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欧阳建是东晋人还是明代人

时间: 2021-09-03 00:00:0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8次

欧阳建是东晋人还是明代人

欧阳姓氏的来源?/?

欧阳姓出自姒姓,《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说,欧阳氏是夏朝君主姒少康的庶子无余,被封于会稽,这便是早期的越国。

越国传至无疆时被楚国所灭。无疆的儿子名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今浙江省吴兴县),封为欧阳亭侯,于是他们便以欧阳为氏,其后代则称欧阳氏或欧氏。

欧阳姓以海鸟为图腾,郡望为渤海。 宋朝时,欧阳姓约有22万多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9%,排在第六十九位,为百家大姓之一,位列宋版《百家姓》复姓的第4席,人口总数居复姓首位。

当代欧阳姓的人口约88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7%,排在全国第一百四十九位。从宋朝至今1000年中,欧阳姓人口增长率呈下降的态势,这可能与欧阳复姓改单姓阳有关。

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广东省广州西部、湛江北部、河源、江西省彭泽县(彭泽县欧阳为欧阳“懿”后代,生七子,遂为彭泽县欧阳氏七庄,有10000人以上)、吉安、永丰、万载,湖北省枝江、荆州、潜江,这三省大约占欧阳姓总人口的80%。

其次分布于河南、陕西、四川、湖北等。湖南为当代欧阳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欧阳姓总人口的43%。全国形成了以江西、湖南为中心的欧阳姓聚集区。

现在,广东省欧阳氏宗人有居住在广州(从化),湛江(鸦翠)清远(连州),顺德均安。江苏省欧阳氏宗人有居住在丹阳西门外荻塘欧甲(司徒)、下坯欧甲(全州),金坛市直溪镇巨村村。

扩展资料:

欧阳姓历史名人:

1、欧阳询

欧阳询(557年—641年),字信本,汉族,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朝著名书法家、官员,楷书四大家之一。

南梁征南大将军欧阳頠之孙,南陈左卫将军欧阳纥之子,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湖南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

欧阳询与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

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于初学者,号为“欧体”。

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

2、欧阳修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

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3、欧阳建

欧阳建,字坚石,冀州人,石崇之甥。西晋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人,生年不详(据《鲁西南欧阳氏宗谱》载欧阳建生于二六九年),卒于晋永康元年,年三十余岁。

著有《临终诗》以及《言尽意论》,提出了古代唯物辩证观点。历任尚书郎、冯翊(今陕西大荔)太守,到赵王司马伦专权时,欧阳建想有所作为,欲立楚王,由是与司马伦有隙。

于是他与潘岳偷偷劝淮南王司马允诛杀司马伦,事泄,欧阳建全家不论老少都被斩首。临刑时,作诗文《临终诗》,甚哀楚。他曾提出“言尽意”的思想,否定语言不能表达事物的说法。

4、欧阳珣

欧阳珣(1081年——1127年),字全美,又字文玉,号欧山,学籍吉州庐陵,乡籍福建泉州晋江潘湖,欧阳詹之十世孙。他少聪而敏慧,稍长,就学于仁颖书院。

崇宁五年(1106年)丙戌与本邑储敦叙同登蔡凝榜进士,调崇安尉,有主簿者贫不妄取卒于官,欧阳珣倾囊以赈其行,人皆义之终。

丁父忧,珣立于灵堂前,其叶累百,人谓其忠孝两全。

5、欧阳瑾

欧阳瑾(1706~1780) 号予石,江西分宜松山防里人。少聪颖,出语惊人。清雍正十年(1732)乡试第二,次年中进士,任兵部主事,时年26岁。

以后40余年,一直在外做官,历任兵、刑、工、吏各部主事、郎中,太仆事、大理寺少卿,奉天府尹,顺天府尹,户部侍郎(正二品),仓场总督等职。

办事认真周密,清正廉洁,政绩卓著,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曾为之立传,称“中朝人士,莫不仰其清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欧阳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欧阳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欧阳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欧阳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欧阳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欧阳瑾

  欧阳姓的郡望为渤海,以海鸟为图腾。 宋朝时,欧阳姓约有22万多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9%,排在第六十九位,为百家大姓之一,位列宋版《百家姓》复姓的第4席,人口总数居复姓首位。当代欧阳姓的人口约88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7%,排在全国第一百四十九位。
  姓氏来源:
  欧阳是一个复姓。其远祖距今已有4000多年,得姓也已有2300多年了。《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说,欧阳氏是夏朝少康的庶子,被封于会稽,这便是历史上的越。越国传至无疆时被楚国所灭。无疆的儿子名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今浙江省吴兴县),为欧阳亭侯,于是他们便以欧阳为氏,其后代则称欧阳氏或欧氏。
  姓氏来源相关资料记载:
  唐太宗《欧阳氏谱序》:欧阳氏者,越王之裔,摇王之始也。
  北宋欧阳修撰《欧阳氏谱图序》
  欧阳氏之先,本出于夏禹之苗裔。自帝少康封其庶子于会稽,使守禹祀。传二十余世,至于允常,允常之子曰勾践,是为越王。越王勾践卒,子王鼠与立。自鼠与传五世,至王无疆,为楚威王所灭,其诸族子,分散争立。滨于江南海上,皆受封于楚。有封于欧阳亭者,为欧阳亭侯。欧阳亭,在今湖州乌程欧余山之阳。其后,子孙遂以为氏。汉高祖灭秦,得无疆之七世孙摇,复以为越王,使奉越后。
  《欧阳氏族谱原委序》
  尝读《史记·世家》按:欧阳氏,本颛顼之后,夏禹王之苗裔也。传五世,至帝少康,封庶子无余于会稽,使守禹祀。历夏、商、周,传二十余世,至无疆,为楚威王所灭。无疆子蹄复受楚封。居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侯,子孙遂以为氏,此欧阳氏因封受姓之所由来也。然其后,最显而可考者,在汉则有东越王摇,在晋则有冯翊太守建,在南齐则有屯骑校尉宝,在梁则有征南大将军、穆国公頠,在唐则有弘文馆学士、银青光禄大夫、开国公询,刑部侍郎、金紫光禄大夫通,在宋则有观文殿大学士、兵部尚书知青州军事、文忠公修。——民国十三年(1924)甲子岁姚星吾撰。
  欧阳六宗世次总歌选段: 因封受姓曰欧阳,道德文章百世芳。上溯黄帝及大禹,禹第五世名少康。 庶子无余封会稽,二十余世至允常。常子勾践封越霸,传衍六世乃无疆。 伐楚楚伐族属散,子蹄封欧余山阳。苗裔因之为姓氏,五世名摇汉封王。 涿郡太守分两派,千乘渤海号洋洋。千乘八世为博士,至歙伏法子复殇。 惟有渤海流庆远,曰举迹纯渡晋江。太守坚石名赫赫,外甥为着石崇亡。
  一、这个姓氏的最早的来源是越王勾践的七世孙。
  二、详解如下:
  欧阳姓为汉族姓氏,根据《姓氏考略》记载:"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由此可见欧氏和欧阳氏都是越王无疆的第二房子孙,【而越王无疆则是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
  欧阳是一个复姓。其远祖距今已有4000多年,得姓也已有2300多年了。《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说,欧阳氏是夏朝少康的庶子,被封于会稽,这便是历史上的越。越国传至无疆时被楚国所灭。无疆的儿子名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今浙江省吴兴县),为欧阳廷侯,于是他们便以欧阳为氏,其后代则称欧阳氏或欧氏。
  三、相关历史记载文献如下:
  《欧阳氏谱图序》
  【欧阳氏之先,本出于夏禹之苗裔。】自帝少康封其庶子于会稽,使守禹祀。传二十余世,至于允常,允常之子曰勾践,是为越王。越王勾践卒,子王鼠与立。自鼠与传五世,至王无疆,为楚威王所灭,其诸族子,分散争立。滨于江南海上,皆受封于楚。有封于欧阳亭者,为欧阳亭侯。欧阳亭,在今湖州乌程欧余山之阳。其后,子孙遂以为氏。汉高祖灭秦,得无疆之七世孙摇,复以为越王,使奉越后。
  
欧阳复姓出自姒姓。欧阳姓为禹王的后代。禹之子启建立了夏朝,传至少康,封支庶子于会稽,建立越国,战国时期越王无疆亡国于楚。无疆受封于乌程欧阳山之南。古代时以山南为阳,故称欧阳侯亭,其后代子孙遂为欧阳氏。

