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为什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武帝即位时,历经文景之治,社会经济已得到很大的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地主阶级及其力量的强大,从政治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
西汉初年,汉高祖不喜儒学,使儒家的学术源流几乎断绝。博士制度虽承秦制依然存在,但博士人数不多,且仅具官待问而已,在传授文化方面难以起多大作用。惠帝废《挟书律》,使诸子学说复苏,其中儒、道两家影响较大。
在学术思想发展的低潮中,道家的黄老无为思想为汉初统治者所提倡,居于支配地位,各种不问流派的思想家也都乐于称说黄老之言。文、景时期,出现了由无为到有为、由道家到儒家的嬗变趋势。旧秦博十伏生出其壁藏《尚书》二十八路,文帝派晃错从其受业。
此时。博士之数达到七十余人,百家杂陈而儒家独多。儒家的《书》、《诗》、《春秋》以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都有博士,其中《诗》博士有齐、鲁、韩三家,《春秋》博土有胡毋生、董仲舒二家。这为汉武帝独尊儒术提供了条件。
扩展资料: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过程
1、建元元年(前140年)武帝继位后,丞相卫绾奏言:“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得到武帝的同意。
2、太尉窦婴、丞相田蚡还荐举儒生王臧为郎中令,赵绾为御史大夫,褒扬儒术,贬斥道家,鼓动武帝实行政治改革,甚至建议不向窦太后奏事。窦太后对此不满,于建元二年罢逐王臧、赵绾,太尉窦婴、丞相田蚡也因此被免职。
3、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
4、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
董仲舒指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很受武帝赏识。儒术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而道家等诸子学说则在政治上遭到贬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方面加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同时,在思想文化方面也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一直经历将近两千年而不衰。
其实,儒家思想和儒家学派的逐渐抬头,是自汉初就已开始了。儒家虽经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受到一次沉重打击,但在秦汉之际,他们的代表人物已经日趋活跃。孔鲋负籍积极参加陈胜吴广的反秦斗争,陆贾为刘邦献马下治国策,叔孙通为西汉王朝制定成套的礼仪,都说明儒术不仅积极干预社会,而且逐渐为统治阶级所欣赏,认为这种思想、这种学派对封建统治的确有利,可以成为巩固自己统治的工具。
到汉武帝即位初年,儒家学派实际上已经成为社会上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
年轻的汉武帝初试锋芒的改革,就是在儒家人物窦婴、田蚡和赵绾、王臧等人的协助策划下进行的。但是一方面由于当时汉武帝还十分年轻(年方十六七岁),太皇太后窦氏还是执掌大局的实权派,另一方面,当时黄老无为的道家学派尚有很大势力,前面说的后来谋叛反对汉武帝的淮南王刘安,就是一个黄老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招致网罗了一批门客,集体编著了一部集黄老无为和孔、墨、申、韩大成的《淮南鸿烈》,大力提倡阴阳之学和道家之术,作为和汉武帝进行政争的舆论工具。此时,窦太后是站在黄老学派一边的,她十分不满于汉武帝利用儒家人物进行革新,因此借赵绾之故把武帝周围主张改革的儒家人物全部黜退。但是,当窦太后死后,汉武帝又全部将这些儒家起用,着手他的建立大一统的宏伟帝国的赫赫大业。
儒家思想和儒家学派在汉武帝时期独成一尊,是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的,同时也由于儒家学术具有它自己有利的为其他学派所不及的条件。经过汉初七十年的恢复,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国力富强了,统治者的欲望也增强了。因此汉朝高、惠、文、景时期那种“无为而治”的思想已经不符合最高统治阶级的要求,他们需要一种进取精神较强的统治思想来代替黄老的无为思想。同时,西汉王朝发展到武帝时,经过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之后,王国势力受到了极大削弱,所以为大力加强中央皇权,奠定了基本的条件。另外,从儒家思想本身来讲,它的博大精深,它的含有政治、哲学、文采、教育、伦理各个方面丰富内容的包罗万象的特点,它的“仁政”为核心的政治观和道德观,也使它便于被封建统治者所全面利用,尤其是在升平时代作为一种控制人民的思想观念,比其他各家思想都更有适应性。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思潮的代表人物为董仲舒,他既是当时儒派的领袖,又是提出“独尊儒术”的发端者。《汉书·董仲舒传》说:
“自武帝初立,魏其(指魏其侯窦婴)、武安(指武安侯田蚡)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子,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董仲舒很受汉武帝的推崇,自建元元年(前140年)贤良对策为武帝所欣赏后,他被武帝派到武帝哥哥江都易王刘非那里当国相,以后又一度被丞相公孙弘推举为胶西王刘端的国相。五十八岁以后,居家著作,但朝廷还不断派人向他请教,“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汉书·董仲舒传》)。张汤是汉武帝特别重用的司法官,后来张汤把询问董仲舒的部分材料,整理成为《春秋决狱》一书。可见,老年的董仲舒,实际上仍是西汉王朝政治上的重要顾问。董仲舒于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病故,汉武帝有一次经过他的墓地,还专门下马,对这位知名大儒表示敬意,后来把他的墓叫作“下马陵”。这些都可见汉武帝对董仲舒的尊重。
