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为什么明朝政治黑暗却能延续如此之久 而秦朝暴政却二世而亡

时间: 2021-07-04 19:57:5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8次

为什么明朝政治黑暗却能延续如此之久 而秦朝暴政却二世而亡

秦朝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这么多措施,可结果却是二世而亡,这是为什么呢?

一、秦朝经过多次战争统一六国后,人民受战争的苦难十分严重,正是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而赢政却好大喜功,滥用民力,使得人民在战争之后又背上了更沉重的枷锁。  
 二、著名商鞅变法,使秦国变成了一个强国,但是在经过一百多年后,已经成为一种僵化的制度,就拿著名的陈胜起义而言,他们因为大雨而延误了期限,本来完全可以从轻或者避免刑法,但是在秦国僵化的法律却没有这一点,一定要处死。使得人民对政府的抵触情绪越来越大。   三、秦统一后,虽然灭亡了六国,但是六国的残余势力并没有完全消灭,还有很多隐藏在民间,而秦的统一时间又太短,还没有在人们心中树立起政府的地位,人们没有依附,中央政府强大还不显眼,一旦政府失去控制力,天下大乱的时候,这种残余势力必定会反扑。  
 四、政权内部的斗争,政治的腐败,更使得本来就风雨飘摇的政权更加雪上加霜,秦王朝成了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之一。
一、秦朝经过多次战争统一六国后,人民受战争的苦难十分严重,正是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而赢政却好大喜功,滥用民力,使得人民在战争之后又背上了更沉重的枷锁。  
 二、著名商鞅变法,使秦国变成了一个强国,但是在经过一百多年后,已经成为一种僵化的制度,就拿著名的陈胜起义而言,他们因为大雨而延误了期限,本来完全可以从轻或者避免刑法,但是在秦国僵化的法律却没有这一点,一定要处死。使得人民对政府的抵触情绪越来越大。   三、秦统一后,虽然灭亡了六国,但是六国的残余势力并没有完全消灭,还有很多隐藏在民间,而秦的统一时间又太短,还没有在人们心中树立起政府的地位,人们没有依附,中央政府强大还不显眼,一旦政府失去控制力,天下大乱的时候,这种残余势力必定会反扑。  
 四、政权内部的斗争,政治的腐败,更使得本来就风雨飘摇的政权更加雪上加霜,秦王朝成了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之一。
秦始皇灭六国,并天下,时根基未稳,六国志士皆潜心复国,始皇当推行仁政,于民休养生息,安定天下。然却背道而驰,施暴政,广征伐,终至天怒人怨,群雄四起。朝中奸臣当道,祸患朝纲。内有忧而外有患,遂二世而亡。以上仅为一己之见,望有助于你。
最主要的原因是秦推行郡县制,新征服地区民众都是口服心不服,还迷恋于封分制。历史有惯性,汉初还是封分制,二百年左右才确立完全的郡县制。
请参考贾谊的《过秦论》

秦朝二世而亡到底什么原因?


关于秦朝,我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首先印入脑海的印象就是“二世而亡”。没错,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天下的伟大王朝,但它确实也是昙花一现的短命王朝。所以很多不明就里的朋友会因此质疑、甚至嘲笑秦始皇的伟大之处。

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带着面纱的姑娘,任由人们去猜测她面纱背后的真实面貌。每个人都有他猜测的权力和评判的依据,所以我也不想去刻意纠正那些诋毁、黑化秦始皇的人。

但是,我还是要强调一点,历史是有逻辑的,面纱只能让它变得朦胧,却不能真正掩盖真相。也就是说我们所熟知的东西不一定是严谨的,但是只要我们严谨地去追寻,一定会看到清晰明了的历史的。

关于秦朝“二世而亡”,这是一个公知事实,而且很多人都能说出一些它“暴病而亡”的原因。比如严刑峻法、比如赋役繁重等等。其实这些并没有明显的毛病,但是却有点浮于表面、过于笼统的感觉。其实,秦朝的突然灭亡是一个体系的崩塌,是一种人性的反弹。

今天,我就尽量用一些通俗的语言和逻辑来和大家聊聊秦朝崩了究竟是因为什么?从它的崩塌之中我们又应该反思到什么?

秦崩的来龙去脉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秦始皇有多伟大我已经在前面的文章介绍过了。但是,秦始皇终究是一个凡人,他也受人性的制约。一个俯瞰众生的人最容易感到空虚寂寞冷,“高处不胜寒”不是说高处有多么寒冷,而是高处太寂寞,容易让人心冷 。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三十二年,此时的秦始皇已经把别的帝王几辈子都干不成的事情都干了一个遍,他不知道再干些什么对于他来说是有意义的了。于是,他决定全国巡游,去看看自己的杰作,去普天同庆,其实他已经陷入了一种精神上的空虚了。他去了泰山封禅——与天对话,去了琅琊看海——与谜问路。

无敌是多么的寂寞?看看无敌的人为自己选择的对手就知道了,但凡天下无敌的人最后都会迷信地去挑战神话和未知,没有例外!所以,秦始皇决定要成仙。这很荒唐吗?并不,因为现代医学早已证明,抑郁症往往是因为人对人生失去目标而导致的

所以,事实上成功人士患上抑郁症的概率要比奋斗者们大得多。秦始皇本来对于人生的每一步都规划好的,结果一不小心啥都实现了,他不没事瞎想谁有资格瞎想?


