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果你是建文帝,如何避免燕王篡位

时间: 2021-09-06 02:58:2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4次

如果你是建文帝,如何避免燕王篡位

建文帝登基时,如果祖母马皇后还活着,燕王朱棣还敢造反吗?

靖难之役,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建文帝朱允文看到叔王们的权利都非常大,让他有一种危机感,于是下令削藩,也就是将权力掌握到自己手里,毕竟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更何况是帝王。(马皇后像)

但削藩政策触动了藩王们的利益,而且被削藩的皇叔下场都不好,这就让燕王朱棣为了自保,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也是为了告诉世人:我朱棣不是想篡位,是我的侄子听信小人的话,将我们老朱的江山搞得遍体鳞伤,我是出来收拾残局的。同时朱棣还说自己是马皇后的儿子,是嫡出的皇子,也是在为自己后面做永乐帝铺路。看到这里,试想下,如果马皇后还没死,朱棣还敢反吗?答案只有两个字,不敢!

燕王朱棣名不正,言不顺

据《明史》记载:后仁慈有智鉴,好书史。后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母仪天下,慈德昭彰。

马皇后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贤良淑德皇后,明史也给了她非常高的评价。马皇后从小家境殷实,父母死后被郭子兴收了义女(朱元璋职业生涯中的贵人),文化水平也非常高,属于知书达理,温文尔雅的女性。朱元璋南征北战的时候就一路相伴,可以说在军队中也是有一定的威望。

而且马皇后性格非常温和,深受百姓及群臣爱戴。举个例子,朱元璋在建立大明朝之后,杀伐之心很重,马皇后就经常劝谏他。当朱元璋因胡惟庸案要杀太子朱标的师傅宋濂时,马皇后就出面立保,最终宋濂才得以平安无事。朱元璋也想动刘伯温的时候,她也立马隐晦的告诉刘伯温让他赶紧离开是非之地,刘伯温也是立马辞官,多活了几年。(马皇后剧照)

因为马皇后关心百姓及群臣这个特点,导致她的威望很高,很多将领也愿意听她的。如果她坚定的站在朱允文这边,或者明确发布懿旨,老朱的后代不准窝里斗,我想这对朱棣来说是致命的。这也会导致朱棣发起这场战争的正义性及合法性荡然无存,而且连辩解的权力都没有,也就是朱棣名不正言不顺,是篡位的行为,会被所有人批判。

削藩或许将不会实施

马皇后是在太子朱标去世前就已经病逝,朱元璋也是再也没有立后以表达对马皇后的思念。朱元璋为了给朱允文留下一个太平盛世,将可能威胁到皇权的功臣,斩杀殆尽。同时在朱元璋死之前,老二秦王,老三晋王也都病逝,燕王朱棣是资格最老的皇子。

如果马皇后在,或许朱元璋哪怕在朱标病逝后,都不会杀了那么多功臣,因为马皇后肯定会出面保下一部分,比如大将军蓝玉等。如果蓝玉活着,朱棣还敢反吗?估计朱棣就得掂量掂量自己的家底了。退一万步,如果马皇后无法阻止朱元璋清除功臣,时间点来到建文帝时期,或许削藩就不会进行。

削藩是为了将皇权集中,也是消除潜在的危险。如果马皇后依仗在军队里的威望,或许朱棣军队里就有不少受过她的恩惠,真正跟随战争的人可能就不多了。建文帝倚靠马皇后,心里就有底了,或许还会跟皇叔们关系处的非常好,毕竟有马皇后从中协调缓和。(朱棣像)

哪怕削藩势在必行,马皇后也会让朱允文不要对皇叔们赶尽杀绝,先来看看削藩的王爷们的下场:周王朱橚贬为庶人流放云南,湘王朱柏不堪受辱全家自焚,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缏都被贬为庶人流放到明朝边境。可以说朱允文对待叔叔们没有一点亲情可言,暴力过激,心肠硬的像石头。而恰巧马皇后是有慈爱之心,她说的话,相信朱允文肯定会听,或许削藩就变得结局非常圆满,中央集权也完成了,叔叔们也都愿意交出权力跟地盘。

结合这两点,朱棣在造反之前就得好好想想,天下民心都不在朱棣这,而且从历史上可以看出,朱朱允文心肠软,朱棣才勉强赢了,如果马皇后还在,借一百个胆给朱棣,他都不敢有所谋反之举。(朱棣剧照)

马皇后如果还在,朱棣起兵就是谋逆之举,同时或许连削藩都不会实施,因为马皇后可以掌控全局。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其实我们更应该先搞清楚马皇后是谁,她有什么能耐阻止朱棣造反呢?其次我们还需要搞清楚朱棣为什么要造反?最后还需要明白为何朱棣造反能够成功?

