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法国的中小学历史课本,有没有注明历史事实的出处和史料

时间: 2021-06-21 13:58:0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1次

法国的中小学历史课本,有没有注明历史事实的出处和史料

关于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书籍很多,其中质量高的有哪些推荐

1、《法国大革命的起源》——(英)多伊尔

全书分别从财政恶化、宫廷矛盾等方面入手展示了旧制度末期法国的形势。作者威廉·多伊尔首先总结了1939年以来历史学家们对法国大革命起源的看法,然后提供了他自己的解读。

他分析了路易十六帝国是如何分崩离析的:法国政府遭遇到的财政危机、政府治理系统的失灵、反对派力量的壮大以及政府最后的改革努力的失败,这一切都使得法国不可避免地迎接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然后,作者分析了大革命初期的权力之争,贵族、新兴资产阶级、农民、巴黎市民纷纷登上历史舞台。作者由此讨论了选举制度、经济危机、土地革命对大革命发生的催化作用。

2、《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美)林亨特

在《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中,作者林·亨特一反过去简单的政治史研究,转而探讨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因为在政治文化中,我们可以知晓在革命中政治行动的内在逻辑,理解革命者的价值、期望,以及固有的规则如何被表达并形成集体的意愿与行动。

通过研究革命中的象征实践即特定的象征和仪式,亨特认为,革命者的政治实践并不是简单地表达着他们基本的经济和社会利益,事实上,通过他们的语言、象征、仪式和每天的政治行为,革命者重构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社会和社会关系。

《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被评为最出色的介绍新社会文化史的著作。

3、《牛津法国大革命史》——(英)威廉·多伊尔 

作者为欧美学界的学术带头人,长期研究法国大革命史与法国政治史,学术功力深厚,史料扎实严谨,观点相对客观,叙述深入浅出,具有经典、扎实、权威的史书色彩。自出版以来,先后被翻译为多国文字,被广泛采用与征引。作者文笔简洁,叙事流畅,颇有可读性。

4、《思考法国大革命》——(法)弗朗索瓦·傅勒

此书是法国大研究史上具有开创性的著作。严格说来,《思考法国大革命》重评二百年来史学界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阐释,有力论证了时代变迁与对法国革命的评价的微妙关系,推动法国史学界转向对法国大革命的实证研究,摈弃从意识形态角度对法国大革命所采取的全盘否定或肯定态度。

自1800年以来,法国及欧洲留下了汗牛充栋的关于法国大革命的思考和评说。各时代的史家对法国革命的研究固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也同时带有强烈的时代政治的印记。《思考法国大革命》细致梳理法国革命史论线索,是此领域中正本清源之作。

5、《法国大革命的文化起源》——(法)罗杰·夏蒂埃

本书总结了自1939年以来历史学家对法国大革命起源的看法,重点从启蒙思想与革命的关系、公众舆论的影响、革命书刊的出版与传播、宗教变革、王权衰落等方面探讨了法国大革命的文化起源,  并对既有的结论一一进行质疑与分析。

提出了究竟是文化引发了大革命,还是大革命催生了与之有关的文化这一命题,为革命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法国大革命的起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牛津法国大革命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牛津法国大革命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法国大革命的文化起源

目前中国作者或中译本的外文著作,推荐如下:

乔治 勒费弗尔:《法国革命史》,左派的代表作,通史性质;
乔治 勒费弗尔:《法国大革命的降临》,左派或经典学派关于法国革命起源的代表作,法文原名《89年》;
弗朗索瓦 傅勒:《思考法国大革命》,法国修正派的标志性论著;
威廉 多伊尔:《法国大革命的起源》,英语国家修正派关于大革命起源的代表作;
乔治 鲁德:《法国大革命中的群众》,英国马克思主义者关于群众运动的研究;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不用说;
阿尔贝 索布尔:《法国大革命史》,左派的作品,但作者比他在索邦的前任勒费弗尔更僵化。

中国学者中,值得一读的是高毅的著作:《法兰西风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
王养冲和王令愉的作品《法国大革命史》内容很充实,但观念比较陈旧,但还是可以一读。

外文著作中,19世纪,除了楼上说的卡莱尔,影响深远的,在法国有两个人:
Jules Michelet, 多卷本大革命史,浪漫主义史学的巅峰之作,有不少理想化的解读;
Hippolyte Taine, 多卷本《现代法国的起源》,实证主义史学的代表,对大革命持强烈的敌视态度;

