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楚国能统一天下吗

时间: 2021-08-08 17:05:4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23次

楚国能统一天下吗

强大楚国为何最终没能统一天下被吞并求解答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最有条件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这和其占据的地理优势有关,北方强国的晋占据山西及河北一部分,向南发展被中原各国和周王室阻挡,向北是苦寒地带。齐国在山东半岛,同样空间有限。秦国的自然条件最差,偏处西北一隅,向东扩张首先遭遇的是晋国。而楚国地处汉江、长江流域,往南有几乎有无穷尽的空间,就如欧洲人刚来到美洲大陆一样,那些文化落后的原始部落根本不是强大的楚国军队的对手。
因地利,所以楚国一直被中原各国视为“暴发户”:“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如此优越的条件、强大的国势,最终没能统一天下而是被西北的秦所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楚国容易发生内耗,从而造成人才外流,外流的人才反过来帮助敌国来对付楚国。
战国后期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对秦王说:“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这篇上奏的背景是,秦国多外国来的客卿占据要害职位,秦国的宗室吃醋了,建议将这些“外国籍”高官驱逐出去。最终秦王听从了李斯的建议。——否则历史就会改写。
秦国有着依靠外来人才而富国强兵的传统,商鞅是卫国人,张仪是魏国人,李斯则是楚国人。
楚国和秦国正相反。“楚材晋用”之说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典出公元前547年(鲁襄公二十六年)蔡国的公孙归生和楚国的令尹(相国)子木的一段对话。
归生(即子声)那一年参加中原各国调停楚国、晋国之争的国际斡旋活动,从晋国回来后,直接去了楚国。令尹子木招待他,闲聊时问了一句:“晋大夫与楚孰贤?”意思是问据你观察,晋国的那些大夫和楚国的大夫比,哪一国的贤能更多。
“其(晋国)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这段话告诉子木,晋国大夫那个级别(有点像一个公司的中层干部,是关系企业兴衰的骨干阶层)则多是贤能之士,几乎都可以当卿这类高官。但如南方产的杞树、梓树和皮革,多是楚国输送过去的。
归生回答说:“虽有,而楚材实多。”不给子木的面子,这人材资敌,让当国的令尹情何以堪。然后归生说了一大段话分析“楚材晋用”的原因:
善为国者,赏不僭而刑不滥 。赏僭,则惧及淫人;刑滥,则惧及善人。若不幸而过,宁僭无滥。与其失善,宁其利淫。
这段话的意思是:善于治理国家的人,赏赐不乱刑法不滥。赏赐太乱恐怕赏赐到坏人;而刑罚太滥恐怕会伤及好人。如果不幸事情做过分了,宁可乱赏而不能滥刑。与其伤及到善良的人,不如让奸邪的人得到赏赐。——此番话包涵古朴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现代社会的法治原则相近。即宁纵勿枉,宁可让坏人得到好处,也不能让好人被冤枉,这和专制社会“宁愿错杀一千,不能放过一个”的刑法原则完全相反。
接着,归生举了一系列因“今楚多淫刑,其大夫逃死于四方,而为之谋主,以害楚国”的例子。比如:比如文公十年的子仪之乱,析公逃到晋国。在楚、晋两国的绕角之战中,晋军扛不住了准备退兵逃走,析公说:楚国军队轻佻而不坚韧,如果多擂鼓壮威,晚上合兵夜袭,楚国军队肯定会溃逃。——晋国听从其建议,果然。宣公十年楚国有若敖之乱,伯贲的儿子贲皇逃到晋国,晋国国君将苗邑(今河南济源县西部)赏赐给他。鄢陵之战时,楚国大军气势汹汹,在晋军面前布阵,晋国一看对方强大又准备退兵。贲皇说:楚军的精锐在中军,王族子弟在这里面。若坚壁清野,让栾书、士燮佯败引诱其进攻,让荀偃、郤锜兄弟进攻对方子重、子辛的左军,我军剩下的部队集中力量攻击楚军中军的王族,楚军必败。——结果是“晋人从之,楚师大败”。
归生对子木非这么多口舌,乃是有所图,他想帮他一个朋友的忙。他和楚国大夫伍举——即伍子胥的爷爷是好朋友,伍举娶了申公的女儿,申公叛逃,有人向朝廷进谗言,说是伍举护送老丈人叛国。伍举害怕被惩罚连夜逃往晋国,在经过郑国时和正往晋国出使的归生相遇,两位好友吃完饭后,归生说:你先避避风头,我会想办法让你平安回到楚国。
子木听到后害怕了,于是劝谏楚王,让伍举回来,官爵封地如旧。
春秋战国时列国竞争,其实最重要的是人材竞争。楚国有那样好的自然条件,地大物博,人材众多。然政治腐败,精英外逃,最终免不了被秦国吞并的命运。(十年砍柴)

