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6-23 07:57:2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6次
朱元璋登基以后,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办公,接见大臣,批阅奏章,一直忙到深夜,没有休息,也不讲究文化娱乐。他兢兢业业,一心想着如何巩固统治,使朱家王朝得以万世长存。
明朝刚建立时,社会矛盾还很尖锐。由于那些旧地主和战争后涌现出来的新地主,拼命追求土地、财富,并用隐瞒土地和丁口等办法,逃漏赋税徭役,把负担转嫁给农民,功臣宿将也倚仗权势,违法乱纪,横征暴敛,贪污腐化,刚刚缓和下来的阶级矛盾又日趋激化,小股的农民起义不时发生。再加上统治阶级内部的各派势力互相争权夺利,北方元朝的残余势力经常南下骚扰,东南沿海又有日本倭寇的侵扰活动,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封建统治很不稳固。针对这种状况,朱元璋大力强化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以加强对内镇压敌对势力,对外保卫国土的力量。
明初的国家机构,基本上沿袭元朝的制度。经过了几年的统治实践,朱元璋认为这种体制很不理想,特别是中书省的丞相,权力过大,容易产生擅权专恣、皇权旁落的弊端,决心进行改革。行政机构的改革,首先从地方入手。元朝的行中书省是从大都的中书省分设出来的,它总管一省的行政、军事和司法,职权很大,后来四方兵起,中央根本指挥不动,俨然成为一个独立的王国。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宣布废除行中书省,分设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行政(包括财政)、军事和司法。三个机构彼此独立而又互相牵制,皆直接听从朝廷指挥,便于中央的控制。接着,又进行中央行政机构的改革。洪武十三年(1380年),有人告发中书省丞相胡惟庸的谋反行为,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的罪名将他抄家灭族,宣布撤销中书省,罢除丞相,并相应提高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地位,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本人负责。这样,丞相的职权实际上就由皇帝来兼任,各行省的权力集中到中央之后,也就都集中到皇帝手里,朱元璋成了中国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君主之一。
在军事上,原先设有大都督府,统领全国所有卫所的军队。后来,朱元璋觉得大都督府权力太大,在废除中书省的同时,把它一分为五,设立左、右、中、前、后五军都督府,分别统领所辖的卫所军队。并规定都督府只管军籍和军政,而由兵部掌握军令颁发和军官铨选之权,若遇战事,调遣军队和任命将帅均由皇帝决定。只有在皇帝做出决定之后,兵部发出调兵命令,都督府长官才奉命出为将帅,带领所调集的军队出征。一旦战事结束,将帅即需交还将印,回原职办事,军队也立即回归原来的卫所。经过这一改革,军权也集中到皇帝的手里。
但朱元璋对将领们还是放心不下,觉得他们毕竟不是朱家皇室的人,未必可靠。
他又实行分封藩王制度,把他的儿子封到各个重要城市去做亲王,用以监视驻守各地的将领。这些藩王都拥有一支护卫兵,少者三千人,多的达到一万九千人。他们还拥有指挥当地卫所守镇兵的大权,遇有急事,封地里的卫所守镇兵,在接到盖有皇帝御宝的文书的同时,还必须有亲王的令旨,才能调动。这样,亲王事实上就成为皇帝在地方的军权代表,他们代替皇帝监视各地的将领,起到藩屏王室、翼卫朝廷的作用。
