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7-15 21:27:16 | 作者:龙草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5次
话说我给这个文章起标题的时候就很纠结。如果直接说《前宗教改革时代基督教中的二元论异端发展史》,那估计我这个文章就没人看了。但如果写成《清洁派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就好像有点标题党蹭热点的感觉——毕竟《十字军之王2》中,清洁派作为一个中文互联网上几乎没有任何相关信息的基督教异端,却因为游戏机制(女性特殊地位和无限制圣战)成为了一个非常有话题度的教派。
神学上的东西我不懂,所以也不多做讨论。这篇笔记的核心目的,是来缕一缕清洁派(catharism)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并且对宗教改革时代之前基督教的二元论异端教派进行一个简要的总结。
基督教发展历史上,教会经常会因为各种原因产生分裂。而主流派别,则往往会在大公会议上将一些分裂出的派别列为异端——所谓异端比异教更可恨,这些异端也基本都遭到了主流派别从神学上、舆论上和政治上的多重镇压。由于东方教会本身就长期存在于古典哲学的研究中心——希腊,而又经常和东方产生的宗教、文化进行交流和互相影响,而西方教会的控制范围则相对蒙昧,镇压手段更加暴力,所以很多有影响力的早期的基督教异端教派,都是诞生自东方——这使得西方教会甚至产生了某种优越感:“东方教会产生各种异端,西方教会则消灭了他们。”——尽管这种优越感到了中世纪末期,早期教改运动开始出现时,就已经算是“半斤对八两”了。
清洁派,又被音译为卡特里派。其名称源自希腊文Katharoi,也就是“清洁”的意思——所以很明显,清洁派的起源在东方,一般认为和中欧的瓦勒度派(Waldensians),保加利亚的波格米勒派(Bogomilism),近东的保禄派(Paulicans)有很深的联系——而这一系列宗教都带有摩尼教二元主义的影响。从地理和时间上看,保禄派于7世纪中期产生自东罗马帝国治下的亚美尼亚,而波格米勒派则盛行于7世纪晚期到9世纪中期的保加利亚第一帝国,瓦勒度派现存最早记录可以追溯到12世纪的中欧,而清洁派则盛行于12-13世纪的法国南部。关于保禄派,@左农 米斯里 老师翻译过一篇文章,可以作为非常难得的中文参考资料。[1]
由于清洁派主要活动在法国南部阿基坦地区的阿尔比,所以也被称为阿尔比派。至于清洁派到底是怎么来到法国南部并扎根下来,现在已经无法考证;只知道清洁派在中世纪盛期的法国南部和意大利北部有很大影响力,其标志奥克十字后来成为法国图卢兹和朗格多克地区的象征——影响力大到教廷需要发动一场为期20年的十字军才能将其镇压。且现今关于清洁派的主张,大多数来自于教廷对其的批判——因为教廷认为清洁派的主张十分危险,所以在著名的阿尔比派十字军和之后的长期镇压中,销毁了大多数清洁派本身的著作。
从留下来的少量清洁派作品来看,其主张的最核心就是二元论——而且几乎是不加掩饰、毫不折衷的二元论。其认为宇宙中存在两个孪生的、对立的神,一个是《新约》中描述的精神世界的创造神,是善神;另一个则是《旧约》中描述的物质世界的创造神,是恶神,被称为Rex Mundi(世界之王)。也有一些观点将这个Rex Mundi视为犹太人的上帝,或者直接和撒旦等同。而善神行善的能力,会受到恶神的限制,而恶神作恶的能力也会受到善神的制约。[2]
清洁派认为自己是“善良的基督徒”,崇敬基督,但是否认基督的肉身,认为基督是一个天使的人形态,肉身只是外表。他们反对耶稣的复活,认为施洗者约翰是邪恶的。清洁派不认可三位一体理论,其思想接近撒伯流主义或者嗣子论——当然在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后,这些理论都是异端了。