19世纪,法国之外研究法国大革命的作品中,比较有影响力的,除了卡莱尔,还有德国人Heinrich von Sybel的多卷本《革命时代的欧洲史》,视角很宽,但反法的民族主义立场显而易见;此外还有英国自由主义史学家阿克顿爵士的《法国革命史讲稿》,此公学识极为渊博,但成书的作品很少,此讲稿已有中文译本。

20世纪中叶以后,法国大革命的研究在英美各国很发达,而且影响也很大,故将其与法国自己的研究综合在一起。

从影响而言,英国人Alfred Cobban具有转折意义,他的演讲《法国大革命神话》、专著《法国大革命的社会解释》,震动较大,是所谓“修正主义”浪潮的发起者,任何这个专业的人都应该了解。

最近三四十年来的通史著作中,可以想到的有如下:
Francois Furet, 《革命的法国,1770-1880》,法文,有英译本,作者认为法国大革命延续了一个世纪;
Donald Sutherland,《法国大革命与帝国:追求国内秩序》,英文;
William Doyle,《牛津法国革命史》,英文,窃以为是相对温和与保守的英国学派的代表;
20世纪中叶以后,法国大革命的研究在英美各国很发达,而且影响也很大,故将其与法国自己的研究综合在一起。
从影响而言,英国人Alfred
Cobban具有转折意义,他的演讲《法国大革命神话》、专著《法国大革命的社会解释》,震动较大,是所谓“修正主义”浪潮的发起者,任何这个专业的人都应该了解。
最近三四十年来的通史著作中,可以想到的有如下:
Francois
Furet,
《革命的法国,1770-1880》,法文,有英译本,作者认为法国大革命延续了一个世纪;
Donald
Sutherland,《法国大革命与帝国:追求国内秩序》,英文;
William
Doyle,《牛津法国革命史》,英文,窃以为是相对温和与保守的英国学派的代表;
专题研究:
恐怖:
Colin
Lucas:《恐怖的结构》,原牛津大学副校长的著作,个案研究;
Patrice
Gueniffey:《恐怖的政治》,法文,自由派学者;
旺代:
Charles
Tilly,
《旺代》,一位涉猎面甚广的美国学者;
Jean-Clement
Martin:《旺代和法国,1789-1799》,法文;
关于反革命:
Jacques
Godechot:《反革命的学说和实践》,法文,左派学者,但仍是这个领域的经典。
关于农民问题:
Georges
Lefebvre:《法国大革命期间北方省的农民》,法文,经典;
Anatoly
Ado:《法国大革命中的农民》,苏联学者的著作,有法文译本,经典;
John
Markoff:《封建制度的废除》,美国学者的论著。
关于无套裤汉:
Albert
Soboul:《共和二年的无套裤汉》,法文,经典。
关于的研究:
英国学者Richard
Cobb的若干作品,大牛,法文写得像英文一样好,被称为大革命史学中的莎士比亚。
关于革命期间的女权主义:
主要是美国一些学者:Lynn
Hunt,
Jone
Landes,等等。
关于法国大革命与欧洲与世界:
Robert
Palmer:《民主革命的时代》,英文,经典;
Jacques
Godechot:《伟大民族:革命法国在欧洲的扩张》,法文。
更为专门和细节的研究不胜列举。
我认为最近这些年来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品是一部文集:
Keith
Baker,
Francois
Furet和Colin
Lucas主编的《法国大革命和现代政治文化的创造》,出版于法国大革命200周年之际,文章含英文和法文,多卷本,作者几乎囊括了当时整个西方学界的重量级人物。
展开
从现在的学术标准来看,卡莱尔的书是很糟糕的。

不过,关于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书,几乎难以摆脱政治立场或偏见,因为这场革命本身就是现代政治文化的创造者和一个密集的政治实验期,著者很难不对当时的各种观念、事件和体制作出判断,字里行间都已经体现出他的好恶偏向。

因此,法国大革命的史学研究,本身也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关于这方面的中文介绍,非常少见,迄今为止最好的,仍然是《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八卷中的《法国大革命的史学研究》一章,作者是位英国人。“保持冷静,像英国人一样”——跟法国人比起来,这位学者的看法应该超脱一些,他对1960年代之前的许多大革命史研究作了述评,可供参考。

