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量子力学和平行世界等科学发现,能说明历史“并非必然”吗

时间: 2021-08-14 01:59:3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8次

量子力学和平行世界等科学发现,能说明历史“并非必然”吗

平行世界理论?

平行世界[又称平行宇宙(Multiverse、Parallel universes),或者称多重宇宙论]

指的是一种在物理学里尚未被证实的理论,根据这种理论,在我们的宇宙之外,很可能还存在着其他的宇宙,而这些宇宙是宇宙的可能状态的一种反应,这些宇宙可能其基本物理常数和我们所认知的宇宙相同,也可能不同。平行宇宙这个名词是由美国哲学家与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在1895年所发明的。

平行宇宙层次
对“宇宙”的如此定义,人们也许会认为这只是种形而上学的方式罢了。然则物理学和形而上学的区别在于该理论是否能通过实验来测试,而不是它看起来是否怪异或者包含难以察觉的东西。多年来,物理学前沿不断扩张,吸收融合了许多抽象的(甚至一度是形而上学的)概念,比如球形的地球、看不见的电磁场、时间在高速下流动减慢、量子重叠、空间弯曲、黑洞等等。近几年来“多重宇宙”的概念也加入了上面的名单,与先前一些经过检验的理论,如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配合起来,并且至少达到了一个经验主义科学理论的基本标准:作出预言。当然作出的论断也可能是错误的。科学家们迄今讨论过多达4种类型独立的平行宇宙。现在关键的已不是多重宇宙是否存在的问题了,而是它们到底有多少个层次。

编辑本段第一层次:视界之外
所有的平行宇宙组成第一层多重宇宙。--这是争论最少的一层。所有人都接受这样一个事实:虽然我们此时此刻看不见另一个自己,但换一个地方或者简单地在原地等上足够长的时间以后就能观察到了。就像观察海平面以外驶来的船只--观察视界之外物体的情形与此类似。随着光的飞行,可观察的宇宙半径每年都扩大半光年,因此只需要坐在那里等着瞧。当然,你多半等不到另一个宇宙的另一个你发出的光线传到这里那天,但从理论上讲,如果宇宙扩张的理论站得住脚的话,你的后代就有可能用超级望远镜看到它们。

  怎么样,第一层多重宇宙的概念听起来平平无奇?空间不都是无限的么?谁能想象某处插着块牌子,上书“空间到此结束,当心下面的沟”?如果是这样,每个人都会本能的置疑:尽头的“外面”是什么?实际上,爱因斯坦的重力场理论偏偏把我们的直觉变成了问题。空间有可能不是无限,只要它具有某种程度的弯曲或者并非我们直觉中的拓扑结构(即具有相互联络的结构)。

  一个球形、炸面圈形或者圆号形的宇宙都可能大小有限,却无边界。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观测可以用来测定这些假设。【见另一篇文章《宇宙是有限的吗?》by Jean-Pierre Luminet, Glenn D. Starkman and Jeffrey R. Weeks; Scientific American, April 1999】然而,迄今为止的观察结果似乎背逆了它们。无尽宇宙的模型才和观测数据符合,外带强烈的限制条件。

  另一种可能是:空间本身无限,但所有物质被限制在我们周围一个有限区域内--曾经流行的“岛状宇宙”模型。该模型不同之处在于,在大尺度下物质分布会呈现分形图案,而且会不断耗散殆尽。这种情形下,第一层多重宇宙里的几乎每个宇宙最终都将变得空空如也,陷入死寂。但是近期关于三维银河分布与微波背景的观测指出物质的组织方式在大尺度上呈现出某种模糊的均匀,在大于10^24米的尺度上便观测不到清晰的细节了。假定这种模式延伸下去,我们可观测宇宙以外的空间也将充满行星、恒星和星系。

  有资料支持空间延伸于可观测宇宙之外的理论。WMAP卫星最近测量了微波背景辐射的波动(左图)。最强烈的振幅超过了0.5开,暗示着空间非常之大,甚至可能无穷(中图)。另外,WMAP和2dF星系红移探测器发现在非常大的尺度下,空间均匀分布着物质