楚国为什么不能统一中国?

楚国之所以没有统一中国,原因是很复杂的,因为当时的楚国不仅存在内忧,而且还有外患。


先说楚国当时的内忧,楚国从楚灵王和楚怀王开始他们就开始沉溺于享受之中,不仅要求自己建造豪华皇宫,而且还极其穷奢极欲。对当时的楚国的商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百姓也因此食不果腹。一直到后来楚顷襄王的时候,楚国早已不是秦国的对手,最后免不了被秦国消灭。

另外值得说的是当时的楚国奸臣放肆,君王昏庸,导致本就贫弱的国家更加不堪一击。下面的官吏则是贯通一起,互相勾结,相互贿赂。最后导致国家军队军人无战意无信心,经济萧条,官臣腐败,即使秦国不来攻打,不久后楚国也会自己灭亡的。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即使是全盛时期的楚国和以军队力量出名的秦国来打的话也不一定能够取胜,更何况楚国一直弱化,反观秦国则是经过商鞅变法强大起来,还有李斯等人相助。

楚国本身也存在比较硬性的弱点,因为楚国地势偏长江以南,经济落后。各国当时更是想要对楚国群起攻之。朝堂之内的大臣们,更是勾心斗角,让一个国家的内政乌烟瘴气,对国家的国力和凝聚力更是造成了打击。后由于一连串的战败导致楚国不仅没有让国土扩张,更是让将军士兵毫无自信。这也是楚国灭亡的重要原因。纵观历史,一个国家想要统一是需要努力和时机的。

  春秋时期,楚国不具备统一中国的条件和实力,原因有:

