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人是哪里来的?
他们的来历是哪里?难道是西伯利亚来的?通古斯好像就在那里,对吧?满族的祖先是女真人,女真人的祖先是靺鞨,靺鞨人的祖先是勿吉人,勿吉人的祖先是挹娄人,挹娄人的祖先是肃慎人。 这一系列古代民族在我国历代史书里都有明确的记载,不存在争议。
目前通过考古发现满族的祖先来源于今天黑龙江省东南部的兴凯湖周围,在方圆200公里范围内发现了满族先民的古代村落遗址共40余处,考古界现命名为“新开流文化”。所出土的生产用品与我国史书对肃慎人的记载完全相符。经C-14同位素测定,其时代上限为距今5800±150年,上层时代下限为距今2500±200年,所处时代和地理位置与我国史书对肃慎人的记载也基本相符。
与“新开流文化”时代接近略晚的还有在黑龙江省佳木斯以南松花江流域发现的“莺歌岭文化”。所出土的器物,房屋形制,艺术品残片等等同“新开流文化”的出土物品一脉相承。
通过这些考古发现,以及与史书核对无误。说明,创造我国东北边疆历史文化的靺鞨---女真---满洲一系,即为我国本土内发源并繁衍于东北地区的原住民族,长期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同时无可辩驳的证实:东北地区满族居民自古为我国人民!其广阔土地自古为我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国外某些反对势力,怀有窥测我国领土的野心,通过混淆‘通古斯语’与‘通古斯族’的概念,玩弄文字游戏,妄图将我国东北原住少数民族的发源地移植到临国境内(西伯利亚),依此抹杀我国对东北地区文化的继承关系,并收买境内亲外份子散步谣言。 其行为是可耻的,也是不得人心的,终究会失败!
满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历史最早可以追述到肃慎新开流文化时期,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洲,都是现代满族一脉近亲祖先[2]。公元前22世纪肃慎文明的中心在喜都,早期肃慎王国的第二代王室开始在此修建土坯城墙和宫殿,此时已有人口约千户。我国考古学界认为今黑龙江省宁安市镜泊湖南端的莺歌岭原始社会遗址[3],距今3000年左右,相当于西周时期,当是肃慎的文化遗存。出土了许多石器和陶器,其中有陶猪、陶狗、陶熊。猪的饲养,说明古时民族部落已经过着相对稳定的以原始农业为基础兼渔猎的原始生活。陶猪、陶狗、陶熊是作为陪葬品埋入坟墓的,是对死者灵魂崇拜的一种有力的证明。”满族的先民肃慎自公元前22世纪的舜禹时便见诸史籍。《山海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竹书纪年》载:“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息慎(即肃慎)来朝,贡弓矢。”禹定九州时,周武王、成王时,肃慎均派使来贡,最著名的贡品为“楛矢石砮”。周人称“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公元前夏商周时的肃慎王国、汉至两晋时的挹娄、北魏时的勿吉、隋唐时的靺鞨、北宋至明时的女真。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之前清朝在东北方向上的全部领土,大致上西迄贝加尔湖、叶尼赛河、勒拿河一线,南至山海关,东临太平洋,北抵北冰洋沿岸,囊括整个亚洲东北部海岸线,包括楚克奇半岛、堪察加半岛、库页岛、千岛群岛的广阔地区是满族先民(肃慎族系)的发祥地。 史书上关于满族的祖先和中原往来最早的记载见于周代,周武王时,肃慎人贡献过“楷矢石奢”。成王时,肃慎又派使来贡。成王命大臣荣伯作“贿息慎之命”。周人在列举其疆土四至时,称:“肃慎、燕、毫,吾北土也。” 汉代以后,不同朝代的史书上分别记载的挹娄(汉、三国)、勿吉(北朝)、靺鞨(隋、唐)、渤海、女真(辽、宋、元、明),是肃慎的后裔,都是满族一脉相承的祖先。渤海郡国渤海国7世纪末(唐代中期)粟末靺鞨(满族先人的一部)领袖大祚荣建立了渤海国。其统辖地域北至松花江下游、南至朝鲜半岛北部、东临大海、西南达今辽宁省北部及东部。建国初期有编户十余万,人口数十万,后期人口逐渐增至五百万左右。从而获得了“海东盛国”的称誉。到9世纪末,渤海国被辽所灭。[4]辽金时期