中央的监察机关原称御史台,朱元璋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把它改为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都察院的职权是纠察百官,辨明冤枉,凡有大臣奸邪,小人构党,擅作威福,扰乱朝政,或者贪污舞弊,学术不正,变乱祖制,都要随时检举弹劾。十三道监察御史在朝监督一切官僚机构,出使到地方则巡按、清军、提督学校、巡盐、巡茶、巡马、监军等。他们的官阶只有七品,但什么话都可以说,什么大官都可以告发。特别是巡按御史权力更大,他代表皇帝出巡,按临所至,小事立断,大事也可直接奏请皇帝裁决。十三道监察御史并非都察院都御史的属官,不仅彼此不相统辖,而且可互相纠举。此外,在中央还设有六科给事中,负责监督六部官吏,并与都察院互相纠举。这些“天子耳目风纪之司”,起着为皇帝搏击异己的鹰犬作用。
为了加强对臣民的控制,朱元璋又设立巡检司和锦衣卫。巡检司遍设于全国各府县的关津要冲之地,专门盘查过往行人,负责缉捕“盗贼”,盘诘“奸伪”。军民的行动一概限在百里之内,如走出百里之外,必须事先请领路引,巡检司才能让他通过关津。锦衣卫是由皇帝指挥的特务机构。明朝建立前后,朱元璋曾派自己的心腹做检校,秘密侦察大小官吏的活动,见有不公不法之事,随时向他报告。但这种特务性质的检校,只能察听、告密,却没有扣押、审判、处罚罪犯的权力。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便把身边的警卫机构亲军都尉府(前身是拱卫司)改为锦衣卫,下设镇抚司,专管本卫刑名,兼管军匠,民间称为“诏狱”。后将镇抚司改称南镇抚司,专管刑名,另设北镇抚司,专管军匠。
赋予侦察、缉捕“盗贼奸宄”的大权,成为一个正式的特务机构。洪武年间,检校或锦衣卫校尉等特务,遍布街坊路途,严密监视着朝内外的文武百官。吏部尚书吴琳告老还乡后,朱元璋曾派特务到他家乡侦察他的活动,见一个农民模样的人从小凳上站起,下稻田插秧,问道:“这里有个吴尚书,在吗?”那人拱手回答:“吴琳便是。”这个特务回去报告,朱元璋听了很高兴。博士钱宰被征调到南京编纂《孟子节文》,罢朝归家,信口吟诗曰:“四鼓鼕鼕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在旁监视的特务向朱元璋报告,第二天上朝,他对钱宰说:“昨天作的好诗!不过我并没有‘嫌’你啊,改作‘忧’字怎样?”钱宰一听,吓出一身冷汗,连忙磕头谢罪。大学士宋濂有天在家请客,特务即对朱元璋报告。第二天,朱元璋问宋濂:“昨天喝酒了吗?
请的哪位客人?吃的什么菜肴?”宋濂一一如实回答,他才笑着说:“说的都对,没有骗我。”国子监祭酒宋讷有一天在家生闷气,暗中监视的特务把他的相貌画了下来。第二天,朱元璋问宋讷:“昨天因何生气?”宋讷照实说了,问朱元璋怎样知道这件事,朱元璋把画像拿给他看,他才恍然大悟,赶紧磕头谢罪。有时,朱元璋还亲自出马,对臣僚搞特务侦察。弘文馆学士罗复仁秉性耿直,能言敢谏,但因为他原是陈友谅的部下,朱元璋对他很不放心。有一天,朱元璋想看看罗复仁在家干什么,就亲自跑到城郊的罗家去私访。罗复仁正在粉刷他的几间破房子,见皇帝到来,忙叫妻子抱过一个小凳让坐。朱元璋见状,把他夸奖了一通,说:“贤士怎么能住这样破烂的房子?”下令赐给他一座城里的大宅第。
各级的监察官吏和无处不钻的特务,不断发现一些文官武将的违法行为,尤其是某些勋臣宿将,情况更加严重。胡惟庸在被罢官之前,仗着自己的丞相地位,骄横跋扈,专恣擅权,朝中生杀黜陟之事,他往往不待奏闻即自行决断。内外诸司的奏章,他必先行拆阅,于己不利的即藏匿不报。他还大肆结党营私,排斥异己。朝廷内外的势利之徒,竞相向他贿赂,奔走于他的门下。他收受的金帛、名马、珍宝、器玩,多到不可胜数。最后竟令其亲信“在外收辑军马”还偷阅“天下军马籍”,为调动军队进行谋反做准备。开国大将蓝玉,居功自傲,私蓄奴婢假子数千人,恃势横暴,在军擅自黜陟校将,进止自专,不听命令,北征回来,夜过喜峰关,守关将士未及时开关迎纳,他纵兵毁关而入。明政府明令禁止贩卖私盐,他令家人到云南中盐万余引,私行贩卖,破坏盐法。他侵占东昌民田,御史按问,他竟下令驱逐御史。最后也发展到四处联络其亲信,准备暗杀朱元璋,起兵谋反。为朱家王朝的万世长存着想,朱元璋对功臣展开了无情的屠杀。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发后,朱元璋即以胡案为武器,将胡惟庸的罪名逐步升级,由擅权枉法到私通日本,再升级到私通蒙古,最后发展到串通李善长谋反,把与胡惟庸有亲戚、同乡、故旧或其他关系的臣属加以连坐族诛,先后杀掉了三万多人。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特务告发蓝玉准备谋反,朱元璋又将蓝玉凌迟处死,抄斩三族,并连坐族诛和蓝玉关系较为密切的将帅一万五千人。两个大案之外,其他的开国功臣,包括朱元璋自己的亲侄朱文正、亲甥李文忠等,也分别以各种罪名加以诛戮,只有少数人侥幸地逃脱了被杀的厄运。
