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西晋王朝为何短命

时间: 2021-08-21 17:58:3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2次

西晋王朝为何短命

西晋为什么如此短命

一、原因:
1、用人唯亲的选官制度
西晋沿用了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形成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工具,形成了等级性的士族门阀制度。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使得西晋朝野上下,真正有权利的都是名门望族,而真正有能力的却没有权利,也不能为国家和社会真正的出到力,从人才方面动摇了西晋的统治根基。
2、清谈误国
西晋社会上弥漫着一股清谈虚浮之风。谈玄本是文人雅士的功课。而西晋的很多官僚为了追求所谓的“风度”,整日谈玄论道,故弄玄虚,主要讨论一些脱离实际抽象的东西,甚至极端放纵任性的局面。他们担任了重要官职,却仍然玩世不恭,导致政事荒废。玄学本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是无过错的。但它影响了政府机构的运转,使得社会风气变为空谈,不务实际之风。这对国家的统治与稳定有着极大的影响。明清之际的顾炎武也认为清谈之风使“国亡于上,教沦于下”,这就是清谈误国。
3、拜金主义
在司马炎的纵容和包庇下,整个社会的主流导向形成了有了钱就没有办不成的事。西晋的官僚富豪们不遗余力地追求利益,贪婪地搜刮民财,残酷压迫内迁的少数民族,最终激起他们的反抗。孟子曾经说过:“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如果举国上下的人都在争利、逐利,国家就危险了。如果此种现象成为社会时尚,那国家肯定要出问题了。在钱的驱动下,西晋社会问题日趋严重,统治危机日益显现。
4、极度腐朽的西晋统治集团
西晋统治阶级的当权派,司马氏集团中人,相互间只有一种极阴恶的杀夺关系,见利必夺,以杀助夺,愈杀愈猛烈,一直杀到发动十几年的大混战,耗竭了西晋的国力。杀夺与滥赏,使得统治集团中人得失急骤,生死无常,心情上表现紧张与颓废,躁竞与虚无的相反现象,生活上苟且无耻,纵情享受。
二、西晋简介:
西晋(266年—316年)是中国历史上三国后短暂的大一统王朝之一,另与东晋合称晋朝。传五帝,国祚五十一年。若以灭东吴始,则仅立朝37年。为了区别于五代时的后晋,史称西晋,又称为司马晋。

西晋中国历史上三国和南北朝之间一个短暂的统一王朝,国祚从266年到316年,仅仅50年,而且就在这短短的50年间,还经历了16年八王之乱,随后又遭遇匈奴入侵,可以说安稳日子也就二十来年,这对于一个统一王朝来说,简直就是笑话,那么为什么西晋如此短命呢?

一、司马懿血腥屠辽埋下祸根:司马懿是西晋王朝的奠基人,魏明帝曹睿后期,魏国人才凋零,能征善战的武将越来越少,不得不器重司马懿,公元237年,辽东太守公孙渊造反,自称燕王,建立年号,设置百官,曹睿派司马懿平叛,经过近一年的战争,司马懿擒杀公孙渊,按道理来说,惩办祸首即可,可司马懿在这场战争中展现了他极其残暴的一面,不仅将公孙渊的属下几千人全部斩首,摆成“京观”,司马懿大军所过之处更是血腥屠杀,辽东、带方、乐浪、玄菟四郡百姓惨遭屠戮,辽东为之一空。没有了自汉武帝以来四百多年苦心经营的辽东防线,东北地区的胡人迅速崛起,后来成了中原的心腹大患,比如后来在中原为祸四百年的鲜卑就出自东北。

二、九品中正制度导致上下离心:九品中正制度起源于三国时期的魏国,这种制度只看出身,不看才能,出身高贵的世世代代能做官,而出身低微的世世代代低微,司马家作为河内大族,享受了不少这个制度的好处,甚至最终当上皇帝都拜这个制度所赐,但是,司马家过于迷恋这个制度,以至于无论做什么事都先查验出身,再选派官员。最后的结果是西晋朝堂上都公亲贵族,这些贵族们享受优越的生活条件,自然不会关系老百姓的生死,最后形成了豪门望族家里金碧辉煌,而老百姓流离失所的景象,因此民间的反抗越来越频繁,政权的基础就不牢。