国际学界,据我所知,仍无比较权威的法国大革命的史学史专著。索邦退休教师Alice Gérard夫人有过一本小书,《法国大革命的神话和解释》,但流传不广,而且只写到1970年代。

目前中国作者或中译本的外文著作,推荐如下:

乔治 勒费弗尔:《法国革命史》,左派的代表作,通史性质;
乔治 勒费弗尔:《法国大革命的降临》,左派或经典学派关于法国革命起源的代表作,法文原名《89年》;
弗朗索瓦 傅勒:《思考法国大革命》,法国修正派的标志性论著;
威廉 多伊尔:《法国大革命的起源》,英语国家修正派关于大革命起源的代表作;
乔治 鲁德:《法国大革命中的群众》,英国马克思主义者关于群众运动的研究;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不用说;
阿尔贝 索布尔:《法国大革命史》,左派的作品,但作者比他在索邦的前任勒费弗尔更僵化。

中国学者中,值得一读的是高毅的著作:《法兰西风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
王养冲和王令愉的作品《法国大革命史》内容很充实,但观念比较陈旧,但还是可以一读。

外文著作中,19世纪,除了楼上说的卡莱尔,影响深远的,在法国有两个人:
Jules Michelet, 多卷本大革命史,浪漫主义史学的巅峰之作,有不少理想化的解读;
Hippolyte Taine, 多卷本《现代法国的起源》,实证主义史学的代表,对大革命持强烈的敌视态度;

19世纪,法国之外研究法国大革命的作品中,比较有影响力的,除了卡莱尔,还有德国人Heinrich von Sybel的多卷本《革命时代的欧洲史》,视角很宽,但反法的民族主义立场显而易见;此外还有英国自由主义史学家阿克顿爵士的《法国革命史讲稿》,此公学识极为渊博,但成书的作品很少,此讲稿已有中文译本。

20世纪中叶以后,法国大革命的研究在英美各国很发达,而且影响也很大,故将其与法国自己的研究综合在一起。

从影响而言,英国人Alfred Cobban具有转折意义,他的演讲《法国大革命神话》、专著《法国大革命的社会解释》,震动较大,是所谓“修正主义”浪潮的发起者,任何这个专业的人都应该了解。

最近三四十年来的通史著作中,可以想到的有如下:
Francois Furet, 《革命的法国,1770-1880》,法文,有英译本,作者认为法国大革命延续了一个世纪;
Donald Sutherland,《法国大革命与帝国:追求国内秩序》,英文;
William Doyle,《牛津法国革命史》,英文,窃以为是相对温和与保守的英国学派的代表;

专题研究:
恐怖:
Colin Lucas:《恐怖的结构》,原牛津大学副校长的著作,个案研究;
Patrice Gueniffey:《恐怖的政治》,法文,自由派学者;

旺代:
Charles Tilly, 《旺代》,一位涉猎面甚广的美国学者;
Jean-Clement Martin:《旺代和法国,1789-1799》,法文;

关于反革命:
Jacques Godechot:《反革命的学说和实践》,法文,左派学者,但仍是这个领域的经典。

关于农民问题:
Georges Lefebvre:《法国大革命期间北方省的农民》,法文,经典;
Anatoly Ado:《法国大革命中的农民》,苏联学者的著作,有法文译本,经典;
John Markoff:《封建制度的废除》,美国学者的论著。

关于无套裤汉:
Albert Soboul:《共和二年的无套裤汉》,法文,经典。

关于军队的研究:
英国学者Richard Cobb的若干作品,大牛,法文写得像英文一样好,被称为大革命史学中的莎士比亚。

关于革命期间的女权主义:
主要是美国一些学者:Lynn Hunt, Jone Landes,等等。

关于法国大革命与欧洲与世界:
Robert Palmer:《民主革命的时代》,英文,经典;
Jacques Godechot:《伟大民族:革命法国在欧洲的扩张》,法文。

更为专门和细节的研究不胜列举。

我认为最近这些年来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品是一部文集:

Keith Baker, Francois Furet和Colin Lucas主编的《法国大革命和现代政治文化的创造》,出版于法国大革命200周年之际,文章含英文和法文,多卷本,作者几乎囊括了当时整个西方学界的重量级人物。

以下摘译的是2000年版《牛津法国革命史》中的附录:“大革命及其历史学家”(待续)

一、头两个世纪

关于法国大革命,从来就不可能是中立的。对当时的人来说,其中的原因显而易见。各种野心抱负全都释放出来,利益受到攻击或威胁,而且采取的各种方式没有调和的可能。到1791年,对于改变整个国家、社会和文化的那场猝然而猛烈的尝试,基本的立场和论据都已经清晰地表达出来,虽然那时罗伯斯庇尔还只是个死板的呆子,断头台还只是个惊悚的笑话,恐怖似乎还无法想见。但不久之后,君主制在暴动中垮台,九月的屠杀,首先是共和二年的流血,所有这类经历让所有人感到困惑,并给大革命的声誉留下了永远的伤疤。集体屠杀的政体超出了革命的敌人和对手们所有最坏的预期,也考验着革命的朋友和捍卫者的忠诚限度。因此,从1794年起,存在三种、或者说两种基本立场。敌视立场因为屠杀而强化:屠杀在事后看来毫不奇怪,而且在所难免。但革命的同情者之中产生了分裂,一派认为,恐怖是革命得以成功的关键,因而是必须的、可以理解的;另一些人虽然不为恐怖辩护,认为它并非必要,但还是觉得还是有可以理解之处。这三种基本态度表现为不同的方式。按当时人的说法,它们可以分别被称为贵族派(或反革命派)、雅各宾派、温和派。后来人则称之为反动派、激进派、自由派;或者简称为右、左、中三派。此后两百多年的时间里,这三种立场仍然可以看作大革命史学家们的基本立场和争论的要害。

右派解释的所有基本要素都可以追溯到埃德蒙 柏克。这种解释认为,旧制度仍然是稳定的,根本而言还能延续下去。因此旧制度必定是从外部颠覆的。罪魁祸首就是启蒙运动,这场运动以持续的不负责任的批判损害了对宗教、君主制和既定社会秩序的信念。最极端的右派解释,是恐怖之后的巴吕埃尔(Barruel)阐发出来的,他把启蒙看作一个处心积虑的阴谋,目的在于宣扬无神论和无政府主义,而这场阴谋的主要媒介是共济会。这是一场由秩序的敌人发起的运动,暴力和屠杀是其必然的属性,因为如此野心勃勃的计划绝不可能靠和平手段实现。

关于右派见解的早期历史,可参阅P. H. Beik, The French Revolution seen from the Right (Philadelphia, 1956) 以及 D. McMahon, Enemies of the Enlightenment: The French Counter-Enlightenment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ity (New York, 2001)。在整个19世纪,敌视大革命的传统在天主教圈子内十分盛行,这一点可以理解,不过,在19世纪的最后25年,这种敌对传统在一位一流作家那里产生了深远的回响,这就是伊波利特 泰纳。泰纳虽然没有天主教的反革命信条,但他对群众的血腥暴行惊恐万状,而且这种暴行似乎重现于1871年的巴黎公社。他的《现代法国的起源》(Les Origines de la France contemporaine, 6 vols, Paris, 1875-1893),其读者群比此前的许多论战作品都更广。这部作品影响很大,以致当时的一位雅各宾派领军学者奥拉尔(Alphonse Aulard)写了整整一本书(1907)来攻击其学术水准上的不足之处,不过这时泰纳已经死去。不过,一位年轻的天主教档案学者科尚(Augustin Cochin)转而为泰纳辩护(1909),但直到1916年战死之前,科尚没有出版过什么东西。在死后面世的一系列论文中,科尚复活了这样的见解:革命前夕的思想社团(包括共济会)与雅各宾主义之间存在连续性。后来,在俄国革命的成功(及其暴行)引发的恐慌气氛中,泰纳和科尚的分析被Pierre Gaxotte 融入了新的右派大革命解说中(英译本为The French Revolution),作者是右翼党派法兰西行动的信徒,该党派梦想着恢复君主制。Gaxotte论证说,暴力和恐怖从一开始就是大革命的内在属性,整个革命进程都是由革命前夕的思想社团事先策划好的。在维希时期(1940-1944),这些看法成了正统,但这个耻辱政权的覆灭使得它们在几乎半个世纪之内声誉全无。

