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7-26 23:58:2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6次
大唐名将高仙芝之所以不出名是因为“生不逢时”和“远离朝廷”两个原因。高仙芝作为一个武将却生在太平盛世,所以能让他发挥能力的机会并不多;而且他的战场都是远离朝廷,在遥远的边疆,因此很容易被人遗忘。
(一)、生不逢时
大唐名将高仙芝虽然一生军事才能,但是却生在了最不需要武将的大唐盛世。当时的唐朝不仅社会稳定,而且战乱非常少,因此朝廷并不需要将领,而是迫切需要有才能的文官,因此高仙芝没有得到大展拳脚的机会。即便是在战争中获胜了也很少能得到唐玄宗的注意。况且,唐玄宗时期的功臣非常之多,高仙芝在这群优秀的文武功臣里也就黯然失色了。
(二)、远离朝廷
高仙芝一生的战绩几乎是全胜,然而他依然没能得到统治者的宠爱,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他一生都镇守在远离朝廷的边疆地区。在高仙芝镇守边疆的时候,镇压了吐蕃大大小小的多次叛乱,而且都是靠自己的军队实力去获得战争的胜利,从来不需要唐朝朝廷支援,因此本就远离朝廷的他也慢慢被朝廷所遗忘了。
直到安史之乱爆发后,高仙芝才得到了一个展现能力的机会,然而他却没有把握好这个机会。高仙芝从边疆回到大唐后就被唐玄宗调到镇压起义的军队里去了,然而他带领的士兵战斗力太弱,无可奈何之下他选择退回潼关,结果在退守的路上,被起义军偷袭,导致手中的士兵被杀害了很多。造成这样惨烈结果的原因就是高仙芝战略失误,得知此事的唐玄宗非常生气,唐玄宗身边的宦官们再趁机弹劾高仙芝,导致高仙芝在潼关被草草处死,记录文史的官员们对他也是吝惜笔墨,所以高仙芝就更不为人所知了。
《旧唐书》:“大盗作梗,禄山乱常,词虽欲诛国忠,志则谋危社稷。于时承平日久,金革道消,封常清、高仙芝相次率不教之兵,募市人之众,以抗凶寇,失律丧师。哥舒翰废疾于家,起专兵柄,二十万众拒贼关门,军中之务不亲,委任又非其所。及遇羯贼,旋致败亡,天子以之播迁,自身以之拘执,此皆命帅而不得其人也。《礼》曰:‘大夫死众。’又曰:‘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翰受署贼庭,苟延视息,忠义之道,即可知也,岂不愧于颜杲卿乎!抑又闻之,古之命将者,推毂而谓之曰:‘阃外之事,将军裁之。’观杨国忠之奏事,边令诚之护戎,又掣肘于军政者也,未可偏责三帅,不尤伊人。后之君子,得不深鉴!”
赞曰:“羯贼犯顺,戎车启行。委任失所,封、高败亡。虔刘圻甸,僭窃衣裳。丑哉舒翰,不能死王。”
《新唐书》:“禄山裒百斗骁虏,乘天下忘战,主德耄勤,故提戈内噪,人情崩溃。常清乃驱市人数万以婴贼锋,一战不胜,即夺爵土。欲入关见天子论成败事,使者三辈上书,皆不报,回斩于军。仙芝弃陕守关,遏贼西势,以丧地被诛。玄宗虽为左右蒙瞽,然荒夺其明亦甚矣。卒使叛将得借口,执翰以降贼。呜呼,非天熟其恶,使乱四海,举黔首而残之邪!彼二将奚诛焉?”
