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7-14 13:28:19 | 作者:骨画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6次
人殉,即以活人陪葬,是流行于奴隶社会的一种残忍而野蛮的丧葬制度。
最兴盛时代,当属殷商时期。
经考古发现,商代贵族大墓中都有殉人。少则几个,几十,多则数千。
及至战国,许是觉得这事太不人道,加上缺兵少丁,各诸侯国相继废除人殉。
公元前384年,秦献公赵连也响应号召,发布命令废止生殉、杀殉。
《史记·秦本纪》:“献公元年,止从死。”
那孤家寡人呜呼西行,路上太孤单咋整?
办法总比困难多。于是,俑应运而生——
01
所谓俑,是以陶、木、青铜等材料制作的人像,目的在于替代活人殉葬。
按坊间说法,尽管此举有些“上坟烧报纸--糊弄爹”的意味,但毕竟人道太多,且创造了秦始皇兵马俑这一以俑代人、气势恢弘的顶峰之作。
当然,在秦始皇暴毙后,其混账儿子胡亥为表孝心,还是将老爹的后宫嫔妃,以及修建墓寝的上万工匠活埋于神道。
《史记·秦始皇本纪》:
“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循出者。”
那可是一批技艺高超、创造了“世界第八大奇迹”的能工巧匠!
他们塑造的将军俑,个个器宇轩昂,威风凛凛;
一队队武士俑、跪射俑与甲士,栩栩如生,眼神灼烫,似在急切渴望着投身战场、杀个痛快…
如果你去过兵马俑,就会发现其中有个奇怪现象:
武士俑也罢,跪射俑也罢,包括驾驶战车的“老司机俑”,头上只戴着一种轻便小圆帽。
应该是用麻布缝制的头巾。
再看那些军官模样的将军俑,也只扣着一顶板状小帽;
更多的士兵则啥都不戴,只将头发盘绕于脑后,跟现代非主流杀马特似的,挽个发髻了事。
那么,这支规模浩大的随葬大军,从将官到小兵,为啥都不戴头盔?
02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中国头盔的发展简史。
头盔,秦汉以前称“胄”,以后称“兜鍪(音móu)”。
鍪,本是古代的一种青铜或铁制炊具,作用相当于锅。打仗时扣上脑袋,保命;打完仗起灶煮饭,饱肚子。
其种类多以形象设定,有虎头兜鍪、狻猊兜鍪、凤翅兜鍪等。
狻猊兜鍪
目前,我国出土最早的头盔,来自商代。
彼时,随着青铜技术日臻成熟,军中开始出现纹饰繁复、做工精湛的头盔。
商代兽面青铜胄 馆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到了西周时期,青铜头盔被简化掉纹饰,实用性更强,当是为了大规模装备军队。
战国青铜盔 馆藏于河南博物院
及至战国,诸侯乱斗,大大刺激了军备发展。
与六国相比,被商鞅变法推向鼎盛的大秦,实力雄厚,有钱有技术,制造头盔就是个玩儿,可为何一排排、一列列兵马俑,全不戴头盔?
秦始皇兵马俑甲士
难不成跟清末义和拳似的,上阵杀敌前,喝一碗符水就神功护体,刀枪不入?
请别告诉我,制俑工匠是为了省一道工序和那一把泥巴!
