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1683年的维也纳之战,如果让康熙时代的清军对阵奥斯曼帝国会是什么情景

时间: 2021-07-23 02:05:5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2次

1683年的维也纳之战,如果让康熙时代的清军对阵奥斯曼帝国会是什么情景

清朝如果同奥斯曼帝国开战!谁会胜?

我认为清朝不论什么时候都必败!
1.中国历史上仅仅出现过2次盛世。一次是大唐开元盛世。一次是清朝康乾盛世。
2.明朝怎么样?算不算大国、强国?腐败了照样灭亡。
3.中国的版图奠定不是周秦汉唐而是在清朝。
4.沙皇俄国够不够强大?彼得大帝和康熙皇帝并称:千古一帝。
5.清朝雅克萨一战结果: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二十四日,清军2000多人进抵雅克萨城下,将城围困起来,勒令沙俄侵略军投降。托尔布津不理。八月,清军开始攻城,托尔布津中弹身亡,改由杯敦代行指挥,继续顽抗。八月二十五日,清军考虑到沙俄侵略者死守雅克萨,必待援兵,且考虑隆冬冰合后,舰船行动、马匹粮秣等不便,于是在雅克萨城的南、北、东三面掘壕围困,在城西河上派战舰巡逻,切断守敌外援。侵略军被围困近年,战死病死很多,826名侵略军, 最后只剩66人。雅克萨城旦夕可下,俄国摄政王索菲亚急忙向清请求撤围,遣使议定边界。清答应所请,准许侵略军残部撤往尼布楚。
6.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逐步恢复经济,清朝成为当时世界上幅员最为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最富庶的帝国。清初人口从明末的五、六千万急剧下降,1661年(顺治十八年),全国人丁数字是1913万,到1711年(康熙五十年),增为2462万。这只是丁数,不是人口总数。    另一方面,康熙平定内乱,将台湾收回,使中国的疆土进一步扩大。当时清朝的疆域,东起大海,西至葱岭,南到曾母暗沙,北达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东北到库页岛,总面积为1300万平方公里。
7.我不否认清末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腐败的时代。
8.如果你带着狭隘的歧视研究历史请选别人最佳,我的答案并不适合你。
一个东亚病夫,一个西亚病夫。奥斯曼的战斗力没有减弱,只是科技落后了被西欧超越;而满清八旗在康熙时期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事实上满清入关也是靠汉奸打先锋,长期躲在后面发大财的军队没落速度是相当快的。 另外苏丹的马赫迪起义,拿长矛木棍就消灭了当地殖民军,而第一次鸦片战争清军消灭的英军还没三元里的农民多。满清不光是科技落后,将领头脑也极度僵化。伟大的雅克萨之战鼎盛时期的五千清军对上八百远离后方的沙俄杂牌军围了一年也拿不下,居然把别人饿死了大半还得放任剩下的俄军离开。奥斯曼好歹还能和沙俄抗衡一下,打不过也不会让敌人那么轻松
当然啦。清朝本来就不强。入主中原多靠汉八狗和蒙古八旗。
当然了,半原始的祖鲁人,战斗力都比清军强。
不用说奥斯曼了,即熟悉欧洲列强,又熟悉落后的民族。
既然肯定必败。。。。。。你是不是康熙朝历史的文盲?

