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同一物体在与空气或体表接触时哪个降温更快

时间: 2021-07-25 13:09:0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7次

同一物体在与空气或体表接触时哪个降温更快

流动空气和液体哪个导热快

传导、对流和辐射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传导:热从物体温度较高的部分沿着物体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叫做传导。
对流:靠液体或气体的流动来传热的方式叫做对流。
辐射:热由物体沿直线向外射出,叫做辐射。
  热传导是固体中热传递的主要方式。在气体或液体中,热传导过程往往和对流同时发生。各种物质都能够传导热,但是不同物质的传热本领不同。善于传热的物质叫做热的良导体,不善于传热的物质叫做热的不良导体。各种金属都是热的良导体,其中最善于传热的是银,其次是铜和铝。瓷、纸、木头、玻璃、皮革都是热的不良导体。最不善于传热的是羊毛、羽毛、毛皮、棉花、石棉、软木和其他松软的物质。液体中,除了水银以外,都不善于传热,气体比液体更不善于传热。发热电缆的一部分温度以传导的方式传递给地面。
  
  对流是液体和气体中热传递的主要方式,气体的对流现象比液体更明显。利用对流加热或降温时,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物质可以流动,二是加热方式必须能促使物质流动。对流可分自然对流和强迫对流两种:自然对流是由于流体温度不均匀引起流体内部密度或压强变化而形成的自然流动。例如:气压的变化,风的形成,地面空气受热上升,上下层空气产生循环对流等;而强制对流是因受外力作用或与高温物体接触,受迫而流动的,叫强制对流。例如:由于人工的搅拌,或机械力的作用(如鼓风机、水泵等),完全受外界因素的促使而形成对流的。发热电缆的一部分温度传递到空气中形成上下自然对流。
  
  用辐射方式传递热,不需要任何介质,因此,辐射可以在真空中进行。地球上得到太阳的热,就是太阳通过辐射的方式传来的。发热电缆的温度主要以辐射的形式传递。
  一般情况下,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往往是同时进行的。

物体温度传递速度和什么有关

我想请教一个问题,比如说将一个高温加热的物体放在常温的环境中,它的温度是如何变化的,降温速度和那些因素有怎样的关系,谢谢
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作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热传递: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这种现象叫做热传递。

热传递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只要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就会有热传递现象发生,并且将一直继续到温度相同的时候为止。
发生热传递的唯一条件是存在温度差,与物体的状态,物体间是否接触都无关。热传递的结果是温差消失,即发生热传递的物体间或物体的不同部分达到相同的温度。
在热传递过程中,物质并未发生迁移,只是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减少(确切地说是物体里的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平均动能减小),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因此,热传递的实质就是内能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转移的过程,这是能量转移的一种方式。

比热容:单位质量物体改变单位温度时的吸收或释放的内能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或降低1℃释放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单位为J/(kg·℃)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比热容的单位也常写做J/(kg·K),读作“焦耳每千克开”
公式 :Q=mcΔt。(t又分为好多,比如Q是吸热,
t1-t2,如果Q是放热t2-t1).

热值:计算公式固体燃料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的计算公式:Q=mq
Q表示热量(J),q表示热值( J/kg ),m表示固体燃料的质量(kg)
1千克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称为该燃料的热值,属于物质的特性,符号是q,单位是焦耳每千克,符号是J/kg(J/m^3)。

内能:
http://baike.baidu.com/view/42669.htm
热传递:
http://baike.baidu.com/searchword/?word=%C8%C8%B4%AB%B5%DD&pic=1&sug=1&oq=%C8%C8%B4%AB%B5%DD
比热容:
http://baike.baidu.com/view/97115.htm
热值
http://baike.baidu.com/view/407573.htm
与当时的温度和空气流动速度有关,环境温度越低它的降温速度越快。空气流动即风速越快,该物体的降温速度越快。

在同温下,水和空气哪个更热

--------------------------------------------------------------

迷糊楼上都在说什么啊,温度相同你猜哪个更热些?

(温度是相对冰水到开水而言的也就是说50度的水和空气是一样"热"的)

通俗些讲

"水给人的感觉更热些"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你接触到水 ,水会把你变热.

相反空气密度非常低,比热容也很低,热空气接触到你也被你变凉了.

相反冷空气和冷水,你会觉得水更凉!

真是气死我了!

