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明朝朝廷在朝鲜之役后有没有关注日本形势

时间: 2021-09-23 06:03:2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3次

明朝朝廷在朝鲜之役后有没有关注日本形势

万历皇帝支援朝鲜打败日军后,为什么没有继续进攻日本本土呢?

万历皇帝其实也想继续进攻日本本土,效仿唐朝彻底制服日本,却奈何心有余而力不足。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当时的形势。

明朝国内的情况:

一,政治和财政方面的问题。

万历皇帝幼时是个乖孩子,母亲李太后对他很严厉。每天五更,李太后就要求万历皇帝起来读书。稍有懈怠,就罚他长跪。万历皇帝因此学业优秀,后来曾经很自豪的说:“朕五岁即能读书。”


万历皇帝有学问,政治上却并不高明。万历皇帝登基后,由权臣张居正主政。在张居正的面前,万历皇帝是没有发言权的,只好继续做“乖孩子”,对张居正言必称“张先生。”

张居正任职期间,在税收方面颇有贡献。比如民间富人为少缴税而隐瞒土地数量,1571年全国耕地面积为4677950顷。1580年张居正重新测量为7013976顷,后者是前者的1.499倍。也就是说,仅土地税的收入就增加了近一半。

1582年张居正病死,万历皇帝亲政,张居正身死政亡,政治主张被皇帝和反对派废除殆尽。明朝的财政问题再次恶化,税收开始逐渐下降。

万历皇帝却毫无理财的能力,还一直大手大脚的花钱。比如,朱常洵到封地就国时,仅土地一项,万历皇帝坚持其王府庄田“务足四万顷之数”。在中原腹地的河南凑出四万顷耕地,这是什么概念。

万历皇帝在政治方面更是让人无语。

1581年在慈宁宫向李太后请安时,万历皇帝发现伺候自己洗手的王姓宫女很漂亮,就临幸了她,王姓宫女因此生下长子朱常洛。

1586年,万历皇帝宠爱的郑贵妃生下次子朱常洵,万历皇帝欣喜若狂。

他与群臣商议,想让次子朱常洵做太子。没有想到大部分大臣坚决要求按礼法行事,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

万历皇帝为了给爱子争到太子之位,竟然以不上朝做为斗争的手段,成为历史上有名的罢工皇帝。万历皇帝的罢工殆政,大幅度拉低了行政效率,加速了明朝政治的腐败的混乱。

到朝鲜战争1598年结束时时,明朝的政治比以前更加腐败无能,财政实力也大不如前。明朝的政治和财政,已经支撑不起跨海远征日本的这样大规模的战争。

二,军事方面:

1,缺乏名将。

明军的诸将中,只有李如松有名将之资。

1592年,宁夏镇副总哱拜起兵反邦,接连攻克多处城池,打败几路明军。同年4月,李如松出任总兵,统辽东、山西、浙兵等围剿叛军,是谓万历三大征之第一征。

直到9月下旬,宁夏判军才被平定,12月,李如松被派往朝鲜救火。12月25日,李如松就挥师东渡朝鲜。

3个月的时间里连休整带赶路一并完成,李如松所部从宁夏战场切换到朝鲜战场。考虑到当时的交通状况,在宁夏和朝鲜这么远的距离内行军,说明李如松部明军的效率之高。

李如松入朝鲜后,首战就是在平壤与小西行长对决。李如松在平壤战役的表现,堪称经典。

1597年一月7日,明军抵达平壤。第二天拂晓时分,李如松集中火炮轰击日军各处据守要点,轰击过后明军开始猛烈的攻城。

临近午时,明军经过血战攻克制高点牡丹峰,守峰的2000日军全部被歼灭。城内日军见明军攻势猛烈,都大为惶恐,惊慌失措。

战斗中,李如松不顾安危,冲锋战斗在第一线。史载:“如松马毙于炮,易马驰,堕堑,跃而上,麾兵益进。”战马被死换马继续打,掉沟里就跳出来继续上,这样的猛将确实不多见。

到正午时分,李如松的是先安排的奇兵奏效了。戚家军和部分精选的辽东铁骑共10000人,为让日军放松警惕而换上朝鲜人的军装。趁着日军大意,攻上城南的芦门。

日军见芦门失守,大惊而无心作战,其它城门多处也被明军攻破。小西行长见大势已去,下令全军集中在土堡内死守,做困兽之斗。

李如松为让日军走出阵地,就巧施计策。下令调整攻城部署,采取兵书上的古老战术:围三阙一。留下南门不布置兵力,放日军撤退。李如松还写信给小西行长:如果日军从南门撤退,明军就不予攻击。