堂号
  画荻堂:宋朝的欧阳修,从小就死了父亲,家里很穷,上不起学堂,但是母亲非常希望他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于是决定自己教他,买不起纸张,母亲就以地作纸,以荻当笔,教他识字。经过刻苦的学习,欧阳修终于成为了著名的文学家和对朝廷有用的人。
历史名人
欧阳生:名容,字和伯。西汉千乘人,曾从伏生学今文《尚书》,为博士,授倪宽。他的后代也多出学者,其曾孙孙高、高孙地余均为博士,世代以研究《尚书》为特长,因此《尚书》世有欧阳氏学。
  欧阳询:唐朝唐州临湘人,入唐官至弘文馆学士,善书法,初学王羲之,八体尽能。后又做过太子率更令,故世称其书体为率更体。流传的碑刻有《九成宫醴泉铭》等。参与编纂《艺文类聚》一百卷。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宋朝人。天圣八年中进士甲科,官至参知政事。因议新法与王安石不和,退至颖川。博学多采,以文章闻于世。纂有《毛诗译本》、《新五代史》、《集古录》等,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后人辑有《欧阳文忠集》。
  欧阳子倩:名立袁。湖南浏阳人,演员、戏剧家。清朝光绪三十三年入日本明治大学商科学习,,光绪三十四年改入早稻田大学文科学习。辛亥革命后回国参加新剧同志会、春柳剧社,倡导新剧运动。解放后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研究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及中国舞蹈工作者协会主席。是中国戏剧运动倡导者和话剧的开拓者之一。1962年逝世。著有回忆录《自我演剧以来》、论文集《一得余抄》以及多个剧本。
  【姓氏源流】
  欧阳(ōu yáng 欧阳)姓源流主要出自夏禹: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长于姬水,所以以水名为姓。黄帝有4位妃子,生了25个儿子。元妃西陵氏,也就是发明养蚕的嫘祖,有个儿子叫昌意。昌意的儿子是颛顼。夏禹是颛顼的孙子。当时,洪水滔天,帝尧让颛顼的儿子鲧去治水。鲧用堵塞的办法治水,结果失败,被尧处死。舜向尧推荐鲧的儿子禹去治水,这时禹20岁。禹带领治水大军,利用疏导的方法,将洪水引进河道。大禹忠于王事,历经艰辛,辛辛苦苦32年,终于治好了洪冰。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成为历史佳话。
  尧死后,舜继承了帝位。舜年老后,让禹接了班。禹即位后,建都于安邑(今河南省安阳市),死后葬于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
  据一些家谱记载,欧阳姓的人尊奉夏禹为祖先,说他的儿子夏启建立了夏朝,数传至少康时,封支庶子孙于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建立越国。从此,这支夏禹的后代便在当地发展繁衍,并且经历夏商周几个朝代,一直王位相传。直到春秋时期,越王的王位传至允常时,有子名勾践,史称越王勾践,曾吞并邻近的吴国,参与中原地区的争霸,是历史上的一位著名人物。后来,从他25传至越王无疆,越国中衰,被楚国灭掉。亡国后的越国贵族中有人隐居不仕,有人则获得楚国的封赏,其中无疆之子蹄,便被分封到原越国境内的欧余山南(今浙江省湖州境内),为欧余亭侯。由于古人习惯称山南为阳,他及子孙也被称为欧阳。久而久之,他们便以欧阳为姓。
  【得姓始祖】
  无疆。欧阳氏是春秋时代著名的越王勾践的后裔。欧阳氏与欧(区)氏同出一源,都是越王无疆的子孙,而越王无疆,则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欧阳氏的得姓,大约有2000年的历史。根据《路氏》上的记载说,越王无疆的次子,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边,后代中有欧氏,欧阳氏。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欧阳姓出自姒姓,夏帝少康的庶子,受封于会稽,传至越王无疆时,为楚国所灭,无疆的儿子蹄,改封乌程欧余山南方,为欧阳亭侯,子孙就以欧阳为氏。据《郡望百家姓》记载,欧阳氏望族居于渤海郡,就是现在的河北省沧县。由此可见,欧阳氏和欧氏同出一源,都是越王无疆的子孙,而越王无疆,根据考证,则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换言之,欧阳氏和欧的得姓历史,大致2000年。故欧阳氏后人尊无疆为欧阳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欧阳姓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位列宋版《百家姓》复姓的第4席,其发祥地为渤海郡(今河北省沧县)。据《姓谱》载,越王勾践之后,支孙封于乌程欧阳亭(浙江湖州),其子孙以此地名为姓。欧阳氏中曾有“继固承迁五代史,勒碑刻铭九成宫”之誉,指的是宋欧阳修撰成《五代史》。唐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留芳史册。欧阳氏出自姒姓,战国时,越王勾践的六世孙越王无疆受齐人唆使,出兵伐楚,结果被楚灭,无疆也被楚军所杀。无疆的儿子们争夺王位,各居一方,次子蹄占得乌程(今浙江省吴兴县)的欧余山,由于位处山的南面,又称之欧余山之阳,自任为欧阳亭侯。他的子孙就用此封地为姓氏。其中有姓欧阳,有姓欧,有姓阳,甚至,有的姓欧候。汉时有欧阳生,字和阳,博通经史,为“欧阳学”的开创者;欧阳生之4世孙欧阳也余曾为王莽的老师。唐时有欧阳询,字信本,是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北宋有欧阳修,是著名的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据《郡望百家姓》记载,欧阳氏望出渤海郡。西汉时置郡,地点在今天的河北省沧县。当今,欧阳姓主要分布在江西省吉安、永丰、万载,湖北省枝江、荆州、潜江,广东省广州、河源,河南省新郑,四川省绵阳、遂宁,安徽省阜阳、滁州,湖南省长沙、浏阳、隆回,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滕县等地。湖北省枝江欧阳氏族为欧阳修长子欧阳发的后裔。现在,江苏省欧阳氏宗人大都居住在丹阳西门外荻塘欧甲(司徒)、下坯欧甲(全州)。至2000年5月8日,全市在籍的欧阳姓族人有1450余人(余略)。
  【历史名人】
  欧阳生:名容,字和伯。西汉千乘人,曾从伏生学今文《尚书》,为博士,授倪宽。他的后代也多出学者,其曾孙孙高、高孙地余均为博士,世代以研究《尚书》为特长,因此《尚书》世有欧阳氏学。
  欧阳歙:字正思,乐安千乘(今山东省高青东北)人。东汉光武帝宰相。为人廉恭礼让,以祖传“伏生尚书”任博士。王莽时任长社宰,后投更始刘玄任原武令。东汉建立后任河南尹,封波阳侯,后又迁升汝南太守。在汝南任官九年,教书育人,任用贤才,颇有政绩。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拜相,任大司徒。
  欧阳建:西晋哲学家,字坚石,渤海南皮(今河北省南皮)人。历任尚书郎、冯翊(今陕西大荔)太守,甚得时誉,后来被赵王司马伦所害。他曾提出“言尽意”的学说,认为“形不待名而圆方已著,色不俟称而黑白已彰”,客观世界是离开人的概念和语言而独立存在的,但语言概念又是人们用以说明客观世界的工具。他说:“诚以理得于心,非言不畅,物定彼,非名不辨。”驳斥了当时玄学家“言不尽意”的论点,即认为语言概念无法表达事物真相的一种看法。著作有《言尽意论》,载于唐朝人纂集的《艺文类聚》卷十九。
  欧阳询:唐朝唐州临湘人,入唐官至弘文馆学士,善书法,初学王羲之,八体尽能。后又做过太子率更令,故世称其书体为率更体。流传的碑刻有《九成宫醴泉铭》等。参与编纂《艺文类聚》一百卷。
  欧阳通:字通师,唐氏潭州临湘(今湖南省长沙)人,欧阳询之子。官兰台令,仪凤中累迁中书舍人,封渤海公,天授初转司礼卿判纳言事,二年为相,因反武承嗣为太子被害。。自幼丧父,母徐氏教其家虽贫,却能遍购父书,继父名,号“大小欧阳”。工于楷,尽得父法。晚年颇有矜重,以狸毛为笔,覆以兔毫,犀象骨做管。其传世作品有《道因法师碑》、《泉男生基志》等。
  欧阳詹:字行周(756-800),南安人。他天赋聪颖,博览群书,文章诗赋名噪一时,受到泉州刺史薛播、席相及福建观察使常衮的赏识和鼓励,上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冲破闽人不愿到外地应试做官的习惯。贞元八年(792年),欧阳詹以优异成绩荣登进士第二名(榜眼),同榜有贾×、韩愈等名士,时称“龙虎榜”。贞元十五年(799年),欧阳詹任国子监(即皇家贵族子弟高等学校)四门助教。所以人们尊称他为“欧阳四门先生”。欧阳詹虽英年早逝,但他才高学博,对福建文教事业有较深远的影响。《闽政通考》云,“欧阳詹文起闽荒,为闽学鼻祖”。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宋朝人。天圣八年中进士甲科,官至参知政事。因议新法与王安石不和,退至颖川。博学多采,以文章闻于世。纂有《毛诗译本》、《新五代史》、《集古录》等,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后人辑有《欧阳文忠集》。
  欧阳玄:字原功(1283-1357),别号圭斋,元浏阳人,欧阳万公后裔。官翰林学士,国子祭酒(主管教育的长官),以文章著名。修《宋史》、《辽史》、《金史》,有《圭斋文集》十六卷。《元史》有传。
  欧阳海:桂阳县两路乡(今欧阳海乡)人,家赤贫,7岁乞讨,8岁随父砍柴烧炭,分担家庭生活重担。1958年,欧阳海刚满18岁就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军仅三个月就加入共青团,一年后升任班长,不久又入党,曾三次荣立三等功,多次被评为“五好战士”,他领导的班也被评为“四好班”。1963年11月17日,部队进行野营训练,欧阳海班担任收容任务。18日清晨,欧阳海班随着炮连刚走进衡山某地的两山夹谷间,远方就传来282次列车呜呜的汽笛声,前面部队按照行军纪律,都闪到离铁路4米远的地方鱼贯前进。欧阳海也连忙关照全班:“火车来了,注意安全!”同时,看了看前边炮兵连的马匹,也已靠到山边前进。可是,当庞然怪物般的火车头呼啸着沿新月形铁道突然出现时,炮连最后一匹黑骡马惊怒了。驭手勒不住野性大发的牲口,被它拖着直往轨道上奔去,当奔至铁道上时,这匹驮着炮架的骡马惊惶地横在铁道上死也不动了。看到这一情况,火车司机紧急刹车,但由于巨大的惯性,列车仍风驰电掣般前进了一段。四十米、三十米、二十米,眼看马死车翻人亡的惨祸就要发生,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欧阳海不顾个人安危,以异乎寻常的敏捷,毫不犹豫地冲上铁轨,使尽全力,把惊呆的烈马猛往轨道外面推了出去。列车呼啸而过,安然无恙,而欧阳海却被卷入车底,左腿压断,身受重伤,倒在血泊中。经多方抢救无效,壮烈牺牲,年仅23岁。
  欧阳竟无:名渐(1871-1943),字镜湖,号竟无,江西省宜黄人。近代著名佛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人称“宜黄大师”。欧阳竟无毕生穷究佛学,初研瑜伽,中研般若,晚精法相唯识,实集佛学之大成。他在《竟无内外学》巨著中提出的“结论后的研究”的方法和“佛教宗教非哲学”、“法相唯识非一”的思想,在当时颇有影响。
  欧阳继修:本名阳翰笙(1902-1992年),原名欧阳本义,字继修,曾用华汉等笔名。四川高县人。黄埔军校教官,党支部书记。解放后任周恩来总理办公室副主任,全国文联副主席。文革中与周扬、夏衍、田汉同时被打为文艺界“四条汉子”,被囚禁9年。1979年恢复文联副主席,主持文联日常工作。在文艺界与茅盾齐名,他与郭沫若一样,都是四川籍文艺泰斗。写有社会科学著作2部、中篇小说8部、短篇小说10余部、电影剧本17部、话剧8部、诗歌200余首,著作颇丰。
  欧阳子倩:名立袁。湖南浏阳人,演员、戏剧家。清朝光绪三十三年入日本明治大学商科学习,光绪三十四年改入早稻田大学文科学习。辛亥革命后回国参加新剧同志会、春柳剧社,倡导新剧运动。解放后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研究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及中国舞蹈工作者协会主席。是中国戏剧运动倡导者和话剧的开拓者之一。1962年逝世。著有回忆录《自我演剧以来》、论文集《一得余抄》以及多个剧本。
  【郡望堂号】
  1、郡望
  据《郡望百家姓》记载,欧阳氏望出渤海郡。
  渤海郡:西汉时置郡,地点在今天的河北省沧县。
  2、堂号
  画荻堂:宋朝的欧阳修,三岁就死了父亲,家里很穷,上不起学堂,但是母亲非常希望他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于是决定自己教他,买不起纸张,母亲就以沙地作纸,以荻当笔,教他识字。经过刻苦的学习,欧阳修终于成为了著名的文学家和对朝廷有用的人。
  六一堂:欧阳修号六一居士,即“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其后裔将家族的堂名称为“六一堂”。
  渤海堂:欧阳氏望出渤海郡,故有此堂名。
  此外,欧阳姓的主要堂号还有:“载德堂”等。
  【欧阳姓宗祠通用对联】
  〖欧阳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渤海;
  姓启欧余。
  ——佚名撰欧阳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欧阳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石渠博士;
  渤海名流。
  ——佚名撰欧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千乘人欧阳生,字和伯,西汉今文尚书学“欧阳学”的开创者。伏生的弟子,世代传授尚书学,到他的曾孙欧阳高,被立为博士,曾在石渠阁讲论。一说,八代都是博士。下联典指西晋哲学家欧阳建,字坚石,渤海南皮人,有理思,具才华,在北州极有影响。历官尚书郎、冯翊太守,被当时人誉为"渤海赫赫,欧阳坚石"。著有《言尽意论》。后因谗言被赵王司马伦所杀。
  文章政事;
  独步庐陵。
  ——佚名撰欧阳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宋·欧阳修,庐陵人,中进士甲科,与韩琦同居相位,以文章冠天下,有《新五代史》、《毛诗本义》、《新唐书》等行世。
  北州高士;
  西汉名儒。
  ——佚名撰欧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欧阳建,才藻美瞻,擅名北州。下联典指汉·欧阳生事典。
  经传八世;
  字法二王。