反革命的大革命史学的奠基者,大部分是在法国国外观察大革命的进程的;与此不同的是,最初的雅各宾派当时都忙着创造历史,根本无暇去书写历史。大部分熬过大革命的雅各宾派,后来都通过撰写回忆录来为他们卷入恐怖开脱,他们总是将恐怖归咎于别人,通常是罗伯斯庇尔。原雅各宾分子中,最固执的可能是邦纳罗蒂(Buonarroti),他的《为平等而密谋》(Brussels, 1828)记述了1796年的巴贝夫密谋,他认为这次密谋是恢复和超越共和二年的平等承诺的一次尝试。不过,一场延续久远的左翼史学传统,直到1847年另一场革命的前夕才开始。那一年,米什莱和路易 布朗的革命史的头几卷相继问世。两人都歌颂人民在推翻压迫性的旧体制、建立共和平等制度中扮演的英雄角色。两人的历史中没有暴民:人民的介入是一种进步力量,推动他们的是对正义和博爱的古老渴望。人民对恐怖也不负任何责任。关于恐怖,米什莱认为是罗伯斯庇尔的责任;而社会主义者布朗则对这位“不可腐蚀者”的社会主义理念颇为欣赏,因此他把恐怖描绘成追求私利的埃贝尔派的工具。另外,某种程度上说,米什莱和布朗都把恐怖视为局势的产物,无人能预见,也无法去控制。但恐怖对于大革命的进行和发展并不具有关键意义。
这是那些为共和二年的流血所困扰的历史学家们的一个标准看法,那场流血本来是伴随着令人期待的社会福利实践——或曰期待——的。即便是并不信奉社会主义的共和保守派也认为,第一共和国头两年的屠杀,与他们理解的共和主义所蕴含的进步难以调和。奥拉尔便是这个态度,他是索邦的第一位法国革命史教授,当时第三共和国正视图通过追忆第一共和国来寻找其合法性。The French Revolution: A Political History (1901, 英译本1910)论证说,大革命的历史使命是创建一个民主共和国。当欧洲的君主们联合起来阻止这个使命时,法国被迫进行战争,而恐怖和革命政府则是民族防御所需的权宜之计,当共和国的生存有了保障时,恐怖便结束了。奥拉尔贬抑罗伯斯庇尔,认为后者将恐怖延续到了必要的时段之外。奥拉尔书中的主角是丹东,因为丹东反对恐怖的延长,并为此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奥拉尔用了很多篇幅去论证,共和二年是否预示着社会主义。他的结论是否定的,那些表面现象仅仅是民族紧急状态下的“极端”和“临时”措施。别的作者则没有这么肯定。同样是在1901年,政治家让 饶勒斯的大革命的社会史第一卷问世。此时的社会主义已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虽然马克思本人几乎没有直接论述过大革命。饶勒斯希望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更彻底地融入他的历史中。因此他宣称,“法国大革命间接地位无产阶级的产生作了准备。它产生了社会主义的两大基本条件:民主制和资本主义。但从根本上说,大革命是资产阶级的政治胜利”(1929 edn., i, 19)。因此,像奥拉尔那样仅仅撰写政治史是不够的。大革命的事件是更为深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反映,但对这种发展的研究还远远不够。于是饶勒斯利用他在议会的影响力设立公共基金,以出版能阐明大革命经济社会史的文献。虽然有饶勒斯的努力(但他只在离开立法机构期间才开始写作历史),他倡导的方法直到1920年代才占据法国的大革命史学的主导地位。这种方法的支配地位几乎延续了60年,它最后一位伟大的斗士阿尔贝 索布尔(Albert Soboul)称之为“经典”解释。