秦始皇认为成仙的突破口应该在东边的大海(他来自西边,北边是北狄,南边是南蛮,只有东边的海的那边不可知),传说在东海上,有三座仙山——蓬莱、方丈和瀛洲,仙山上有神仙,神仙有不死药。这实际上就是自己出题自己作答的逻辑。

为了证明他的自我猜测,他派了很多探险船队去东海寻找仙山、仙人和仙药。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徐福带着数千童男童女的那支队伍,这支队伍有去无回,据说成为了日本人的祖先。后来,秦始皇又来到帝国的东北——碣石(河北昌黎),命令燕地的一位名叫卢生的方士再去海中求访仙人。

很明显,那些投其所好的方士都是在忽悠秦始皇的。这里解释一下,为什么雄才伟略的秦始皇这么好忽悠了呢?其实人都是好忽悠的,只要把握住他们的欲望,想怎么忽悠就怎么忽悠,保健药卖给了那些想长命的老年人,课程推销给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们,衣着暴露的女子诱惑那些饥渴难耐的男人们……这些忽悠有技术含量吗?并没有,但几乎一拿一个准,就是他们都是迎合了人性中的欲望。

但是,忽悠到最后总是要穿帮的,所以徐福跑了。而卢生估计是在海上溜一圈,没找到可以跑的地方,所以又回来了,但绝不能空手而归,所以他带回来了一本宝书《录图书》,书上赫然写了五个扎眼的大字—"亡秦者胡也"!


大家可能觉得这也可信?秦始皇走火入魔了吧!其实这可信不可信对秦始皇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觉得他找到事情干了。根据他的理解,他觉得这是上天要他去消灭胡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总称。

以前,秦国就是西戎,齐国就是东夷,楚国就是南蛮,北边的游牧民族就是北狄。现在除了北方的游牧民族,所谓的胡人除了北狄外都被统一在伟大的大秦帝国之中。秦始皇觉得他的下一个使命就是消灭北狄。

后世人把这一出戏和胡亥挂上了勾,说这五个字是秦国亡于胡亥之手的意思。我除了对这种脑洞大开的编故事者表示呵呵外,实在是无力吐槽了。

这个事情只能说明卢生是个很有水平的忽悠者,他的问题指向深得蒙太奇手法的要领。因为你在对方的已知领域去忽悠人家基本上是找抽,在对方未知的领域去忽悠却能引起他的好奇心、好胜心。卢生的这一次忽悠为大秦帝国的崩塌埋下了一根引线。


秦始皇决定要灭胡了,而且秦始皇一出手就是大手笔。实际上当时的匈奴不堪一击,秦始皇这么干有点大炮打苍蝇的味道,消耗了自己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却很难打死苍蝇,只会加剧自己国家的内部矛盾。

匈奴当时由于骑兵技术和装备还没有开发出来,根本形成不了对中原政权的真正威胁。只不过他们骑着马,跑得快,让人逮不着,所以很烦人而已。他们就是一股跑得快的小蟊贼,类似于后世的“飞车党”,一群“飞车党”式的小蟊贼能颠覆或者侵占一个帝国吗?

其实这种小蟊贼,给点甜头,哄着他们别闹事,是最好的方式,类似后来的招安、和亲。但是秦始皇觉得,六国都被我弄死了,还搞不定你们这帮小蟊贼?秦始皇和秦朝越走越偏了。

迷之自信的秦始皇亲自巡边,从碣石沿着北方的这一线,到渔阳、代郡、雁门、上郡溜了一圈后,便回到咸阳开始大展拳脚。


秦始皇的思路是“四连击”,先把高速公路——秦直道修到北部边境,解决军队和物资的运输问题;然后派出大军,打跑匈奴;再修复原有的秦、赵、燕三家的长城,防止反弹;最后迁移内地的居民去定居边境。这个思路绝对是无懈可击的,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说正确无比。

但有时候,我们得明白,如果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那么不管你怎么聪明,都很难解出正确答案的。匈奴根本就不应该打!因为大炮打苍蝇,怎么打都不划算。

秦朝刚刚站稳脚跟,正是需要平稳过渡的时候,这个时候来这么个大动作,简直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灭六国时可以以战养战,打匈奴就得全靠自己输入了,而且那个地方又远又偏,运输成本使得战争成本根本降不下来。山西高原那条革命线成了秦朝的夺命线。