三、大封诸侯内乱不断:司马炎大封诸王,本意就是让诸王为朝廷屏藩,有事可以“清君侧”。但实际上呢,诸王有了兵权,个个野心勃勃,司马炎活着时候,他们不敢放肆,等到司马炎一驾崩,诸王们迅速造反,一场延续16年的战争爆发了,西晋的王爷们造反当皇帝完全是为了享乐,坐上皇位后就开始了奢靡的生活,完全不顾及残破不堪的国家,西晋不亡,天理不容。

四、司马炎带头腐化堕落:司马炎作为西晋的开国皇帝,并消灭东吴实现了国家统一,按理说会成为类似秦始皇这样的千古一帝,可是他在统一天下后没有励精图治,把国家推向繁荣,反而带头腐化,光后宫的女人就有一万多人,堪称吉尼斯纪录,此外,为了维持奢靡的生活,他公开卖官鬻爵,各级官职明码标价,那些买了官的人回头第一件事就是搜刮老百姓回本

西晋王朝为何短命 西晋王朝的建立者是谁

西晋(265—316年)是中国一个朝代名,且具有政治意义,西晋君臣在政治上是得到北魏承认的,这点有别于东晋。晋武帝司马炎于265年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国号晋,定都洛阳,区别于五代时的后晋,史称“西晋”,又称为司马晋。西晋为时仅五十一年,倘由灭吴始计,则仅三十七年。280年,灭东吴,完成统一。公元265年,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建立了晋朝,这就是历史上的西晋。公元311年,刘聪领匈奴军队攻占了西晋的都城洛阳,俘获晋怀帝,西晋军队则在长安拥立愍帝,延续西晋政权。五年后,即316年,刘曜又率领匈奴军攻破长安,愍帝献城投降,西晋结束。第二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续建了晋朝,史称东晋。
西晋(265年—316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名,乃于265年由晋武帝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这朝代为时仅五十一年,倘由灭吴始计,则仅三十七年。 晋朝皇族的源头为河内司马氏,在曹魏时代已世代为官。如司马朗、司马懿及司马孚等兄弟总共八人,时人称“八达”。其中司马懿具有政治及军事才略,在曹魏后期抵御蜀汉北伐及平定辽东,成为了魏国重臣。239年魏明帝去世,司马懿与曹爽受遗共同辅政,但之后司马懿被曹爽架空。249年发生高平陵事变,司马懿重夺政权,至此司马氏开始专政。在司马懿去世后,其子司马师及司马昭逐渐巩固司马氏的势力。此期间发生三次反抗司马氏的战争(史称寿春三叛),皆被平定。
  263年司马昭为了建立赫赫军功,以做好篡夺准备,命钟会、邓艾及诸葛绪率军伐蜀,蜀汉主将姜维阻敌于剑阁。最后邓艾经阴平直袭涪城,进逼成都。最后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史称魏灭蜀之战。及后钟会、姜维意图叛变,但被司马昭立即平定。不久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最后于266年篡位,曹魏灭亡。司马炎建立晋朝,是为晋武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当时孙吴局势混乱,吴帝孙皓不修内政又穷极奢侈。270年河西鲜卑族秃发树机能叛乱,直至279年方平定。司马炎在此时先做好伐吴准备,他派羊祜守襄阳与孙吴名将陆抗对峙,派王濬于益州大造船舰。274年陆抗去世,次年羊祜提议伐吴,遭贾充反对而作罢。经过多年准备,279年王濬、杜预上书司马炎,认为是时候伐吴,贾充、荀勖等则以“西北未定”的理由反对。最后司马炎决定于该年12月进攻东吴,史称晋灭吴之战。司马炎以贾充为大都督,上游王濬军、中游杜预等军、下游王浑等军共六路并进。最后于280年逼近建业,孙皓投降,孙吴灭亡,全国重新大一统。西晋统一天下后,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主要是晋武帝推行了一些积极的政策。西晋之初,天下初定,饱经战乱之苦的人民非常渴望安定的生活。晋武帝顺应民意,大力发展农业,颁行户调制 ,减免徭役,设立“常平仓”等等。晋武帝在位的时期是西晋社会经济最好的时期。
西晋王朝只存在了52年,它为什么会如此短命?西晋政权建立于265年,并于280年灭东吴一统中国,结束了东汉以来百余年的分裂局面。但十年之后,291年爆发“八王之乱”,从此动荡不已,到316年西晋灭亡,只运行了51年,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司马懿父子两代三人结束了强大的曹魏政权,可谓苦心;晋武帝司马炎一统华夏,可谓威武。可为何苦心建立的威武天朝竟短命而亡?

