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8-06 12:05:0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3次
东汉末年,汉灵帝去世后不久,随即开启了天下大乱,首先是朝廷中外戚与宦官的大火拼,两败俱伤,双双覆没,接着就是董卓进京乱政,擅自废立皇帝,荼毒百姓,然后就是以袁绍为首的关东联军打着讨伐董卓的旗号争权夺利,最后就是地方割据,群雄混战,开启了汉末三十余年的混战。
那么,为什么汉灵帝一去世,整个天下就会搅得如此之乱,原因何在?
首先需要大概了解一下东汉的开国历史,东汉由刘秀建立,刘秀是西汉皇族之后,在建立政权的过程中,依靠了大量的新兴地主阶级,这些新兴地主阶级主要来自西汉的大家族之后,以及东汉各地的豪强,刘秀对于豪强地主都有妥协的时候。
刘秀之后,经历了明章之治,到汉和帝时期国力达到了顶峰,从第四位皇帝汉和帝开始,即位的皇帝很多都是小孩子,年龄很小,比如汉和帝刘肇9岁即位,汉殇帝刘隆即位时刚刚三个月,汉安帝刘祜即位时只有13岁,皇帝年龄小,就由皇太后来掌权,皇太后是个女人,不方便出头露面,于是就让自己的娘家人掌权,于是就产生了外戚。
权力一旦掌握就不愿意放弃,皇帝长大后,对于外戚掌权不还政就非常不满,满朝文武大臣大多都是外戚的同党,于是皇帝只能依靠宦官向外戚夺取权力,当皇帝夺取成功后,宦官就得到皇帝重用,于是宦官开始掌权。
东汉皇帝自汉和帝刘肇之后,寿命都非常短,如此形成一个怪圈,就是小皇帝即位后,由外戚掌握权力,皇帝长大后通过宦官夺回权力,于是宦官又掌握了权力,如此周而复止,就形成了外戚与宦官的轮流掌握权力。
因此东汉时期,整个天下形成三股较大的政治势力,一是外戚,二是宦官,三是豪强地主演变而成的世家大族,也叫门阀士族。而权力一直在外戚与宦官两方输流变动,士族反而处于打酱油的地步。
回到东汉末年汉灵帝时期,同样是外戚与宦官掌权,当时的大将军何进是汉灵帝皇后的哥哥,是外戚势力的首领,掌握着天下的兵马及外朝的权力,而内朝之中有蹇硕及十常侍为首的宦官集团,汉灵帝时期,非常宠信宦官蹇硕,让蹇硕担任新设置的京城禁军西园八校尉的首领上军校尉,连大将军何进都要受蹇硕节制。
汉灵帝晚期,想立自己的小儿子刘协为皇帝,由于遭到巨大的阻力,以何皇后及大将军何进为首的外戚激烈反对,再加上汉灵帝左右犹豫,因此立皇太子之事汉灵帝生前没有定下来,汉灵帝去世前,曾经托付他最信任的宦官蹇硕,希望蹇硕能完成自己的心愿,立刘协为皇帝,这就是后来的汉献帝刘协。
可惜蹇硕在与何进的政治斗争中失败,再加上蹇硕被十常侍出卖,因此蹇硕被何进所杀,所以何进就拥立了汉灵帝的长子刘辩,也就是何皇后所生的儿子为皇帝,这就是汉少帝,当时只有13岁,接着就是何太后临朝听政,大将军何进与太傅袁隗辅政,共录尚书事。
如果剧情就这么发展下去,那么历史就会重复东汉之前的历史,可是偏偏有一个在当时非常有名的名士鼓动何进诛杀所有宦官,才能高枕无忧,这个人就是当时出身“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的汝南袁氏家族中的新一代杰出青年--袁绍
。
袁绍向何进建议诛杀所有的宦官,并且还建议何进征召地方军进京,能过向何太后施压,迫使何太后同意诛杀所有宦官,因为诛杀所有宦官,何太后一直不同意,何进受到袁绍的蛊惑,与何太后商议过多次,但何太后就是不同意。
本着存在就是合理的原则,宦官作为一个群体,已经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存在了几千年,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再说了,宦官即使有恶人,也不可能所有宦官都是恶人,为何要把所的有宦官全部赶尽杀绝呢?政治是需要平稳的,如果宦官全部被灭了,谁来制衡外戚的势力发展?