辽代(相当于北宋)时期,中国东北地区分别有南女真(熟女真)、北女真、生女真、黄龙府女真、顺化女真、长白山女真等等,这些女真部族之间并不相互统属。其中生女真的完颜部逐渐强大,建立金朝(1115年-1234年),或称大金、金国。创始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女真完颜部领袖),都城会宁府(今黑龙江哈尔滨阿城区)。1125年灭辽,次年灭北宋。后迁都中都(今北京),再迁都至汴京(今河南开封)。天兴三年(1234年)时灭于蒙古与南宋联合进攻,共经历9位帝王。金朝是当时中国华北、东北地区的一个强大政权,其全盛时代的统治范围为:东北到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堪察加一带,包括库页岛、千岛群岛;西北到河套地区;西边接壤西夏;南边以秦岭到淮河一线与南宋交界。
金朝在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不断向外扩张的过程中,女真各部也很紧密的集合在一起,人们对一个统一的女真民族的认识更加清晰,在金朝统治中原时期,进入中原的女真人虽逐渐汉化但保持着相对的民族独立性,直到1234年金朝被蒙古帝国所灭,除当初留在东北以及后来陆续回到东北的女真人以外,留在中原的女真人在长期与汉民族杂居的过程中逐渐融合,最终成为构成北方汉民族的一部分。 满族头型金钱鼠尾.
明清时期
明代女真分为建州、海西(扈伦)、东海(野人)女真三部。 康熙1616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起兵统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后金。1635年,皇太极废除“女真”的族号,改称“满洲”,将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汉族、蒙古、朝鲜、呼尔哈、索伦等多个民族纳入同一族名之下,满族自此形成。同时,也有一部分辽代女真的后人并未被编入八旗, 变成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但他们是今天满族的近亲,值得一提的是,当初被编入八旗的还有当时相当数量的辽东汉人、蒙古人,少部分朝鲜人,甚至一些俄罗斯人,在八旗内部长期融合的过程中,他们已彻底融入了满族。
建州女真人被称为“佛满洲”(旧满洲),其他 人则被称为“依彻满洲”(新满洲)。1636年,皇太极将国号改为 “清”,同时也改元“崇德”。1644年入关灭李自成,建立了覆盖明朝东北、关内领土及西北汉唐故土的清朝。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因满洲族大部分定居在关内,故官方改称为“满族”,建国以后延用满族称谓至今。
话说满族人 是不是就是现在的东北人啊!
可以将东北土地分两块来说,一为辽东地区(主体为今辽宁省);另一为剩余的东北地区(明朝时可以看成是奴儿干都司地区);
辽东地区自战国时,就为燕国土地,延自两汉魏晋亦然。西晋末年动乱,其地先为鲜卑各部所有,后有为高句丽所占。至唐高宗时灭高句丽,地又归唐。唐末,契丹崛起,其地渐为契丹所有。再至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其地又归大明。大明在辽东地区设立了辽东都司,辽东都司下辖25卫2州,2州为少数民族聚集地,每卫设5千户所,共150余卫所。而辽东都司在行政上隶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
辽东地区自春秋战国始就成为汉人的世居地了。至明清之际,对大明来说,少数民族居住的羁縻地区可丢,汉人的世居地绝不可丢。所以奴儿干都司等地区可丢,辽东绝不可丢,一旦丢失汉人世居地,就丧失作为大一统王朝的依据,北宋的统治区域并不比秦朝少多少,甚至实际有效控制区域比秦朝还大,可是就因为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哪怕在其它区域开拓出燕云十六州十倍大的领土,也不能算是大一统的王朝,所以终北宋一代始终对燕云十六州念念不忘,即便极为不务正业的宋徽宗,当发现有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机会也很想抓住以求名留青史。所以不管后金(清)在辽东如何地兴风作浪,大明都是断然不能承认后金(清)对辽东的侵占。这也是明清议和的最大困局所在。
对於东北的少数民族羁縻地区,也并不能说就是满族人的土地,满族人本是渔猎民族,居无定所,并没有产权意识。不像中原农耕民族,耕种的土地都有明确的产权。明末时,其各部落总人口才几十万,还不够安置在一个县的,而广大地区并没有什么人烟。所以,像东北的很多山林地带,满族人可以去打猎,汉人也可以去挖参。并不能说其在此生活过,此地就属于他们,像清朝时蒙古的土尔扈特部不堪沙俄的野蛮统治,从伏尔加河下游地区一直迁徙到新疆的伊犁地区。能说从伏尔加河下游地区一直到新疆的伊犁地区都是其土地吗?