虽然秦始皇也意识到了战争成本太高了,决定修路来降低成本。但是,在没有挖掘机的时代,修路的成本低不到哪里去。关键秦始皇是边修边打,这就对秦国的物资、人员调配能力提出了双倍的要求了。


还是在公元前215年,他派出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去扫平匈奴。这次大炮打蚊子虽然吓得蚊子惊慌失措,但秦朝这门大炮也被折腾得要报销了。

三十万的军队,背后得几百万的民夫运送粮食,翻山越岭地输血,往往是输血队还没赶到输血地,血就被消耗得差不多了。消耗的最终是谁的血与泪?还不是老百姓来承担,这就是秦朝当时怨声载道的主要原因。

蒙恬最后不负众望,将河套地区的匈奴全部扫荡肃清,匈奴震于秦国兵威,向北方远遁。秦朝赢了面子,输了里子。但秦朝还没停,因为还要修长城,还要移民戍边,又是劳民伤财的大事,(顺便说一下,长城确实很重要)又是百姓买单。老百姓的活路越来越窄了。

再说一下,秦朝打完北胡之后,并没有停止,又调转枪口去打南胡。再来一次大炮打苍蝇,再给秦朝的老百姓火上浇了一次油。


但是,中国的老百姓永远都是世界上最驯良的群体,但凡有一丁点活着的希望,他们都是不愿意造反的。这并不是他们怕死,而是他们心中有爱,不想连累自己的亲人。此时的秦朝已经摇摇欲坠了,但好在秦朝恐怖的战斗力和秦始皇绝无仅有的威望暂时还能稳住局面。

可是,生来就是干大事的秦始皇,生命不息,折腾不止。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修秦直道的同时,秦始皇又征调了囚犯七十万人,动工开始修建“天下第一宫”阿旁宫和继续投入到已经修建了三十五年的秦始皇陵。

看看细节,上面的数据里光囚徒就是100多万,这是个什么概念?当时约2000万人口,除去一般女人,再除去老人和小孩,将近百分之二十的成年男子都是囚徒。有这么高的犯罪率吗?而是因为秦始皇连续不断地大手笔,很多人“被迫”成了囚犯而已。可想而知,秦朝当时的社会关系结构是多么畸形的。


公元前210年七月,秦始皇在出巡途中驾崩,他的传位诏书被权臣赵高篡改,公子扶苏被伪命自杀,蒙毅蒙恬等忠臣良将被残害,皇室贵族被大量清洗。史称“沙丘政变”。

秦始皇的尸身在臭鱼烂虾的掩盖下运到了咸阳,葬到了秦始皇陵中。秦始皇死了,他的大秦也活不久了。因为他的继任者胡亥是个庸才,身边的赵高更是一个小人,李斯虽然有才但是无德,无法被重用。

大泽乡,陈胜喊出了中国历史上最牛逼的造反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后,星星之火成了燎原之势,大秦帝国被烧成灰烬。

秦崩的逻辑分析


通过上述的介绍,大家觉得秦朝到底是崩在哪里呢?是秦始皇太残暴?是秦朝法治过严?是秦始皇死得太早?是胡亥太无能?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但都很片面。

秦始皇最后五年这些大动作,从一个国家的战略意义上来说,你能说他没道理吗?可以说,其中的每一项都是足以彪炳史册的。但是,做正确的事为什么会导致灭亡呢?

这里就牵涉到一个逻辑误区,我们姑且称之为“成功者的逻辑误区”吧,成功者往往是看不到失败的阴影的。我为什么经常劝大家,越是在成功的时候,越要保持冷静,因为人在成功的时候是容易得意忘形的。成功的经验不光可以增加人的信心,也足以使人狂妄自大。多少高手败于轻敌?多少英雄死于自大?


秦始皇因为太牛了,所以他觉得他做什么事都是手到擒来的。所以他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在他那个年代和环境,他也意识不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样的高深道理。秦始皇这种领导,拿大方向基本上是十拿九稳的,这是他的见识和格局所决定的。

但是论逻辑的严谨性和层次感,他还不够,这是由他的经历和成就所决定的。通俗点讲,一个富翁,在有钱的情况下,他能把日子过得大气优雅,这一点穷人学一辈子也不一定学得会;但是在快要破产的情况下,谁能把日子过得更精致更没有风险,估计大多数的富翁都要跟穷人学。

前面也说了,很多人说秦朝二世而亡是因为秦始皇死得太早,而胡亥太无能,导致秦朝这台机器散架了,失去了控制力。其实,跟秦始皇的死关系并不大,秦始皇即使多活几年,但只要他继续这么搞下去,秦朝迟早会崩!胡亥的无能确实也加速了秦朝的灭亡,要是他上位之后,马上停止所有的功臣,慢慢给百姓疗伤,或许还有一丝转机。但他更加放纵自己,耗尽了大秦帝国最后的气数。


最后说一下,大秦是死在严刑峻法上。这个是有关系,毕竟大泽乡起义的直接诱因就是“失期当斩”!这个问题我不反驳,只提几个问题供大家思考,秦朝的严刑峻法源自商鞅变法,秦国的百姓没有受过其苦?为什么秦国的百姓不反?