  ——佚名撰欧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欧阳生事典。下联典指唐·欧阳询,工书法,学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于平正中见险绝。
  秘传汉晋;
  律吕阴阳。
  ——佚名撰欧阳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宋·欧阳发,欧阳修之子。师事如皋安定先生胡瑗,得古乐钟律之说。自有书契以来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及天文地理,无不悉究。
  〖欧阳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继固承迁五代史;
  书名刻石九成宫。
  ——佚名撰欧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省永丰县)人。撰有《新五代史》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下联典指九成宫,唐宫名。在陕西麟游县西。本隋仁寿宫。唐太宗贞观五年重修,为避暑之所,以山有九重,改名九成。六年得泉,命魏征作铭,欧阳询书刻石,称《九成宫醴泉铭》。永徵二年改万年宫。乾隆二年复旧名。
  鲤郡分支绵世泽;
  蚶江衍派振家声。
  ——佚名撰台湾省金门县(岛)欧厝村欧阳氏宗祠联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福建省泉州市蚶江欧阳氏五世裔欧阳文卿漂居金门,为金门欧阳氏开基祖。乾隆年间,祖籍泉州蚶江的欧阳氏族人在金门欧厝村营建“金门欧阳氏宗祠”,并镌刻敬祖思源的这副对联。
  〖欧阳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独步庐陵,文章政事;
  秘传汉晋,律吕阴阳。
  ——佚名撰欧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人。天圣年间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被贬知夷陵;庆历年间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改良政治,被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词作婉丽,承袭南唐遗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下联典指欧阳修的儿子欧阳发,字伯和,曾跟从胡瑗学习,得古乐钟律学说,又研究历代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及天文地理。后赐进士出身,官至殿中丞。此联易有逆序的版本(见下):
  律吕阴阳,秘传汉晋;
  文章政事,独步庐陵。
  ——佚名撰欧阳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另一版本)。
  母教儒学,循循善诱;
  世传尚书,炳炳扬名。
  ——佚名撰欧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欧阳修母,姓郑氏。修四岁而孤,母守节教育之。下联典指汉代学者欧阳生,事付伏生受《尚书》,授儿宽,宽授生子,世世相传,至曾孙高为博士。高孙地余,裔孙歙,复以传业显名。由是《尚收》世有欧阳氏学。
  母教留芳,泷冈作表;
  夫尸收葬,燕市衔哀。
  ——佚名撰欧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欧阳修四岁而父卒,其母守节抚孤,修作《泷冈阡表》显扬亲德。下联典指南宋·文天祥遇害,妻欧阳氏收葬夫尸于燕市。
  翰墨流香,佥信九成佳体;
  文章擅类,并传八大名家。
  ——佚名撰欧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欧阳询书刻石九成宫事典,称《九成宫醴泉铭》。下联典指上联典指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
  弱冠胪传,龙虎萃得人之榜;
  大儒纯孝,凤麟毓间世之英。
  ——佚名撰欧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晋江人欧阳詹,字行周,贞元年间,他年刚弱冠(二铲岁),与韩愈、李观等人联名登第,当时人称为“龙虎榜”。官国子四门(学校名)助教,后与韩愈同为博士。胪传,即胪唱,科举时,殿试之后,皇帝传旨召见新考中的进士,依次唱名传呼。下联典指北宋庐陵人欧阳观,字仲宾,欧阳修的父亲。少年时为孤儿,勤奋学习。性情仁孝,每年祭祀先人时都哭着说:“祭祀丰厚,不如奉养少薄。”咸平年间进士,历泗、绵二州推官,官至秦州判官。
  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
  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
  ——宋·朱熹撰福建省泉州市欧阳氏宗祠“不二祠”联(1)
  不二祠。系欧阳氏的祖祠,始建无考,祠祀唐·欧阳詹。不二祠为土木结构,中堂供奉欧阳詹塑像,高丈余,衣冠庄严。龛额上之“不二”木匾为后人特地搜集欧阳先生墨宝之“不”与“二”两个字镌刻制成,所谓“不二”是指专心不二的意思;另有欧阳詹系泉州人第一个登进士第,堪称独一无二的说法。因此,泉州人就将欧阳詹的祠堂尊称为“不二祠”。这座深受后人敬仰的“不二祠”,不仅是欧阳的祖祠,而且是一处重要的泉州历史文化遗址。可惜“文革”期间,祠堂被毁,传说仅“不二”匾额幸免于难,被民间所收藏,木匾长四尺多,高一尺多,白底黑字,字迹苍劲。朱熹此联对欧阳先生有极高的评价(下“2”明何乔远撰联同)。
  绍韩柳二公,推一代艺林之祖;
  溯高曾列考,赓累朝华诰之荣。
  ——佚名撰欧阳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欧阳氏宗祠“渤海堂”堂联。
  通渤海源流,派别两江,还许朝宗归一脉;
  本庐陵著作,文师百代,统成家学冠三吴。
  ——佚名撰欧阳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欧阳氏宗祠“渤海堂”堂联。
  不二题堂,银钩铁画,论当年合班颜柳欧虞之列;
  无淫箴室,神窥天鉴,待后学直开关闽濂洛之先。
  ——明·何乔远撰福建省泉州市欧阳氏宗祠“不二祠”联(2)
  【欧阳姓典故、趣事】
  〖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
  欧阳氏族人因有欧阳修这位顶级名人,有些人便以姓欧阳而自夸,招摇过市。吉州有一位士子,叫欧阳伯乐。他在赴省参加考试时,自持是欧阳修的同乡,写了“庐陵魁选欧阳伯乐”的名条,到处张扬。人们对这种借名人来抬高自己的行为很不以为然。有人写了一首讽刺诗,来讥讽他:有客遥来自吉州,姓名挑在担竿头。虽知汝是欧阳后,毕竟从来不识修。最后一个“修”字与“羞”是偕音。这个故事是说借同乡来抬高自己。另一个故事同这个故事有相似的地方。欧阳修遇到一位秀才。这位秀才说自己认识欧阳修,经常一起作诗,并受到欧阳修多次赞赏。于是便和欧阳修边走边对起诗来。看见一棵大树,秀才吟道:
  路旁一古树,两朵大丫杈;
  欧阳修和道:
  未结黄金果, 先开白玉花。
  走到湖边,见到一群鹅。秀才又吟:
  远看一群鹅,一棒打下河;
  欧阳修和道:
  白翼分清水,红掌踏绿波。
  乘船时,秀才又吟:
  诗人同登舟,又访欧阳修;
  欧阳修对这位诗文不足而自夸的人不客气地讽刺道:
  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
  〖欧阳修巧妙解题〗
  由于北宋初期,不以经义取士,以文章诗赋考取人才的影响,士子们的历史知识比较贫乏。欧阳修主张恢复汉唐文风,要求参加考试的人要改变那种浮华没有内容的骈体文。为此考试时有个规定:士子有问题,可以询问。考官一整天都在答复那些士子唠唠叨叨的问题,到了傍晚,才得以清静。欧阳修正与主考人员在一起饮酒作诗,忽然有一位士子来问:许多士子写文章想用尧、舜的事,不知这是一件事,还是两件事。这样简单的事也成了问题,使听的人都哄然大笑。欧阳修却不动声色地说:“像这样有疑问的事,确实怕错了的话,就不要用了。”
  〖欧阳修与酒〗
  欧阳修是妇孺皆知的醉翁。他那篇著名的《醉翁亭记》,从头到尾一直“也”下去,贯穿一股酒气。无酒不成文,无酒不成了乐。天乐地乐,山乐水乐,皆因为有酒。“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欧阳家谱介绍】
  家谱是我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而且延续的时间很长。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这是许多家谱的序言中常常提到的话。欧阳氏家族的家谱,传到宋代欧阳修时,因欧阳修既是政治家,也是文学家、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所以他也很重视家谱的编写。他编写了《欧阳氏谱图》,这个族谱与苏洵所编的苏氏族谱,被称作欧、苏二体,是中国私家修谱的先例。它们修谱的体例,成为后代家谱的基本定式,即家谱中有:谱序、谱例、世系图、世系录、先世考辨等。元明以后的家谱的谱例,在此基础上有所补充发展,形成一套成规:增谱论、像赞、族规、家训、恩荫录(受皇帝表彰的记录)、五服图、字辈排行、人物传记、文书契据、艺文著述等。
  欧阳氏的家谱从欧阳修后,元、明、清及民国,各地都有修撰的,约有数十种。
  欧阳修《谱图》
  欧阳修所编的《欧阳氏图谱》第一部分是《序》。在《序》中,他记述了欧阳氏得姓于无疆的一个儿子蹄被封为欧阳亭侯。欧阳亭在湖州乌程欧余山之阳,以后子孙便以欧阳为氏。汉有为涿郡太守者,子孙便北迁,一支居青州千乘,一支居冀州之渤海。千乘绝后,以后欧阳一族便以渤海为系统下传,直到欧阳修这一系统。他主要记述了吉州庐陵县的欧阳宗族,并且指出:晋以后天下大乱,欧阳氏诸族,有欧阳举、欧阳纯、欧阳迹等,都带领其族南迁,散居于丹阳(今河南省沈丘县)、吴郡(今浙江省湖州市)、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而欧阳质这一系居于长沙临湘。前面三支都不显名于世,传承无闻。欧阳质这一系从欧阳景达以后,逐步彰显。
  自欧阳琮以后七世,旧谱佚亡。欧阳琮八世孙欧阳彪。欧阳彪的弟弟名欧阳万。欧阳万生某(名字失传),某生欧阳雅。
  欧阳修的《谱图》还考证了历史记载上没有的人和其配偶。
  欧阳修的《谱图》将他所搜集到的旧族谱作了对比,同时还收集了旧谱中所列的魏司空清河崔林、南宋太保王弘齐、南宋太尉王俭、南梁御史中丞王僧孺、南梁尚书兵部马将臣、贾贽等人写的序。
  欧阳修的《谱图》订出了以后修族谱的原则之一是“断自可见之世”。即世系较远的,应该疏之略之,近的要详细一些。五世以后,可以各支系另写家谱。各支族的家谱既各自独立成为一个体系,又互相联系,综合起来,既可以反映本族纵向的深远历史,又可以反映本族横向的发展状况。
  欧阳修的《谱图》在图表之外,又分列有本族历代主要人物的传略。
  欧阳修的《谱图》所列的这些原则,成了以后中国家谱、族谱所遵循的基本范例。
  安福续谱
  安福续谱是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年)欧阳安世续修的江西《续修安福令欧阳公通谱》,不分卷,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影印本。这个续谱接续唐代贞观六年(632年)的族谱,即欧阳询奉敕所修撰的族谱。这册续谱主要记的是从欧阳万以后居住在吉州安福(今江西省安福县)的那支欧阳宗族的世袭。因为欧阳万曾做过吉州府安福县的县令,所以,该支的欧阳家人便迁居在安福。欧阳修在《谱图》的序中说:自欧阳琮八世生欧阳万,欧阳万为吉州安福令,其后世或居安福,或居庐陵,或居吉水。安福为今江西省安福县,吉水为今江西省吉水市,庐陵为今江西省吉安市。这三处地方呈三足鼎,互相间相距并不远。欧阳宗族开始居住在沙溪。宋至和二年(1055年)从吉水分出部分地域设立永丰县,沙溪被分到了永丰。所以,欧阳修虽说也自称庐陵欧阳修,只是指大的地域而言。
  续修通谱以安福令欧阳万为始祖,同时从纵的方面上溯到夏禹,从横的方面又旁及欧阳宗族的流迁和分布。
  欧村族谱
  安徽黟县欧村欧阳氏族谱不分卷,元代泰定四年(1327年)欧阳允文开始创修,明代嘉靖(1522一1566)年间,欧阳慎斋等重加纂修,有明末清初的手抄本及清康熙三年(1664年)的序文。
  该谱踵继欧阳氏各谱,也以夏禹后裔而自居。谱中将欧阳氏南北转迁的情况,列出一图,名叫《欧阳氏南北转迁图》:该谱中对其传承列了五个图表。第一个图表从欧阳景达起到欧阳询,第二表从欧阳询起到欧阳琮。每图表后都有主要人物的传略。第三表从欧阳万起。欧阳万即工表渤海派欧阳绪的第三个儿子。表中所列与上边介绍过的续谱大同小异,具体为:表后介绍欧阳万渤海派欧阳绪的第三子,为安福县令,葬太和之栋林。子孙繁衍,分布在吉州四境,或居庐陵,或居安福,或居吉水。还有居住到外州县的。欧阳和曾做过湖南县令。欧阳雅,字正言,没有做官。
  第四、五图记录了在欧村的谱系,而以安福义历派欧阳戊为第一代祖先。对欧阳氏族这一支系,怎么由江西吉安,迁到了安徽黟县,谱叙中说是由于金人南下,有一支迁到了安徽黟县。对欧阳郴八个儿子:俊、伸、仪、伾、信、偃、佺、做的后代的迁徙状况,也有说明。伸传三世而绝;仪官至屯田郎中,迁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信官至静江(今广西自治区桂林市)团练使,到六世后迁回安福;偃官至南京衙院判官;做子迁婺州兰溪。
  锦川欧阳氏宗谱
  江西婺源欧阳氏居住在锦川。《锦川欧阳氏宗谱》是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欧阳茂林所编修的。谱中说,欧阳修退休后回到吉州永丰沙溪,住在锦川。他的曾孙叫欧阳璃。
  欧阳郁做过元朝的州判。欧阳均显做官至元朝饶州路守,便居住在饶州(今江西省波阳县)罗湖。元末,红巾军起义,天下大乱,群雄兢起,欧阳均显与弟均茂率家迁居于婺源市南的坑口这个地方,并改此地名为锦川,表示不忘故土。
  谱例
  中国的氏族作谱的历史虽然比较早,但是作为一个氏姓完整而系统的撰著体例应该是在欧、苏族谱以后才形成的。欧阳宗族的族谱,从欧阳修编撰《欧阳氏谱图》以后,虽有数十种族谱、家谱、通谱及续修的谱系著作,但是都是在《欧阳氏谱图》所定谱例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的。就其内容和特点总括起来,大体有以下几条:
  修谱强调“断于可见之世”,这是考虑到一个家族生生不息传下去,人员众多,家谱载不胜载,繁复琐碎。所以,对家谱、族谱要根据亲疏、远近的关系,有详有略。凡是亲的近的应该详记,远的、疏的便要略记。
  玄孙后另为一世。谱系的原则,是由高祖、祖、父、子、孙、重孙、玄孙七世为一系,或

