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秋瑾的文化水平如何

时间: 2021-09-13 19:00:4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1次

秋瑾的文化水平如何

秋瑾对中国女性文学发生和发展的贡献?

秋瑾在中国女性文学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其作品展现了丰富的女性生活图式以及鲜明的"女性意识"特点。秋瑾不仅是中国女性解放的代言人,更为中国20世纪女性写作奠定了基础。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
【关键词】:秋瑾;女性文学;女性生活图式;女性意识
【分类号】:I206.6
【DOI】:CNKI:SUN:JZSB.0.2007-04-008
【正文快照】: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并不是所有女性作家的创作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创作。所谓女性文学就是以女性话语书写女性生活、女性意识的文学。因此,从宽泛的意义上说,蔡琐、李清照、朱淑真、柳如是等旧时代女作家的创作虽然是男权话语下女性形象的复写,一定程度上是男性写作的变形
中国一直潜在着“女权意识”和“女性文学”的思想资源。性别意识,不仅无声地潜藏于民间,也潜藏于历代知识女性的诗文之中。当然,那些明显张扬性别意识的文字记录虽属少数,但在中国妇女文化史、社会史、思想史方面却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不是政治,但是许多时候文学离不开政治。历代文学同政治的微妙关系,不是什么人的发明,它们本来就是这样。人类政治精神和艺术智慧的开发是渐次发展的。
在中国近代革命运动中,那些不同程度具有某些女权意识,并有诗文传世的,秋瑾,是属于“新女性”型,她的诗词都具有新思想新风格;从性别来考察,当然秋瑾的诗文是这个女性群体中的代表,——她的作品首先是为“人”,为广大民众的解放,也代表中国的女性群体,这位“美人倚剑气如虹”的鉴湖女侠,较少有或没有一般女子的温柔,但是她是中国女权运动的先驱,也是中国女性文学的奠基人。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上第一位女作家秋瑾,为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奠定了基础.她的有关文学革新理论与实践在整个近代新文学的革新潮流中有着重要作用和独特价值.秋瑾的文学创作具有革新成就,其语言和体式通俗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向,秋瑾文学创作的完整风貌,其对中国近代新文学的贡献意义深远.

高分求,在线等:以下几个关于秋瑾的资料

1.有些什么名人评价过秋瑾,是怎么评价的(除了宋庆龄和孙中山对她的评价)rn2.秋瑾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故事rn3.秋瑾最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的地方再哪里rn4.秋瑾有几个“第一”或者“最”,如第一个为推翻清朝卖国政府而流血牺牲的女英雄,第一批加入同盟会的女性。
秋瑾(1875-1907),字王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人。她自幼习文练武,忧国忧民。婚后随官僚丈夫“混在北京”,终于不堪忍受“一地鸡毛”,遂抛家弃夫,只身前往日本,革命的干活。
知道秋瑾的也许大都是从她那首《对酒》开始的,全诗如下:
不惜千金买宝刀,
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
洒去犹能化碧涛。
在日本,她有时真的穿着“貂裘”,但绝不像今天的“貂裘小蜜”一族们那样,手里抱个沙皮哈巴狗。她的手里是真的拿着宝刀的,那宝刀今天存放在绍兴的纪念馆里。后来大概貂裘真的换酒了,她就穿男式和服,穿学生制服,有时又穿得像个浪人。她的穿衣不像现在大街上一些人因心灵空虚精神苍白而打扮得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而是与她的整个革命活动联为一体的。她发起过“共爱会”,“十人会”,加入过“光复会”,“同盟会”,而且还是“洪门天地会”横滨分舵的“白纸扇”,即大军师。
秋瑾回国后的革命壮举和慷慨就义,是大多数人都知道的。这里只说秋瑾爱穿男装,是代表了当时中国最觉醒的女性的时装潮流。当时女性觉醒的标志,就是争取有与男人一样的权利。读她的《对酒》,不知道的会以为这是爷们写的。其实中国的男性写的东西,多数是女性化的。一千多年前的花蕊夫人早就痛骂过:“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二十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九百年后,秋瑾又接着诘问:“肮脏尘寰,问几个男儿英哲?算只有蛾眉时闻杰出。”秋瑾生活的时代,人们已经痛感中国的极度女性化,因此涌现出一批豪侠刚烈女士,以夸张的男性化生活姿态向传统社会挑战。秋瑾身为女性,但她时时反抗命运加给自己的性别身份。她恨苍天“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她说,“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又宣称“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在当今文化界,葛红兵说过一句话我深表赞同,大意是中国现在流行两种散文,一种是小女人散文,另一种老男人散文。这种状况与社会风气总不能说是毫无关联吧,现在有些小男人如果不骂秋瑾是“疯子”、“变态”的话,真是连上吊都解不开裤腰带的。这是当代中国的男人们自当引以为深思的。
秋瑾(1875—1907)