03
这个疑问,于1975年12月初现端倪——
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考古学家出土了大量一露面便震惊世界的竹简。
此即睡虎地秦简,也称云梦秦简。
云梦秦简
这些竹简长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共计1155枚(另残片80片)。内文为墨书秦隶,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
内容主要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编年记》《为吏之道》《日书》等。
据考,编写这些竹简的秦墓主人,名字叫做喜。
喜,出生于秦昭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秦王政元年,年仅17岁的小喜子即登记名籍,为秦国服徭役。
关于徭役,小编多啰嗦一嘴,实属个见:
据睡虎地秦简记载,大秦帝国的徭役政策并非如孟姜女老公修长城那般黑暗无道,牛马不如。服役是有工钱的,有些役种还管饭,发工装;出现伤病准予休息等。所以,小编有时会怀疑,司马迁和后世史家称秦政为暴政,有黑老赵之嫌。
话归正题:
此后,喜曾担任安陆令史、鄢令史、治狱鄢等基层低级官吏,应该相类于现在的法律文秘;并三度出征,参加过多次战斗。
工作或战斗之余,喜就在筷子般粗细的竹简上,一笔一画地写“日记”。
这一写,就是几十年,也给后世留下了了解那个时代的宝贵资料。
其中,喜记录了秦军攻打邢丘(古邑名,今河南温县东)时发生的两起案件。
第一件,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士兵甲奋勇斩下了一个敌人的首级,悬于腰际。
作战间隙,士兵乙笑嘻嘻凑来。
“哥,弄了个脑袋?”
“嗯呐。等一会儿开干,再弄一个。”
“我也弄了两颗脑袋。”
“在哪儿呢?”
士兵乙突然痛下死手:“你脖子上有一颗,腰上有一颗,劳资全要!”
敢情,这货图谋不轨,意欲杀死战友抢夺人头。
谁料,他的一举一动,皆被士兵丙瞧进了眼里。一声吆喝,士兵乙当场被捉。
第二件,与之大同小异——
在战场上,一个敌人被杀死,两个秦兵则不约而同地瞄上了死者脑袋。
为了争抢这颗首级,两个士兵居然着魔中邪似的大打出手,自相残杀起来。
那么,究竟是什么,刺激他们对敌人的脑瓜子如此渴望?
军功授爵制度!
04
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商鞅先后两次施行变法:
废井田、开阡陌、奖军功、实行连坐…并为秦国制订了一整套其它诸国都无法承受的严苛法律。
自此,秦国严格按照这套法律运转。它影响了六代秦人,直至秦始皇。
在喜刻写的竹简上,我们能窥见这一制度的大量细节——
秦国士兵只要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即可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
斩杀首级越多,获得爵位就越高。
如士兵在战斗中斩获两个敌方首级,那他做囚犯的父母,即刻成为自由人;
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隶,也可转为平民;
更重要的是,对于重视家族传承的中国人来说,军功爵是可以传承子孙的。
比如,老爹战死疆场,他斩下的首级可以记在儿子账上。
正可谓:一人获得军功,全家受益。
由此可见,在秦军将士的心中,眼中,敌人的脑瓜子就是脱贫暴富、光宗耀祖的最佳通行证。
05
此外,在兵马俑坑,还有一队士兵很特别。
他们手持格斗刺杀类兵器,却完全不穿铠甲,于偌大的地下军团中分外惹眼。
那这队士兵,究竟是干什么的呢?
据专家推测,该是类似尖刀连的敢死队。
在战斗中,难免会遇上极其危险、基本有去无回的任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于是,这队无惧生死的陷队之士站了出来。
《商君书·境内》:
“陷队之士,知疾斗,不得,斩首;队五人则陷队之士,人赐爵一级。”
一个队如能斩得敌人五颗首级,每名士兵就能获得爵位一级。基层公务员小喜子,也在竹简上做过这般记载:
战前战后,秦军会大量饮酒。酒精促使血流加快,神经亢奋。
作战命令既下,士兵们便拎着枪红着眼,争先恐后冲向敌阵,展开收割竞赛。
要么战死沙场,要么立功授爵。
没有第三个选项。
说到这儿,再看秦始皇兵马俑,不戴头盔,不穿护甲,也便不足为怪——
头盔再坚硬,护甲再结实,那都是累赘,会制约砍杀灵活性,妨碍建功立业。
还是去他的头盔护甲,光膀子干吧!
就连《战国策·韩策一》也如此记载:
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虎挚之士,跿跔(音tú jū,腾跳踊跃)科头,贯颐奋戟者,王不可胜计也。
科头,不著兜鍪;贯颐,裸露面颊。
秦军一上战场,便袒胸赤膊光膀子,跿跔奋戟,秒变人头收割机!
重赏之下,勇夫太可怕!
相关阅读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