秦朝给百姓施压最严重的时期是秦始皇的最后五年,为什么那个时候百姓不反?那个能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陈胜真的是农民吗?

说了这么多,那么秦朝究竟是崩在哪里呢?其实就是在于吃得太饱、吃得太快。你秦国以关中一地统一天下,这本身就是蛇吞象,把自己的胃都快撑破了。

关键你还是狼吞虎咽地三下五除二全部塞进肚子里的。这个时候,你最需要干的事情是消化,哪怕消化一半都是极好的。你刚吃完就四处蹦跶,你不肚子痛谁肚子痛?饭后不宜剧烈运动,这么简单的道理很多人并不能活学活用。


关键一点,你大秦国吃进肚里的东西还是从别人碗里抢来的,别人可怜巴巴地流着口水,保持沉默,不代表别人不怨恨你,只是敢怒不敢言而已。每一个沉默的仇恨者都是一桶火药,他们只需要一根引线就能引爆。这根引线正是秦朝的严刑峻法,它把秦朝百姓的生存空间压缩到了极致,压力过大会导致爆炸,这是常识。

秦朝归根到底是在欺负老百姓,但是欺负老百姓也是有方法和方式的,同样是抽人三十巴掌,你一天抽三巴掌,大概率受欺负的人会忍到第十天;但是你如果一口气不停地三十巴掌连着抽,很少有人会忍得住。你凭实力欺负人,隔三差五打人家一顿没问题,但你真要把人往死里打,你看看会不会跟你拼命?

归根到底,秦朝崩塌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没有弹性,制度、法律都是生硬的。没有弹性的社会是最容易让底下的人感到恐惧,进而感到绝望的。而秦朝根本没有意识到国家机器已经没有润滑油了,强行运行、甚至加速运行,这样,这台机器不散架才怪。

秦崩的生活思考

有人说,秦朝这么欺负人,所以它崩了活该。这句话没什么大错,但显得有点小孩子气。毕竟政治与道德无关,古往今来,统治者的统治逻辑就是建立在欺负人的基础上的。别指望皇帝真正爱民如子,能把你当作是别人家的孩子就不错了。

至于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之后就进入了冷血时代,为什么会到了一百多年之后建立大统一王朝才慢慢崩溃呢?法家思想为什么能帮助秦国赢得天下,却不能帮助秦国稳住天下呢?这个问题很复杂,我简单地说一下,法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把人往死路上逼,逼出你的潜力,逼出你的服从,逼出你的麻木,这和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训练杀手的逻辑是相似的。所以这种思想的局部杀伤力是很大的。一个杀手组织进攻能力是很强的。但是什么时候见过一个杀手组织统一武林?因为打败、打死一个人都是相对容易的,打服一个人才是最难的。(不要用现在西方法治社会来抬杠,那是两回事!)


通过秦崩的过程,我们要明白,任何事情都是有因果的,任何因果都是有度的。所以我们得把握好度,掌握好节奏。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和坏,但过于绝对的东西肯定都不好。商鞅变法好不好?好呀,它实用呀,立竿见影呀!

但是,你要一直极端地使用它,人不亡你,天也要亡你。就像春药一样,偶尔吃一粒,可以增加男性自信心,增加夫妻情趣,你天天吃,看看会是什么后果?

所以,尽量让自己活得通透点,读书看历史,听歌谈风月,都不要见风就是雨,也不要人云亦云张口即来,不要盲目相信那些鸡汤套话,要有思考,要懂辨别。举例说一下,“能喝八两喝一斤,这样的同志要培养”这样的劝酒话该怎么理解?

他是真的想培养你,还是只是想忽悠你喝酒?你喝了八两只是会醉会难受,还是会进医院会丢性命?劝你喝八两的人和你有几两的感情,他又是一个愿意陪你喝几两的人?想不清楚这些道理,尽量保持沉默。

最后回到秦崩的话题上来,其实也是很通俗的逻辑,一个武力强大的人,打遍方圆数十里无敌手,又试探性地欺负了一些人,一看没反应,于是胆子越来越大,步子步子越来越快,终于惹了众怒,十里八乡一声吼,把群殴给弄死了。所以,我们要时刻谨记,不管我们多么牛逼,对手多么不堪一击,永远不要把人往绝路上逼。


另外,像卢生那种人,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我们要学会辨别别人的意见,别觉得自己很牛,别人指个坑你也敢往里面跳。那不能证明你牛逼,只能说明你沙雕。