经过一番改革和经营,朱元璋把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中央,最后统归皇帝一人掌握,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了高峰。朱元璋认为这套严密的统治制度,是确保朱家王朝“万世一统”的最好制度,特地编订一部《皇明祖训》,要求他的子孙必须世代遵守,不可加以改变。
在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同时,朱元璋还严厉整肃吏治。元末吏治的腐败,激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给予朱元璋深刻的教训。他说:“老百姓的力量是可怕的。如果当权者办事不当,上违天意,下失民心,发展下去,天怒人怨,没有不灭亡的。”即皇帝位后,他召见文武百官,对他们宣布:“我从前在民间时,看见州县的官吏大多不爱恤百姓,他们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对民间的疾苦无动于衷,我的心里恨透了。如今要严肃法纪,发现官吏贪污、虐待老百姓的,坚决治罪,决不宽恕。”
明政府制定了许多法律章程,对各级官吏的职权、任务以及应当遵守的事项,都作出详细的规定。对官吏的违法乱纪行为,也定出具体的惩处办法。例如《明律》规定,凡是奸邪进谗言使没有犯死罪的遭受死刑者,处斩;如有人犯了死罪,大臣小官用巧言进谏,使之免除死刑者,也处斩;如刑部及大小衙门的官吏,听从上司主使,不按法律的规定处理案犯的,都要处斩,并将其妻子充作奴婢,财产没收入官。对官吏的贪污,处罪特别重。朱元璋认为:“吏治之弊,莫过于贪墨”,“这种弊端如不革除,要想施行善政,是根本不可能的。”他下令:“凡是官吏贪污的,都要治罪,不容宽贷!”官吏因为枉法而贪赃的,一概发配到北方边地充军。官吏贪污获赃六十两以上的,处以枭首示众、剥皮实草之刑。各府州县衙门左首的土地庙,就是剥皮的刑场,叫皮场庙。贪官被押到这里,砍下头颅,挂到竿子上示众,再剥下人皮,塞上稻草,摆到衙门公座旁边,用以警告继任的官员。就连因公乘坐官府的牲口车船,附载私人物品超过规定重量的,也要处刑。比如乘坐官府牲口车船,除随身衣物外,附载私物不得超过十斤,每超过五斤笞一十,十斤加一等,最重至杖六十。整个洪武年间,对违法乱纪、贪污受贿的官吏,除去平常的零星打击,还进行过几次大规模的清洗,其中以郭桓案的规模最大,洪武十八年(1385年),有人告发北平二司与户部侍郎郭桓通谋舞弊,贪污税粮。朱元璋把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的官吏都处以死刑,追出赃粮七百万石。供词牵连到各布政司的官吏,又杀了数万人。追赃还牵连到各地的地主,许多中产以上的地主被弄得倾家荡产。由于采取了这些有力措施,吏治腐败的现象逐渐得到扭转。据《明史·循吏传》的记载:“一时守令畏法”,“吏治焕然丕变矣”。
另外,朱元璋还采取了一些抑制豪强的措施。豪强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在乡里横行霸道,欺凌百姓,是造成社会动荡的一个因素。朱元璋几次下令把江南的富户迁到中都凤阳或京师。如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徙天下富民五千三百户到京师,后又移富民一万四千三百余户以实京师。迁到京师的富户,还强迫他们承担各种差役。据传修筑南京城,即令富豪沈万三的后裔出资修建城墙的一半。这些豪强地主迁离乡土,减少了当地百姓所受的欺凌和压榨。
朱元璋的这些措施,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并使社会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政治局面日渐趋于安定。他希望这种安定的局面能够长期保持,不再发生动荡。每日黄昏,便令专人在道路上敲打木铎,高声呼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五更时,又派专人在城门谯楼上吹起画角,高声唱道:“创业难,守成又难,难也难!”