当然不是,满人屠戮辽宁汉族之后,就封禁了东北,叫柳条边政策,这条封禁东北满族人的政策导致在东北的满族人苦不堪言,搞得在满清近300的统治里,东北满族人的生活不但没进步,还比明朝时候苦多了,这直接导致后来很多东北满族人比汉族官僚更热衷于反清。
后来的东北汉族是晚清才去了,去了很多,叫创关东,因为控制不住了嘛,现在的东北人误以为东北是满族的地盘,把自己当满族人骄傲起来,那纯属被80年代后的虚假宣传所骗后的脑残行为。
现在的满族90是汉族人假报的,为了80年代后搞的优惠政策嘛。
东北人,无论是哪个民族,都是被满清压迫得苦不堪言的人群。包括满族。
真正血统上满族人人口很少的,据说满清灭亡是满族人口100多万,解放后人口普查满族人只有8万多。当然啦,什么汉八旗,蒙八旗,这些人本来就是汉族,蒙古族。所以不是所有的满族人都轻飘飘的,汉八旗蒙八旗这些假满族人才更轻飘
现在满族人口超过1000万。怎么来的,现在的大部分人心知肚明。到以后就不知道了。
不是。
关外较多满族的,但是同时也有朝鲜族,蒙古族,汉族等其它民族。关外汉族移民也不在少数。
清朝终其一朝,作为异族,侥幸进入中原后,一直对中国实行高压统治,在很长时间内持续以八旗对国内实行军事镇压行为,直到乾隆中期,中国依然发生局部起义战争。所以,清实际上平静的年月并不多,因为乾隆之后,很快就又陷入太平天国的动乱,直到义和团,鸦片战争之后被推翻。
持续的用兵,对八旗来说可以保持野性,但是同时也是巨大的人口消耗,加上特权阶层的恶性膨胀,导致更多的普通旗人被推向战场,最终活跃人口持续下降。但特权阶层在腐化的生活中臃肿不堪,并最终在大规模的社会化吸毒中人口迅速消退
民族融合。旗人的特权供养,在经历了持续战争和清的高压统治无法维持之后,满族开始陷入衰落,而其它民族的成长则迫使满族接受了融合,最终被比之先进的文化同化。
在东北 除了高考想的便宜的 才报自己的民族
绝大多数时间 我们只区分是不是东北人
我们只有东北人 没有民族区分
即便全国多数人口再提醒我们有满汉蒙
我们依旧只是东北人 我们没有民族隔阂
不准确,东北人大多是,中原地区(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等等)闯关东来的。汉人还是绝大多数的。
东北三省是在什么时候属于中国的?
1287年,元朝在辽阳设置辽阳行中书省,统辖东北全境,从此将东北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公元前11世纪,箕子在辽西建立箕子侯国(即箕子朝鲜),为周王册封,表明中原与东北是有密切关系的。
公元前2世纪,扶余国建立。 公元前37年,高句丽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建国。 668年,唐朝吞并高句丽,唐朝领有东北全境。
698年,满族先祖靺鞨人大祚荣建立渤海国。 713年,渤海国接受唐朝册封,成为唐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926年,辽国吞并渤海国。
扩展资料:
东北,位于我国的东北部,面积辽阔,土地肥沃,是一块非常富饶的土地。东北不仅是我国最大的粮仓,也是我国最主要的重工业基地,日本人连做梦都想要这块土地。
不过在古代,这片富饶的黑土地却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偌大的东北地广人稀,非常荒凉,被中原王朝视为“蛮荒之地”。
东北地处暖温带和寒温带之间,位置比较靠北,纬度较高,虽然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但日照时间短、气温偏低,尤其是霜冻期比较长。
而且经常出现暴风雪等自然灾害,往往一场自然灾害一年就白忙活了。在农业时代,这些自然条件严重限制了当地的农业和经济的发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东北地区