  1、楚地在长江以南,大部是未开发地区,经济落后。
  2、楚国被中原诸侯视为“荆蛮”,遭到周王朝和各诸侯国的排斥甚至是联合对抗。
  3、楚国春秋时期的政权组织形式也不够稳定,实际上是楚王室和贵族势力以及各地方势力、各部族势力的一种松散联合。无法最大程度的集中国力对外扩张。
  4、吴越等国的存在,牵制了楚国大量国力,使其无法放心北进。
  5、一系列战争的失败和失策也影响了楚国的扩张
  历史上曾经最有条件统一中国,结果未能抓住机遇反而遭到灭国之灾,最典型的莫过于楚国。
  楚雄踞长江、汉水流域,拥有发展农业的最好条件,所谓″湖广熟,天下足″。湖北随州出土的编钟,不仅可证楚国音乐不凡,还足以证明 炼铸造业发达。炼铸造联系着兵器,那是武装军队的必要条件。今武汉东湖的大型雕塑《庄王出征》,令游人神情为之一振。正是楚庄王时期国势大到饮马黄河,那是越出长江流域挺进到北方。春秋五霸有两霸是吴和越,后来越灭吴,楚又灭越,势力就扩展到百越之地,那是多么辽阔的疆域!灭越,就占有西施的故乡,那是纺织业最发达区。清楚一词因楚国服饰华美而来。若不信,再看衣冠楚楚,这是明确把衣冠的华美与楚联系在一起了。  武汉人仿造出一座楚天台,据称是仿楚灵王章华台建造,章华台后世称之天下第一台,是中国历代帝王园林化离宫的先导。楚宫的故事有楚王好细腰,宫妃多饿死之说,而楚楚动人一词,描述的正是苗条的楚国女子身穿楚服是多么美丽动人啊!
  武汉东湖还建有楚城,与其相连的景观有楚市。古人曾写文章说,到楚国都城郢,清晨穿新衣上街,归来就挤破了。这描述也许夸张,但我们还是可以想见那繁荣。  繁荣的经济一定会哺育出相应的文化。游三峡访秭归拜谒屈原祠,自然要想到《离骚》。我们读屈原的作品和他的一生,还可以看到,屈原爱国,楚怀王却不给他爱的机会,但怀王没能消灭屈原的爱心。屈原的爱不仅是爱国、爱人民,他也深情地写男女爱情,凝聚在楚辞中的爱,是非常丰富的情感。从诗经发展到楚辞,楚辞已是华夏文明中当时最先进的文学艺术。  如此,楚国就给我们留下一个问题:楚国农业、纺织业、炼铸造业,陶器、竹器、漆器等手工业,乃至商业经济均发达,文学艺术也最为发达,何以会被在西北蛮荒之地发展起来的秦国所灭?  楚国不是生产力不行,也不是文化艺术不行,而是经济、文化都发展后,统治者的政治建设未能随之发展进步,未能满足生产者的要求而遭至灭亡。
  楚国更大的悲伤,恐怕还在于它不是没有出现过改革。早于商鞅在秦变法的前二十五年,吴起就受楚悼王重用主持变法,变法的措施就是商鞅后来在秦施行的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可惜变法仅一年,悼王死,吴起被贵族射杀,变法夭折。  悼王去世半个世纪后,怀王即位,此时有屈原。屈原有什么革新主张吗?他作为诗人的形象太饱满了,以至后人常忽略了他的政治主张。但司马迁作《屈原列传》还是指出,离骚》称道了齐桓公。齐桓公曾用管仲搞过春秋时最早的改革,齐因此成为春秋五霸的第一位霸主。《离骚》还称道了汤、武革命。这都能让我们窥见屈原的改革政见。屈原不仅是诗人,他是楚国的左徒,这是掌国家内政外交大权的高级官员。一个高级官员有如此丰沛的学问和艺术造诣,且如此重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才华,岂不难得!可惜,楚终于被秦灭亡了。楚国的悲伤是其他被灭亡的国家无法相比的啊!你听,痛楚、酸楚、凄楚,描述的正是楚亡后楚人深长的痛苦和悲伤。