为什么奥斯曼帝国在维也纳战败了?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1,军事方面

(1)西欧的军事改革
在三十年战争中,由于瑞典军队优秀的表现与强大的战斗力,使得西欧的很多国家开始仿照瑞典的古斯塔夫改革,建立属于国家的常备军,对于火炮的战术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所以神圣罗马帝国军队方面的战斗力有很大的提升。
(2)奥斯曼的火炮不足
在奥斯曼围攻维也纳的战役中,奥斯曼军队有130门野战炮与19门中口径炮。而神圣罗马帝国这边守军就有370门火炮,所以奥斯曼的火炮数量不足
(3)维也纳的死守
在围攻维也纳之前,奥斯曼首先攻占了维也纳南部的佩希托尔茨多夫。但是佩希托尔茨多夫是在投降后被奥斯曼军队屠杀的。这让维也纳的守军选择了死守到底,拒绝投降。
(4)优秀波兰国王扬.索别斯基与强劲的波兰翼骑兵
波兰国王扬.索别斯基在维也纳战争中的及时赶到扭转了战局。在维也纳战役中,他率领了历史上最大的骑兵冲锋,共18000名骑兵,3000波兰翼骑兵打头,一举冲垮了奥斯曼的防线。此役过后,扬.索别斯基被称为了波兰雄狮。
(5)奥斯曼的军队组成复杂
除了奥斯曼自己的军队外,还有自己附庸国摩尔达维亚与特兰西瓦尼亚的军队,克里米亚鞑靼部落的骑兵以及反哈布斯堡的匈牙利叛军。但是鞑靼骑兵拒绝听从命令,而其他军队的战斗里实际较弱,只能靠奥斯曼自己的军队。
(6)奥斯曼战术指挥失当与军队哗变
在援军到达之时,奥斯曼的军队统帅大维齐尔Merzifonlu Kara Mustafa Pasha选择了分兵,一部分抵抗援军的到来,另外一部分则继续围城,希望在波兰援军到来之前攻下维也纳。然而不仅城没攻下来,并且防线也被打破。奥斯曼军队围城损失了20000士兵,又在波兰军队下损失15000士兵。这也直接导致了这位统帅撤退后被苏丹默罕默德四世下令裂肢处死。
然而这并没有改变奥斯曼军队的节节败退的现状,在布达佩斯战役(Battle of Buda)失去了匈牙利原首都后,在1687年莫哈奇战役(Battle of Mohács)中奥斯曼更是惨败,神圣罗马帝国仅以600士兵的生命就使得奥斯曼损失了10000的士兵
连续的失败让奥斯曼的士兵滋生了不满,指挥官因为畏惧被愤怒的士兵所杀选择直接逃走。苏丹自己的军队:近卫军(Janissary)与近卫骑兵(Sipahis)在下层军官自己的指挥下直接向伊斯坦布尔进军。最终奥斯曼的廷臣与军官决定直接废黜现在的苏丹默罕默德四世,改立苏莱曼二世。
但是这并不能解决奥斯曼帝国的混乱,最终在1697年塞尔维亚的森塔战役中(Battle of Zenta),奥斯曼犯了致命的错误,他们选择了横渡蒂萨河。神圣罗马帝国的军队抓住了奥斯曼的失误,对渡河的奥斯曼士兵发动了奇袭,土耳其的士兵拥挤在桥上成为了火炮最好的靶子。整场战争成为一场屠杀,30000奥斯曼士兵战死,其中有10000是淹死的,而神圣罗马这边仅损失2000士兵,仅有400人战死。
这场战争最终强迫了现任苏丹穆斯塔法二世签订了卡尔洛维茨合约(Treaty of Karlowitz),奥斯曼放弃了匈牙利与特兰西瓦尼亚。
2,外交方面
(1)奥斯曼等待了15个月,给了奥地利外交空间