汉武帝和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第一,独尊儒术,统一思想。这一点是窦婴、田蚡于武帝初即位协助改革时就提出来的主张,当时由丞相卫绾出面提出:“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就是说,除儒家外,法家纵横家首先归入罢黜之列。其后窦婴、田蚡等又提出“务隆推儒术,贬道家言”,把道家也贬入罢黜的行列。是时,董仲舒于贤良对策的第三策中,更系统地提出“抑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认为“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绝不利于政治的统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这里董仲舒把孔子六艺之外的各家,皆一概贬为“邪辟之说”,建议“皆绝其道”,这样就可以使法纪统一,人民统一在儒家的思想中,所以说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配合政治上的统一而追求思想上的统一。
第二,尊崇孔子的儒术,为了证明天子至尊,为“强干弱枝”寻找理论上的根据。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王道》中说:“有天子在,诸侯不得专地,不得专封,不得专执……不得致天子之赋,不得适天子之贵”,这就从理论上论证了诸侯必须完全受皇帝的支配,不得自尊自专。董仲舒认为春秋大一统思想,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因此“尊儒”学说另一要点便在于:“立义以明尊卑之分,强干弱枝以明大小之职。”这是完全为汉武帝的政治上大一统和加强中央集权作舆论宣传的。
第三,提倡儒家的仁政。在董仲舒的对策中,提出了许多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儒家反对用严刑对待人民,严厉谴责法家任刑而不尚德所造成的“刑者甚众,死者相望,而奸不息”。董仲舒还提出了“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限民名田”以“塞并兼之路”来防止过分贫富分化,避免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儒家代表董仲舒提出的这些主张,是从封建统治者长远利益考虑提出来的改革方案,清醒的封建政治家是会看到这一点的。锐意进取的、希望能使西汉王朝长治久安的汉武帝,选中儒家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是很自然的。
第四,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儒学教育体制,用儒家思想来培养封建地主阶级的接班人,也是“独尊儒术”的内容之一。元朔五年(前12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公孙弘等人建议,兴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正式的大学——太学,第一批置博士弟子(太学学生)五十人。这所大学全用儒家五经作为课程,教师全部聘请精通儒学的博士担任,武帝时始设七人,到宣帝时增加到十四人。到西汉末年,太学学生增加到一万人,东汉末,更增至三万人左右。这批完全用儒家思想培养起来的人才,成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最得力的维护者。除中央兴办太学外,汉武帝还提倡在郡国兴办地方学校,如当时蜀郡太守文翁,即“修起学宫于成都市中”,以后为武帝号召推广于全国。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为社会历史发展之必然,是为了封建统治者长远利益的需要。汉武帝的这一文化教育政策与他的经济政治集权政策,是完全一致的。
倡导忠君爱国的思想,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以便于巩固自己对国家的统治
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为加强中央集权制服务
汉武帝为了实现在思想上的大一统的,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
为什么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全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刘彻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秦汉之际,遭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摧残的儒家逐渐抬头。陈胜、吴广起义后,有些儒生参加了反秦斗争,如孔子后裔孔甲一度为陈胜的博士。西汉初年,著名儒生叔孙通被任为太常,协助汉高祖刘邦制订礼仪。惠帝四年(前191)废除《挟书律》,进一步促使诸子学说复苏,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比较活跃,其中儒、道两家影响较大。
汉初,由于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统治阶级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因此,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当时,五经博士仅为具官待问,在政治上并未得到重用。然而儒、道两家在政治、思想上的斗争相当激烈。
武帝即位时,社会经济已得到很大的恢复和发展。武帝依靠文、景两代积累的财富,大事兴作。与此同时,随着地主阶级及其国家力量的强大,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也逐渐加重,农民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因此,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而居于统治地位。
建元元年(前140)武帝继位后,丞相卫绾奏言:“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得到武帝的同意。太尉窦婴、丞相田■还荐举儒生
■图