  悲剧的力量总是最打动人的,也是这巨大的感伤和对国家的热爱,造就了屈原和《离骚》。为了记住这巨大的不幸,这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人伦大爱,千秋以来中国人为一个人立个节日每年都纪他,这个人就是屈原。千古以来没有任何一位帝王被人民这样纪念。  然而,如果把亡楚的责任都推给国王,恐怕也是不公道的。虽然悼王支持变法遂有楚国变法,怀王未能理解屈原以至付出巨大代价,但关系一个国家能否适时变法的力量并不人为什么会悲伤?那一定是曾经美好的东西沦丧。这旧贵族的先人,原也是相当积极进取的啊!楚国的先人可追溯到熊绎,西周前期周成王封楚子熊绎居丹阳,丹阳在三课陵峡深处,为最早的楚国都。所谓上控巴蜀,下应荆襄,当水陆之要冲,这是说楚国位置险要,但这样的地方若不向外发展,楚就会被封闭在峡谷。楚国的先人胼手胝足、拓土开疆,战国时兼并了上游的夔国,向下游发展使楚国都城出现在荆州,整个三峡地区就通称楚。当楚国发展到江汉平原就地处华夏中心,这使楚国最有条件汲  取东西南北之长,但也容易四面受敌。楚先人汇集四邻之长,警惕危险,把国家发展到最雄强。但后人在繁荣中滋生出优越感,滋长了自高自大。这自高自大不把四邻放在眼里并不只是统治者的缺点。今天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也需要警惕我们自身存在的毛病。
  楚国的优势确实曾经很多,以至楚南公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果然,始皇建立的秦朝是被楚霸王项羽所灭。可是,项羽又被秦汉之地的刘邦所灭。为什么?你看,自高自大,不把刘邦放在眼里,这些缺点在生长于楚的项羽身上也体现得多么明显。秦凭什么击败楚?无疑要追溯到商鞅变法。可是,这变法并不是商鞅的发明。商鞅的智慧从哪里来?  春秋时齐国发生的改革可以追溯到西周末开始用铁。铁耕促进了井田外私田的开发。春秋井田制不是私有制,也不是公有制,是国有制。管仲搞相地而率征,即按土地征税。承认了私田,就在井田制以外别开了一条新路。  所以,在我看来,齐国的变革不只是中国意义,而是人类从奴隶制时代向封建制时代变迁的发端。进入战国,魏文侯用李悝厉行改革,李悝作《法经》列《盗法》为开篇,这表明伴随着私有财产的增多盗贼也增多。李悝用国法来保护民间私有财产,成为法家始祖。魏文侯还用吴起为将。文侯去世,吴起受同 芟荼怀分,离魏奔楚,于是有了吴起在楚的改革。
  吴起死后二十五年,商鞅才从魏入秦。对秦国来说,商鞅完全是外国人。此时秦国生产力与政治制度都落后,从统治者、士大夫到老百姓,头脑中都还没有产生出商鞅带到秦国来的革新思想。秦孝公的英明,在于他相信商鞅带来的变法举措就是曾经使魏和楚强大的法宝,于是下决心用这个外国人推行变法。商鞅由此轰轰烈烈地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与此相呼应的举措包括:以军功爵制取代世卿世禄制,按杀敌人数来途艉屯恋。这办法在商鞅去世后仍被继承下来,极大地调动了作战的积极性。秦国被六国称为虎狼之国,秦兵作战总在得胜时将敌人的头颅割下来系挂在腰间,并继续冲锋。那头颅实在是他们不能丢弃的,用今天的话说,那是他们的计件工资,他们要用那头颅去分领土地。
  这时,秦国最锐利的并不是它的军队,而是它的政治制度。在秦的制度下,六国的土地已不是它的战争对象,而是它可以利用的巨大资源。六国的奴隶也会加入到秦军中去作战,以便立功分土地。如此还有谁能挡得住呢?随着战争的胜利推进,秦将六国尚存的井田也化为私田。秦灭六国非以武力胜,实在是以政治经济制度胜。春秋战国近五百五十年,生生灭灭多少事,似乎就做一件事,把井田制彻底转变为封建土地私有制,中国大一统的时代就到来了。
  楚国的失败是从变法夭折开始的,秦的崛起则告诉我们,一个落后的国家,可以通过革旧制解放生产力获得经济发展,并通过坚持不懈的深化改革后来居上。