奥斯曼为了避免第一次围攻维也纳的失败,即冬天围城,等待了15个月。这使得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有了足够的时间寻求足够的盟友和将大本营迁出维也纳。在这期间,教皇宣布成立神圣同盟(Holy League),奥地利与波兰建立攻守联盟。奥斯曼实际为自己挖下了一个更大的坑
(2)奥斯曼树敌太多
在1663-1683,奥斯曼连续向波兰与俄罗斯开战,这使得两个国家对于奥斯曼的警惕提升。而且由于在波兰土耳其战争中战败的波兰,一反之前瑟姆的低行政效率。众所周知波兰的贵族的民主,如此低下的效率,但是由于奥斯曼的威胁,尽然很快的组成了一支大军并且加入了神圣同盟。
(3)俄罗斯的中途加入
俄罗斯与奥斯曼在黑海的国家利益有很大的冲突,俄罗斯一直渴望获得黑海的入海口,但是奥斯曼却控制着克里米亚鞑靼人的部落。而且更不巧的是,在1682年签订的俄土20年合约,1683年新的沙皇就继位了,而且还是俄罗斯史上最伟大,最有雄心的彼德大帝。彼得大帝得知奥斯曼向神圣罗马帝国宣战之后,立马撕毁了停战条约,加入了神圣同盟,与原本的老仇家波兰联手。这是俄罗斯第一次积极介入欧洲的联盟。但是对于奥斯曼来说,却是一个噩耗,这意味着奥斯曼将受到三方的压力。
(4)法国牵制的失败
实际上,奥斯曼进军欧洲必须要利用法国牵制神圣罗马帝国。同理法国要想进军神罗,也需奥斯曼的进攻。太阳王路易十四自然了解这一点,在1688年他趁奥地利对付奥斯曼的时机机攻打低地区域。但是他忽略了一点,曾经西班牙足够强势,整个欧洲对哈布斯堡充满了敌意,所以法国可以利用渎圣同盟牵制哈布斯堡家族。但是在如今,法国自己是欧洲的霸主,在1678年法荷战争中蚕食大量的低地领土已让所有的敌意都汇聚在法国的身上,如今的趁火打劫更是让整个欧洲不满。
在1686年,以奥地利为首的国家就建立了针对法国的奥格斯堡同盟(League of Augsberg)。在1689年,英格兰与苏格兰加入后,大联盟(Grand Alliance)就此建立。在1688年,法国趁火打劫的行为直接引发9年战争,奥地利,西班牙,荷兰,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勃兰登堡(后来的普鲁士),瑞典,葡萄牙,巴伐利亚王国,萨伏伊公国,萨克森公国,巴列丁奈公国加入对法战争。就算是实力再强的法兰西也无法抗衡整个欧洲,在1698年法国不得不归还洛林公国并且放弃莱茵河以东的土地。由于法国触了众怒,奥地利也能够专注于对付奥斯曼。
3,政治方面
(1)近卫军的堕落
奥斯曼的近卫军(Janissary)一直是土耳其人的骄傲。近卫军一直是通过Devşirme的方式进行筛选的,奥斯曼在攻占的基督教省份中,获得8-18岁的基督教奴隶男孩(因为穆斯林是不能成为奴隶的),让他们信奉伊斯兰教,遵守土耳其的传统,并且用严厉的训练训练出来的属于苏丹自己的卫队。这些近卫军甚至是不能结婚的甚至留胡子的。虽然出身是奴隶,但是这些近卫军还是会有自己的薪水,而且表现优异的近卫军甚至可以进入宫廷任职并且给予一等公民的地位。在这样制度下,土耳其的近卫军保持着优秀的战斗力。
然而近卫军的制度使得奥斯曼多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近卫军。而且近卫军的晋升制度使得越来越多近卫军进入宫廷,获得了巨大的权力。他们开始攫取更多地特权与权力,苏丹也不得不屈服。渐渐的近卫军开始允许结婚生育,留胡子,并且让自己的后代有权利进入到军队,这样就使得近卫军不得不扩招。扩招的代价就是原本的严格训练没有了,精英的战斗力也急剧下降。在大突厥战争的莫哈奇战役后,近卫军甚至违背了对苏丹的绝对忠诚,向伊斯坦布尔进军。他们也开始干涉与拒绝改革,最终架空了苏丹,导致奥斯曼政局的崩坏
