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何评价胡孚琛其人,以及写的宗教书籍

时间: 2021-08-24 05:58:0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4次

如何评价胡孚琛其人,以及写的宗教书籍

念咒时手势如何打

根据具体情况不同,手势不同,比如画符时用剑指,其他的不同咒根据用途不同,相应的咒符不同,手势也相应的不同。如缄口指法等等。
 根据一些电影和有关的书籍说明“画符念咒”是古代道士的一种本行,即一画符念咒来锄妖斩魔。关于这个说法,现在还不知道它的真实性,因为现在在农村还有一些老人给受惊吓的孩子叫魂。虽然说这是迷信的,但是根据一些证实的材料来说,农村的叫魂确实是很灵的.
  由于符咒术的源远流长以及我国古代迷信鬼神风气之浓厚,符咒术不仅深深地渗入民众的日常生活,而且也深深地渗入上层领域。我国古代的民俗,以及生产、经济、军事、权谋等,与其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就***方面而言,符咒术与道教的关系不用说了,就是古代的民间秘密***,不论是为吸引教徒,还是起事作战,无不扯起了符咒术的大旗。白莲教、八卦教、清水教、大刀会、红枪会、义和拳等无不是如此。例如,在起事作战方面,他们在与官兵对阵时,往往自带朱符,口念咒语,向前直冲,不避刀枪,其举动极其壮烈而结局却异常悲惨。
  符咒术与巫术文化更是密不可分。符咒术本来就是巫师的专利,是巫师的看家本领和绝招,不谙熟符咒术的人决不可能当上巫师。正因如此,许多民族的巫师接班人在正式成为巫师之前要花不少时间学习施用符咒。符咒术尤其咒语是巫术仪式的核心,念咒成了各种巫术仪式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不念咒的仪式是没有的,可是却有不用仪式的咒语。
  符咒术对王朝政治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成了封建统治阶级争权夺利和巩固自己的统治的工具。例如,汉武帝因迷信厌胜之术(咒术之一)而对朝廷重臣乃至亲生骨肉大加杀戮。南朝陈高宗第四子陈叔坚对后主陈叔宝不满,“乃为左道厌魅以求福助。刻木为偶人……昼夜于日月醮之,祝诅于上”…。明太祖朱元璋也利用符咒术为自己服务。第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在朱元璋称帝前就把写有“天运在太祖”的灵符转交给朱元璋,为朱元璋改朝换代作舆论宣传。明世宗也醉心于符咒术,他在位时,道士邵元节、陶仲文因擅长巫术咒语而得到他的恩宠。他们不仅统率道观,总管道门事务,而且位极人臣,几乎到·了操纵皇帝和朝廷的地步。
  当然,符咒术在政治上的影响和作用,和其对民间风俗习惯的影响相比,要小得多。作为巫术文化的主体部分的符咒术,对中国民间风俗习惯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这种重大影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得出来:
  一是民间的请神和祭祀仪式多离不开符咒术,符咒术是人们沟通与驭使神灵的重要法宝。
  二是其他各种民俗活动乃至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符咒术。例如,在民间,无论是治病救人、避邪护身,祈求丰产丰收、发财积财,祈求平安,祈告夫妇婆媳和顺、安胎保身、六畜驱瘟等,无不用咒。就连小孩玩耍中皮肉被锋利之物划破出血,也有相应的止血咒。据《玉匣记》载:“小儿幼年,举步未稳,多好嬉戏,最易倾跌,或至肉破血流,无法止之。爱访有符咒止血者,极为神效,恳其传以济世……”咒曰:
  太阳出来一滴油,
  手执金鞭倒骑牛;
  三声喝令长流水,
  一指红门血不流。
  符篆的运用同咒语一样,也是十分广泛,无处不用的。如遇恶鬼有镇邪驱邪避邪符,遇火有止火符,遇水有止水符,生病有祛病符,建房有镇宅神符,做恶噩有镇恶噩符,骨鲠卡喉有化骨鲠符,打官司有六庚六辛符,连科举、出门远行、饮食起居,甚至野狗上房、母鸡夜啼等,莫刁;有符。例如,读书人时刻梦想科举高中,因而科举也有符(图1—10)。在这个符中,我们可以看出,“早科举”实际上是咒语,中间的三星当是福禄寿三星的标志。这道符必须同巫术形式结合起来才有效,其法是取桥上土七升,红枣五升,装入大瓷瓶中,埋入孔子像前地中三尺,用土将此瓶掩埋后,还需依据五方五色放上五块各重一百二十斤的大石头,再将石头用土埋奸,然后又将此符埋入。另外还需在孔子或文昌诞辰之日向孔子和文昌献祭,据说此法能保佑一方举子,使一方的儒学兴旺。
  三是民众十分迷信符咒术具有无所不能的神力。人们认为符咒不仅能防病治病、起死回生、驭使鬼神、镇魔招魂、隐形变化、逢凶化吉、咒杀仇敌,还能飞沙走石、止风止雨、呼鼠驱蚊、搬运物体……民间广泛流传的如下有关符咒术的神奇性的神话传说、史诗故事等,正反映了民众对符咒术能的神力的迷信崇拜.
  符的制作
  在道士和巫师看来,符是沟通人与神的秘密法宝,所以不是随便可以乱画的,故有所谓“画符不知窍,反惹鬼神笑;画符若知窍,惊得鬼神口叫”的说法。画符的方法成百上千,有的要掐诀存想神灵随笔而来,有的要步罡踏斗,念动咒语……就是在铺纸研墨、运笔等方面都有讲究,其程序之复杂,方法之繁琐,足令善男信女们头晕目眩。
  一、画符仪式的程序
  画符有一定程序,决不可以简单了事、顺序颠倒。
  从总的方面看,画符都要设坛行祭礼(尤其是道士),有所谓“总坛式”。总坛式里的总符咒写有道士们通常信仰的神祗——土地、城隍、东方青帝、南方赤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朱雀大将、玄武大将、黑杀大将等。如古代敦煌道士画符时所设的总坛式图中的总符咒。道士们还要造坛,造两块天帝的印把子(图2—2)。这两印是雕在坛上的,前后都要雕。
  也有不设“总坛式”或造坛的,如“请仙箕法”等。请仙箕时,用三盘果子,茶、酒各三盏供于正堂屋的神龛上…,或供于临时设在屋外某个方位,相当于供桌的饭桌上即可。
  画符前,先要净心——聚精会神,诚心诚意,清除杂念,思想专注,以及要净身、净面、净手、漱口,并要预备好水果、米酒、香烛等祭物,还有笔墨、朱砂、黄纸等。对这些用品,道士先用神咒来敕,以使其具有神威)。
  (1)笔咒:居收五雷神将电灼光华纳则一身保命上则缚鬼伏邪一切死活灭道我长生急急如律令。
  (2)水咒:此水不非凡水北方壬癸水一点在砚中云雨须臾至病者吞之百病消除邪鬼吞吞如粉碎急急如律令。
  (3)砚咒:玉帝有勃神砚四方金木水火土雷风雨电神砚轻磨霹雳电光芒急急如律令。
  (4)墨咒:玉帝有劫神墨炙炙形如云雾上列九星神墨轻磨霹雳纠纷急急如律令*。
  (5)朱砂咒:丹石镇凶魔灭鬼崩研书灵符三界通行急急如律令。画符之前,还要上香跪拜,祝告天地神祗,将要祷告主事表达出来。祝告完毕,取出纸墨或朱砂,正襟危坐,存思运气,一鼓作气画出所要画之符,中间不可有任何间断停顿。画符时要吹气于符中,同时还要一边画一边用嘴轻轻念咒。此外,不握笔之左手要作出书符时必用的日君诀、月君诀、天纲诀等手势。日君诀:变曲左手四指指尖,只有第二指平伸,指尖朝上。月君诀:除第四指平伸,指尖朝上外,其余四指微向内弯。天纲诀:第二指平伸,指尖朝上,其余四指尖微向内弯。用口月君诀的目的,据说是取日、月阴阳真气,引气入符,借神灵助威,驱邪伏鬼,增加符的灵验性。用天纲诀,也在于用此指法,指挥鬼神,画符时借天纲指取纲气引入符内。
  画符毕,将笔尖朝上,笔头朝下,以全身之精力贯注于笔头,用笔头撞符纸三次,然后用金刚剑指敕符,敕时手指用力,表现出一种神力已依附到符上的威严感,最后将已画好的符纸,提起绕过炉烟三次,如此这般,画符仪式才算完毕。
  二、画符材料
  画符的材料一般都有规定;画符一定要用墨或朱砂,尤以朱砂居多。之所以多用朱砂,在于古人以为朱砂有镇邪作用。符的载体用桃木板最多,因为古代多以为桃木有极强的驱赶魔邪之神力。其次有柏木板、枣木板、石块、砖和黄纸等。另外,布、绢丝的使用也很普遍。