1907年7月15日凌晨,一位女英雄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英勇就义。她,为了挽救民族危亡,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时年仅32岁。她,就是我国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巾帼英雄秋瑾,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

秋瑾出1875年生于绍兴的一个小官僚地主家庭。她少年时热情而倔强,最钦佩历史上的“巾帼英雄”。义和团运动失败以后,本已满目疮痍的神州大地,更是危象丛生。秋瑾救国情切,愤然赋志:“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她不愿“与世浮沉,碌碌而终”,热望把裹在头上的妇女头巾换成战士的盔甲,像花木兰那样,效命疆场;她曾感慨地说:“人生处世,当匡济艰难,以吐抱负,宁能米盐琐屑终身其身乎?”1904年,她毅然冲破了封建家庭的束缚,只身东渡日本求学。

在日本,秋瑾积极地投入了中国留学生的革命斗争。1905年8月同盟会成立后,她被推为同盟会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省主盟人。秋瑾还联络当时留日的女同学,组织“共爱会”,自己任会长。清政府勾结日本政府,颁布取缔中国留学生规则,压迫留日学生,秋瑾愤然回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1906年,她由徐锡麟介绍,加入了光复会。她和一些同志在上海设立革命机关,并主持《中国女报》,第一个提出创建“妇人协会”的主张,为近代妇女解放吹响了第一声号角。

1906年,秋瑾返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大通学堂原为徐锡麟、陶成章等创办,是光复会训练干部、组织群众的革命据点。在大通学堂,秋瑾为了进一步训练革命力量,成立了“体育会”,招纳会党群众和革命青年,进行军事操练,并积极联络浙江各地会党,组成“光复军”,推举徐锡麟为首领,秋瑾任协领,积极地进行起义的筹备工作。

1907年5月,徐锡麟准备在安庆起义,秋瑾在浙江等地响应。但徐锡麟起义计划泄露。7月6日,徐锡麟仓促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在安庆发动起义,由于准备不足,起义很快失败,徐锡麟也被捕牺牲了。安庆起义的失败,使秋瑾主持的浙江地区起义计划完全泄露,形势十分危急,同志们劝她暂避一时,她决心做中国妇女界为革命牺牲的第一人,坚决留在大通学堂与前来包围的清军作殊死战斗。因寡不敌众,秋瑾不幸被捕,于1907年7月15日英勇就义。
秋瑾诗选

《月》
一轮蟾魄净娟娟,
万里长空现晶奁。
照地疑霜珠结露,
浸楼似水玉含烟。
有人饮酒迎杯问,
何处吹箫倚槛传?
二十四桥帘尽转,
清宵好影正团圆。
《梅1》
本是瑶台第一枝,
谪来尘世具芳姿。
如何不遇林和靖?
飘泊天涯更水涯。
《梅2》
冰姿不怕雪霜侵,
羞傍琼楼傍古岑。
标格原因独立好,
肯教福贵负初心。
《读书口号》
东风吹绿上阶除,
花院箫疏夜月虚。
侬也痴心成脉望,
画楼长蠹等身书。
《望乡》
白云斜挂蔚蓝天,
独自登临一怅然。
欲望家乡何处似?
乱峰深里翠如烟。
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万里乘云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韵
漫云女子不英雄,万里乘风独向东。
诗思一帆海空阔,梦魂三岛月玲珑。
铜驼已陷悲回首,汗马终惭未有功。
如许伤心家国恨,那堪客里度春风。
鹧鸪天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寻知音。
金瓯已缺终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赤壁怀古
潼潼水势向江东,此地曾闻用火攻。
怪道侬来凭吊日,岸花焦灼尚余红。
去常德州中感赋
一出江城百感生,论交谁可并汪伦?
多情不若堤边柳,犹是依依远送人。
秋海棠