小西行长势穷,坚守必死 。为夺得一线生机,遂决定在晚上撤退,从冰封的江面上逃跑。

日军渡江时,明军所有的火炮一齐开火。冰面被炸裂,寒冷的江水吞没了无数日军的生命。日军为逃生而混乱无比,淹死的、被炮轰死的不计其数。逃到对岸的日军,又遭遇了明军骑兵的追杀,死伤惨重。

为什么古代日韩都对古中华有感情?宋朝灭亡后日本举国痛哭?明朝灭亡后朝鲜半岛哭

宋朝灭亡后日本举国痛哭?明朝灭亡后朝鲜半岛也举国痛哭?朝鲜同时继续仍用明朝的崇祯年号
要知道,古代日韩是中国带上来的,中国绝对是日韩的母亲!中国对日韩的恩太大了,再说当时中国也比较猛,所以肯定有感情。
要知道,日本人一直认为,现在也这么认为的是,崖山之后无中国!他们坚信,只有宋朝以前的王朝(包括宋)才能叫中国,宋朝亡了,就意味着中国亡了,同理上面日韩对中国的感情,不哭才怪呢。不过顺便说下,日本还认为他们才真正继承了中国的文化,现在的中国不能叫做真正的中国(这什么思想啊,我一直想不通......)
至于,朝鲜那就不要说了。朝鲜是在明朝北伐的时候,在明朝的帮助下建立的,朝鲜这个国名也是朱元璋起得。朝鲜国王登基,国王娶妻都要经过明朝同意才行,并且朱元璋要求朝鲜为永不征讨之国。还有,最重要的是,日本在16世纪打朝鲜,1个月,朝鲜8道丢了7道(.......我无语)朝鲜国王差点要被日军逼得过江了。然而明军来了,起初4万不到的明军,击溃十多万日军精锐,没几个月收复汉城以北的土地(大概相当于现在朝鲜的国土)第二次明军来了,仅仅数千人守住了汉城(就是今天首尔)要知道日军当时有十多万人啊。并且反扑,最终将日军从釜山赶出,此次战役不仅拯救了朝鲜,还绞杀十多万的日军,而明军总数一直没超过8万。并且与其同时,明朝还在播州对抗杨应龙的叛乱,在宁夏对抗叛乱(忘记是谁了)因此明朝成了朝鲜的救命之国,而明朝的强大特印在朝鲜人心中。因此,明亡后......
因为当时他们比较落后,而古中华是他们的后盾。
宋朝那我就不太清楚,明朝那,我记得《明朝那些事儿》中说过,记得是当时明灭了元蒙古,朝鲜那时是蒙古的掌权,朝鲜命叫什么李将军攻打明朝,然后李将军明知打不过就造反了,投明,之后明朝就册封他成君主,得名:朝日鲜明之国(朝鲜)
。。。。。。
宋朝灭亡后日本什么样子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明朝还没灭亡时朝鲜那时已经投靠清朝,不知道有没有苦衷,既然他们痛哭是事实,那么应该是因为明初李成桂的子孙教育的好吧!

日本和唐朝、明朝、清朝都发生过战争,为什么和宋朝没有过战争呢?

两宋所处的时间段是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而这一时间段,日本大致上处于平安时代和仓廉时代。

两宋时期的日本

经过了飞鸟时代和奈良时代向唐朝学习先进科技文化知识的日本,封建农业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到了平安时代,日本土地开始私有化,在庄园制度下让开垦耕地的人永久拥有耕地,这些拥有耕地的人结合成为利益集团,用武力兼并庄园,逐渐成为各种武家实力的来源。到了10世纪以后,庄园主们把庄园进献给中央贵族和大寺社,奉之为领主,称之为“领家”,分给庄园年贡的一部分,自己则保留庄园的的管理权限。


而这一时期,日本天皇政治下的律令制危机四伏,早在奈良时代末期,僧侣政权垮台后,贵族势力开始膨胀,中臣镰足因为功勋卓著,被天皇赐姓藤原氏,到9世纪下半期,藤原氏建立了摄关政治,独揽朝政,随后演变为关白政治这一特殊政体,藤原氏以外戚身份在天皇年幼时作“摄政”,天皇成年后作“关白”的政体。