如果以上问题都弄清楚了,那才可以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个准确性的回复,所以接下来,我就带大家从这3个方面来深入了解一下靖难之役。

一、马皇后何许人也?

马皇后(1332—1382年),“有智鉴,好书史”,大约在1352年左右被义父郭子兴许配给朱元璋,后来在1368年朱元璋登基成为皇帝后,她也水涨船高成为马皇后。

马皇后主要的功绩就是帮助朱元璋处理好后宫事情,她“讲求古训”,在后宫治理方面是个能手,除了后宫治理之外,马皇后还有最大的优点就是给朱元璋做些提醒,防止朱元璋滥杀无辜。

比如朱元璋为了保住朱家江山,肆意杀戮功臣时,马皇后就多次建议朱元璋不要继续杀戮,朱元璋也还是听取了一些马皇后的建议。直到1382年马皇后去世之前,还依旧叮嘱朱元璋要“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并愿“子孙皆贤,臣民得所”,《明史》中对马皇后的评价是“母仪天下,慈德昭彰”。

纵观马皇后的一生,我们根据客观事实而言,其实她就是一个贤内助,对于权力的控制,她并没有什么建树,要说她活着,顶多也就是给皇帝朱允炆提些任用贤臣以及听取纳谏的建议,至于权利本身,还是掌握在朱允炆手上,因为马皇后从历史资料而言对权利并不感兴趣,也不会像武则天一样让朱允炆成为傀儡皇帝自己掌权。

单纯从马皇后的生平事迹以及能力而言,她对于控制朱棣或者靖难之役并没有什么决定性作用,换言之,也就是说即使马皇后在世,靖难之役一样要发生。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二、朱棣为何造反?

朱允炆原本是朱元璋大儿子朱标的第二个老婆生的孩子,朱元璋登基之后将朱标立为太子,可惜朱标太早就去世,去世后朱元璋才把朱标的第二个老婆扶正成为太子妃,然后立嫡孙子朱允炆为太子。

朱元璋这个操作,其实我是无法理解的,他的儿子朱棣,在朱标以及前三个哥哥相继去世之后,按理来说就是最年长的,而且朱棣战功赫赫,没有理由不立朱棣为太子,朱元璋的做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就让朱棣以及其余儿子都在内心有些许不满,只是不敢说而已。

后来朱元璋于1398年去世,朱允炆登基成为皇帝,这个年轻的皇帝史称建文帝,可是由于年龄太小,而且朱元璋只给他留下“三文一武”大臣来辅佐支持朱允炆处理朝政,可以说难度系数较大。

朱允炆没有贤臣相伴,自己还急功近利,一上任没有几天就开始削藩,对他的叔叔们权利进行限制收回,他的做法还相当残忍,先后将周王以谋反之罪直接贬为庶人,发配云南、齐王也是谋反,废为庶人、代王被废、湘王更是被逼得举家自焚。

削完这些之后他还打算继续削岷王、燕王朱棣,他的手段残忍,没有留下丝毫余地,已经彻底引起各地藩王反感,可是朱允炆还没有自知之明。

轮到朱棣的时候,原本朱棣也没有想造反,可是他派人收回了朱棣北平的兵权,还把朱棣的燕山三护卫严密控制,朱棣一看形势不对,再看看那些兄弟的结果,最终朱棣也是综合利弊不得已而谋反发动靖难之役。

三、朱允炆为何会失败?

原本朱棣手上所有兵力加起来也就十万左右,而朱允炆全国兵力差不多接近200万,实力悬殊如此之大,为何朱棣还能反败为胜呢?

其实这就和朱允炆的军事能力以及经验谋略有直接关系,年轻的朱允炆论经验以及手段谋略断然赶不上朱棣,关键身边还全是一群能力不足的大臣。

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允炆才开始就已经陷入悲哀之中。比如最开始朱允炆叫朱元璋留下来的武将耿炳文带领13万大军去平叛朱棣,原本按照当时实力而言,朱棣肯定要失败。

可是朱允炆倒好,眼看56岁的耿炳文被朱棣先后袭击损失三万兵马,就开始坐不住了,耿炳文一再强调要守城熬死朱棣,让他兵力耗尽,就可以不战而胜。

但是朱允炆断然不听耿炳文的,而是听取一个文臣黄子澄的建议用李景隆那个乳臭未干尚无作战经验的孩子作为主帅,最终导致朱棣运用游击战术将朱允炆十万大军逐渐消耗,再抽时间去内蒙古找到宁王朱权借兵八万,让朱棣实力雄厚,势不可挡,最终朱允炆大败。

也许你会好奇,全国接近200万的兵力,为何当时只有13万去平叛朱棣呢,这就和朱允炆削藩有很大关系,由于他的残忍手段让所有藩王都感到害怕,如今朱棣起兵造反,大家当然选择隔岸观火,没有人愿意插手帮忙,所以调遣兵马难,想要寻求支援更难。

在这样的形势下,基本相当于朱允炆已经失去军心,又怎么可能胜利呢?

