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传统文化整理

时间: 2021-07-09 22:27:43 | 作者:叶小秋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3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传统文化整理

第一单元

1.社:在绍兴指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2.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3.太公:对曾祖父一辈人的称呼。

4.春赛:春天举行的赛会

5.橹:比桨长而大的划船工具

6.神棚:演戏时搭的供奉神像的棚。

7.戏曲的角色:生、旦、净、丑

(1)生:中国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泛指净、丑之外的男角色

(2)旦:是女角色的统称。按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点,可分为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等

(3)净:俗称花脸。以各种色彩勾勒的图案化的脸谱化妆为突出标志,表现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犷、奇伟、豪迈的人物。这类人物在表演上要音域宽阔、音色洪亮演唱粗壮浑厚,动作造型线条粗而顿挫鲜明,“色块”,大开大合,气度恢宏。例如,关羽、张飞、曹操、包拯、廉颇等即是净扮。

(4)丑:(小花脸或三花脸),是喜剧角色,在鼻梁眼窝间勾画脸谱,多扮演滑稽调笑式的人物。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工,以念白的口齿清晰流利为主。可分文丑和武丑两大分支。

8.鸡毛信: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9.流苏:装在车马、楼台、帐幕、锦旗等上面的穗状饰物。

10.灯笼:又称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种类有宫灯、纱灯、吊灯等。造型有人物、山花鸟、龙凤、鱼虫等,此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11.滴滴金:一种烟火花炮名。点燃后,火花四溅,并不炸响。

12.《司马懿探山》:豫剧、山东梆子等地方戏曲剧种的传统剧目。讲述的是司马懿在攻打街亭前,带领两个儿子巡山查看军情的故事。

13.金吾不禁:指元宵节开放夜禁,允许人们终夜观灯金吾,古代官名,掌管京城戒备防务。

14.亲事官:宋代禁军军卒,负责警戒、守卫、稽查等事务15.进士第的官衔灯:文中指悬挂在族姊家门前写有官员职衔的纱灯。族姊家可能有人中过进士,故称其宅第为“进士第”。

16.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17.正堂:官府治事的大堂。

8.宫灯:八角或六角形的灯,每面糊绢或镶玻璃,并绘有彩色图画,下面悬挂流苏。原为宫廷使用,故名。

19.翠羽流苏:指宫灯上的各种装饰物。翠羽:翠鸟的羽毛,古代多用作饰物。

20.斗方大字:文中指一尺见方的大字。斗方,书画所用的一尺见方的纸。

第二单元

1.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在2月3、4或5日。我国习惯上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

2.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3.铜壶滴漏:即漏壶。它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自动化计时测量时间)装置,又称刻漏或漏刻。

4.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又称“契文”“甲骨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5.钟鼎文:是铸刻在青铜器的钟或鼎上的一种文字。金文起于商代,盛行于周代,是由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字。因铸刻于钟鼎之上,有时也称为金文。

第三单元

1.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2.大苏:即苏轼,后人习惯于用“大苏”和“小苏”来称呼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

3.手卷:只能卷舒而不能悬挂的横幅书画长卷。

4.弥勒:佛教菩萨之一,佛寺中常有他的塑像,袒胸露腹笑容满面

5. 念珠:又叫“佛珠”或“数珠”,佛教徒念佛号或经咒时用以计数的工具。

6.舟子:撑船的人

7.篆章:篆字图章。

8.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多是各地的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赋、比、兴”是三种表现手法。

9.淑女:善良美好的女子。

10.好逑:好的配偶。逑,配偶。

11.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12.邶(be)风:地的民歌,1,今河南淇县北一带。

13.式微:天黑了。

14.城绸:城门两边的高台。

15.初唐四杰: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临王以文辞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16.少府:县尉的别称.

17.三秦:指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把秦故地分封给秦国的三名降将,故称“三秦”.

第四单元

1.狗皮膏药:药膏涂在小块狗皮上的一种膏药,疗效比一般膏药好。旧时走江的人常假造这种膏药来骗取钱财因面用来比喻骗人的货色。

第五单元

1.马帮:驮运货物的马队

2.东巴象形文字:纳西族旧时在宗教经书中使用的一种图画文字。

3.坊:一栋三开间二层房屋称“一坊”。

4.照壁:在大门内或外对着大门用于遮蔽,装饰的墙壁也叫“照墙”“影壁”等。

第六单元

《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1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本人所作。其文章纵椅开合,变化无端,并多用寓言故事。想象丰富而奇特,在散文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2.海运:海水运动。古代有“六月海动“之说,海动必有大风。

3.《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4.《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伦著,《学记》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百全直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作用,教育及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5.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6矜、寡、孤、独、废疾: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无夫:孤,幼无父,独,老无子:废疾,有残疾不能做事。

7.伯乐;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

8.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9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百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10.杂言诗:因诗中句子字数长短间杂而得名,其句中字数不定,最短仅有一字,长句有达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间者为多,其特点是形式比较自由。。 便于无所掏束地表达思想感情

11歌行体;我国古诗的一种体裁,后从乐府发展为古诗的一体,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形式也多变化。

12.衾:被子

13.寒士:贫寒的士人。

14.市:城市中划的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唐代长安有东,西两市,各有东,西、南、北四门。

15.黄衣使者自衫儿:黄衣使者,指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16.文书:公文。

17赦:指皇帝的命令。

18.禅房;僧人住的房舍。

9.钟磬: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

20.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21.蓬:蓬草,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诗中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

22.浮云游子意: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后世用为典故,以浮云飘飞无定喻游子行踪不定。

23.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州东南,苏轼初到黄州,寓居于此。

24.漏断;指深夜,漏,指漏壶,古代计时的器具,深夜壶水渐少,难听到滴漏声音了,所以说“漏断”。

25.沙洲:江何中泥沙淤积而成的小块陆地。

26.驿外:指荒辟、冷清之地。驿,驿站,供驿马或官吏中 途体息的专用建筑。

文章标题: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传统文化整理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13872.html
文章标签: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  文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