王臧为郎中令,赵绾为御史大夫,褒扬儒术,贬斥道家,鼓动武帝实行政治改革,甚至建议不向权势颇重的窦太后奏事。窦太后对此不满,于建元二年罢逐王臧、赵绾。太尉、丞相也因此被免职。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儒家势力再度崛起。元光元年(前134)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者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提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很受武帝赏识。元朔五年(前124),布衣出身的儒生公孙弘擢居相位。同年,武帝又批准为博士官置弟子员五十人,根据成绩高下补郎中文学掌故,吏有通一艺者则选拔担任重要职务。此后,公卿、大夫、士吏都为文学之士,通晓儒家经典成为做官食禄的主要条件。治狱官吏张汤、杜周,迎合汉武帝的需要,也主张以《春秋》决狱,用儒术附会粉饰法律。儒术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而道家等诸子学说则在政治上遭到贬黜。
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有其时代特点。他推崇的儒术,已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种不同学派的一些思想,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汉武帝把儒术与刑名法术相糅合,形成了“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手段,对后世影响颇为深远。
(田人隆)
董仲舒(前179~前104)
中国汉代思想家,政治家。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 134),董仲舒在著名的《 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他的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
董仲舒生活的时代,土地兼并日趋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剧烈。官僚、贵族、侯王凭借封建特权,对土地进行大规模的掠夺,种种违法逾制行为十分严重。针对这些情况,董仲舒提出“限民名田”,废除盐铁官营等措施,主张减轻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节约民力,保证农时,使土地和劳动力有比较稳定的结合,以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巩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这些建议和主张在当时有进步意义。董仲舒把儒学神学化,为当时封建制度提供了主要的理论根据
汉初奉行“无为”而治,诸子百家学说重新活跃起来,到汉武帝时,这种局面已不利于加强皇权。董仲舒为维护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他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确立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地位。
实际上刘彻只是相比以前的皇帝对儒家更为重视些了吧,建立太学,任用一些儒生,谈不上八处独尊,刘彻是各种思想集于一身,形成自己的认识,孔丘学说有些是对的,对社会稳定国家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刘彻决定发展孔丘学说,对于一些儒生错误的行为则坚决打击,如狄山事件,这难道也是独尊吗,他处理狄山事件用的可不是儒术,一个社会要发展自己的文化思想才能有效运转,刘彻认识到这点,嬴政到快死时可能认识到这点,光采用严厉的刑法解决不了问题,不能让社会有效运转,人民生活幸福,要发展文化思想,才能做到这些。
汉武帝为什么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就是汉朝版本的“焚书坑儒”,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层的利益,唯一不同的是汉武帝迎合了占据道德仁义等主流思想的儒家需求,并且看起来更加的高大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相对于“黄老学说,无为而治”来说的,西汉开国之初到汉武帝即位初期实行了近70年国策的黄老学说,黄老学说本意是政府不过多干预社会的各个方面,主要是一种休养生息的政策思想,而做为皇帝在这种政策思想下,基本上是难以有作为的,因为政府不太干预社会的各个方面,所以政府看上去是弱势的,这种政策是对于西汉开国受到相当大的战争创伤很有好处,近70年的休息,西汉国力恢复很快,人口、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对于16岁即位的汉武帝来说,非常想成就一番大事业,但实行了近70年国策“黄老学说”禁锢了汉武帝的手脚,因此汉武帝即位之初想在思想上破解黄老学说带来的禁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向汉武帝提出的,董仲舒的原话是:“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经后人修饰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字面上的意思理解就是:废除百家学说,独受尊重儒家学说。董伸舒的儒家学说是在集合先秦时期的儒家,参杂了百家学说中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有: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君权神授、大一统。要理解汉武帝为什么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得需要了解董伸舒的儒家思想主要讲了什么。天人感应是指天意和人的行为能互相感应,彼此影响。
三纲五常分开说,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讲究绝对的服从,臣要服从君,子要服从父,妻要服从夫。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这是整个封建社会基本的道德伦理和政治制度。君权神授:是指君主(皇帝)权力是上天(天神)授予的。大一统不仅仅是指地理上的统一,而是指整个国家在政治上、经济制度上、思想文化上诸多方面的高度统一,类似于秦始皇的书同文、车同轨。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是真的废除了诸子百家,而独自尊崇儒家之术,实际上更是参杂糅合众家所长,合为我用。众所周知,汉承秦制,秦法严苛,汉法也是一样,汉武帝并没有丢掉法家,而是以儒家思想为治国之策,以法家思想为治国之本,内法外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解决了政权合法性的问题,为汉武帝解决了黄老学说带来的禁锢问题,为汉武帝大展手脚提供了思想理论。