但是这一时期的日本,国内矛盾重重,除了皇室和摄关家的矛盾,藤原氏内部的矛盾,以及跟新兴的清和源氏、桓武平氏两大武士集团的矛盾,同每一个武士集团内部的矛盾纠缠在一起,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先后经历了“保元之乱”和“平治之乱”。随后日本来到了平氏政权的时期,之后平氏又被源氏击败,源赖朝成为“征夷大将军”,之后源赖朝建立了以镰仓为全国政治中心的武家政权时代。

总而言之,这一时期的日本,非常的乱,从天皇式微的奈良时代开始,武家势力逐步崛起,日本就成为了一个各个武士集团之间互相敌对,争权夺利的国度,根本谈不上军政的统一,又何谈对外用兵?

日本与唐朝的战争

日本与唐朝的战争,也就是白江口之战,事实上这场战争,日本并非针对的唐朝,当时的日本学习唐朝,通过大化革新,加强了中央集权,才能够参与到外部的战争中去。而这场战争的矛盾主要是百济和新罗之间。当时日本在朝鲜半岛上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即任那郡。本来当时的朝鲜南部有三个国家,即新罗、百济、伽耶,但是伽耶被新罗灭了,顺带着新罗也把任那给攻占了。

于是刚刚实现中央集权,权力回到天皇手中的日本,决定出兵新罗,一则是拿回任那,二则也存着侵略的意思。当时的日本跟百济是好基友,而百济跟新罗打了很多年。虽然百济有日本的帮忙,但是新罗抱上了唐朝的大腿。所以这样战役最终以唐新联军的胜利而告终。


怎么说呢,当时的日本并没有染指唐朝的意思,它也没有那个胆量,从第一任遣隋使小野妹子到后来不断的派遣遣唐使,日本的统治阶层是深刻认识唐朝的强大的,而当时朝鲜半岛上的局势也是比较复杂。北边一半被高句丽占着,南边一半三分天下的局面维持不下去,新罗百济必有一战,而日本也想火中取栗分一杯羹,只是没有想到唐朝会倒向新罗而已。其实唐朝之所以罩新罗这个小弟,是因为三韩之中,只有这个小弟第一个来拜码头,而且作为唐朝但是最大的敌人高句丽,新罗不失为一个在后方牵制的棋子,同时唐朝也可以从海陆走新罗出兵高句丽,存着这样的心思,才使得唐朝加入了这场战争。如果唐朝不加入这场战争,其实日本根本不可能会跟唐朝爆发战争。

这场战争奠定了此后一千多年的中日韩关系,使得朝鲜半岛自此成为中华藩属,日本再也不敢涉足大陆,直至丰成秀吉时代。

日本与明朝的战争

爆发自万历二十年到二十六年之间的朝鲜之役(文禄庆长之役),是丰臣秀吉统一多年战乱的日本之后,眼见日本已经安定,萌发的一个建立亚洲大帝国的梦想。他想要先征服朝鲜,再征服中国,后再征服印度。

虽然这场战争,明朝联军打得比较吃力,但最终使得日军损失惨重,也埋下了德川家康成为征夷大将军的一个重要伏因。纵观这场战争的起因,其实说到底是日本经过长时间的内乱,终于实现统一之后的一次野心冒险,后来的中日甲午战争,也是走的丰成秀吉这个战略。


纵观日本的历史,真正形成一个统一的能够一致对外的政权的时期,其实很短,飞鸟时代推古天皇和圣德太子时期,虽然天皇拿回了权力,国家也逐步走向中央集权,但是这一时期的日本真的很落后,实力有限,大概也就是跟百济差不多,所以也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朝鲜半岛蹭点好处,可惜被唐朝大兵暴打了一顿。之后日本就不再跟唐朝敌对,成为了唐朝老师的死忠,可遗憾的是接近学习了唐朝200年,它的天皇中央集权律令制还是瓦解,武家的兴起,又将日本推向了一个四分五裂的时代,一直到了丰成秀吉重新将藩阀打趴下,短暂统一了各方势力后,才有了对外作战的能力。而这一战,又再次输给了明朝,丰臣秀吉的失败,给后来的德川幕府带来了足够的教训,整个明朝时期,日本幕府再也没有觊觎过大陆,说到底一是认识到双方实力的巨大差距,二是幕府也不是团结一心,各藩之间也是矛盾重重。