公元前11世纪,箕子在辽西建立箕子侯国(即箕子朝鲜),为周王册封。周朝典籍明确记载“肃慎吾北土也”表明中原与东北的关系。 公元前300年,燕将秦开破东胡,开辟辽东。 前226年,秦将王翦攻克燕都蓟,燕王喜与太子丹逃亡辽东,秦将李信追太子丹至衍水。 前222年,王翦之子王贲率军进攻辽东,俘虏燕王喜,燕国遂亡。秦在东北地区设辽西郡及辽东郡等。 公元前2世纪,扶余国建立。 公元前37年,高句丽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建国。 668年,唐朝吞并高句丽,唐朝领有东北全境。 698年,满族先祖靺鞨人大祚荣建立渤海国。 713年,渤海国接受唐朝册封,成为唐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926年,辽国吞并渤海国。 1287年,元朝在辽阳设置辽阳行中书省,统辖东北全境 1371年,明朝在辽东设置定辽卫都卫(后改为辽东都指挥使司) 1409年,明朝在黑龙江设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 1616年,后金(后改为清)政权建立。 1644年,清兵入关,统一中国。 1689年,清朝击退沙俄侵略,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沙俄侵占黑龙江以北领土。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沙俄侵占乌苏里江以东领土。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开始。 1904年,日俄战争开始。 1906年,成立“满铁”。 1928年,皇姑屯事件,张作霖遇刺。 1928年,东北易帜,张学良归顺中华民国政府。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占东北。 1932年,伪满洲国建国。 1945年,苏军进入东北歼灭关东军,日本战败,伪满州国崩溃。国共同时进入东北。 1948年,辽沈战役,中共完全控制东北。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西北唐王朝征服高句丽后进而征服了其他部落和一些小的国家,第一次统一了东北地区,并纳入了中国
公元前11世纪,箕子在辽西建立箕子侯国(即箕子朝鲜),为周王册封。周朝典籍明确记载“肃慎吾北土也”表明中原与东北的关系。
什么是满族?
满族人口总数为1068.2万人(2000年),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居第二位。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是满族的故乡,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逐步统一全国,从此开始了满族贵族对全国的统治,辛亥革命之后,清廷覆亡。
满族人口分布于全国各地,以辽宁、河北、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自治区、北京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多,其他散居于新疆、甘肃、宁夏、山东、湖北、贵州等省区及西安、成都、广州、福州等大中城市。
满族是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也是一个善于博收外来文化并融汇创新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文化,满族岁时风俗,多与汉族相近,但又保持着不少满族特色。
民族文化
语言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族文字创立于16世纪末。宋、金时代,女真人曾有过自己的文字,早期女真文字是从汉字脱胎出来的表词音节文字,但久已失传。16世纪末,努尔哈赤统一东北各部后,以蒙古字母拼写满语读音,形成一种新的文字,称为“老满文”。皇太极时期又在借用的蒙文字母上加圈点,用来区分语音,称为有圈点满文或“新满文”。
满文作为一种官方文字,在清代长期使用,一度成为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的文字,留下了大量档案资料,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瑰宝。清中期以后,满语逐渐被放弃,满族基本上使用汉语北方方言,只有旗人内部和旗籍官员,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仍然必须使用满语。到20世纪80年代,除了东北个别边远地区和新疆的锡伯族少数老人尚能使用满语外,满语已经消失了。但是,作为曾经广泛使用的语言,满语在许多地方的汉语方言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今天东北各地和北京等地的汉语中,还保留有大量的满语语音和词汇。留居于全国各地的驻防旗人后裔,多操掺杂着当地语音的北方方言,形成一个个的“方言岛”。 [3-4] [4-11]
