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何看待有人说《明史》有很多篡改、抹黑明朝的部分

时间: 2021-08-14 02:57:5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0次

如何看待有人说《明史》有很多篡改、抹黑明朝的部分

有人说《明史》被篡改很多,有人说价值很高,《明史》到底如何评价?

“篡改”这个词,指用作伪的手段对经典、理论、政策等进行改动或曲解。用在史料方面的话,其实并不严谨,因为真实的历史,所谓的真相,是不可能百分之百还原被记录的。

历史不是1+1=2的数学公式,记述它的人,是没有办法保证一个人物,一个事件的完全合乎客观实际来表达的。即便是现代社会,用摄像的方式24小时全方位记录某一事件参与者的所有人的活动轨迹,但也无法记录一个人的内心活动.......

所以著史者,大多是在各种文献资料,传闻俚语中一点一点来还原他们心目中的历史真相......为什么要说是他们“心目中”的历史真相呢?


因为历史没有立场,但是编史者有立场,无论是出于政治立场,还是情感倾向,或多或少都会使一个历史事件相对偏移,这种偏移或许是侧重点不同,或者用了春秋笔法,又或者只是选取倾向于自己所需要表达的方面进行放大创作等等......

所以历史从来都是富有争议性的,而围绕历史事件的是人,而人在社会背景、政治立场、个人性格好恶等等方面,在一个事件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动因又是多方面的。一个“杀人”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就可能对一个人有截然不同的评议,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历史的真相呢?

是故,笔者认为,历史没有真相,或者说,历史不是唯一性的,它是动态的,在历史规律下,每一个人物,每一个事件,在不断的研究和论证的过程中,它能给予我们不同的视野,带来不同的智慧体验。

如果脱离了人,把历史当成公式一样研究,认为历史就是1+1=2的话,那么,你所认为的“真实”的历史,就只是你眼中的历史而已。

说回《明史》,《明史》跟历代所编写的断代史其实差不多,在政治正确的前提下,充分地展示大明朝的治政情况,因为中国人最喜好托古言今,所以利用历史来实现现实的政治需要时很正常的事情。同一历史事件,会因为社会背景的不同,所呈现出来的解读方式也不同。


但要说《明史》完全没有研究明史的价值,那就是不懂历史研究的方法了。研究某一个历史事件,都需要将围绕这个事件的大部分文献资料拿出来一一对比,印证,从其中选择出逻辑自洽,最贴近真实的结论,这其实跟破案差不多的道理。

清朝占领白金,尽得明朝国史,包括了各种珍贵的官方文献档案,为了笼络明朝名儒学士,缓和民族矛盾,于康熙17年设博学宏词科招引明代遗臣,授以翰林等职,于康熙18年开始,正式展开修订明史。

应招的人,大多都是明末著名学者,这些人的文笔以及鉴别材料的能力都很强,先后任总裁的徐文元、陈廷敬、张玉书、王鸿绪又都延请著名史学家万斯同于家中,对所编制稿进行订证。要知道万斯同是黄宗羲的弟子,承黄宗羲之学,熟悉明代掌故,谙通实录,很早就致力于明史的研究,并收集了许多珍贵的史料。

而万斯同其人,治学严谨,以历朝实录为基本史料,参考档案、奏议、邸报以及野史笔记等,删繁证误,补略缺遗,最后成书五百卷。但是这并不是最终修订出版的《明史》,一般被称之为《明史稿》,于雍正元年以《横云山人集》之名刊行。

那么《明史稿》与《明史》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可以这么说,《明史》大多出自《明史稿》,两者一脉相承。但毕竟是两部不同的书,都有自己特有的史料价值,不可彼此替代,而应互相印证。比如,《明史》所收人物比《明史稿》多,并且增加了新的内容,但总的来说列传部分就某一个任务来说没有《明史稿》的材料详尽,丰富。《明史稿》把历史人物的详细经过基本上记载下来,而《明史》文字上却简明扼要,这边遗漏了一些有价值的史料。


《明史》对于随南明政权抗清的诸汉人之表扬其尽忠的封建道德,而于其抗清的事迹全都不写,关于南明政权,《明史稿》另立《三王传》写起政权情况,《明史》却削了《三王传》,而将三王附见于各始封王之后,是南明的历史掩没几尽。