楚国在战国七雄中疆域面积最大,为什么不能统一天下呢?

众所周知,在战国七雄中,楚国的疆域最为辽阔,其领土雄踞长江、汉水两大流域,拥有着丰富的肥沃富庶土地,是发展农业种植的最好条件。从湖北随州出土的编钟,不仅证明楚国音乐文化的繁荣,还代表着其冶炼铸造业的发达,同时也能说明其兵器制造水平的强大。楚国占据大片富庶之地,疆域最广,农业发达,武器制造水平也相当强大。而且它和秦国一样,也位于边疆。可是为什么却没有像秦国一样统一天下呢?

(楚国全盛时期区位图)

一、没有战略规划。楚国身居富庶之地,安于享乐,原本没有统一天下的野心。但公元前353年,率先强大起来的魏国,进攻赵国邯郸。此时楚国倘若置身事外,坐山观虎斗,待到其两败俱伤之际,便可坐收渔人之利。而且,即使当时楚国不攻魏,齐国和秦国也不会任由魏国壮大,必将会从东西两边对其展开夹攻。如果加上赵国三方围殴,魏国很难立于不败之地。但当时在位的楚宣王却目光短视,为了一小块土地加入战团,使楚国深陷中原纷争不能自拔。

本来当时楚国正在向西南扩张,先后占领巴国黔中、巫郡、江州和垫江。却因为伐魏救赵,不得不转而北上中原,没能继续溯江而上消灭残破的巴国。从而错失西图蜀国,进一步扩大势力的大好时机。就算能占领一片领土,那么这块位于中原腹地的土地,也会成为楚国的突出部,承受东北西三面的战略压力。而中原一马平川无险可守,要想守住这块领土,楚国必须投入大量兵力驻守。这样一来就再也无力西进巴蜀,让秦国捡了个大便宜。

(吴起剧照)

二、吴起变法失败。虽然楚国在当时占据天时地利,但是楚国的政权内部,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战国初期,改革变法,收回贵族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已经成为各国图强的必由之路。战国七雄中,有六个国家经历了系统性的变法运动,比如齐国推崇人治,韩国追求术治。这其中,只有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铲除了旧贵族势力,实行了新的土地政策和奖励机制。使得秦人无不奋勇争先,以报国杀敌为荣,秦军因此成为虎狼之师。

看到周边国家纷纷变法,楚国在楚悼王时期也实行了变法革新,其具体实施者为魏国来的名将吴起。可是由于楚国旧贵族势力过于强大,吴起的变法阻力重重,等到支持他的楚悼王一死,变法即宣告流产失败,吴起也被旧贵族们一阵乱箭射杀。

此后,楚国更是陷于贵族争权的乱象之中。历届楚王也从来没有像商鞅变法后的秦王那样,对楚国有着绝对的控制权,其国内的军政大权,几乎被春秋时的斗氏及战国时的屈、景、昭三大家族所垄断。在这种没有活力的政权统治下,楚国想要称霸几无可能。

(楚威王剧照)

三、错过战略时机。战国时期是楚国最有可能称霸的时期。楚威王在位时,当时秦国刚刚杀了商鞅,新秦王立足未稳。齐威王去世后齐国也开始走下坡路。楚国吞并越国后一跃成为最大版图国家,这时楚国如果抓住战略时机,向最大的竞争对手秦国发动进攻,那么天下指日可待。但楚国并没有向西北进军,反而和齐国争夺小小的徐州。结果坐等秦王南下攻占巴蜀和汉中。

失去了战略缓冲的楚国,门户完全洞开,立即处于秦军的虎视眈眈之下。而且秦孝公之后的秦王个个都英明神武,楚威王之后的楚君却在贵族把持朝政之下,一代不如一代。四、人才大量流失。人们常用“唯楚有才”,来形容楚国人才的高产。但是由于贵族们占据着权力中心,唯恐外人染指影响其权力独享,人才在家乡根本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只得纷纷流向他国。

加上楚国对人才的迫害,许多能人到了其它国家,还帮着对付楚国。最典型的就是伍子胥,被楚王残害后转投吴国,最后带兵复仇差点灭了楚国。另一位才干不凡的张仪,被指涉嫌窃玉受到楚令尹昭阳残害,也投奔秦国当上相国,然后出谋划策报复楚国。当然最重要的一点,还是楚国人并没有称霸天下的野心。早在楚威王时期,楚国就成为事实上的老大,周围的小国都唯命是从,没有必要再行征伐。

而北方的秦国艰苦寒冷,楚国人并不愿挨冻受累出征。就这样守着半壁江山,丰衣足食及时行乐岂不快哉!只是殊不知,在他们听着编钟,喝着美酒,欣赏歌舞时,亡国的种子早已种下。(参考资料:《史记》《试析楚国衰亡的政治原因》等)

楚国明明一直都是大国,怎么就没有统一天下呢?