  生活在第一层多重宇宙不同平行宇宙中的观察者们将察觉到与我们相同的物理定律,但初始条件有所不同。根据当前理论,大爆炸早期的一瞬间物质按一定的随机度被抛出,此过程包含了物质分布的一切可能性,每种可能性都不为0。宇宙学家们假定我们所在的当初有着近似均匀物质分布和初始波动状态(100,000可能性中的一种)的宇宙,是一个相当典型的(至少在所有产生了观察者的平行宇宙中很典型)个体。那么距你最近的和你一模一样那个人将远在10^(10^28)米之外;而在10^(10^92)米外才会有一个半径100光年的区域,它里面的一切与我们居住的空间丝毫不差,也就是说未来100年内我们世界所发生的每件事都会在该区域完全再现;而至少10^(10^118)米之外该区域才会增大到哈勃体积那么大,换句话说才会有一个和我们一模一样的宇宙。

  上面的估计还算极端保守的,它仅仅穷举了一个温度在10^8开以下、大小为一个哈勃体积的空间的所有量子状态。其中一个计算步骤是这样:在那温度下一个哈勃体积的空间最多能容纳多少质子?答案是10^118个。每个质子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也就是总共2^(10^118)个可能的状态。现在只需要一个能装下2^(10^118)个哈勃空间的盒子便用光所有可能性。如果盒子更大些--比如边长10^(10^118)米的盒子--根据抽屉原理,质子的排列方式必然会重复。当然,宇宙不只有质子,也不止两种量子状态,但可用与此类似的方法估算出宇宙所能容纳的信息总量。

  与我们宇宙一模一样的另一个宇宙的平均距离,距你最近那个“分身”没准并不象理论计算的那么远,也许要近得多。因为物质的组织方式还要受其他物理规律制约。给定一些诸如行星的形成过程、化学方程式等规律,天文学家们怀疑仅在我们的哈勃体积内就存在至少10^20个有人类居住的行星;其中一些可能和地球十分相像。

  第一层多重宇宙的框架通常被用来评估现代宇宙学的理论,虽然该过程很少被清晰地表达。举例来说,考察我们的宇宙学家如何通过微波背景来试图得出“球形空间”的宇宙几何图。随着空间曲率半径的不同,那些“热区域”和“冷区域”在宇宙微波背景图上的大小会呈现某种特征;而观测到的区域表明曲率太小不足以形成球形的封闭空间。然而,保持统计学上的严格是非常重要的事。每个哈勃空间的这些区域的平均大小完全是随机的。因此有可能是宇宙在愚弄我们--并非空间曲率不足以形成封闭球形使得观测到的区域偏小,而恰巧因为我们宇宙的平均区域天生就比别的来的小。所以当宇宙学家们信誓旦旦保证他们的球状空间模型有99.9%可信度的时候,他们的真正意思是我们那个宇宙是如此地不合群,以至1000个哈勃体积之中才会出一个象那样的。

  这堂课的重点是:即使我们没法观测其他宇宙,多重宇宙理论依然可以被实践验证。关键在于预言第一层多重宇宙中各个平行宇宙的共性并指出其概率分布--也就是数学家所谓的“度量”。我们的宇宙应当是那些“出现可能性最大的宇宙”中的一个。否则--我们很不幸地生活在一个不大可能的宇宙中--那么先前假设的理论就有大麻烦了。如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那样,如何解决这度量上的问题将会变得相当有挑战性。

编辑本段第二层次:膨胀后留下的气泡
如果第一层多重宇宙的概念不太好消化,那么试着想象下一个拥有无穷组第一层多重宇宙的结构:组与组之间相互独立,甚至有着互不相同的时空维度和物理常量。这些组构成了第二层多重宇宙--被称为“无序的持续膨胀”的现代理论预言了它们。

