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9-23 23:05:0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3次
有四点原因!首先,在刘备入侵吴国之前,朝廷上下支持较少,反对较多。例如,诸葛亮和赵云显然反对。刘备决心以自己的方式消灭吴国,结果他的军队的损失惨重。蜀汉积累的财富几乎被一扫而光,刘备羞于在朝廷面对文武官员,所以他干脆留在白帝城。
第二,刘备战败后,陆逊追求胜利追杀刘备最后选择撤退。一个重要原因是曹丕在后方大规模进攻吴国。这是刘备的一个机会,他可以随时跟上形势的发展,并可能借此机会东山再起。不幸的是,孙权没有给他机会。然而,东吴局势变得紧张,孙权也没有将当时的东吴最高统帅陆逊调回秭归,而是在这里防备刘备。
第三,刘备被一个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打败了,夷陵战争的失败对他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刘备非常气恼,祈祷最后还患重病。那时,刘备已经病得很重不能远行,所以不太可能会离开白帝城。
第四,白帝城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白帝城位于长江三峡上游。只要白帝城不失去,蜀汉仍然可以保持对长江自然屏障的控制。同时,白帝城是蜀汉与东吴对抗的前沿,相当于一个国家的大门。如果白帝城失守,对蜀汉来说真是一场灾难,一切都将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夷陵战败后,刘备含泪撤退白帝城。刘备驻守白帝城其实就是天子守国门,他可以在此重新构筑蜀汉的东部防线,并将吴国军队驱逐出境。
因为那时候刘备回不去成都了,不想也不能够再回到成都了。其实按道理来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刘备虽然战败了也完全可以重整旗鼓,再与孙吴和曹魏争夺天下。戎马半生的刘备肯定也知道这个道理,但是考虑到各种现实的情况,刘备知道自己不能再回到成都重振雄风了。所以,刘备最终选择在白帝城托孤了,而且最后也在白帝城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
首先从刘备的身体情况来考虑,他已经不具备回到成都的条件了。那个时候的古人,人均寿命也就三四十岁,刘备那个时候已经六十多岁了,身体患有常见的老年病不说,在夷陵惨败后精神状态也非常的差劲。如果在舟车劳顿的返回成都,那一路的颠簸肯定会加重刘备的病情,说不定刘备还没到达成都就死了。所以,留在白帝城比返回成都更符合实际情况。
从当时的战争情况来看,刘备在白帝城能够稳定大局,避免孙吴和曹魏的侵犯。由于当时刘备在夷陵战败了,孙吴的人马为了扩大战果肯定打算对蜀国的腹地发起冲击。而呆在白帝城的刘备是孙吴和曹魏的人马都绕不过去的一道坎,无论他们从哪里进攻蜀国都要考虑到白帝城内刘备的军队,这就能很好的制约两国的军队,包围蜀国的安全了。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刘备要把诸葛亮从成都给调出来,试探诸葛亮有没有反叛之心。当时诸葛亮可谓是蜀国的第二号人物,而且刘备的儿子刘禅也没有多少的才能,刘备非常担心自己死后诸葛亮这样的权臣会谋朝篡位。所以,刘备趁机把诸葛亮从成都的大本营调到了白帝城托孤,还假装让诸葛亮自立为王来敲打诸葛亮,可见刘备的权术是多么的高明。
刘备的一生是逆袭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百折不饶的一生、是胸怀大志的一生。自23岁起兵,到61岁登上皇帝位,刘备用了38年,虽九死一生、虽历经磨难,总算走上了人生最辉煌的顶点,但从未有过夷陵之败这样大的耻辱。31岁时,刘备为平原国相,遇到前来刺杀自已的刺客,结果由于刘备的仁义,刺客放弃了刺杀,刘备暗叹逃过一劫。
36岁及40岁时,刘备两失徐州,当时的徐州可是刘备唯一且梦寐以求的地盘,刘备不气馁,没关系,失去了再努力,地盘总会有的。219年 ,59岁的刘备取得了人生中最辉煌的战绩,击败了天下头号枭雄、自已一辈子最大的敌人曹操,将自已的地盘扩充到横跨荆州、益州,北据汉中,南达南中,达到势力最高峰,进位汉中王,刘备意气风发,指点江山。于是孟达、刘封夺取上庸,关羽出击襄樊。
220年,事态急转直下,上庸丢失,关羽身死,荆州之地尽失,兄弟死了,地盘丢了,盟友背叛,刘备仍不气馁,没有关系,还会抢回来的,只要努力没有办不成的事。220年,事态急转直下,上庸丢失,关羽身死,荆州之地尽失,兄弟死了,地盘丢了,盟友背叛,刘备仍不气馁,没有关系,还会抢回来的,只要努力没有办不成的事。221年,刘备称帝,同年,张飞身死,61岁的刘备御驾亲征,为了荆州,为了关羽,为了壮志暮年,搏命一击,结果出人意料,刘备不仅败了,而且还损失大量精锐士兵和将领,张南、冯习、沙摩柯、傅彤战死,五万精锐士兵全军覆没,而且还败在陆逊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手里。
此战,蜀汉实力大损,刘备依靠个人名望,用了38年建立 起来的政权,毁于此战,国家摇摇欲坠,国内叛乱四起,这个从来不惧失败、从未向命运低头、百折不饶、戎马一生的刘备,如钢铁般坚强的意志,再也无法忍受,刘备是皇帝,也是个普通人,他不是神,不能苛求永远坚强,面对此败,刘备知道再也无法重新崛起了。这对一个61岁的老人来说,这个打击太大了,于是刘备病倒了,除了失望,绝望,还有羞愧,他不想再回成都去见那些同他一起共同打天下的的臣子,他不愿面对那些失去孩子的蜀中百姓,他带去东征的5万的蜀中子弟,一个也没有回来,刘备只得蜗居永安白帝城,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托孤于他最信任的诸葛亮,怀着极其复杂的心理去世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也许刘备一生的老对头曹操的这首诗,对于暮年的刘备来说,同样适用吧!
