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8-24 08:58:3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5次
首先来了解一下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又称晚清自救运动、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大臣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经过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太平天国的打击,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了西方工业发达给他们带来的利处以及中国疲弱的工业体系和经济水平。这些人已经接受了西方工业化的思想,而不是一昧的夜郎自大。洋务运动前期口号为“自强”,后期口号为“求富”。
洋务运动的发起者
洋务运动所秉承的思想就是“师夷制夷”、“中体西用”八个字。前四个字“师夷制夷”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道路。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并没有使中国彻底走上工业化道路。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
而明治维新就不同了。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通过这次改革,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明治维新的群众基础
明治维新前的日本与洋务运动前的中国情况基本一致。同样是“闭关锁国”,同样是封建统治阶级发动和领导的资产阶级改革,同样是遭受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并不得不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同样是社会矛盾重重,同样是为了缓解内部矛盾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以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为何最终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工业化道路并成功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而中国经历了洋务运动却依然任人欺凌疲弱不堪呢?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结果
二者自然是存在很多不同的地方的。一:明治维新主张的是“脱亚入欧”,全盘西化;而洋务运动主张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说以中国传统为本,用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力来维护落后的生产关系。采用先进的生产力用于陈旧的社会关系中,矛盾自然会出,改革也不会持久奏效。二:改革的发起者、支持者和背静也都不尽相同。明治维新是在民族危机意识下进行的改革,改革比较彻底,涉及到了各个阶层和社会层面并形成了新的社会阶级和生产关系。而洋务运动只是少部分的开明地方大员的行为,受众面小,其支持者和影响力有限。其目的性也是比较局限,不过是借机发展壮大自己而已。因此导致了二者的结果不同,日本改变了落后的精神面貌和工业水平并开始了向现代化工业强国迈进的步伐;而洋务运动只是让中国更多人认识到了西方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而未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依然不断的遭受着列强的侵凌,给中国辉煌灿烂的历史加了一个重重的感叹号!
明治维新后日本引进国外纺织设备
这就是洋务运动为何没有起到明治维新的效果的原因。这段历史也再一次告诉我们改革就要彻底,蜻蜓点水式的改革注定起不到多大作用。像商鞅变法完全打破了奴隶主的束缚解放了生产力,激励了农民的热情,大秦成功了。而王安石变法,就由于没能打破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而以失败告终!
历史书肯定没自己看,我还记得初中历史书上有比较, 我也就简单的抛砖引玉,具体你可以自己回顾这两段历史。特别是日本的明治维新。如何使得日本一步一步变成世界强国。
历史书告诉我们的是, 一个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一个只是几乎没有动摇上层的失败品。
当贵族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贵族定义时,那这个国家将被激发。这句话是我说的。好好体会何为真正的贵族定义。
当然十月革命,这种你去看看历史深入了解一下,意义不大,不必过分吹了。真正自下而上的改革,这个历史上从没有出现过,因为贵族一般都是国外的定义,国内的定义可以理解为要么有权、要么有钱、要么有才能的人都行。
十九世纪以后,东方不复之前的荣光,许多国家都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清朝被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国门,日本则被美国海军舰队威逼被迫打开国门。近代时清朝与日本的遭遇何其相似,他们所做出的反应也大致相同,但最终清朝与日本的结局却大不相同:明治维新让日本走向富强,然而清朝的戊戌变法却以失败告终。那么,到底是什么缘故导致的这种情况呢?要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要先从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说起。