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自始至终都是大国,为何没有代替秦国而统一天下呢?主要从人才角度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有春秋三小霸(郑庄公,齐僖公,楚武王),有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公,秦穆公,宋襄公,或者越王勾践、吴王阖闾),有战国首霸昙花一现的魏国,有后起之秀屌丝逆袭的秦国,有经济富饶几次沉浮的齐国,有胡服骑射强盛一时的赵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始终作为一个大国出现的国家只有楚国。

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大部分时间里, 楚国都是地域最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楚国参与了几乎所有的重大战争,谁强跟谁干,晋楚争霸,秦楚争霸,魏楚争霸,吴楚争霸,楚齐战争……等,楚国虽然与这些强国战争败多胜少,但欺负小国是不在话下的。

楚国与晋国战争,灭了中原无数个弱小强国;与齐国战争,灭掉淮泗之地周边小国;与秦国争夺陕南之地时,灭掉陕南无数小国,但楚国与晋国、魏国、秦国等强国征战时,很少能占到便宜。

楚国被认为是继秦之后最有可能统一中原的国家

如果秦国不统一中原,楚国被认为是最有可能统一中原的国家,苏秦曾说“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楚国只要能合纵成功,就能统一天下,秦国则连横成功就能问鼎中原,但成功的却是秦国。

楚国虽然没有成为第一强国,也没有统一天下,但楚国一直是大国,有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楚国一直没有被分裂。那么,在春秋时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楚国都是大国般的存在,为何没有统一天下呢 ?

国与国之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纵观战国七雄,其崛起都与人才有关,魏国的李悝、吴起,秦国的商鞅,韩国的申不害,燕国的乐毅,齐国的管仲等等。本文从楚国的人才角度,来阐述楚国为何大而不强,没有完成统一天下的使命。我们来看看楚国的人才制度状况:

楚国人才的流入

楚国的强盛兴衰与人才数量、人才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大量的外来人才以各种原因涌入楚国,例如,楚武王时期,观丁父;楚庄王时期,宋国大夫华元;楚共王时期,宋国鱼石,楚康王时期,蔡国公子,公子黄;楚昭王时期,徐国国君章禹;楚惠王时期,吴国公子庆忌;楚悼王时期,卫国吴起;楚宣王时期,齐国大将田忌;楚怀王时期,秦国相张仪,此外还有赵国兰陵王荀况,赵国大将廉颇等等。

这些人才,有的是作为俘虏、逃难等原因被动进入楚国的,还有的是怀才不遇,主动投奔楚国以求得施展抱负的空间。当然,也有很多人才怀着不同目的来到楚国,例如,荀卿的目的就是为了游说楚国君主,张仪来楚国就是为了欺骗楚国,宋国华元是以作为人质的目的来到楚国的。

楚国引进人才制度的特点

楚国为人才流动提供多种途径,对于诸侯国逃难的贵族,楚王除了看重身份和地位外,更看重的是才能,其能力一旦被认可,便会赐予官爵。不少人才确实使楚国受益了,例如,由郑国来的子革,向楚灵王进谏了“欲擒故纵”的策略,齐国名将田忌,避难到楚国,楚王巧妙借助田忌与邹忌的矛盾暂时为楚国解除齐国大患,卫国吴起,在魏国没有施展开抱负,到了楚国出任楚相,进行变法,大有可为。

由此可见,楚国灵活多样的人才引进方式,拓宽了人才选拔渠道,也为底层人才提升了上升通道。楚国的历代国君大多都能够对人才委以重任,楚武王、楚文王、楚共王、楚康王、楚悼王对慧眼识珠,对人才委以重任。