------------------------------------------------------------
1。如果同在同一温度下足够时间,那就会一样热
2。同时放入高于原有温度下,水的比热比空气大,吸收相同的热量升温慢,空气会比较热
3.同时放入低于原有温度下,水的比热比空气大,释放相同的热量降温慢,水会比较热
水给人的感觉更热些。去过桑拿的都会有这个体会吧
我去过一种火笼浴,最高110° 干蒸的。
如果100°沸水里,那。。。。。
拜托。。都说了同温了楼上的还说什么比热,比热是有温差算热量变化才考虑的好不好。。你说的“热”是指温度吧?那当然就是一样
同一温度人的感觉当然气比较热
如果用温度计当然是一样的。
另外,人感觉热于不热除了与温度有关系还与湿度成正比。
这个问题应该究竟是什么意思?
知道吗?100摄氏度的水蒸气要比100摄氏度水要热。
因为在常压常温下,水蒸气液化要带走热量。
那就要看在什么情况下了,空气和水各以什么状态存在。

几道初中物理题

解释一下填该答案的原因:rnrn1、由大小相同的铁片和铜片铆成的双金属片,在常温下是平直的,在高温中,双金属片会向(铁)片那边弯曲;在低温中,双金属片向(铜)片边弯曲。rnrn2、在寒冷的冬天,湖水结冰过程是从湖水(上)层开始,冰层逐渐变厚,若湖面上方气温为-20℃,则湖底的水温为(4)℃。(水在4℃的时候密度最大,我认为这个只能解释4℃的水一定在最下面,而不能解释在最下面的一定是4℃)rnrn3、在竖直吊着的一个玻璃圆环中充满了水,如图所示,使圆环保持静止,不做任何运动的情况下,要使环内的水顺时针方向流动起来,可行的办法是(用酒精灯在圆环左下角或左侧加热)rnrn4、有一宽度均匀的金属环,环上有一个缺口(形状就像面包圈缺一个口),将环加热烧红后,由于热膨胀,缺口会(变大)。rnrn5、水是透明无色的,而大量小水珠组成的“白气”却是白色的,这是为什么?rnrn6、为什么水果店卖西瓜(红瓤)时,总喜欢撑一顶红色的遮阳伞?(答案说是因为伞透过红光,可是我认为伞不是透明的,只不过线与线之间间隙很小而已;还有一种说是太阳光射到地面上再反射到伞上,伞再反射红光,可是马路都是蓝黑色的,不反射红光;应该怎么解释?)rnrn7、如果冬天车的前挡风玻璃上出现“哈气”,应该打开暖风;而夏天时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要打开冷风?“哈气”不是因为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吗?打开冷风为什么会起到效果?rnrn8、为什么水沸腾前气泡上升从大变小,而沸腾时从小变大?这个和什么因素有关?rnrn9、为什么将凸透镜放在阳光下,形成的光斑中间亮边缘暗,而凹透镜的则中间暗边缘亮?凸、凹透镜对光线的汇聚、发散作用不是均匀的吗?rnrn谢谢~
⒈铜的膨胀系数比铁要大。受热的时候铜要膨胀得快一些;也就是说,如果把铜和铁看成两个大小一样的长方体拼结在一起的话,升高同样高的温度,铜块变得比铁块长了,换句话讲就是两个金属块的剖面形成一个环形,铜在外圈,即温度升高了,金属块向铁那边弯曲了。降温的时候也是一样的道理,铜收缩得要快些,金属块要向铜这边弯曲。注:铜的热膨胀系数是0.000017/℃,铁0.000012/℃。

⒉从上边开始结冰你应该知道,因为那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热传导,就是热量的接触传递,水是从表面开始慢慢降温凝结成冰的。至于湖底水温确实是4℃。你可以这样分析:水在4℃时分子间距最小,密度最大;那么,想一个问题,湖面到湖底中间的那层水的温度是多少?密度大的沉在最下边,很显然,那层湖水的温度比4℃低或者高,假如比4℃高,那么水表面温度-20℃会使得它逐渐降温,降到4℃沉到最下边去;或者,比4℃低,那么,显然它是湖水的中层,下边的水会让它温度升高,变到4℃,也沉到最下边去。
换句话说,湖底温度确实是4℃!当然,上述的分析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这是逻辑上的问题,都沉到最下边去了,那上边还剩什么?显然,这种过程是有一个平衡点的,那个平衡点就是湖底水温达到4℃。

⒊这是一个热循环的问题,水在左侧受热膨胀,密度变小,向高处流去;而玻璃环却固定了它流动的方向,水流到右侧降温下沉到底部,又被左侧加热……如此形成一个密度差导致的自然循环。注:自然循环是指密度差、气体压力等自然因素导致的循环,比如海水蒸发形成云,变成雨落到海里。强迫循环是用的一些机械方法,比如泵,使得液体强迫循环。

⒋这个要经过应力分析了,解释起来比较复杂,那个缺口相当于破坏了圆环的完整性,使得本来能够承受最大应力的圆破开……呃,怎么说呢?你可以自己做个实验看一下。重要是径向膨胀和切向膨胀哪个快的问题,由于圆被破坏,很显然,径向膨胀速率大于切向膨胀的速率。

⒌光的折射问题。水滴的折射率与空气折射率不一样,光通过水滴折射,当然,还有部分是反射等原因。比如说铜是黄色的,铁是白色的,但是在粉末的时候都是黑色的,那也就是因为粉末状的金属微粒不反射光的缘故;整块的金属晶体反射光后,才有了各种各样的颜色。