栽植恩深雨露同,一丛浅淡一丛浓。
平生不借春光力,几度开来斗晚风?
赋柳
独向东风舞楚腰,为谁颦恨为谁娇?
灞陵桥畔销魂处,临水傍堤万万条。
杜鹃花
杜鹃花发杜鹃啼,似血如朱一抹齐。
应是留春留不住,夜深风露也寒凄。
残菊
岭梅开候晓风寒,几度添衣怕倚栏。
残菊由能傲霜学,休将白眼向人看。
红毛刀歌
一泓秋水净纤毫,远看不知光如刀。
直骇玉龙蟠匣内,待乘雷雨腾云霄。
传闻利器来红毛,大食日本羞同曹。
濡血便令骨节解,断头不俟锋刃交。
抽刀出鞘天为摇,日月星辰芒骤韬。
斫地一声海水立,露风三寸阴风号。
陆专犀象水截蛟,魍魉惊避魑魅逃。
遭斯刃者凡几辈?骷髅成群血涌涛。
刀头百万英雄泣,腕底乾坤杀劫操。
且来挂壁暂不用,夜夜鸣啸声疑鸮。
英灵渴欲饮战血,也如块磊需酒浇。
红毛红毛尔休骄,尔器诚利吾宁抛。
自强在人不在器,区区一刀焉足豪?
满江红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
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
不因人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折磨。
莽红尘何处觅之音?青衫湿!
如此江山
萧斋谢女吟《秋赋》,潇潇滴檐剩雨。
知己难逢,年光似瞬,双鬓飘零如许。
愁情怕诉,算日暮穷途,此身独苦。
世界凄凉,可怜生个凄凉女。
曰:“归也”,归何处?
猛回头,祖国鼾眠如故。
外侮侵陵,内容腐败,没个英雄作主。
天乎太瞽!
看如此江山,忍归胡虏?
豆剖瓜分,都为吾故土。
翠楼怨
题王泽环亡姬遗像,因庚子兵乱,此像失职,后其友朱
望清见于市上,赎回归之。
寂寞庭寮,喜飞来画轴,破我无聊。
试展朝云遗态,费维摩几许清宵?
紫玉烟沉,惊鸿影在,历劫红羊迹未消。
赖有故人高谊,赎得生绡。
环佩声遥,纵归来月下,魂已难招。
故剑珠还无恙,黄衫客风韵偏豪。
自叙乌阑,遍征红豆,替传哀怨谱《离骚》。
但恐玉萧难再,愁煞韦皋。
剑歌
炎帝世系伤中绝,芒芒国恨何时雪?
世无平权只强权,话到兴亡眦欲裂。
千金市得宝剑来,公理不恃恃赤铁。
死生一事付鸿毛,人生到此方英杰。
饥时欲啖仇人头,渴时欲饮匈奴血。
侠骨棱(山曾)傲九州,不信太刚刚则折。
血染斑斑已化碧,汉王诛暴由三尺。
五胡乱晋南北分,衣冠文弱难辞责。
君不见剑气棱棱贯斗牛?胸中了了旧恩仇?
锋芒未露已惊世,养晦京华几度秋。
一匣深藏不露锋,知音落落世难逢。
空山一夜惊风雨,跃跃沉吟欲化龙。
宝光闪闪惊四座,九天白日暗无色。
按剑相顾读史书,书中误国多奸贼。
中原忽化牧羊场,咄咄腥风吹禹域。
除却干将与莫邪,世界伊谁开暗黑。
斩尽妖魔百鬼藏,澄清天下本天职。
他年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恃铁血主义报祖国。
失题
登天骑白龙,走山跨猛虎。
叱咤风云生,精神四飞舞。
大人处世当与神物游,
顾彼豚犬诸儿安足伍!
不见项羽酣呼钜鹿战,
刘秀雷震昆阳鼓,
年约二十余,而能兴汉楚;
杀人莫敢当,万世钦英武。
愧我年二七,于世尚无补。
空负时局忧,无策驱胡虏。
所幸在风尘,志气终不腐。
每闻鼓鼙声,心思辄震怒。
其奈势力孤,群才不为助。
因之泛东海,冀得壮士辅。
对酒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宝刀歌(1907)
汉家宫阙斜阳里,五千余年古国死。一睡沉沉数百年,大家不识做奴耻。
忆昔我祖名轩辕,发祥根据在昆仑。辟地黄河及长江,大刀霍霍定中原。
痛哭梅山可奈何?帝城荆棘埋铜驼。几番回首京华望,亡国悲歌泪涕多。