结语

综上分析,我觉得即使马皇后尚且在世,她对整个靖难之役又能怎样控制呢?朱允炆是皇帝,即使马皇后对他好言相劝,朱允炆又何尝会听呢?至于朱棣,生命垂危,迫不得已,又凭什么听取马皇后意见不起兵造反?

所以历史始终就是历史,某件历史事件的发生,远远不是某个人可以阻止或者彻底改变的,而是需要整个大环境的配合,才可能将一件事情做成功。清朝时期的曾国藩看着朝廷腐败,自己用一生的努力去改变,到最后换来的一样还是自己累死,而国家依旧走向衰亡。

朱棣不敢造反。第一原因就是母子关系,亲情在制约,第二马皇后如果在世,她的权势也很大,由不得自己孩子胡来。
不敢。马皇后是一个很智慧的人,朱元璋对她很是敬重。朱棣看在马皇后的面上也不会造反,更何况马皇后如果在世,她的实力可以匹敌皇帝。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朱棣会估计朱标这个太子的存在,毕竟是兄弟。建文帝上位之后就开始削藩,遭到朱棣的责难,也是因为他是一个太皇孙的身份,而不是太子。
他依然是敢造反的,他已经做好了相应的准备,而且有非常大的野心和把握。

如果你是建文帝,如何避免燕王篡位呢?

建文帝朱允炆要避免朱棣篡位可以有以下几个措施:

一,学习汉朝的推恩令,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策略。藩王的儿子们都能分享封地,如果藩王不同意,他就会得罪了自己的那些嫡子之外的儿子,这些有了继承权的儿子们,也能牵制藩王,藩王们不可能个个都跟每个儿子翻脸。这样就能达到慢慢削弱藩王势力的目的。

二,对个别违法的藩王情节严重的,可以关押,还可以削减封地面积作为惩罚,可以提前把他们的爵位让他们的儿子承袭,这样,他们的爵位还在,但不是朱允炆的叔叔,而是朱允炆的堂弟。封地面积减小,这些不法藩王的势力也会减弱,又不至于太绝情,藩王们也会害怕。被关押的藩王爵位还在,因不法行为受到处分,他们应该会老实许多,也没有理由产生怨恨,别的藩王必定也无话可说,也会引以为戒。

处置那些不法藩王,本着真诚的解决问题的态度,而不是巧立名目、强加罪名达到削除诸王的目的。态度真诚,心态摆正,让藩王们心服口服,朱棣也就没有理由谋反。

三,朱棣几次上书要求罢免齐泰和黄子澄,朱允炆罢免了他们,但这两个人仍然居住在京师。既然已经罢免了这两个人,把他们安置在外地,这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又不是要杀了他们,能够安抚朱棣的情绪,让他退兵,这可以答应。

四,徐辉祖虽然是朱棣的小舅子,但他还是很忠于朱允炆。朱棣谋反,最大的阻力反而是徐辉祖,徐辉祖大败朱棣的军队。徐辉祖得胜之后,朱允炆把徐辉祖召回。徐辉祖离开前线战场,朱棣立刻反攻,朝廷军队很快被打败,朱棣的军队不久就打到南京。

徐辉祖和朱棣的关系密切,他只是打败朱棣的军队,朱棣还活得好好的。所以,只要朱棣还在,战事就没有结束,朱允炆应该命令前线将士不能放松警戒,必须团结协作,最好别让徐辉祖离开前线战场,即便没有杀了朱棣,只要能阻止朱棣南下,也能达到目的。

五,面对真正的谋反,朱允炆应该学习一些朱元璋的杀伐果决,恩威并重。施行仁政的同时,在平定谋反这样的事情上,手腕要硬。

朱元璋的杀伐果决,恩威并重就不需要说了,朱元璋很尊崇孔子和孟子,尊崇儒家学说,他在战争年代就经常祭拜孔子。朱元璋尊崇儒家学说,尊崇孔子和孟子,并不妨碍他该杀就得杀,甚至可杀可不杀也要杀。朱允炆哪怕学到朱元璋的一半杀伐果决,也不会输给朱棣。