朱元璋明朝的开国皇帝,自尊心特别强,这源于朱元璋高度的自信心。朱元璋原来就是一个放牛娃,他不是什么官二代、也不是什么富二代,没有任何背景和依靠,凡事都是靠自己而完成。他打败了陈友谅、张士诚、明升、推翻了昏庸的蒙古贵族元朝势力集团,白手起家建立了大明王朝。所以造就了朱元璋的性格比较狠,杀伐果决,好猜疑,多忌讳;晚年的朱元璋内心是极度扭曲的和狠毒的。我个人认为明太祖朱元璋废相杀将的主要目的是消除威胁,加强皇权进一步巩固及有利于中央集权制。
宰相“丞相”的由来及功能,古代帝王当初设置丞相之职的目的。
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宰相是古代王朝辅佐君主、统摄百僚、总理政务的人。宰是主持,相是辅佐之意。其名称及员数历代各异。宰相作为帝王之辅佐,由来久远,基本上可以说,中国自有帝王开始,就有辅佐朝政处理实际事物,掌握高权力的宰相“天下第二人”的职务。
唐太宗认为丞相能够帮助皇帝减轻政务的负担,但又担心其权力过大会威胁到皇帝。所以他实行“三省六部制”。这样有利于政务效率的提高,也有利于加强皇权,分割并削弱了相权。可谓是“一举两得”。
明朝初,宰相又称为丞相,共有左、右二员。那时位居左丞相的是李善长,位居右丞相的是徐达,丞相任所称中书省。明代曾出任职丞相的只有李善长、徐达、汪广洋、胡惟庸四人,时间只从洪武元年到洪武十三年,在胡惟庸以谋反罪被诛以后,中书省也随之而撤销,此后丞相的官位和职所也就化为乌有了。
明太祖朱元璋因生性多疑,害怕别人手中权力如果太多的话,会反过来害他。明太祖朱元璋认为胡惟庸专权,威胁到自身的统治,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明太祖朱元璋还认为,这种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胡惟庸,坚定了朱元璋要废掉相权的决心。
鉴于这些历史教训,朱元璋对功臣和权臣开始进行诛杀,洪武十二年(公元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李善长等人也牵连在内,洪武二十三年,最终李善长被满门诛族,仅驸马李琪一家得以赦免并流放外地。朱元璋这一场清除异己运动,牵连广泛历时数年,史书记载约三万余人被杀,基本上,开国功臣一个没剩。
同时,朱元璋毅然决然的废除了在中国已有1600年之久的丞相制度。《资治通鉴》司马光说过: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好皇帝可以让奸人变贤臣,坏皇帝可以让贤臣变奸人。可见,丞相只不过是皇帝的影子,一个国家的政治成败根子还在君主身上。一个奸相的背后,站着的不是昏君,就是暴君。
明太祖废相杀将,明朝进行了制度调整,包括以下几方面的重要内容:
一,内部进行制度的改革。撤销中书省,宣布永远废除丞相一职。朱元璋特别强调自古以来丞相制度的“弊端”,“自秦始制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虽有贤相,然其中多少人专权乱政”。他规定,废除丞相之后,“事权归于朝廷”,“嗣君不许复立丞相,臣下敢以请者,置重典”。
二、提高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的官秩职权,直接由皇帝领导指挥。
三、将统领军权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设置多个职官,彼此互相牵制。如三司(承宣布政使司,管地方行政;提刑按察使司,管刑狱;都指挥使司,管地方的军事)。。这样的变动,实质上就是在行政上,由皇权完全兼并了相权,皇帝实际上是总尚书;在军事统率上,则是瓜分了臣下的指挥权,皇帝实际上也是总都督。一切最高的军政权力完全集中掌握于一人手中,并在制度上获得保证。
朱元璋意图一劳永逸地解决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皇权与相权、帅权的矛盾,希望使自己的统治安如磐石。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朱元璋还创新性的设置了锦衣卫机构。锦衣卫负责对百官的监察,其职权很大,可以干预司法。