是流民起义,士族背弃,胡族进攻还是内乱灭了西晋?4月30日晚上,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立群做客香山讲坛,将我们带回到1700多年前的那段历史。对西晋的兴亡进行分析。

司马懿奠定西晋王朝

提到西晋王朝,不得不提司马懿,对司马懿,大家也多有耳闻。中诸葛亮空城计的是他,最后打败诸葛亮也是他。曹魏政权正是有了他的辅佐,才得以称霸中原,但是司马懿也是曹魏政权的掘墓人,最终自己取而代之。

其实,在曹操最鼎盛的时期,就认定司马懿非一般的人,想方设法将其挖到其阵营效力。孙立群表示,曹操一生杀人无数,对有本事的、不驯服的人才一概杀之。司马懿既要顺从,但又不能锋芒毕露,在适当的时候还得露出一两手来,的确不容易做到。

孙立群认为,司马懿实行的是韬晦之计:工作勤恳,尽职尽责,又曲意迎合,以求曹操好感,如劝曹操称帝;在关键时献计献策,展示才华,如得陇望蜀、南北夹击、智杀关羽。

赢得曹氏父子的信任后,最终,在曹丕死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控制大权。从249年司马懿完成政变到265年西晋建立,16年间,经过两代三人(司马懿及其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终于把曹魏政权完全夺到手中。

晋武帝司马炎之功过

司马炎继承父亲司马昭的晋王之位,265年逼退魏帝,建立晋朝。开始励精图治,提倡节俭,发展经济。颁布五条治国的原则:“一曰正身,二曰勤百姓,三曰抚孤寡,四曰敦本息末,五曰去人事。”在280年,灭东吴,统一中国。

不过好景不长,也就短短十年。司马炎开始骄傲自大,刚愎自用。孙立群表示,奢侈腐化之风兴盛,他大选宫女,淫乱宫廷。“多内宠,平吴后,复纳吴王孙皓宫人数千,自此掖庭殆将万人,而并宠者甚众,帝莫知所适,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使宴寝。”(《晋书胡贵嫔传》)

同时,大臣们也上行下效,奢侈挥霍,如石崇、王恺,比富斗宝,以杀人为乐!还有“石崇斩美女劝酒”的故事——“石崇每要客宴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饮酒不尽者,使黄门交斩美人。王丞相与大将军尝共诣崇,丞相素不能饮,辄自勉疆,至于沈醉,每至大将军,固不饮,以观其变。已斩三人,颜色如故,尚不肯饮。丞相让之,大将军曰:“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世说新语·汰侈》)

除此之外,整个社会的风气都出现大滑坡。权与钱、权与人、权与色、权与所有有用的东西都可以交换,道德无底线,游戏无规则!孙立群教授感慨:皇帝带头卖官捞私财,一个社会如果形成了追逐金钱的风气,那么,传统的伦理道德、爱国爱民的情操都会丧失,从而导致社会风气败坏,整个民族精神支柱的崩塌,西晋是很典型的一个例子。

运行51年的西晋为何灭亡

在经历了八王之乱后,西晋又面对各民族的集体反抗。最终在316年,“五胡”攻陷长安,晋愍帝被俘,西晋灭亡。

分析西晋短命的原因。孙立群认为缺少一个较为稳定、连续统治群体。汉初唐初皆具备。在中国古代,一个政权能平稳度过建国之初的五六十年,至关重要,这是国家发展的恢复期和奠基期。统治者骄傲自满,陶醉于胜利之中,不思进取,导致政治腐败。

唐太宗也曾对西晋政权做过点评,认为司马炎之过有两点:一是“居治而忘危,”二是错选接班人,“惠帝(司马衷)可废而不废,终始倾覆洪基”。

据了解,晋武帝选择的接班人有问题,立太子不当,选太子妃贾南风不当,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导致他死之后贾南风乘机上下其手,酿成动乱,史称“八王之乱”。“中国古代是家天下的人治社会,在这几个条件中,皇帝的作用很大,因为没有制度能够对他有所节制,如果他的作用发挥不好,一意孤行,社会必然遭殃”。孙立群如是说。

一个被特殊利益集团绑架了的王朝

西晋王朝大厦从一开始就埋下了腐烂的种子,开始了倾斜垮塌。

西晋和东晋时期政治上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世家大族把持朝政。东汉、曹魏以来在地主阶级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官僚大地主阶层,他们一般是历代书香,累世做官,门第显赫,被称为世家大族,简称为世族或士族。代表士族利益的晋司马集团取得胜利之后,实行了一系列维护士族利益的政策,使士族制度达到了制度化完整化的地步。这样的结果就是世家大族在政治上可以凭借出身世代“坐致公卿”,在经济上可以广占田池山林建立庄园进行盘剥,在生活上可以任意挥霍、花天酒地地贪图享乐。而广大百姓则在政治、经济、生活上永无出头之日。