姓氏
满族称姓氏为哈拉(hala),丰富而复杂,极富民族文化特色。最初,一个哈拉就是一个穆昆(家族)。后来随着人口繁衍、家族分支与随任驻防调往别处,原来的穆昆又分化出数个新穆昆。一般一个穆昆只有一个哈拉,但也有数个穆昆属于同一哈拉的情况。历史记载,满族姓氏有600多个,在中国各民族的姓氏中,仅次于汉族。与其他历史悠久的民族一样,满族姓氏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的图腾崇拜,但就后来的发展看,主要有以居住地为氏和以部族为氏两种。
女真人往往一个穆昆聚居一处,宋元以后,又深受蒙古族的影响,所以称名而不称姓。清入关后,民族关系不断发展,汉军旗人多有用满族称名不称姓的方式命名的,而满洲旗人深受汉族文化习俗的影响,有很多用汉字为姓氏,如瓜尔佳氏以音译改称为关姓,纽呼禄氏以意译改称郎(狼),伊尔根觉罗,又称民觉罗,改汉称为赵。
也有将满姓汉语音译的第一个字作为姓氏的,如佟佳氏简称佟,马佳氏简称马,还有图、德、大、暴、呼、阿、肇、西、布等姓氏,大多数是将原来的满姓,用汉字来进行简称。对于这种情形,清统治者十分不满,乾隆以后,清政府多次严令禁止,但并没多大效果。辛亥革命后,绝大多数的满族人,普遍用汉字姓,或捏改汉姓,使他人不知其为满族,以至于今天很多满族人已经不知道自己的老姓了。 [12]
骑射
满族及其先民长期居住在山林地区,精于骑射是他们的特技,也在他们的生活习俗中打下深深的烙印。满族育儿所用的摇车,直到今天,很多农村仍然沿用。儿童初生时,悬弓箭于门前,象征着他未来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射手。六、七岁时,即以木制弓箭练习射鹄,稍长,就骑马佩箭驰骋山林。女人执鞭不亚于男子,姑娘出嫁,弓、箭、鹿皮服是必备之品,结婚时的天地桌上要插上弓和箭。轿车进门,新郎要射三支箭。满族儿歌与民谣中也留下了深深的狩猎生活的痕迹。
服饰
满族的服饰,男子自头顶后半部留发,束辫垂于脑后,清入关后,强行在全国推广,使之成为清代满、汉、蒙各族的共同发式。女子发式,幼年时期与男孩一样,稍长,在脑后留有一根或两根辫子,结婚时开脸上头,戴钿子。平时,在头顶盘髻,有架子头、两把头等样式。佩戴耳环,有一耳三环的定式。男子的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便于骑射。其中的“箭袖”(满语:哇哈)别具特色,是在窄袖口上接一个半圆形的袖头,形如马蹄,俗称“马蹄袖”,平时挽起,冬季打猎或作战时放下,覆盖手背以御寒,后来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少妇穿宽大的直筒旗袍,天足,着花鞋,有花盆底和船形底等样式。早期,富人多穿麻布衣服,穷人用狍鹿皮为衣。进入辽沈以后,贵族富人穿绸缎,平民则着布衣,服饰也等级化了。入关以后,满汉服装逐渐趋于一致,男子所服的坎肩等至今仍有沿用,而女子旗袍历经演变,现已成为我国传统女装的代表。 [13]
饮食
满族食品也极富特色,历来有“满点汉菜”之说。最能代表满、汉族饮食文化交融的莫过于“满汉全席”。其菜肴选料、制作和吃法上都保持着满族特色,其中山珍如猴头菌、熊掌、人参、鹿茸等大都是来自东北地区。它是满点与汉菜融合的精品,在清乾隆时期就已成型,流传了二百余年,乾隆间《扬州画舫录》所载,扬州地方的“满汉席”,已有菜点100余道了。日常生活中,满族民间还有许多风味小吃和种类繁多的点心。喜欢吃小米、黄米干饭与黄米饽饽(豆包),每逢过节时吃“哎吉格饽”(饺子)。每当阴历除夕,晚饭吃满族独有的风味食品白煮猪肉,炙猪肉及糕点中至今犹存的“萨其玛”等。今天中国北方的饺子、火锅、酸菜、京味糕点等均与满族饮食文化有着渊源关系。
住房
满族的住房,院落围以矮墙,院内有影壁。室内一般有西、中、东三间,西间称西上屋,中间是厨房,东间称东下屋,大门朝南。如两间正房,外屋是厨房,安置锅灶。里屋有三铺炕,西炕为贵,供有祖宗神位,西墙上有祖宗神板。北炕为大,南炕为小。家中来客住西炕,家中长辈多住北炕,小辈可住南炕。满族盖房多开南窗和西窗,冬暖夏凉。