朱元璋就这样步步为营的废除了丞相制度,将中央集权收回到了自己手里,为了大明朝子孙后代能稳坐江山,朱元璋也算是废尽了心思。
胡惟庸(?—1380年),汉族,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与李善长同乡。明朝开国功臣,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因被疑叛乱,爆发了胡惟庸案,后遭朱元璋处死。
官拜左相
龙凤元年(1355年),胡惟庸投朱元璋于和州,历任元帅府奏差、宁国主簿、知县、吉安通判、湖广佥事、太常少卿、太常卿等职。吴元年(1367年),召为太常少卿,进本寺卿。洪武三年(1370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洪武六年(1373年)七月,凭李善长推荐,任右丞相,约至洪武十年(1377年)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骄纵跋扈
自从杨宪被诛后,朱元璋认为胡惟庸有才干,很宠信他。胡惟庸也自觉奋进,曾以遇事小心谨慎博得朱元璋欢心,进一步获得朱元璋的宠信。
他为此当了多年独相,生杀废黜大事,有的不报告朱元璋便径直执行。内外各部门的奏章,他都先拿来看,凡是陷害自己的,便扣下不上呈。各方面热衷功名之徒,以及失去了职位的功臣武夫,竞相奔走于其门,贿送金帛、名马、玩好之物,不可胜计。大将军徐达极恨他奸恶,从容地告诉了朱元璋。胡惟庸于是诱惑徐达的守门人福寿,图谋害徐达,但被福寿揭发。
御史中丞也曾说过他的短处。后来刘基生病,朱元璋派惟庸带医生探视,胡惟庸便对刘基下毒。刘基死后,他更加无所顾忌。他与太师李善长相勾结,将哥哥的女儿嫁善长的侄子李佑为妻。学士吴伯宗弹劾胡惟庸,差点大祸临头。此后,他权势更盛。在他定远老家的井中,突然生出石笋,出水数尺深,献媚的人争相说这是祥瑞之兆。他们还说胡惟庸祖父三代的坟墓上,晚上都有火光,照亮夜空。胡惟庸更加高兴和自负,从此有了异心。
心怀异志
吉安侯陆仲亨从陕西回来,擅自乘坐驿车。朱元璋大怒,责骂他说:“中原在战乱之后,人民刚刚复业,驿站户买马非常艰难。如果大家都像你这样,人民就是将子女全部卖掉,也不能供给。”责令他到代县捕盗贼。
平凉侯费聚奉命安抚苏州军民,整天沉溺酒色。朱元璋大怒,责令他往西北去招降蒙古,他无功而返,朱元璋又严厉斥责他。两人都非常害怕。胡惟庸便暗中对两人威逼利诱。两人一向愚勇,见胡惟庸正专权用事,便与他秘密往来。两人曾到胡惟庸家饮酒,酒酣时,胡惟庸屏退左右,对他俩说:“我等所干的事多不合法,一旦被发觉将怎么办?”两人更加惶恐。胡惟庸于是将自己的主意告诉了他们,令他们在外面收集兵马。
胡惟庸又曾与陈宁坐在中书省中,阅览天下兵马簿籍,令都督毛骧将卫士刘遇贤和亡命之徒魏文进收为心腹,说:“我会用得着你。”太仆寺丞李存义是李善长的弟弟,胡惟庸的女婿李佑的父亲,胡惟庸令他暗中游说李善长。李善长年纪已老,不能坚决拒绝,开始不同意,后来便依违其间了。胡惟庸更加以为事情可以成功,于是派明州卫指挥林贤出海招引倭寇,与他们约定日期相会。又派元旧臣封绩致书元朝,向元朝嗣君称臣,请求出兵做外应。这些事都还没有发出。正好胡惟庸的儿子坐马车奔驰过市,坠死于车下,胡惟庸将驾车的人杀死。朱元璋大怒,命他偿命。胡惟庸请求用金帛补偿驾车人家,朱元璋不许。胡惟庸害怕了,便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人图谋起事,密告四方以及依从于自己的武臣。[4]
事败见诛