只知道“貌若潘安”是形容张的好美男子,但“潘安”这词的出处在哪呢?他是那个朝代的人呢?

 潘安真名潘岳(公元247—公元300)西晋著名文学家,字安仁。魏齐王正始八年出生于今河南巩义,在巩义境内尚存其父潘芘及潘岳的家族墓地。
  潘岳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和悲剧色彩的人物。民间对潘岳最熟悉的是作为中国第一美男的身份,“貌若潘安”是中国人对于一位男子外貌最高的褒奖。据载,17岁时他驾车出游洛阳城,令全城女性群起围观并投掷水果以表爱慕之情。南朝宋

古代潘安是谁呀

男子要貌比潘安 把他具体介绍一下
  潘安真名潘岳(公元247—公元300)西晋著名文学家,字安仁,籍贯:今河南省中牟县大潘庄,现中牟建有潘安故里游乐园。魏齐王正始八年出生于今河南巩义岳岭村(今站街豫联园区附近),据清乾隆五十四年本《巩县志》卷十六、十七中记载:“晋潘茈墓《水经注》:罗水又西北经袁公坞北,又西北迳潘岳父子墓,有碑。岳父茈,琅琊太守,碑石破落,文字缺败。”潘安本人的家族墓地遗址在巩义芝田镇北石村,潘岳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和悲剧色彩的人物。民间对潘岳最熟悉的是作为中国第一美男的身份,“貌若潘安”是中国人对于一位男子外貌最高的褒奖。据载,17岁时他驾车出游洛阳城,令全城女性群起围观并投掷水果以表爱慕之情。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刘孝标注引《语林》:“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因而留下了“掷果盈车”“ 掷果潘郎”的成语和惊艳了近千年的浪漫传说。
  而他19岁时与同为美男的夏侯湛同游洛阳,更风头一时无二,更留下”“连壁接茵”的成语。而“才过宋玉,貌赛潘安”“子建才,潘安貌”“潘安再世”“貌若潘安”“多才夸李白,美貌说潘安” “花惭潘岳貌”等均是历代对于潘安美貌的赞誉之词。明代小说《金瓶梅》中王婆总结出完美男人的五项指标,居于第一的是要求男人需有潘安一样的美貌。可见其美貌对于中国人对于男子的审美影响之大,已经变成一种千年形成的标准。
  除了美貌外,潘岳更是太康文学的首领人物,是中原文士的领军人物。他善缀词令,长于铺陈,造句工整,充分体现了太康文学讲究形式美的特点。他“善为哀谏之文”,今存的作品《寡妇赋》、《袁永逝文》、《悼亡诗》等名篇都以善叙哀情著称,而潘岳大大的在西晋时期将赋这一文体发扬光大,其中他的《西征赋》《闲居赋》《籍田赋》《沧海赋》《秋兴赋》《芙蓉赋》《射雉赋》等都是名垂千古的不朽之作。作为西晋文学的代表,潘安往往与陆机并称,古语云“陆才如海,潘才如江”,他的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特别是《悼亡诗》更成为中国文学史悼亡题材的开先河之作,历代被推为第一,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潘岳在政治和为官方面也颇有建树,而其对妻子杨氏的忠一和深情,他和妻子杨氏12岁订婚,相爱终身.杨氏在潘岳52岁时逝世,他为她写的悼亡词情谊真挚,缠绵无尽,并未再娶。更成为千古佳话, 有“潘杨之好”的评价;而其对母亲的孝心,更成为二十四孝中“辞官奉母”的主人翁,成为中华传统孝道的典范。
  潘岳是西晋中产阶级家庭出身,其祖父潘瑾为安平太守,其父潘芘为琅琊内史。潘岳从小受到很好的文学熏陶,《晋书》称“潘岳以才颖见称,乡邑号为神童”,在当时就有“岳藻如江,濯美锦而增绚”的美誉。,成年后更是高步一时。司马炎建晋后,20岁的潘岳被司空荀召授司空掾。后因作《藉田赋》名声大震而招致忌恨,滞官不升达十年之久。咸宁四年(278),贾充召潘岳为太尉掾。潘岳因与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政见不合被排挤出了洛阳,咸宁五年(279)冬为河阳(今洛阳吉利区)县令,在河阳期间,他为官清廉,并积极带领百姓因地制宜在全县种植满桃树李树,人民安居乐业,因此也被称为“花县”,潘岳也被称为“花县令”,后世常用“河阳”“潘令”“潘河阳”“河阳一县花”等来代称潘岳,也以此比喻勤政爱民的好官。而这也是中国最早“花样美男”的出处。四年后迁怀县(今河南修武)令。因政绩出色后调补尚书度支郎回到京城洛阳,迁廷尉评,不久被免职。永熙元年(290),杨骏辅政,召潘岳为太傅府主簿。杨骏被诛后,他被免职,不久又选为长安(今陕西西安)令。元康六年(296)前后,回到洛阳。历任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在这一时间,他经常参与依附贾谧的文人集团“二十四友”,是其中的首要人物。永康元年(公元300年),西晋发生“八王之乱”,赵王司马伦擅政,中书令孙秀诬潘岳、石崇、欧阳建等阴谋奉淮南王允、齐王冏乱,潘岳被杀洛阳西市,夷三族。
  一年后(永宁元年(公元301年))被侄子潘尼安葬于巩义境内,墓碑书“给事黄门侍郎潘君之墓”,今墓尚存遗址。
  潘岳作品今存66首。
  文字来源《潘安画传》
  [编辑本段]二. 相关轶事
  李熠霖《潘安》借古喻今 探寻西晋美男子的故乡
  潘岳,字安仁,俗称潘安,西晋文学家。少年时就显露出文学天赋,被乡里称为“奇童”。多少年来,提起我国古代美男子潘安,可以说是妇孺皆知。现在,潘安已成为美男子的符号,顽强地活在成语典故、诗词曲赋、古今小说中。
  掷果盈车图。少年潘安风流顽皮,喜欢挟牛皮弹弓到洛阳城外游玩,妇人们见着,竟手拉手围将起来,争相丢水果,这便是成语“掷果盈车”的由来。
  商报记者 赖海芳 实习生 宋晓珊 文/图
  “才比宋玉,貌似潘安”,这样的夸赞对每一个男人来说,都是莫大的称赞。西晋时,号称“中国第一美男子”的潘安是河南人,虽然他的容貌现在尚无法复原,但据史书记载,他的容貌即使不算倾国,也算是倾城,由于他出众的美更是演绎出了很多故事、典故。
  令人艳羡的是,这名美男子不仅有貌,而且有才。在历史上,他是与陆机齐名的文豪。在感情上,他更是一生只爱老婆杨氏,而这也正是他成为众多女子梦中情人的重要原因。
  掷果盈车
  潘安之美倾动全城
  “他有非凡人气,一生爱美成癖,不折不扣的才子;他出世又入世,眉目如画的美男子,春风得意,时代的万人迷。”这是一首歌的歌词,由好男儿李熠霖演唱,歌名就叫《潘安》,也就是西晋时期著名的美男子。
  虽然被称为“中国第一美男子”,但在史书中,潘安的美虽然是天生的,但他本人是否“爱美成癖”,并无从考证。而“非凡人气”、“时代的万人迷”来形容潘安,倒也不算失实。
  那么,潘安究竟有多美?
  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写了一本《世说新语》,其中有一篇《容止》,专门写美男子的仪容。其中,潘安就占了极大篇幅:“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刘孝标注引《语林》:“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
  潘安之美在正史上亦有多处记载,如《晋书•潘岳传》:“岳,美姿仪”;《文心雕龙》中写道“潘岳,少有容止”。
  这些话从不同侧面表达了相同的意思:潘岳长得太俊美了。他年轻时,拿着弹弓,坐车到洛阳城外游玩,女孩子们见了他,都不由得围着他。而老女人们见了他,就用水果投掷他,这样,当潘岳回家时,总是满载而归,这就是著名的“掷果盈车”的来历。
  这里的潘岳,就是人所周知的潘安,他表字安仁,全名应是“潘安仁”。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利锁说,古代文章比如骈体文和诗歌,为了对仗押韵、省字,把仁字给省略了。而民间说法则是,因潘安曾侍奉中国历史上最丑最荒淫最无耻的皇后贾南风,德行操守愧对“仁”字,因此后人省略一字,称为“潘安”。
  中牟县史志办的王曜卿曾考证,历代诗词中,首次使用“潘安”者是唐代杜甫的《花底》诗:“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卫玠(公元285~312年)是和潘岳同时代的另一个美男子,因此,可以断定这里的“潘安”就是潘岳;在说唱文学里,首次出现“潘安”之名的则是唐代的《敦煌变文》;戏剧中使用“潘安”更晚。
  潘安小名檀奴,因为他长得美,在后世文学中,“檀奴”、“檀郎”、“潘郎”等都成了俊美情郎的代名词。韦庄写了一首《江城子》词:“缓揭绣衾,抽皓腕,移凤枕,枕潘郎。”在王实甫的《西厢记》里,也提到“看你个离魂倩女,怎发付掷果潘安” 。李后主的词《一斛珠》中言道:“嚼烂红苹,笑向檀郎唾。”
  让人喷饭的是,在《晋书》中还记载了两个丑才子的小故事。一个叫张载,也是名重一时的文学家。他“甚丑,每行,小儿以瓦石掷之”。另一个人叫左思,“左太冲(即左思,字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一个被人扔砖头瓦块,一个被人吐唾沫,结果这两人都“萎顿而返”。看来,爱美之心,从古皆有。
  用情专一
  潘安写《悼亡诗》,演绎夫妻情深
  虽然长得帅,但潘安并没有以此为资本拈花问柳,他对妻子杨氏用情专一,十分难得。
  潘安12岁时,便与10岁的杨氏定亲,杨氏是晋代名儒杨肇的女儿。婚后,俩人共同生活20多年,夫妻情深。妻子不幸早亡后,潘安对她念念不忘,作了三首有名的《悼亡诗》来怀念妻子。因为他的诗,导致后世把悼亡诗也限制在了悼念妻子的范畴里。
  潘安的悼亡诗中,名句也很多,像用比目鱼比喻夫妻情深,《悼亡诗一》中有一句“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是说夫妻一人先去,像比目鱼的分崩离析。潘安的三首悼亡诗都写得情真意切,李商隐曾说“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表扬的就是他的这三首诗。
  不过,如果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三首悼亡诗辞藻过于华丽,倒掩盖了不少真情实感。除了有“帏屏无芳菲,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这样尚算朴素的诗句之外,还有很多大而无当的废话。如“抚衿长叹息,不觉泪沾胸。沾胸安能已,悲怀从中起”,这后四句是说,我抚摸着你的衣服长长地叹息,不知不觉,泪就流到了胸口上。但流到了胸口上也抑制不住,我的悲伤又从中而生啊。
  唐朝诗人元稹对潘安的悼亡诗有个评价“潘安悼亡犹费词”,这评价相当确切,与苏轼的《江城子》相比,潘安的情没有那么刻骨铭心。不过,也不能全怨潘安,魏晋时期文风本就是铺垫、堆砌成风。
  潘安之死
  陷害太子迷雾重重
  和一般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帅哥不同,潘安不仅长得美,而且还颇有文采。《晋书》中说潘安“少以才颖见称,乡邑号为奇童”,“总角辨惠,文藻清艳”。他一生写过许多好诗赋,其《西征赋》、《秋兴赋》、《寡妇赋》、《闲居赋》、《悼亡诗》等都是诗赋中的名篇,至今仍为文学史家所重视。流传后世的有《潘黄门集》。
  潘安早年得到司空太尉赏识,荐举为秀才。在潘安20来岁时,晋武帝司马炎一天来了兴趣,下乡耕田作秀。这场作秀引得当时文人纷纷作诗拍马屁,结果潘岳作了一首《藉田赋》,辞藻清艳,声震朝野,遭人嫉恨,于是被排挤出朝廷。
  赋闲十年后,潘岳终于被重新录用。当了河阳(河南孟州)县令,颇有政绩。在当县令期间,他不失文人的风雅,在河阳县遍种桃树,时人号称“一县花”。不过,记者采访时,潘安故里的老人称,潘岳最爱的当是棠棣花。
  公元296年,潘安回到京城做官,经常参与依附贾谧的文人集团“二十四友”的活动,贾谧是史上著名的丑皇后贾南风的侄子。虽然这二十四人中鱼目混杂,后来将其归之为“政治集团”,但在当时实际上是文化人自发形成的小圈子,陆机、陆云以及大名鼎鼎的富翁石崇都位列其中。
  贾谧很欣赏潘安的才华,上朝的文辞多出自潘安之手。后来,因为贾南风不会生子,为达到长期左右朝政大权的目的,准备谋害太子。不幸,潘安被牵连其中。
  具体过程大致如此:某天晚上,贾后派人将太子灌醉,哄他抄写一篇草书。太子醉得一塌糊涂,就照着笔画乱抄一遍。然后,太子的墨宝被改头换面,进行技术处理,最后竟成了一篇有谋反之意的文章。而潘安充当的角色,正是对太子文章进行处理。
  文化人潘安可能从未想到这有什么后果,或许就算想到了,也不得不为之。结果是,贾后很快败亡,司马伦发动兵变入宫,尽诛贾后党羽,潘安当然势在难免。
  晋惠帝永康元年(300年),潘安在洛阳被杀,并“夷三族”,时年53岁。
  不过,对此解释,很多史学家认为是迷雾重重,很多人认为潘安的死是个冤案。因为如果直接参与陷害太子,这么重要的事,在东晋南北朝人写的史书中却没有记载,几乎是不可能的。直到300年后,房玄龄才写出了这件事。
潘安是古代四大美男之一
潘安真名潘岳(公元247—公元300)西晋著名文学家,字安仁,籍贯:今河南省中牟县大潘庄。据载,17岁时他驾车出游洛阳城,令全城女性群起围观并投掷水果以表爱慕之情。
古书中对他的描述是:美姿仪,这是一个用来描述女子的词语
用在潘安身上可想而知他是现在日韩类的帅哥
潘安,古代美男,真名潘岳(公元247—公元300)西晋著名文学家,字安仁,籍贯:今河南省中牟县大潘庄,现中牟建有潘安故里游乐园。魏齐王正始八年出生于今河南巩义岳岭村(今站街豫联园区附近)
http://baike.baidu.com/view/7948.htm
自我感觉挺好啊
潘安在中国历史素有第一美男的称号,是西晋时期的人物。在他的年轻的时候就很多的粉丝团,没出一趟门都会有很多的MM甚至妇女很老年团,而且她们还很疯狂地往他的车上扔许多水果什么的,结果潘安每次都满载而归,也有另外两个丑男想要“东施效颦”,结果很不幸的是一个遭人唾弃,另一个人家直接拿石头砸他。当然潘安本人除了帅之外优点还一大堆,比如说对他妻子用情专一,一生都没有娶妾,对待母亲也很孝顺,文采也很好,古代人把他的才华用江河来比喻,所以你如果有看到潘江的话也可能是形容他的