婚姻
满族旧时婚姻重视门第,盛行早婚和娶大龄女。这与旗内男子当兵出征,希望早育子女有关。贵族官宦人家,盛行指婚,多由朝廷指定结婚对象,一般旗人也有由族长指婚的情况。清代宫廷的“选秀”,是为皇帝及亲王选妃,一般限定在八旗三品官内部遴选。八旗内男女年龄到十六、七岁,即可订婚,男子订婚与结婚年龄可能更小一些。婚姻由父母包办,男方请媒人到女方说亲,先后要去三次。每次都携带一瓶酒,到第三次才能知道是否成功。所以有句俗话“成不成,三瓶酒”。如果成了,女方父母向男方要彩礼,猪、酒、柜、衣服、首饰等。男方送的彩礼,全部作为姑娘的财产。旧时满族结婚过程较为繁多,有议婚、小定、大定、过礼、送日子、开锁、送嫁妆、迎娶、坐帐、合卺、分大小,回门和住对月一整套过程。结婚时,新娘要在洞房炕上坐帐一日,称为“坐福”。晚间在地上放一桌子,桌上放两个酒壶和酒盅,新郎新娘手挽手,绕桌子三圈后饮酒。炕上点燃一对蜡烛,通宵不熄,房外一人或数人唱喜歌,名曰“拉空家”,或有人用黑豆往新房窗户上撒,热闹一两个小时后自散。三日后新郎新娘回娘家。
礼仪
满族重视礼节。过去少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少辈每隔三天要给长辈打千请安,隔五天见长辈得叩头,打千的形式男女有别,男人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似抬物状,女人双手扶膝下蹲。路上遇见不相识的长者,要鞠躬垂手问“赛音”(满语,好的意思)。如骑马,要下马闪在路旁让路,等长辈过去,再上马赶路。远方亲友相见,不分男女皆行抱腰接面大礼。
纪念
满族的丧葬也有一个演变过程。受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满族先民的丧葬仪式比较简约、粗疏,曾经有天葬、土葬、兽葬、树葬、水葬、火葬等形式。入关前,满族以火葬为主,自顺治帝后期起,受到汉民族文化的影响,满族普遍改成棺材土葬,并结合本民族特点,形成了满族的特色葬俗。乾隆以前,各地驻防旗人由于要将死者及其遗属送回京中故旗,所以仍保持了火葬,而将骨灰装殓回京。乾嘉以后,允许驻防旗人在当地安葬,也改为土葬。早期满族贵族有人殉之俗,后改为剪发代殉和焚烧纸扎的奴仆。在农村地区,不准许在西炕和北炕死人,因为门是活人出入的地方,因此,死人入棺后,只能从窗户抬出。人死后,在院子西边立一杆子,高一丈五尺左右,上挂布幡,幡长九尺,用红布和黑布做成。幡的头和尾是黑布,中间四条是红布。出殡时,亲友要抢幡上的布,给自己孩子做衣服,认为可避邪,不做恶梦等。今天广州满族保持完整的满族坟场,仍能看到满族葬俗的一些特点。
满族是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也是一个善于博收外来文化并融汇创新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文化,满族岁时风俗,多与汉族相近,但又保持着不少满族特色。
满族人口总数为1068.2万人(2000年),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居第二位。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是满族的故乡,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逐步统一全国,从此开始了满族贵族对全国的统治,辛亥革命之后,清廷覆亡。
满族人口分布于全国各地,以辽宁、河北、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自治区、北京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多,其他散居于新疆、甘肃、宁夏、山东、湖北、贵州等省区及西安、成都、广州、福州等大中城市。
满族是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也是一个善于博收外来文化并融汇创新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文化,满族岁时风俗,多与汉族相近,但又保持着不少满族特色。
请采纳回答谢谢
宋朝时的辽国是什么名族?契丹是现在的哪个族?