在三国时期,刘备早年颠沛流离,从幽州一路南下到徐州,然后再向西到了荆州,先后投靠过的诸侯有公孙瓒、曹操、陶谦、袁绍和刘表等;终于在荆州之时,刘备迎来了人生的逆袭,在得到诸葛亮之后不久,曹操就发动了赤壁之战,结果却败于刘备和孙权的联盟。
就在赤壁之战后不久,刘备迅速占领了荆南四郡,而后依靠这荆南四郡,刘备向西夺取了益州,形成了大好局势;接着在法正、黄权等人的建议下,北上与曹操争夺汉中,并最终打退了曹操。但就在刘备准备休养生息一段时间后北伐曹魏之时,关羽发动了襄樊之战。
本来局势还是很不错的,曹仁差一点就要弃城而逃了,但刘备的盟友却在背后偷袭了关羽;孙权派吕蒙率军奇袭荆州,断了关羽的后路和补给,最终败走麦城,不仅丢了荆州,而且自己最终也被杀了;这对刘备来说,不亚于灭顶之灾,甚至可以说是前功尽弃。
荆州地处中部,虽然看似是四战之地,但在刘备占据益州后,有了大纵深和补给来源地,刘备军可以随时北伐中原,而且还能与汉中形成掎角之势。如果荆州丢了,对刘备而言,无疑是晴天霹雳;而且关羽,也是刘备麾下的头号大将,刘备当初留关羽镇守荆州,也是想让关羽在时机成熟之际北伐。
刘备遭受此次打击,心中的雄心壮志瞬间崩塌;早年,刘备之所以还能坚持,是因为诸侯混战,还有机会;但如今,天下局势已经明朗了,败了,就再难有翻身的机会了;不过,刘备伐东吴,也不是因为被仇恨冲昏的头脑,他是想趁东吴还没能在荆州站稳脚跟之际,利用自己当年的声望,将荆州再次夺回。
而且此战,诸葛亮也是认可的,只不过在刘备兵败夷陵后,诸葛亮所说的“若法孝直还在,便能够制止主上东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随行东征,一定不致大败而归。”并不是指刘备伐东吴不对,而且黄权也没有阻止刘备,只是说“吴人骠悍善战,而我军又水路出兵顺流而下,易进难退,为臣乞请您让我为先头部队去试探敌人虚实,陛下应当在后面坐镇。”
其实诸葛亮和黄权所建议的,只不过是不想让刘备亲赴前线,要知道,御驾亲征是有很大的风险的,一旦失败,就是满盘皆输,尤其是对于刚刚建立的蜀汉政权,一旦刘备遭遇不测,则蜀汉政权很有可能就完了;如果刘备派遣一员能征善战的大将出战的话,也是能达到同样的效果,一旦失败,也不过是折损一支军队罢了,意义不一样。
而刘备则是认为,只有自己出现在荆州,才能更好的利用自己曾经的声望让荆南四郡迅速回到自己麾下,而且速度必须快;故而拒绝了诸葛亮和黄权的建议,御驾亲征。结果就是兵败夷陵,五万百战精锐,几乎全军覆没,刘备也是仓惶逃到了永安的白帝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
但陆逊最终还是放弃了攻打永安,因为诸葛亮在当时给诸葛瑾写了一封信,信中是这么说的:“兄嫌白帝守军并非精悍强壮,陈到所统率的则是先帝帐下的白毦兵,白毦兵是西方的上等军队。如果您嫌白毦兵数量少,当遣还部分江州兵,为镇守白帝增添益处。”
而且当时赵云的援军正在向永安赶来,陆逊已经失去攻克永安的机会;再加上他顾忌曹魏方面乘机浑水摸鱼、袭击后方,遂停止追击,主动撤兵。没想到不久后曹魏果然攻吴,但因陆逊早有准备,魏军终于无功而返。而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夷陵之战就这样结束了。
那这个永安都督究竟是谁呢?其实就是陈到了,陈到是刘备帐下白毦兵统领,名位常亚于赵云,以忠勇著称;在刘备病逝于白帝城之后,陈到就一直镇守永安,后逝世于永安都督任上,随刘备而去了;要说三国第一忠,应该是陈到才对吧,对刘备从一而终,而且还一直守护着刘备去世的地方。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