西晋的士族门阀制度是一种极其腐朽的官僚制度,其最大的问题就是选官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西晋选拔官吏采用曹魏时的“九品官人”法,即先把候选人定为九品(即九等),然后按照其家势的兴衰、贿赂的多少来定品级,把士家大族的子弟定为上品,把无权无势又无钱的定为下品,从高到低依次安排官职,任何人不得改变品级。结果是门第越高职位越高;门第卑下,职位庸冗。与此同时,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司马炎,本是“富有四海,坐拥世间富贵荣华”,但他还不满足,竟然带头公开大肆卖官捞取巨额“私房钱”满足权欲私欲。至于普通老百姓的子弟,根本就没有什么晋升的机会。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据《晋书》记载,西晋世家大族绝大多数子弟都是这样做上如黄门侍郎、中书侍郎、散骑侍郎等五品高官的。但是种种弊端远不止于此,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在全国上下为所欲为:“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计协登进,托附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毁风败俗,无益于化,古今之失,莫大于此。”

士族制度的日益臻化,不但使西晋的朝纲紊乱、政治黑暗、腐败横行,同时士族这个特殊利益集团最终绑架并操纵了西晋政治运行的关键环节,正常的社会理性被士族制度封死了;在士族制度的面前,皇权旁落,法律变成了附属,监察制度有名无实,社会的一切运转都按照士族的各种需求配置资源,来满足他们的欲壑,他们以自己为中心,对自己的利益负责,什么皇权、什么老百姓都不在话下,最后把整个国家拖垮了,很快积累成系统的失败,吞咽下了自己酿成的苦果。

西晋短命留下的启示

打天下的一代,自知江山来之不易,十分珍惜。而“官二代”、“富二代”并没有前辈那般励精图治,挥霍无度。白痴司马衷即位后,民不聊生,老百姓没有饭吃,他反而说“为何不喝肉粥?”。

晋怀帝永嘉三年(309),大旱,严重缺水,“河、洛、江、汉皆竭,可涉。”永嘉四年,闹蝗灾,“自幽、并、司、冀至于秦雍,草木牛马毛鬣(马颈上的长毛)皆尽。”而掌权者丝毫没把民生放眼里,人心尽失。

孙立群认为,另一点启示即生命最可贵。士人自以为参与政治,“治国平天下”,到头来却陷入了权力之争的残酷游戏。《晋书》:“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魏晋士人逐渐认识到“自我”,产生了与政治的疏离感,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张扬个性,珍爱自我,行为举止,标新立异,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魏晋风度”。

相关链接:八王之乱

西晋时统治阶层历时16年(291年~306年)之久的战乱。战乱参与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 、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 、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临终时命弘农大姓出身的车骑将军、杨皇后的父亲杨骏为太傅、大都督,掌管朝政。

继立的晋惠帝痴呆低能,即位后,皇后贾南风(即贾后)为了让自己的家族掌握政权,于元康元年(291年)与楚王司马玮合谋,发动禁卫军政变,杀死杨骏,而政权却落在汝南王司马亮和元老卫瓘手中。贾后政治野心未能实现,当年六月,又使楚王司马玮杀汝南王司马亮,然后反诬楚王司马玮矫诏擅杀大臣,将司马玮处死。贾后遂执政,于元康九年废太子司马遹 ,次年杀之。诸王为争夺中央政权,不断进行内战,史称八王之乱。

西晋王朝为什么短命?

西晋的统一只是昙花一现,皇帝的昏庸无能,使得国家矛盾重重,八王之乱后,统治更是虚弱。由于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高压政策,激起了少数民族的反抗,匈奴贵族刘渊自称汉王,不久又称帝。刘渊死后,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刘渊子刘聪攻陷洛阳,俘虏了晋怀帝,史称“永嘉之乱”,北方百姓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五年后,匈奴兵攻入长安,俘了晋愍帝,西晋正式灭亡。一年后,镇守建康的晋宗室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室,史称东晋,从此开始了更加混乱的东晋十六国时期。
内乱,加上当时草原民族势力扩张(当时恰逢温暖期,证据是孙权曾进贡大象)
文章标题: 西晋王朝为何短命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0107.html
文章标签:王朝  西晋  短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