喊大叫:“再不出来,抓住男的割下面,女的割上面”,虽是电视剧,也足以反映满清的残暴。
  崇祯时期的赋税同满清初期对比

  按照郝晋说的情况,当时加派辽饷九百万,剿饷停罢可不算,练饷七百三十多万[事实上练饷也只征收了五年就停止了],则额外多加了一千六百多万。这笔额外征收的赋税,真的很多么?是否真能当得起横征暴敛的评价?

  不妨看一在正常时期的明朝政府的财政收入是多少

  万历初期的“两税收入实征白银266万7680两,若将本色米按照时价(米一石价银一两,麦一石价银0.8两)。则两税收入可达2217万7358两,商业税收入包括盐税250万两,茶税10余万两、市舶税4万两、通过税60万两、营业税20万两,总额不过340万两”[《万历矿监税使原因再探》林枫《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1]

  农业税收是2217万两,商业税收是340万两[万历时期商业税收最多的时候是480万两,由此大概可以估计出,明朝政府如果不附加额外的税收那财政收入总计大概在2500万两到三千万两之间浮动,崇祯时期应当相差不远。
  而额外征收的辽饷加练饷就有1600万,已经在原本财政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如此看来这额外加的税收确实是很多了。但如果就这样来看问题,难免得出错误的结论。问题的关键是明朝政府原本的税收就相当的低!正如我们在文章以前的部分曾经引用过的陈支平的话“自从明初洪武年间根据宋元以来的征赋情况制定了所谓的赋税原额以来,虽然明代经过一二百年的社会发展,人口不断增长,土地不断开垦,但是政府所能赖以征收的赋役的‘原额’,却基本上是不动的,其实际征收量不但不能随着人口增长和土地开垦的实际情况而增长,反倒是有所下降的”

  “中央政府的财政经不起些微的变故,很快出现入不敷出的困境。”“国家财政用于社会公益的开支并不突出,而一遇到一些局部战争,国家财政的危机马上显现出来。这种捉襟见肘的财政困境,是与一个人口众多土地辽阔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极不相衬的”

  可以说明朝政府原本征收的赋税就过低,这才使得国家稍微遇到自然灾害或者大的军事行动,就陷入难以为继,捉襟见肘,入不敷出的困境中。这就是在万历时期和崇祯时期几次大规模增加赋税的背景。如陈支平所说:“明代后期有所谓的‘三饷’加派,可以算是封建社会晚期最臭名昭著的田赋加收了,但心平气和的分析,三饷所加,不过每亩‘九厘’银,按明末的粮价折算,尚不足十斤稻谷,这在明末的亩产量中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但是无论是明人、清人、或是今人,好象都认为明代的灭亡,三饷加派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而当国家发生战争时,适量的增加赋税并非全无道理

  [关于明代税率高低以及各种摊牌的具体分析,见后文,这里待补,以何种方式插入尚需思考]

  即便我们把明朝的粮食赋税乘以三倍,那也不过是十分之一的税率,完全在百姓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对明朝政府来说,可以增加的赋税,即便仅仅是粮食税收就至少可以有四千万两白银多。而崇祯时期额外增加的赋税即便最多的时候也不过是2000万两不到,而大部分的时间仅仅只有一个九百万两的辽饷,把这样的一个税收当成是横征暴敛,甚至说成是百姓无法忍受,是明朝灭亡的一个重大原因,只能是笑话之谈!

  其实即便是稍微动动脑子就能做出一个判断,象明朝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所征收的赋税居然连应付国防开销,都如此吃力,如此紧张,如果这样的赋税算重的话,那就真是见鬼了!无论和同时期的西方比,还是和日本比,明朝时期的赋税尤其是崇祯时期的赋税和所谓横征暴敛根本扯不上半点关系!