这种简单的道理,何进不懂也就罢了,可是作为当时天下名士的袁绍不会不懂,袁绍出身汝南袁家,是当时的有名的大家族,其家族四代人中出了五个三公级别的官员,一时辉煌无比,名满天下,袁绍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熟读经书,长得一表人才,又聪明能干,很快在袁家新一代中脱颖而出。
问题是袁绍为什么会向何进提出杀尽所有宦官的建议,并且还让何进以大将军名义征召地方军进京胁迫何太后同意?
一切的根源还是利益,袁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当时的袁绍是天下士族选出来的代表,也是当时天下士族名义上的首领
。
首先袁绍本身就是出自世家大族,在东汉时期出身+才能+名声=高官厚,袁绍之所以如此迅速的声名鹊起,凭借的就是出身+才能+名声,袁绍是西园八校尉中仅次于上军校尉蹇硕的中军校尉,也就是老二的位子,高于当时曹操的典军校尉地位。
同时袁绍还是当时的司隶校尉,司隶是东汉首都所在地,袁绍的官职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长,这个地位绝对不会低,当时朝中执政的太傅袁隗还是袁绍的叔叔,袁绍的弟弟袁术是朝中的虎贲中郎将,也就是禁军统领,袁家的权势在朝中绝对不会低,相反非常高。
东汉末年,由于土地兼并越加尖锐,地主豪强拥有自己的兵马,再加上朝廷内部政治腐朽黑暗,外戚宦官干政,又无力管辖地方势力,因而造成群雄割据的局面。而这些割据势力又有着不同的兴起过程与发展脉络,反映出那个动乱时代的多元面向。
在自东汉末年,到隋唐的这段发展过程中,董卓的乱政似乎是一个爆裂点,但纵观历史我们就会发现,那不过是个前奏而已。两晋之间的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才是真正的总的爆裂。它不仅将中国炸成了南北两半,还一度几乎将北中国炸得粉碎。
扩展资料:
隋朝鼎盛时期北至东北辽宁一带,西至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东临东海,南至越南北部一带。唐朝鼎盛时期北至贝加尔湖以北和外兴安岭,西至中亚的咸海,东至库页岛,南至越南北部。
隋唐对外采取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文学以唐诗成就最大。以初唐陈子昂,盛唐李白、杜甫,中唐白居易、元稹,晚唐李商隐、杜牧为杰出代表。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对后世影响甚大 。
东汉末年,汉灵帝去世后不久,随即开启了天下大乱,首先是朝廷中外戚与宦官的大火拼,两败俱伤,双双覆没,接着就是董卓进京乱政,擅自废立皇帝,荼毒百姓,然后就是以袁绍为首的关东联军打着讨伐董卓的旗号争权夺利,最后就是地方割据,群雄混战,开启了汉末三十余年的混战。
那么,为什么汉灵帝一去世,整个天下就会搅得如此之乱,原因何在?