  符的载体不同,使用方法也就不同。木料符一般是挂或钉于某处,或烧成灰和上水吞服;石料和砖料的一般是埋于地下;纸料布料的,有的佩戴于身,有的烧成灰与水一起吞服,有的纸符或布符还须书写两份,既要吞食,又须张贴。如张天师祛病符(图2-3),此符是初一日得病者所用的祛病符。用朱笔黄纸书写,书时叩齿三次,含一口净水向东方喷出。边写边念祛病咒语:赫赫阳阳,日出东方,吾敕此符,普扫不祥。口吐三昧之)服飞门邑之光,捉怪使天蓬力士破疾用秽迹金刚降伏妖怪,化为吉祥。急急如律令敕!符写两份,烧成灰吞食一份,贴在门上一份。
  三、几种特殊的画符法
  如前所述,画符的方法一般是用笔将朱砂水或墨汁画于木板、石块、砖、纸、布或绢丝上。除此之外,还有几种特殊的画符法值得一提。
  一是舌尖书符。舌尖书符不同于笔书。笔书是以毛笔书写,舌书则是以舌当笔直接书写。
  之所以用舌尖书符,是因为舌尖所书之符有很强的“镇”的作用。由于舌代表心,心在五行中为火,书符所用之朱砂也近于火,犹如夜晚在森林中点起篝火,野兽则不敢近前面之理而“避邪”,西北为乾,乾为天,“元始”之“天”气就更有威慑力量了。
  二是以手指凭空虚写虚画。止血符(图2-7)的画法就是如此。
  这种符并不要写画到什么物体上,其关键是画符动作,所以在动作要求上极为复杂严格。这种符篆的目的不是长期的防御性的,而是在紧急情况中要求立即见效,所以符体的重要性远不如画符动作。由于符体没有长期存在的必要,所以只以手指空中比画即可。
  这种以手指凭空虚写虚画之符的典型是治鲠符。
  骨头等卡在喉咙里,在这种危急情况下,才可能把符写出贴在那里等候治疗,“神力”只能在画符动作中施放出来,动作一经完成,治疗也便结束。
  这四个符的具体画法是:用半碗净水,左手无名指和小指屈于掌心,托起水碗。右手大拇指压无名指和小指屈于掌心,只伸直中指和食指,向东面吸一口气,再吹入碗中,然后用右手中指和食指在碗中水面写符。一边写一边念咒语:此碗水化如东洋大海,喉咙化如万丈深潭,九龙入洞。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敕。写完后将半碗水一口气喝下。骨鲠等吞下之后,还要用化骨符(图2-9)消化骨头,用消稻麦芒及稻麦鲠符消化稻麦芒鲠。化骨符的画法是:左手屈无名指和小指,托水碗,右手拿筷子向碗中水面虚画此符,然后面对太阳喝下,据说骨头便会消化。
  消稻麦芒及稻麦鲠符的画法是:右手在地上写“车车车”,用左脚踩住,再写“犇”,用右脚踩住。左手屈中指和无名指托水碗,右手向水面写符,边写边念咒语“雷击水”。写完后一口气把水喝下…。
  三是用铜剑、师刀、令牌凭空虚写虚画。例如,瑶族相传铜剑为驱鬼邪、除妖魔之宝,所以瑶族在举行某些巫术仪式时,要用铜剑画符水、敕令,以降妖邪。侗族道师在敬祭鬼神时,要以令牌、师刀指水画符,以示镇妖除怪,逐鬼逐魔。
  四、画符的时间禁忌
  端午节是画符、造符水的吉日,画符造符多在这一天举行。画端午驱鬼符更是如此。
  每年有四天不可乱画符,如若在这四天画符;不但不灵验,而且还有害。这四天是农历的三月初九、六月初二、九月初六、十二月初二。
  画符最好选择子时或亥时。据说此时是阳消阴长、阴阳交接之时,灵气最重,其次午、卯、酉时亦可。
  施用符咒的一般原则
  符咒的种类成千上万,施用的方法举不胜举。例如,施用咒语的方法,有默念、轻声念、大声念;有书而或埋或焚,等等。施用符篆的方法就更多了,有佩戴在身,贴于患处;有贴于或放于着怪处;有火化为灰,将灰溶于水中,以符水洗头面,洗全身,或以符水擦拭、喷洒全身;有食符法,食符法又有将表(纸符)直接吃下去的“吞服”,将符焚烧后的纸灰溶于水中而喝下去的“喝符”。“喝符”还有热喝、冷喝等方式。此外,还有埋于地下,投于水中的,等等。尽管施用符咒的方法千差万别,但在施用中都有一些共同的原则必须遵循。
  一、与“气”配合
  画符需要存思运气,施用符咒同样需要用气配合。胡孚琛先生在《魏晋神仙道教——抱朴子内篇研究》一书中指出:“道士用咒语禁邪往往要和存思、行气等法术配合进行,即是说在念咒时要使自己进入气功功能态,葛洪用以禁虎的三五禁法便是一例。他说:‘三五禁法,当须口传,笔不能委曲矣。一法,直思吾身为朱鸟,令长三丈,而立于虎头上,因即闭气,虎即去。若暮宿山中者,密取头上钗,闭气以刺白虎上”,则亦无所畏。又法,以左手持刀闭气,画地作方,祝曰:恒山之阴,太山之阳,盗贼不起,虎狼不行,城郭不完,闭以金关。因以刀横旬日中白虎上,亦无所畏也。’(《登涉》)”白玉蟾在《玄珠歌注》中也谈到,以符咒等法术作法求雨时,以元神运聚自身内五脏之气,即为五雷。按五行相生相克之原则,运自己气海之气,令金水相生,想水遍满天地,便能降雨;运自己内气令金木相克,便能打雷;大怒叱咤双目,击打自己心火,便能打闪电:想自身阳气遍天地,化为大火,烧开气字,便能达到祈晴的目的。为使符咒的施用灵验,即使是最简单的符咒的施用也应当与气配合。像民间秘密***皈一道的修持法则中的“念佛方便法门”就如是:如有极忙的人,或是有病的人……便在早晨或夜间,把手洗干净,向了西方,或拜一拜,或作一个揖,把两手合拢来,诚心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不要记遍数,并不限遍数,只要不快不慢地尽一口气念下去,气长一口气十几声也好,气短一口气几声也好,连念十口气……照这个法子做起来,也一样可以修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因为也是阿弥陀佛四十八个大愿心里的一个愿。
  二、与动作配合
  符咒术的施行,不像***中的求神、求佛,只是顶礼膜拜,或以香火供祭就可,而要凭借一定的手段去积极地影响外界。正因如此,在施用符咒时,往往要采取一定的动作来配合符咒使之作用到被施用了符咒的对象上,这就是所谓的“咒动”。咒动包括禹步、掐诀、吐唾液、摇头晃脑等。
  禹步是道士作法时的一种特殊步伐,传说大禹治水时“届南海之滨,见马禁咒,能令大石翻动。此鸟禁时,常作是步。禹遂模写其行,令之入术。按胡先生在书中的解释,此句中的“白虎”为道教之“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类代号,下文中的“白虎”之义同,指方位而言,非真以钗和刀刺虎也。兹以还,术无不验。因禹制作,故曰禹步。末世以来,好道者众,求者蜂起,推最初的禹步并不复杂,如葛洪《抱朴子内篇》记载的禹步步法为:
  前举左,右过左,左就右,左过右,右就左。次举左,右过左,左就右,如此三步,当满一丈二尺,后有九迹。或者是
  正立,右足在前,左足在后,次复前右足,以左足从右足并,是一步也。次复前右足,次前左足,以右足从左足并,是二步也。次复前右足,以左足从右足并,是三步也。如此,禹步之道毕矣。凡作天下百术,皆宜知禹步。
  到了后来,禹步的形式越来越复杂,不仅步伐有种种讲究,而且要不停地念动咒语,存想各种神祗随步而来,或存想自己足踏星斗,面谒神灵,求神禳灾祛祸,保佑平安。《抱朴子内篇》所提到的“三步九迹”的禹步法。是进一步复杂化了的禹步形式。走禹步本身似乎就是在画符施符。
  掐诀是施用符咒时应加以配合的一种手势。其作用是可通真制邪。《太清玉册》说:“捏(也即掐——引者)诀者,所以通真制邪,役将治事各不一。罡诀有七百余目,今所用者不多。四维,八方,自四指根逐节数共十二,按十二辰分出:八卦、七星、九宫、三台,各主其所行之事。”这就是说,不同的掐诀手势,在不同的符咒术中具有不同的功用。如召神要用紫微印这种手势。其法为以小指从第四指背过,用中指勾住,大指掐第四指第三节,中指掐掌心横纹,二、四指伸直。它象征着握有紫微大印,据说此印可以“指挥一切鬼神及召三十六将”来降伏恶鬼。又如拘邪指:左手指平伸,然后先拢第四指、小指从四指背入中指,勾掐掌心,大指压中指,曲转大指头压定二指。其作用是拘妖邪至坛前或立狱焚邪,多用于驱邪压煞。
  与念咒相配合的动作中有一种被称之为“按山源”的非掐诀手势值得一提。这是一种念某些咒语时须配合做的动作之一。方法是以手指压按鼻端下、两鼻孔之间处。古人认为此动作有驱邪镇鬼的作用。《云笈七签》卷四六《秘要诀法·遏邪大祝第九》就谈到:“……又叩齿三通,乃开目。徐去左手按山源则鬼井闭门……鼻下山源,是我一身之灵津,真邪之通府。背真者所以生邪气,为真者所以遏万邪,在我运摄之尔,故吉凶兆焉。”
  三、与“咒物”配合
  施用符咒不仅要与“气”与动作配合,还要配合以一定的物品,使施用的符咒有所凭依。比如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往往在刀剑上刻上或写上咒语,或是面对刀剑念咒烧符画符,认为只有这样刀剑才会具有镇妖避邪的力量。此时的刀剑已相当于符咒本身。