直到明治维新倒幕之后,日本重新回到中央集权,加速向近现代化国家过度,终于再次有了勇气跟大清掰掰手腕,这一次,终于一战而胜之,不仅使得日本国力开始膨胀,也彻底宣告中国主宰东亚的时代成为历史。

因为宋朝的统治者很强大,国力强盛。日本不敢轻举妄动。
因为日本在那个时候根本没有任何的实力去作战,他们也只有自知之明,不会去自讨苦吃。
因为宋朝时期,开始重文轻武,宋朝军队兵力也不强,宋朝主张番邦建交,所以宋朝并没有与日本发生战争。

明朝抗倭和明朝援助朝鲜打日本有没有什么关系?

明朝抗倭寇,其实倭寇里面大部分是中国人。和援助朝鲜是两码事。
没有关系,援助朝鲜是必然的,朝鲜是中国的友邻,小日本不是个东西,一心想着侵略别人。
本质上并没有联系。而且,需要注意一点的是,倭寇其实并非全都是日本人,中国人也有,明朝实行海禁政策,触犯了外贸商人的利益,那些商人只能铤而走险,甚至不惜与那些流浪的日本武士同流合污。而明朝抗倭大致在16世纪中期就已经结束了,援助朝鲜是抗倭结束几十年后的事。援助朝鲜,面子上是因为朝鲜是明朝的附属国,明朝作为宗主国有保护附属国的义务,从现实来看,朝鲜和中国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和抗倭不同的时,抗倭的倭寇并不是日本政府授意,而日本入侵朝鲜是当时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对外发动的侵略战争,是日本政府的行为
没有什么关系啊

有没有人可以科普明朝中日战争.我只知清朝中日甲午

这就是万历三大征之一
万历三大征中的第二场就是有名的抗日援朝战争,也是三大征中,规模最大的,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当时丰臣秀吉刚刚结束了日本的战国时代,统一了全国,日本的军队武装也达到了顶峰。然而丰臣秀吉的野心却并非仅仅满足于统一日本,而是梦想侵占整个东亚。在1592年的时候,丰臣秀吉的一封信里就提到“构建以北京为首都的‘大东亚帝国’的梦想”,事实上在一年前,他的一份文书中就已经说“今也欲征大明国,盖非吾所为,天所授也”,到了朝鲜京城汉城被日军攻占以后,丰臣秀吉更是为征服明朝列出了详细的时间表,甚至连侵占中国以后的计划都已经做了具体的安排,一共列出了二十五条“大陆经略计划”,其中有“把天皇移行至北京(第十八条),日本本部的天皇则由皇子或皇帝出任。
日军侵占平壤以后,明神宗接到来自朝鲜的求援报告,当即下令兵部“朝鲜危急,请益援兵,你部里看议了来说。王来,可择一善地居之”。樊树志说“尽管有一些传闻,神宗还是毫不犹豫地作出了东征御倭援朝、接纳朝鲜国王避难的决定”。
决定是作出了,但这次依然是开局不利!首先兵部依然是企图搪塞敷衍了事,“只派游击史儒率少量兵马前往平壤”,结果兵败阵亡,“副总兵祖承训随后统兵三千渡鸭绿江增援,又遭挫败,仅祖承训只身逃回”。
随后主持抗倭援朝事宜的经略宋应昌,兵部尚书石星等人都是怯敌懦弱,胆小怕事,昏庸无能之辈。宋应昌,才刚上任就想辞职。兵部尚书石星更是懦弱无能,一心想求和招抚,结果两人被神宗狠狠痛斥了一顿。“浮言反重于朝命,国纪何在?倭报已紧,宋应昌可即日择行。九卿科道依违观望,今亦不必会议。……再有渎扰的,一并究治。”
石星推荐到军前担任游击将军的沈惟敬也是一个无赖出身,行同汉奸,唯一的长处就是精通日语。此人到了朝鲜,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试图与日军接触求和。
幸而神宗这时也任命了李如松为提督蓟辽保定山东军务,东征前往朝鲜战场。李如松到达朝鲜后,正月初八日,即与当时日军将领小西行长展开激战,结果日军大败,“半夜,小西行长提兵渡过大同江,退保龙山”,随后明军“乘胜追击,一气收复开城、黄海、京畿、江源四道”。到了四月十八日“日军放弃王京南撤,退保釜山,汉江以南千余里朝鲜故土得以收复”
日军和明军在朝鲜的第一次交锋,以日军失败告终,随后两国开展谈判。万历皇帝致信给朝鲜国王,要他以后吸取教训,改弦易辙,励精图治,不要再玩忽懈怠。同时表示明军从朝鲜撤出,自己无意于朝鲜的一寸土地,朝鲜以后也应该自强,不能总是指望明政府救援“大兵且撤,王今自还国而治之,尺寸之土,朕无与焉。其可更以越国救援为常事,使尔国恃之而不设备,则处堂厝火,行复自及。猝有他变,朕不能为王谋矣”。     十二月,神宗下令大兵尽撤,但同时强调,虽然撤兵,“但倭情狡诈,未可遽称事完”。
事态的发展果然被神宗不幸言中。丰臣秀吉侵略朝鲜被明军挫败,早就恼羞成怒,又岂肯善罢甘休。尽管表面上撤出朝鲜,并接受了明朝政府的册封,甚至对神宗皇帝册封诰命中的“万里叩关,恳求内附”的话内心恼怒,但也只能忍气吞声的接受(日本书中说丰臣秀吉当时就撕裂册书,不过是骗人的),第二天还“身穿明朝冠服,在大阪城设宴招待明朝使节”。但实际上早就在积蓄力量,酝酿再一次对朝鲜大举进攻。

