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9-10 11:39:07 | 作者:珠宝匠家的J先生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0次
珠宝匠第602篇原创科普
(如需转载,请加运营微信:zhubaoj02)
最近,J先生在市场上淘到一个好玩的小物件。
它造型似牙,头部粗大,尾端尖锐,上面饰有纹样,小小的,十分精致。
当然,它还有一个令人难以理解的名字:玉觿(音:xī),据说,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那么,究竟何为玉觿?它在古代又有何用途呢?
在说玉觿之前,我们先来聊聊古人的服饰。
在古代,早期的服饰上是没有纽扣的,只在衣襟处缝制了几根用来系结的小带子。
《说文•系部》:“衿,衣系也。”为了防止衣袍散开,也为了装饰,人们还在腰间增加了丝帛或是皮革所制的腰带。
不管是系带还是腰带,为了安全起见,打个死结是最牢靠的做法,否则走着走着衣带松散......那画面就太美了。
打成死结虽然不会出现走光的尴尬,但问题来了,解开的时候,光靠手指似乎十分费劲。
于是,一种头部粗大,尾部尖锐,名为觿的器物便应运而生。
《说文解字》曰:“觿,佩角,锐端可以解结”。从字面上看,觿的左边为“角”,说明它最早是用兽骨或动物牙齿制成的锥形物,后来,还出现了玉质的觿。
古人将尖细弯曲的一端,插入绳结的缝隙中,使绳子松动,绳结便可轻松地打开了。
《诗经》毛传中载:“觿,所以解结,成人之佩也。”除了作为解绳的工具外,随着时代的变迁,玉觿还被人们赋予了许多特殊的含义。
《诗经·卫风》中载:“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这里的佩觿,指的是古代男子成年的标志;
《礼记·内则》中载:“子事父母,左佩小觿,右佩大觿”。表示长大成人后,要侍奉父母,孝敬双亲;
《楚辞补注》中载:“行清洁者佩芳,德仁明者佩玉,能解结者佩觿,能决疑者佩玦。”说的是佩觿者,通常是善于决断、处置难题之人。
新石器时期
关于玉觿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新石器时期。
1977年,考古工作者在新石器时期良渚文化早期吴县张陵山遗址上层墓葬中,发现了一件人形的玉觿。
这件玉觿从侧面看,呈人形,一头较宽,另一头较尖,呈扁平角状,两端采用透雕技法雕刻出镂空的丫形纹样,这件玉觿距今约有5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玉觿。
从材质上看,玉觿大多取自于天然材料,包括:兽骨、牙骨、玉石等等。其中,玉石较为稀少,且加工难度较大,所以,玉制觿可以说是当时的奢侈品。
这一时期的玉觿,头宽角尖是典型特征,是古人用来解结的工具,以实用性为主。
商代
商代的玉觿,在形制上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圆棒式,似锥;另一种则为弯形片状,下端尖锐,上端有孔,可穿绳系于身上;
下面这枚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的龙首纹玉觿,上端呈龙首状,下端呈双面刃状,器身刻有三角纹样,在头部有一镂空圆孔,可供佩戴之用。
相对于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的玉觿,造型及纹样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功能上仍以实用性为主,兼具装饰性。
西周
到了西周,玉觿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从造型上看,这一时期的玉觿,除了前朝时期的锥形和弯形外,前端呈龙形,尾部扭曲的龙形玉觿,逐渐流行起来。
纹样也较前朝更为丰富,出现了回纹、蝉纹、以及样式较为复杂的龙纹、凤纹等,有的玉觿上还刻有铭文。
比如,1990年,在西周虢国墓地孟姞墓中出土的“王白”玉觿,材质为青玉,前端呈龙形,龙张口躬身,龙腿前屈,龙爪着地,龙尾上卷,呈尖状。
玉觿两面饰有回纹、蝉纹,重环纹等,在玉觿外侧棱上刻有铭文“王白”二字,这件玉觿是虢国墓地出土的唯一的一件带文字的玉觽。
从功能上看,除了以实用性为主的玉觿外,还出现了具有象征意义的玉觿。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是玉觿发展的顶峰时期,造型、纹样、雕刻技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雕刻技法上看,宽端多采用镂雕,器身饰有阴线和浅浮雕云纹,镂空与各种简化的纹样相结合,使得动物的造型更加形象生动。
从造型上看,除了前朝时期出现的龙形玉觿外,还出现了刻有虎、牛、鸟等动物形象的玉觿,在其顶部雕有一孔,用于穿绳,可作为配饰系于身上。
在临淄商王墓中就曾出土战国玉觿,顶端便呈牛角形,圆口,口上饰有一孔,尾部呈尖状,身体弯曲成自然的曲线,素面光华,无纹样。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各国服饰风格迥异,玉觿除了传统的中原样式外,还出现了各具特色的秦式、楚式、越式。
比如下面这件出土于西安市长安区茅坡村的玉觿,顶端呈方形、尾部呈尖状,头身分布明显,两面均刻有方折线龙纹纹样,是典型的秦式龙纹玉觿;
而下面这件战国时期的白玉凤鸟纹玉觿,顶端为镂雕凤鸟,尾部尖锐如锥,器身采用阴刻技法雕刻“卷云纹”、“花蕾纹”等,具有典型的楚式玉觿特征;
虽然玉觿的造型多样,但绳结终究不算方便,所以,一种操作相对简单、名为衣带钩的器物在这一时期出现。
之前,J先生曾在文章:它曾改变了历史,是古人腰间的奢侈品,闲谈带钩发展史中专门介绍过这一器物。
在使用的时候,将带钩固定在皮制带身一端,钩首穿过革带另一端的小孔,革带开孔端有诸多小孔,可以根据腰围调节,与今天的腰带十分相似。
由于衣带钩的出现,古人便不再需要将腰带打成死结,玉觿逐渐失去了实用意义,慢慢演变成为一种象征身份与地位的装饰品。
所以,这一时期出土的玉觿,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多发现于高等墓葬中。
西汉
西汉,是玉觿发展的最后一个顶峰时期。造型精美、工艺精湛、数量丰富是这一时期玉觿的主要特征。
随着国家统一,秦式、楚式等样式各异的玉觿消失,玉觿的风格逐渐趋于统一,简单的细长牙状和宽三角成为主流。
下面这件出土于刘充国墓的凤首玉觿,弧形,顶端为凤鸟形,凤冠下有一圆孔,器身雕以卧蚕纹,轮廓规整,颇为精致。
汉代刘向的《说苑·修文篇》中记载:“能治烦决乱者佩觿”,从这里不难看出,这一时期的玉觿逐渐失去了实用性,成为人们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在南越王墓中就曾出土两件龙形玉觿,这两件玉觿被放置在手中,可见,这里的玉觿并不是用来解绳子的工具,而是作为手握被放置在手上。
东汉
东汉以后,玉觿逐渐衰落,造型相对前朝更加简约。
在山东济宁萧王庄墓群一号汉墓中曾出土一件玉觿,白玉材质,两端为褐色,较宽的一端正面饰有螭虎,背面饰有凤鸟,尾端成卷曲状,器身上刻有简单的阴线纹样。
随着衣带钩、带扣的流行,玉觿失去了用武之地,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明清时期
到了明清时期,受仿古风潮的影响,出现了大量的仿古玉觿。
这一时期的玉觿,已经不再具有实用性,成为了一种装饰性的饰品,无论是题材、造型,还是工艺,都较之前有了极大的提高。
造型多样,工艺精湛,线条流畅的玉觿更是数不胜数,即使到了今天也是难得一见的佳作。
(注:本文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推荐阅读: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