北上联军八国众,把我江山又赠送。白鬼西来做警钟,汉人惊破奴才梦。
主人赠我金错刀,我今得此心雄豪。赤铁主义当今日,百万头颅等一毛。
沐日浴月百宝光,轻生七尺何昂藏?誓将死里求生路,世界和平赖武装。
不观荆轲作秦客,图穷匕首见盈尺。殿前一击虽不中,已夺专制魔王魄。
我欲只手援祖国,奴种流传遍禹域。心死人人奈尔何?援笔作此《宝刀歌》。
宝刀之歌壮肝胆,死国灵魂唤起多。宝刀侠骨孰与俦?平生了了旧恩仇。
莫嫌尺铁非英物,救国奇功赖尔收。愿从兹以天地为炉、阴阳为炭兮,铁聚六洲。
铸造出千柄万柄宝刀兮,澄清神州。上继我祖黄帝赫赫之威名兮,一洗数千数百年国史之奇羞!
题芝龛记
其一:古今争传女状头,谁说红颜不封侯。马家妇共沈家女,曾有威名振九州。
其二:执掌乾坤女土司,将军才调绝尘姿。花刀帕首桃花马,不愧名称娘子师。
其三:莫重男儿薄女儿,平台诗句赐娥媚。吾骄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曾有此。
满江红
肮脏尘寰,问几个男儿英哲!算只有蛾眉队里,时闻豪杰.良玉勋名襟上泪,云英事业心头血.醉摩挲长剑作龙吟,声悲咽.
自由香,常思爇;家国恨,何时雪.劝吾侪今日,各宜努力.振拔须思安种类,繁华莫但夸衣玦.算弓鞋三寸太无为,宜改革.
[编辑本段]6、电视剧
该剧海报
片名:秋瑾
地区:中国香港(TVB)
类型:历史人物
集数:20集
首播:1984年
主要演员:汪明荃 谢贤 任达华
剧情介绍
革命的豪情与浪漫的爱情,交织出清末革命女先烈秋瑾传奇的一生。
秋瑾〔汪明荃〕出身官宦,冰雪聪明,思想开放,她力倡女权、率先破除传统进学堂读书,还暗地习武。
偶然机会,瑾与金逸之〔刘江〕狭道相逢,两人互不相让,遂起争执,瑾不满其玩世不恭的态度,出言相讽,金不以为意,反以「夫人」戏称,瑾怒打狂徒,却为金制服,大出洋相。日后,两人纵有相遇,总是斗气收场。
后瑾邂逅翩翩风度的王廷钧〔谢贤〕,一见钟情,经自由恋爱而结合。出嫁前夕,瑾母透露瑾与金曾指腹为婚,瑾追忆初遇情景,不禁怅然。婚后,两人赴港蜜月,因而认识孙逸仙、陈少白〔任达华〕等革命先驱者,接受革命启蒙。不久,再与金不期而遇,且发现他为孙等至交,瑾惊讶不已。
王往北京捐官,瑾随夫居北京,又遇金,亦结识徐锡麟等反清义士,备受影响,开始对满人深恶痛绝。王急功近利,思想、作风与正直纯良的瑾逐渐拉远,后来更与另一女子闹出不寻常关系,瑾忍无可忍,婚姻破裂。
瑾逃情往日本留学,金遽失瑾,始顿悟爱瑾已深,乃抛却一切,赴日寻瑾,两人共堕爱河。及后,瑾发现金乃满州贵族后裔,内心痛苦万分,后终毅然舍弃,回国革命。
瑾返国后,以办学为名,实则积极进行地下革命,受到清廷密切注意。及后徐锡麟等被捕,瑾被牵连下狱。金闻讯,返中国冒死相救,未果。瑾终被判枪决,临终受审,慷慨陈词,且绝笔「秋风秋雨愁煞人」为口供,然后从容就义。
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汉侠女儿,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厦门。秋瑾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她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 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同年7月15日,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
http://baike.baidu.com/view/5999.htm

