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400年前,他就为好官树立了个样板

时间: 2021-07-09 21:27:35 | 作者:汉周读书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7次

400年前,他就为好官树立了个样板

文/冰扬波

01

万历(1573-1620年)初年,陈霁岩担任开州(今河南濮阳)知府。

是年,开州发生了一次大水灾,泽国千里,域内百姓受灾无数。

陈霁岩紧急召开抢险救灾调度会,商讨如何发放救济粮,解决灾民吃饭问题。

对此,众官员七嘴八舌,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极贫者谷石,次贫者五斗。”

是时,有一官员建议给最贫穷的灾民发放救济粮一石,次贫者发五斗,如此放赈可使更多受灾群众受益。陈霁岩感觉此建议甚好,遂拍板:好,就这么办。

救济方案已敲定,后面具体工作安排属下官员去操作。作为州府老大多在府衙坐镇,一杯清茶,一张报纸,偶尔听听汇报即可。

不过,陈霁岩没有如此官僚。

瞧,在放赈的日子里,陈霁岩亲临现场,靠前指挥,见众灾民皆持编号依次领取救济粮,人数虽多,无争抢喧哗者,秩序井然,对属下前期工作甚是满意。

不止于此,“公坐仓门点名,视其衣貌极老而贫者暗记之。”

说,陈霁岩亲自坐在官仓门前,拿着花名册逐一点名,并把灾民中破衣烂衫的、年龄偏大的、丧失劳动能力者逐一做了标记。

如此这般,想干嘛?

次年春,上级又下文通知:再次救济最贫困的人。

是时,有一文书官请示:“大人,要不要下通知让地方官员再统计上报救济群众名单?”

“不用,我已早有准备!” 陈霁岩拿出上次作过标记的花名册说,“照此名单,直接通知他们来领即可!”

乡民皆惊叹陈霁岩对民情如此了解,敬为神明。其实无他,因上次来领救济的人皆来不及装饰,尽可看清其真实贫困状态之故。

陈霁岩心系百姓,由此可见一斑。

这段史实,冯梦龙《智囊全集》和张岱《快园道古》皆有记载。

且看,张岱《快园道古》如是载:

陈霁岩知开州,大水,赈饥府下。有司议:“极贫者谷石,次贫者五斗。”放赈时编号执旗,鱼贯而进。公坐仓门点名,视其衣貌极老而贫者暗记之。次年,上司行牒再赈极贫者。吏胥禀出示另报,公曰:“不必也。”第出点名簿暗记极贫者,唤领。乡民以为神明。

02

己巳年冬,官仓存粮所剩无几,省府下令各州县动用库银两千两,抓紧购粮补仓。

然鹅,受洪涝灾害影响,各地粮食欠收,粮价大涨,每石需银六钱。

是时,其他州县皆照章办事,并摊派地方各供粮大户负责收购,统一定价为每石五钱。

如此操作,诸大户每购进一石粮就得赔一钱银子,且在运输等损耗上又费银一钱,皆叫苦不迭。

如此劳民伤财之举,可购入官粮仅四千石,实乃车水杯薪,且还激化了官民之矛盾。

鉴此,陈霁岩审时度势,没有立即执行上级购粮之要求。为此,他也承受了巨大压力,屡遭弹劾,上级考虑时逢荒年正是用人之际,他才没丢了乌纱帽。

可见,陈霁岩为官不盲从,心系百姓,不计个人得失。

庚午年秋,开州及邻近州县皆风调雨顺,粮食喜得大丰收。当然,粮价随之下降至每石三钱,降了一半。

陈霁岩见状,立即采取购粮行动,统一收购价为每石三钱,并承诺只要粮食一到即如数给付现钱,白花花的官银,绝不拖欠,或打白条。

于是,诸大户供粮积极性高涨。

其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需插一嘴。

在收购期间粮价又降,每石二钱五分,诸供粮大户请示官府是否要扣除前期已超付的银两。

“宁增谷,勿减银也。”

对此,陈霁岩如此回复:只要能多收购粮食就好,仍按每石三钱收购,承诺不变。

陈霁岩如此言出必行、守信重诺之举,甚得民心。

结果,花同样的钱,却比之前邻近州县多购粮三千余石,既增加了仓储,供粮户也未赔一文钱,绝对双赢。

除了定额上报外,陈霁岩还将多余的七百石粮食,全部发给流落他乡的贫民回乡复产。

可见,陈霁岩讲诚信,抚流民,可谓父母官者有父母心。

节选《智囊全集》:庚午秋,州之高乡大熟,邻境则尽熟,谷价减至三钱余。方申抚台动支银二千两,派大户分籴,报价三钱,即如数给之。自后时价益减至二钱五分。大户请扣除余银,公笑应之曰:“宁增谷,勿减银也。”比上年所买,多谷三千余石,而大户无累赔。报上司外,余谷七百余石,则尽以给流民之复业者。