  “膨胀”作为大爆炸理论的必然延伸,与该理论的许多其他推论联系紧密。比如我们的宇宙为何如此之大而又如此的规整,光滑和平坦?答案是“空间经历了一个快速的拉伸过程”,它不仅能解释上面的问题,还能阐释宇宙的许多其他属性。【见《膨胀的宇宙》 by Alan H. Guth and Paul J. Steinhard; Scientific American, May 1984; 《自我繁殖的膨胀宇宙》 by Andrei Linde, November 1994 】“膨胀”理论不仅为基本粒子的许多理论所语言,而且被许多观测证实。“无序的持续”指的是在最大尺度上的行为。作为一个整体的空间正在被拉伸并将永远持续下去。然而某些特定区域却停止拉伸,由此产生了独立的“气泡”,好像膨胀的烤面包内部的气泡一样。这种气泡有无数个。它们每个都是第一层多重宇宙:在尺寸上无限而且充满因能量场涨落而析出的物质。

  对地球来说,另一个气泡在无限遥远之外,远到即使你以光速前进也永远无法到达。因为地球和“另一个气泡”之间的那片空间拉伸的速度远比你行进的速度快。如果另一个气泡中存在另一个你,即便你的后代也永远别想观察到他。基于同样的原因,即空间在加速扩张,观察结果令人沮丧的指出:即便是第一层多重空间中的另一个自己也将看不到了。

  第二层多重宇宙与第一层的区别非常之大。各个气泡之间不仅初始条件不同,在表观面貌上也有天壤之别。当今物理学主流观点认为诸如时空的维度、基本粒子的特性还有许许多多所谓的物理常量并非基本物理规律的一部分,而仅是一种被称作“对称性破坏”过程的结果而已。举例言之,理论物理学家认为我们的宇宙曾一度由9个相互平等的维度组成。在宇宙早期历史中,只有其中3个维度参与空间拉神,形成我们现在观察到的三维宇宙。其余6个维度现在观察不到了,因为它们被卷曲在非常微小的尺度中,而且所有的物质都分布在这三个充分拉伸过的维度“表面”上(对9维来说,三维就是一个面而已,或者叫一层“膜”)。

  我们生活在3+1维时空之中,对此我们并不特别意外。当描述自然的偏微分方程是椭圆或者超双曲线方程时,也就是空间或者时间其中之一是0维或同时多维,对观测者来说,宇宙不可能预测(紫色和绿色部分)。其余情况下(双曲线方程),若n>3,原子无法稳定存在,n<3,复杂度太低以至于无法产生自我意识的观测者(没有引力,拓扑结构也成问题)。

  由此,我们称空间的对称性被破坏了。量子波的不确定性会导致不同的气泡在膨胀过程中以不同的方式破坏平衡。而结果将会千奇百怪。其中一些可能伸展成4维空间;另一些可能只形成两代夸克而不是我们熟知的三代;还有些它们的宇宙基本物理常数可能比我们的宇宙大。

  产生第二层多重宇宙的另一条路是经历宇宙从创生到毁灭的完整周期。科学史上,该理论由一位叫Richard C的物理学家于二十世纪30年代提出,最近普林斯顿大学的Paul J. Steinhardt和剑桥大学的Neil Turok两位科学家对此作了详尽阐述。Steinhardt和Turok 提出了一个“次级三维膜”的模型,它与我们的空间相当接近,只是在更高维度上有一些平移。【see ‘Been There, Done That,‘ by George Musser; News Scan, Scientific American, March 2002】该平行宇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宇宙,但宇宙作为一个整体--过去、现在和未来--却形成了多重宇宙,并且可以证明它包含的多样性恰似无序膨胀宇宙所包含的。此外,沃特卢的物理学家Lee Smolin还提出了另一种与第二层多重宇宙有着相似多样性的理论,该理论中宇宙通过黑洞创生和变异而非通过膜物理学。