而且,大炮打苍蝇的事情不要干。拿着一千万的筹码和别人去赌一千块钱的输赢,无论结果如何,你都是输得最惨的那一个。和对等的人干对等的事才有意义,恋爱、生活、工作、聊天都是如此,所以不要陷于那些口水战,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吵架高手吵架吵赢过一个傻子。

关于秦崩的思考其实无处不在,我只是抛砖引玉地抛出一些看法供读者朋友参考,更多的历史感悟其实是需要大家自己去从历史逻辑中去慢慢体会的,这才是历史最让人着迷的地方,也是最有价值的地方。很多人把历史当故事看,其实是猪八戒吃人参果,不知其味,未得其益。总之,如果大家真的爱历史,就尽量细致地去理解历史吧!

秦朝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和建国后都以法家思想为指导任用人才,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人才观念的先天缺陷、文化政策的后天失误、制度建设的自我僵化造成了士人对秦王朝的强大离心力,最终酿成毁灭性的后果。

随着秦的统一,秦国外部的矛盾已经解决,而此时它的内部矛盾,它的严酷刑法已经成为了主要矛盾。
因为秦朝统一六国后并没有修养生息,而是采取了四处征战的策略。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致使民怨沸腾。

胡亥和朱厚照都很荒诞,可为什么明朝坚持了很久,而秦朝很快就亡了?

秦始皇驾崩后,赵高、李斯篡改圣旨,扶胡亥继位,这就意味着胡亥从开始就受制于人,任人摆布,因为他明白,这个皇位不是他自己通过自己的能力得到的,可以说他是赵高等人扶立的傀儡,胡亥处于被动位置,所以怕死,他又不具备守成之君该有的气魄与手段,没有政绩与实权的支撑,他注定是一个有名无实的皇帝。

而朱厚照,是朱祐樘和张皇后的嫡子,又是长子,继位是必然中的必然。朱厚照从小就特别聪明,学啥会啥,“前天讲官所授之书,次日便能掩卷背诵”。

不但脑瓜好使,语言能力还特别强。

朱厚照精通梵文,还在短时间内就掌握了葡萄牙语。当年葡萄牙使者朝见,他不用翻译,自己就能无障碍交流。

无论从出身还是从能力,朱厚照做皇帝没有任何问题,很多人说他骄奢淫逸,在宫里摆市集,建商店,琳琅满目和外面无异。在北京西苑建了个豹房。当导演当将军,没事儿就喜欢微服私访,喜欢骑射喜欢打仗,认了127个干儿子,是昏君,可是朱厚照在位的15年里,他却做了很多所谓好皇帝没有做成的事儿。

比如改革江南赋税。把之前拖欠中央十年之久的赋税,不仅全部厘清,更减轻了当地百姓的负担。

再比如改革沿海“市舶司”。增加外贸收入,迈出了解除海禁的第一步,更扩大了政府税源。尽管一生肆意纵情,朱厚照却并未完全失守皇帝职责,帝王的职责和气度,他始终没忘。

众所周知,我国历经了无数朝代的变换,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而历史中各朝各代的皇帝,也成了人们热议的人物,大家都知道,关于对每个朝代的皇帝,评说都是褒贬不一,不过,要说起历史中被当作反面教材的皇帝,想来很多人都会想到,明朝的皇帝朱厚照,朱厚照非常喜欢游乐,而且还做过很多奇葩事,然而,明朝却没有在他的手里灭亡,而是好好的传承了下去,而和朱厚照趣味相投的秦朝皇帝胡亥,秦朝到他的手里没几年
首先,胡亥继位秦二世,秦朝是一个新生王朝,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封建王朝,时六国人心不稳,且秦朝建立之后依旧用法家思想治国,严刑峻法使得百姓怨声载道,社会矛盾滋生却又没有良好解决,所以才有各地农民起义终至秦朝灭亡。反观明朝,虽从明英宗土木堡之变国力开始下滑,但毕竟基础还在,无论是军事、经济等等都还处于领先地位,国内环境较为平和,所以明朝在这时期还可延续百年,而秦朝却只能二世而亡。

横扫天下的大秦帝国为何二世而亡?

秦二世而亡,是亡于暴政吗?

秦始皇嬴政一统六国,建立全新的秦帝国。但看似威风赫赫的大秦帝国却在秦二世赢胡亥手里三年就灭亡了。这总让人觉得惋惜。大秦帝国为何二世而亡呢?汉初很多人,尤其是以贾谊的《过秦论》的秦亡于暴政的观点最为出名。

秦国疆域

但秦帝国真的是亡于暴政吗?平民百姓真的是纷纷揭竿而起反抗秦暴政吗?