  施用符咒时要配合以一定的物品的特点,更突出地体现在诅咒厌胜上。诅咒厌胜的巫术原理是交感巫术(感应律)和模仿巫术(象征律)。交感巫术认为,类似物可以治病,如红色的植物可以治血疾,黄色的植物可以治黄疸病等。又认为人体的任何部分都可以与全身发生感应作用,脱离人体的头发、指甲等,只要巫师施以诅咒术,都可以使人中邪、得病,甚至死亡。模仿巫术认为,将某人接触过的东西施之以诅咒术,就可以作用于此人。或将一木偶象征某人,用针戳此木偶,就等于杀伤了此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那位年轻佣人所用的就是此术,只不过他所用的偶像是布偶而非木偶。《红楼梦》第二十五回,写马道婆向赵姨娘要了张纸,拿剪子铰了两个纸人儿,递与赵姨娘,教把他二人的年庚写在上面;又找了一张蓝纸铰了五个青面;并在一处,拿针钉了。叫赵姨娘将两个纸人一并五个鬼都掖在他们各人的床上就完了。说她只在家里作法,自有效验。这里所用的偶则是纸偶。
  诅咒配以咒物之术不仅在汉族中盛行,在一些少数民族中也盛行。例如,佤族过去在发生械斗时,为咒死敌方,要从敌方的房头上偷一把茅草回来进行诅咒。傣族过去为咒死对方,则从对方偷取脚印、头发或衣服碎片并剪一纸人一起进行诅咒后,放在对方竹楼下,或偷对方的指甲并剪纸人用铁钉钉上。彝族过去咒人时用一草人代替,用刀把草人砍碎,便认为是把敌人砍碎。或将一把草和一只鸡捆在一起,巫师把和草捆在一起的鸡拿在手中,口念“咒人经”,诅咒被咒之人像鸡一样死去。念完经后,由家人把鸡打死,煮熟食之。然后由巫师扎一萆人用刀砍碎,以示砍死了被咒之人。
  四、各种禁忌
  施用符咒并非一件简单随便之事,它往往有各种严格的禁忌规定,决不可越雷池一步。若有违犯,符咒必不灵验。
  (一)斋戒沐浴
  施用符咒要靠鬼神相助,而鬼神十分喜好洁净,所以祈请神灵而带着满身尘土,或嘴里手上不干净是万万不行的。因此,比较正规的施用符咒,首先要静心沐浴,洗手漱口,并念“我以月洗身,以日炼真,仙人辅己,玉女佐形,二十八宿,与吾合并,千邪万秽,逐气而清”之类的净身咒。
  有的斋戒沐浴只消在施行符咒术之前或之时进行便可,有的则要在施行符咒术的几天前就要开始进行。《抱朴子·登涉》就记载了带升山符前要斋戒七天的做法:“凡人入山,皆当先斋洁七日,不经污秽,带升山符出门,作周身三五法。”在《道藏》的一些经文中,有关施用符咒术前需斋戒沐浴的规定也不少,这些经文中明确规定“不得不洗手漱口便施行符咒”云云。
  (二)施用符咒的等级
  很多符咒的施用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什么人佩什么样的符,念什么样的咒都必须认真遵守。比如护身符虽为最常见之符,但各种人所佩戴的护身符却有各不相同。敦煌遗书斯二四九八卷中就记载了不同身份的三种人所佩戴的三种不同的护身符:
  (三)施用符咒的道德要求
  道德修养的好坏对施用符咒是否灵验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些道教经典中每每强调施行符咒者要“气清心正”,叫亍善积德”,只有如此,施用的符咒才能灵验。否则,无此功德,虽用符念咒也始终无验。若想假借符咒行“不仁不义”之事,符咒不但不灵验,还会置这种人于死地。反之,符咒难犯品行端正之人。《太平广记》和《拍案惊奇》各有一段故事旨在说明这些道理。《太平广记》中的故事讲道:唐贞观中,西域献胡僧,咒术能死人,能生人。太宗令于飞骑中取壮勇者试之,如言而死,如言而生。帝以告太常少卿傅奕。奕日,此邪法也。臣闻邪不犯正,若使咒臣,必不能行。帝召僧咒奕,奕对之无所觉。须臾,胡僧忽然后自倒,若为所击,便不复苏矣。
  《拍案惊奇》卷一七“西山观设篆度亡魂,开封府备棺追活命”中讲了这样一件事:符篆这家,时时有人习学,颇有高妙的在内。却有一件作怪:学了这家术法,一些也胡乱做事不得了。尽有奉持不谨,反取其祸的。宋时乾道年间,福建福州有个太常少卿任文荐的长子,叫做任道元。少年慕道,从个师父,是欧阳文彬,传授五雷天心正法,建坛在家,与人行持,甚著效验……后来少卿已没,道元袭了父任……淳熙十三年正月十五日上元之夜,北城居民相约纠众,在于张道者庵内,启建黄策大醮一坛,礼请任道元为高功,主持坛事。那日观看的人,何止挨山塞海。内中有两个女子,双鬟高髻,并肩而立,丰神绰约,宛然并蒂芙蓉。任道元抬头起来看见,惊得目眩心花,魂不附体,那里还顾什么醮坛不醮坛,斋戒不斋戒,便开口道:“两位小娘子请稳便,到里面来看一看。”两女道:“多谢法师。”正轻移莲步,走进门来,道元目不转睛,看上看下,口里诌道:“小娘子提起了镧裙。”盖是福建人叫女子抹胸做镧裙,提起了,是要摸她双乳的意思,乃彼处乡谈讨便宜的说话。内中一女子正色道:“法师做醮,如何却说恁地话?”拉了同伴,转身便走。道元又笑道:“即来看法事,便与高功法师结个缘何妨!”两女耳根通红,口里喃喃微骂而去。待得醮事毕,道元便觉左耳后边有些作痒,又带些疼痛。叫家人看看,只见一个红蓓蕾,如粟粒大,将指头按去,痛不可忍。
  次日归家,情绪不乐。隔数日……道元是夜梦见神将手持铁鞭来追逐,道元惊惶奔走,神将赶来,环绕所居九仙山下一匝,被他赶着,一鞭打在脑后,猛然惊觉。自此疮越加大了,头胀如栲栳。每夜二鼓叫呼,宛若被鞭之状。得到二十日将满,梁鲲(道元妻侄——引者注)在家,梦见神将对他道:“汝到五更初,急到任家,看吾扑道元。”鲲惊起,忙到任家来。道元一见哭道:“相见只有此一会了。”披衣要下床来,忽然跌倒。七八个家人共扶起来,暗中恰像一只大手拽出,扑在地上。仔细看看,已此无气了……
  这则故事,虽带有明显的因果报应思想,但从中也足以看出施用符咒术与道德修养的重要关系。
  (四)念咒不可有丝毫差错
  念诵咒语必须心诚,熟练。由于咒语具有一种神秘的、威力无比的力量,所以对它不能有丝毫的玩笑意图。我国古书中对念咒常有“心要诚,念要熟”、“宜正心诚意,一气呵成”等语。假若念咒语念错了一个字乃至几个字,或是把有的前后/帧序念颠倒了,那么,在很多场合,咒语就会完全失灵,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给自己招宋横祸。《拍案惊奇》卷三一中的“侯道士因术成奸”对此便下了很好的注解:一个姓侯名元的樵夫因上山砍柴而遇异人授予符咒,把异人所传符咒尽行习熟。不上一月,其术已成。变化百物,役召鬼魅,遇着草木土石,念念有词,便多是步骑甲兵。神通既以广大,传将出去,便自有人扶从。于是收好些乡里少年勇悍的为将卒,欲举事。后因不听,申君告诫,举事失败,遭神君斥骂。自此侯元所晓符咒渐渐遗忘,就记得的,做来也不十分灵了。却是先前相从这些党羽,不知缘故,聚着不散,还推他为主。自恃其众,是秋率领了人,在并州大谷地方抢劫。恰好并州将校,偶然领了兵马经过,知道了,围了数重。侯元急了,施符念咒,一毫不灵,被斩于阵,党与遂散。侯元的施符念咒不灵,虽有神灵惩罚之原因,然他对所学符咒的“渐渐遗忘”,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五)用符有时间禁忌
  画符有时间禁忌,用符同样有时间禁忌。有的符要配合自己的星命进行使用,不得违犯,若有违犯,不但不验,还会遭受灾厄诸事。比如逢太岁星君之年(不论男女之人的1、13、25、37、49、61、73、85等岁,皆属太岁星君之年)的人,必须安奉值年太岁星君,可保平安无事。安时用红纸书写太岁符,择于正月中吉日吉时安之于家中。若此年错用逢天空星之年的天空不但吉星不会高照,反会造成凶星入宫,造成破财、家庭风波、与人不合之害。敦煌遗书伯二八五六《发病书》中的《推初得病日鬼法》之符则是按个地支顺序吞带并用的。张天师祛病符法,则是按农历的日期用之。如初一日病者,东南路上得之,是神使客死鬼作祟。头疼作寒热,起坐无力,吃食无味。用黄纸五张,东南方四十步逆之,即愈。画符,吞一道,门上贴一道,吉。
  此外,施用符咒还有祭品、法器、食物等方面的禁忌。由于祭品和法器是在举行施用符咒这样的神事时需要的,因而它们就具有了神圣的性质。对它们不能随便触摸,否则就会影响符咒的灵验。
  食物方面的禁忌指的是施用符咒者不能食用某些东西。比如羌族等民族就明确规定念咒者不能食狗肉,不然咒语不仅无效,还会加害于念咒者本身。