(2)连续的王位变更与王权的衰落
在1683年到1699年的战争的16年中,奥斯曼就换了4任苏丹
默罕默德四世,统治时期1648-1687,在位39年,因为战败被军队废黜(于1693年死于51岁)
苏莱曼二世,统治时期1687-1691,在位4年,病逝(死于49岁)
艾哈迈德二世,统治时期1691-1695,在位4年,因为连续战败忧伤,染病去世(死于52岁)
穆斯塔法二世,统治时期1695-1703,在位8年,因为想要重振苏丹的权力,在埃迪奈尔事件后被废黜(同年去世,死于39岁)
连续的苏丹变更使得王权进一步衰落
值得提一句,维齐尔是指伊斯兰国家的宰相。在默罕默德四世在位期间,他给予了维齐尔巨大的权力,以至于他后来自己都被新任命的维齐尔给废黜了。
4,经济方面
(1)大航海时代,奥斯曼的商业地位下降
原本在发现新大陆与跨越好望角之前,欧洲诸国与远东,印度地区的贸易必须通过红海。可以说阿拉伯帝国的繁荣也是由于处于商路之中。在16世纪,奥斯曼占据了这个重要的贸易路线,这给奥斯曼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提升。但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的商人为了减少奥斯曼的抽成,选择从南非的贸易路线而非从红海的贸易路线,来自新大陆的贸易也很少直达奥斯曼帝国,这使得奥斯曼的收入大幅下降。
更重要的是,发现了新大陆,土地这一稀缺资源的增加使得欧洲的国家得以突破马尔萨斯陷阱,人口的增长速度以及人均财富得以提升。而奥斯曼无法享受这一红利
(2)通货紧缩
奥斯曼的通用货币是叫做akce的银币,但是随着奥斯曼帝国内部人口增长,收入增加,国家支出增加,对于货币的需求增加了。然而由于银矿的缺乏,奥斯曼缺少足够的货币最终导致严重的通货紧缩。然而由于欧洲的国家发现新大陆,来自新大陆的银矿补充了欧洲的货币数量,使得欧洲的国家迎来了良性的通货膨胀,奥斯曼的经济实力进一步下降。
(3)对于Avariz税与Timar的滥用
奥斯曼帝国有一种Timar的支出,即苏丹将某一领地的税收作为奖赏送于某人,这些受赏赐者一般都是军人。然而由于为了让军人效忠,奥斯曼大肆奖赏timar,导致巨大的财政支出。为了弥补支出,奥斯曼不得不进一步对外扩张以获得更多的领土来封赏timar,然而这样需要更多的士兵与对于士兵的timar,形成了恶性循环。不过这种Timar制度在16世纪有了明显的缓解
但是Avariz税是奥斯曼帝国在战争或者紧急状况下向民众收的税,一般以家庭为单位征税。之后奥斯曼将这些家庭划分为更大的组别avarizhane,每个组别里有很多家庭,然后实行包税制(tax farming)。即中央政府现决定在这里收多少税,然后由地方的收税官进行收取并且上交。
但是后来由于帝国连年的战争,导致财政紧张。原本作为紧急状况与战争时期的Avariz税竟然成为了帝国的经常项目。加之,奥斯曼帝国官僚的腐败以及地方的横征暴敛,使得奥斯曼帝国的经济受到影响,叛乱增加。

总而言之,就是奥斯曼原本内部就很多问题,只不过因为持续扩张与持续胜利掩盖了问题。当惨败之后,这些定时炸弹全部爆炸,导致多米勒骨牌效益。

1683~1699年,哪一次战争的失败迫使奥斯曼帝国转入防御并逐步撤离中欧?