对于秦帝国灭亡承担最大责任的人,不是秦二世赢胡亥,而是秦始皇嬴政。秦始皇有两大过错导致秦国灭亡:一、规模庞大的移民政策;二、没有过早确立太子储君,导致继任人没有威望,内外交困,全无处理政务经验。

秦帝国灭亡的原因,大致如下:

一、移民政策:

多年多次迁移民众、罪犯到边境和关中等地方,导致关中人口结构变化:旧秦人被搬空,原六国人占领关中。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了秦帝国在面对东部叛乱时,无法有效征发士卒,组成精兵镇压。

秦始皇迁移人口的次数有:1、公元前219年迁移3万户(大约15万人)到琅琊,迁移户获得免除12年徭役的奖励;2、公元前212年,迁移3万户(大约15万人)到咸阳旁的骊山,5万户(大约25万人)到章台和云阳,迁移户获得免除10年徭役的奖励;3、公元前211年,迁移3万户(大约15万人)到现在的鄂尔多斯地区。

这些是有记录的平民人口迁移记录。另外还有在公元前217年刚完成统一时,强制性迁移六国被废的王族、贵族等12万户(以每户5人算,人数就达60万人)到咸阳。

下面这些是迁移罪犯的记录,人数虽然没有确切的数目,但也不在少数:1、公元前214年遣送罪犯到蒙恬新征服匈奴的土地阴山一带,充实新建立的34个县;另外遣送逃亡者、奴仆、商店主等到南海百越地区;2、公元前213年遣送贪官污吏去修长城或到南海百越地区;3、公元212年,再次遣送罪犯到边境地区。

仅仅计算平民的迁移记录,就已经有14万户(大约70万人)的迁移记录。明确迁移到关中的就有20万户人。这些大规模的移民,改变了关中的秦人基础,导致了秦帝国无法像以往战国时那样迅速凝聚关中国人,形成战力,从而抗拒叛军的入侵。刘邦轻轻松松的就从武关进入咸阳。

二、常备军的缺乏:

秦在统一后,原有的秦国军队主要分散在南边的南海百越地区和北边边境抗击匈奴,还有关键城市的宿卫。另外,出于已经统一,秦帝国没有保持或训练精兵,以防镇压国内叛乱。在反叛形成大规模情势时,秦帝国无法迅速召集精英部队镇压叛乱。在陈胜的张楚军进发到离咸阳不远的戏地时,赢胡亥震惊,并要调兵时,咸阳附近无兵可调,只能把骊山、阿房宫的罪犯编组成军,由章邯带领,作为秦军主力镇压张楚。可见秦国兵力的缺乏。

在秦灭的记录上,秦帝国的主要兵力主要有两处:一是由骊山罪犯组成的章邯军;二是包围鹿角的王离军――应该是蒙恬所率领守卫长城的秦军,蒙恬自杀后,归属王离统领。其他的主力并不见。南海百越的秦军由于山长水远就算了。东部并无重兵驻守。东部叛乱之所以能够判断成功,就在于郡守的秦军并不多,也非主力,只是一般性的防卫。秦帝国主力军队的缺失,也是刘邦轻松进入咸阳的关键。

三、秦帝国的内斗:

秦帝国的内斗,最大的责任是秦始皇嬴政。由于嬴政没有确定太子,而死前也没有明确指定继位人。这导致了各个皇子对帝位都有合法性诉求,也让继位人没有政务处理经验和威望。

秦二世胡亥

第一个内斗:皇帝继位争斗

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秦始皇有二十几个儿子,面对这样庞大的帝国皇位权力,哪个皇子能说自己不想登上皇位。能和赢胡亥竞争帝位的,不仅仅是赢扶苏一个皇长子,至少其他八个皇子有资格威胁赢胡亥的帝位。赢胡亥继位后,逮捕了三个近侍郎,杀死六个兄弟(说明这六人对赢胡亥帝位的威胁最紧迫),又逼赢高、赢将闾三个兄弟自杀。由此可见,秦始皇的儿子们对于皇位的争夺一点也不逊色,激烈程度一点也不低。这也在另外一个程度说明,为什么嬴政在长子赢扶苏被贬北方后到死,都没有办法指定继位人的原因,也就在于各个公子对于帝位争夺的激烈。另一个验证嬴政儿子们争夺帝位激烈的事例就是:嬴政死后,李斯因为“上崩于外”秦始皇在外面死了,“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怕嬴政的儿子们公开武力争夺帝位及东部发生叛乱,因此觉得秘不发丧。赢胡亥杀了10个兄弟,有名字的只有两个:赢扶苏、赢将闾,才能稳固自己的帝位。若以《史记李斯传》中的记录,赢胡亥杀的兄弟就不是这个数目了:12个兄弟被杀,10个姐妹被杀,公子高自杀,加上赢扶苏,和《史记秦本纪》中自杀的赢将闾3兄弟自杀。那么赢胡亥就杀了16个兄弟、10个姐妹,以嬴政二十多个儿子来算,杀死的兄弟有一半多。这个帝位争夺的杀人记录,有哪个朝代的争夺可以相比?简直可以用血流成河来比喻。这是继位权的内斗。除了以秦始皇嬴政16个儿子的死的代价之外,还连带了蒙恬、蒙毅的性命。蒙恬的死,导致了秦帝国失去了最后的名将,导致在未来的镇压叛军上,人才短缺。蒙毅的死,导致了秦帝国中央架构的失衡:丞相和内廷直接对抗,失去了蒙毅的缓冲,从而导致秦帝国政治路线的内斗。如果蒙恬、蒙毅不死,秦帝国对于东部的叛乱和政治路线的内斗的解决都轻松很多。但蒙恬、蒙毅对赢扶苏的忠诚,导致了赢胡亥为了帝位的稳固,不得不杀蒙恬、蒙毅。