行为上,清洁派拒绝《旧约》,拒绝宣誓,拒绝结婚,拒绝圣餐,拒绝浸礼。清洁派攻击主流教会的一切组织形式和腐败,其本身只有一个仪式,叫做consolamentum,“安慰”——一般在清洁派教徒临死前进行,以消除其所有的罪孽,确保其进入天堂。清洁派憎恨杀戮,所以拒绝吃任何动物食品;其中的完美派甚至会避免食用任何被认为是性繁殖的产品。战争和死刑也受到清洁派的抨击。
清洁派对女性的态度相对主流教派更加积极。女性不仅可以成为清洁派的信徒,也可以成为完美派,并且主持安慰仪式,这在主流派别中是不可想象的——这可能是《十字军之王2》将清洁派的宗教特性设置成女性可以担任任何宫廷职位,包括大主教位置。然而实际上,清洁派本身的管理结构非常扁平,没有复杂的层级结构——很类似后来新教的组织结构。而完美派(perfecti)则是严格践行清洁派教义的使徒或者苦行者,受到教徒的尊重。
清洁派认为存在轮回,一个人会反复转世,男性也会转世成为女性,女性也可能转世成为男性;而清洁派最强调的“精神(善)”,也被认为是非物质且没有性别的:所以对女性主持圣事并不排斥。这种观点为清洁派吸引了许多妇女信众,并且妇女也能作为精神领袖。
1147年,教宗恩仁三世曾经派遣教士干涉清洁派在法国南部的发展,但是失败了,这使得教廷开始意识到清洁派的威胁。图尔公会议和第三次拉特兰公会议都抨击了清洁派,但是对民间的教徒并没有太大的影响,直到1198年,铁腕的英诺森三世上台,开始下决心镇压清洁派。
英诺森三世向法国南部派遣了大量的传教士。但是这一行为不仅遭到了清洁派信众的反抗,也遭到了法国南部天主教会的不满——因为教廷赋予了这批传教士极大的权力,压制了地方天主教会的声音。1204年,英诺森三世直接将阿基坦的一部分主教停职,并任命了福尔克作为图卢兹主教。1206年开始,天主教士道明·古斯曼在法国南部组织了一系列天主教和清洁派的辩论。而古斯曼在和清洁派辩论中发现,只有最圣洁、谦逊和禁欲的教士才能对抗清洁派信徒——这一思路促使圣多米尼克在1216年建立了著名的多明我会,古斯曼也就是著名的圣多米尼克,或者圣道明。
1208年,教皇派遣的熙笃会修士比埃尔·德·卡斯特诺会见图卢兹伯爵雷蒙德六世。雷蒙德六世是清洁派的支持者,卡斯特诺无法说法雷蒙德六世,于是以惩罚保护清洁派德贵族为由,对雷蒙德六世施以绝罚。在返回罗马途中,卡斯特诺即被刺杀,传说是支持雷蒙德六世的骑士所为。这件事极大的激怒了英诺森三世,其随即展开了对清洁派的神学挞伐,并且写信给法国国王菲利普二世,要求他或者他的儿子路易对清洁派进行干预,并且召集了一次正式的十字军。
法国国王拒绝亲自领导十字军,但是他批准了一些封臣参与这次十字军。随后,朗格多克地区爆发了长达20年的阿尔比十字军战争。
阿尔比十字军自1209年开始至1229年结束,长达20年时间。十字军主力是教廷主导的主教审判庭、多米尼克骑士团、朗格多克骑士团、医院骑士团和圣乔治骑士团,法国勃艮第公爵和布列塔尼公爵,以及奥地利、科隆的天主教军队和英国志愿军。由于英诺森三世承诺将异端的土地分给参与十字军的法国贵族,所以北方的天主教法国领主们非常有动力参加。而清洁派一方则由图卢兹伯爵、普罗旺斯侯爵、贝亚恩子爵、卡卡松子爵、阿斯塔拉克伯爵以及阿拉贡王冠领的清洁派支持者。
双方的实力是悬殊的。尽管清洁派在战争中表现得非常顽强,本地的天主教徒也大多数支持本地的清洁派,来对抗外来干涉者,但是最终阿尔比十字军战争还是以清洁派方完全失败结束。残余的清洁派势力遭到了残酷的镇压,而支持清洁派的当地天主教徒也遭到了大清洗。据说,1209年贝济耶大屠杀中,有人问十字军的指挥官:“如何区分清洁派和天主教徒?”这名指挥官竟然回答:“区分它们是上帝的事情,我们的任务是送他们都见上帝。(Caedite eos. Novit enim Dominus qui sunt eius.)”——这就是这句俗语的最初来源。
贝济耶大屠杀至少造成了当地20000人的死亡。十字军几乎是不论男女老少,全都置于刀下。一些囚犯被弄瞎眼睛来给弓箭手当靶子。随后这种迫害和杀戮蔓延到整个朗格多克地区。
1234年教宗格里高利九世建立了审判庭,专门针对清洁派教徒。大批清洁派教徒被编入十字军,强制他们去近东与穆斯林作战并进行强制的朝圣。到1350年,大部分清洁派残余势力已经基本被消灭。