在1683~1699年的战争中,土耳其企图联合对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不满的匈牙利封建主的军队进行对奥的战争。1683年7月,土耳其军队围困维也纳。奥军得到波兰军队的支持,9月,土军被击溃,损失惨重:死亡2万余人,损失火炮300门。维也纳一战的败北,迫使奥斯曼帝国转入防御,并逐步撤离中欧。

揭秘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如何走向崩至

“西亚病夫”的最初缘起,还要追溯到1683年,曾经所向披靡的奥斯曼帝国军队在维也纳城下的惨败。在1683年之前,帝国几乎是战无不胜;在1683年之后,帝国几乎是战无不败。
也是在1683年,日后的“东亚病夫”大清帝国正值鼎盛,康熙帝还沉浸在收复台湾的踌躇满志当中;法国最伟大的国王路易十四正在开创他的波旁盛世;俄罗斯最伟大的沙皇彼得大帝刚刚即位一年;英国五年后就将发生“光荣革命”。
而对于1683年的奥斯曼土耳其来说,他们早已告别了那些历史上最伟大的苏丹们。事实上,1683年的奥斯曼苏丹也并没有如先王那样御驾亲征,而是派了自己的“大维齐尔”(宰相)去维也纳,直到今天,这位宰相的头颅还一直躺在维也纳的艺术博物馆里。
对于帝国中后期苏丹个人素质的严重下滑,奥斯曼的历史学家们曾提出过“女祸论”——昔日苏丹们英勇善战的血液,已被后宫那些外来女奴们“一滴一滴”的稀释了。1911年有位历史学家甚至相当严密的计算了一番,宣布今天的苏丹仅拥有不足“一百万分之一”的土耳其血统。
从后宫干政的角度来说,“女祸论”多少是有点道理的。奥斯曼帝国的政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曾为后宫的娘娘们所把持,“垂帘听政”期间曾创下12年换18位宰相的记录。
不仅是女人,整个帝国的后宫对苏丹们来说就是一个大牢笼,产生了很多位精神分裂的苏丹。比如说,奥斯曼帝国也有太监,按照斯坦福·肖在《奥斯曼帝国》中的说法,太监的首领“大内总管”权倾朝野,在帝国中的地位仅低于大维齐尔和大教长(宗教领袖),基本等同于明朝宦官的政治地位,搞得整个帝国和苏丹家族鸡飞狗跳。不过我很欣赏他们一个巧妙的制度安排,奥斯曼的太监们基本由黑人担任,这样从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帝国王室血脉的纯洁性——万一有“去势”不干净的太监和后宫的娘娘们有染,孩子一生出便真相大白。
但正是在那些伟大苏丹们的带领下,自14世纪初开国以后,奥斯曼帝国一路从亚洲腹地的蕞尔小邦打出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军事帝国。1453年,在“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的带领下,奥斯曼的突厥武士们标志性地攻下了君士坦丁堡,亲手了结了日薄西山的东罗马帝国。到了16世纪军威赫赫的苏莱曼大帝时代,奥斯曼已建立起东临伊朗,西抵阿尔及利亚,南达埃及,北临奥地利的庞大帝国,从多瑙河到尼罗河,阿拉伯世界和巴尔干半岛尽为苏丹所有,地中海几乎成为帝国的内湖。
苏莱曼大帝之后,奥斯曼帝国的鼎盛期事实上已然结束,但帝国的扩张惯性依然保持了上百年,到1683年,奥斯曼的疆域已达1200万平方公里的峰值。
奥斯曼帝国令人瞠目的发家史延续了三百多年,而之后的两百多年,就是同样波澜壮阔的“病夫”败家史。让数据说话,当代土耳其面积仅为78万平方公里,也就是说,奥斯曼帝国在病夫年代竟然丢掉了93%的领土,这可能也创造了吉尼斯败家之最,远超曾同为“病夫”的清王朝。
但这并不是说,守家有道的“东亚病夫”就比“西亚病夫”要来得高明。从地缘政治来说,晚清比奥斯曼帝国要幸运得多,清王朝在地理上毕竟离欧洲列强距离尚远,与英国和法国几次战争的实际规模其实都相当有限,对方千里迢迢的也就派出了个一两万人,清军的惨败完全是因为自身的战斗力实在不济而不是对方有多强,而沙俄虽然和清朝接壤,但战略重心毕竟在欧洲,能拿来侵略你的是偏师中的偏师了;但反观奥斯曼帝国,俄国和奥地利乃至全体欧洲列强就在家门口虎视眈眈,时刻惦记着奥斯曼的庞大家产,一出兵可都是几十万大军级别的,奥斯曼所承受的军事压力岂是清朝所能比的。