  如果这还不能说明问题的话,我们不放再把崇祯时期和满清建立初期做个对比。
  满清入关的时候很做了一番漂亮文章,比如顺治元年七月,在人类历史上也可以排到前三名的民族屠杀的刽子手多尔衮下谕:“前朝弊政厉民最甚者,莫如加派辽饷,以致民穷盗起,而复加剿饷,再为各边抽练,而后加练饷。惟此三饷,数倍正供,苦累小民,剔脂刮髓,……自顺治元年为始,凡正额之外,一切加派,如辽饷、剿饷、练饷及召买米豆尽行蠲免。……如有官吏朦胧混征暗派者,察实纠参,必杀无赦!”
  是冠冕堂皇,漂亮至极。但是实际情形又如何呢?
  “然而,蠲免‘三饷’的谕旨并未严格加以贯彻。除多尔衮边外筑城加派9省额外钱粮250余万两、顺治亲政命抵额粮,及顺治末一度加征练饷,应当指出的是,占“三饷”总额1/3的辽饷停征未久,即‘以前项辽饷在万历年间加派,故复照旧派征’也就是说,在实际执行中被停征的仅剿饷、练饷而已。”
  这里说练饷只是一度加征,所以没算进去,但其实是应该算进去的,否则的话,崇祯也只不过是一度加征而已。关于加征剿饷的情况,顾??的南明史中是有所提及的“顺治十八年还食言自肥,恢复了明朝剿饷,加赋五百多万两”。此外清朝还多了一个名目,就是沿海迁界把“上自辽东,下至广东”的濒海几十里的沿海地区全部扫荡成白地,且不说这些沿海地区本身人力物力财力的灭绝性损失已经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光是这些地区被扫荡成白地后,本身的赋税也被转嫁到其他地区,仅仅福建广东两省农业赋税加起来每年就在五十万两以上,如果把所有商业赋税(其中盐税是重头)以及所有其他沿海省份损失的税收加起来,恐怕两百万的是比较保守的数字,“清政府采取了责令界内居民摊赔的办法来弥补部分缺额。“其(界外)四十里之岁课,同邑共偿之。至有所偿过于其土著者。……自江南达东粤数千里,盐场在界内者勿论,其界外缺额商赔之”。“惟以浙、闽、山东等处因迁而缺之课额均摊于苏、松不迁之地,曰摊派,而盐课之额极重矣”。”

  此外满清通过抢劫掠夺这种方式隐性方式收取的军饷更是难以衡量,根据《中国农学史》

  “清军在征服中国各地的过程中,‘大兵所至,田舍一空’。经济最称发达的江浙地区,更遭受异常残酷的焚杀和掠夺,扬州、江阴、嘉定、苏州、嘉兴、金华几个经济繁盛都市,差不多都被焚杀精光”[p85]

  “满州贵族对汉人的统治是极其野蛮的,在征服中国的过程中,到处劫掠烧杀,破坏生产,在北京,附近以至山东、河南境内又大量圈占土地共达168-527顷,牧场和各省六万多顷的驻防旗田还不在内。许多汉人被满州贵族强迫为耕奴[p88][《中国农学史》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南京农学院编著科学出版社1984]

  清兵所到之处,许多地方是被烧光,杀光,抢光,由此折合成的赋税恐怕是在千万两级别以上。

  但现在所有这些我们都先不去考虑,不妨给吴思留点面子,给满清留点面子,我们只来算一笔简单的帐,假设满清在不加辽饷,不加剿饷,不加迁界摊赔的情况下,仅仅征收万历时期原额赋税的情况下,给人民造成的实际负担是一个什么结果。根据《明代与清初耕地数的历史比较》一文的介绍,满清建立统治之后,全国的耕地面积比起明朝时期有急剧的减少(至于由人口大量损失造成的农业人口的损失更是难以估量,保守估计,明代崇祯时期,全国人口在两亿左右,而满清在康熙初期的人口可能不到五千万,人口损失四分之三以上)。万历三十六年,明朝的耕地面积是1161万8948顷,等于11亿6189万多亩土地,而清代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数量是500多万顷,也就是五亿多亩(事实上即使到了康熙二十多年的时候,由于三藩之乱以及沿海迁界的关系,耕地仍旧是这个水平)[p308],考虑到崇祯时期由于辽东陕西等地的战争,耕地减少一亿亩的话是比较合理的估算,那么即便到崇祯末期,全国耕地仍应在10亿亩左右,而顺治十八年相比崇祯时期,耕地损失在50%左右。(有些省份,比如四川在满清的屠戮之下,几乎是全部抛荒,“民无遗类,地尽抛荒’,“康熙六年,四川总督苗澄在奏疏中写道‘蜀省自屠戮以后,百里之内绝无人烟’”,谁屠戮的,当然是满清自己屠戮,被某些人说成是屠四川凶手的张献忠死掉的时间已经离苗澄写这个奏疏二十多年了!还有如河南云南贵州这些省市这些地区几乎都是灭绝性的损失)
  而顺治十八年,满清征收的农业赋税有多少呢?“清前期田赋以征银为主,也征收一定的米、麦、豆、草等实物。田赋收数,顺治十八年(1661年)为银2157万余两、粮648万石;”[清前期财政概述作者:史志宏 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3879]
  这个赋税对比一下“万历初期‘两税收入实征白银266万7680两,若将本色米按照时价(米一石价银一两,麦一石价银0.8两)。则两税收入可达2217万7358两”
  如果按照粮一石价值银子一两来计算,则满清这一年征收的赋税可达到2800多万两,比明朝经济最发达的万历初期征收的赋税还要多。当然这里面可能还有通货膨胀的因素,但总体上出入应该不大!
  以相当于明代百分之五十的耕地而承受明代百分之一百还多的赋税,仅仅按此计算满清时期百姓承担的赋税就已经是明代正常时期的一倍多了,而崇祯时期,即便是增收赋税最多的年份,也从来没有真正达到过这样一个比例。