黄心川的个人作品

01、印度近代哲学家辨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 英译见Swami Lokeswaranda: World  Thinkers on Ramakrishna-Vivekananda
02、印度哲学史 商务印书馆1989年
03、印度佛教哲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79年,载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一卷附录
04、印度近现代哲学 商务印书馆1989年
05、现代东方哲学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06、当代亚太宗教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07、世界十大宗教(主编);东方出版社1988年,有阮才书越南文全译本和Luther H Martin 摩尼教部分英译
08、世界三大宗教(与戴康生等合作) 三联书店1979年
09、沙俄利用宗教侵华简史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年
10、东方哲学家评传(主编,八卷本)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
11、玄奘研究文集(主编)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
12、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编委会副主任、佛教篇主编) 上海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
13、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编委、外国哲学编副主编) 北京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
14、宗教辞典(副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
15、宗教大辞典(副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
16、南亚大词典(主编)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17、沙俄东正教史话(与张伟达合作) 商务印书馆1982年
18、新实在论(美国培里等著,与胡稼胎合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
19、东方哲学史讲义 四川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佛学院印行1959─1963年
20、日本近现代哲学讲义 北京大学印行1960年
21、辞海(负责撰写印度、巴基斯坦、阿拉伯哲学及部分宗教词目)
22、在印度龙树大学大乘佛学研究中心的英文讲演集,龙树大学印行1992年
23、印度近现代哲学教学资料 北京大学印行1958年
24、现代东方哲学,1998年11月,浙江人民出版社(主编及撰稿人)。
25、当代亚太宗教,1999年,浙江人民出版社(主编及撰稿人)。
26、东方哲学家评传(共六卷)1999年计划决定出版《印度卷》、《日本卷》、《韩国卷》、《越南卷》、《阿拉伯哲学卷》等四卷,2000年以后出版《越南卷》、《杂卷》。(主编及撰稿人)
27、东方哲学的现代意义(日本版)1999年,日本农文协出版社出版。
28、南亚大词典,1998年2月,四川人民出版社,主编。
29、宗教大词典,1998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副主编。
30、世界十大宗教(越南文版)1999年,主编及撰稿人,越南国家政治出版社。 1、蓝姆·谟亨·罗易的哲学和社会思想 光明日报1958·7·20
2、印度古代唯物主义──顺世论 新建设1963·83、安藤昌益与‘自然真营道’ 北京大学学报1962·2
4、印度十九世纪爱国的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辨喜的思想 哲学研究1962·8
5、略论泰戈尔的哲学和社会思想 哲学研究1979·1
6、巴基斯坦近代哲学家伊克巴尔的哲学和社会思想哲学研究1978·8, 英译Iqbal's Philosophical and Social Thought,Asia-Pacific Studies,1990,另见Pakistan Bulletin,1983。
7、Lokayata and its ifluences in China 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81·1
8、辨喜论中国 今日印度第18期,1996年;英文稿见《世界思想家辨喜》,罗摩希那文化所;1983年
9、朱舜水-学术思想-日本交流 日本经济调查协议会编《日中会议报告书》,1982年;中文译稿载张立文编《中日文化交流的伟大使者──朱舜水研究》,人民出版社1998年。10、印度奥义书的哲学思想 南亚研究创刊号1979年
11、沙俄侵略蒙藏与喇嘛教 宗教研究创刊号1979年
12、印度正理论的哲学和逻辑思想 南亚研究1981·1
13、印度的启蒙运动与罗姆 摩罕 罗易 南亚研究1982·2
14、试论龙树的中观哲学 南亚研究1981·3-4
15、印度的“吠陀经” 宗教研究1982·2
16、古代印度、希腊原子论的比较观(与宫静合作) 哲学研究1982·3
17、印度奥罗宾多高士的哲学和社会思想 外国哲学1981·1
18、印度的胜论哲学及其在中国的影响 外国哲学1983·3
19、印度数论哲学述评 南亚研究1983·3─4
20、沙俄侵略新疆与伊斯兰教 新疆史学创刊号1979年, India
21、A Survey of Sanskrit Studies in China Itihas patrika,1983。
22、Sanskrit Studies outside China Rashtriya Sabsdrit Sansthan,1981。
23、Lokayata Suman Gupta:Philosophy Science and Social progress,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1992,India。
24、Hinduism and China R.Balasubramania:Freedom,Progress and Society,motilal Banasi-dass,1981。
25、Buddhist Studies in People's Repubic of China C.S.Prasad: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Neva Nalanda Mahavihara,1985。
26、历史黎明时期的东方哲学思想 东方哲学研究创刊号1985年
27、巴比伦自然哲学思想 《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28、古代埃及自然哲学思想 《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29、古代波斯自然哲学思想 《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30、中国传统文化与东亚文化模式 当代亚太1996·5
31、中国与东方周边国家哲学的双向交流及其影响 中文稿发表在《2000年中国与韩国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韩文稿发表韩国汉阳大学《民族与文化》第2辑,1994年
32、“三教合一”在我国发展的过程、特点及其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哲学研究1998·8,有朝文、越南文译稿
33、东西文化中人和自然的关系 山西古籍出版社;日文本发表在《东洋的环境思想 现代意义》,日本农文出版社1999年
34、亚太地区宗教的起源、传播、现状及其发展趋向 中文稿发表在《亚太研究》1992年第3期;英文稿发表在日本创价大学在新加坡召开的国际讨论会论文集中;韩文稿发表在韩国韩光斗教授六十大寿纪念论文集1993年
35、当前南亚宗教发展的趋势、特点与展望 中文稿发表在《南亚研究》1997年第1期,收入《东方哲学与文化》丛书之二;英文稿发表在N.N.Vohra:Religion,Politics and Society in Southand Southeast Asia,Konark Publisher,1998。
36、佛教是东亚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推动力量 东南文化1998·1
37、论中国历史上的宗教与国家的关系;中文稿发表在《宗教研究》1998年第1期上;韩文稿及英文摘要发表在韩国“宗教与国家”讨论会论文集中
38、现代中国佛教 中文稿发表在《五台山研究》1991年第3期;英文稿发表在1994年德里大学佛学系讲演集;韩文稿发表在韩国成均馆大学校现代中国研究所编《现代中国研究》创刊号1992年
39、中国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文稿发表在《宗教研究》1992年第1期;英文稿发表在国际宗教史学会编辑的论文集中,英国1994;韩文稿发表在韩国圆光大学召开的国际宗教大会所编集的论文集中
40、中韩文化的共同特征及其相异性;当代韩国1995·3,译成韩文后为韩国几座大学汉语系作为教材
41、韩国佛教的发展过程及其与中国的双向交流;当代韩国1993年创刊号,1995年《中国文化》春之卷转载
42、隋唐时期中国与朝鲜佛教的交流──新罗来华佛教僧侣考;收入三秦出版社出版的《隋唐佛教研究论文集》1990;韩文稿发表在圆光大学编《韩国宗教》第16辑上,1991年;英译者为班固志(Pakaj ),发表在印度出版的《东亚之光》上
43、印度吠檀多哲学与中国佛道思想的交流;
44、印度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宗教研究1996·3
45、中国密教的印度渊源;中文稿发表在中国南亚学会编《印度宗教与中国佛教》一书,1979年;英文稿发表在亚太所出版Asia Pacific Studies,1991。