奥地利也就罢了,奥斯曼帝国运气最差的是碰上崛起中的俄罗斯,更恐怖的是,18世纪俄罗斯的两位“大帝级”沙皇——彼得大帝和叶卡杰特琳娜大帝都特别喜欢从奥斯曼土耳其身上找政绩,几场俄土战争打下来,彻底打醒了奥斯曼的天朝迷梦,在俄军的火器面前,突厥铁骑基本上也领略了后来满蒙骑兵遭遇英法联军时那种屈辱的震撼。
面对西方压倒性的军事优势,与晚清的洋务派一样,奥斯曼帝国内部也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改革呼声,一些“先进的奥斯曼人”第一次认识到,如果把欧洲人先进的武器装备军事制度与奥斯曼貌似很优越的政治宗教体制结合起来,就有可能通过改革战胜西方。
但与晚清“顽固派”构成(道学先生加满洲贵族)完全不同的是,阻碍奥斯曼帝国变革的最大阻力竟然还不是我们现在说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却是来自一群几乎完全由“外族人”构成的禁卫军。奥斯曼的禁卫军基本都是征召于巴尔干半岛的男孩,从小训练而成,理论上都是苏丹个人的“家奴”,在奥斯曼帝国早期也曾是令欧洲人谈之色变的最精锐军团,但到了帝国的中晚期基本蜕化为“外战外行,内战内行”,或者说,搞宫廷政变特别在行。
发展到后来,基本上是哪个苏丹想搞改革,或者说想触动哪怕是半点禁卫军的部门利益,结局一定是在宫廷军事政变中下台。奥斯曼禁卫军干政的猖獗程度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另一群中国皇帝的“家奴”——中晚唐时动辄废立大唐天子的宦官。
奥斯曼帝国的改革史源远流长,早在1718年,穆罕默德三世就掀起了“向法国学习”的改革热,改革还远未进入深水区,禁卫军便以反对“法国生活方式”为借口按捺不住的发动了军事政变,据说,此时改革的唯一成果还仅仅是成立了一家印刷厂,但就为这,穆罕默德三世便被废黜了。
还有更冤的,某位苏丹因为不堪忍受禁卫军的“鸠占鹊巢”,计划从伊斯坦布尔逃跑到外省。禁卫军知道后,立即就把苏丹软禁了起来,最后用“捏碎睾丸”的方式处死了苏丹,据杰森·古德温在《奥斯曼帝国闲史》中的说法,这还是普通人享受不到的待遇,是一种“专门用来处死苏丹的方式”。
我个人无比钦佩的是,就是在这样的“睾丸恐怖”之下,奥斯曼帝国的一代代苏丹们还是义无反顾的奔向了改革事业,虽百死而不悔,改革决心又岂是光绪和康有为们所可比拟的。1789年,也就是法国大革命的那一年,塞利姆三世上台,这位年轻气盛的苏丹感受到了亡国灭种的危机,上台没两年就刺刀见红的提出了军事改革的大政方针,立志要训练一支新军取代只会搞政变的禁卫军。禁卫军连台印刷机都忍受不了,更别提这种把自己连根拔起的改革了,于是,禁卫军在1807年又发动兵变,以“制定的法令违反教义原则”为理由废掉了塞利姆三世。
奥斯曼家族仍然没有放弃,祖先的那点血勇之气还在。被禁卫军推上台的马哈茂德二世上台后,足足隐忍了18年,在1826年一举打出“法先王”的旗号,完成了堂兄重建新军的遗志。禁卫军还是老样子,很快便发动兵变,却被准备充分的马哈茂德二世用新军特别是重炮部队彻底击败,据说击毙的4000多名禁卫军士兵被扔进了博斯普鲁斯海峡泄愤。随即,马哈茂德二世便废除了禁卫军这个延续了数百年的改革最为凶恶之敌。
禁卫军没了,按说奥斯曼帝国的改革大业再也没了阻碍,便可一飞冲天了。或许马哈茂德二世自己也想通过战争检验新军的战力与改革的成色,在废除禁卫军次年便再次卷入了与俄罗斯的战争,但战争的结果与改革前完全一样——以大败而告终。
败给欧洲列强也就败了,对土耳其人打击最大的是,他们竟然连名义上的藩属国——埃及都打不过了。这是一种中国人想必很能理解的复杂感情,败给英法等欧洲列强都没有关系,但是败给如日本埃及这样的昔日小邦,却从根本上的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迷梦,大清国如此,奥斯曼土耳其也是如此。