03

书接上回。

开州境内有十五座土城,因连年雨水浇灌,洪涝浸泡,城墙坍塌多达数十处。

庚午秋,各地官员欲征调当地民夫,对豁牙赖齿的城墙进行填土修补。

这是好事呀,不想竟遭到陈霁岩强烈反对,不准。

为啥?

是时,百姓多饱受洪灾之苦,流落他乡乞讨者不乏其人,招抚还来不及,岂可增其负担。

“亟归种麦,官当赈尔。”

瞧,陈霁岩派人四处张贴告示,减免其赋税,劝其抓紧还乡,且官府会给予相应的救济。当然,流落他乡的贫民欣闻此消息,纷纷回乡复耕复产。

且,拨出前期收储之余粮,让他们限期前来领取。

注意,陈霁岩还令人在各城门一里外,分别树立多个小告示牌:令各将盛谷袋,装土到城上,填崩塌处。

说,老少爷们,麻烦各位顺路捎带一袋泥土,送到城墙崩塌处。届时,贵村总甲会在你的袋子上盖印留标记,后凭此印到官仓免费领取救济粮…

在此,插一嘴。

总甲者,为元明以来的职役官名,类时下村干部。

且看,明代沈榜《宛署杂记·街道》如是载:

“城内各坊,随居民多少,分为若干铺,每铺立铺头火夫若干人,而统之以总甲。”

是时,各城门之外,返乡贫民人头攒动,一人扛着一袋土,乐呵呵地送到城墙各处坍塌处,其场面甚是热火朝天…

结果,救济粮发放完毕,各处坍塌的城墙皆修复好了。

可见,陈霁岩轻徭薄赋,体恤民情,可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节选《智囊全集》:因遍出示招抚云:“亟归种麦,官当赈尔。”乃出前大户所籴余谷,刻期给散。另出四五小牌于各门一里外,令各将盛谷袋,装土到城上,填崩塌处。总甲于面上用印,仓中验印发谷,再赈而城已修完。

04

明代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二》:“江北俵马之役最称苦累,而寄养之户尤多败困。”

俵马,明代马政用语,即官府将官马分派给民户饲养,过一定时期后再由民户将马解送指定地点,由官府验收。

当然,对俵马有严格的标准:高三尺八寸,齿少而形肥者。

彼时,相关州县皆无法自行交配繁殖马驹,必须向外地马贩购买马匹。

然,开州位于各州县之中,外地马贩到开州时合格马匹早被其他州县拦截买光。

州官为向朝廷交差,不断给马贩头目施加压力,甚至不惜用刑:啪啪啪,或一顿鞭子,或一通板子…

不过,如此骚操作,马贩甚为反感:马价腾踊,求速反迟。

瞧,一时马价飞涨,嗖嗖,极似牛市的股指一路上窜,反而更买不到合适的马了。

时,陈霁岩为开州知府,了解到马价高涨的个中原委后,已然心中有数。

待外地马贩齐集开州后,陈霁岩才召集本地的养马户问道:“各州都已买好俵马呈送朝廷,你们可知此事?”

众养马户皆点头应道:“知道,我们也很着急!”

于是,陈霁岩便和众人共同商议对策:“为买到俵马,明天我将亲自去选马,你等要跟我搞好配合,切记,要如此这般…”

好的,众人皆应允,感激涕零而去。

翌日,外地马贩赶着马匹前来,乌泱泱的好大一群,其中确有不少马匹合乎标准。

然鹅,陈霁岩却鸡蛋里挑骨头、连连摇头说:“这些马七高八矮的,合乎标准的不多呀!不过没关系,我已呈报朝廷,今年开州将自行繁殖马匹,不着急,咱慢慢选。”

是时,本地养马户及时配合补戏:“大人,再过三天,临濮有个马会,届时一定能买到合意的马匹。”