可以收了燕王的兵权,手里没有了兵,就造不了反了,或者就是找一个人来牵制燕王
那就是把燕王朱棣软禁起来,不能把朱棣给杀了,那样会逼反其他的藩王,一直把燕王朱棣软禁到死,这种方法很灵活,也不极端。
我觉得在这时候应该召集一些文人墨客,并且也应该召集天下的各种人才,为自己出谋划策,然后再寻找一些优秀的武将,不断壮大自己的军队实力,而且也应该颁布一些利民的政策,得民心者得天下,再加上超强的实力,我觉得这样就能够避免燕王篡位。

如果你是建文帝,如何避免燕王篡位呢?

如果我是建文帝,我一定会遵从自己祖父的教导。如果我遵循自己祖父的教导,燕王自然无法威胁我的。 建文帝最大的悲哀就在于,他竟然认为朱元璋没有政治头脑。其实呢,如果削藩真的势在必行,而且刻不容缓,朱元璋为什么不不消藩呢?总不成,朱元璋不希望建文帝坐稳皇位吧?如果我是建文帝,在人们教唆我削藩时,我一定会仔细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朱元璋为什么会分藩?为什么在生前不帮自己去削藩?如果把这个问题思考通了,自然就不会犯后来的错误。

许多人习惯性的认为,朱元璋分封诸王是,所以建文帝上位必须马上削藩;否则就会危险之极。通常是因为我们上中学时,历史书上有几个片段,太深人心了。其实呢,那些历史片段,都是断章取意罢了。

我们看看汉朝刘邦,刘邦取得天下后,才恢复分封制。对于刘邦分封诸王,我们通常认为这是,无非是因为我们只看到晁错所说的,削亦反、不削亦反,早削早反,晚削晚反。


 

问题是,我们却常常忘了,刘邦死后,吕氏权势薰天,却只能让刘氏夺回权力;周勃、陈平如虎如狼,却只能任由文帝摆布,就是因为刘邦分封了诸王。事实上,周勃、陈平等人让文帝到长安当皇帝时。文帝都非常害怕,因为他实在没有信心驾驭周勃、陈平。但是他的亲信告诉他,现在天下还是刘氏的天下,有强大的刘氏皇族在,周勃、陈平不敢把你怎么样的?事实上,正是因为这种原因,文帝才敢到去当皇帝的。

许多人认为朱元璋分封诸王是错误的。不过是因为我们常常只看到历史的一部分,从来没有看到另一部分。换而言之,分封诸王是有很多弊端,但是在许多时候,不分封诸王,弊端更多。

朱元璋为什么要分封诸王呢?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大明帝国的都城在长江一线,而帝国的军事重心在长城一线。这种结果,就是政治重心与军事重心分离了,克服这种问题的简单方法,自然就是迁都。问题是,迁都是一个大工程,大明开国时国力困乏,无法做到这一点,所以就只能面对政治重心与军事重心分离的事实。

 

在这种背景下,分封诸王就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一切是显然的,帝国的政治中心在长江一线,帝国的军事重心在长城一线。不让皇帝的儿子、兄弟、叔叔坐镇长城一线,让谁坐镇呢?

朱元璋在分封诸王时,对诸王做了众多的限制。比如,在诸王所在地,还有众多由中央政府任命、指挥的军政长官,与诸王共同管理当地;再比如,分封王了众多王爷,他们各据一方,本身就可以互相牵制。

如果我是建文帝,我一定会遵从自己祖父的教导。如果我遵循自己祖父的教导,燕王自然无法威胁我的。
可以把他的兵权慢慢的给削弱,但是这个过程千万不要操之过急,要慢慢的来,毕竟人家作为一个藩王,肯定有势力在的
给燕王恩惠。不但不削燕王的藩,而且给其高官厚禄,让其养尊处优。
我会慢慢的削藩,而不会一下子就去掉藩王的职位和权力,避免引起藩王的注意。

如果建文帝没在大火中失踪,而是出来迎接朱棣,朱棣会怎么做?