在羞辱性的失败面前,土耳其人以越挫越勇的精神启动了更大规模的改革。1839年,马哈茂德二世驾崩后,16岁的儿子迈吉德一世一继位就颁布了著名的《花厅御诏》,从而开始了奥斯曼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坦志麦特”(Tanzimat)改革。这一改革的目标简单来说就是要建设西方式的国家,不仅要从军事上学习,而且要从政治、经济、法律等更为根本的方面全面效法西方。
此时,奥斯曼帝国的改革的最大阻力已不是来自国内,而是来自战争不断的国际环境,毕竟,改革需要安定与和平,而奥斯曼帝国从未获得过如此长时段的时间。除了俄国和奥匈帝国之外,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上的那些臣属们也变得格外不安分,战火终年不断,而背后的黑手显然还是俄国和奥匈帝国。
在变法图强的旗帜下,奥斯曼帝国的国势仍然不可避免的一路走低。到了这个时候,奥斯曼帝国的命运已不再掌控在自己手中,刻薄点说,它能撑到1922年才结束,靠的不是改革红利与新军多能打,而是列强不想让你亡,或者说,是列强不想看到它被竞争对手瓜分。在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中,奥斯曼帝国照本宣科的又一次被俄国打得大败,英国和法国唯恐俄国消灭奥斯曼而坐大,组成联军经过苦战击败俄军,顺带让奥斯曼帝国也一起成了战胜国。从本质上来说,奥斯曼当时的状况与甲午后“三国还辽”时的清朝差不多,列强无法忍受日本(俄国)独占辽东半岛(巴尔干半岛)的利益。
在帝国主义的保驾护航之下,奥斯曼帝国就这样不死不活的又撑到了20世纪,
用一个英国爵士的话来说就是,“就像一具老朽之躯,青春和力量都已经消耗殆尽,只剩各种各样的毛病,却仍旧苟延残喘。”在这期间,帝国一群寻找“救国真理”的年轻人捣鼓起了“青年土耳其运动”,一边高喊民主,在1908年发动政变要求恢复宪法;一边又高喊民族主义,认为帝国衰败的症结就是因为各民族各行其是,只有在土耳其民族的主导下用铁血才能恢复帝国荣耀。
在1912-1913年的巴尔干战争中,奥斯曼帝国再一次遭受了羞辱,四个巴尔干“属国”——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和黑山联合向帝国宣战,并将帝国军队打得一败涂地。奥斯曼帝国自此也算彻底和巴尔干半岛再见,基本丧失了全部欧洲领土。
如果继续与世无争逆来顺受的话,奥斯曼帝国没准还能多活几十年。可是尚武的“青年土耳其党人”却不甘心,在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竟然不识时务的卷入了这场列强的战争,宣布和德国结盟,对协约国实行“圣战”。
必须予以严重表扬的是,奥斯曼帝国在大战中竟然有着回光返照的神勇表现,在家门口的加里波利战役中竟然挫败了50万协约国军队,给了时任英国海军大臣的丘吉尔一记响亮的耳光。同时,这场胜利塑造出了一名土耳其人的民族英雄——指挥官凯末尔。但无论如何,奥斯曼帝国在大战中押错了宝,最后和德国、奥匈帝国一起成为了战败国。在这场战争中,正如经典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所叙述的那样,帝国又失去了中东的全部领土。在1920年苏丹被迫签署的《色佛尔条约》中,奥斯曼帝国被彻底打回了14世纪初开国时的原形,只留下了安纳托利亚的一小块黄土高原,更别提什么伊斯坦布尔了。
如果没有上面提到的凯末尔,奥斯曼帝国可能就这样了,成为了一个彻底的亚洲国家。而正是在凯末尔的带领下,土耳其人鼓起了最后一点祖先留下的血气,打败了前来“履行条约”的希腊人,保住了78万平方公里的江山,特别是伊斯坦布尔。