日本明治维新与清朝戊戌变法的背景十分类似,在十九世纪中期,日本被德川幕府所统治。德川幕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外国的传教士、商人和平民都被禁止进入日本,就连国外的日本人也不可以回国,德川幕府还严格限制日本的对外贸易。
1853年,美国军舰强行闯入江户岸的浦贺,要求与日本建立外交和贸易关系,史称“黑船事件”。黑船事件对于日本的影响是巨大的,庞大的黑色军舰让日本人意识到了自己的落后,也让他们认识到了幕府的腐朽。在德川幕府与列强签订一系列屈辱条约以后,日本国内掀起推翻幕府统治的呼声,随后日本的倒幕派历经数次战役,推翻了幕府统治,建立起以天皇为主导的封建国家。而在此期间,日本在改革派的主导下进行明治维新,吸收西方先进的文化、政治和经济制度,极大的促进了日本的发展,使得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清朝的戊戌变法比日本的明治维新更晚,此时清朝已经经历过洋务运动的失败,旁边还有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清朝的戊戌变法最后却以失败告终。因此许多人将戊戌变法的失败完全归咎于慈禧等人,不过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清朝进行戊戌变法时所要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与日本完全不同。
日本明治维新期间由下级武士、商人以及地方强藩所组成的倒幕派不断崛起,幕府势力分崩离析。起初倒幕派奉行“尊王攘夷”,性质与清朝的义和团类似,不过在尊王攘夷运动失败以后,倒幕派立刻吸取教训,他们保留尊王,去除攘夷,学习西方先进技术,鸟羽之战中倒幕派之所以能够以少胜多,西方的武器就至关重要。因此在日本进行明治维新时,社会力量已经发生转变,平民、下级武士、商人和地方强藩并不反对对外开放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思想,因此国内支持明治维新的力量远大于反对派。而反观清朝,在戊戌变法时主导变法的却只是一位没有掌握实权的年轻皇帝和一群知识分子,他们的力量根本无法与反对派抗衡。
而且,变法领导阶级的不成熟,也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日本的明治维新经历数个阶段,在明治维新开展初期,日本就非常重视教育,改革派通过义务教育向学生灌输忠君爱国思想以及变法的重要性,并选派留学生到先进国家留学。康有为等人并非没有重视教育,但他们的力量太过弱小,教育的普及程度根本不够,戊戌变法只传播于一部分知识分子阶级当中,普通百姓连变法为何物都不知道,又谈何支持?
不仅如此,康有为等人主持变法过于急躁,就连参与新政的康有为之弟康广仁都在《致何易中信》中说道:“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措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变法的力量本就薄弱,阻力巨大,变法主力翁同酥态度摇摆不定,光绪皇帝没有实权,以慈禧太后为主的顽固派虎视眈眈,然而康有为等人却依旧在四处树敌,他们的底气却只有光绪皇帝。
康有为在《日本变政考》里用日本天皇来激励光绪说:“人主欲转移天下,收揽大权,不过稍纡尊贵,假辞色,即可得之,亦至易矣。”不过谁都知道这只是康有为过于理想化的梦想,在强大的顽固派面前,改革派的力量根本无法抗衡。而且即使如此,以光绪帝为首的改革派在变法时却朝令夕改,使得变法的权威性荡然无存。沙培德就在他的著作《战争与革命交织的近代中国》中评价道:“中国革命中交织着乌托邦主义与务实主义,而戊戌变法则是乌托邦主义最明显的体现。”在这种情况下,戊戌变法焉能不失败?
除此以外,日本明治维新时与清朝戊戌变法时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是截然相反的。在日本明治维新时,列强已经认识到日本的国家组织资源形式是去中心化的,这也就是说列强无法通过击败日本中央而达到摧毁日本政权的目的。更何况与清朝和东南亚相比,想通过战争在日本攫取利益性价比极低,将日本放入国际贸易体系当中才是最方便的方式,因此列强十分支持日本的明治维新。而且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美国忙于南北战争,而英法则将重点放在清朝,因而日本成为一片“真空地带”。
在清朝戊戌变法时,日本的强大已经让列强认识到对殖民地变法不进行控制的巨大影响,因此列强对清朝的戊戌变法并不支持,他们不希望出现一个强大而先进的中国,他们希望保留原有的清朝制度,以达到他们的殖民目的。所以,清朝的戊戌变法所面临的外部压力要比明治维新大的多。
因此,日本的明治维新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而清朝的戊戌变法,不论是在变法力量对比还是在国际环境上,变法派都处于完全的劣势,而一群仅凭一腔热血的知识分子又左右开弓,将慈禧、顽固派、士大夫、科举士子乃至理学家全部变为自己的敌人,但他们却缺乏百姓的支持,因而他们的失败早已经注定。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实在令人遗憾,而变法失败的消极影响更是让中国再次失去抓住历史转折点的机会,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沦为列强的鱼肉。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