陈霁岩听了,连连点头说好,对外来马贩没有一句责备之语。

至此,外地马贩颇为失望,争相杀价求售。结果,在两天之内,陈霁岩便以每匹马十余两银子的价格买够了朝廷所要求的马匹。

再看,其他各州县官员为升官计,皆不惜高价买马,每匹马竟高达四五十两银子,诸养马户皆深受其害。

可见,真心为民,实政及民,必然置升官于考虑之外。

节选《智囊全集》:明日各马贩随马头带马,有高至四尺者,令辄置不用,曰:“高低怕相形,宁低一寸,我有禀贴到太仆寺,只说是孳生驹耳。”众禀再迟三日,至临濮会上买,易得。公许之,不责一人而出,各马贩气索然,争愿贱卖,两日而办。在他县争市高马,刻期早解,以求保荐,腾价至四五十金;在本州无过二十余金者。

05

时,州县以审核徭役均等与否,为考核官员政绩的一项重要指标。

考核周期:每三年一次。

考核内容:自极富至极贫,定为九则,赋役皆准此而派。

考核办法:合一州八十八里之民,集庭而校勘之,即对干部进行现场量化考核评比,甚是繁琐。

考核目的:防止相关干部腐败索贿之风。

陈霁岩到任后,徭役审核工作还有一年,时间紧任务重,他便把旧考核记录梳理成册,随时备用。

家道何如,比年间,何户骤富,何户渐消?

陈霁岩每次坐堂,在审理案件、接待信访、处理杂务之余,都会进行民意调查:你是哪村的人,你村里某大户的家境如何?近年来哪家骤然暴富了?哪家渐渐没落?并随手将调查内容记录在案。

如此这般,陈霁岩很快便对所辖各村情况,有了初步了解。

同时,陈霁岩还对百姓进行问卷调查。

即闭之后堂,各给一纸,令开本里自万金至百金等家,严戒勿欺。

说,陈霁岩曾召集各村二百多百姓,集中于州衙后堂,每人一张纸,令其列出本村富豪榜单,并严禁弄虚作假。

不止于此,陈霁岩调度相关干部。

是日,将各村干部叫到都察院来:“听好了,你等将近年来辖区内没落的大户的名单逐一罗列出来。至于目前依旧富有的,就不必写了…”当然,他们都知道陈霁岩对情况已然掌握,自是不敢作假。

然后,将这些调查问卷装订成册,留作考核依据。

到了具体考核时,哪些人该升级,哪些人该降级,已一目了然。

于是,往年缓慢冗长、劳心费力的考核工作,陈霁岩很快便可搞定,并有效杜绝官员贪腐索贿之风。

节选《智囊全集》: 至期,拜毕,即唤里老、书手到察院,分作三处,各与纸笔,令开大户近年之消乏者,或殷厚如故,不必开也。以上因事采访,编成底册。审时一甲人齐跪下堂,公自临视,择其中二三笃实人,作为公正,与里长同举大户应升应降诸人。因知底册甚明,咸以实举,遂从而酌验之,顷刻编定。一日审四五里,往往州官待百姓,不令百姓待州官也。

06

后,陈霁岩升任湖广督学,每日需批阅文书达千余件之多。

当然,这些公文皆需经文书官之手,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两批。合格者,呈送领导审批;不合格者,驳回留置。

不过,陈霁岩初到任时,有前辈曾提醒他:“前道有驳提文书难以报完者,必乘后道初到时,贿嘱吏书,从‘照验’中混交 。”

说,以前有许多呈报文书,因审批要件不完备等原因一直没有通过审核,有人会借新一批文书初次呈报之机贿赂文书官,再呈报一次,企图蒙混过关。

于是,陈霁岩花费半天时间,将所有文书亲自逐一查验,果然发现其中有一件被驳回之公文。然而文书官却企图蒙混在其他通过审核的文书中。

陈霁岩便暗中对此文书作了记号,再命文书官再仔细核验一次,且告诫他千万不可草率从事。

稍后,文书官再次呈送这批文书,因已接受了贿赂,称全部合格。

是时,陈霁岩便挑出那件被驳回的文书质问文书官,其遂遭责罚外革职处份。

此后,官员检验文书,再也不敢扯犊子了。

可见,时下要求为官者要管好秘书等身边工作人员,陈霁岩早已率先垂范过了。

节选《智囊全集》:公乃费半日功,将“照验”文书逐一亲查,中有一件驳提,该吏者混入其中。先暗记之,命书办细查,戒勿草草。书办受贿,径以无弊对。公摘此一件而质之,重责问罪革役。后“照验”文书更不敢欺。

陈霁岩,虽为400年前的大明朝的一官吏,但他的为官之道,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文章标题: 400年前,他就为好官树立了个样板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13859.html
文章标签:洪水  历史  中国历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