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古时候皇帝禅位之后能不能反悔,收回皇位

时间: 2021-07-25 23:58:2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4次

古时候皇帝禅位之后能不能反悔,收回皇位

古代皇帝为啥都是死了才会传位给太子,不能提前个几年吗?

父传子是中国帝制的传统,一般情况下,只要有子嗣那怕是弱智(晋惠帝司马衷)、幼儿(汉殇帝刘隆)都要传给儿子,父子相继的概率要远远大于兄终弟及。那么,既然一定要传位给儿子,为什么不提前传位,让太子提前锻炼,进入皇帝岗位,避免皇帝死后即位带来的诸多不便呢?

实际上,这是帝制时代的一个特色,权力的绝对排他性。皇权在古代中国是至高无上,九五之尊,掌握着全天下的生杀大权,全天下的金银财宝都是他的。生命在皇权就在,作为帝王,那怕是亲生儿子也不能例外,不到马上不行的时候,绝对不能交出权力。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国无二君,家无二尊,这种观念扎根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并一直被很好的遵守。

历史上真正实现家族禅位的皇帝大体上只有北周、唐、南宋、清四个朝代出现。

北周宇文赟为了尽情享受,正值壮年把皇位给儿子。玄武门之变后,唐朝高祖李渊被迫禅让儿子李世民,唐睿宗李旦经历武周代唐以后,已经厌倦了皇位,南宋出现的太上皇最多,这里面的宋高宗是无子嗣,收的养子,提前禅位有利于养子掌权。清朝乾隆皇帝是不想自己做皇帝的时间超过爷爷康熙皇帝,做太上皇的时候也掌握着权力。这种掌权方式,是封建帝制特色,中国封建社会的绝大多数的皇位都是去世前,后代才能继承。

另一个原因也很重要,皇帝再厉害,他也不能预知自己的寿命。宋高宗五十多岁禅位,但实际他活了八十多岁。如果他知道自己这么长寿他也不会这么早选择继承人,把皇位禅让出去。皇帝虽然享受最好的物质生活,但大部分人并不长寿,原因主要是政务繁忙,还有纵欲过度。当然还有人迷信炼丹术,引起重金属中毒死亡。炼丹术其实不仅不能长寿,而且容易中毒失去生命,唯一的好处就是发展了化学事业。在年龄不是很高且又迷信长生不老的情况下,许多皇帝不清楚自己真实的身体状况,自然就不会提前考虑后世。

一朝天子一朝臣。皇帝在世移交权力,不仅涉及父子关系,还有君臣关系。乾隆皇帝前脚刚走,嘉庆皇帝就给乾隆的宠臣抄家了。说明父子之间并不一定喜欢同一个臣子,父子政见都容易有分歧,何况使用的臣子肯定也会不同。如果两个皇帝都在的话,两代人已经有代沟了,处理政务上容易有分歧。这样很容易造成父子反目,威胁权力平衡。因此,在皇帝活着的时候,传位给太子是除了太子一方,其他各方都不能够接受的,也有很大的风险。

皇帝在一定的情况下要立储,确立接班人,但真正储位稳固的皇子并不多。这里面的深层次原因很多,以康熙皇帝时期的九子夺嫡为例说,作为嫡子的皇次子胤礽之所以被两次废掉太子之位和他的兄弟们以及身后代表的利益集团参与储位竞争有关,也和康熙皇帝对其能力并不完全认可有关。

南宋为何连续三位皇帝都搞“禅让”,皇位这么不受欢迎吗?

一位是为了怕当亡国君而禅让的,一位是因为劳累而禅让的,还有一位是被迫,都时不得已的啊。
南宋已经属于宋朝的衰落时期了,那个时候国家局势动荡,也没人想争这个皇帝的位置。

禅让的出现是在尧舜禹时期的时候。当时也是刚刚有了统治的思想,也需要一个有能力的人进行统治和管理。当时实行禅让制,不是给有关系有血缘的亲子。而是把这个位置让给有能力有思想的统治者进行管理,也是为了让这个国家和部落管理的更加好。但是后来就实行皇位的世袭制,就是把自己的皇位传让给自己的亲属。

皇帝都是实行的禅让制,那么不能是说皇帝这个位置是十分的烫手。而是说每个人的思想不一样,因为有的皇帝南宋时期的时候,三个是因为太过精明,不想让自己的生命都有一定的危险。所以说,在这个皇位世袭的时候,就实行的是禅让制,把自己的皇位禅让给有能力的人,这样子也不会有别人去加害自己。