契丹族,现在消失了。
历史上的辽国契丹族是现在的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采取半农半牧生活。早期分契丹八部,唐初形成了统一的大贺氏联盟。唐太宗以后,唐置松漠都督府,赐姓李。
大贺氏联盟瓦解后,契丹人又建立了遥辇氏部落联盟,依附于后突厥汗国。天宝四年(745年),后突厥为回纥所灭,此后百年间,契丹人一直为回纥所统治。
唐末,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于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即可汗位,神册元年(916年)称帝,国号契丹。大同元年(947年)辽太宗改国号为辽,统和二年(984年)又改称大契丹;咸雍二年(1066年)复号辽。
后裔追溯
2004年以来,在有关专家用DNA技术认定达斡尔族及云南阿、莽、蒋姓“本人”为契丹族后裔的消息公布于众之后,阜新成为解开契丹源流问题的“重地”。
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部分专家利用DNA技术解开了契丹族消失之谜:达斡尔族与契丹有最近的遗传关系,为契丹人后裔。云南的阿、莽、蒋氏“本人”与达斡尔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也是契丹族后裔。
契丹族在唐末五代时建国,国号契丹,后改为辽。
契丹人汉化的进程不快,但相当彻底(女真人汉化的进程快,但不彻底)。辽为金灭亡后,契丹的民族意识还十分强,当金蒙战争使金朝疲于应付之时,契丹人大规模反金复国,契丹与蒙古语言接近,反金的契丹人基本上投靠蒙古。
元朝时,契丹族快速地被其他民族同化。a有文化的契丹人为汉人同化,如元初名臣耶律楚材(楚材晋用,民族为契丹,生于金,为蒙古所用,这名字的预言性好强);b保留故俗的契丹人为蒙古人同化;c辽金世仇,也有契丹人被女真人同化的,但数量相当少。 契丹族最终消失是在明朝中期,这是契丹文正式的谢幕,从此契丹文成为考古学的又一内容。
近来,各处都有发现契丹人后裔的传闻,而且都经得起考古学、史学,尤其是DNA的验证。
目前的达斡尔族是契丹族的后裔,另外在中国西南有家谱的家族中,有根据家谱记载,是随蒙古军队出征而留在当地的契丹后裔,已经汉化和当地居民融合了。
云南省保山地区约有十余万属现在十来个民族的阿、莽、蒋姓“本人”,近些年一直自称是契丹族后裔,要求有关部门澄清他们的来历。
DNA技术解决了达斡尔族和云南阿、莽、蒋姓“本人”的源流问题。在云南保山的5个小村庄,专家们取到了阿、莽、蒋姓“本人”和其他民族的血样;在四川乐山取到了契丹女尸的腕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取到了有墓志为证的契丹人牙齿、头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旗和其他几个旗和县提取到了达斡尔、鄂温克、蒙古族和汉族等人群的血样。经过古标本的牙髓和骨髓中用硅法提取的线粒体DNA可变区比较,显示出了准确的结论:达斡尔、阿、莽、蒋氏“本人”都是契丹后裔。
契丹族(辽国)
【一、起源】:
契丹族源于东胡后裔鲜卑的柔然部。她以原意为镔铁的“契丹”一词作为民族称号,来象征契丹人顽强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历史文献最早记载契丹族开始于公元389年,柔然部战败于鲜卑拓跋氏的北魏。其中北柔然退到外兴安岭一带,成为蒙古人的祖先室韦。而南柔然避居今内蒙古的西喇木伦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区,以聚族分部的组织形式过着游牧和渔猎的氏族社会生活。此时八个部落的名称分别为悉万丹、何大何、伏弗郁、羽陵、匹吉、黎、土六于、日连。在战事动荡的岁月中,各部走向联合,形成契丹民族,先后经过了大贺氏和遥辇氏两个部落联盟时代。 契丹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深远影响的少数民族。“契丹”本意为镔铁,表示坚固。由于契丹的名声远杨,国外有些民族至今仍然把中国称做“契丹”。
契丹本属东胡族系,是鲜卑的一支,4世纪中从鲜卑族中分离出来,游牧于潢水(今内蒙古赤峰市境内的锡拉木伦河)。土河(今赤峰市境内的老哈河)一带。6世纪前期,契丹族尚处在部落阶段,唐初形成部落联盟,曾臣服于漠北的突厥汗国。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契丹部落联盟背弃突厥,归附唐朝。契丹与唐朝之间,既有朝贡、入仕和贸易,也有战争和掳掠。907年,契丹建立了政权,成为中国北方一个强大势力。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创建契丹国。947年,太宗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辽成为中国北方统一的政权。契丹王国强盛,其疆域东自大海,西至流沙,南越长城,北绝大漠。1125年,辽为金所灭,此后契丹逐渐被融合。
【二、发展与破亡】:
崛起