而当时经办与日本谈判的石星沈惟敬等人又一心欺瞒蒙混,竭力对万历皇帝掩盖丰臣秀吉的真实意图,妄图侥幸无事。

结果到了万历二十五年正月,丰臣秀吉就发动了第二次对朝战争。这次来势更加汹汹,准备更加充足。神宗得讯后,知道使臣和兵部没有把日本方面的真实意图动向报告朝廷,一心求和,竭力欺瞒。当即大怒,马上果断下令,革去兵部尚书石星等人的职务,令邢玠以兵部尚书出任总督,都御史杨镐经略朝鲜军务,再次出兵抗倭援朝。同时下谕旨声明石星罪状“倭奴狂逞,掠占属国,窥犯内地,皆前兵部尚书石星谄贼酿患,欺君误国,……着锦衣卫拿去法司,从重议罪来说”

根据晚明史一书的记述,当时在朝兵力,明军远低于日军,丰臣秀吉调动的侵朝兵力,这时候已达十二万之多,而“明朝方面的援军,最初预定七万,实际最多时才四万。”后来才陆续增兵,“朝鲜李朝《宣祖实录》的记载,明军达十一万人。不过这些数字都是万历二十六年的事,万历二十五年战争初期兵力没有达到这一水平,日军明显占据优势地位”

所以一开始明军在朝鲜的形势相当困难,据守的城市接连失陷,进攻也遭到挫败。但在万历坚定不移的支持之下,形势开始逆转,日军逐渐抵挡不住明军的攻势,根据朝鲜人赵庆男《乱中杂录》记载:“丁酉九月六日,天将副总兵解生等,大败贼众于稷山金岛坪,清正等退遁,流下岭南。。。。麻贵领大军启行,至水原下寨,遣兵埋伏于芥川上下,以为后援。。。。。七日黎明,天兵左协出柳浦,右协发令通,大军直从坦途,锣响三成,喊声四合,连放大炮,万旗齐颤,铁马云腾,枪剑奋飞,驰突乱砍,贼尸遍野,一日六合,贼逝披麾。。。。翌日平明,贼兵齐放连炮,张鹤翼以进,白刃交挥,杀气连天,奇形异状,惊惑人眼。天兵应炮突起,铁鞭之下,贼不措手,合战未几,贼兵败遁。合战未几,贼兵败遁,向木川清州而走”

日军遭此惨败之后,明军乘胜追击,接连获胜,二十三日又攻取蔚山,最后把日军将领清正率领的军队围困在岛山,眼看饥渴欲死,清正也到了要拔剑自杀的地步,但这时候日本大批援军到来,天又下大雨,解了清正部队之危难,这时候明军的经略杨镐又指挥失误,仓促撤军,反而使明军遭受了损失。可笑的是满清编写的《明史》,借此大做文章,肆意渲染夸张,结果把明军在朝鲜战场上总体性的胜利完全淡化,把胜利中一场小失败,无边夸大,完全颠倒了事实真相。
有没有人可以
文章标题: 明朝朝廷在朝鲜之役后有没有关注日本形势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3397.html
文章标签:明朝  朝鲜  日本  朝廷  之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