在其他一些方面,比如大明于东北的归属问题上,《明史》立场暧昧,尽量掩饰清称帝以前的事迹等等。

以上,便是《明史》的最大缺陷。

历史是具有强烈政治性的一门学科,封建王朝修史都是为封建制政权自己服务的,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明史》也具有十分珍贵的研究价值,就是它所掩盖,或者删改的内容,所用的手法,都能够为明清之际的历史提供旁证,以及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里面大部分的事情还是真实发生过,只有一小部分是夸大其词,这也是人们可以谅解的。
我觉得还是有一定价值的,它可以帮助现在的人们,了解当时的社会风情,也可以用来辅助,发掘出来的一些文物。
我觉得在看待这个问题的时候要一分为二,因为历史其实是胜利者的记事本。

现在有人大谈什么清朝篡改《明史》,那么为何历史界不予以澄清?

经常有人大谈清朝篡改明史。但是却有没有具体的历史学者对这一事件进行澄清或者反驳。原因并不在于现在的历史学家集体保持沉默,而是根本没有着力点去反驳。如果我说清朝没有篡改明史,大家信吗?

恐怕大家也不信,但是篡改的程度究竟能有多少呢?而且对于篡改的理解,我们究竟是持一种怎样的态度呢?难道篡改就是罔顾事实吗?就是瞎编乱造吗?那叫编造历史而不是篡改。其实篡改并不涉及到一个具体历史事件,是否真与假。也不涉及刻意对某些人的污蔑。而是对这一历史事实进行的阐发角度是站在清政府角度和立场上的。并不是一种虚假,只是自我角度的一种正常立场表达。

甚至在某些方面清朝的三观立场还是很正的。对于那些投靠清朝的明朝将领,很少有正面评价的。但同时也不污蔑他们,总体而言算得上客观。而且明朝的那些皇帝大部分是都是兼职在干。自己都有自己的爱好,这种爱好放到权臣的手中,就成为趋炎附势的一种目的。每一个爱好似乎都给当时的民众造成了沉重苦难。再加上明朝自朱元璋和朱棣以后掀起的大规模的贪污腐败。这些都是历史事实,包括朱元璋在临死前最后一刻还在打杀贪官。

这种情况之下,清朝如实记载就可以。都说清朝篡改明史,其实我并不认可。只是明朝的角度和清朝的角度不同而已,在明朝看来清朝是非法的,是关外的野蛮民族。对于清朝而言,认为自己奉正朔,自己是合法的政权,并且理应与明朝平起平坐。这无关乎涉及到什么历史的篡改。就像你爸是你爸,我只能管他叫叔叔,总不能你也逼着我管他叫爸。

其实很多所谓的篡改都是因为立场和角度不同。并不会篡改具体的历史事实,这种情况很少,当然并不是说他没有。但是这种历史事实的篡改可以通过其他史料的佐证和考古的发现予以纠正。但是如果历史事实是正确的,只是叙述和表达的角度不同,那么任谁也无法将所谓的篡改的历史纠正过来。就好比司马迁成一家之言。既然是一家之言,那是否从头到尾都是篡改呢?显然我这么说的话大家就知道了,这样想并不客观,也不符合实际。但你既然能允许司马迁成一家之言,那么修明史的清朝怎么就不能成一家之言了呢?同样都是被后世认可的官修史书,难道仅仅因为那是满族写的历史而就不承认了吗?

正史上面都是真实的吗?有人怀疑《明史》作假,有何依据?



引言


《明史》是研究明朝历史的重要史料,作为官方修订的史书,成为二十四史中的一部。作为清朝官方修订的一部史书,近年来许多人对这部书的真实性产生了质疑,认为是刻意在抹黑明朝,那么这部书的史学价值,究竟如何呢?