洪武十二年(1379年)九月,占城国来进贡,胡惟庸等人不报告朱元璋。宦官出来见到了,便进宫奏告朱元璋。朱元璋大怒,下敕令责备中书省臣。惟庸和汪广洋叩头谢罪,但暗暗地将罪过归咎于礼部,礼部大臣又归咎于中书。朱元璋更加愤怒,将各臣僚全部关押起来,究问为首主持的人。不久,赐汪广洋死,汪广洋的妾陈氏为他陪死。朱元璋问知陈氏乃是被入官的陈知县的女儿,大怒说:“被没入官的妇女,只给功臣家。文臣怎么得到?”便颁下敕令命法司调查。于是胡惟庸以及六部属官都应当被判罪。第二年正月,涂节便将祸变上报,告发惟庸。御史中丞商皓当时被贬为中书省吏,也告发了惟庸的阴谋。朱元璋大怒,下令廷臣轮番讯问,词语连及陈宁、涂节。廷臣说:“涂节本来参预阴谋,见事情不成,这才将变乱上告,不可不杀。”于是诛杀胡惟庸、陈宁和涂节。[5]
死后余波
胡惟庸死后,他造反的阴谋还没有全部暴露,到洪武十八年(1385年),李存义被人自首告发,得以免死,安置在崇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十月,林贤狱案办成,惟庸通倭的事才显了出来。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蓝玉征讨沙漠,抓获封绩,李善长不奏告皇上。
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五月,事情败露,将封绩逮捕,审出当时情况,胡惟庸的逆谋进一步大显。正好李善长的家奴卢仲谦自首告发李善长和惟庸往来情况,而陆仲亨的家奴封贴木也自首告发陆仲亨与唐胜宗、费聚、赵庸三侯与胡惟庸共谋不轨。朱元璋大发雷霆之怒,肃清逆党,词语相连,被诛杀者达三万余人。于是做《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此案株连蔓引,直到数年之后,还没有清除干净。[6]
“胡党”而受株连至死或已死而追夺爵位的开国功臣有李善长、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靖宁侯等一公二十一侯。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遂罢丞相,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丞相废除后,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胡惟庸被朱元璋以谋反的名义处死。并由此展开了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一大批淮西功臣都卷入此案。其中包括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已故的滕国公顾时的子孙等开国功臣。此案朱元璋共计处死三万余人。
资料拓展胡党之狱又称为“胡惟庸案”,是明初四血案之一。
洪武十三年正月,丞相胡惟庸称他家的旧宅井里涌出了醴泉,邀请明太祖前来观赏。这是大明的祥瑞,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一个名叫云奇的太监突然冲到皇帝的车马前,紧拉住缰绳,急的说不出话来。
卫士们立即将他拿下,乱棍齐上,差点把他打死,可是他仍然指着胡惟庸家的方向,不肯退下。朱元璋这才感到事情不妙,立即返回,登上宫城,发现胡惟庸家墙道里都藏着士兵,刀枪林立。于是立即下令将胡惟庸逮捕,当天即处死。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四天前,也就是正月甲午,中丞涂节已经告胡惟庸谋反,以明太祖猜忌多疑的性格,怎么还会去胡惟庸家看所谓的祥瑞?可见,云奇告变纯属子虚乌有。胡惟庸案前后株连竟达十馀年之久,诛杀了三万馀人,成为明初一大案,列洪武四大案之一(另三案为空印案,郭桓案,蓝玉案)。事后朱元璋还亲自颁布《昭示奸党录》,告诫臣下,切以胡惟庸为鉴。
网页链接盘龙历史网 胡惟庸
因被疑叛乱,爆发了胡惟庸案,后被朱元璋处死。