潘岳传 翻译

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人也。祖瑾,安平太守。 求翻译,赶紧的,作业呀这可是
潘岳 自安仁 荥阳县中牟人 祖父潘瑾是安平太守也 采纳   潘安真名潘岳(公元247—公元300)西晋著名文学家,字安仁,籍贯:今河南省中牟县大潘庄,现中牟建有潘安故里游乐园。魏齐王正始八年出生于今河南巩义岳岭村(今站街豫联园区附近),据清乾隆五十四年本《巩县志》卷十六、十七中记载:“晋潘茈墓《水经注》:罗水又西北经袁公坞北,又西北迳潘岳父子墓,有碑。岳父茈,琅琊太守,碑石破落,文字缺败。”潘安本人的家族墓地遗址在巩义芝田镇北石村,潘岳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和悲剧色彩的人物。民间对潘岳最熟悉的是作为中国第一美男的身份,“貌若潘安”是中国人对于一位男子外貌最高的褒奖。据载,17岁时他驾车出游洛阳城,令全城女性群起围观并投掷水果以表爱慕之情。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刘孝标注引《语林》:“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因而留下了“掷果盈车”“ 掷果潘郎”的成语和惊艳了近千年的浪漫传说。 而他19岁时与同为美男的夏侯湛同游洛阳,更风头一时无二,更留下”“连壁接茵”的成语。而“才过宋玉,貌赛潘安”“子建才,潘安貌”“潘安再世”“貌若潘安”“多才夸李白,美貌说潘安” “花惭潘岳貌”等均是历代对于潘安美貌的赞誉之词。明代小说《金瓶梅》中王婆总结出完美男人的五项指标,居于第一的是要求男人需有潘安一样的美貌。可见其美貌对于中国人对于男子的审美影响之大,已经变成一种千年形成的标准。 除了美貌外,潘岳更是太康文学的首领人物,是中原文士的领军人物。他善缀词令,长于铺陈,造句工整,充分体现了太康文学讲究形式美的特点。他“善为哀谏之文”,今存的作品《寡妇赋》、《袁永逝文》、《悼亡诗》等名篇都以善叙哀情著称,而潘岳大大的在西晋时期将赋这一文体发扬光大,其中他的《西征赋》《闲居赋》《籍田赋》《沧海赋》《秋兴赋》《芙蓉赋》《射雉赋》等都是名垂千古的不朽之作。作为西晋文学的代表,潘安往往与陆机并称,古语云“陆才如海,潘才如江”,他的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特别是《悼亡诗》更成为中国文学史悼亡题材的开先河之作,历代被推为第一,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潘岳在政治和为官方面也颇有建树,而其对妻子杨氏的忠一和深情,他和妻子杨氏12岁订婚,相爱终身.杨氏在潘岳52岁时逝世,他为她写的悼亡词情谊真挚,缠绵无尽,并未再娶。更成为千古佳话, 有“潘杨之好”的评价;而其对母亲的孝心,更成为二十四孝中“辞官奉母”的主人翁,成为中华传统孝道的典范。 潘岳是西晋中产阶级家庭出身,其祖父潘瑾为安平太守,其父潘芘为琅琊内史。潘岳从小受到很好的文学熏陶,《晋书》称“潘岳以才颖见称,乡邑号为神童”,在当时就有“岳藻如江,濯美锦而增绚”的美誉。,成年后更是高步一时。司马炎建晋后,20岁的潘岳被司空荀召授司空掾。后因作《藉田赋》名声大震而招致忌恨,滞官不升达十年之久。咸宁四年(278),贾充召潘岳为太尉掾。潘岳因与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政见不合被排挤出了洛阳,咸宁五年(279)冬为河阳(今洛阳吉利区)县令,在河阳期间,他为官清廉,并积极带领百姓因地制宜在全县种植满桃树李树,人民安居乐业,因此也被称为“花县”,潘岳也被称为“花县令”,后世常用“河阳”“潘令”“潘河阳”“河阳一县花”等来代称潘岳,也以此比喻勤政爱民的好官。而这也是中国最早“花样美男”的出处。四年后迁怀县(今河南修武)令。因政绩出色后调补尚书度支郎回到京城洛阳,迁廷尉评,不久被免职。永熙元年(290),杨骏辅政,召潘岳为太傅府主簿。杨骏被诛后,他被免职,不久又选为长安(今陕西西安)令。元康六年(296)前后,回到洛阳。历任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在这一时间,他经常参与依附贾谧的文人集团“二十四友”,是其中的首要人物。永康元年(公元300年),西晋发生“八王之乱”,赵王司马伦擅政,中书令孙秀诬潘岳、石崇、欧阳建等阴谋奉淮南王允、齐王冏乱,潘岳被杀洛阳西市,夷三族。 一年后(永宁元年(公元301年))被侄子潘尼安葬于巩义境内,墓碑书“给事黄门侍郎潘君之墓”,今墓尚存遗址。 潘岳作品今存66首。 文字来源《潘安画传》  相关轶事  李熠霖《潘安》借古喻今 探寻西晋美男子的故乡 潘岳,字安仁,俗称潘安,西晋文学家。少年时就显露出文学天赋,被乡里称为“奇童”。多少年来,提起我国古代美男子潘安,可以说是妇孺皆知。现在,潘安已成为美男子的符号,顽强地活在成语典故、诗词曲赋、古今小说中。 掷果盈车图。少年潘安风流顽皮,喜欢挟牛皮弹弓到洛阳城外游玩,妇人们见着,竟手拉手围将起来,争相丢水果,这便是成语“掷果盈车”的由来。 商报记者 赖海芳 实习生 宋晓珊 文/图 “才比宋玉,貌似潘安”,这样的夸赞对每一个男人来说,都是莫大的称赞。西晋时,号称“中国第一美男子”的潘安是河南人,虽然他的容貌现在尚无法复原,但据史书记载,他的容貌即使不算倾国,也算是倾城,由于他出众的美更是演绎出了很多故事、典故。 令人艳羡的是,这名美男子不仅有貌,而且有才。在历史上,他是与陆机齐名的文豪。在感情上,他更是一生只爱老婆杨氏,而这也正是他成为众多女子梦中情人的重要原因。 掷果盈车 潘安之美倾动全城 “他有非凡人气,一生爱美成癖,不折不扣的才子;他出世又入世,眉目如画的美男子,春风得意,时代的万人迷。”这是一首歌的歌词,由好男儿李熠霖演唱,歌名就叫《潘安》,也就是西晋时期著名的美男子。 虽然被称为“中国第一美男子”,但在史书中,潘安的美虽然是天生的,但他本人是否“爱美成癖”,并无从考证。而“非凡人气”、“时代的万人迷”来形容潘安,倒也不算失实。 那么,潘安究竟有多美? 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写了一本《世说新语》,其中有一篇《容止》,专门写美男子的仪容。其中,潘安就占了极大篇幅:“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刘孝标注引《语林》:“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 潘安之美在正史上亦有多处记载,如《晋书•潘岳传》:“岳,美姿仪”;《文心雕龙》中写道“潘岳,少有容止”。 这些话从不同侧面表达了相同的意思:潘岳长得太俊美了。他年轻时,拿着弹弓,坐车到洛阳城外游玩,女孩子们见了他,都不由得围着他。而老女人们见了他,就用水果投掷他,这样,当潘岳回家时,总是满载而归,这就是著名的“掷果盈车”的来历。 这里的潘岳,就是人所周知的潘安,他表字安仁,全名应是“潘安仁”。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利锁说,古代文章比如骈体文和诗歌,为了对仗押韵、省字,把仁字给省略了。而民间说法则是,因潘安曾侍奉中国历史上最丑最荒淫最无耻的皇后贾南风,德行操守愧对“仁”字,因此后人省略一字,称为“潘安”。 中牟县史志办的王曜卿曾考证,历代诗词中,首次使用“潘安”者是唐代杜甫的《花底》诗:“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卫玠(公元285~312年)是和潘岳同时代的另一个美男子,因此,可以断定这里的“潘安”就是潘岳;在说唱文学里,首次出现“潘安”之名的则是唐代的《敦煌变文》;戏剧中使用“潘安”更晚。 潘安小名檀奴,因为他长得美,在后世文学中,“檀奴”、“檀郎”、“潘郎”等都成了俊美情郎的代名词。韦庄写了一首《江城子》词:“缓揭绣衾,抽皓腕,移凤枕,枕潘郎。”在王实甫的《西厢记》里,也提到“看你个离魂倩女,怎发付掷果潘安” 。李后主的词《一斛珠》中言道:“嚼烂红苹,笑向檀郎唾。” 让人喷饭的是,在《晋书》中还记载了两个丑才子的小故事。一个叫张载,也是名重一时的文学家。他“甚丑,每行,小儿以瓦石掷之”。另一个人叫左思,“左太冲(即左思,字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一个被人扔砖头瓦块,一个被人吐唾沫,结果这两人都“萎顿而返”。看来,爱美之心,从古皆有。 用情专一 潘安写《悼亡诗》,演绎夫妻情深 虽然长得帅,但潘安并没有以此为资本拈花问柳,他对妻子杨氏用情专一,十分难得。 潘安12岁时,便与10岁的杨氏定亲,杨氏是晋代名儒杨肇的女儿。婚后,俩人共同生活20多年,夫妻情深。妻子不幸早亡后,潘安对她念念不忘,作了三首有名的《悼亡诗》来怀念妻子。因为他的诗,导致后世把悼亡诗也限制在了悼念妻子的范畴里。 潘安的悼亡诗中,名句也很多,像用比目鱼比喻夫妻情深,《悼亡诗一》中有一句“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是说夫妻一人先去,像比目鱼的分崩离析。潘安的三首悼亡诗都写得情真意切,李商隐曾说“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表扬的就是他的这三首诗。 不过,如果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三首悼亡诗辞藻过于华丽,倒掩盖了不少真情实感。除了有“帏屏无芳菲,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这样尚算朴素的诗句之外,还有很多大而无当的废话。如“抚衿长叹息,不觉泪沾胸。沾胸安能已,悲怀从中起”,这后四句是说,我抚摸着你的衣服长长地叹息,不知不觉,泪就流到了胸口上。但流到了胸口上也抑制不住,我的悲伤又从中而生啊。 唐朝诗人元稹对潘安的悼亡诗有个评价“潘安悼亡犹费词”,这评价相当确切,与苏轼的《江城子》相比,潘安的情没有那么刻骨铭心。不过,也不能全怨潘安,魏晋时期文风本就是铺垫、堆砌成风。 潘安之死 陷害太子迷雾重重 和一般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帅哥不同,潘安不仅长得美,而且还颇有文采。《晋书》中说潘安“少以才颖见称,乡邑号为奇童”,“总角辨惠,文藻清艳”。他一生写过许多好诗赋,其《西征赋》、《秋兴赋》、《寡妇赋》、《闲居赋》、《悼亡诗》等都是诗赋中的名篇,至今仍为文学史家所重视。流传后世的有《潘黄门集》。 潘安早年得到司空太尉赏识,荐举为秀才。在潘安20来岁时,晋武帝司马炎一天来了兴趣,下乡耕田作秀。这场作秀引得当时文人纷纷作诗拍马屁,结果潘岳作了一首《藉田赋》,辞藻清艳,声震朝野,遭人嫉恨,于是被排挤出朝廷。 赋闲十年后,潘岳终于被重新录用。当了河阳(河南孟州)县令,颇有政绩。在当县令期间,他不失文人的风雅,在河阳县遍种桃树,时人号称“一县花”。不过,记者采访时,潘安故里的老人称,潘岳最爱的当是棠棣花。 公元296年,潘安回到京城做官,经常参与依附贾谧的文人集团“二十四友”的活动,贾谧是史上著名的丑皇后贾南风的侄子。虽然这二十四人中鱼目混杂,后来将其归之为“政治集团”,但在当时实际上是文化人自发形成的小圈子,陆机、陆云以及大名鼎鼎的富翁石崇都位列其中。 贾谧很欣赏潘安的才华,上朝的文辞多出自潘安之手。后来,因为贾南风不会生子,为达到长期左右朝政大权的目的,准备谋害太子。不幸,潘安被牵连其中。 具体过程大致如此:某天晚上,贾后派人将太子灌醉,哄他抄写一篇草书。太子醉得一塌糊涂,就照着笔画乱抄一遍。然后,太子的墨宝被改头换面,进行技术处理,最后竟成了一篇有谋反之意的文章。而潘安充当的角色,正是对太子文章进行处理。 文化人潘安可能从未想到这有什么后果,或许就算想到了,也不得不为之。结果是,贾后很快败亡,司马伦发动兵变入宫,尽诛贾后党羽,潘安当然势在难免。 晋惠帝永康元年(300年),潘安在洛阳被杀,并“夷三族”,时年53岁。 不过,对此解释,很多史学家认为是迷雾重重,很多人认为潘安的死是个冤案。因为如果直接参与陷害太子,这么重要的事,在东晋南北朝人写的史书中却没有记载,几乎是不可能的。直到300年后,房玄龄才写出了这件事
潘岳,字安仁,是荥阳县中牟人。祖父潘瑾是安平太守。

赞颂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的文章(一定是名人写的),拜托了!!1

篇名:( )rn摘抄精美的句子:( rnrn )。rn拜托啦!!!!!!!!!!!!
种菊小记

作者:陈忠实

朋友在一家公园供职,前年送我几盆花色各异的菊花,我大为惊讶,人工竟然能培养出这样争奇斗妍的花色品种来。

花谢之后,我便将盆栽菊花送回乡下老家,移栽到小院里。一来是偷懒,免得时时操心旱涝,也少去了天天或隔天浇水的麻烦,土地里毕竟要比花盆耐得伏旱。二来是出于性情,我更喜欢那些自发自然自由生长的原生形态的草木,向来不大欣赏那种裁剪得太规整的东西,包括盆栽花木,尤其不忍心观赏那些被人为地扭曲到奇形怪状的盆景,总是产生欣赏女人小脚的错觉。这样,这几盆菊花一旦移栽到小院的泥土里,便被迫还原为野生形态,任由其发芽、长茎,任由其倒伏在地上。秋来时花儿开了,白色的更显得白,紫色的更显得紫,抽丝带钩的花瓣更显得生动。只是比原先的花要小许多了。小点就小点吧,少了修饰的痕迹,看起来我倒觉得更顺眼。

今年清明前,妻子去了一回城乡交界处死灰复燃了的古庙会,买了几团菊花的根,同样栽在小院里,一视同仁,一任其自由发展,只是不知道这几种菊花是何品种,开什么形状的花色。一团团的花根埋到地下,也就埋下了一团团的花谜,看着蓬勃起来的叶子和茎秆,常常就有揭开谜底的期待。我在这些菊花旱得叶子发蔫时,便用井水浇个透湿浇个痛快,便可耐得多日高温。入秋后一场阴雨,原有的新栽的菊花秆茎全都匍匐到地上,扑倒在院中的路径边沿,我也不想扶起它。有乡友来,建议并出主意,弄几根竹棍或树枝,把菊花枝秆儿绑扶起来。我口头应诺,却仍未实施,心里想着,它自己长得太疯太软,它自己撑持不住要扑倒在地,何必要我扶绑。再说铺地的菊花开了,当会是另一种风情,也许呢。