  尽管我们没法与其他第二层多重宇宙之中的事物相互作用,宇宙学家仍能间接地指出它们的存在。因为他们的存在可以用来很好地解释我们宇宙的偶然性。做一个类比:设想你走进一座旅馆,发现了一个房间门牌号码是1967,正是你出生那年。多么巧合呀,在那瞬间你惊叹到。不过你随即反应过来,这完全不算什么巧合。整个旅馆有成百上千的房间,其中有一个和你生日相同很正常。然而你若看见的是另一个与你毫无干系的数字,便不会引发上面的思考。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即便对旅馆一无所知,你也可以用上面的方法来解释很多偶然现象。

  让我们举个更切题的例子:考察太阳的质量。太阳的质量决定它的光度(即辐射的总量)。通过基本物理运算我们可知只有当太阳的质量在1.6X10^30~2.4X10^30千克这么个狭窄范围内,地球才可能适合生命居住。否则地球将比金星还热,或者比火星还冷。而太阳的质量正好是2.0X10^30千克。乍看之下,太阳质量是种惊人的幸运与巧合。绝大多数恒星的质量随机分布于10^29~10^32千克的巨大范围内,因此若太阳出生时也随机决定质量的话,落在合适范围的机会将微乎其微。然而有了旅馆的经验,我们便明白这种表面的偶然实为大系统中(在这个例子里是许多太阳系)的必然选择结果(因为我们在这里,所以太阳的质量不得不如此)。这种与观测者密切相关的选择称为“人择原理”。虽然可想而知它引发过多么大的争论,物理学家们还是广泛接收了这一事实:验证基础理论的时候无法忽略这种选择效应。

  适用于旅馆房间的原理同样适用于平行宇宙。有趣的是:我们的宇宙在对称性被打破的时候,所有的(至少绝大部分)属性都被“调整”得恰到好处,如果对这些属性作哪怕极其微小的改变,整个宇宙就会面目全非--没有任何生物可以存在于其中。如果质子的质量增加0.2%,它们立即衰变成中子,原子也就无法稳定的存在。如果电磁力减小4%,便不会有氢,也就不会有恒星。如果弱相互作用再弱一些,氢同样无法形成;相反如果它们更强些,那些超新星将无法向星际散播重元素离子。如果宇宙的常数更大一些,它将在形成星系之前就把自己炸得四分五裂。

  虽然“宇宙到底被调节得多好”尚无定论,但上面举的每一个例子都暗示着存在许许多多包含每一种可能的调节状态的平行宇宙。【see ‘Exploring Our Universe and Others,‘ by Martin Rees; Scientific American, December 1999】第二层多重宇宙预示着物理学家们不可能测定那些常数的理论值。他们只能计算出期望值的概率分布,在选择效应纳入考虑之后。

编辑本段第三层次:量子平行世界
第一层和第二层多重宇宙预示的平行世界相隔如此之遥远,超出了天文学家企及的范围。但下一层多重宇宙却就在你我身边。它直接源于著名的、备受争议的量子力学解释--任何随机量子过程都导致宇宙分裂成多个,每种可能性一个。

  量子平行宇宙。当你掷骰子,它看起会随机得到一个特定的结果。然而量子力学指出,那一瞬间你实际上掷出了每一个状态,骰子在不同的宇宙中停在不同的点数。其中一个宇宙里,你掷出了1,另一个宇宙里你掷出了2……。然而我们仅能看到全部真实的一小部分--其中一个宇宙。

  20世纪早些年,量子力学理论在解释原子层面现象方面的成功掀起了物理学革命。在原子领域下,物质运动不再遵守经典的牛顿力学规律。在量子理论解释它们取得瞩目成功的同时却引发了爆炸性激烈的争论。它到底意味着什么?量子理论指出宇宙并不像经典理论描述的那样,决定宇宙状态的是所有粒子的位置和速度,而是一种叫作波函数的数学对象。根据薛定鄂方程,该状态按照数学家称之为“统一性”的方式随时间演化,意味着波函数在一个被称为“希尔伯特空间”的无穷维度空间中演化。尽管多数时候量子力学被描述成随机和不确定,波函数本身的演化方式却是完全确定,没有丝毫随机性可言的。

[平行宇宙]似你却又不全是你 _ 平行宇宙论 _ 最诡秘的科学理论

纪录片《平行世界,平行生命》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n8z74HPEG4-qehGyXAQ-Pg
密码: 8h9i

为什么说量子纠缠可以推断出平衡宇宙,从而可以说明人无真正意义的死亡呢?