洪武十二年(1379年)九月,占城国来进贡,胡惟庸等人不报告朱元璋。宦官出来见到了,便进宫奏告朱元璋。朱元璋大怒,下敕令责备中书省臣。惟庸和汪广洋叩头谢罪,但暗暗地将罪过归咎于礼部,礼部大臣又归咎于中书。朱元璋更加愤怒,将各臣僚全部关押起来,究问为首主持的人。不久,赐汪广洋死,汪广洋的妾陈氏为他陪死。朱元璋问知陈氏乃是被入官的陈知县的女儿,大怒说:“被没入官的妇女,只给功臣家。文臣怎么得到?”便颁下敕令命法司调查。于是胡惟庸以及六部属官都应当被判罪。第二年正月,涂节便将祸变上报,告发惟庸。御史中丞商皓当时被贬为中书省吏,也告发了惟庸的阴谋。朱元璋大怒,下令廷臣轮番讯问,词语连及陈宁、涂节。廷臣说:“涂节本来参预阴谋,见事情不成,这才将变乱上告,不可不杀。”于是诛杀胡惟庸、陈宁和涂节。
拓展资料:
胡党之狱又称为“胡惟庸案”,是明初四血案之一。
洪武十三年正月,丞相胡惟庸称他家的旧宅井里涌出了醴泉,邀请明太祖前来观赏。这是大明的祥瑞,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一个名叫云奇的太监突然冲到皇帝的车马前,紧拉住缰绳,急的说不出话来。
卫士们立即将他拿下,乱棍齐上,差点把他打死,可是他仍然指着胡惟庸家的方向,不肯退下。朱元璋这才感到事情不妙,立即返回,登上宫城,发现胡惟庸家墙道里都藏着士兵,刀枪林立。于是立即下令将胡惟庸逮捕,当天即处死。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四天前,也就是正月甲午,中丞涂节已经告胡惟庸谋反,以明太祖猜忌多疑的性格,怎么还会去胡惟庸家看所谓的祥瑞?可见,云奇告变纯属子虚乌有。胡惟庸案前后株连竟达十馀年之久,诛杀了三万馀人,成为明初一大案,列洪武四大案之一(另三案为空印案,郭桓案,蓝玉案)。事后朱元璋还亲自颁布《昭示奸党录》,告诫臣下,切以胡惟庸为鉴。
明代史籍中关于胡惟庸案的记载多有矛盾,因此关于其是否确实谋反,当时便有人怀疑,明代史学家郑晓、王世贞等皆持否定态度。也有学者指出:所谓的胡谓庸案只是一个借口,目的就在于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结果是彻底废除了宰相制度。
晚明学者钱谦益说:“云奇之事,国史野史,一无可考。”史家潘柽章更认为云奇之事为“凿空说鬼,有识者所不道”。胡惟庸如果要谋反,他在家里埋伏刀兵,能让人在城墙上轻易看见吗?几百年以后,也就是到了现代,明史学家吴晗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叫《胡惟庸党案考》,把胡惟庸的案子从头到尾缕析了一遍,最后证明,胡惟庸案是一个冤案。
胡惟庸案,对中国历史影响重大。从此,相权被彻底剥夺,中国政治制度进一步走向君主专制。
胡惟庸-百度百科
一、朱元璋在位31年,从1368建立明朝开始到1398年去世,共31年。
二、朱元璋功绩
1、结束蒙元的统治,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崭新而强大的国家。
2、以强力手段进行了政治制度的改进与创新,促进了政治制度的进步。
3、借鉴汉初经验,实行轻税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使百姓过上了幸福安康的好日子。
4、大力整治官场,打击和处死了一大批贪官污吏,其反腐反贪的坚强决心和铁血手段既矫正、震慑了洪武一朝和有明一代,也为后世书写了官员应该怎样为官的准则。
三、后世影响
废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种族等级及压迫政策,有利于各个民族的大团结;寓兵于农,且耕且战 ,这无疑提高了社会生产的效率,并且有利于兵民关系的和谐,有利于国防力量的建设。
扩展资料:
朱元璋轶事典故
1、皇觉寺
朱元璋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为了活命,他曾出家当过和尚,他出家的那个寺庙,叫做“皇觉寺”。穷屌丝在哪里都让人瞧不起,到哪里都受人欺负,寺庙里的和尚,同样有嫌贫爱富的毛病,朱元璋在皇觉寺里受欺负,便成了家常便饭。
尽管心里憋屈,但也只能忍气吞声,屈辱度日。有一天,老和尚又来捏这个软柿子了。这一回是老鼠咬坏了大殿上的蜡烛,逮不着老鼠,就拿朱元璋出气,骂他只晓得吃干饭。朱元璋心想,蜡烛又不是我咬坏的,与我何干?