满江红秋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这首词写于秋瑾赴日留学前一年的1903年,表达的是炽烈的爱国情感,风格豪迈而沉郁,不加雕饰却感人至深.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可算作名句.词才写成了110年,千古名句有待时间检验.

小住京华①,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②,八年风味独思浙③。苦将侬,强派作蛾眉④,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⑤!算平生肝胆⑥,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⑦!

【作者简介】

  秋瑾(1875-1907),浙江绍兴人,别署鉴湖女侠。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注释】

  ①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为京华。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八年风味独思浙:应为“独思浙八年风味”的倒装。指作者在浙江时过的貌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④娥眉:漂亮的女人,美女。指作者当时的贵妇人身份。

  ⑤烈:刚烈。 

  ⑥肝胆:指真诚的心。

  ⑦青衫湿:唐白居易《琵琶行》中有“江州司马青衫湿”句,指眼泪打湿了衣服。

【翻译】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欣赏】

  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片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巾。作者虽是女子,但“心却比,男儿烈”,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现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何处去找知音?如果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到怎样的折磨?想到这一点,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这首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片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巾。作者虽是女子,但“心却比,男儿烈”,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现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何处去找知音?如果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到怎样的折磨?想到这一点,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这首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满江红·小住京华》是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所写的一首词。该词作于1903年。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1]
作品名称
满江红·小住京华
创作年代
清朝
文学体裁

作者
秋瑾
作品原文
满江红1·小住京华2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3。四面歌残终破楚4,八年风味徒思浙5。苦将侬6、强派作娥眉7,殊未屑8!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9。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10。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11当磨折。莽12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13![1]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唐朝名《上江虹》,后改今名。
小住京华:到京不久。小住,暂时居住。京华,京城的美称,这里指北京。
秋容如拭: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歌残终破楚: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
八年风味徒思浙: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八年,作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湖南结婚,到作词时恰好八年。徒,空,徒然。
苦将侬:苦苦地让我。
蛾眉:美女的代称,这里指女子。
殊未屑:仍然不放在心上。殊,还,仍然。未,不。屑,顾惜,介意。
烈:刚正,不轻易屈服。
因人常热:为别人而屡屡激动。热,激动。
末路:路途的终点,比喻失意潦倒或没有前途的境地。
莽(mǎng):广大。
青衫湿:失意伤心。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青衫,唐代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为官职最低的服色。[2]
白话译文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1]
创作背景
秋瑾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廷钧。王廷钧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1898年前后王廷钧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秋瑾的生平事迹

从大家闺秀,到缔结婚姻,最后走向革命,秋瑾何以如此?我以为有以下四点原因:

一,从小家庭培养起的豪爽性格,使她有强悍的一面。秋瑾出生于官宦世家,母家也是江浙望族,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但秋家对女儿的教育,却不像传统那么刻板,不仅让她读书识字,还由其跟人骑马射箭。相当开明。这样的家风,使得女子的视野较一般妇女大得多。

二,婚姻生活的隔阂,使秋瑾进一步将眼光投向外界。秋瑾21岁结婚,起初,与王子芳感情还好,后来,两人相处就不大如意了。经常会有一些争吵。王子芳可能按传统妇德要求秋瑾,秋瑾从小受独立教育长大的人,当然不会受制于条条框框。

比较著名的是,秋瑾夫妇北京就职时,秋瑾就有过坐车看戏的壮举。当年轰动全城。彼时,女人还是不能抛头露面那一套,秋瑾更是上层妇女,要引为表率的,却公然坐车看大戏,其胆气豪情可见。然而在当时,确实是不可思议的。


加之王子芳花天酒地,甚至有时彻夜不归,秋瑾更加失望了。

三,亲见八国联军侵华,激起了挽救民族危亡的使命感。“红毛人(洋人)这样厉害,中国人成了它的奴隶。”秋瑾看得明白,字字清醒且锥心。而当时孙中山革命已经吹响,大时代下,秋瑾面对这样激荡的浪潮,只差迈步出去了。


四,结识吴芝瑛,毅然出走日本,就此坚定走向革命道路。是年,秋瑾29岁。临行前,丈夫王廷钧还将秋瑾的财物行囊藏起来,以期阻止自己心意已决的妻子。同为女杰的吴芝瑛资助了秋瑾。

包括秋瑾留日,也与吴芝瑛有关。秋瑾很多新思想的接触,对日本的了解,都来自吴芝瑛和她的丈夫。他们助推秋瑾走上了海阔天空的人生世界。

秋瑾(1875-1907),女,字竞雄,号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我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她从小崇拜岳飞、文天祥、花木兰、秦良玉等民族英雄和女中豪杰,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留下了许多充满强烈爱国思想和饱满革命热情的诗篇。