可能也是因想让这个国家管理得更加有力,去找一些能力强的人去管理这个国家。所谓商量就是它的好处,就是可以让一些有能力,有有思想的人去管理这个国家,可以让这个国家的制度和一些其他方面更加往好的方向去发展,而世袭制可以就是说,把这个皇位让给自己的亲属,但是可能这个亲属没有能力去承担这个重任。

不管是禅让制还是世袭制皇帝都是要对这个国家和子民负责任的。皇帝能力大小决定了这个国家发展的好坏和自己国家的子民生活的好坏。所以说皇帝一般都有自己的丰功伟绩,都对子民的生活和一些其他的都有一定的保障。不管是这个伟绩是大是小,对于国家和子民做出了一定的好处,就会得到人们的热捧。

南宋时期皇帝们都非常喜欢当太上皇,所以都自愿让出皇位,退居幕后继续掌握整个国家的政局。
禅位制度是一种延续下来的传统,只是早些把皇位让给下一代而已。

中国古代帝皇退位让贤的例子

中国古代帝皇退位让贤的例子 rn就是说老皇帝自己退位,让太子当... 他自己做太上皇,最后还得享晚年...rn 我是说心甘情愿的哪种,不是太子势力强大逼退位...rn rn请历史大神解答

1、赵构

宋高宗赵构(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市)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开国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宋高宗在当了三十六年皇帝以后,以“倦勤”,想多休养为由,传位给养子赵昚,是为宋孝宗,自称太上皇帝。

赵构退位后,自称不再问朝政,其实也干预一些政事。淳熙十四年十月乙亥日(1187年11月9日),赵构病死于临安行在的德寿宫,时年八十一岁,谥号圣神武文宪孝皇帝,庙号高宗。

2、乾隆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

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继续训政,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嘉庆元年(1796年) 正月,举行归政大典,自为太上皇帝,授玺后,礼部鸿胪寺官员诣天安门城楼,恭宣嘉庆帝钦奉太上皇帝传位诏书,金凤颁诏,宣示天下。

乾隆帝在禅位之后仍居住在养心殿掌控朝政。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十九日,太上皇在圆明园召见属国使臣,告诉他们:“朕虽然归政于皇帝,大事还是我办。”

3、赵昚

赵昚(shèn,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宋高宗赵构养子。南宋第二位皇帝、宋朝第十一位皇帝(1162年7月20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

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赵构崩于德寿宫中,赵昚听闻后失声痛哭,两天不能进食,又表示要服丧三年。赵昚为了服丧,让太子赵惇参预政事。

淳熙十六年二月初二(1189年2月18日),赵昚禅位于赵惇,赵惇即为宋光宗。赵昚自称太上皇,闲居慈福宫,后改名重华宫。群臣为其上尊号为寿皇圣帝,赵昚继续为赵构服丧。

扩展资料:

历史上被迫让位的皇帝:

1、李渊

唐高祖李渊(566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唐朝开国皇帝、军事统帅,唐国公李李昞之子。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李渊失势,不得已立李世民为太子,传位,为太上皇,时年61岁。

2、李晔

李晔(867年—904年),即唐昭宗(888年—904年在位),初名李杰,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第十九位皇帝。唐懿宗李漼第七子,唐僖宗李儇之弟。

李晔从流亡华州(今陕西华县)返回长安后,个性大变,喜怒无常,宦官刘季述、王仲先等为求自保,故拥立太子李裕,李晔被幽禁并尊为太上皇,时年34岁

3、朱祁镇

1449年土木堡之变,英宗为瓦剌所俘,同年郕王朱祁钰即帝位,是为代宗(景帝),英宗被遥尊为太上皇帝,时年23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弘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昚