前不久有一次时日不长的外出。回到原下的小院时,映入眼帘的却是一片惹人的金黄,黄得那么灿烂,黄得那么鲜嫩,又黄得那么沉静,令我抑止不住心颤。记得离家时,这一丛丛古庙会上买来的菊花已呈现出繁密的骨朵花苞,我以为花期尚早,因为暑气沤热还在,起码也应在野菊花之后,不料,它率先开了,这一丛菊花的谜就这样揭开,金色铺地,花团锦簇,一团一团的金黄的花朵任性开放,直教我左看右看立着看蹲下看不忍离去。

看到这一丛铺地盛开的菊花,金黄金黄的颜色,脑海里便浮出黄巢那首广为流传的《咏菊》的诗来。说真话,我记着这首诗,却不喜欢这首诗:从表征意义上,我不赞同"我花开罢百花煞"的狭隘小气。如果真应了黄巢的心愿,百花煞尽,只存留菊花,这世界就太单调太孤清了。不光在我不能忍受,恐怕任何正常的人都会不堪的。黄巢的咒语自己未能实现,却在千余年后的"文化大革命"中发生了,中国文坛百花煞尽,只准存活八个样板戏。搞到一花独放独尊,肯定会出麻烦,肯定长久不了的。从这首诗的深层说,黄巢不过是以菊花自喻,隐含着称王称霸的政治抱负。联想到刚刚做了皇帝的李自成的胡来,以及尚未完全称帝的洪秀全和他的诸王们的胡整,黄巢即使做了皇帝,肯定也强不到哪儿去。只有菊花是无辜的,向来被有风骨的文人学士暗喻明恋地作为傲霜独立品行的一种花,无端地被称帝当王心切的黄巢拉出来称了一回霸,连柔嫩可人的花瓣也被拟化为黄金盔甲。

昨日傍晚,阴霾初开,夕阳在云缝中乍泄乍收。我走出小院,走上村后的原坡,野花凄迷,蚱蜢起落,树青草也绿着,却已分明是秋的景致了。山沟里,坡坎上,一簇簇一丛丛野菊花已经含苞,有待绽放。往昔的记忆中,这山野间的菊花一旦开放,满山遍野都是望不断的金黄,我家小院里的那一丛无法比拟,任何花园里的娇生惯养的公主般的同类也是无法比拟的。那种天风地气所孕育的野菊花,其气象其烂漫其率真,都是人工或小院所难以为之的。

作菊花诗两首,以释怀,以备忘。其一家菊

含露凝香铺地开,小院金菊报秋来。

秋风秋雨秋阳好,顿生诗情上高崖。

其二野菊

何事争春斗妍态,不与桃杏一时开。

伏花凋谢香色去,抖出遍山黄花来。2001年9月28日
这个还是你自己找比较好, 毕竟每个人眼光不同, 我们觉得优美的文章别人不一定这么认为。 自己找的比较合心意。

望采纳,谢。
  植物并称少见,人物并称却很多:
  以下仅供参考:
  远古至春秋战国
  三皇 传说中的远古帝王。有七种说法:①天皇、帝皇、泰皇;②天皇、地皇、人皇;③伏羲、女娲、神农;④伏羲、神农、祝融;⑤伏羲、神农、共工;⑥伏羲、神农、黄帝;⑦燧人、伏羲、神农。
  五帝 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有五种说法:①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②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③少昊(皞)、颛顼、高辛(帝喾)、唐尧、虞舜;④黄帝、少皞、帝喾、帝挚、帝尧;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
  两皞 指太皞、少皞,均为上古部落首领。
  三示 意为三位功勋卓著的祖先,指商朝太乙、祖乙、太甲。
  三仁 指商朝微子、箕子、比干。
  周初三监 指姬鲜、姬度、姬处。
  春秋五霸 一作“五伯”,春秋时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有四种说法:①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②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③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④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吴王夫差。
  三贵 春秋齐桓公时的三个小人,即竖刁、易牙、开方。
  三桓 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皆为鲁桓公的后代,所以被称为“三桓”。
  三圣 指孔子、老子、墨子。
  孔孟 指孔子、孟子。
  孔门四配 指配祀孔子的四位儒门圣贤,即复圣颜回、宗圣曾参、述圣子思、亚圣孟轲。
  孔门十二哲 指孔庙祭第二等十二人,即闵损(子骞)、冉耕(伯牛)、冉雍(仲弓)、宰予(子我)、端木赐(子贡)、冉求(子有)、仲由(子路)、言偃(子游)、卜商(子夏)、颛孙师(子张)、有若(子若)、朱熹(元晦)。
  孔门七十二贤 指孔子门下才德出众的七十二个学生。七十二实为约数,见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者77人,加上见于《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等书中人数,多达近90人。分别是:颜回、闵损、冉耕、冉雍、冉求、仲由、宰予、端木赐、言偃、卜商、颛孙师、曾参、澹台灭明、燕伋、宓子贱、原宪、公冶长、南宫适、公晳哀、曾点、颜无繇、叔仲会、商瞿、高柴、漆雕开、公伯寮、司马耕、樊迟、有若、公西赤、巫马施、梁鳣、颜幸、冉孺、曹恤、伯虔、公孙龙、冉季、奚容蒧、公祖句兹、施之常、秦祖、漆雕哆、颜刻、漆雕徒父、壤驷赤、商泽、石作蜀、任不齐、后处、秦冉、秦商、申党、颜之仆、荣旗、县成、左人郢、郑国、秦非、颜哙、步叔乘、乐欬、廉絜、狄黑、邦巽、孔忠、公西蒧、琴张、林放、陈亢、申枨、公良孺、公夏首、公肩定、颜祖、蟂单、句井疆、宰父黑、县亶、孟懿子、南宫敬叔、颜浊邹、鞠语、孺悲、惠叔兰、孔璇、原亢籍、公西舆如。
  老庄 指春秋末老子、战国时庄子,均道家代表人物。
  战国四君 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
  屈宋 指战国时诗人屈原和宋玉。

  汉至隋
  汉代二祖 指汉高帝刘邦(西汉),光武帝刘秀(东汉)
  西汉十五帝 指高祖刘邦、惠帝刘盈、高后吕雉、文帝刘恒、景帝刘启、武帝刘彻、昭帝刘弗陵、宣帝刘询、元帝刘示、成帝刘骜、哀帝刘欣、平帝刘看、孺子英(王莽摄政)、王莽(称“新”朝)、淮阳王(更始帝)刘玄。
  汉初三杰 指西汉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
  汉三雄 指西汉开国将领韩信、彭越、英布。
  西汉十八侯 指赞侯萧何、平阳侯曹参、宣平侯张敖、绛侯周勃、午阳侯樊哙、曲周侯郦商、留侯张良、汝阴侯夏侯婴、颖阴侯灌婴、阳陵侯付宽、信下侯靳歙、安国侯王陵、棘清侯陈武、清河侯王吸、曲逆侯陈平、汾阴侯周昌、襄平侯纪通、曲成侯虫达,均为汉朝开国功臣。
  西汉二司马 指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辞赋家司马相如,一作“二马”。
  王扬枚马 指汉代辞赋家王褒、扬雄、枚乘、司马相如。
  马杜 指汉司马相如、杜笃,均以文学著称。
  枚马 指汉枚乘、司马相如,均汉代前期辞赋代表作家。
  班马 指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或称“史班”。
  贾董 指西汉贾谊、董仲舒,均以文才著称。
  贾马 指西汉贾谊、司马相如。
  东汉十三帝 指光武帝刘秀、明帝刘庄、章帝刘达、和帝刘肇、殇帝刘隆、安帝刘祜、顺帝刘保、冲帝刘炳、质帝刘缵、醒帝刘志、灵帝刘宏、少帝刘辩、献帝刘协。
  云台二十八将 东汉光武时二十八个有功武将总称,即邓禹、马成、吴汉、王梁、贾后、陈俊、耿弇、杜藏、寇恂、付俊、岑彭、坚谭、冯异、王霸、朱右、任光、祭遵、李忠、景丹、万修、盖延、邳彤、铫期、刘植、耿纯、臧宫、马武、刘隆。
  班氏三兄妹 指班固、班超、班昭。
  李杜 ①汉朝名士李固、杜桥。②汉朝名臣李膺、杜密。③汉臣李云、杜众。
  贾郑 指东汉学者贾逵、郑众。
  五侯 东汉宦官左悺、单超、具瑗、徐璜、唐衡合谋诛外戚梁氏,同日封侯,时称“五侯”。
  许氏二龙 指东汉名士许虔、许劭。
  二苏 指东汉苏章、苏不韦。
  建安七子 指东汉建安年间文学家孔融、陈琳、应玚、刘桢、阮瑀、徐干、王粲。
  崔杜 指东汉书法家崔瑗、杜操。
  扬马 指汉朝辞赋家扬雄、司马相如。
  京兆三休 指汉代金敞(字元休)、第五巡(字文休)、韦端(字甫休)。
  钟王 指三国魏书法家钟繇、东晋书法家王羲之。
  三曹 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合称。
  蜀汉三杰 指诸葛亮、关羽、张飞。
  竹林七贤 指魏晋间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二阮 亦作“大阮小阮”,指阮籍、阮咸叔侄。
  二十四友 指西晋郭彰、石崇、欧阳建、潘岳、陆机、陆云、缪征、杜斌、挚虞、诸葛诠、王粹、杜育、邹捷、左思、崔基、刘瑰、和郁、周恢、牵秀、陈眕、许猛、刘讷、刘舆、刘琨。
  二陆 指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
  二潘 指西晋文学家潘岳、潘尼叔侄。
  潘陆 指潘岳、陆机。
  三张 指西晋诗人张载、张协、张亢兄弟。
  二陆三张 或作“三张二陆”,指西晋陆机、陆云兄弟与张载、张协、张亢兄弟。
  三阳 指晋代张载(孟阳)、张协(景阳)、张亢(季阳)。
  二妙 指西晋书法家卫瓘、索靖。
  二王 指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三谢 指晋谢尚、谢奕、谢安,均以书法知名。
  南北二玄 指晋谢玄、张玄之。
  三杨 指晋杨骏、杨珧、杨济。
  浔阳三隐 东晋隐居文人陶渊明、周续之、刘遗民合称。
  王谢 指晋王坦之、谢安,并为名士。
  陶谢 指晋末诗人陶渊明、南朝宋诗人谢灵运。
  颜谢 指南朝宋诗人颜延之、谢灵运。
  三谢 指南朝宋诗人谢灵云、谢惠连、齐诗人谢眺。
  元嘉三大家 指南朝宋谢灵运、颜延之、鲍照。
  大小谢 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与族弟谢惠连。
  元嘉三大家 指谢灵运、颜延之、鲍照。
  京都三明 晋诸葛恢、荀凯、蔡漠均以道明为字,时称“京都三明”
  顾陆 指东晋画家顾恺之、南朝宋画家陆探微
  六朝画坛三画家 指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
  休鲍 指南朝宋诗人汤惠休、文学家鲍照。
  鲍谢 指南朝宋鲍照、谢灵运。
  鲍庾 指南朝宋鲍照、北周庾信。
  竟陵八友 指南朝齐齐文学家沈约、谢眺、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萧衍,均曾在竟陵王门下。
  南朝三大藏书家 指王僧孺、沈约、任昉。
  东海三何 指南朝东海三文人何思澄、何逊、何子朗。
  徐庾 指南朝陈文学家徐陵、北周文学家庾信。
  阴何 指南朝文学家阴铿、何逊。
  羊薄 指南朝书法家羊欣、薄绍之。
  温邢 指北朝魏文学家温子升、齐文学家邢邵。
  邢魏 指北朝齐文学家邢邵、魏休。
  隋朝三帝 指文帝杨坚、炀帝杨广、恭帝杨侑。