平衡宇宙?第一次听说还有这种词汇,而且还把其与量子纠缠柔和到一起,充分说明了有些人对于现代物理学前沿认知的贫乏,张冠李戴且乱造词汇。看来科学的斧正之路还很漫长啊。

物理学上面仅仅有一个叫做平行宇宙的词汇,平行宇宙是根据量子力学的特性而猜测可能会存在的多元宇宙。量子力学认为一切微观粒子都是以概率波的形式运动,而非以我们认为的经典牛顿力学形式运动。所以,微观粒子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其运动位置一会儿在这里一会儿在哪里,没有一个完全确定的路径,每一种形式的运动都以某种概率出现。如此科学家形容宇宙的运行就像上帝掷骰子一样,得到那个结果就按照那个结果运行,而爱因斯坦则表明十分讨厌这种宇宙运行方式。

既然宇宙运行像掷骰子,那么就意味着每一种“掷骰子”的结果都可能会发生。如此我们是否想过为何量子世界中一个事件每次只选择一种方式运行?按照概率来讲应该是每种方式都可以出现的。那么结果就是:每个可能的运行方式都出现了,只不过出现在了不同的宇宙中,每个宇宙只选择了一种出现的方式运行而已。就好比我们掷骰子,掷下去的瞬间6个面每个面都出现了,只不过是各自出现在了6个不同的宇宙中,每个宇宙各出现一个面而已。这6个宇宙就是6个平行宇宙,每个宇宙都有一个你,只是因为事件出现了不同的结果而出现了6个宇宙。

所以说,平行宇宙是量子力学推出来的结果,并非量子纠缠推出来的。量子纠缠仅仅是量子力学里面的一种特殊物理学现象而已,描述的是两个粒子之间特殊的强关联现象,和所谓的平行宇宙没有任何关系,也和所谓的死亡没有任何联系。不论是平行宇宙、量子力学还是量子纠缠,都属于科学范畴,和所谓的灵魂、死后世界等神学范畴毫无关系。

宇宙是无限的这一事实不就自动排除了一个或多个平行宇宙存在的可能性吗?

如果你曾读过现代宇宙学的著作,可能会有些许疑惑。现代宇宙学暗示,在茫茫宇宙中,行星的存在及其所拥有的生命形式都会出现无限次的循环,这一观点与“或然历史”、“平行宇宙”和“多世界诠释”等概念密切相关。不过,来自西班牙的两位科学家发表了一篇论文,对“宇宙空间中历史无限循环”的观点提出了批评。

塞维利亚大学的弗朗西斯科·何塞·索莱尔·吉尔和马德里自治大学的曼纽尔· 奥芬西卡分析了两种不同的历史无限循环假说,其理论基础分别为经典宇宙学和量子力学。这两种假说均主张我们生存在历史无限次轮回的无限宇宙之中。索莱尔·吉尔和奥芬西卡指出,无限循环说虽然貌似可信,但不过是一种推测。此外,他们声称,人类其实并不清楚自己是否生存于无限宇宙之中,正如有限宇宙是否存在犹未可知。

宇宙空间中历史无限循环的观点是指,如果现在的你发生了某种改变(比方说你把红色衬衫换成蓝色的),那么在某处就会有另一个你,除了这种变化之外与你同出一辙。把你的衬衫换成紫色的,就出现了第三个你。将你手中的苏打饮料换成茶,就又有了另一个你。加起来,就是宇宙中所有事物的副本——无限数量的副本。吉尔和奥芬西卡在其论文中引用了阿米地奥·巴尔维所著的通俗科普读物《宇宙大爆炸之音,宇宙微波背景与新宇宙学》中的话:“在无尽的宇宙中,任何有可能的事都会发生。不仅如此,还会发生无数次。”

这种无限循环的观点在早期哲学、古代神话和如今的科幻小说中都有迹可循,但它是否源于宇宙物理理论,又能否在科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呢?

