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8-28 16:03:0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4次
其实在宋之前,权臣篡位的也就王莽,曹丕,刘裕,朱温这少数几个。
很多如董卓,桓温,诸葛恪,王敦这些人想上位者最终都不能如愿,因为当时儒家知识分子为这些所谓“得天命者”设定了一套繁琐复杂的上位流程,先得封公,加九锡,封王,然后群臣要多次上书请命,民间要上万民书,权臣还要多次推让。这样下来没个三五年是完不成这项宏伟大业的,而且这样一来就给了对权臣不满的忠义大臣以充裕的岁月去除奸。
而且在当时的知识分子眼中,和平演变得来的天下属于“篡位”,只有流血厮杀得来的天下才是“得国最正”,很多爱惜名誉的权臣为了不在史书留骂名,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也是一个原因,但比毕竟还是有的,不能说是绝迹了。
为什么到了宋朝之后,这种情况几乎是完全绝迹,再也没有哪个权臣能够“篡位”呢?
第一、中央集权制度在不断加强
我们都知道,其实宋太祖赵匡胤也是属于“篡位”建立大宋的,虽然赵匡胤是“黄袍加身”建立大宋,但事情的真相早就无人知晓了,是他自己预谋已久还是真的不知情,被动“篡位”的谁也说不准了,我们也不去追究了,回归正题。
为了防止日后也有有效仿自己来建国,宋太祖赵匡胤和当时的宰相赵普充分研究了,如何充分的削减地方的权力,来保障中央的权力威,例如在地方以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财政权,军权全部收归中央。
唐朝的安史之乱以及覆灭,就是因为藩镇割据,但经过宋太祖赵匡胤这么一搞,你地方就再也不能学习唐末时期的藩镇了。
到了元明清这三朝,中央集权制度也成为主流,地方上不断扩充更多行政机构,让机构之间相互重叠,借以制衡。
宋朝之后,只要国家保持平稳,就不可能出现所谓的一方诸侯,更没有什么藩镇割据,地方节度使这种称谓也成为了历史。
第二、皇权在不断加重
封建社会的皇帝是一个国家行政事务的最终裁决人,之前在汉朝,将军及丞相权力足够大,就有开府治事的权力,而且当时的相权,在某一领域是可以对皇权进行压制,从而为篡位提供了可能性,如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就得到丞相的位置,之后曹魏的江山也发迹于这个丞相。
赵匡胤用了更聪明的一种办法,既然宰相必须要有相对的权力,那我就搞一群宰相,让你们互相伤害,比如
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及三司使
,这些职位都能行使宰相职能,你人那么多就会有斗争,有斗争自然有制衡,互相攻击还想威胁皇帝的位子,不可能。
明朝则更为夸张,朱元璋精力旺盛,非常勤奋,干脆废除宰相的位置,中央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世皇帝没有老朱的精力,就设计了大秘书班子机构——内阁。
到了清朝,承袭明朝制度之外更是在宫里设置了军机处,所谓的军机大臣实际上也只是“跪受笔录”的办事人员,明清两代的君主权力发展到了顶峰。
皇权如此至高无上,而臣下的权利则是相互之间互相制衡,层层叠叠,如何再有大权集于一身的现象存在?
第三、外戚与皇室宗亲被压制
我们都知道,宋朝第二代君主宋太宗赵光义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他是以弟弟的身份成为接班人的,所以,在赵光义之后,皇帝就刻意提防和出台各种规定,来限制藩王以及外戚。
到了明朝,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篡位夺权后,各地藩王的职能只能变成一个个皇庄的大庄园主,吃喝玩乐可以,想造反?也不看看自己手下才有多少人。
清朝就更不用说了,前期的亲王和贝勒位高权重,是因为开国时期手里有枪杆子腰杆硬,等到国家承平日久,各个亲王被圈养得已经完全没有任何能力,即使到了晚清恭亲王一度位高权重,但是慈禧太后想废掉六王爷也是不费吹灰之力,六王爷不管是见到同治、光绪哪一位皇帝也得自称奴才。
其实可以看出,自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黄袍加身”篡位之后,赵匡胤根据自身情况以及对历史的深刻了解,为了避免“篡位”者再次出现 ,加强了集权的同时设置了许多层叠的机构部门,防止大臣手中权力过大,而赵匡胤之后的赵光义又为了防止藩王作乱,对藩王又进行了收权行动。
整体来讲,就是宋朝开始之后的朝代,因为都会总结前朝的得失,所以制度在不断完善,“篡位”的一些必要条件都消失了,所以也就无法“篡位”了。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