瓦勒度派的产生时间和清洁派极盛时期相近,都在12世纪中后期,主要活跃于意大利和德意志地区。有的人认为瓦勒度派和清洁派一样是源自近东的保禄派,但是也有很多人认为瓦勒度派就是起源自意大利本土的早期使徒教会——由于记载瓦勒度派历史的文献基本都来自视其为异端的教廷,这两种观点也难以区分正确与否。
瓦勒度派的观点并不是清晰明了的二元论。另外一方面,其也强烈反对教廷权威,反对大部分圣事,认可普世的神职:比如认为圣遗物不应该被视为神圣;朝圣除了花钱没有别的价值;只要食欲好,任何时候都可以吃肉;圣水的效力和雨水差不多;在教堂祈祷和在别的什么地方祈祷,都一样有效。
和传统基督教派别最明显的不同点,是瓦勒度派拒绝用十字架作为象征。瓦勒度派否热炼狱的存在,所以也认为不需要像死人祈祷,同理他们也拒绝向圣像、圣物以及十字架祈祷。瓦勒度派的传统标志是烛台,Lux lucet in tenebris——“黑暗中闪耀的光”。但这个烛台更多的是“标志”而非“圣物”。
瓦勒度派的一个早期信众彼得·瓦勒度,是意大利的富商。其信奉基督后放弃了自己的全部财富——认为财富会阻碍自己传教。这引起了很多天主教基层教士的效仿——“自愿贫困”是瓦勒度派早期的一个重大特征,其严格反对教会持有财产,一些观念类似后来的加尔文宗,所以也被视为教改运动的先驱。
1175年,瓦勒度派将《新约》翻译成法国南部当地语言——阿尔皮坦语。但是到这个时候,其并未被教廷视为异端,而是被认为是天主教内部的一少部分教士组成的团体。1179年,瓦勒度本人到了罗马,向教廷解释自己的信仰。但最终还是失败了,第三次拉特兰公会议上教廷谴责了瓦勒度本人。到1180年,瓦勒度派因为不服从第三次拉特兰公会议,被逐出教会——主要还是因为瓦勒度派蔑视教廷权威。
之后瓦勒度派一直在欧洲进行地下传教活动,1211年,一大批瓦勒度派教士被烧死,到1215年,英诺森三世直接宣称瓦勒度派是异端,引发了欧洲范围内对瓦勒度派的迫害。一批瓦勒度派教士逃到了东欧,曾经在14世纪初的匈牙利布达颇有影响力——这就是所谓的“布达异端”事件。
匈牙利阿帕德王朝的末代国王安德烈三世于1301年去世,没有男性后裔。12岁的安茹王朝的查理·罗贝尔在一部分贵族的支持下继承了匈牙利王冠,随后和另外的觊觎者爆发了长达七年的内战。这使得当地天主教会权威开始出现危机,也为瓦勒度派在匈牙利的传播提供了土壤。当然,最终这场运动还是被镇压,大批瓦勒度派教士最后死在了艾斯特根大主教的监狱中。
1487年,英诺森八世颁布圣谕,要求消灭瓦勒度派。于是很快,克雷莫纳大主教就组建了针对瓦勒度派的十字军,在意大利北部镇压瓦勒度派信徒。但是这场十字军还是在1491年无疾而终,瓦勒度派元气大伤,而教廷则面临着更危险的宗教运动形势,二者达成了妥协。
很快,宗教改革运动的烈焰开始烧遍整个欧洲。瓦勒度派在1532年加入了改革宗,随后翻译了法语《圣经》,并开始公开用法语做礼拜。而在欧洲各地分散的瓦勒度派教徒则加入了各地的宗教改革团体。之后的法国宗教战争中,1545年梅林多尔爆发了对瓦勒度派的大屠杀。1631年,新教学者已经普遍认为瓦勒度派和胡斯、威克里夫等人一样是宗教改革的先驱之一了。
三十年战争后,萨伏伊公爵对领地上的瓦勒度派信众发出通牒:要么参加弥撒,要么就离开萨伏伊。本来其是希望瓦勒度派信众参加弥撒,扩大天主教会影响力,但是大批瓦勒度派信众选择离开萨伏伊,回到上谷地。4月中旬,萨伏伊公爵以镇压起义为幌子,派遣军队进入上谷地,并要求瓦勒度派信众允许军队在其家中驻扎。当地瓦勒度派信众不知道是计策,直到1655年4月24日,这批军队即开始了大屠杀。
这场大屠杀的过程十分惨烈,无论男女老幼都遭到了残酷的杀戮。wiki上有一段引述瓦勒度派研究者的文字,我就不转述了。[3]这场大屠杀被称为皮埃蒙特复活节。而这时已经是三十年战争结束后,新教势力在欧洲已经崛起并且有强大的动员能力。这场屠杀的惨烈状况被新教徒们或如实、或夸张的转述到新教国家,引发了欧洲新教徒的强烈愤慨。瑞典随后宣布接纳瓦勒度派信徒,而英国的克伦威尔甚至威胁要派军队救援瓦勒度派。英国诗人约翰·米尔顿写下了著名的《On the Late Massacre in Piedmont》:
Avenge, O Lord, thy slaughtered saints, whose bonesLie scattered on the Alpine mountains cold,Even them who kept thy truth so pure of old,When all our fathers worshiped stocks and stones;Forget not: in thy book record their groansWho were thy sheep and in their ancient foldSlain by the bloody Piedmontese that rolledMother with infant down the rocks. Their moansThe vales redoubled to the hills, and theyTo Heaven. Their martyred blood and ashes sowO'er all th' Italian fields where still doth swayThe triple tyrant; that from these may growA hundredfold, who having learnt thy wayEarly may fly the Babylonian woe.不过瓦勒度派要比清洁派幸运,其秘密、民间的传播方式也让其熬到了宗教改革时代。虽然之后路易十四废除《南特敕令》时期一部分瓦勒度派信徒被屠杀或者强制改信天主教,但是到了18世纪,启蒙运动开始发端,宗教自由的呼声越来越高——加上瓦勒度派在发展早期投靠了新教运动,所以其得以存续至今,而不像清洁派一样已经是历史的眼泪了。
第二次尼西亚公会议后,狄奥多拉女皇和君士坦丁五世开始镇压保禄派,约翰一世时期大部分亚美尼亚的保禄派教徒被迁往巴尔干的菲利普波利斯,防备帝国和保加利亚的边境。而这批保禄派信徒在保加利亚地区生根发芽,诞生了波格米勒派。
一般认为清洁派直接受到了波格米勒派的影响。波格米勒派带有浓重的诺斯替主义色彩,而且是摩尼教特有的二元论诺斯替主义——但是相对清洁派比较温和。波格米勒派承认上帝创造并统治世界的“精神”部分,而撒旦统治物质世界——但是撒旦是上帝的儿子,比上帝更低,所以并不是严格的二元论。波格米勒派的宇宙观则认为上帝有两个儿子,萨塔奈尔和米迦勒,而萨塔奈尔成为了恶灵,创造了下层天堂和地球,并且打算创造人类——所以其向上帝请求“精神”。创造之后,亚当被允许耕种土地,条件是把自己和后代卖给地球的主人萨塔奈尔;而米迦勒则是为了解放亚当和他的后代,前往人间,成为耶稣基督。后来米迦勒战胜了萨塔奈尔,并且剥夺了其名字的后缀——萨塔奈尔成为了撒旦。但是撒旦之后通过阴谋使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而撒旦是整个东正教教权:包括教堂、法衣、圣事以及教士的创造者。
和清洁派、瓦勒度派相似,波格米勒派也极度反对教会——主要是东正教会——权威。但是后来天主教廷也视波格米勒派为异端。波格米勒派不相信任何以物质为目标而创造的东西,所以他们拒绝交税,拒绝在农奴制下工作,拒绝参加征服战争,所以遭到了教会和封建阶层的反对。
波格米勒派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教士”,祈祷被认为应该在私人住宅中进行。而波格米勒派的“圣职”不是某个权威机构授予,而是公众授予,每个信众都是“选民”,都可以获得基督的完美性。
波格米勒派被认为是东西方异端之间的纽带。中世纪的伯格米勒教派很多人被直接成为清洁派,或者叫“保加利亚人”。波斯尼亚教会、清洁派和后来的再洗礼派,以及俄罗斯的斯特里格尔尼基派,都被认为是波格米勒派的衍生。