在索莱尔·吉尔和奥芬西卡分析的第一种假说中,埃利斯和布朗德利特认为无限循环说逻辑上源自经典相对论物理学,其大体论证如下:如果宇宙、行星与星系的数量以及可能存在的历史(正如我们所熟悉的1 3 7亿年的历史)的数量都是无限的,且基于DNA 的生命的存在概率大于零,同时基于DNA 的生命体的种类数量有限(因为DNA 分子并不是任意大小),那么一个无限宇宙必须包含有限的基于DNA 的生命体的无限副本,并且这些生命体中的一部分的演化过程会遵循相似的甚至是完全相同的历史路线。换句话说,无限的历史加上有限的生命体种类意味着那些生命体的历史是无限重复的。

索莱尔·吉尔和奥芬西卡对其中的几个假设提出异议。他们的一个主要论点乍听起来似乎有些怪异:我们并不能确认基于DNA 的生命的存在概率大于零。至少在逻辑意义上,无论是我们的存在还是我们在其他星球上发现的有限数量的生命个体,都不足以推断这种概率大于零。结论是,无限的历史大于无限的生命个体,因此,每个有生命的星球都可以有其独有的历史。

“如果存在无限的可能历史,那么产生生命的那一段(或无限数量的)历史自身便是

不可能的: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是1,而不是无限发生的概率0。”奥芬西卡解释说,“要得到一个大于零的概率,你需要无限数量的路径。但是在这种设想下,任何情况下历史的数量都要大于生命存在的数量,因此无限重复的相同生命仍会有不同的历史。”

加里加和维兰金提出的第二种假说虽然包含有限的历史,却根植于“太空中离散区域存在有限数量的能源”这一量子理论。在量子力学的退相干历史解释中,无限的宇宙可以被划分为有限数量的区域。这些区域由于有视界的分隔,因此不会互相影响(例如,它们并没有因果联系)。加里加和维兰金认为每个区域中的可能历史的数量是有限的,因为每个区域中的能量是有限的,而且根据量子力学,能量是定量的。简言之,无限数量的区域加上每个区域中有限数量的可能的历史,意味着每段历史必然会被无限次重复。

索莱尔·吉尔和奥芬西卡批驳了这一观点中几乎所有的假设,首要便是量子理论在宇宙学中的应用。由于没有证据,这在现阶段还仅仅是个猜想。考虑到黑洞的重力效应和宇宙膨胀,问题又接踵而至。二者都可能潜在的无限增加可能历史的数量,从而避免循环往复。

然而,科学家对无限循环观点的最大诟病还是宇宙的无限性假设。宇宙的穷尽性是科学家永远不可能回答的开放性宇宙学难题。索莱尔·吉尔和奥芬西卡注意到,纵观物理学的历史,完善后的理论虽排除了无限性,但在某些情况下仍无法完全避免。目前,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理论这两大基础物理理论都预示着无限性的存在。在相对论中,证据是黑洞和宇宙大爆炸中的重力奇点;在量子理论中,证据是真空能量和量子场理论中的某些部分。或许这两种理论都是第三种不包含无限性的一般理论的近似理论。索莱尔·吉尔和奥芬西卡解释说,根据保罗·狄拉克的观点,物理学最重要的挑战就是“去无限性”。