因为儒家能够促进政权的稳定、权力高度集中,若是百家存在,那么就会导致政治不稳,不利于皇权的稳定。
首先来说汉武帝的老师都是儒生,这就导致了他很喜欢儒生这一套,汉朝一般实行的是无为而治的那一套。汉武帝很不喜欢这样的治理方法,再加上儒术说的是忠君爱国,这很符合皇帝治理国家,所以汉武帝要这么做了。
因为汉武帝认为,儒家的思想非常适合维护自己的统治,这才独尊儒术。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
1.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使其符合时代潮流;
2.儒术符合统治者统治的需求;
3.汉武帝加强思想控制的手段;
4.儒家思想作为一代显学,有着一定的地位;
5.儒家思想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汉武帝为何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独尊儒术并能简单的用对错来衡量,但对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历史确实有着深刻的影响。自然也就是有正反两面的作用。
1、汉武帝为何放弃无为而治的黄老学说
每当提到汉初的政策路线,就会想到萧规曹随、文景之治,这都是建立在黄老学说的思想基础之上的。这种思想下,汉朝恢复了生产力,积累了财富,却也走进了死胡同。
到汉武帝时期,社会矛盾已经开始激化了,贫富差距巨大,底层百姓生活困难,朝廷的放任更让平民失去了对国家的向心力。显然统治策略需要变化。这时候,吸收了法家、兵家、道家等其他学派优良思想的儒家思想就成为了汉武帝的最佳选择了。
2、儒家思想的积极意义
在我看来,最大的功绩就是保卫了中华文明的传承。
相比于其他文明古国,中华文明能够一直传承,儒家思想功不可没。正是有了儒家思想,才确保了中原王朝能始终有强大的统治力,百姓有强大的向心力。
而即便王朝因为某些原因覆灭了,后来者依然愿意遵循这种思想,延续统治。
特别是当北方游牧民族兴起之时,中国能够不像其他文明古国那样,被野蛮所毁灭,儒家思想居功至伟。想想岳飞等人为什么精忠报国?儒家思想就是根本。
更神奇的是,中国这种思想,不但能征服外族,甚至能同化他们,这种包容性更令人惊叹。
3、扼杀了法治
当然,凡事有利必有弊。儒家思想再强化君权的同时,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后世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只是修修补补,没能从实质上改变其问题。更遗憾的是,一些思想家还对这种思想进行了阉割。
这就使儒家思想更具有排他性了。而这造成的最大的遗憾,就是古代中国最终没能走上法治。这个问题至今仍然困扰着我们的社会呢。
在外无资料,仅凭个人领悟回答:
首先回答,为什么是儒家?因为儒家是显学,从战国以来的显学。这在战国的很多书里都可以体现。哪怕是庄子和韩非子里,孔子也是以大贤的样子出现的,虽然可能是过时的或者没看到最根本的人…但你可以体会到孔子的地位。还有一个关键,在于儒家特别注重教育,基本上除了具体技能以外,儒家的精神教育是最出色的,在上层人士中影响最深。所以儒家复兴的种子一直埋在知识人的心中。在汉高祖的时候,就有复兴帝王礼制。在汉文帝的时候,又有一次儒家复兴的尝试,但是失败了。所以一直以来儒家的努力并没有中断过。只要有良好的根基,总会出现一个天才的人物遇到良好的运气可以复兴,董仲舒就是这样的人。而前面法家的思想已经臭了,道家的思想给政权带来的合法性不够。再怎么说也该轮到儒家了。
其次,为啥要独尊。其实我认为,独尊儒术并不是断绝其他先秦思想。不过是在儒家的框架下统合先秦的各家思想。而且独尊并不是灭掉其他思想。只是官方支持一种思想而已。汉武帝下面实际上啥人都有,而且以纵横之流为多,但是都以儒术自饰。所以汉武时期所谓的独尊儒术不过是一个儒学架子。而这个架子是统一意识形态的需要。
再次,为啥是汉武时期出现这个改变。当时汉朝承平日久,大家肚子吃饱了,就自然开始搞文化。汉朝搞的文化必然是整合先秦文化。当时有两大文化整合系统,一个是以《淮南子》为代表的道家系统,一个是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系统。其实都是大杂烩…所以,汉武时期的文化整合有其历史时机。最后董仲舒代表的儒家思想比较适应大一统的环境,又比较能支持有为的君主,于是被武帝看重也是自然之理。
独尊儒术对中国两千多年的思想影响极其深远,因为儒家解释了国家的合法性,儒家垄断了作为国家工作人员需要的知识,进而垄断了教育。而宋以后,更是深入基层,一道德,同风俗,决定了传统中国的思想底色。但是这都是后续的影响,在当时,其实也就那样,大家可能并不惊奇。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已非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兼容”与“发展”特性,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与历代儒客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2021·荆门)“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董仲舒语),人君无法维持统一。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021·黄冈)为实现国家大一统,汉武帝在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时代,以大儒董仲舒为代表的新儒学应运而生,一跃成为了后世数代王朝的治世经学。
为什么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经过改良后的新儒学,主张维护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强调尊卑有序、君为臣纲的王权等级观念,汉武帝接纳了新儒学代表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家思想正式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也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政治思想。
到了宋朝,为稳固王权,以礼治国的儒家学说再次成为朝堂的主流思想,程朱理学使沉寂了数百年的儒学重新焕发生机,二度兴起。
文章标题: 汉武帝为何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17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