首先需要大概了解一下东汉的开国历史,东汉由刘秀建立,刘秀是西汉皇族之后,在建立政权的过程中,依靠了大量的新兴地主阶级,这些新兴地主阶级主要来自西汉的大家族之后,以及东汉各地的豪强,刘秀对于豪强地主都有妥协的时候。
刘秀之后,经历了明章之治,到汉和帝时期国力达到了顶峰,从第四位皇帝汉和帝开始,即位的皇帝很多都是小孩子,年龄很小,比如汉和帝刘肇9岁即位,汉殇帝刘隆即位时刚刚三个月,汉安帝刘祜即位时只有13岁,皇帝年龄小,就由皇太后来掌权,皇太后是个女人,不方便出头露面,于是就让自己的娘家人掌权,于是就产生了外戚。
权力一旦掌握就不愿意放弃,皇帝长大后,对于外戚掌权不还政就非常不满,满朝文武大臣大多都是外戚的同党,于是皇帝只能依靠宦官向外戚夺取权力,当皇帝夺取成功后,宦官就得到皇帝重用,于是宦官开始掌权。
东汉皇帝自汉和帝刘肇之后,寿命都非常短,如此形成一个怪圈,就是小皇帝即位后,由外戚掌握权力,皇帝长大后通过宦官夺回权力,于是宦官又掌握了权力,如此周而复止,就形成了外戚与宦官的轮流掌握权力。
因此东汉时期,整个天下形成三股较大的政治势力,一是外戚,二是宦官,三是豪强地主演变而成的世家大族,也叫门阀士族。而权力一直在外戚与宦官两方输流变动,士族反而处于打酱油的地步。
回到东汉末年汉灵帝时期,同样是外戚与宦官掌权,当时的大将军何进是汉灵帝皇后的哥哥,是外戚势力的首领,掌握着天下的兵马及外朝的权力,而内朝之中有蹇硕及十常侍为首的宦官集团,汉灵帝时期,非常宠信宦官蹇硕,让蹇硕担任新设置的京城禁军西园八校尉的首领上军校尉,连大将军何进都要受蹇硕节制。
汉灵帝晚期,想立自己的小儿子刘协为皇帝,由于遭到巨大的阻力,以何皇后及大将军何进为首的外戚激烈反对,再加上汉灵帝左右犹豫,因此立皇太子之事汉灵帝生前没有定下来,汉灵帝去世前,曾经托付他最信任的宦官蹇硕,希望蹇硕能完成自己的心愿,立刘协为皇帝,这就是后来的汉献帝刘协。
可惜蹇硕在与何进的政治斗争中失败,再加上蹇硕被十常侍出卖,因此蹇硕被何进所杀,所以何进就拥立了汉灵帝的长子刘辩,也就是何皇后所生的儿子为皇帝,这就是汉少帝,当时只有13岁,接着就是何太后临朝听政,大将军何进与太傅袁隗辅政,共录尚书事。
如果剧情就这么发展下去,那么历史就会重复东汉之前的历史,可是偏偏有一个在当时非常有名的名士鼓动何进诛杀所有宦官,才能高枕无忧,这个人就是当时出身“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的汝南袁氏家族中的新一代杰出青年--袁绍。
袁绍向何进建议诛杀所有的宦官,并且还建议何进征召地方军进京,能过向何太后施压,迫使何太后同意诛杀所有宦官,因为诛杀所有宦官,何太后一直不同意,何进受到袁绍的蛊惑,与何太后商议过多次,但何太后就是不同意。
本着存在就是合理的原则,宦官作为一个群体,已经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存在了几千年,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再说了,宦官即使有恶人,也不可能所有宦官都是恶人,为何要把所的有宦官全部赶尽杀绝呢?政治是需要平稳的,如果宦官全部被灭了,谁来制衡外戚的势力发展?
这种简单的道理,何进不懂也就罢了,可是作为当时天下名士的袁绍不会不懂,袁绍出身汝南袁家,是当时的有名的大家族,其家族四代人中出了五个三公级别的官员,一时辉煌无比,名满天下,袁绍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熟读经书,长得一表人才,又聪明能干,很快在袁家新一代中脱颖而出。
问题是袁绍为什么会向何进提出杀尽所有宦官的建议,并且还让何进以大将军名义征召地方军进京胁迫何太后同意?