北魏时,始见契丹族名。原分八部,居潢水(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之南,黄龙(今辽宁朝阳)之北。常以名马文皮贡献北魏,并进行贸易。628年(唐贞观二年)契丹首领摩会率其部落背突厥附唐。此时,契丹已形成部落联盟,君长出自大贺氏。648年,契丹诸部皆请内属,唐廷以其地置松漠都督府(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南),以其首领窟哥为都督,封无极县男,赐姓李氏。又置羁縻州十,各以其部落首领为刺史。契丹有别部酋领孙敖曹,621年(唐武德四年)附唐。其曾孙万荣,武周垂拱(685~688)中为归诚州刺史,万岁通天(696~697)中,与其妹婿松漠都督李尽忠(窟哥之后)并为唐营州都督赵文翙所侵侮,遂举兵杀文翙,据营州反,进攻河北地区,屡败唐军。武则天征发大兵讨之,借奚及突厥之助,始得平定。是后,契丹附于后突厥。715年(唐开元三年),其首领李失活来附,唐廷复置松漠都督府,以失活为都督,封松漠郡王,玄宗又以甥女杨氏为永乐公主妻之。其后,契丹首领可突干再次叛唐,唐为防御契丹,加强东北边防兵力,建立范阳、平卢两节度,重用胡人安禄山,结果酿成安史之乱。唐至德(756~758)年间,契丹与唐保持朝贡贸易关系, 但亦受崛起于漠北的回鹘控制。9世纪中叶回鹘破亡,契丹又归顺唐,唐赐以"奉国契丹之印"。
而8世纪中叶后,唐朝由盛转衰,无力顾及对边疆民族的管理。到了9世纪末10世纪初,唐终于在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崩溃了。
当时盘踞燕州一带的刘仁恭、刘守光父子,更为暴虐,所到之处“无少长皆屠之,清水为之不流”。刘仁恭穷兵黩武,规定男15岁以上,70岁以下,皆得自备兵粮从军,“闾里为之一空”,使“幽、涿之人多亡入契丹”,而契丹西北面的两个强邻突厥、回纥,早已分别在8世纪中叶和9世纪中叶衰落。在契丹社会内部,如前所述,由于生产的发展,阶级分化也伴随着愈趋激烈,国家机制的一些因素已因时萌生。
外部条件和内部因素均表明,10世纪前后的契丹社会发展到了一个转折时刻,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把契丹社会推向更高发展阶段。然而,当时作为联盟盟主的痕德堇可汗却“不任事”,在与刘守光父子争夺中,其子被俘,在“纳马五千以赎之”遭拒绝后,只好“乞盟纳赂以求之”,从此不敢南进。痕德堇对刘氏每岁秋霜落后烧其牧地草场,牲畜多饥死的暴行,反而“以良马赂仁恭求市牧地”。按契丹俗,为盟主者必须有“德行功业”,否则应由他人替代。智勇善射的耶律阿保机,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登上了契丹诸部盟主的舞台。
【大辽】
公元907年,契丹迭刺部的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取代痕德堇即可汗位。他先后镇压了契丹贵族的叛乱和征服奚、室韦、阻卜等部落,声势浩大不同凡响。
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契丹国。公元925年辽太祖率兵亲征服渤海国,改渤海国名为东丹国,册立皇太子耶律倍为东丹国王。
公元938年,后晋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的土地和人民割让给契丹。
公元947年,辽世宗定国号为大辽,辽朝建立。辽圣宗文武韬略杰出非凡,对宋战争屡屡得胜。
公元1005年辽与宋朝订立澶渊之盟,并与西夏结好,从而形成辽、宋、西夏三足鼎立的政治割据局面。辽共有九个帝王,政权统治时间长达210年。其疆域幅员辽阔,东至于日本海,南到天津市、河北省霸县、陕西省雁门关一线,北达今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带,西到阿尔泰山。辽在与中原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融汇众长,卓有成效地促进了契丹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的迅速发展。
【西辽】
公元1125年辽被女真族的金所灭。在辽朝即将灭亡之际,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率领一部分人向北进入漠北地区,后向西发展,征服了今天中亚的广大地区。1132年,耶律大石称帝,建立西辽政权(即黑契丹Karakitai),又称“哈喇契丹”,成为当时中亚地区的强国。西辽于公元1218年亡于蒙古帝国。
辽在较短的时间内从部落氏族社会过渡形成奴隶制度社会,并在向封建社会跃进的同时统治了中国北部,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促进了融合。为开发蒙古地区和中国东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留下了契丹辉煌的历史。
【三、契丹人的消失与后裔】
古代的“契丹族”, 在如今属于哪个民族?说出来你可能都不信?
辽国是契丹族的,1L说契丹是蒙古族是瞎说的
契丹原来是鲜卑族的分支,元征服辽国之后,契丹人分散各地,且契丹人多与外族人成婚,所以说到现在,可以说契丹族已经消失
文章标题: “东北幽辽奴是满族故地”是什么时候开始流传的 宣扬这种谣言的人是什么居心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3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