然而,这种方法之所以取得支配地位,得益于一个饶勒斯未能见证的事件——不过,如果他能看到这个事件,也许会为之哀叹:这就是1917年俄国的布尔什维克革命。俄国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者公开声称,他们是罗伯斯庇尔和共和二年雅各宾派的继承者,而且这场革命在西方赢得了好几代的同情者;在法国,所有认为1794年的伟业尚未完成的人也得出了一个有些说服力的光辉结论。历史学家当中,第一个为之热情辩护的人是阿尔贝 马铁兹(Albert Mathiez,或译马蒂厄)。他是奥拉尔的弟子,但受饶勒斯启发更多。1908年,他就与自己的老师公开决裂,开始创立一个更为激进的大革命史学派别,即罗伯斯庇尔研究会。这个研究会今天依然存在,它的杂质《法国大革命史年鉴》仍然是这个领域的主要法文期刊。马铁兹与奥拉尔的争吵主要因为前者对丹东的历史声望的抨击,因为马铁兹把丹东描绘成一个腐败、自私、甚至有叛国嫌疑的人,相反他试图恢复罗伯斯庇尔的声誉。自邦纳罗蒂以来,还没有哪个人敢于为一个与恐怖脱不了干系的人辩护,虽然这个人很有理想主义色彩并且是个“不可腐蚀者”。然而,俄国革命的早期经历表明,如果要阻止反革命,恐怖可能是必须的。因此马铁兹毫不迟疑地论证恐怖的合理性。“如果不是深信不暂停自由就无法取得胜利,革命的法国就不会接受恐怖”,“罗伯斯庇尔和他的党派之所以会失败,主要是因为他们想把恐怖作为新的所有权变革的工具”。社会革命和民主革命的希望随着罗伯斯庇尔派的倒台而告终,马铁兹的革命史巨著(1922-1927,英译本1928)猝然终结于热月九日。这一天之后就是一场漫长的“反动”浪潮。
1932年,马铁兹突然逝世,年仅58岁,而他那好斗的论战史学风格再无后继者。左翼的历史学家们现在热衷于关注细致的经济社会分析。最杰出的代表是马铁兹的同龄人乔治 勒费弗尔(Georges Lefebvre),他一直活到1959年。他因为对农民的研究而声名卓著,1939年大革命150周年之际,勒费弗尔出版了关于革命起源的简洁而优美的作品:《89年》(英译本The Coming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Princeton, 1946),该书的核心立场是,“经济力量、能力以及对未来的规划正转入资产阶级之手……:1789年的革命重新确立了事实与法律之间的和谐”。关于恐怖,勒费弗尔在1930年代出版的一部通史中宣称,“虽然有一些溢出或俯视了恐怖的因素,恐怖本身直到大革命胜利之前都是首要的力量:它是一种惩戒性的反应,始终与对‘贵族阴谋’的防御性本能紧密相连。”
在维系时期,左翼在学术上的统治地位骤然断裂。解放之后,由于右派声誉扫地,很多年轻的知识分子加入了共产党,左翼的学术地位比此前更为强固了。 欧内斯特 拉布鲁斯(Ernest Labrousse)的鸿篇巨制《旧制度末期和大革命初期的法国经济》(1944)将大革命牢固地植根于经济史背景中,而以阿尔贝 索布尔为代表的新一代,在学术上则集中关注推动革命激进化的“群众运动”,索布尔本人的代表作是《共和二年巴黎的无套裤汉》(1958)。但他的总体看法没有变动。他在1962年出版的新概论中援引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话宣称,“法国大革命是……漫长的经济社会演变的加冕时刻:从此资产阶级成了世界的主人。这个真理今天简直已经是个常识了……”