一切的根源还是利益,袁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当时的袁绍是天下士族选出来的代表,也是当时天下士族名义上的首领。
首先袁绍本身就是出自世家大族,在东汉时期出身+才能+名声=高官厚,袁绍之所以如此迅速的声名鹊起,凭借的就是出身+才能+名声,袁绍是西园八校尉中仅次于上军校尉蹇硕的中军校尉,也就是老二的位子,高于当时曹操的典军校尉地位。
同时袁绍还是当时的司隶校尉,司隶是东汉首都所在地,袁绍的官职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长,这个地位绝对不会低,当时朝中执政的太傅袁隗还是袁绍的叔叔,袁绍的弟弟袁术是朝中的虎贲中郎将,也就是禁军统领,袁家的权势在朝中绝对不会低,相反非常高。
汉灵帝去世之后,是大将军何进与太傅袁隗辅政,以大将军为首,太傅袁隗最多只能算二把手,袁家还不能掌控朝廷,如果大将军何进死了,那么理论上袁家就是朝廷的掌控者,是何进之死的受益者,所以从袁绍的所作所为及后来的经历来看,袁绍一个劲的蛊惑何进杀尽宦官的最大目的,其实背后深藏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就是让外戚与宦官大火拼,从而让袁隗、袁绍为首的世家大族掌控朝廷权力。
袁绍在没有做官前,有很长一段时间是隐居在京城洛阳的,不愿意出士做官,也不愿意接收朝廷的征僻,而是一门心思地结交英雄豪杰,并且还组建了一个反对宦官的政治集团,在汉桓帝与汉灵帝时期,有过两次党锢之祸,是宦官发动的打击士大夫阶层的政治的行动,被禁锢的士人终身不能做官,因此士大夫集团非常痛恨宦官。
而当时的袁绍显然就是组建了一个反对宦官的地下政治集团,并且得到了当时很多世家大族及名士的支持,而且袁绍的举动还让宦官产生了警惕,中常侍赵忠就曾经警告袁绍这么做到底想干什么?言外之意,是说袁绍想起事。
最终袁绍到朝廷做官了,从后来的事情发展来看,袁绍迅速得到天下名士的认可,在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中成为首领,在袁绍到达河北后,立即就有很多名士来投靠,并且迅速取得了冀州,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袁绍就成为河北地区势力最大的诸侯,这不得不说,袁绍是很有号召力的一个人。
袁绍在成功忽悠何进之后,以引发何进与宦官们的火拼,谁知宦官听到了风声提前动手杀了何进,何进一死,袁绍与袁术两兄弟迅速率领手下士兵冲进皇宫中砍杀宦官,而且是一个不留的斩尽杀绝,就连没长胡子不是宦官的男子都被误杀,可见袁绍对宦官非常痛恨。
你会发现,所有的乱子都是袁绍引来的,比如何进之死,如果不是袁绍进言把宦官赶尽杀绝,何进不会被宦官所杀的,兔子急了还要咬人呢,你想把宦官全部杀了,宦官也不是吃素的,当然要反击了,所以何进之死,根本就在于袁绍的蛊惑。
再比如董卓进京乱政,同样是袁绍招来的,是袁绍向何进建议召外军进京的,并且名单都是袁绍拟好的,董卓也算是袁家的门生故吏,东汉时期是二元君主制,门生故吏既要效忠皇帝,又要效忠原来的主公,从传统上来讲,董卓应该要效忠袁家的,所以算起来董卓是袁绍引来的。
只可惜袁绍失算了,以为董卓会像其他门生故吏一样效忠袁家,结果董卓既是一只狐狸,又是一只白眼狼,想自己专权,凭借手中的武力把袁家边缘化了,不仅赶走了袁绍和袁术,还以袁绍讨伐的名义杀了袁绍的叔叔袁隗及袁家留在洛阳的所有族人。
所以说东汉末年的乱世,其实罪魁祸首就是袁绍。所有的乱子都是袁绍带来的,与袁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袁绍之所以这么做,一是想自己家族夺权,二是袁绍作为士族首领和代言人,他的身后有着一大帮世家大族的支持,东汉时期的士族其实在外戚与宦官的争权夺利行动中被边缘化了,袁绍想替士族夺回政治权力。
而袁绍的终极目标就是建立一个以世家大族利益为首要利益的政权,这个政权的最高首领就是袁绍本人,他是怀着皇帝梦干着这一切的坏事,不惜引发天下大乱,不惜生灵涂炭,只可惜袁绍的如意算盘被董卓打破了,如果没有董卓,天下真的要姓袁了。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