《明史》编纂艰难


易代修史是历史上非常常见的事情,但是大家普遍认为这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的总结,所以对于史料的真实性多有质疑。

关于《明史》的编撰经历的很长的时间,从顺治初年到乾隆四年才修好,经过了数百年才完成,在历代正史中算是编撰时间最长的一部史书。

《明史》的编撰工程在顺治二年就开始开启,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途被搁置。清朝问鼎中原不久,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立即着手修史。因为手头具有的史料并不完备,仅仅靠一部《明实录》是远远不够的。



到了康熙时期,才搜集到了比较丰富的史料。康熙在位时因为着手编撰,《清世宗实录》,这件事更为紧迫,事关也腾不出人手,故而《明史》的编撰也被搁置了。

在编修《明史》的过程,因为易代修史的缘故,不免会遇到一些忌讳的事情,比如说涉及到南明史的问题,当时的史馆在纪年的问题上,直接写成了南明的年号,这就直接触怒了统治者的的避讳,当时很多的史官就因为这件事而送入大牢。


政治氛围逐渐转变


当时的政政治氛围是比较严峻的,当时的文字狱非常盛行。就出现了著名的明史案。这个案件是当时的庄廷鑨编写史书而引起的。


庄廷鑨是当时的土豪,顺治年间,他在机缘巧合之下得到了朱国桢撰写的有关明朝历史的明史稿本。于是就想着将明朝后期的历史增补完善,并且高薪聘请许多名士来编修,著作完成后定名为《明史辑略》。

这件事就被当时的居心叵测的官员知晓,并将这件事上报给朝廷,康熙知晓后大发雷霆。虽然这件事的主角庄廷鑨已经死去,但还是被刨坟挖尸。凡是参与这部书编写的工作人员都被处死,为此受到牵连的多达700多人。



到了后期,这种现象逐渐宽松起来,但是在编撰过程中依然有很多统治者避讳的问题,比如说关于明末殉节的仁人志士的评价和定论上,在向皇帝批阅的过程中就受到了重重阻力。


《明史》的编撰经历了近一百年的时间,关于《明史》的这部书的真实性也就降低了。但是也因编撰的时间长,所以关于《明史》的史料价值,我们应该正确的来看待。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其实还是为修史提供了比较好的环境,他认为在编修《明史》的过程中应该客观的来评价前朝的历史,并且在史料方面还提供了许多有力的支持。





各方面因素对《明史》影响

其实抹黑明朝的并不仅仅是清朝的统治者,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明朝的遗民。在编修《明史》,其中的负责人是解缙,但是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就是万斯同。万斯同是著名史学家黄宗羲的弟子。

明朝陨落之后,以黄宗羲、顾炎武为代表的史学家在亡国的痛苦后,便对明朝的历史做了大量的反思和总结。尤其是关于明朝败亡的原因上进行了很多思考和总结。故而,有关对明朝的正面评价较低。

而参与《明史》编撰的的万斯同就黄宗羲的弟子,故而万斯同编撰的过程中受到了浙东史学以及老师的影响。康熙年间,再度编撰《明史》的时候,便搜集来大量的明朝的遗老们,其中编撰了《明史稿》的万斯同就在内,此外还有朱彝尊、汤斌等大学者。



清朝在编撰《明史》的过程中大量借鉴了《明史稿》的内容,《明史稿》是万斯同编撰的一部史书,规模宏大,但是到了后来王鸿绪对这本书进行了一些删改,以至于魏源对这部书多有批评。


而关于《明史》中的缺点,史学家孟森就指出了其中的弊端。因为当时的史学流派之间的偏见,所以有些史实被黑白颠倒,一些野史参杂在正史中。在搜集史料的过程中,一些重要的史料被遗漏。在弘光年间到永历年间的一些内容,很多是不符合史实的。并且因为当时统治者的思想压迫下,很多的历史并不是真实的。


当然,《明史》在某些不可避免的历史原因存在一些缺陷,但是在二十四中的质量也是比较高的,这部书的体例较为严谨、文字简明得当,基本上是保存了明朝三百年以来的史实。像对明成祖的评价就较为客观,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明史》这部书一共多达332卷,虽然其中一些观点是为了自己的统治的出发点来说的,但是在客观上还是符合当时的实际的。


结语


所以,《明史》被清朝抹黑的观点就比较夸张了,顶多是进行了篡改,并非是大面积的抹黑。认为清朝故意抹黑明朝的言论还是不够客观,有时偏僻的。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正史也不一定都是真实的。怀疑《明史》造假主要是上面的许多记载和《明实录》不太一样。
文章标题: 如何看待有人说《明史》有很多篡改、抹黑明朝的部分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19349.html
文章标签:明朝  明史  有很多  抹黑  人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