楚国人才引进制度的缺陷

但不可否认的是,楚国人才引进制度还是有很大缺陷的。人才政策不连续,首先,楚国各代国君对人才引进政策未能进行连续的执行,出现明显的断层现象,特别是与秦国相比,现象更为明显,这也是楚国最终被秦国所灭的原因之一。秦国推行人才引进政策后,多代君主能够不间断地执行,政策的连贯性执行,使得天下人才源源不断地涌入秦国。

反观,楚国就没有做到这一点,楚国在最终对人才还是非常重视的,例如楚武王、楚文王和雄才大略的楚庄王都是非常重视人才引进、选拔与保护。

但是,楚国在吴起之后,几乎就没有重用过外来人才,荀况之前是兰陵王,到楚国却被春申君封为兰陵令,赵国大将廉颇到了楚国虽然也作为大将,却以“无功”而终;楚怀王却被张仪所骗,最后落个客死他乡的下场;春申君错心李园,下场悲惨,造成楚国朝野震荡。

楚国官员任职比较稳定,这与楚国贵族集团非常牢固有关,楚国正是受制于贵族阶层的影响,未能长期地输入新鲜血液,使得楚国丧失活力,最终因机体衰歇而走向灭亡。

楚国缺乏对外来人才的保障制度

春秋时期的楚国,是外来人才的避难所,对避难来楚的贵族赐予官爵或土地,并没有真正实现人才的价值,战国时期,楚国在人才引进上变被动为主动,当吴起变法仍然没有撼动守旧的贵族势力后,导致人才引进没有形成专门的保障制度。当楚国国君不能一直做到“用人不疑”时,就会有猜忌和怀疑,给了本国贵族和其它诸侯国,谗言离间的机会,这些人才先后被弃用。

楚国一直采取类似于周朝的分封制,其政权为王室贵族所把持,异国贤能是不被受重用的,在楚国早期,这种现象虽然有改善,楚悼王能重用吴起进行改革,当悼王死后,贵族马上就肢解了吴起。楚国贵族这种对异国人才采取拒之于门外的态度,使贵族成为楚国政治上的肿瘤,他们不仅抗拒外来人才,还排斥本国人才,使得楚国形成封闭的政治集团,缺乏活力。

楚国人才流失

人杰地灵的楚国,惟楚有才,人才济济,虽然引进人才不少,但流出人才更多,这不仅给楚国也给其他列国的时代格局带来重大变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楚国的兴亡史,也是一部人才流失史。

楚国人才流失去处,楚才晋用:楚成王时期,王启孙投奔晋国;楚庄王时期,析公,雍子,贲皇;楚共王时期,申公巫臣逃往晋国;楚才秦用:楚国甘茂举荐到秦国任丞相,屈盖被秦国任为左丞相,此外还有昌平君,最著名的要属秦相李斯了,这位秦朝统一大功臣也是楚国人。楚才吴用:楚国伍子胥和伯噽由于遭到迫害,逃到吴国被重用。楚才越用:在楚昭王时期,文种、范蠡在楚国怀才不遇而投奔到越国。

总之,楚国人才外流类型拢共能分两大类,一类是在国内受到迫害,不得不被迫出走他国,或者为了图谋报复,去寻找仕途之路,例如逃到晋国的王孙启,逃到吴国的伍子胥。

春秋大国之争,主要是晋楚之争,而楚国贵族势力过于强大,内政混乱,导致一系列人才奔向晋国,反观,晋国国君拥有绝对权威,并且十分重视人才;晋楚争霸时,两国势均力敌,楚国还稍微占有优势,此时人才的重要性就会凸显出来。

楚国外流人才的影响

当楚国贵族投奔晋国时,他们熟知楚国朝政、军事、经济以及其他事项,深受晋国君主欢迎,因而他们都得到晋国重用,又保全了自己的地位。

伍子胥投奔吴国,对楚国造成很大的威胁,伍子胥深知吴楚形势,在权衡利弊之后,决定在吴国实施复仇计划,事实证明,伍子胥不仅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也是一个经世之才,更是楚国野兽般的死敌。在伍子胥的策划下,楚军被吴军骚扰得筋疲力尽,最后,伍子胥,孙武指挥吴军,差点将楚国灭国。