  唐及五代
  十八学士 唐太宗时十八个文人,即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薛收、褚亮、姚思廉、陆德时、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勖。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唐初开国功臣,分别是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瑾、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绩、秦叔宝。
  风尘三侠 传说中的唐初三侠客,指虬髯客、李靖和红拂女。
  唐初四大家 指唐初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禇遂良、薛稷。
  大小欧阳 指唐代书法家欧阳询、欧阳通父子。
  大小尉迟 指画家尉迟跋质、尉迟乙僧父子。
  房杜 指唐朝名相房玄龄、杜如晦。
  开元三大士 指唐朝名僧善无畏、金刚智、不空。
  佛教三大翻译家 指鸠摩罗什、真谛、玄奘。
  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 中国佛教史上译经最多、影响最大之四位译经家。有二说:①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②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义净。以后者更为佛学研究者所认可。
  初唐四杰 指初唐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王杨 指王勃、杨炯,均工诗,名列“四杰”。
  苏李 指初唐文学家苏味道、李峤。
  文章四友 指初唐文学家杜审言、苏味道、李峤、崔融。
  姚宋 指开元时名相姚崇、宋璟。
  大小李将军 指唐朝画家李思训、李昭道父子。
  醉中八仙 一称饮中八仙,即贺知章、李琎、李适、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均善饮。
  吴中四士 指贺知章、包融、张若虚、张旭。
  沈宋 指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
  燕许大手笔 指唐代燕国公张说、许国公苏颋。
  王孟韦柳 唐代诗人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的合称,为唐代继承陶渊明田园诗而发展成山水田园诗歌流派的代表。
  王孟 指王维、孟浩然。
  王裴 指王维、裴迪,均工山水田园诗,且相友善,尝同居终南山,相互唱和。
  王韦 指王维、韦应物,均工山水田园诗,恬淡清雅,风格别致。
  韦柳 指韦应物、柳宗元。
  韦刘 指韦应物、刘长卿,均工山水田园诗,有“五言双璧”、“韦刘诗派”之誉。
  韦杜 指韦应物、杜甫,诗作皆本色天然。
  韦孟 指韦应物、孟浩然,均以山水田园诗著名。
  李杜 ①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②晚唐诗人李商隐、杜牧。
  二李 指李白、李贺。
  竹溪六逸 指唐代李白、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
  唐代三大诗人 指李白、杜甫、白居易。
  唐八家 指诗人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韩愈、李商隐。
  大小杜 又称老杜小杜,指杜甫、杜牧,均工诗。
  高岑 指唐代诗人高适、岑参。
  南阳三张 指南阳籍名人张衡、张仲景、张巡。
  颜柳 指唐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
  大柳舍人小柳舍人 指柳公权、柳璟,开成中同在翰林。
  三绝 指唐李白诗歌、裴文剑舞及张旭草书。
  萧李 指唐朝文学家萧颍士、李华。
  颠张狂素 指唐朝书法家张旭、怀素,均擅草书。
  大历十才子 指唐代宗大历时期的十位诗人,有多种说法,较有代表性的二种说法是:①姚合《极玄集》、《新唐书·卢纶传》、葛立方《韵语阳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王应麟《玉海》等: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②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卢纶、钱起、郎士元、司空曙、李端、李益、苗发、皇甫曾、耿湋、李嘉佑。
  韩马戴牛 指唐画家韩滉(善画马)、戴嵩(善画牛)。
  郊岛(郊寒岛瘦) 指唐诗人孟郊、贾岛,均以苦吟著名。
  二妙 或称“姚贾”,指贾岛、姚合,均擅五言律诗。
  张王(乐府) 指唐诗人张籍、王建,皆擅乐府诗。
  韩杜 指韩愈、杜甫。
  韩孟 指唐文学家韩愈、诗人孟郊,二人文学主张相近,诗风亦相似。
  韩柳 指唐文学家韩愈、柳宗元,同倡古文运动。
  刘柳 指唐诗人刘禹锡、文学家柳宗元,二人相交甚笃。
  刘白 指唐诗人刘禹锡、白居易,二人唱和甚多。
  元白 指唐诗人元稹、白居易,唱和甚多,号“元和体”。
  刘元白 指刘禹锡、元稹、白居易,均工诗。
  香山九老 指唐诗人白居易、胡臬、吉皎、郑据、刘真、卢真、张浑、李元爽、如满。
  姚贾 指唐诗人姚合、贾岛。
  三十六体 唐诗人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诗作齐名,三人均排行十六。
  温李 指温庭筠、李商隐,作品皆绮丽精巧。
  温韦 指晚唐词人温庭筠、韦庄,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
  皮陆 指唐文学家皮日休、陆龟蒙。
  三罗 指唐代诗人罗隐、罗邺、罗虬。
  卢奇马怪 指唐诗人卢仝、马异。
  随驾五都 唐僖宗避黄巢逃奔成都,王建、韩建、晋晖、张造、李师泰等五都头率兵入蜀,号“随驾五都”。
  南唐二主 指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
  董巨 指五代时南唐画家董源、宋画家巨然。
  黄徐 指五代时后蜀画家黄筌、南唐画家徐熙,有“黄家富贵,徐煕野逸”之称。

  宋
  五鬼 指北宋大臣王钦若、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珪,为人均奸邪险伪。
  杨刘 指北宋文学家杨亿、诗人刘筠。
  二宋 指北宋文学家宋庠、宋祁兄弟。
  三苏 指宋代文学家苏洵及苏轼、苏辙父子。
  二苏 ①指苏轼、苏辙兄弟,又称“大小苏”。②指苏舜元、苏舜钦兄弟。
  苏黄 指北宋文学家苏轼、诗人黄庭坚。
  苏辛 指北宋词人苏轼、南宋词人辛弃疾,均为豪放派代表。
  苏米 指苏轼、米芾,均擅书,名列“宋四家”。
  豪苏腻柳 指苏轼、柳永,苏轼之词豪放,柳永之词细腻。
  大坡小坡 指苏轼、苏过父子。
  文坛四大家 指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
  苏梅 指北宋文学家苏舜钦、梅尧臣。
  五子 指宋哲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
  二程 指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兄弟。
  程朱 指程颢、程颐、朱熹。
  六先生 指周敦颐(濂溪先生)、程颢(朋道先生)、程颐(仞川先生)、张载(横渠先生)、邵雍(谥康节)、司马光(涑水先生)。
  二晏 指北宋晏殊、晏几道父子,皆以词名。
  晏秦 指晏几道、秦观,词风皆深婉有致。
  晏周 指晏殊、周邦彦。
  周贺 指宋周邦彦、贺铸。
  周姜 指周邦彦、姜夔,均工于音律,能自创新调,为格津词派代表。
  周柳 指周邦彦、柳永,均工于音律,喜用长调,长于铺叙,好写艳情。
  李杜 指宋代清官李韶、杜范。
  三豪 指欧阳修、石延年、杜默。谓欧阳修为文豪,石延年为诗豪,杜默为歌豪。
  欧苏 指欧阳修、苏轼。
  欧梅 指欧阳修、梅尧臣,二人均不满宋初人沿袭晚唐诗风,志在复古。
  欧晏 指欧阳修、晏殊。
  欧秦 指欧阳修、秦观。
  四贤一不肖 指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高若讷。
  宋四家 指北宋书法家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
  三擘 指北宋文坛欧阳修、王安石、苏轼。
  苏门六君子 指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赝。
  苏门四学士 指出于苏轼门下的诗人黄庭坚、词人秦观、文学家晁补之、诗人张耒。
  柳七黄九 或作“黄九柳七”,指宋柳永、黄庭坚。柳永排行第七,黄庭坚排行第九。
  黄秦 指黄庭坚、秦观。
  秦七黄九 指秦观、黄庭坚。秦观排行第七,黄庭坚排行第九。
  三曾 指曾巩、曾布、曾肇兄弟。
  程门四大弟子 指北宋杨时、游酢、谢良佐、吕大临,均受业于二程。
  六贼 指北宋末六大奸臣蔡京、童贯、朱勔、李彦、王黼、梁师成。
  米薛 指北宋书法家米芾、薛绍彭。
  大小米 指北宋画家米芾、南宋画家米友仁父子。
  李郭 指北宋画家李代、郭熙。
  济南二安 指李清照、辛弃疾。李清照号易安居士,辛弃疾字幼安,均济南人。
  周柳 指宋词人周邦彦、柳永。
  词家四宗 指周邦彦、辛弃疾、王沂孙、吴文英。
  词坛三绝 指周邦彦、姜夔、王沂孙。均工词。清人陈廷焯谓:“词法之密,无过清真;词格之高,无过白石;词味之厚,无过碧山,词坛三绝也。”
  双白石 指黄景说、姜夔,皆号白石,工诗。
  南宋四大画家 指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
  南宋四家 指南宋诗人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尤袤。
  上饶二泉 指赵蕃(号章泉)、韩淲(号涧泉),均为江西派诗人。
  三陆 指南宋学者陆九韶、陆九龄、陆九渊兄弟。
  姜张 指南宋词人姜夔、张炎。
  二窗 指南宋吴文英、周密,均工词。文英号梦窗,有《梦窗词》;密号草窗,有《草窗词》。
  永嘉四灵 指南宋诗人徐照(号灵晖)、徐玑(号灵渊)、翁卷(号灵舒)、赵师秀(号灵秀),四人都是永嘉人,且字中均含“灵”字。
  六君子 中国历史上共有六起“六君子”事件,其中有两起发生在南宋,分别是:①宋宁宗时,因右丞相赵汝愚受贵戚诬陷贬黜,太学生杨宏中、周端朝、张道、林仲麟、蒋傅、徐范六人上书辩诬抗争,被充军五百里外,史称“六君子”。②宋理宗时,丁大全专制用事,太学生刘黻、陈宜中、黄镛、林则祖、曾唯、陈宗上书揭发丁的罪恶,时称“六君子”。
  ·······························

  说行天下
  朋友推荐的小说网站大全
  好东西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哦
植物并称少见,人物并称却很多:
以下仅供参考:
远古至春秋战国
三皇 传说中的远古帝王。有七种说法:①天皇、帝皇、泰皇;②天皇、地皇、人皇;③伏羲、女娲、神农;④伏羲、神农、祝融;⑤伏羲、神农、共工;⑥伏羲、神农、黄帝;⑦燧人、伏羲、神农。
五帝 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有五种说法:①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②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③少昊(皞)、颛顼、高辛(帝喾)、唐尧、虞舜;④黄帝、少皞、帝喾、帝挚、帝尧;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
两皞 指太皞、少皞,均为上古部落首领。
三示 意为三位功勋卓著的祖先,指商朝太乙、祖乙、太甲。
三仁 指商朝微子、箕子、比干。
周初三监 指姬鲜、姬度、姬处。
春秋五霸 一作“五伯”,春秋时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有四种说法:①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②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③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④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吴王夫差。
三贵 春秋齐桓公时的三个小人,即竖刁、易牙、开方。
三桓 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皆为鲁桓公的后代,所以被称为“三桓”。
三圣 指孔子、老子、墨子。
孔孟 指孔子、孟子。
孔门四配 指配祀孔子的四位儒门圣贤,即复圣颜回、宗圣曾参、述圣子思、亚圣孟轲。
孔门十二哲 指孔庙祭第二等十二人,即闵损(子骞)、冉耕(伯牛)、冉雍(仲弓)、宰予(子我)、端木赐(子贡)、冉求(子有)、仲由(子路)、言偃(子游)、卜商(子夏)、颛孙师(子张)、有若(子若)、朱熹(元晦)。
孔门七十二贤 指孔子门下才德出众的七十二个学生。七十二实为约数,见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者77人,加上见于《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等书中人数,多达近90人。分别是:颜回、闵损、冉耕、冉雍、冉求、仲由、宰予、端木赐、言偃、卜商、颛孙师、曾参、澹台灭明、燕伋、宓子贱、原宪、公冶长、南宫适、公晳哀、曾点、颜无繇、叔仲会、商瞿、高柴、漆雕开、公伯寮、司马耕、樊迟、有若、公西赤、巫马施、梁鳣、颜幸、冉孺、曹恤、伯虔、公孙龙、冉季、奚容蒧、公祖句兹、施之常、秦祖、漆雕哆、颜刻、漆雕徒父、壤驷赤、商泽、石作蜀、任不齐、后处、秦冉、秦商、申党、颜之仆、荣旗、县成、左人郢、郑国、秦非、颜哙、步叔乘、乐欬、廉絜、狄黑、邦巽、孔忠、公西蒧、琴张、林放、陈亢、申枨、公良孺、公夏首、公肩定、颜祖、蟂单、句井疆、宰父黑、县亶、孟懿子、南宫敬叔、颜浊邹、鞠语、孺悲、惠叔兰、孔璇、原亢籍、公西舆如。
老庄 指春秋末老子、战国时庄子,均道家代表人物。
战国四君 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
屈宋 指战国时诗人屈原和宋玉。

