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考古杂思|关于考古民工的故事

时间: 2021-07-19 18:27:10 | 作者:考古学徒秦小熊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1次

考古杂思|关于考古民工的故事

考古田野发掘中,民工群体是一个相当有意思的群体。

考古发掘工作开始之初,民工对于考古的认知大多为挖宝寻宝。对于出土物中最常见的陶片,也多认为是没有用的“破瓦片”。在他们之间的互相交流中,往往流传着某些传奇故事。

譬如,在上个世纪,某村的老王在犁地时捡到“很厉害”的石斧,当时被人收购,才卖十几元钱,要是放到现在,定能卖上几千元钱;

又如,谁谁家的小儿子是某个施工队开挖掘机的,在某地盖房子的时候挖出了几个装满“小把钱”(或许是铜钱)的陶罐子,现在已经在城里买了房子;

还有,某村的老李之前在某个遗址做过民工,在他干活的时候,挖到过指甲大小的不明材质的小东西,据老李自己说,这个小东西能买北京王府井的半条街......

以上种种关于考古的传奇不一而足,大多是将考古与挖宝,与财富挂钩。虽然,故事的真实性一目了然,但是当这些传奇故事被讲述时,却总能引起大家的阵阵惊叹。

细思下来,这些故事所反映的实质内核与考古无关,往往是表达了讲述者对于财富的渴求,以及对信息来源独占性的骄傲。受众的反馈,也恰好契合了讲述者想要输出的内核(虽然多是讲述者无意识的输出)。

如若抛开考古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学科精神等深层次内容,仅将考古学浅层信息作为一种产品,其本身就具备在当今市场中的流通价值,无论其表象是猎奇也好,是噱头也罢。这或许是当下“研学热”、“文史热”,或者是某些学者痛批的“假考古学热”的原因。

回到民工群体本身。

当考古发掘工作本身的持续性与交流对象(考古从业者,包括发掘领队、专家学者与在校实习生)的固定化逐渐显现,民工也会萌发自我思考。

为什么没有“大墓”,考古队还在不停地挖?为什么不用挖掘机、铲车等便捷的机械设备?为什么考古队说“破瓦片”很重要?为什么挖到了考古队说的“好东西”自己没有奖励?

这些问题有些会由实习学生或领队给予解答,有些则不会。

然而,当来自四面八方的参观者在不同时段涌入考古工地时,民工在情感上将自己划归为考古队的一份子(虽然在此前因为薪资待遇问题与考古队存在争论,甚至是立场对立),主动承担起讲解责任。

如果细心观察民工与参观者之间的交流,会发现许多有意思的现象。

民工会将从实习学生或领队那里得到的信息经过自己的加工,用方言向参观者传递。在考古从业者看来,这些交流中有着许许多多的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表述,但是明显能够感觉到,参观者的接受度更高。

回看公众考古中沟通障碍的问题,其实是话语体系不兼容的问题。考古从业者本身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已经形成了较为独立的表达方式与话语体系。而没有经过此训练的受众在对接这样的表达方式与话语体系时,往往是断裂的。

还记得在某次公共考古论坛上,某位编辑振聋发聩的“考古人要说人话”的发言。这里的“说人话”应该指的就是受众习惯的表达方式与话语体系。但公众考古要不要放弃考古学的专业性表述,这本身也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同时,受众的知识层级与受教育程度会不会导致公众考古实践者形成“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窠臼,导致与学术渐行渐远,流于泛化,也是很麻烦的问题。

再次回到民工群体本身。

考古工作强调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这些价值与民工群体有怎样的联系呢?

考古发掘工作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往往是雇用遗址所在地附近的村民。这些村民往往年纪偏大,文化水平较低,对于历史的时间性缺少认知与共鸣。他们往往对最近几十年或是几百年的口耳相传的“故事”有较强的接受度。对于新石器时代遗址千年的时间跨度,旧石器时代遗址万年的时间延续有着明显的隔膜。

一个民族的群体性历史记忆与村落的个体性生活记忆在情感共鸣上,存在沟通障碍。谈论遗址千年的传承性与古人的聪明才智,显然没有谈论是否给他们涨工资更为兴奋。但我们能借此苛责他们的短视吗?显然不能。过去与当下的割裂,是一个宏大命题。考古学又不擅长解决这个问题。

在大遗址保护、国家遗址公园申立等如火如荼之时,伴随着国家资金大笔的投入,全部迁出曾经生活在遗址之上的民众是常见手段。这种行为不又是在加深这种割裂吗?背井离乡的现实感、传统生活方式的急剧转变、生活的紧迫感对于缺乏丰富生存手段的村民来说,很难从文化价值与精神价值中获取慰藉。

最后回到民工群体本身。

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朴实的温情体现着人性的闪光。

无论实习学生、考古领队、专家学者等拥有怎样的光鲜与光环,在民工们看来,相较于自己,这些人都是背井离乡的可怜人。天冷时,他们会提醒考古队的人们要添加衣物。甚至有时候,他们会无偿的拿出自己的衣服让你披上。这个时候,他们又会强调这些衣服是新的、干净的,固执得有些可爱。

有时候,他们又会从自己家中带来一些食品,无偿的让考古队的众人品尝。甚至,民工间就这件事会形成攀比。今天我带这个,明天我带那个,总要得到考古队的惊叹与称赞,才肯罢休。

剥开考古学古老的外衣,现实的温情散发着令人着迷的魔力。当陌生人的关心与问候传递到你的心里,即便是再凛冽的寒风也不能消散那朴实的温情。

文章转载作者个人微信公众平台“小趣”,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

文章标题: 考古杂思|关于考古民工的故事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15551.html
文章标签:考古  田野考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