赵高剧照

秦帝国的第二个内斗就是赵高和李斯政治内斗

李斯是最后的法家大家,自然坚持在秦二世赢胡亥下继续进行法家治理。赵高从其言论来看,似乎是儒家。另外,作为赵高的学生赢胡亥应该也有很强的儒家观念。也就是说,在秦二世赢胡亥的帝位稳固后,就面临着选择政治路线的选择:是选择老师赵高的儒家道德治理路线,还是继续推进丞相李斯的法家治理路线。在赢胡亥的登位和稳固上,作为老师的赵高出力最多,最积极主动,背后的原因无非是想以儒家道德治理大秦帝国,缓和法家治理的严苛(与儒家道德对比的严苛)。但赢胡亥在帝位稳固后,面对东部起伏的叛乱,采纳了李斯的法家治理路线。李斯上书,提出了“明君独断,行督责之术”的办法,以解决秦国官吏渎职、执法不严等现象,被赢胡亥采纳。这就意味着赢胡亥采取了丞相李斯的法家治理路线:商君之法、申不害、韩非子的术治。这对于赵高的儒家道德治理路线是一个严重的挫败。自此,赵高和李斯内斗正式开始。赵高给秦二世赢胡亥的第一个建议是建立皇帝威望。赵高对秦二世赢胡亥的儒家治理建议是:建立皇帝威,理由是:秦二世赢胡亥年轻,又刚继位,没有政务处理经验,如果天天和大臣们讨论政务,皇帝能力不足就会被大臣知道,反而被大臣看不起。皇帝治理天下,下命令即可,不用天天和大臣们混在一起,才能建立威望。建立皇帝权威,震慑大臣,这就是赵高给赢胡亥的治理政策。为了离间秦二世赢胡亥对李斯的信任,赵高利用自己中书郎掌控内廷的信息优势,知道李斯想要面见赢胡亥要求停止修建阿房宫。赵高就去见李斯,鼓励李斯面谏赢胡亥。但赵高都在赢胡亥休息玩乐时,才安排李斯面见。赢胡亥的休息娱乐时间都被李斯多次打扰,自然不满,认为李斯专门在他休息娱乐时来见他,是觉得他年轻,看不起他。加上赵高的误导:李斯功高,想要做王;李斯的儿子李由让叛军(进军到戏的周章军)进入关中,很可能和叛军勾结。赢胡亥想要李斯调查李由,又怕李斯徇私,于是就暗中派使者前往三川郡调查。李斯听到赵高的诋毁后,上书赢胡亥,要求赢胡亥防范赵高。但由于赢胡亥有了赵高的先入之言,加上因为李斯的多次打扰而产生的信任缝隙,对于李斯的上书就没有采信。赢胡亥认为自己年少,“不习治民”,没有治国经验;而李斯年岁又高,没多久可能都去世了,辅助自己的时间不长了;赵高品德挺好,做事也积极,自己还是能够信任的。面对东部叛乱形势越来越严重,而派出的关中士兵越来越多,于是李斯和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一起进谏赢胡亥,要求停止修建阿房宫。赢胡亥表示:作为皇帝,想要修建一个皇宫,住好一点,一点也不过分;再说修阿房宫是先帝的作为,你们要停止修建,对得起先帝吗?我登上帝位不过两年,反叛到处都有,你们又镇压不下去,你们还有什么面目做丞相、将军呢?于是赢胡亥下令关押李斯、冯去疾、冯劫三人下狱。冯去疾、冯劫觉得受到侮辱,不肯入狱,自杀而死。李斯认为事情还转圜的余地,于是甘心去监狱。赢胡亥派赵高以谋反罪审讯李斯。李斯忍受不了严刑拷打,只得诈认谋反罪。认罪后,李斯上书给赢胡亥,以反说方式自陈自己的功劳,希望秦二世赢胡亥能够赦免自己。但李斯的上书,被赵高阻拦,没有呈给赢胡亥。赵高设计让李斯承认谋反罪。赢胡亥于是腰斩李斯于咸阳,夷三族。李斯死后,赵高如愿当上了丞相,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当时是公元前208年8月。一年后秦灭。李斯、冯去疾、冯劫三人的死,对于当时的秦国政局,绝对是一个崩溃式打击。两个丞相、一个将军的死,对于秦国官吏的震动非常的大。不说士卒征发、粮草征运、官署的正常运作,即使有赵高做丞相,运作很难顺畅。这就为巨鹿之战王离军败、章邯投降提供背景说明:后勤供应和人心浮动。对于官吏和民众的人心震动,更是关键。王离军败、章邯投降项羽、武关守将想和刘邦共同攻打咸阳,都是因李斯死后人心浮动、帝国机构空转的表现。