不过,资产阶级的胜利并非只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的确,马克思可能是从复辟时期问世的早期大革命通史著作中吸取这个观点的。这就是弗朗索瓦 米涅和阿道夫 梯也尔的著作。关于他们的作品问世的背景,可参阅S. Mellon, The Political Uses of History:A Study of Historians of the French Restoration (New York, 1958)。这些历史学家奠定了大革命的自由主义解释的主要轮廓。他们认为,革命的合理性在于根除旧制度的弊端和不平等。资产阶级的财富、发展和教养使得其成员对绝对君主制和世袭贵族的社会统治地位日益不满。他试图建立立宪君主制,这种体制表现为代议制机构、各种平等和有法律保障的政治和公民权利;但是,在1791年和以后的岁月里,整个事业偏离了正轨,其原因在于不注重稳定和秩序的民众力量的介入。自由派历史学家赞赏并强调英勇人物的作用,如米拉波,甚至还有丹东,这些人都曾徒劳地想让革命稳定下来。对于马拉这样嗜血的民众主义者,他们深感恐惧,恐怖的无情辩护者和独裁者罗伯斯庇尔当然也是如此,圣鞠斯特就更不用提了。在这些历史学家看来,关键的问题是,大革命为何、何时开始“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

英语世界的大部分历史学家也都在探讨这个问题。关于他们在19世纪的探讨,已经有了全面的分析,见H. Ben-Israel, English Historians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 (Cambridge, 1968)。不过,在整个19世纪,英语读者对于法国大革命的理解,很可能来自托马斯 卡莱尔的见解(1835),而卡莱尔的见解又借助他的崇拜者狄更斯的《双城记》(1859)进一步传播。令人奇怪的是,柏克对法国大革命的全面批判在他自己的国家鲜有回响。在大多数英国人看来,缺少议会政治和言论自由足以证明推翻绝对君主制的合理性——但这绝不意味着随后的暴力可以被接受,尽管卡莱尔试图以革命前民众的悲惨和堕落来阐释这种暴力。但是,在20世纪中叶之前,英美历史学家在法国长期逗留、查阅档案的很少见。他们的作品主要吸取哪些似乎同情英国渐进的、和平的自由制度发展模式的法国史学家的成果。他们最关注的一个法国历史学家是阿历克斯 德 托克维尔(美国也是如此,因为托克维尔的首部重要著作是关于大西洋两岸的民主制的),但托克维尔本人与法国自由主义的主流是有距离的。
托克维尔从来没有完成他希望撰写的大革命史,但他的前期研究《旧制度与大革命》(1856)仍然是关于这个课题的最重要的论著之一。这部著作试图从一个长时段的背景中去考察法国大革命,这在当时非常少见。从这种长时段的观点出发,托克维尔认为大革命是民主和自由不可抗拒的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决定性阶段。但是,民主自由浪潮中的各种力量,并不必然是相容的,在彻底摧毁旧体制的同时,大革命的平等和民主的推动力,扫荡了大部分曾抑制君主制的专制倾向的自由堡垒。这反过来为拿破仑敞开了一条道路:推翻大革命创立的更缺乏根基的自由制度。1789年以来建立的代议制机构,没有哪一个能延续长久;就在托克维尔写作此书的时候,另一个拿破仑也已摧毁了他本人曾任职其中的代议机构。所以,这位自由派并不认为大革命是一种缔造自由的力量。大革命催生出的民主制更有可能导向专制。这是托克维尔抱憾终生的一大根源,因为他尊重自由理念,而且他在海峡对岸和大西洋对岸看到自由理念能够运转起来。那些地方的居民对此很是受用,他的论著在他死后的一个世纪中被英美人广泛研读,尽管有些事实基础可以被轻易证明并不准确,或是被误读。法国人则不太愿意倾听一个关于自己历史和前景的如此悲观的分析。何况在他死后不久,第三共和国就建立了一个广泛的自由制度,这与他的预测有龃龉,而且这个制度延续到了1940年。很快他就在自己的国家被大多数人遗忘了,在法国,关于大革命的自由主义解读融入了非马克思主义的左翼主流之中。