但他又不敢与老和尚顶嘴。老和尚一走,他也找了个出气筒——当他看到威风凛凛的伽蓝神仿佛正用嘲笑的目光看着他,气不打一处来,心想你才是个白吃干饭的东西,连自己面前的东西都管不住,还管什么寺庙,害得老子白挨一顿骂。
他越想越气,忍不住在迦蓝神背后,偷偷写下“发配三千里”五个字。后来的故事,就是神话了—— 干了这种事,自然耽误了时间,朱元璋有点急,边扫边念叨:“大菩萨、小菩萨,快快站到一边去,别妨碍我扫地。”
话音刚落,大大小小的菩萨,都自觉地站到扫过的那一边。扫完地,朱元璋又说:“大菩萨、小菩萨,地已打扫完毕,就各就位吧。”大小菩萨们,又听话地回到原来的位置。
后来,这些事被人告到方丈那里,方丈来果然看到伽蓝神身上有那五个字,又看到朱元璋扫地时“命令”菩萨让路,本想惩罚他,又觉得这人连菩萨都怕他,还是别惹的好,便借口寺里粮食不够吃,打发他走了。
2、整容匠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自然就有了不少秘书,其中包括生活秘书。一般情况下,领导的秘书只要把领导伺候好了,将来都有这样那样的好处,不是升官就是发财。负责给朱元璋打理容颜的“整容匠”,虽然没多少文化,但也明白这个道理。
有一天,整容匠替朱元璋修理完指甲,小心翼翼地把剪下来的碎指甲包好,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朱元璋觉得奇怪,问他想干啥。整容匠说此物来自皇上圣体,岂能乱扔?卑职要拿回家去,好好珍藏起来。
朱元璋说你小子休息骗我,你为朕修了十几年指甲,难不成都珍藏起来了?对方说全都珍藏起来了,一点也不少。朱元璋不信,派了一个锦衣卫看住整容匠,再派人到他家里去取指甲。派去的人果然从整容匠家里捧来一个红木匣子,里面全是朱元璋的碎指甲。
使者还告诉朱元璋,这个红木匣子是供在佛龛上的,匣子前面烧着香烛。朱元璋一高兴,马上让整容匠当了中央机关事务局局长。
3、元宵节微服出巡
朱元璋是个大老粗,却有着惊人的联想力。有一年元宵节,老朱微服出行,到街上去看热闹。他来到南京聚宝门外,看见一户人家门前挂着一只彩灯,彩灯上面画了一个大脚女人,怀里抱着一个西瓜。朱元璋顿时脸色大变——“怀”“西”不是“淮西”的谐音吗?而淮西,是他老家呀。
这幅画的意思,不是讽刺他老朱的老婆是“淮西大脚妇”吗?结果这户人家惨了,一家九族三百多口全被朱元璋指使锦衣卫杀了个精光,管他老的少的男的女的,一个不留,他家所在那条街上所有的居民,全都被发配到鸟不拉屎的地方充了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元璋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