波格米勒派早期在东欧发展,和罗马教廷的冲突不多。在遭到保加利亚和东罗马帝国的压制后,波格米勒派向西进入了塞尔维亚。随后塞尔维亚也认定其为异端,之后大量的波格米勒派在波斯尼亚和达尔马提亚避难。匈牙利人在13世纪初以波格米勒派为由对波斯尼亚发动了两次十字军,但是都失败了。之后因为匈牙利的压力,波斯尼亚教会发生分裂,一部分人支持波格米勒派,另一部分则反对。1234年,波斯尼亚大主教因为允许波格米勒派的行为被教廷免职;教廷随后呼吁匈牙利再次对波斯尼亚发动十字军——但是又失败了。
1252年,英诺森四世决定将波斯尼亚教会划入匈牙利教会的管辖,这迫使波斯尼亚教会分裂。波斯尼亚教会拒绝服从匈牙利人,因此和罗马教廷断绝了来往——这就形成了中世纪独特的波斯尼亚自治教会。而在奥斯曼征服之后,关于波格米勒派在波斯尼亚的文献记载就基本中断了。
@左农 米斯里 老师翻译的一篇文章,对保禄派的介绍相当完整,我这里就不再画蛇添足了。保禄派认为只有《四福音》和保禄的教导才是天启,而彼得则是恶灵的使者。教会是建立在彼得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也是撒旦的产物;所有物质都是恶灵的产物,所以保禄派也严格反对一切偶像崇拜、圣职和圣事。
8世纪圣像破坏运动期间,保禄派和教会的圣像破坏运动合流。直到第二次尼西亚公会议后,圣像破坏运动式微,东罗马帝国开始镇压保禄派,将大多数亚美尼亚保禄派信徒迁徙到巴尔干地区防备保加利亚人,这也就是波格米勒派的起源。
门萨利安派是基督教的早期派别,滥觞于近东地区:埃德萨和美索不达米亚。最早提到门萨利安派的人是四世纪的叙利亚教会。383年,在一次早期教会会议上,门萨利安派被认定为异端。据一些早期记载表示,门萨利安派的首领彼得自称是基督。在因为亵渎神而被石刑前,彼得告诉信众,说自己三天后会以狼的形态从墓中复活,所以又被称为狼王彼得(Lycopetrus)。431年以弗所公会议确认了其异端身份,并宣告了对门萨利安派的镇压开始。[4]但是门萨利安派的书籍《The Ascetic Book》留存了下来。据说沙漠之灯圣马卡里乌斯对保留这本著作起到了关键作用。
门萨利安派的核心理论是认为每个人的灵魂其实是恶魔占据的,而上帝的存在可以通过感官来感知。他们拒绝一切圣事,圣礼,包括洗礼。信徒们也奉行禁欲主义和苦行,认为不断祈祷——而且只有祈祷——可以将恶魔从灵魂中驱逐。[5]
门萨利安派严苛的苦修信念可能使这个派别并没有获得太大的影响力——当然也可能是有关文献已经大量缺失。一般认为最初的门萨利安派在6-7世纪之前就已经消失了,而后来东罗马帝国文献中记载的中世纪的所谓“门萨利安派”应该只是拿过去的老词条来形容当时的东方教会中的一些神秘主义教士团体。有人认为波格米勒派和保禄派都收到过门萨利安派的影响——波格米勒派曾经被主流教会称为Lycopetrians。
马基安是基督教发展极早期的神学家,而马基安主义则是马基安创建的一个平行于主流教会的组织,马基安自封为主教。325年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上,马基安主义被判为异端,是第一个被教廷确认为异端的基督教派别。
马基安主义可以说是保禄派的原型,其滥觞于144年——这一年马基安被教会施以绝罚——可能是最早系统的将基督教和二元论绑定的神学派别。
马基安思想的产生直接因素是犹太起义。马基安主张基督教和犹太人是根本不同的宗教,互不相容。《旧约》存在自我矛盾,所以极度排斥《旧约》,认为《旧约》中的上帝是“创造的上帝”,讲求天谴,是充满愤怒且暴力的神;而基督的圣父是温和敦厚的神。所以马基安摒弃了《旧约》,只保留了一部分保禄和路加的著作。
马基安对《旧约》中的上帝形象非常不满,认为其矛盾、嫉妒、愤怒,而且还会搞种族灭绝。认为《旧约》的上帝创造出了一个充满灾难的世界,所以创造这样的世界的神也一定是一个恶毒的“巨匠造物主(德谬哥)”。而基督是由独一个体所派来的灵体,使人性从“巨匠造物主”的陷阱中解放出来。马基安推崇保禄和路加两位使徒,尤其是保禄,认为他们没有被犹太教污染。任何和《旧约》有关的传统,马基安主义都严厉批判和拒绝。