46、印度瑜伽与少林武功;载《纪念少林寺1500年学术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
47、略论龙树的辩证法;载《中国佛学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48、印度古代唯物主义──顺世论及其在中国的影响;载《外国哲学史研究集刊──东方哲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49、大型传记人物壁画──《唐玄奘》前言 金陵刻经处编《闻思》,华文出版社1997年
50、A Ressessment of the Contribution of Gandhi's Philosophicaland Social Ideas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Vol.4,Winter,1989。
51、World Religions,Their Asian Origin, Propagation and RecentDevelop-ment South Asian Studies,1992。
52、唐孝敬皇帝之死与印度顺世论的关系──唐初朝廷向印度寻求长生不死之药史迹考;载《周绍良先生欣开九秩庆寿文集》,中华书局1997年
53、略论印度、中国佛教造像的演变;载中国宗教学会编《佛教文化艺术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7年,收集在《佛象欣赏》,华文出版社1997年
54、缅怀中印友好与谭云山精神;谭中编《谭云山与中印文化交流》,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8年
55、A Cultural Evoy between China and india,Indra Gandhi,National Center for the Art,In the Foodsteps ofXuan-zang:Tan Yun-shan and India,Gyan Publishing House,India,1999。
56、国际法门寺佛教学术讨论会的主要收获;载《国际法门寺佛教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人文杂志》增刊号1993年
57、深切的怀念,后学的典范;载《正果法师圆寂十周年纪念集》北京广济寺出版1997年
58、汤用彤对印度哲学研究的贡献(与宫静合作);载汤一介编:《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诠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59、试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哲学思想;东方哲学研究1980·1
60、印度次大陆中世纪伊斯兰教哲学和社会思想述评;东方哲学研究1987·2
61、赛义德 阿赫默德 汗的宗教和哲学思想述评;南亚研究1989·3
62、欧美的佛教与佛学研究 世界宗教资料(季刊)1987·
63、尼泊尔佛教;世界宗教资料(季刊)1987·1
64、世界宗教与世界传统文化;中外名人研究中心编《世界宗教全书》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65、道教与密教 台湾《中华佛学研究》1999年
66、佛教与亚洲和平 浙江学刊1999·3
67、印度吠檀多哲学述评 南亚研究1987·1
68、印度弥曼蹉派哲学述评 南亚研究1987·4
69、国外的佛教研究 陕西社科院《学术动态》1987·1
70、美国佛教概况 世界宗教动态1965·1
71、苏联东正教简介 世界宗教1975·1
72、印度教简介 世界宗教1976·7
73、当前印度伊斯兰教概况 世界宗教1977·2
74、达耶难陀 娑罗室伐底的宗教和社会思想述评;南亚研究1983 4,中央人民电台广播
75、沙俄利用东正教侵华罪行不容抵赖 文史哲1976·3
76、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朱谦之先生,朱谦之著《中国景教》序,人民出版社1993年
77、提拉克哲学思想述评 东方文化集刊第2集,商务印书馆,1997年
78、东亚的文化模式与合作关系 《亚文》第1辑 中国社科出版社
79、亚洲金融危机和亚洲价值观 光明日报1998·12
80、《梵藏汉对照,根据‘瑜伽师地论’所编佛教语辞典》序,横山纟宏一、广泽隆之著,日本山喜房佛书林出版,1997年
81、日本忽滑谷快天著、朱谦之译《韩国禅教史》序 中国社科出版社1995年
82、日本忽滑谷快天著、朱谦之译《中国禅学思想史》跋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83、周炜著《西藏密咒巫术研究》序 藏学出版社1998年
84、黄夏年主编《精选佛经注译》序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85、何建明著《佛法观念的近代调适》序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86、高扬、荆三隆著《佛教起源论》序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87、吕建福著《中国密教史》序 中国社科出版社1995年
88、索南才让著《西藏密教史》序 中国社科出版社1998年
89、杨富学著《回鹘之佛教》序 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
90、高扬注、荆三隆译《金刚经新注与全译》 太白文艺出版社1997年
91、丽岸注译《白话金刚经》序 三秦出版社1992年
92、胡孚琛、吕锡琛著《道学通论》序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93、《玄奘研究》发刊词 玄奘研究中心编《玄奘研究》1994年
94、纪念玄奘、学习玄奘──玄奘国际学术讨论会开幕词 # 南亚研究1994·3
95、《玄奘研究文集》序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
96、朱谦之与中国景教 世界宗教研究1993·1
97、亚洲价值观与亚太文明和宗教的发展 当代亚太1998·11
98、《天台山文化专号第三辑》序 见《东南文化》1998年增刊
99、琐罗亚斯德教简介 世界宗教资料(季刊)1984·4
100、The Asia Pacific Studies in China Asia Pacific Studies,1993
101、朱舜水的思想与日本的交流;载张立文编:《中日文化交流的伟大使者──朱舜水研究》,人民出版社, 1998年。
102、东西文化中人和自然的关系;日文本发表在《东洋环境的现代意义》,日本农文协出版社,1999年。
103、“三教合一”在我国发展的过程、特点及其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哲学研究》1998年第8期,有日文、越南文译稿。
104、当前南亚宗教发展的趋势、特点与发展。中文稿发表在《南亚研究》1997年第1期,收入《东方哲学与文化》丛书之三;英文稿发表在N.N.Vohra:Religion,Politics and Society in South and Southeast Asia,Konark Publisher,1998.India.
105、论中国历史上的宗教与国家的关系;中文稿发表在《宗教研究》1998年第1期上;韩文稿发表在韩国东国大学召开的“宗教与国家”讨论会论文集中,有英文摘要。
106、印度吠檀多哲学与中国佛道思想的交流;中文稿发表在《中国文化》1997年春之卷;英文稿发表在1997年印度罗摩克里希那文化学院编辑的《吠檀多:理论与实践的会议论文集》中。
107、唐孝敬皇帝之死与印度顺世论的关系--唐初朝廷向印度寻求长生不死之药史迹考。发表在《周绍良先生欣开九秩庆寿文集》,中华书局1997年。
108、略论印度、中国佛教造像的演变。 载《佛象欣赏》一书,华文出版社,1997年。
109、缅怀中印友好与谭云山精神 中文版载谭中编《谭云山与中印文化交流》,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8年。英文版,Gyau出版社印度,1999年。
110、道教与佛教,台湾《中华佛学研究》1999年。
111、提拉克哲学思想述评 《东方文化集刊》第2集,商务印书馆,1997年。
112、索南才让著《西藏密教史》序,中国社科出版社,1998年。
113、杨富学著《回鹘之佛教》序,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
114、高杨注,荆三隆译《金刚经新注与全译》序,太白文艺出版社,1997年。
115、胡孚琛著《道学通论》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116、亚洲价值观与亚太文明和宗教的发展,《当代亚太》,1998年11月。
117、《天台山文化专号第三辑》序,见《东南文化》1998年增刊。
118、佛教在东亚,发表在《当代亚太》1998年第3期。
119、《西藏密咒巫术研究》序,《世界宗教文化》,1998年第1期,又藏文出版社,1998年出版。
120、《大型传记人物壁画-唐玄奘》,《闻思》,金陵刻经处纪念专辑,1997年3月。
121、《佛教是维持亚洲和平与繁荣的一种重要力量》,《浙江学刊》1997年第3期。
122、东亚的文化模式与合作关系,《亚文》第1辑,中国社科出版社。
123、亚洲金融危机和亚洲价值观,《光明日报》,1998年12月1及3日。
124、横山纟宏一、广泽隆之著:《佛教语辞典》序。日本山喜房佛书林出版,1997年。
125、黄夏年主编:《精选佛经注释》序,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126、何建明著《佛法观念的近代调适》序,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127、玄奘的佛经翻译与玉华寺,发表在《铜川经济社会研究》1999年第3期。
128、中国与东方周边国家哲学的双向交流及其影响,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1999年,第4期。