李斯

给赵高处理。但面对战争各种纷繁复杂的政务,没有政务处理经验的赵高,又能做出什么呢?因此说,李斯的死,对于秦帝国的灭亡有着最直接最关键的影响,是秦帝国灭亡的转折点。

第三次内斗,是赵高和赢子婴的信任问题。赵高杀秦二世赢胡亥的原因:赢胡亥不听谏言,赢子婴更适合做秦王;怕被赢胡亥问责处死。

但赢子婴认为赵高立他为秦王,只是暂时性,加上听说赵高和刘邦约定分王关中,怀疑赵高想自立为王,就更不信任赵高,于是刺杀赵高。赵高死后,秦国再无主心骨,而赢子婴也不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秦军在蓝田被刘邦打败后,赢子婴选择了投降,而非西撤陇西,或者进入巴蜀,继续对抗。死守巴蜀,或者西撤陇西,秦国也许不会灭亡。原因很简单:无论是刘邦,还是项羽,进入关中后,军队的将士们就想着回家了。只要六国联盟占领了关中,秦军再能抵抗一两次六国的进攻,六国联盟必然会解散(至多3-6个月),各自回国。就算项羽再勇猛,士卒的归心不可挡。在鸿门宴事件中,刘邦左司马曹无伤告诉项羽的消息:刘邦想要称王关中,以赢子婴为丞相。这就表明了当时灭秦诸人中,除了项羽,无人想要对秦国赶尽杀绝――因为这是三代(夏商周),甚至春秋、战国一直以来的惯例:灭国不杀贵族。秦灭六国,也只是迁移六国贵族到咸阳,并没有杀害。

赢子婴的投降,掐灭了秦国的最后一丝火光。

秦末农民军起义图

四、赢胡亥对叛乱的处置能力不足

秦二世赢胡亥在继位前逼赢扶苏自杀,继位后,为稳固自己的帝位,又杀赢高、赢将闾等十几个兄弟姐妹。虽然血腥惨烈,但作为帝皇,手段无可厚非。继续修建阿房宫,不过是为表达对秦始皇的尊重。这件事情,也没有什么严重后果,反而能够在关中无兵可用时,可以迅速把骊山、阿房宫的囚徒组成镇压东部反叛的主要兵力来源。调5万人宿卫咸阳,更是平常得不得了的行为。至于咸阳内畜养的狗、马、禽兽等吃的粮草不够吃,赢胡亥下令其他郡县运送粮草过来喂养,并要求押运人员自带粮草供养。这也算不上暴政。无非是在咸阳养马,能有多大的罪呢?秦二世赢胡亥的对叛乱的处置措施的评价:

中性的措施:1、下狱报讯陈胜以赢扶苏名义反叛的使者;

2、听从赵高建立威信建议,与大臣隔离,减少面见;

3、疑心李斯,派人调查李由三川郡私通叛军案;

4、拒绝李斯关于提防赵高的建议,认为李斯年老、能够辅助自己时间不多,继续信任赵高。

良性的措施:1、听从章邯建议,赦免罪犯,组建成军,镇压叛乱;

2、采纳李斯的“督责之术、明君独断”的建议。

恶性的措施:1、车裂原陈胜降将陈留,断绝招抚降军之路;

2、怒言并下狱羞辱将相,冯去疾、冯劫自杀;

3、对李斯谋反案没有认真审核,过于轻信赵高,轻率杀死李斯,致使人心动荡,赵高为相后,无人制衡;

4、任用赵高为丞相,又不监督;

5、指令章邯北上会合王离灭赵,致使楚地叛军有休整时机(推测);

6、章邯、王离围城巨鹿四个月无进展,没有撤军回防;

7、杀死因败军而退守的杨熊;

8、叛乱尚未平定,又开始修建阿房宫。

最严重的错误是二冯自杀、处死李斯。秦二世赢胡亥明知自己“不习治民”,在东部大乱的形势下,却侮辱、处死富有经验的两个丞相和将军,造成了对秦帝国无可挽回的损失。这是赢二世最大的错误。

文章标题: 为什么明朝政治黑暗却能延续如此之久 而秦朝暴政却二世而亡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12973.html
文章标签:明朝  暴政  秦朝  之久  却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