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7-08 22:02:1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1次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继汉唐之后的又一宏大王朝。在明朝276年的漫长历史中,共经历十六位皇帝,简称大明十六帝。这十六位皇帝中,有的雄才大略,有的碌碌无为,但更多的是富有传奇。纵观明朝十六位帝王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一共有四位,以下是具体介绍:
第四位:明神宗朱翊钧
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他10岁即位,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朱翊钧在位初期的十年,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政务。张居正在神宗支持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国力得到恢复,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神宗亲政后,励精图治、生活节俭,有勤勉明君之风范,开创了“万历中兴”的局面。期间,他还主持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巩固了中国疆土。
但是其执政后期荒于政事,因无像张居正的人可以督导、国本之争等问题而倦于朝政,自此不上朝,国家运转几乎停摆,强征矿税亦是在位期间被称为一大诟病,使明朝逐渐走向衰亡。更为传奇的是,万历皇帝在位时期衰败的明王朝也在这个时期走向活泼和开放,明朝的经济处于当时世界经济主导地位。在此期间,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整个社会也出现了反对封建礼教、个性解放的精神。
第三位:明成祖朱棣
明太祖第四子,大明第三位皇帝。他1402年登基,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等。朱棣本身就具有帝王的才能,但似乎命运无情,朱元璋并未传位给他,而是传给了他的侄子朱允炆。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立即采取削藩政策,不仅监视朱棣,还欲调走他的军队。在此情形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从而圆了自己的皇帝梦。
朱棣在位时,政绩颇丰。政治上,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军事上,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外交上,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加强对南海的经营;文化上,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等。如此传奇的生平事迹,《明史》评价他说:“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第二位:明太祖朱元璋
明朝开国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继刘邦之后的又一位屌丝逆袭成功的典范。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之后,他又平定了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朱元璋聪明而有远见,神威英武,收揽英雄,平定四海,纳谏如流,求贤若渴,重农桑,兴礼乐,褒节义,崇教化,制定的各种法规都很相宜,前所未有。
第一位:明世宗朱厚熜
明宪宗之孙,明孝宗之侄,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1566年在位,在位45年,年号嘉靖,后世称嘉靖帝。他是明朝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最早开创连续28年不上朝的皇帝,也是把帝王权术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皇帝。在位早期,他英明苛察,做了很多大事,严以驭官,宽以治民,整顿朝纲、减轻赋役,对外抗击倭寇,重振国政,开创了嘉靖中兴的局面。在位后期,他虽然好道教,然而依然牢牢掌控着朝廷官吏,也可以称得上是位有作为的皇帝。
嘉靖帝在位期间巩固了明代的统治,为隆庆新政与张居正改革、嘉隆万大改革奠定了基础。
嘉靖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独特的皇帝,也是明朝皇帝中最任性和倔强的一位。史书评价嘉靖帝为“中兴之主”,说他“有不世之奇谟六,无竞之伟烈四,而又有震世之独行五”。
明朝从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到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明思宗崇祯皇帝,一共经历了十六位皇帝,一共二百七十六年,在这十六位皇帝当中,哪几位皇帝比较有作为呢?如果选出三位,谁可以当选?
首先,明太祖朱元璋可以当选。
朱元璋从一个叫花子,到建立明朝,当了皇帝,显示出了朱元璋非凡的才能。
朱元璋是一位真正的草根皇帝,也是出身最底层的皇帝,比刘邦和刘备出身还低微,刘邦好歹还是一位亭长,大小是个官,而刘备虽然是卖草鞋的,但是,毕竟也有生意,可朱元璋是什么都没有,完全是一贫如洗,给地主放牛,后来,实在没了饭吃,去当和尚,甚至当叫花子乞讨。
至正四年(1344年),穷困潦倒的朱元璋,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 后来,朱元璋逐渐成长为一位出色的将领,先后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举兵北伐。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在应天(南京)即皇帝位,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庙号明太祖。
同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然后,又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政治上废除丞相和行中书省,设三司分掌地方权力,强化皇权,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 ;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减免税负,丈量全国土地,清查户口等;文化上紧抓教育,大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但是,大肆屠杀功臣,是其一短。
第二位朱棣可以当选。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非常勇武,被封为燕王,后来,建文帝朱允炆削藩,朱棣起兵打着“清君侧”的旗号,经过四年的征战,攻进了南京,推翻了建文朝廷,史称“靖难之役”。
朱棣攻进南京时,皇宫突然燃起大火,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终,于是,朱棣即位称帝,年号永乐,庙号明成祖,是明朝第三位皇帝。
明是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汉朝,一共16位皇帝,明王朝历时276年。朱元璋是明朝的创立者,明朝一共经历三个鼎盛时期,明朝在朱元璋这个贤君的带领下,可以说是国力一日强于一日。可惜到了明末的时候 ,昏庸的君主导致明朝逐渐衰弱 ,最后王朝终结在了崇祯皇帝手中。
纵观明朝的历史,兴衰很有代表性,最初兴盛、中期兴盛、后期衰落。这种演变规律在我国封建王朝的历史上一再出现,历史似乎一直在重演,可以说这是历史演进的必然结果,也是封建统治的必经之路。虽然明代有16位皇帝,但不是特别多。几乎所有明朝皇帝都有一个共同点,反映在他们的名字上。列出他们的名字,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第二位皇帝朱允炆,明朝第三帝朱棣,十六个人的名字里面的最后一个字分别是:炆、棣、炽、基、镇、钰、深、樘、钧、洛、校、检。这些字的偏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都出自五行,也就是“金木水火土”。这其实并不是巧合,而是由开国皇帝朱元璋定下的规矩,虽然他的很多子孙连名字都没有,但是每一代里面必然要有一个最杰出的人的名字里面的字的偏旁出自五行中的一个。
由于这是朱元璋立下的规定,于是也成了他的子子孙孙奉行的规定。由于在古代皇上有很多的妃嫔,这就让皇帝拥有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子嗣,自然就会出现五行的偏旁不够用的情况,不得已,后来的皇帝就开始自己创造文字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古代人死了用过的字是不能再被使用的,所以文字越用越少,有些孩子连名字都没有,只有一个姓氏。不过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朱元璋会定下这样一个稀奇古怪的规定。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