但你真的能说奥斯曼帝国有多惨么,我看倒也不见得。奥斯曼最凶恶的敌人俄罗斯帝国在1917年就皇冠落地了,宿敌奥匈帝国1918年也分崩离析了,曾在奥斯曼面前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帝国1814年就已是历史陈迹了,奥斯曼帝国算是亲眼“目送”了这些帝国的覆灭;一个更为鲜明的比较是,清朝从鸦片战争的“病夫元年”到1912年垮台,也就坚持了72年;而奥斯曼帝国则到1922年才最后崩盘,从1683年算起硬是在“病中”挺了239年。
最重要的是,奥斯曼帝国在凯末尔的主导下完成了“世俗化”改革,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成功确立了“政教分离”和民主宪政等福泽至今的立国原则,成为了伊斯兰世界走向“世俗化”的唯一典范。没错,土耳其现在的“世俗化”路线出了点状况,伊斯兰势力在政治生活中有回潮的迹象,但你得相信奥斯曼的子孙,因为,没有几个国家可以在承受了如此沉重的历史遗产之后,还能够如此自信的回到文明世界中来。

假如1683年的维也纳之战是奥斯曼帝国攻占维也纳,那么中欧的历史、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将发生怎样的改变

假如1683年的维也纳之战的结果是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占了维也纳,那么这将会对17、18世纪的欧洲历史、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产生怎样的变化?
那个123不懂别瞎说,那个时候奥地利皇帝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地利本身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普鲁士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
还有,波兰已经出手对抗奥斯曼帝国了。
按照当时的形式推测,就算奥斯曼攻占了维也纳,也不可能长久维持,奥斯曼那个时候已经有很多问题了,攻占维也纳就阻止不了帝国的衰败,奥斯曼的历史进程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奥斯曼攻占维也纳的话,就有可能造成的影响,就是波兰会被提前瓜分,因为波兰没办法在阻挡奥斯曼的同时,抵挡来自沙俄、瑞典、普鲁士等国的侵袭。
而波兰同奥斯曼议和是不可能的,因为奥斯曼想要开拓领土的话,最好的选择就是稳固维也纳防线,并向中欧(也就是往波兰)推进,因为从维也纳往西打都是西欧强国了,中欧却大多是渣渣。
如果奥斯曼真的向西欧推进(如果真这样的话,很可能进攻威尼斯),不列颠和北欧诸国也很可能不会出手,意大利各城邦国和西班牙肯定会出手,法国也有可能出手,其实意大利各城邦国和西班牙在加上神圣罗马帝国内的天主教势力上去,就能顶住奥斯曼帝国的西进了,总之西欧不会有大的动荡,所以说历史不会有太大改变。
欧洲肯定再一次面临黄祸。。不过欧洲其他国家像普鲁士、法兰西、英格兰、沙皇俄国、波兰、瑞典、神圣罗马帝国等等这些国家肯定不会袖手旁观了,这些国家在1683年一定会从海上和陆地两方向攻击奥斯曼帝国的。。对于欧洲国家而言,奥斯曼代表的是阿拉伯宗教文明,和基督教文明都冲突了好几百年了。。要是让奥斯曼帝国像蒙古和匈奴那样驰骋欧洲的话,罗马教廷就干脆脖子洗干净准备自行了断吧。。
现在有欧洲美女都要带面纱了。。。。。。
那么会疯狂的退后,基本不用对他们抱任何幻想。
没有人可以假设历史
文章标题: 1683年的维也纳之战,如果让康熙时代的清军对阵奥斯曼帝国会是什么情景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16136.html
文章标签:奥斯曼  维也纳  帝国  之战  对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