  如果再考虑满清通过其他途径搜刮剥削的百姓财产,比如沿海迁界,屠城抢劫,圈地,逃人追捕等等更是难以衡量。这里的其他方面,比如沿海迁界等问题,我们在后面专论清朝的部分,还会加以专门论述,但追捕逃人,这里不妨引用《清代经济简史》中的一些话简单介绍一下情况,“由于逃人‘关系到旗下资生使唤’,清官方视之为‘清朝第一急务’。严惩逃窝,广事株连。所谓‘一捕十家皆灭门’,丧身亡家的不知几千万人,‘地方各官革职降级的不计其数’”
  “从清初逃人律的内容可以看到,对逃人的惩治较入关前‘四次逃者方行处死’为重;对窝主的惩治较对逃人为重大,不但首次即正法或流徙宁古塔,家户入官。而且殃及邻里,甚至殃及佣工、赁房、留宿之家”
  而逃人在清初的苛政中还算是比较轻的,同沿海迁界这些比起来只能算小巫与大巫了。

  光是罗列数字,可能大家对满清初期的情况还不能有一个形象的认识,我们不妨引用一些当时人的记载。看看请初百姓的负担究竟重到了何等程度
  “康熙十九年(1680年)顾亭林指出关中情况‘以今所睹国维人表,视昔(指崇祯末)十不得二三,而民穷财尽,又信徙而无算矣。……至有六旬老妇,七岁孤儿,挈米四升,赴营千里,于是强者鹿挺,弱者雉经,阖门而聚哭投河”
  注意这是发生在康熙十九年时候的情况,也就是所谓的康熙盛世,这个康熙盛世的关中情形,居然比崇祯末还要惨,这大概给某些无耻歌功颂德的龌龊文人一记耳光吧

  再看看叶梦珠《阅世编》的记载
  “清初‘赔累既穷,鞭笞日受,不得已而贷营钱、借当钱、掇米钱,借一还百,竟不能清理,家业荡然,性命殉之’”

  叶梦珠是上海人,他记录的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江南地区的情况,“‘赔累既穷,鞭笞日受,不得已而贷营钱、借当钱、掇米钱,借一还百,竟不能清理,家业荡然,性命殉之’”
  在满清的搜刮压迫,横征暴敛之下,不是赋税征收多少比例的问题,而是“家业荡然,性命殉之”,崇祯时期的江南,发生过类似的情况没有,一个也没有!

  孟森著《奏销案》
  “明江南田赋虽重。但常拖欠,而清奏销案。悉列江南绅衿一万三千余人,号曰抗粮,既而尽行褫革,发本处枷责,鞭扑纷纷,衣冠扫地。如某探花(叶方蔼)欠一钱,亦被黜,民间有‘探花不值一文钱’之谣”

  这样的事情在明代崇祯时期是不可想象的!一万三千人并不是一个小数目,满清不会象明朝政府那么客气,明朝拖欠赋税几乎是家常便饭,名义上是那么多,真正能收上来的,恐怕有一半就不错了,而满清的话,你要敢拖欠一丁半点,那就对不起来,屠刀马上就悬在你的脖子上。

  满清雍正编写的《大义觉迷录》中还记载了吕留良的一句话“今日之穷,为羲皇以来所仅见”,这句话本是作为吕留良大逆不道的罪状被雍正愤愤无比的提及,但无意中却也保留了当时人的一些真实记载(难怪乾隆一上台就赶紧把他老爹费了一番苦心编写出来的书当成禁书销毁,他这个当儿子的知道他们满清的那些什么狗屁盛世都是建立在谎言之上,有一句真话流传后世,哪怕是作为反面教材,那也是相当的威胁),吕留良主要生活在明末到康熙这段时期,他说的今日自然是指他在说这话的时候所生活的康熙时期。明朝灭亡的时候,他似乎和少年英雄夏完淳同岁,是十四岁还是十六岁,说“羲皇以来”自然是有些夸张了,毕竟他出生以前的时代,他也没亲眼见过,无从比较,但至少崇祯时代他是经历过的,康熙时代他也是亲身经历,所谓“今日之穷,为羲皇以来所仅见”,有一点大概是肯定的,在吕留良眼中,这个所谓康熙盛世其实是比他青少年时代见过的崇祯时期还要穷的多!这句话,也从侧面说明了,百姓在满清统治下生活之穷困之艰苦!

