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8-03 07:57:3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1次
一个错别字决定了中华民国真正的领导者
1930年4月,阎锡山与冯玉祥结成反蒋同盟,发动了讨伐蒋介石的中原大战。这次中原大战,大家都知道结果的,蒋介石获胜,直接导致阎锡山、冯玉祥二人下野。(起初阎锡山、冯玉祥二人大占优势,若是这反蒋联盟战胜了,恐怕下野的就是蒋了,执政的就是阎冯二人)
而导致这场战争失败的原因就是,冯麾下的一名参谋写了错别字。
战争初期,阎冯二人开了军事会议,制定了周密计划。约定双方各派出一支精锐部队,在河南沁阳汇合,聚齐优势兵力,整合炮火,准备一举围歼蒋在河南的部队。
会议结束后,冯的参谋拟定了一份调动部队的紧急命令:
“命令某某部,昼夜兼程,直插沁阳,与阎锡山部会师……”
然后粗心参谋出场了,地理水平堪忧,做事粗枝大叶,不小心把沁阳的“沁”(qin)字,多写了一撇,写成了“泌”(bi)字,然后就造成汇合地点从“沁阳”变成“泌阳”。
不巧,河南还真有泌阳,沁阳在河南焦作,泌阳在河南驻马店,这就意味着冯的部队要在短时间内赶到200多公里外,而且当时泌阳是蒋的地盘。这不知冯玉祥治军严谨,还是手下将领不疑有他,也不电话问下总部,星夜前往泌阳。
直到蒋的部队都已经在沁阳周围集结,阎锡山部队人数较少,阎老西立刻就急了,说好的日子会师,日子要到了,但人影都不见,晋军都快被包围了。立刻电话质问冯玉祥部队怎么还不来,冯了解情况后,发现部队竟然南辕北辙,本该往北,结果南下去了。急令调回部队也赶不上汇合日期。
直接造成联合作战计划流产,导致反蒋联盟失败。蒋军全面反攻,战局急转直下,蒋军的优势越来越大。
随后蒋成功拉拢东北军加入,张学良答应率军入关参加中原大战,形成南北夹击之势,阎、冯本身就劣势,一听到这个消息,军心立刻涣散了,基本全线崩溃。太原的扩大会议被撤销、“国民政府”和“陆海空军总司令部’随后解散。
小人物小事件的蝴蝶效应,可谓是极大。若是没写错字,冯阎二人也许能赢,若是中原大战在张学良插手之前就胜负已分,那国名党总裁的位置还指不定是谁坐。(关于张学良东北军参战的问题,个人认为,张学良也是在等双方趋势明朗了,再正式介入,这样安全收益也大,还可以谈条件。张蒋是否一条心,这个问题,很难说。但基本原则,军阀间只谈利益)
这场战争造成死伤达30万之多,豫鲁大地赤地千里,百姓流离失所,逃难饿死的人不计其数。造成极大的国力损耗,使得民国整体实力下降。大批东北军进驻关内,东三省空虚,日本人乘虚而入,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拉开了侵华的序幕。
明末时期,都察院有个叫毛羽建的御史,这位毛御史为人还是比较正直的。但他不小心得罪了九千岁魏忠贤,魏公公也跟他不客气,直接让把卷铺盖走人。
毛御史是湖北人,被免职之后在家郁闷了好几年。不过几年之后,天启皇帝死了,崇祯帝上位,然后魏公公也完蛋了,直接就是各种大清洗。崇祯帝“钦定逆案”,清洗阉党,把以前被魏忠贤打压过得人官复原职。这毛御史运气还不错,也在复原之列,回到了北京继续做他的御史,与此同时他做了一件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大事:进北京,没带老婆。