楚国的人才很多,这也是楚国能够成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的重要原因;然而,由于楚国的人才体制不完善等诸多原因,造成人才外流严重,纷纷流入晋国、秦国、越国、吴国等强国,在这些国家的利用下,使楚国损失惨重,这也是楚国在争霸战争中功败垂成,统治者疲于奔命,国力衰弱最终被秦国所灭的原因之一。

楚国人才外流,另一类就是,在楚国怀才不遇,去其他列国寻找机会施展报复。其中比较有名的当属甘茂、李斯、文种和范蠡。

甘茂和李斯,拥有过人的政治、军事才能,在楚国却不被赏识,只好西进秦国谋求发展。而秦国国君早就意识到“得楚而并天下”的道理,甘茂得到秦惠王赏识,甘茂不仅帮助秦国攻占了楚国的汉中,并且不住经略汉中地,此外,甘茂还帮助秦国拉拢魏国,使得魏国在楚秦战争中,保持中立,总之,秦国疆域能够扩展到中原地区,甘茂功不可没。

李斯对秦国的贡献比甘茂还要大,他向秦王献计受到秦王赏识,他说服秦王收回逐客令,为秦国保住大批有才之士,秦国能够一直延续客卿制与李斯的拼死进谏不无关系,正是这种客卿制,使得秦国招揽了大批天下之才,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李斯也因此被提拔为秦朝丞相。

此外,范蠡、文种则帮助吴国灭掉了越国,当时,吴国、越国都是大国,这也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由此可见,楚国人才外流对其他列国以及整个世界局势都产生深远影响。

综述

楚国贵族旧势力过大,限制人才合理任用

由于楚国长期实行类似于周朝的分治制度,其宗法观念较其他诸侯国单薄,特别是在君王传承方面,并不像周朝以及其他诸侯国那样,讲究嫡长子继承制,楚国甚至发生叔杀侄,弟弑兄等夺位现象,楚国世卿贵族一直把控朝政,为了控制君位继承,他们不断挑起内讧,而楚王虽然惜才爱才,无奈势力薄弱,无法挽留人才,这是楚国人才外流的重要原因。

司马迁《史记》 记载,在楚国历经的45位国君中,涉及到兄弟相及的就有34人,由此可见,楚国的政治生活多由贵族掌控,在楚王继位过程中,利用武力或者阴谋争斗残杀的就有20多次,这期间大批的有识人士,成为斗争的牺牲品,或者受到迫害逃亡他国,或者等待时机进行报复,造成人才流失。

楚文化以及文化背景加剧人才外流

楚国文化表面上看,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但在整体社会价值取向上,道家思想影响尤为深刻。楚国位于长江中下游区域,是一个典型的鱼米之乡,此外还盛产金、银、铜等贵重金属和盐矿,这样的富庶之地,使得楚国臣民都缺乏忧患意识,也造成楚国君臣带有“狂妄”的性格。

对于人才,楚国国君和贵族为了逞一时之快,对有识之士进行迫害,并没有长远的忧患意识,当楚王明白其中的道理后,方知后果严重,例如,申公巫臣就是在楚国遭到迫害才逃亡晋国的,为了报复楚国,向魏国献计“联吴制楚”的策略,使的楚国疲于奔命。

楚国的疆域大部分是通过对外战争兼并得来的,到了战国时期,面对硝烟四起的战争,楚国始终是战争的主要参与者,楚国的这种治国模式被称为“强人治国”,但这种模式极其不稳定,缺乏忧患意识,缺乏长远战略意识,因此,造成大量的人才流向了崇尚法治的晋国、秦国。

文章标题: 楚国能统一天下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18863.html
文章标签:楚国  天下  能统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