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9-23 06:03:2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0次
万历皇帝其实也想继续进攻日本本土,效仿唐朝彻底制服日本,却奈何心有余而力不足。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当时的形势。
明朝国内的情况:
一,政治和财政方面的问题。
万历皇帝幼时是个乖孩子,母亲李太后对他很严厉。每天五更,李太后就要求万历皇帝起来读书。稍有懈怠,就罚他长跪。万历皇帝因此学业优秀,后来曾经很自豪的说:“朕五岁即能读书。”
万历皇帝有学问,政治上却并不高明。万历皇帝登基后,由权臣张居正主政。在张居正的面前,万历皇帝是没有发言权的,只好继续做“乖孩子”,对张居正言必称“张先生。”
张居正任职期间,在税收方面颇有贡献。比如民间富人为少缴税而隐瞒土地数量,1571年全国耕地面积为4677950顷。1580年张居正重新测量为7013976顷,后者是前者的1.499倍。也就是说,仅土地税的收入就增加了近一半。
1582年张居正病死,万历皇帝亲政,张居正身死政亡,政治主张被皇帝和反对派废除殆尽。明朝的财政问题再次恶化,税收开始逐渐下降。
万历皇帝却毫无理财的能力,还一直大手大脚的花钱。比如,朱常洵到封地就国时,仅土地一项,万历皇帝坚持其王府庄田“务足四万顷之数”。在中原腹地的河南凑出四万顷耕地,这是什么概念。
万历皇帝在政治方面更是让人无语。
1581年在慈宁宫向李太后请安时,万历皇帝发现伺候自己洗手的王姓宫女很漂亮,就临幸了她,王姓宫女因此生下长子朱常洛。
1586年,万历皇帝宠爱的郑贵妃生下次子朱常洵,万历皇帝欣喜若狂。
他与群臣商议,想让次子朱常洵做太子。没有想到大部分大臣坚决要求按礼法行事,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
万历皇帝为了给爱子争到太子之位,竟然以不上朝做为斗争的手段,成为历史上有名的罢工皇帝。万历皇帝的罢工殆政,大幅度拉低了行政效率,加速了明朝政治的腐败的混乱。
到朝鲜战争1598年结束时时,明朝的政治比以前更加腐败无能,财政实力也大不如前。明朝的政治和财政,已经支撑不起跨海远征日本的这样大规模的战争。
二,军事方面:
1,缺乏名将。
明军的诸将中,只有李如松有名将之资。
1592年,宁夏镇副总哱拜起兵反邦,接连攻克多处城池,打败几路明军。同年4月,李如松出任总兵,统辽东、山西、浙兵等围剿叛军,是谓万历三大征之第一征。
直到9月下旬,宁夏判军才被平定,12月,李如松被派往朝鲜救火。12月25日,李如松就挥师东渡朝鲜。
3个月的时间里连休整带赶路一并完成,李如松所部从宁夏战场切换到朝鲜战场。考虑到当时的交通状况,在宁夏和朝鲜这么远的距离内行军,说明李如松部明军的效率之高。
李如松入朝鲜后,首战就是在平壤与小西行长对决。李如松在平壤战役的表现,堪称经典。
1597年一月7日,明军抵达平壤。第二天拂晓时分,李如松集中火炮轰击日军各处据守要点,轰击过后明军开始猛烈的攻城。
临近午时,明军经过血战攻克制高点牡丹峰,守峰的2000日军全部被歼灭。城内日军见明军攻势猛烈,都大为惶恐,惊慌失措。
战斗中,李如松不顾安危,冲锋战斗在第一线。史载:“如松马毙于炮,易马驰,堕堑,跃而上,麾兵益进。”战马被死换马继续打,掉沟里就跳出来继续上,这样的猛将确实不多见。
到正午时分,李如松的是先安排的奇兵奏效了。戚家军和部分精选的辽东铁骑共10000人,为让日军放松警惕而换上朝鲜人的军装。趁着日军大意,攻上城南的芦门。
日军见芦门失守,大惊而无心作战,其它城门多处也被明军攻破。小西行长见大势已去,下令全军集中在土堡内死守,做困兽之斗。
李如松为让日军走出阵地,就巧施计策。下令调整攻城部署,采取兵书上的古老战术:围三阙一。留下南门不布置兵力,放日军撤退。李如松还写信给小西行长:如果日军从南门撤退,明军就不予攻击。
小西行长势穷,坚守必死 。为夺得一线生机,遂决定在晚上撤退,从冰封的江面上逃跑。
日军渡江时,明军所有的火炮一齐开火。冰面被炸裂,寒冷的江水吞没了无数日军的生命。日军为逃生而混乱无比,淹死的、被炮轰死的不计其数。逃到对岸的日军,又遭遇了明军骑兵的追杀,死伤惨重。
两宋所处的时间段是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而这一时间段,日本大致上处于平安时代和仓廉时代。
两宋时期的日本
经过了飞鸟时代和奈良时代向唐朝学习先进科技文化知识的日本,封建农业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到了平安时代,日本土地开始私有化,在庄园制度下让开垦耕地的人永久拥有耕地,这些拥有耕地的人结合成为利益集团,用武力兼并庄园,逐渐成为各种武家实力的来源。到了10世纪以后,庄园主们把庄园进献给中央贵族和大寺社,奉之为领主,称之为“领家”,分给庄园年贡的一部分,自己则保留庄园的的管理权限。
而这一时期,日本天皇政治下的律令制危机四伏,早在奈良时代末期,僧侣政权垮台后,贵族势力开始膨胀,中臣镰足因为功勋卓著,被天皇赐姓藤原氏,到9世纪下半期,藤原氏建立了摄关政治,独揽朝政,随后演变为关白政治这一特殊政体,藤原氏以外戚身份在天皇年幼时作“摄政”,天皇成年后作“关白”的政体。
但是这一时期的日本,国内矛盾重重,除了皇室和摄关家的矛盾,藤原氏内部的矛盾,以及跟新兴的清和源氏、桓武平氏两大武士集团的矛盾,同每一个武士集团内部的矛盾纠缠在一起,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先后经历了“保元之乱”和“平治之乱”。随后日本来到了平氏政权的时期,之后平氏又被源氏击败,源赖朝成为“征夷大将军”,之后源赖朝建立了以镰仓为全国政治中心的武家政权时代。
总而言之,这一时期的日本,非常的乱,从天皇式微的奈良时代开始,武家势力逐步崛起,日本就成为了一个各个武士集团之间互相敌对,争权夺利的国度,根本谈不上军政的统一,又何谈对外用兵?