虽然索莱尔·吉尔和奥芬西卡无法反证无限循环假说,但他们强调说,自己对这一假说的批评旨在说明无限循环观点依然属于哲学、神话和科幻故事的领域,而非现代宇宙学。他们借用科学记者约翰·霍根用来形容那些追求利益而非真理的选择时所用的术语,称这种历史无限循环的推测为“讽刺科学”。尽管许多科普读物都曾对此有过描述,但我们的生命在宇宙中无限循环的观点是无论如何也无法确定的,这不仅远不可能,也是不太可信的。

并不能排除这种可能,而且现在科学家也正在积极的研究当中,而且没有给出非常准确的说法,所以也不能妄加定论。
宇宙的无限指的是宇宙的范围无限,而多个平行宇宙的意思是,在无限的宇宙里重叠着多个不同的时空,时空重叠在一起,并不影响宇宙无限论的说法。
这种情况依然是无法排除的。因为在宇宙当中它的时间维度是不一样的。这种情况就存在着平行宇宙的可能。

量子力学 多世界和多历史的区别

1、多重历史
如果我们单纯谈论微观粒子,那么它们处于多种不确定性的叠加态,我们只能计算其概率。粒子随时间变化的历史路径,也在同时经历多重历史。但当我们关注某种复杂的特征,比如薛定谔猫的死活时,我们是在关注两族粒子的历史,一族是猫死,另一族是猫活。这时,除猫的死活特征外,两族粒子的多重历史相互抵消了,猫的死活成为确定态,猫不会经历死和活的多重历史,如果猫活,那么猫死的历史就没有发生,反之亦然。
对于所有粒子的集合(就是宇宙)来说,在一个时间段,每一个粒子都同时经历了多重历史,只是因为我们关注的问题都过于复杂和宏观,所以粒子的不确定性历史抵消了,我们看到的宏观特征都是确定的结果。当我们在实验中观察微观粒子状态,我们也只能关注某一宏观特征,如照片图形、仪表指针等,所以不确定性的多重历史相互抵消了,观测到的是确定结果。
这些不是信口一说,而是以费曼的路径积分方法为基础。费曼在上世纪40年代创立了路径积分方法,并证明了这种方法与海森堡矩阵和薛定谔方程是等效的,都是描述量子论的基本数学方法。路径积分是在时间上对粒子的所有状态求和,所以对应于粒子的多重历史路径。路径积分方法能计算某个特征对应的粒子多重历史抵消的条件,如果多重历史相互抵消了,叫退相干(decoherence),不能抵消叫相干。
我们所关注的特征分为两种,符合退相干条件的特征,所对应的历史是确定的,只有一种历史发生了。不符合退相干条件的特征,则对应着同时发生的多重历史。我们日常看到的确定历史,是建立在粒子多重历史的基础上,而其多重历史相互抵消的结果。
根据计算结果,如果要保持粒子多重历史相干(即保持不确定性的多重历史同时发生),必须是一个粒子很少的非常小的系统,人的感官所涉及的系统都太大了,只能观察到退相干的历史,不能观察到不确定的叠加态。
多重历史解释听起来比哥本哈根的“人类意识的观测使粒子不确定性坍缩”要令人信服多了,但它并不是一个唯物论的解释,它是说,宇宙是一个多重历史的叠加,因为我们关注了某一个宏观的特征,宇宙就呈现出确定性。事实上,如果我们关注不同的宏观特征,宇宙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确定性。也就是说,宇宙的可观测状态,是由我们所要关注的宏观特征决定的。这应该不是一个支持唯物主义的观点吧?
霍金在《伟大设计》中,较详细地论述了多重历史解释,在此书中,他把科学总结成“依赖
多重历史与量子论的多重宇宙(平行宇宙)解释有什么区别?多重宇宙解释是说,量子物理过程使宇宙分裂,不同宇宙分别对应粒子的多种不确定性(这种分裂不是现实的,而是数学意义上的)。根据多重宇宙解释,符合退相关条件的不同宏观特征也都在不同的宇宙中发生了,这就涉及了我们会在哪个宇宙里的问题,当这一问题与自我的状态形成自指时,就会产生量子永生的悖论。而根据多重历史解释,符合退相干条件的不同宏观特征,其历史是确定的,只有一个发生了,其他没有发生,不会产生由于自指而引发的悖论。