1904年夏,秋瑾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她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

1905年,秋瑾回国加入光复会。同年7月再赴日本东京,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翌年归国,在上海参与创办中国公学。

1907年1月她创办我国第一份妇女报刊——《中国女报》,号召妇女为争取解放而斗争。1907年2月回浙江,接任绍兴大通学堂督办,与徐锡麟共筹在皖、浙两地发动武装起义。

为有效组织武装起义的力量,秋瑾整顿光复会组织,联络会党势力,组织“光复军”。她将光复会会员分成16级,以“黄祸源溯浙江潮,为我中原汉族豪,不使满胡留片甲,轩辕依旧是天骄”这首七绝诗中的前16字分别作为16级的表记。

她还秘密编制《光复军军制》,将光复军全军分为8军,以“光复汉族,大振国权”8字分别作为各军的表记。

她与徐锡麟联系,制定了皖浙起义计划,“以安庆为重点,以绍兴为中枢”。大通学堂成为当时浙江革命的大本营。

1907年7月6日,安庆起义失败,7月13日清兵包围大通学堂,秋瑾不幸被捕。她坚贞不屈,怅恨自己壮志未酬,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绝命诗,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辛亥革命后,在她就义处建立起了秋瑾烈士纪念碑,烈士灵柩定葬于杭州西湖西泠桥畔。20世纪50年代迁葬杭州鸡笼山辛亥革命烈士陵园,现西泠桥畔立有秋瑾烈士全身塑像,接受世人缅怀。

1912年12月孙中山莅临杭州亲往秋社致祭,题赠挽幛“巾帼英雄”。1939年周恩来巡视浙江,在绍兴题词“勿忘鉴湖女侠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号召世人向秋瑾学习。

扩展资料:

秋瑾死后不久,《小说林》杂志就连续刊出了多种以秋瑾为题材的小说和戏曲。小说有包天笑的长篇连载《碧血幕》,吴梅、龙禅居士的杂剧《轩亭秋》、《碧血碑》、啸卢的传奇《轩亭血》等。

其他相关题材的小说有静观子的《六月霜》、尚武静观自得主人的《女铜象》、红叶的《十年游学记》、哀民的《轩亭恨》、无生的《轩亭复活记》(后改题《秋瑾再生记》);

戏曲有悲秋散人的杂剧《秋海棠》、伤时子、萧山湘灵子及古越嬴宗季女的的传奇《苍鹰击》、《轩亭冤》、《六月霜》。

中华民国成立前后,进化团和春阳社两家文明戏剧团首先演出《秋瑾》,随后新民社、民鸣社、开阳社、启明社等剧团也相继上演。

1919年4月,在鲁迅著作《呐喊》的《药》一文中的夏瑜“夏”与“秋”相对,“瑜”与“瑾”相对,便是影射秋瑾其人。

1936年冬,夏衍写出了第一个话剧本《自由花》,后在40年代改名为《秋瑾传》。1940年“三八”妇女节时在延安上演了四幕话剧《秋瑾》。

1981年辛亥革命七十周年,中国戏剧舞台更出现一阵“秋瑾热”:

北京京剧院二团的《风雨千秋》、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二团的《秋风秋雨》、浙江歌舞团的《秋瑾》、杭州话剧团的《秋瑾》、江苏省昆剧团的《鉴湖女侠》、天津市京剧三团的《鉴湖女侠》、安徽芜湖市梨黄戏剧团的《鉴湖碧血》等。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巾帼英雄”——秋瑾