日本与唐朝的战争
日本与唐朝的战争,也就是白江口之战,事实上这场战争,日本并非针对的唐朝,当时的日本学习唐朝,通过大化革新,加强了中央集权,才能够参与到外部的战争中去。而这场战争的矛盾主要是百济和新罗之间。当时日本在朝鲜半岛上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即任那郡。本来当时的朝鲜南部有三个国家,即新罗、百济、伽耶,但是伽耶被新罗灭了,顺带着新罗也把任那给攻占了。
于是刚刚实现中央集权,权力回到天皇手中的日本,决定出兵新罗,一则是拿回任那,二则也存着侵略的意思。当时的日本跟百济是好基友,而百济跟新罗打了很多年。虽然百济有日本的帮忙,但是新罗抱上了唐朝的大腿。所以这样战役最终以唐新联军的胜利而告终。
怎么说呢,当时的日本并没有染指唐朝的意思,它也没有那个胆量,从第一任遣隋使小野妹子到后来不断的派遣遣唐使,日本的统治阶层是深刻认识唐朝的强大的,而当时朝鲜半岛上的局势也是比较复杂。北边一半被高句丽占着,南边一半三分天下的局面维持不下去,新罗百济必有一战,而日本也想火中取栗分一杯羹,只是没有想到唐朝会倒向新罗而已。其实唐朝之所以罩新罗这个小弟,是因为三韩之中,只有这个小弟第一个来拜码头,而且作为唐朝但是最大的敌人高句丽,新罗不失为一个在后方牵制的棋子,同时唐朝也可以从海陆走新罗出兵高句丽,存着这样的心思,才使得唐朝加入了这场战争。如果唐朝不加入这场战争,其实日本根本不可能会跟唐朝爆发战争。
这场战争奠定了此后一千多年的中日韩关系,使得朝鲜半岛自此成为中华藩属,日本再也不敢涉足大陆,直至丰成秀吉时代。
日本与明朝的战争
爆发自万历二十年到二十六年之间的朝鲜之役(文禄庆长之役),是丰臣秀吉统一多年战乱的日本之后,眼见日本已经安定,萌发的一个建立亚洲大帝国的梦想。他想要先征服朝鲜,再征服中国,后再征服印度。
虽然这场战争,明朝联军打得比较吃力,但最终使得日军损失惨重,也埋下了德川家康成为征夷大将军的一个重要伏因。纵观这场战争的起因,其实说到底是日本经过长时间的内乱,终于实现统一之后的一次野心冒险,后来的中日甲午战争,也是走的丰成秀吉这个战略。
纵观日本的历史,真正形成一个统一的能够一致对外的政权的时期,其实很短,飞鸟时代推古天皇和圣德太子时期,虽然天皇拿回了权力,国家也逐步走向中央集权,但是这一时期的日本真的很落后,实力有限,大概也就是跟百济差不多,所以也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朝鲜半岛蹭点好处,可惜被唐朝大兵暴打了一顿。之后日本就不再跟唐朝敌对,成为了唐朝老师的死忠,可遗憾的是接近学习了唐朝200年,它的天皇中央集权律令制还是瓦解,武家的兴起,又将日本推向了一个四分五裂的时代,一直到了丰成秀吉重新将藩阀打趴下,短暂统一了各方势力后,才有了对外作战的能力。而这一战,又再次输给了明朝,丰臣秀吉的失败,给后来的德川幕府带来了足够的教训,整个明朝时期,日本幕府再也没有觊觎过大陆,说到底一是认识到双方实力的巨大差距,二是幕府也不是团结一心,各藩之间也是矛盾重重。
直到明治维新倒幕之后,日本重新回到中央集权,加速向近现代化国家过度,终于再次有了勇气跟大清掰掰手腕,这一次,终于一战而胜之,不仅使得日本国力开始膨胀,也彻底宣告中国主宰东亚的时代成为历史。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