第一位说了几个太上皇。不情愿的四个里面,前三个我就不多说了。乾隆是在继位前宣称自己不会超过康熙,实际上他当时并没有想过自己能当63年的皇帝。毕竟中国历史上,超过60年的皇帝当时只有康熙。而超过50年的也只有刘彻、萧衍和耶律隆绪(辽圣宗)三位。孙权200年继承孙策的基业,252年去世,也执政了52年。
所以,乾隆到了60年的时候退位,当太上皇。可以说还算自愿,因为当时没有人能逼乾隆退位,乾隆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都是主动退位。和三个被动退位的皇帝不太一样。
而前面的几位。李旦是在李隆基平定了韦后之乱以后,自知无力控制李隆基,又害怕太平公主,所以退位。李旦这个人,经历了武后、韦后等宫廷政变,确实将皇位看的很淡。这次退位,可以说是主动的,也略带些无奈。
宋徽宗退位,是迫于当时的形势,又想推脱掉自己和6奸臣的责任,所以才退位的。虽然是主动,但是也是无奈之举。
赵构的儿子都在靖康之乱中死去或者丢失,到了南方,据说有一次正在做,听说金兵南下,吓得失去了性功能。写这段话的是个专家,应该会比较靠谱,个人倒是对此颇为质疑。所以,赵构没有了合法的继承人,在大臣的建议下,找来了赵匡胤的后代当太子。后来赵构传位太子,自己做了太上皇。太子就是后来的宋孝宗。孝宗当了27年皇帝,在赵构病死以后,得了大病,不久退位,将皇帝让给了光宗。光宗据说得了神经病,思想极为不正常,和孝宗的矛盾也比较深。后来,在赵汝愚等人的逼迫下退位,当了太上皇。宋宁宗继位。至此,南宋前70年的“禅让热”才宣告结束。
可以说,如你所说,心甘情愿让出地位,愿意安享晚年的,只有赵构。孝宗也勉强算一个,毕竟当时他的身体,已经不允许再当皇帝。
我知道的有如下几位:(无顺序说明)
1、唐朝。唐睿宗李旦主动禅位给唐玄宗李隆基,李隆基由此开创“开元盛世”,李旦当了5年太上皇之后去世;
2、北宋。宋徽宗赵佶主动禅位给宋钦宗赵钦,但是他运气不好,仅当了两年太上皇,父子二人及其宗亲全被金兵掳走,最后父子二人客死五国城;
3、南宋。宋高宗赵构主动禅位给宋孝宗赵昚,宋高宗当了25年太上皇之后安详去世,享年81岁。
4、南宋。宋孝宗赵昚主动禅位给宋光宗赵惇,宋孝宗当了6年太上皇之后去世;
5、北周。周宣帝宇文赟主动禅位周静帝宇文阐,仅一年就因纵欲过去去世,年仅22岁;
6、北魏。献文帝拓跋弘主动禅位给魏孝文帝元宏,由于杀了嫡母冯太后宠爱的大臣,被对方毒死,时年23岁。

还有一些不情愿的退位的有:
1、唐朝。唐高祖李渊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之后不久禅位给李世民,自己当起了太上皇,贞观九年去世;
2、唐朝。唐玄宗李隆基在“安史之乱”时被唐肃宗李亨遥尊为太上皇,回到长安后被唐肃宗软禁,6年后忧愤去世,享年78岁。
3、明朝。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中被鞑靼人所俘获,其弟弟明代宗朱祁钰继位,尊称朱祁镇为太上皇,后背迎回北京,当了7年太上皇,7年之后在“夺门之变”中,朱祁镇重夺帝位。
4、清朝。清高宗弘历因在位年数不愿超过圣祖康熙的在位年数,于是在乾隆六十年禅位给嘉庆帝永琰,但并不放权,当了4年太上皇后去世,享年89岁。
清朝乾隆帝,不想当皇帝的时间超过康熙帝所以在在位60年的时候退位让与嘉靖,不过在退位之后还是掌控实权的。
能照顾大局不争皇位的例子还是有的

中国历史上皇帝禅让皇位是被逼的还是自愿的,是让给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

不说五帝的禅让,毕竟那是远古,没有人知道真实情况。
其他名为禅让的大部分都是被逼的,比如三国中汉献帝禅让曹丕,和曹奂禅让司马炎这些都是被逼的,虽然善终,不过这禅位也不是自愿的啊。
其他禅让(禅让给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大部分不是被杀就是死的不明不白,你说能是自愿的么?
大部分都是被逼的,就我知道的只有乾隆皇帝是自愿的
董卓 曹操

古代皇帝传位,多在驾崩之后,为何不能早点禅位?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见九五之尊有多么吸引人。古往今来,只听说有人为了争皇位,不惜父子反目成仇,兄弟手足相残,甚至是父子兄弟相杀。盛年禅位的皇帝,恐怕是翎毛凤角。

带着这样的疑问,特意去查了一下,没想到数千年来,禅位者居然有20多位。是尧舜之举在我国发扬光大了吗?然而事实却十分打脸。

咱就不提那剪不清理还乱的南北朝了,禅位之事多发生在唐宋两朝。

唐朝:代表人物唐玄宗李隆基

唐朝共有七位皇帝禅位,包括唐高祖李渊、圣神皇帝武则天、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唐顺宗李诵、唐昭宗李晔。其中有真心禅位者吗?没有。