1、秋瑾在北京最惊世骇俗之举是“上戏园子”。当时的宅门女性都是在家中听“ 堂会”,不可能抛头露面去戏园子。

戏园子也不卖“昆客”的票。秋瑾坐着西式的四轮马车去听戏,开创了上层社会女性进戏院的先河。

2、在日本,秋瑾结识了不少进步、探索革命真理的青年,组织起“共爱会”,参加反清秘密团体“三青会”,会晤了孙中山,和黄兴、喻培伦等人一起加入了同盟会。

为救国救民而积极奔走。对于这些,王廷钧均有所闻,极力反对,两人思想的距离越来越远。秋瑾在日本三年,两人从无书信来往,夫妻关系名存实亡。

1906年冬秋瑾听说王廷钧纳妾的消息,反而高兴,觉得有了与王廷钧脱离 关系的理由。于是,她给大哥秋誉章写了一封信,请大哥代她办理离婚。

秋誉章几经奔波,由于王廷钧的阻碍,离婚之事未成。1907年春,秋瑾由日本回国,为联络光复会、洪江会以及策划平礼起义事宜,女扮男装,潜往长沙。

住在朋友家里,人们都称其“秋伯伯”。其时,她曾去王廷钧家看望子女。王家人以为她穷途归来,回心转意,盛情接待,希望夫妻破镜重圆。

但又暗中监视,不让她再次出走。秋瑾借口出去看戏,从后门溜出,沿湘江乘船而去。秋瑾此次的湘潭之行,便是她与王家的诀别。

3、秋瑾受刑的过程中,吃尽苦头,然而她始终都是守口如瓶,坚持不向封建社会低头,在狱中秋瑾本可只需要低头就可以免收皮肉之苦的,然而她并没有因此而胆怯。

她宁死都不愿意屈服,都不愿意低头认罪,她在残酷的淫威和刑法之下任然坚守自己的革命精神,为良知和正义做出牺牲。

秋瑾受刑的过程无论多么惨痛,他都没有放弃自己的革命事业,她情愿毅然而然的走上刑法场的断头台,用自己的热血唤醒民族的反抗意识。

秋瑾可以称之为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民主革命家,在秋瑾受刑前的唯一要求就是要给自己留下一点最后的尊严。

秋瑾受刑前的唯一要求就是可以在自己死后不要剥光她的衣服,让她的遗体暴露在大众的视野之中,她不怕流血牺牲,却怕自己死的毫无尊严。

在审讯秋瑾的公职人员之中,好在还有良心尚存的,他们为自己处置女侠的行为感到忏悔,秋瑾受刑的日子,成为了全国人民祭奠秋瑾的日子,她的事迹将会永远的流传下去。

4、秋瑾在湘乡荷叶塘和湘潭两地苦度了六七年时光,生下一儿一女。尽管王家生活优裕,但她与周围的人毫无共同语言,内心异常苦闷。

在感情方面,她极力排拒王廷钧,对其言行嗤之以鼻。后者屡遭冷落,又无力抗衡,便另寻温柔之乡,流连 秦楼楚馆,攀折倡条冶叶。

这世界原是非常奇怪的,评议同样一件事,人们所持的却往往是双重标准。王廷钧不是蔡松坡那样伟大的革命家,也不是苏曼殊那样潇洒的名士,他眠花宿柳,风流便成下流。

5、秋瑾嫉恶如仇,平日最看不惯男人蓄妾的陋俗和嫖妓的淫性。据 冯自由的《 革命逸史》所记,当年,湘人陈范家中饶有资财,携二妾湘芬和信芳远赴东瀛。

红袖添香读洋书,好不惬意,秋瑾哪能看得惯他这副德性?她认为陈范拥妾而骄是玷污了同胞的名誉,便极力促成湘芬和信芳脱离了陈范的掌控,从此人格独立。

后来,陈范见利忘义,竟将女儿 陈撷芬许配给广东富商廖某为妾,又是秋瑾公开反对,使婚事泡了汤。另据徐自华的《秋瑾轶事》所记,有一次,她们同游上海张园。

小憩品茗时,秋瑾见一名留学生挟一名雏妓乘车而来,在这花娇柳媚之地,露出一副轻狂放浪之态,她忍无可忍,立刻上前用日语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

那人还算识相,赶紧灰溜溜地走了。徐自华静观这一幕,不由得打趣秋瑾横加干预是“真杀风景”。秋瑾则爽爽脆脆地回答道:“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秋瑾可以说是近代一个传奇女性,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永远为世人所尊敬。1907年7月6日,安庆起义失败七天后秋瑾不幸被。在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是近代的花木兰。但是秋瑾出身确实不错,官僚世家,可她毅然走向了革命的道路,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秋瑾,字竞雄,号鉴湖女侠。1875年11月出生于福建省云霄县城紫阳书院,她家是官宦世家,从她曾祖父起就开始做官,父亲也做到知州的位子。在这样的家庭中,她能受到很好的教育,她从小就和哥哥们一起读私塾,加上母亲的教导,她有很深的传统文化根底。