建文元年,因为受到削藩的冲击,燕王朱棣决定起兵反抗,发动了靖难之役。这场战争历经四年之久,最终由于建文帝用人不当,导致朱棣兵临城下。等到朱棣进城以后,建文帝已经下落不明。

关于建文帝的下落,有的说在大火中自焚而亡,有的说趁乱逃走,隐藏到了寺庙中。但不管是哪种情况,总之朱棣没有见着活人。这让朱棣很不放心,于是多次派人去寻找,但始终无所获。

朱棣之所以寻找建文帝,并不是因为关心侄儿,而是担心自己的皇位。他心知肚明,自己是篡位,如果建文帝没死,有一天站出来指证他的话,那么朱棣就会遭受天下人唾骂。因此不管是死是活,朱棣都要知道,侄儿对自己是否还存在威胁。

其实建文帝的失踪,对朱棣来说是件好事。试想一下,如果建文帝没失踪,而是好好站在朱棣面前,那么朱棣是不好随意称帝的。毕竟建文帝是正统,朱棣带兵闯进宫,已经犯了忌讳,他更不敢当众杀了建文帝。

朱棣起兵的时候,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宣称齐泰、黄子澄等人是奸臣误国。那么如果建文帝没在大火中失踪,而是出来迎接朱棣,朱棣只有理由杀死齐泰等人,根本没理由夺位。

虽然在辈分上,朱棣是叔,朱允炆是侄,可一旦朱棣对建文帝不敬,也是会被判处死罪的。就算朱棣不顾亲情,他也要顾忌在场的人,不能落下口实。

众所周知,按照明朝的祖制,藩王是不能留在京城的。就算朱棣攻进京城,只要建文帝将齐泰等人交出去,朱棣处置过他们以后,便没有理由继续留在京城。那他会老老实实回去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建文帝当时真的没有失踪,而是迎接朱棣进城,那朱棣会怎么做呢?

首先,朱棣肯定不能随意称帝了,但他心里肯定是不服气的。毕竟名义上是“勤王”,实际却是要篡位,所以不夺得皇位,朱棣不会回去。可他又不能明目张胆伤害建文帝,这可怎么办呢?

在我看来,这种假设根本不会成立,为何这样说呢?因为朱棣志在夺位,他当然会事先假设各种情况的出现,其中最不利的一种,就是建文帝完好无损站在他面前。因此为了能成功夺位,朱棣不会让活着的建文帝,站在他面前。

很简单,举一个例子。

当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在弑兄杀弟过后,他派尉迟恭去通知李渊。尉迟恭是如何对李渊说的?他说:

“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

意思是说太子和齐王作乱,秦王是为了保护李渊,才不得已于玄武门起兵。而太子和齐王,也是在战乱中被诛杀,并不是李世民故意伤害兄弟。这让李世民从夺位者,一下变成了勤王的头号功臣。

李渊其实很清楚,这一切就是李世民策划的,但他没有办法,只好主动退位让贤。而李世民派尉迟恭去通知父亲,除了洗白自己以外,还是想给李渊施加压力。如果李渊坚持不肯让权,尉迟恭分分钟会以兵力施压。

现在我们再看朱棣,他打的旗号与李世民一样,都是指有人作乱,而自己才是勤王的功臣。因此就算建文帝没失踪,朱棣也不会让他活着。他可以安排人,随时找个机会,将建文帝杀死,之后再宣称,建文帝是在战乱中被杀,而自己最多就是救驾不及罢了。

只要建文帝一死,群臣必定拥立新君。建文帝的儿子还小,朱棣便可以随意指派心腹之人,以此为借口,怂恿群臣拥护自己为帝。一来他是朱元璋的亲生儿子,二来建文帝的心腹,已悉数被他或擒或杀,所以没人会反对。

综上所述,朱棣夺位已是板上钉钉,他历经四年,好不容易打进了南京城,绝不可能就这样回去。因此就算建文帝没有失踪,朱棣也不会放过他,他是不可能活着出来迎接朱棣的。

朱棣会先把他关到监狱,过段时间再放出来直接贬为庶人,或者杀掉。
如果朱棣不顾亲情会斩杀建文帝,也有另一种可能,为了稳定局势,会废除建文帝,封赏异地,让他做一个有名无实的皇族。
朱棣可能会明面上对他好,但是后面应该会把他软禁起来,因为他对朱棣的皇位有威胁。
还能怎么做?当然是表面上“担忧皇上龙体”,暗地里再想办法把建文帝搞死喽!历史上,建文帝在大火中“失踪”,被认为很可能就是当时权倾朝野的朱棣暗中下的手,所以如果建文帝没在大火中失踪,那么也就意味着朱棣的行动失败了。而实际的情况是,当时建文帝和朱棣之间的实力差距实在是太大了,建文帝翻盘的可能性是极低的。
文章标题: 如果你是建文帝,如何避免燕王篡位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1572.html
文章标签:燕王  你是  篡位  建文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