陈弘谋:“唐自中叶以后,方镇皆选列校以掌牙兵。是时四方豪杰,不能以科举自达者,皆争为之。往往积功以取旄钺。虽老奸巨盗,或出其中。而名卿贤将,如高仙芝、封常清、李光弼、来瑱、李抱玉、段秀实之流,所得亦已多矣。”
胡秋原:“数目不少的军队,行经帕米尔和兴都库什,在历史上以此为第一次,高山插天,又缺乏给养,不知道当时如何维持军队的供应?即令现代的参谋本部,亦将束手无策。”“中国这一位勇敢的将军,行军所经,惊险困难,比起欧洲名将,从汉尼拔,到拿破仑,到苏沃洛夫,他们之越阿尔卑斯山,真不知超过若干倍。”
唐朝盛世,万国来朝,不仅是因为唐朝强大的国力,还因为唐朝的开放与包容。在唐朝最鼎盛的时候,东方的朝鲜半岛、日本,西方的中亚各国,都有许多留学生来到唐朝,学习和借鉴大唐帝国强大起来的原因。而西域,无疑是唐朝西部最重要的门户,同时也是唐朝连接世界的窗口,唐朝对于西域的重视程度可想而知。
在安西等地,唐朝设有安西都护府,并驻守有整个大唐最精锐的军队——安西军。不过,开疆拓土是极度困难的,更何况是远离大唐的西域,因此朝廷非常重视安西军,安西都护府历代主帅皆是大唐名将,而高仙芝无疑是其中最为特别的一位。
提起大唐的高仙芝,应该说很少有人听闻。但是不代表他不是一个很能打的将领,他立功无数,一生都在守着大唐的边疆,可最后因为晚年的唐玄宗比较昏庸,所以他就被误杀了。最终战果累累的高仙芝却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淹没了。
高仙芝是高句丽人,虽然韩国人一再强调高句丽是韩国人建立的国家,但事实上高句丽是以扶余人为主的中国东北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高仙芝年青的时候就随父亲来到了唐朝,他本人是个大帅哥,史书上说他姿容俊美,善于骑射,骁勇果敢。20岁的时候,他就被封为将军。
他先在节度使田仁瑰手下任职,并没有得到看重,后来四镇节度使夫蒙灵察发现了他的才能,一度将他提拔并重用,至开元末年,高仙芝已升任为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
开元年间(公元731~741),唐朝在西域的战略主要是依托安西、北庭(即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所辖各军镇,号令当地土著,不断巩固和扩大自己的辖域。吐蕃同唐争夺的重点起初在安西四镇及北庭一带,后来逐渐转移到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南地区。
葱岭上方有两个国家,即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西北部)和大勃律(今克什米尔地区中部巴勒提斯坦一带)。小勃律原为唐属国,又是通往四镇的交通要道,吐蕃赞普把公主嫁给小勃律王苏失利之为妻,但吐蕃却以武力逼迫小勃律结盟,切断了西域与唐朝的通道,西域各国以吐蕃为尊。这自然惹怒了唐玄宗,于是他先后派遣田仁琬、盖嘉运、夫蒙灵察等人率军远征小勃律,但"安西都护三讨之无功"。(《旧唐书》)
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唐玄宗任命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步骑一万余人进伐小勃律。由于这次行军要翻跨雄浑高大的葱岭,因此高仙芝在出征前也做了充分的准备,待一切准备就绪,便率部从安西出发,兵分三路,行军百余日,超过今新疆阿克苏进入今新霞巴楚,再经过疏勒(即今新疆喀什),翻越葱岭,经过播密川(即今帕米尔高原南阿姆河支流喷赤河上游),抵达特勒满川(今瓦罕河),逼近了吐蕃边境上的军事要塞连云堡(即今阿富汗东北部萨尔哈德附近)。
西域并非都是平地和沙漠,在安西到小勃律的途中有许多雪山,途经西域数国,高仙芝率军从龟兹出发,《旧唐书》记载:"自安西行十五日至拨换城,又十馀日至握瑟德,又十馀日至疏勒,又二十馀日至葱岭守捉,又行二十馀日至播密川,又二十馀日至特勒满川,即五识匿国也。"高仙芝率领一万步兵,翻越海拔七千多米的高山,总共花费百余天,最终来到连云堡。
一举攻下驻有千余吐蕃精兵的连云堡(也就是现在的阿富汗境内),随后,一路狂撵,斩五千多首级,生俘千余人,得骏马千匹,军资器械不可胜数。
自此之后,唐军一路是势如破竹,很快便俘虏了小勃律国王、吐蕃公主和一些王公贵族。得知小勃律国被平定之后,周边的七十二座小国都被震慑住了,且都表示愿意降服,高仙芝军本人也因立下了赫赫战功而被任命为安西四镇节度使。
唐朝虽然取得了对吐蕃的战争胜利,但并没有完全打败吐蕃,后来高仙芝再次出征西域,又一次大获全胜,这也使得唐朝发展到了顶峰,同时高仙芝威震西域,吐蕃和大食称其为"山地之王"。
虽然高仙芝为大唐立下了丰功伟绩不过却被其上司夫蒙灵察所责备,不过好在边令诚吧事情告知了朝廷最终高仙芝得以提拔替代了夫蒙灵察的位置,而夫蒙灵察责备调回京城了。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