秋瑾从小就十分喜欢看花木兰、梁红玉等女英雄的故事,这些巾帼女英雄的事迹对她影响相当深刻,也为她后来参加革命奠定了基础。

长大成人的秋瑾在家人的安排下,成亲了,她嫁的人当然也是官员了。秋瑾从一位管家大小姐成为了官太太,本可以过着相夫教子的生活,但是大环境对她产生了影响。

当时中国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无数的国土被列强占领。我国百姓在列强面前根本没有丝毫的人权,这对秋瑾影响很大,她绝心通过另外一条路,改变中国。

1904年春,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秋瑾冲破夫家重重阻挠,毅然放弃锦衣玉食的生活,只身漂洋过海,留学日本。秋瑾从东京到横滨,先是参加了旨在“推翻满清,恢复中华”的“三合会”,接着组织了“唤醒国民,开化知识”的“演说练习会”,创办了“鼓吹民主革命,妇女解放”的文学杂志《白话》,又重组了“旨在反抗清廷,恢复中华,主张女子从军”的“实行共爱会”,提出“结二万万妇女同胞”的目标。




1905年3月,秋瑾加入到光复会,不久就见到了孙中山,秋瑾速记加入到了同盟会,而且还被选为浙江分会主盟人,自此开始轰轰烈烈的革命。

1905年底,秋瑾回国,旋即开始奔波于上海和绍兴之间,进行实际的、频繁的革命活动,她十分注重对革命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并且设立了学务公所,将革命的宣传活动融入到教学之中去。在第二年9月秋瑾创办了宣扬革命和提倡女权运动的《中国女报》。



这是中国第一份为女子发声的报纸,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凡响,尽管这个报纸办了两期就因为资金问题而停办了,但是秋瑾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确实令人佩服。


1907年2月,秋瑾回到绍兴主持大通学堂。在当时,大通学堂是清末革命团体光复会在浙江的活动大本营,因为有官府认可的资质,对于革命力量的隐藏极其有利。自此,她“以浙事自任”,当任了浙江革命活动的实际领导者。

为筹备皖浙起义,秋瑾一方面利用学堂,训练浙江各地的会党首领和骨干,培训他们成为光复军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在杭州的新军和军事学校中发展会员,为起义准备军事干部;同时,积极响应萍浏醴等地的武装起义,做好联络工作。另外,她亲自拟定了光复军制,起草了檄文、告示,商定起义路线。

因种种原因,7月6日,徐锡麟领导的安庆起义失败。10日,尽管已知自己可能被捕,但秋瑾拒绝离开绍兴的劝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她毅然留守大通学堂。13日下午,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她坚不吐供,仅书“秋雨秋风愁煞人”以对。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秋瑾的精神影响了一代人,此后的辛亥革命中,出现了女子敢死队决死队,而秋瑾也被称之为辛亥三杰之一,是杰出的华夏先烈和女英雄

她本出身名门望族,但是为了中国的前途,她毅然抛弃优越的生活,走向革命的道理,宁死不屈,这是伟大的歌名女性。

光绪二十六年(1900),王廷钧纳资为户部主事,秋瑾随王赴京。不久,因为八国联军入京之战乱,又回到家乡荷叶。次年在这里生下第二个孩子王灿芝(女)。光绪二十九年,王廷钧再次去京复职,秋瑾携女儿一同前往。1904年夏,她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先入日语讲习所,继入青山实践女校。并在横滨加入了冯自由等组织的三合会。 在日本期间,秋瑾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和刘道一等组织十人会,创办《白话报》,参加洪门天地会,受封为“白纸扇”(军师)。 光绪三十一年,秋瑾归国。春夏间,经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徐锡麟、秋瑾先后加入光复会后,国内革命形势有了迅速的发展。[1]光绪三十一年七月,秋瑾再赴日本,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翌年归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不久,任教于浔溪女校。同年秋冬间,为筹措创办《中国女报》经费,回到荷叶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笔经费,并和家人诀别,声明脱离家庭关系。 秋瑾1907年1月14日创刊
其实是秋瑾“自立志革命后,恐诛连家庭,故有脱离家庭之举,乃借以掩人耳目。”是年十二月(1907年1月14日),《中国女报》创刊。秋瑾撰文宣传女解放主张提倡女权,宣传革命。旋至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文章标题: 秋瑾的文化水平如何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2428.html
文章标签:水平  秋瑾  文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