如何读《道藏》!有道行高深的的仙长吗?帮帮忙吧!

《道藏》要怎么读?文字难懂,没有断句。rn读《道藏》需要什么资料做参考吗?有注解过的《道藏》吗?或者翻译过的《道藏》!rn请高人指点迷津。感激不尽啊!
没有基础的人建议看《云笈七签》
《道藏》那么多卷,读起来真的好麻烦的。如果不是学宗教学的(是的话我也没办法,因为念这个的话读繁琐的古文乃是基本功),只是想简单了解一下道教的相关知识,那么其实看看任继愈主编的宗教史里新加入的《道教史》也就够了。或者愿意读原文的话,先看一些宗教学的选读材料(比如北大那套里面的)也不错。

说了这么多,貌似我自己也还没有把《道藏》念过一遍,汗~
道藏(拼音:zàng)道教经籍的总集,是按照一定的编纂意图、收集范围和组织结构,将许多经典编排起来的大型道教丛书。有某些学者认为他是模仿的佛教的大藏经而创制的。事实上,南北朝时陆修静公元471年编的道教《三洞经书目录》大大早于最早的佛教《大藏经》的编辑。现存最早的道藏是明朝的版本,原来收藏在北京的白云观,现在由北京图书馆收藏。道书之正式结集成“藏”,始于唐开元(713—741)时。此后宋、金、元、明诸朝皆曾编修《道藏》。清代编有《道藏辑要》。当代编有《藏外道书》、《敦煌道藏》、《中华道藏》。《开元道藏》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正式的、完整的道藏。
道长很想回答你,可是不会打字,哎^-^!
道藏,汇集收藏所有道教经典及有关书籍的大丛书。道藏之名始见于唐初,有近1300多年历史。
道藏是一门学问,要想弄懂弄通,必须潜心学习研究。指望一时半会就精通恐是妄想。
建议:如有条件,投奔一著名道观,向有修养的道长请教,加之自己研修揣摩,假以时日,可能会有所领悟。期年,再期年,再期年……或许会有所造诣。
历史上,自南北朝以来各朝代都有人整理道教经书,编写道经书目。陆修静稍后,有孟法师、陶弘景等人编写道经目录。隋唐有更多人做这项工作。唐玄宗崇信道教,曾专门派人搜访道经,编写成历史上第一部《道藏》,派人抄写、流传。安史之乱时,朝廷收藏的道经毁于战火。宋朝为修编《道藏》作出了重大贡献。宋太宗命令徐铉等人校正道经。后来宋真宗在大中祥符初年,让王钦若主持《道藏》的整理工作。不久,又让张君房修编《大宋天宫宝藏》。张又挑其中重要道经编成《云笈七签》。宋徽宗曾经命令重新校理《道藏》,不久又雕版印刷《政和万寿道藏》,它是历史上第一部全部刊印的《道藏》。