汉至隋
汉代二祖 指汉高帝刘邦(西汉),光武帝刘秀(东汉)
西汉十五帝 指高祖刘邦、惠帝刘盈、高后吕雉、文帝刘恒、景帝刘启、武帝刘彻、昭帝刘弗陵、宣帝刘询、元帝刘示、成帝刘骜、哀帝刘欣、平帝刘看、孺子英(王莽摄政)、王莽(称“新”朝)、淮阳王(更始帝)刘玄。
汉初三杰 指西汉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
汉三雄 指西汉开国将领韩信、彭越、英布。
西汉十八侯 指赞侯萧何、平阳侯曹参、宣平侯张敖、绛侯周勃、午阳侯樊哙、曲周侯郦商、留侯张良、汝阴侯夏侯婴、颖阴侯灌婴、阳陵侯付宽、信下侯靳歙、安国侯王陵、棘清侯陈武、清河侯王吸、曲逆侯陈平、汾阴侯周昌、襄平侯纪通、曲成侯虫达,均为汉朝开国功臣。
西汉二司马 指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辞赋家司马相如,一作“二马”。
王扬枚马 指汉代辞赋家王褒、扬雄、枚乘、司马相如。
马杜 指汉司马相如、杜笃,均以文学著称。
枚马 指汉枚乘、司马相如,均汉代前期辞赋代表作家。
班马 指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或称“史班”。
贾董 指西汉贾谊、董仲舒,均以文才著称。
贾马 指西汉贾谊、司马相如。
东汉十三帝 指光武帝刘秀、明帝刘庄、章帝刘达、和帝刘肇、殇帝刘隆、安帝刘祜、顺帝刘保、冲帝刘炳、质帝刘缵、醒帝刘志、灵帝刘宏、少帝刘辩、献帝刘协。
云台二十八将 东汉光武时二十八个有功武将总称,即邓禹、马成、吴汉、王梁、贾后、陈俊、耿弇、杜藏、寇恂、付俊、岑彭、坚谭、冯异、王霸、朱右、任光、祭遵、李忠、景丹、万修、盖延、邳彤、铫期、刘植、耿纯、臧宫、马武、刘隆。
班氏三兄妹 指班固、班超、班昭。
李杜 ①汉朝名士李固、杜桥。②汉朝名臣李膺、杜密。③汉臣李云、杜众。
贾郑 指东汉学者贾逵、郑众。
五侯 东汉宦官左悺、单超、具瑗、徐璜、唐衡合谋诛外戚梁氏,同日封侯,时称“五侯”。
许氏二龙 指东汉名士许虔、许劭。
二苏 指东汉苏章、苏不韦。
建安七子 指东汉建安年间文学家孔融、陈琳、应玚、刘桢、阮瑀、徐干、王粲。
崔杜 指东汉书法家崔瑗、杜操。
扬马 指汉朝辞赋家扬雄、司马相如。
京兆三休 指汉代金敞(字元休)、第五巡(字文休)、韦端(字甫休)。
钟王 指三国魏书法家钟繇、东晋书法家王羲之。
三曹 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合称。
蜀汉三杰 指诸葛亮、关羽、张飞。
竹林七贤 指魏晋间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二阮 亦作“大阮小阮”,指阮籍、阮咸叔侄。
二十四友 指西晋郭彰、石崇、欧阳建、潘岳、陆机、陆云、缪征、杜斌、挚虞、诸葛诠、王粹、杜育、邹捷、左思、崔基、刘瑰、和郁、周恢、牵秀、陈眕、许猛、刘讷、刘舆、刘琨。
二陆 指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
二潘 指西晋文学家潘岳、潘尼叔侄。
潘陆 指潘岳、陆机。
三张 指西晋诗人张载、张协、张亢兄弟。
二陆三张 或作“三张二陆”,指西晋陆机、陆云兄弟与张载、张协、张亢兄弟。
三阳 指晋代张载(孟阳)、张协(景阳)、张亢(季阳)。
二妙 指西晋书法家卫瓘、索靖。
二王 指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三谢 指晋谢尚、谢奕、谢安,均以书法知名。
南北二玄 指晋谢玄、张玄之。
三杨 指晋杨骏、杨珧、杨济。
浔阳三隐 东晋隐居文人陶渊明、周续之、刘遗民合称。
王谢 指晋王坦之、谢安,并为名士。
陶谢 指晋末诗人陶渊明、南朝宋诗人谢灵运。
颜谢 指南朝宋诗人颜延之、谢灵运。
三谢 指南朝宋诗人谢灵云、谢惠连、齐诗人谢眺。
元嘉三大家 指南朝宋谢灵运、颜延之、鲍照。
大小谢 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与族弟谢惠连。
元嘉三大家 指谢灵运、颜延之、鲍照。
京都三明 晋诸葛恢、荀凯、蔡漠均以道明为字,时称“京都三明”
顾陆 指东晋画家顾恺之、南朝宋画家陆探微
六朝画坛三画家 指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
休鲍 指南朝宋诗人汤惠休、文学家鲍照。
鲍谢 指南朝宋鲍照、谢灵运。
鲍庾 指南朝宋鲍照、北周庾信。
竟陵八友 指南朝齐齐文学家沈约、谢眺、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萧衍,均曾在竟陵王门下。
南朝三大藏书家 指王僧孺、沈约、任昉。
东海三何 指南朝东海三文人何思澄、何逊、何子朗。
徐庾 指南朝陈文学家徐陵、北周文学家庾信。
阴何 指南朝文学家阴铿、何逊。
羊薄 指南朝书法家羊欣、薄绍之。
温邢 指北朝魏文学家温子升、齐文学家邢邵。
邢魏 指北朝齐文学家邢邵、魏休。
隋朝三帝 指文帝杨坚、炀帝杨广、恭帝杨侑。

唐及五代
十八学士 唐太宗时十八个文人,即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薛收、褚亮、姚思廉、陆德时、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勖。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唐初开国功臣,分别是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瑾、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绩、秦叔宝。
风尘三侠 传说中的唐初三侠客,指虬髯客、李靖和红拂女。
唐初四大家 指唐初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禇遂良、薛稷。
大小欧阳 指唐代书法家欧阳询、欧阳通父子。
大小尉迟 指画家尉迟跋质、尉迟乙僧父子。
房杜 指唐朝名相房玄龄、杜如晦。
开元三大士 指唐朝名僧善无畏、金刚智、不空。
佛教三大翻译家 指鸠摩罗什、真谛、玄奘。
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 中国佛教史上译经最多、影响最大之四位译经家。有二说:①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②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义净。以后者更为佛学研究者所认可。
初唐四杰 指初唐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王杨 指王勃、杨炯,均工诗,名列“四杰”。
苏李 指初唐文学家苏味道、李峤。
文章四友 指初唐文学家杜审言、苏味道、李峤、崔融。
姚宋 指开元时名相姚崇、宋璟。
大小李将军 指唐朝画家李思训、李昭道父子。
醉中八仙 一称饮中八仙,即贺知章、李琎、李适、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均善饮。
吴中四士 指贺知章、包融、张若虚、张旭。
沈宋 指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
燕许大手笔 指唐代燕国公张说、许国公苏颋。
王孟韦柳 唐代诗人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的合称,为唐代继承陶渊明田园诗而发展成山水田园诗歌流派的代表。
王孟 指王维、孟浩然。
王裴 指王维、裴迪,均工山水田园诗,且相友善,尝同居终南山,相互唱和。
王韦 指王维、韦应物,均工山水田园诗,恬淡清雅,风格别致。
韦柳 指韦应物、柳宗元。
韦刘 指韦应物、刘长卿,均工山水田园诗,有“五言双璧”、“韦刘诗派”之誉。
韦杜 指韦应物、杜甫,诗作皆本色天然。
韦孟 指韦应物、孟浩然,均以山水田园诗著名。
李杜 ①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②晚唐诗人李商隐、杜牧。
二李 指李白、李贺。
竹溪六逸 指唐代李白、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
唐代三大诗人 指李白、杜甫、白居易。
唐八家 指诗人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韩愈、李商隐。
大小杜 又称老杜小杜,指杜甫、杜牧,均工诗。
高岑 指唐代诗人高适、岑参。
南阳三张 指南阳籍名人张衡、张仲景、张巡。
颜柳 指唐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
大柳舍人小柳舍人 指柳公权、柳璟,开成中同在翰林。
三绝 指唐李白诗歌、裴文剑舞及张旭草书。
萧李 指唐朝文学家萧颍士、李华。
颠张狂素 指唐朝书法家张旭、怀素,均擅草书。
大历十才子 指唐代宗大历时期的十位诗人,有多种说法,较有代表性的二种说法是:①姚合《极玄集》、《新唐书·卢纶传》、葛立方《韵语阳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王应麟《玉海》等: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②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卢纶、钱起、郎士元、司空曙、李端、李益、苗发、皇甫曾、耿湋、李嘉佑。
韩马戴牛 指唐画家韩滉(善画马)、戴嵩(善画牛)。
郊岛(郊寒岛瘦) 指唐诗人孟郊、贾岛,均以苦吟著名。
二妙 或称“姚贾”,指贾岛、姚合,均擅五言律诗。
张王(乐府) 指唐诗人张籍、王建,皆擅乐府诗。
韩杜 指韩愈、杜甫。
韩孟 指唐文学家韩愈、诗人孟郊,二人文学主张相近,诗风亦相似。
韩柳 指唐文学家韩愈、柳宗元,同倡古文运动。
刘柳 指唐诗人刘禹锡、文学家柳宗元,二人相交甚笃。
刘白 指唐诗人刘禹锡、白居易,二人唱和甚多。
元白 指唐诗人元稹、白居易,唱和甚多,号“元和体”。
刘元白 指刘禹锡、元稹、白居易,均工诗。
香山九老 指唐诗人白居易、胡臬、吉皎、郑据、刘真、卢真、张浑、李元爽、如满。
姚贾 指唐诗人姚合、贾岛。
三十六体 唐诗人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诗作齐名,三人均排行十六。
温李 指温庭筠、李商隐,作品皆绮丽精巧。
温韦 指晚唐词人温庭筠、韦庄,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
皮陆 指唐文学家皮日休、陆龟蒙。
三罗 指唐代诗人罗隐、罗邺、罗虬。
卢奇马怪 指唐诗人卢仝、马异。
随驾五都 唐僖宗避黄巢逃奔成都,王建、韩建、晋晖、张造、李师泰等五都头率兵入蜀,号“随驾五都”。
南唐二主 指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
董巨 指五代时南唐画家董源、宋画家巨然。
黄徐 指五代时后蜀画家黄筌、南唐画家徐熙,有“黄家富贵,徐煕野逸”之称。


五鬼 指北宋大臣王钦若、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珪,为人均奸邪险伪。
杨刘 指北宋文学家杨亿、诗人刘筠。
二宋 指北宋文学家宋庠、宋祁兄弟。
三苏 指宋代文学家苏洵及苏轼、苏辙父子。
二苏 ①指苏轼、苏辙兄弟,又称“大小苏”。②指苏舜元、苏舜钦兄弟。
苏黄 指北宋文学家苏轼、诗人黄庭坚。
苏辛 指北宋词人苏轼、南宋词人辛弃疾,均为豪放派代表。
苏米 指苏轼、米芾,均擅书,名列“宋四家”。
豪苏腻柳 指苏轼、柳永,苏轼之词豪放,柳永之词细腻。
大坡小坡 指苏轼、苏过父子。
文坛四大家 指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
苏梅 指北宋文学家苏舜钦、梅尧臣。
五子 指宋哲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
二程 指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兄弟。
程朱 指程颢、程颐、朱熹。
六先生 指周敦颐(濂溪先生)、程颢(朋道先生)、程颐(仞川先生)、张载(横渠先生)、邵雍(谥康节)、司马光(涑水先生)。
二晏 指北宋晏殊、晏几道父子,皆以词名。
晏秦 指晏几道、秦观,词风皆深婉有致。
晏周 指晏殊、周邦彦。
周贺 指宋周邦彦、贺铸。
周姜 指周邦彦、姜夔,均工于音律,能自创新调,为格津词派代表。
周柳 指周邦彦、柳永,均工于音律,喜用长调,长于铺叙,好写艳情。
李杜 指宋代清官李韶、杜范。
三豪 指欧阳修、石延年、杜默。谓欧阳修为文豪,石延年为诗豪,杜默为歌豪。
欧苏 指欧阳修、苏轼。
欧梅 指欧阳修、梅尧臣,二人均不满宋初人沿袭晚唐诗风,志在复古。
欧晏 指欧阳修、晏殊。
欧秦 指欧阳修、秦观。
四贤一不肖 指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高若讷。
宋四家 指北宋书法家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
三擘 指北宋文坛欧阳修、王安石、苏轼。
苏门六君子 指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赝。
苏门四学士 指出于苏轼门下的诗人黄庭坚、词人秦观、文学家晁补之、诗人张耒。
柳七黄九 或作“黄九柳七”,指宋柳永、黄庭坚。柳永排行第七,黄庭坚排行第九。
黄秦 指黄庭坚、秦观。
秦七黄九 指秦观、黄庭坚。秦观排行第七,黄庭坚排行第九。
三曾 指曾巩、曾布、曾肇兄弟。
程门四大弟子 指北宋杨时、游酢、谢良佐、吕大临,均受业于二程。
六贼 指北宋末六大奸臣蔡京、童贯、朱勔、李彦、王黼、梁师成。
米薛 指北宋书法家米芾、薛绍彭。
大小米 指北宋画家米芾、南宋画家米友仁父子。
李郭 指北宋画家李代、郭熙。
济南二安 指李清照、辛弃疾。李清照号易安居士,辛弃疾字幼安,均济南人。
周柳 指宋词人周邦彦、柳永。
词家四宗 指周邦彦、辛弃疾、王沂孙、吴文英。
词坛三绝 指周邦彦、姜夔、王沂孙。均工词。清人陈廷焯谓:“词法之密,无过清真;词格之高,无过白石;词味之厚,无过碧山,词坛三绝也。”
双白石 指黄景说、姜夔,皆号白石,工诗。
南宋四大画家 指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
南宋四家 指南宋诗人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尤袤。
上饶二泉 指赵蕃(号章泉)、韩淲(号涧泉),均为江西派诗人。
三陆 指南宋学者陆九韶、陆九龄、陆九渊兄弟。
姜张 指南宋词人姜夔、张炎。
二窗 指南宋吴文英、周密,均工词。文英号梦窗,有《梦窗词》;密号草窗,有《草窗词》。
永嘉四灵 指南宋诗人徐照(号灵晖)、徐玑(号灵渊)、翁卷(号灵舒)、赵师秀(号灵秀),四人都是永嘉人,且字中均含“灵”字。
六君子 中国历史上共有六起“六君子”事件,其中有两起发生在南宋,分别是:①宋宁宗时,因右丞相赵汝愚受贵戚诬陷贬黜,太学生杨宏中、周端朝、张道、林仲麟、蒋傅、徐范六人上书辩诬抗争,被充军五百里外,史称“六君子”。②宋理宗时,丁大全专制用事,太学生刘黻、陈宜中、黄镛、林则祖、曾唯、陈宗上书揭发丁的罪恶,时称“六君子”。
文章标题: 欧阳建是东晋人还是明代人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1247.html
文章标签:东晋  明代  欧阳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