马基安将《路加福音》中有关基督降生的预言删掉,加上了保禄书信以及《旧底嘉书》,成为历史上最早编辑成书的《新约圣经》——尽管并不被主流教会认可为正典。
马基安主义的相关记载均存在于其批判者的文字中,所以很难明确其在社会文化和政治上的实际影响力。但就其反对者人数众多且身份地位颇高,且后来天主教徒对其描述称马基安为“基督教有史以来最危险的敌人”来看,其影响力应该并不小。[6]一般认为尽管马基安主义本身在5世纪已经基本消失,但是其开启了对《旧约》的批判之风,甚至启发了后来很多无神论者、不可知论者和人道主义者对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批判思路。
这篇文章只是一份很笼统的总结,并不能作为严肃的参考材料。
有一点可以明确,中世纪盛期及之前的基督教异端,不仅是文中提到的二元论和诺斯替主义教派,还包括阿里乌派、阿波利拿里派、涅斯托利派等等,多数确实源自东方——这可能是由于基督教在东方面对的是有同等甚至更强组织力和理论基础的二元论教派——祆教及摩尼教;再加上希腊地区本身就有浓重的思辨色彩和理性因素,成为了早期异端思想的温床。[7]
但是就我们看到的这些东方异端来说,其大多数并没有和暴力机关结合,而仅仅停留在行为和思想上反对教廷权威的程度,相比后来西方教会诞生的一批异端——尤其是教改运动中一些一边反对天主教的威权审判庭,一边自己搞自己的民粹审判庭的教派——显然是要更“和平主义”一些:然而他们也受到了东西方教会的残酷镇压。
无论是东方教会的异端,还是后来教改运动产生的新教诸派别,大多数的核心思想首先都是反对既有的教会权威——反对教廷权威的声音甚至不是15-16世纪教改运动中独有的,而是几乎伴随着基督教诞生就存在的:说明教廷和教会权威的存在本身就一定会与其它社会阶层产生矛盾。黑暗时代的有组织的教会存在的意义,或许是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为普通人提供心理慰藉。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中世纪盛期,越来越多的城市工商业阶层和普通人都无法理解教会权威了;而教会深度介入政治也使贵族阶层认识到教士亦不过就是普通人,并没有多少神圣性——同时,掌握财产的天主教会又开始了穷奢极欲的腐化和堕落,进一步削弱了教会的威信——这就产生了欧洲中世纪后期的关于教会的最主要矛盾:教俗矛盾。
异端越发达,说明教俗矛盾越严重,而天主教世界的教俗矛盾分布也呈现地理上的不均衡性。首先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核心贵族,能够一定程度上分享到教廷权威的好处,所以其一直是罗马教廷的坚定支持者;而各国的上层贵族,比如法国国王,分享到教廷权威的好处少一些,所以并不尝试毁灭罗马教廷,但是会试图使现有的教廷更有利于自己;而一些边远地区的中小贵族、普通平民和城市工商业阶层,很难从教会权威中收获多少利益,所以这批人成了异端或者异端同情者——典型例子就是文章中提到的朗格多克地区的地方领主甚至天主教民众,波斯尼亚地区的教会,以及北意大利的瓦勒度派信众,还包括之前文章中提到的捍卫加尔文宗权利的匈牙利天主教中下层贵族。
而教廷为了缓解日益严峻的教俗矛盾,就推出了中世纪盛期的主题“十字军”。通过对异端和异教徒的武装讨伐,来加强教廷权威,也让贵族阶层能够从教廷权威中分享更多的好处——也就是十字军战争所掠夺的财富和土地。包括13世纪对清洁派的十字军,大批世俗领主参加的原因也是因为英诺森三世承诺将异端的土地分给参加十字军的领主们。
但是十字军总体来看依然是失败了——不仅最终还是没有收复圣地,也极大的破坏了罗马天主教会和东正教会的关系。这场失败使被东征的战利品短暂压制的教俗矛盾又开始抬头——当教会没办法再通过许诺参加十字军获得财富和地位给世俗权力时,世俗权力就要求教会交出自己的财富和地位了——这引发了14世纪严重的西方教会分裂,最终点燃了教改运动的烈焰。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