金元时期,孙时道花了几年时间,搜访道经,对已有残缺的《政和万寿道藏》进行增补,刊行了《大金玄都宝藏》。公元1244年,道士宋德方在蒙古皇室的支持下搜罗道经,编成并刊行《玄都宝藏》。据称有7800卷。元朝两次焚烧《道藏》,加上元末天下大乱,《道藏》经版没有能够完整保存下来。

明代,第43代正一天师张宇初等人受朝廷之命负责编修事宜。张宇初死后,由他的弟弟第44代天师张宇清继续负责。直到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终于完成《正统道藏》的印刷刊行。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第50代正一天师张国祥又受命编成《续道藏》。这两部经书加起来共有道书约1500种,5485卷,分装为512函,每函按《千字文》顺序编号,即今天所说的《正统道藏》。

《道藏》的内容十分庞杂,篇卷数量很大,既有大批道孝的经典、丹经、符箓、戒律以及神仙人物传记、宫观山志等等,又有儒家和诸子百家著作上百种,还收入不少有关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著作,如医药学著和天文历法著作等等。

明以后重要的道教丛书主要有三种:《道藏续编》《道藏辑要》《道藏精华录》。《道藏续编》由清闵一德编成,多收清人著作。《道教辑要》由道士彭定求编成,收道书近300种。《道藏精华录》由宋一子辑成,有一部分是清朝和民国初年的著作。
正统道藏:中国道教史上重要道藏之一,明代编纂。明成祖即位之初(1403),曾令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重编《道藏》,永乐八年(1410),张宇初去世,又令第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继续主持编藏。到明英宗正统九年(1444)始行刊板,又令道士邵以正督校,增所未备,於正统十年(1445)校定付印,名《正统道藏》,共五千三百零五卷,四百八十函,按三洞、四辅、十二类分类,采用《千字文》为函目,自「天」字至「英」字,每函各为若干卷,颁之天下,藏於各名山道观。到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命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续补《道藏》,仍以《千字文》为函次,自「杜」字号至「缨」字号,凡三十二函,一百八十卷,名《万历续道藏》。与《正统道藏》合计共五千四百八十五卷,五百一十二函,即现存明版《正统道藏》,这是我国现存的唯一官修道藏。1923—192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借用北京白云观所藏明刊《正统道藏》,以涵芬楼名义影印,缩改为六开小本,凡一千四百七十六种,一千一百二十册。今有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道藏》影印本,另有台湾艺文印书馆、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本等通行於世现存之《道藏》是由明成祖永乐四年,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及其弟张宇清奉诏主持编修。英宗正统九年又诏通妙真人邵以正校正增补,于正统十年刊板事竣,共计五千三百零五卷。后世以刊板年号称其书为《正统道藏》。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又命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主编成《续道藏》。正续《道藏》共收入各类道书一千四百七十六种,五千四百八十五卷,分装成五百一十二函,每函依《千字文》顺序编号,经板十二万一千五百八十九块。《道藏》中的各种典籍,都按“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方法编排。

道医的观点

一、大百科关于“道教医学”的观点在目前学术界关于“道教医学”几种流行定义中,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所下的一个定义:“道教为追求长生成仙,继承和汲取中国传统医学的成果,在内修外养过程中,积累的医药学知识和技术。它包括服食、外丹、内丹导引以及带有巫医色彩的仙丹灵药和符咒等,与中国的传统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医学和药物学的精华为中国医学的组成部分。”由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首次将道教医学作为一个正式条目列入,意义十分重大,这对于确立道教医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促进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国外汉学界关于“道教医学”的观点在国外汉学界,也有一些学者从事道教医学这一领域的研究。其中日本学者吉元昭治所著的《道教与不老长寿医学》一书,有较大影响。该书也给道教医学下了一个定义,称:“所谓道教医学,可以说就是以道教为侧面的中国医学。这些被看作是道教经典中的主要内容。不过现在,就象道教淹灭在民间信仰(民俗宗教)之中那样,道教医学可以在民间医疗或民间信仰中的信仰疗法中见到其踪迹。”显而易见,吉元昭治关于道教医学的观点过于悲观。
三、盖建民关于“道教医学”的观点盖建民在他的《道教医学》一书中说:“道教医学是一种宗教医学,作为宗教与科学互动的产物,它是道教徒围绕其宗教信仰、教义和目的,为了解决其生与死这类宗教基本问题,在与传统医学相互交融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医学体系,也是一门带有鲜明道教色彩的中华传统医学流派。”盖建民受西方文化影响,将道教医学界定为“道教徒”专有的一种“宗教医学”、“特殊医学”,这就限定了对道医学的深入探究。
四、胡孚琛关于“道教医药学”的观点胡孚琛在他的《中华道教大辞典》中,为“道教医学”定义道:“道教医学是一种社会医学和宗教医学,重视调节人的社会环境和心理因素,激发患者的宗教感情来抗病,有用精神疗法治病的特点和人神交通的巫术倾向。”在这里,胡孚琛对道医“神”治的基本属性颇有体会,但是,中医丰富的“形”治内容居只字未提。在稍后出版的《道学通论》一书中,胡孚琛说:“道教医药学大约分三个层次,内部核心层次是汤药及保健药品、针灸等,和现代的中医学范围相当;中间层次是气功、导引术等健身治病方法,相当于健身术;外围层次是符箓、咒语、药签及祝由、祭祀、驱鬼、盟誓等法术。”在这里,胡孚琛把中医学补充到道教医学的范畴之内,但黄老道家的“身国互喻”、“身国共治”的“神”治精华在这里全然不见,胡孚琛对道医“神”治的定位又回到原始巫术上去了。

道家对“艾灸的理解”:艾灸打通任督,打通小周天
阴阳之道:艾叶纯阳之性,能回垂危之阳。
道家追求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阳气是生命的根本,艾之火是纯阳之火。灸之要,气至而有效!具有走三阴通十二经之功,灸火连续燃烧,可使艾火的纯阳温热之气由肌表透达经络。又因经络和脏腑相互联系,能使阳气通达五脏六腑。

艾灸是我国的传统养生之法,也属于道家文化,很多人认为它是一种疗法,实则不然。它是建立在人体经络穴位之上,和针灸不同的是,针灸是产生物理作用,而艾灸则是物理与药物作用的结合,所以艾灸已然成为了一种时尚养生方式。艾灸即包含中医的热效应、也包含中医的经络效应、还包含中医的药效应。
《说文解字》:“灸,灼也”。“灸”字在现存文献记载中,以《庄子61盗跖》最早提及,如孔子劝说柳下跖:“丘所谓无病自灸也。”《孟子61离娄》也曾记载:“今人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由此可见,在春秋战国时代,灸法是已具初兴之态。同时期《黄帝内经灵枢61官能》中亦有“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的记载。

虚则寒,寒则湿,湿则凝,凝则瘀,瘀则堵,堵则瘤,瘤则癌。万病之源就是寒湿体质!艾灸温通调理,补元阳,散寒淤,通经络,补气血,迅速而安全地驱走人体的寒凉之气,补益纯阳正气。艾灸温通调理,靠的是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或潜力,所以很多人一做艾灸就有感觉,身体的各种不适很快就有明显改善。艾灸成为现代人喜爱的养生生活方式也就不奇怪了。
艾灸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艾灸之火力能温散体内之寒,但在接受灸疗之前,人体如同一个密封的玻璃瓶,体内经络(经脉和络脉)都如同封闭的状态,当用传统艾灸时,於堵在经络里的寒湿,如同河道里的冰块遇到太阳的照射,温度升高,融化并气化散开,一小部分会排出体外,另一部分寒气则因经络处于封闭状态,顺着经络走,到达身体各部,随着持续加热,被气化的寒气会到达体内深层。(中医讲邪出无路,好比警察抓小偷,没后门逃,小偷则会躲藏到最隐蔽的角落。)