多重历史解释为量子计算机的设计提供了可能。量子计算机的核心技术,就是保持计算过程中的相干性,同时在多重历史中进行运算,所以量子计算机拥有比经典计算机强大得多的运算能力。量子计算机能否实现,现在尚无定论,如果实现,应该是多重历史解释的一个很好证明。
多重历史解释出现较晚,在科普中较少提及,并没有广为人知。但比起之前的解释,它更为合理,解决了很多矛盾之处,具有更深刻含义,可能更加接近现实的图景。
2、多重世界
1970年代后期,随着人们对多世界解释的兴趣不断增长,多世界解释在弦理论家、量子引力和量子宇宙学家中最受欢迎,相信它的著名物理学家有霍金、费曼、盖尔曼和温伯格等。霍金是众所周知的多世界迷,费曼一直强调坍缩过程只能通过薛定谔方程来说明。温伯格则断言,“最终的途径是将薛定谔方程认真地当作是对测量过程的描述„„我更喜欢这种最终步骤。”在《夸克与美洲豹》一书中,他将自己描述成了多世界解释的信徒。
1985年,德义奇对多世界解释做出了进一步的澄清。德义奇首次指出了多世界解释与正统解释具有不同的实验预测,并提出一个大胆的超脑实验以检验孰是孰非。在这一实验中,人们首先制备一种具有量子记忆能力的超脑,然后观察超脑的不同记忆状态之间的干涉效应。如果多世界理论是正确的,那么将会观察到干涉现象,同时超脑也会在效果上感觉到自己的分裂和合并;而如果正统解释是正确的,将不会观察到干涉现象。
此外,德义奇用数目不变的世界出现差别来代替世界不断分裂的说法。根据他的新表述,存在一些平行的完全的世界,它们在某种确定的意义上在相同的时间和空间中存在着,尤其是,它们与我们共享同样的时间和空间。不同的平行世界是通过它们作为一个公共的物理实体的一部分而关联在一起的,物理实在就是纠缠在一起的所有世界的集合。在理论上,多平行世界是与波函数的各个“坍缩”分支相联系的,当世界面临一种量子选择时,它就分裂成两个不同的世界。
2001年2月,惠勒和蒂格马克在《科学美国人》上发表了一篇纪念量子发现一百周年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们认为,去相干理论和最新的实验表明,多世界解释已经取代了正统的哥本哈根解释,而成为了大多数物理学家都认可的量子力学的新的正统解释[12]。
3.2多世界解释的意义
艾弗雷特多世界理论的伟大或者说是独特之处在于它否定了波函数的坍缩,认为薛定谔方程在任何时候都会成立。而这样一个没有坍缩的量子理论仍然可以
解释观测,并预言描述宏观世界的波函数会渐渐演化成一个描述多重世界叠加态的波函数。而观测者主观经历这一分裂得到的仅仅是有限的随机性,其概率和使用波函数坍缩方法计算的结果一致。这样在哥本哈根一派的解释中所存在的缺点却被艾弗雷特加以利用而完成了自身理论的自洽性。艾弗雷特完成了爱因斯坦在与玻尔论战时所没有做到的工作——提出自己的理论体系。而量子力学的完备性也因为多世界理论的提出而向着进一步的完善迈出了长足的一步。
从科学史上看,量子力学基本上是沿着玻尔等人的路线发展的,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功,特别是通过贝尔不等式的检验更加巩固了它的基础。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从爱因斯坦等人提出的EPR悖论到艾弗雷特提出多世界解释,一系列不停否定哥本哈根解释的过程实际上激发了量子力学新理论、新学派的形成和发展,使量子力学在争论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文章标题: 量子力学和平行世界等科学发现,能说明历史“并非必然”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19344.html
文章标签:量子力学  平行  发现  科学  历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