由于先前被免职,所以他带着老婆回湖北,可是不知道怎么的,官复原职后的毛御史,进京时没带家眷。可能是人逢喜事精神爽,一不留神就范了作风问题:在北京,纳了小妾。
其实在封建社会,有个三妻四妾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事,但偏偏这毛御史的老婆是个悍妇,绝不允许毛御史纳二房,而且他还是偷偷纳的妾。于是某天,他老婆突然冲进房子把他和那个小妾暴打一顿,一直到毛御史跪烂了搓衣板才勉强让老婆消气。
事情平息后,毛御史心里就犯嘀咕了,古代的交通时间是能算得出来的。就算有人报信,他老婆也不可能这么快就知道,就算知道了也不会这么快就到了北京。经过他的一番调查,毛御史终于真相大白,原来:他老婆拿了堪台,用了驿站。
毛御史跟驿站的不共戴天之仇。毛御史花了大量的时间研究驿站的种种坏处,再加上被老婆的仇恨,然后给崇祯帝上了一道奏疏。奏疏里说尽驿站的各种弊端,恰巧毛羽建有个亲戚名叫刘懋(刑科给事中,也是个言官),他听说了毛御史的建议后也跟着激动起来。
刘懋经过考察和推算后,也觉得驿站没有必要,然后也上疏给皇帝,说如果驿站改革能省下六十多万两银子,可用作对付后金的军饷。当时本就缺钱的崇祯帝一听银子眼睛就发绿光,于是一咬牙就把驿站改革的事定下来,并封刘懋为
兵科给事中
,专门负责驿站改革之事。
刘懋对驿站的改革,核心精神就一个字:裁。刘大人认为裁员就能省钱,所以定了个标准(俱裁十分之六),有官员提出这样改革用力过猛,过度裁员会导致下岗人员太多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但皇帝听不进这些建议,为了钱,准备大刀阔斧的全国性驿站改革。
关于驿站裁员,史书《明季北略》中记载:
“祖宗设立驿站,所以笼络强有力之人,使之盲挑背负,耗其精力,销其岁月,糊其口腹,使不敢敢为非,原有妙用。”这话的意思是:“驿站跟武举一样,让民间的壮士为了吃口饭消耗他们的精力和力气,预防他们无事造反,是一种稳定社会治安的策略”。
但崇祯和那些大臣没考虑到这一点,一顿裁员下来,大量驿卒没了工作,没了饭吃,也就没了活路。
说了这么多,那么具体的蝴蝶效应表现在哪里呢?从开始说的,崇祯改革驿站,只是因为毛御史纳妾被老婆暴打,记恨驿站,那么结局是什么?
崇祯元年,明朝他正式宣布驿站裁撤,同年,银川驿站响应朝廷政策,解雇了他们的马夫。
这名马夫,名叫:李自成。
历史总是充满了“蝴蝶效应”,一个小人物的某一个举动,可能改变的是整个历史的走向,下面我就我所知道的小人物一一盘点一下(既然是小人物,自然很多是没有留下准确姓名的):
1、田父
田父不姓田,他只是生活在秦末时期一个普通的种田老头。据《史记》记载:当年楚汉相争,项羽战败,想要逃回江东重振旗鼓,但偏偏走到阴陵迷路了,这个时候田父出场了,他告诉项羽回江东的路向左,结果导致项羽陷入大泽中,被汉军骑兵追到,最终绝望的项羽自尽身亡。
需要指出的是,这个田父可不是刘邦提前安排的,因为刘邦并不知道项羽的行进路线,负责他直接安排伏兵就是了,何必安排一个种田的老头呢,而项羽最终不肯过江东选择自尽,也可能跟这个种田的老头有关,因为种田的老头代表的就是人心,项羽从田父这件事上恐怕看到的是自己已经失去人心了,所以才执意自尽。
2、东晋传令兵
东晋时期,北有后赵,西有成汉,东晋荆州刺史桓温想要重新收复失地,他的首要目标选定了西边的成汉。公元346年,桓温统率大军以闪电战一路从荆州打到了成都,但因为孤军深入,晋军兵力不足,成汉皇帝李势调集数倍兵力,包围了桓温,晋军前锋伤亡惨重,参军龚护战死,就连桓温的坐骑都被敌方一箭射中,差点丢了性命。