玄武门之变后,高祖李渊失势,不得已传位于唐太宗李世民。

神龙革命后,时年82岁的武则天失势,不得已传位于唐中宗李显,10月后离世。

李隆基铲除韦后之乱,将其父睿宗李旦推上帝位,之后又不得不面对着李渊一样的尴尬。虽然嫡长子李成器让出太子之位,然而却引起了太平公主的强烈反对。无论是李隆基被立为太子,还是得到李旦的禅位,太平公主仍不死心,日夜在李旦面前搬弄是非,欲废掉唐玄宗李隆基而后快。

713年,先天政变之后,太平公主势力被铲除,睿宗李旦这才正式归政于李隆基,退居百福殿,颐养天年。到这里为止,李旦、李隆基父子似乎重演了李渊、李世民父子的历史。

40多年后的安史之乱,玄宗于马嵬驿忍痛赐死杨贵妃,逃向四川,太子李亨于灵武即位,是为肃宗,尊玄宗为上皇天帝。时年72岁的李隆基此时权力已被架空,只能被迫承认肃宗的即位,6年后去世。

之后的唐顺宗李诵、唐昭宗李晔禅位,皆因侵害了宦官利益,而被逼禅位。

宋朝:代表人物宋高宗赵构

相对于唐朝的父子相争,宋朝倒是比较简单。

金兵南下,徽宗赵佶大惊失色,后接受李纲之言,传位太子赵桓,以号召国人抗击金兵。

如果说徽宗赵佶是出于无奈,那么宋高宗赵构却是真心禅位的。在位30多年后,赵构厌倦政事,传位于养子赵眘。皇位虽退,权力却未全放,幸运的是孝宗赵眘孝顺,从赵构禅位到去世的25年里,二人关系始终如初般融洽。

之后,孝宗赵眘也厌倦政事,效仿赵构传位于太子赵惇。没想到光宗赵惇并没有继承赵眘的孝顺,自从即位之后,从未去探望孝宗。

此举引起吴太皇太后的反感,逼迫光宗退位,而立光宗之子赵扩,是为宋宁宗。

清朝:乾隆皇帝

清朝的皇子们似乎热衷于争夺皇位,要让他们禅让皇位可以说是如天方夜谭。而乾隆皇帝的禅位却真的为清朝扳回一点颜面,不过,他是位退权不放。时年85岁的乾隆为了不超过祖父康熙帝61年的在位记录,才特意传位于太子颙琰,传位之后,仍然掌握实权,直到其驾崩。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了大明王朝1566里的嘉靖皇帝朱厚熜,嘴里不停地念叨着要将皇位让于裕王朱载坖, 而事实呢?如海瑞所言,成日沉迷于修道,虽多年不上朝,却又喜一人独掌大权,毫不顾及父子、君臣、夫妇之情。

结语

皇帝为何不愿在其盛年之时传给于储君呢?两帝并存,关系难处。

如果太上皇依旧能驾驭全局,那么名义上的禅位也算成功。例如,道貌岸然的乾隆皇帝之禅位,也不过是退位不放权。宋高宗赵构在其禅位后的25年里,能与继位者养子赵眘相处和睦,是因为赵眘足够孝顺。如果太上皇和皇帝各把持部分朝政,那么朝局将动荡不安。如,禅位初期的李旦、李隆基父子。如果太上皇彻底隐退,归政于皇帝,那么禅位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九五之尊,又有几人愿舍?秦始皇至死都未立太子,汉武帝在立储之事也为人诟病,唐太宗杀兄逼父皇禅位,更别指望让身处盛年之时的皇帝禅让皇位了。

皇帝本人难以割舍权力的诱惑,想更多地享受至高无上的地位 ;如果提前禅位,那么退休后的老皇帝会对新帝形成制约而受到新帝的猜疑防备。
古代皇帝比较贪恋权力,不到人生最后一刻,绝不会交出自己的皇位。
当然不可以早点禅位,哪一位皇帝都希望自己在皇帝的位置多一些时间,有谁愿意主动把权力交给别人,哪怕是亲生儿子也不行。
文章标题: 古时候皇帝禅位之后能不能反悔,收回皇位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16631.html
文章标签:皇位  古时候  反悔  收回  皇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