1、“虚”的感觉是怎么样?
“虚”的体质是“觉得累,疲劳,犯困,没有精神”等;体虚最大的两个原因就是我们生活习惯不好与工作压力大。比如一个人生活习惯经常晚上很晚睡觉,或者说睡眠不好,则第二天就容易疲劳;一个人的工作与生活压力大,经常超负荷工作,经常很烦恼,情绪不好,就容易让身体疲劳;而让身体经常处于这种疲劳中,我们器官的机能就开始下降,我们体质就是这样开始变“虚”。
2、“寒”的感觉是怎么样?
“寒”的体质是感觉“怕冷,怕吹空调,晚上睡觉感冷”等;当一个体虚的人,在平时生活中不注意穿衣,晚上睡觉不注意盖被子,经常吹空调,冲凉水澡,往往就容易让我们体质受“寒”,特别现在女性平时穿衣少,更容易让身体受“寒”。
3、“湿”气的感觉怎么样?
当身体“寒”气越来越重时,身体慢慢更容易进入“湿”气,一个身体“湿”气重的人,就象下雨天穿了一件淋过雨的衣服,感觉身体重与不舒服。
《医学入门》说:“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
如果我们想要艾灸有一个好的效果、好的疗效,我们需要有一个好的生活习惯配合,不要说,艾灸可以养生还可以治病我就可以熬夜,可以不注意饮食,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生活习惯,艾灸也帮不了你。艾灸时穴位打开、毛孔张开,一定要避风保暖,否则容易遭受二次风暴,有损健康。我们每次在做完艾灸后一个小时里不要喝凉水、碰冷水。
道家艾灸讲究天人合一,同气相求,开经开穴,邪出有路,真正的懂医明理实乃救人之道也。身心自然调整,保持心神安宁。在这种清静无为的状态中艾灸,能百脉全通。可以达到大道自然,返朴归真之高级功态。
我们都知道,地下的矿井无论严寒酷暑,都是恒温。但是下井的矿工,冬天深入井下,都是脱掉棉衣,坦胸露背;夏天深入井下,都是穿上棉衣。这个现象说明人体相对天时会做出调整,艾灸当然也应该顺应天人合一四时不同。
古曰:任督二脉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阳火阴符升降之道,坎水离火交媾之乡。道家艾灸,讲求要打通周天。然而仅仅依靠自己练功,很难打通经络,必须借助外力,其中最常用的就是艾灸,用燃烧后的艾条热灸整条督脉和整条任脉,以及十二正经,借助艾火的循经作用和热能推动内气循行。
道家灸法追求快速打通人体的任督二脉,激活全身气血,排除体内寒湿瘀毒调整人体内分泌,增强五脏六腑功能,提高自身免疫力,起到很好的防病治病作用。对人体的气血不畅、经脉不通、脏腑功能虚衰、寒毒内侵、血瘀阻滞、免疫力低下等引起的各种疾病,都有治疗的作用。
有诗曰:
“道家周天灸,
任督二脉求。
寒湿一扫尽,
精气神永留。”
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

是不是艾灸不用学,没事给家人灸一灸总没坏处吧?
那不一定,更何况大家现在做的基本上都是“熏法”而非古人的“灸”疗。
请看医圣张仲景的相关论述,他老人家在《伤寒杂病论》中谈到针灸禁忌的条文有26条之多,书中常见“可火”、“不可火”、“不可以火攻之”论述。
艾灸不当,火为邪神。“夫灸法当用火,用之不当,则因火为邪恶”。后人称为“火逆”。太阳篇中论述到:“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艾灸激发自愈力
自愈力既是天生的,也是可以被激发提高的。大道至简,大医精诚。艾灸的治疗本身其实并不神奇,它只是通过灸火刺激人体经络穴位,激发人体自愈力而已。古书《灵枢经》中有记载:“灸则强食生肉。”意思是,灸法有增进食欲,促进人体正常发育的功效。
疾病的康复90%源于人体自愈力,艾灸本质是激发自愈力。什么是自愈力?
人体神奇而强大的自愈力,是无法用文字完整描述出来的,智慧的古代医家形象地把它称作“正气”,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春天是艾灸的好季节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对外界的影响不仅有被动的适应能力,也有主动的调节能力。人体的这种适应与调节能力称之为“正气”,它是决定人体是否健康的内在因素,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因此,要想避免人体遭受各种邪气阴寒的侵害,就必须增强机体“正气”。
艾灸作为与春天时节最契合的养生方式,必然成为增强“正气”的第一选择。闲暇的时候点一株艾,馨香飘来,呼吸着这与春天融为一体的气息,人也变得神清气爽。
“以溢奇邪,以行营卫”“有余可泻,不足可补”
艾之火是纯阳之火,故而古人把太阳称为天之阳,艾之阳称为地之阳。《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强调的是阳气对人体的重要性。
艾灸通过艾草燃烧产生的热能,激发人体经气的活动去调整人体已经紊乱的生理功能。艾热之热,非其他发热的东西所能比拟,艾草燃烧产生的红外线的渗透力是普通长红外线的3-4倍,能够激活细胞免疫激活素,提高人体免疫力。艾火连续的燃烧和传递可以使艾火的纯阳温热之气由身体的皮肤表层透达体内,通达病位,打通阻塞。自动调节身体内部阴阳的升降,从而达到壮阳、养生、治病的功效。
蒲风堂《扶阳艾》根据客户身体情况,精准配穴,通过阴阳指针点穴与人工悬灸的配合,针对性的制定系统的调理方案。蒲风堂道医养生馆采用最传统的纯人工悬灸,完全遵循古法,不使用任何现代化艾灸设备,可以随时根据客户身体反应进行即时调整,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 50次人工悬灸系统调理
根据您的身体状况,制定完整系统的调理方案,从而达到最理想的效果;通过50次的人工悬灸,每次灸不同的穴位,逐步打通身体所有的经络,让您的所有隐患统统消失。
· 配合50次阴阳指针点穴
所有的艾灸之前都应该打开穴位,这样才能事半功倍。不打开穴位的艾灸等于浪费时间;配合阴阳指针点穴可以获得最好的艾灸效果!
· 全面提升阳气
所有的疾病都是因为阴盛阳衰,艾叶乃世间唯一纯阳之物,艾灸是提升人体阳气最好的方式,让您远离慢病威胁,阳气足则百病消。
· 提升机体免疫力
免疫力强则百病不侵,自愈力强则万损不惧。身体各方面机能逐步恢复,各脏腑退化速度减慢,皮肤、血管、内脏、大脑等都会让你回到年轻状态!
· 打造钢铁之驱
任何身体的保养,都离不开一支能征善战的“铁骑部队”他就是你的“阳气”;健康的身体都有自己的“军火库”,随时补充弹药,让您精力充沛;在这里,为您揭秘,如何让您的身体与精神融为一体!
内容:
1. 阴阳指针点穴+人工悬灸共计50次;
2. 每次调理时间50分钟;
3. 送五行自愈系统各体验一次;
4. 送千元面值卡3张;
5. 送功法课、风水课1次;
6. 每人仅限一次。
文章标题: 如何评价胡孚琛其人,以及写的宗教书籍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0314.html
文章标签:其人  宗教  评价  书籍  胡孚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