鉴于战事不利,桓温下令退兵,结果晋军传令兵因为太紧张,把原本的退兵号令传成了进攻号令,原本正在溃退的晋军不得不向前发起了冲锋,这个举动颇有点像李云龙从正面突围的剧情,成汉大军原本正在追击,突然看到晋军居然掉头朝自己冲过来了,不明就里的成汉大军也慌了神,误以为对方援兵到了,掉头向城内逃窜。最终成都这座坚城失守,成汉灭亡,东晋实现了划江而治,而后里的南北朝奠定了基础。
3、杨喜
原本是秦朝的骑兵,刘邦进关中时投奔了汉军,成了一名小小的武官,在追杀项羽时,杨喜有幸得到了项羽的一支残肢,受封赤泉侯,名列汉初猛将。也正因为这次立功,杨喜从一个不入流的武官,成了西汉的侯爵,杨姓也因此成为关中大姓,几百年来将相辈出。隋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就不用赘述了。
4、夏无且
秦始皇的随侍医官,荆轲刺秦中的关键人物。大家都知道,燕太子丹借献图割地的名义,想要荆轲趁机刺杀秦始皇。按说,在两国邦交如此重要的场合,医官是没有资格站在朝堂上的,更何况是离秦始皇如此近的位置。但碰巧荆轲刺秦时,夏无且就站在秦始皇附近,当秦国大臣、卫士被荆轲的突然行刺吓傻,全部站在那围观秦始皇被人追杀时,是夏无且急中生智,扔出了手中的药箱,砸中了荆轲,这才避免了秦始皇遇刺,否则中国第一次大一统不知道会因为秦始皇的意外死亡,又要推迟多久。
5、许贡门客
许贡是东汉末年的吴郡太守,因为写信提醒曹操防备孙策,结果被孙策杀掉。在诸侯攻伐割据的东汉末年,这件事顶多是一个小插曲,但偏偏许贡有3位忠诚的门客,在主人死后,这三位门客中的一位,居然成功击伤了小霸王孙策,而孙策也因为这次刺杀事件身亡。
显然,如果不是26岁的孙策意外身亡,恐怕就不会有后来的孙权什么事了,而如果孙策当时还活着,曹操进行官渡之战时,谁也不敢保证孙策会不会在背后突袭那么一下,导致曹操被袁绍击败,从而彻底改变历史走向。
6、宋军小兵
宋朝的小兵曾多次改变历史走向,第一次是在宋真宗时期,宋辽大战,结果宋军小兵用八牛弩射杀了辽军主将萧挞览,自此,辽军彻底放弃了南下的念头,与宋朝签订了《澶渊之盟》,宋辽自此维持了百年的和平局面。
第二次则是在宋理宗时期,蒙古大汗蒙哥亲率大军攻打南宋的巴蜀,结果钓鱼城一战,宋军小兵用火炮击杀了蒙哥,直接导致了蒙古大军的全线败退,忽必烈也借此成功上位,蒙军对欧洲的攻势也彻底改版,这场战役也被欧洲人叫做“上帝折鞭处”。
7、郭循
诸葛亮死后,费祎主政,一改以攻为守的北伐策略,罢兵休战,休养生息,当时姜维继承诸葛亮的意志,希望继续推行北伐策略,但因费祎的限制,姜维的军事行动,兵力均不过万。如果蜀汉按照费祎的路线,休养生息几十年,那三国的格局恐怕会出现另外一番景象。但偏偏这个时候蜀汉来了一位名叫郭循的魏国降将,这哥们不甘心被俘虏,刺杀了蜀汉大将军费祎。自此,姜维上位,重新恢复先军经济体制,倾举国之力北伐。可惜,北伐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彻底拖垮了蜀汉的经济,导致人口出现负增长。
蜀汉灭亡时,全国总人口甚至不足百万,要知道刘备得益州时,人口就已经有百万之众了,但过了近半个世纪,蜀汉人口不仅没有像魏、吴那样增长,反而出现了下滑,结果导致邓艾偷渡阴平后,蜀汉百姓没有奋力抵抗(民心已失),反而纷纷逃亡,坐视了蜀汉的灭亡。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