  如果我们说满清从顺治中期到康熙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里,百姓所承受的各种负担总计起来,平均下来应该在崇祯时期的三倍乃至四倍左右(对个别地区就不是三倍四倍的问题了,而是全部财产乃至生命都彻底损失的问题),这应当不是夸张的说法。然而这样的负担显然并没有让满清政府因此垮台,反而是使他们稳固了自己的统治。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从横向比较来看,崇祯时期的赋税,比起同期的西方国家,比起日本来,实在并不算重;从纵向比较来看,比起入关后的满清那种穷凶极恶。疯狂至极的搜刮剥削,敲骨吸髓,横征暴敛来,崇祯时期增加的那点赋税就更算不得什么?
明朝末年,天灾不断,老百姓都逃荒去了,谁还缴税
国家政策问题
从社会生活入手来看待问题,明代的时候无论作物品种,基础设施(江南的开垦早就完全完成),工具的产量(铁产量)都已经把单位劳动力的产出增大了。不需要的农业劳动力可以释放到其他行业。明代在生产关系制度上最深层次的进步,是实现明代商品经济手工商业跨越式发展的前提之一。
“仔细考察了明代法典、文献及相关的礼仪、风尚后,便不难发现当是的佃户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农村劳动者相比都有着明显的身份差别,其中一部分人甚至完全摆脱了私人地主的封建束缚,过着租佃自由的新的生活”
“明代农民的自由化同样应视为明代后期资本主义萌芽赖以出现的历史前提”
“问题的实质是劳动力的解放,从而使劳动力的商品化有了现实的可能”
《资本论》里说过,那些封建帝王休要想从资产阶级手上拿走一分钱的税收而又不给他们想要的东西,只有商业阶层才有能力向商人征税。所以封建王朝想要正确的开征商税那简直就是痴心妄想,就算在今天,谁能制定出最公平、合理的商业税,那他一定能拿诺贝尔奖拿到吐。而明末或者说每个朝代的末期,其实情况都是一样的,大量的财富运行脱离政府的控制和监管,黑市变得正大光明(如苏联),最终政府破产,王朝轰而倒塌。
晚明对下的监管太过松弛,皇帝以为把控好大局就可以,殊不知下面人各有心思各有门道,一个好好的指令到了下面往往会变成坏的。

整个机构处于偏瘫状态,除了北京、山东、直隶等周边区域之外,江南和西北西南等地的控制力都很弱,西北地区本就贫瘠,再加上天灾瘟疫,酷吏层层盘剥,利益纠葛,造成起义,江南地区富庶,但是东林党争导致收不上税。这导致即便他的政策即使完善,也是无济于事。
政治上,文官集团一家独大,崇祯想推行什么政令都要看他们的脸色,整个文官集团基本上穿一条裤子,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处处和崇祯对着干。经济上,江南地区富庶,北方连年大旱,颗粒无收,民不聊生。别的方面,国库空虚,而那些文官集团个个富得流油,却一毛不拔。
清代总结发现这个问题,便强化了很多对地方上的控制力,仔细查看资料就会发现

预言明朝的灭亡自东南而来由西北而亡

以前好像看过有本书上说,预言明朝的灭亡自东南而来由西北而亡。好像是说,明初的铁冠子,给朱元璋说,明朝自东南南京建立,最终会被自西北来的势力所灭,最终真的被西北的李自成给灭了。谁知道这回事啊?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据说曾经找周德兴占过一卦,想知道大明这家公司能够开多长时间,当时周德兴就告诉朱元璋大约能持续200多年,自东南而兴,亡于西北,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从濠州开始就一点点扩展着自己的势力,之后进军攻取应天(今南京),进而称帝,明朝自此拉开序幕,而明末的时候,由于东北后金势力的日益壮大,明政府疲于应付,加上兵饷下发不及时,国库日益空虚,明政府就开始征收苛税,从而引起广大农民的激烈反抗,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军异军突起,攻破北京,崇祯皇帝煤山自尽,明朝作为一个全国性政权的时代也一去不返。你可能看的是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第七部上有,我刚看过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非久必合,,哈,表意思。。
文章标题: 明朝末年为什么不对东南加税而是西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3802.html
文章标签:明朝  东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