⒍首先,伞面是红色的,这种红色实际上是吸收掉其它颜色光反射红光而形成的效果。也就是说,红色的伞面有吸收其它色光的性质。红色伞面吸收了其它色光,剩余了红光透过伞面,照到红色的西瓜瓤上,同样的道理,本来瓜瓤是要吸收一部分光(白光照射下)的,但是,全红光照射下,瓜瓤全部反射红光,就给人一种夺目的感觉,很有食欲的样子。【曾经去一个餐馆,老板在餐馆里装满了红色的霓虹灯,整个餐馆都映射出一片红色,点了份青椒肉丝,后来没吃完。因为那种感觉很怪,老怕吃到青椒虫!】

⒎冬天打暖风,主要是蒸发这些小水滴;夏天打冷风,应该是给出一个冷的环境,使得玻璃和环境温度一样,小水滴就不仅仅在玻璃上沉积,而是分散在整个驾驶空间里了。

⒏主要是压强问题,水没开的时候,和第一题一样,底层水汽化,但是上边的水温还没有明显升高,密度比下边的大,压强也比下边的大,水蒸汽气泡在上层水中又溶解了;这个时候恰好是水对流的时候〖对流,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之一,热传导,接触传热;对流,加热流体的时候近热端密度变小,朝着冷端流动,冷端的流体流到热端来,对流中传热;热辐射,通过红外线、微波等方式传热,微波炉就是这样。〗,当对流完成,水的密度达到一致后,水的压强就和深度有关了,P=ρgh;水浅的地方压强小,气泡由深处上浮,外压强逐渐减小,体积就逐渐变大,当然,过程中也持续溶入汽化的水分子,两个因素导致气泡变大。

⒐均匀是理想情况!实际加工生产中会有所偏差。光斑分析和你自己想的是一样的,你的解释也比较正确,就是没考虑理想与实际的区别而已。

【补充说明】⒍伞面可不是玻璃一样致密光滑的平面啊,是有孔隙的,漫反射向四面八方反射的时候就可以从孔隙透到伞的背面了呀!

⒎我觉得不是液化,你想啊,要水蒸气都液化成水珠凝结在挡风玻璃上了,那司机不得忙死?开不多远玻璃就模糊了……暖风实际上就是让水不至于快速凝结,至少在驾驶室里。外边有雨刮器可以刮一下,里边就只能拿毛巾擦了……主要还是使室内温度升高到一定的值,使水蒸气不至于凝结在玻璃上挡住视线。
第一题:(1)A处压强P=ρgh
h=0.4-0.1=0.3m
代进去就得P=1000×10×0.3=3KPa
(2)P=F/S=(45+5)÷0.01=5KPa
第二题如果是正方体的话就是0.1的立方乘以2.7*10的3次方KG/立方米在乘以10N/KG得出的结果除以0.1的平方
也就是P=0.1×0.1×0.1×2.7×1000×10÷0.1÷0.1=2.7KPa
1.m水+m沙=101.8g
1
m水/ρ水+m沙/ρ沙=100cm^3
2
解1.2.式可得
m沙=
3g
所以含沙量为3g/100cm^3
=30kg/m^3
2.密度介于酒精和水之间,所以在水中处于漂浮:故
m物=m排水=90g
在酒精中下沉完全浸没
v排=m排酒/ρ酒=80g/0.8克每立方厘米=100立方厘米
所以ρ物=90g/100立方厘米=0.9g/立方厘米
3.100N
4.0.01M
1.72M
172.4cm
1.暖气片会安在窗户下方,因为热空气密度小于冷空气,会上升,这样有利于室内空气循环,整个屋子都变得暖和。水放掉是为了防止夜间结冰,水结冰后体积变大,有可能涨破水箱。
2.mmHg即毫米汞距,请用p=ρgh自己算,中学课本上汞的密度好像是13.6。标准大气压课本上有,当学生的别太懒了。
3.AB是对的。C选项中机械臂是费力杠杆,省距离。我不知道D选项出现在初中考试题中算正确不,严格来讲是不对的,我觉得在初中考题中算正确的可能性比较大。
下列现象不属于物理现象的是:
A。骑自行车遇到障碍时,刹一下车,自相车就慢下来了。
(摩擦力的问题)
B.发生日月全食时,太阳不见了。
(光的直线传播
C.在寒冷的冬天,使用电热毯会更暖和。(热传递
D.建筑工地上的钢筋被淋到雨水会生锈。(铁和空气中的氧气水反应的结果,是化学
2.用5.34/8.9,然后把正的三次方变成负的,如果是负的就变成正的,你可以自己试试
1.寒暑表的量程比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小,原因是?
自然的温度变化范围小于实验室中实验的温度范围。所以用来测自然温度(或室内温度)的寒暑表的量程比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小。
2.普通温度计离开被测液体后,它的示数就(变化了
);而体温计离开人体后仍能代表(体温
)。这是因为体温计的玻璃泡与玻璃管相接出做得(
很细)。
3.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测温液体(热胀冷缩
)的性质制成的。
文章标题: 同一物体在与空气或体表接触时哪个降温更快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16560.html
文章标签:体表  更快  在与  降温  物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