法国大革命是现代世界诸多运动和思潮的根源,有关它的历史书写很少游离于当时的政治。1945年之后,这种情况有所改变,不过,很难说一些有关这个课题的新争论跟冷战没有关系。这些争论后来被称之为修正主义,这个名称本来是指共产党内部对正统观念的那种不受欢迎的批判。在英语国家,修正主义开始于1954年Alfred Cobban 1954年在伦敦大学出任法国史教授时的就职演讲。这篇题为《法国大革命的神话》的演讲,试图证明法国大革命不是一个上升的资产阶级的事业,而是非资本主义的律师和官职所有人的革命。十年之后,Cobban扩充了他的批判,这就是《法国大革命的社会解释》(剑桥,1964),该书针对的是他所称的正统解释,后者的代表学者是勒费弗尔、拉布鲁斯和索布尔。法国大革命不仅不是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的事业,而且也没有推翻任何可以称为封建主义的东西,这场革命远没有以开拓企业精神来解放经济,而是延缓了经济发展,是“保守的地产阶级的胜利”。与此同时,在大西洋对岸,George V. Taylor于1962-1972年发表了一系列论文,他分析了大革命前夕的财产结构和商业活动。Taylor的结论是,最活跃的资本主义形态,都是在君主制国家体制内或与其合谋,而不是反对它君主制;资本主义所代表的法国财富的比例非常小,它对旧秩序不构成任何挑战。事实上,在社会上层,贵族和资产阶级之间不存在经济竞争。从经济上说,这两个阶层构成一个单一的精英群体。因此大革命不是阶级冲突的结果。它是一场带有社会后果的政治革命,而不是相反。
在法国,这些看法最初不被接受,或被蔑视。勒费弗尔自己在临死前曾把Cobban描绘成惴惴不安的西方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但是,1956年苏联入侵匈牙利之后,法国左派的团结开始瓦解,莫斯科自己对斯大林主义的历史记录的批判也在增强。1965年,两位幻灭的前法共党员,Francois Furet和Denis Richet出版了一部新的大革命史,该著复活了自由主义的传统,因为它论证说,真正的大革命是1789-1791年的革命,此后大革命就发生了“侧滑”,导向恐怖,恐怖就是国王背叛和民众控制巴黎的结果。两位年轻的作者立刻受到谴责,就像奥拉尔当初批判泰纳没有学术水准。1971年,孚雷(Furet)对他所谓的“大革命的教义问答”或“雅各宾—马克思主义的通俗版圣经”进行了猛烈回击,他说,这些解说是在纪念大革命,而不是以学术的超然立场去分析它。现在,终于有个法国学者承认英语学者在这个课题上日益明显的贡献,孚雷坚持说,英语学者跟法国大学的那些监护者不同,后者只想着如何让僵化的雅各宾教条持久化。

用历史文献来评价科举制,要注明史料的出处。急用,谢谢。

1. 摘要: 科举制并非像现代人们的印象那么黑暗,以往人们的对科举制的了解和认识既不全面也不客观,因此有必要重新评价。今人对科举制的偏见,多是囿于清末人士对它的否定评价。其实古代不少文化名人也曾称赞过科举,从隋唐至明清,许多人将科举考试看成是一种“至公”的制度。为科举制平反,在当代中国学术界已成为一股思潮。对科举制的研究有助于认识中国社会的特性和传统文化的命运,并为现实的考试制度改革提供历史借鉴。(出处
重评科举制度——废科举百年反思
刘海峰 - 《厦门大学学报:哲...,2005年 第2期 - 维普)2.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人才选拔制度之一,长达1300年,影响深远。有些人对其缺乏真正地了解,甚至进行了盲目的批判。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研究科举制度,有利于对其重新客观的全面的认识,帮助师生树立学以致学的教育价值观,产生对科学和学术的敬畏和虔诚,从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建构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指导当今的教育考试改革、促进高等学校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因此,本文尝试总结了国内外知识发展变化的轨迹,分析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发展的导向作用,探讨了科举制度与知识的发展关系。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主要采用了文献法、历史法和比较法。 引论主要是研究综述,总结了从政治、教育的视角对科举制度进行的评价以及科举与学校的关系。 第一章探讨了科举制度的沿革。科举制度是继察举征辟制、九品中正制之后又一个官吏选拔制度,依据科举制度的形成、发展与废止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二章简单的描绘了七世纪以来国内外知识发展的轨迹。依据知识发展的高潮低谷,将1300年的科举制度史划分为隋唐宋和元明清两个时间段,在时间和国内外两个纬度上对知识的发展进行了比较。 第三章论述了隋唐宋时期科举制度对知识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了这一时期科举制度下的教育体系、教学内容,并在重新界定学派的基础上解读宋朝学派,认为只有程朱理学可以称为学派,追溯了其沿革,进而提出其对现代学派形成发展的启示。 第四章论述了元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对知识特别是自然科学知识的发展产生阻滞作用。统治者对科举考试内容的框限,阻碍了知识的分化发展和学派的萌生,致使近代自然科学学派在国外大量创生之时,我国的学术界基本处于沉寂状态;西方大力提倡学术自由,学者们致力于自主创新之时,我国的封建统治者却大肆进行文字狱,读书人读死书、死读书,一些科学技术甚至被视为奇技淫巧。(
科举制度与我国知识发展的关系
张婷 - 《山西大学》,2007年 - 知网

为什么历史教科书上有些事情和史实不一样,而且还有很多大事件压根没提到?

现在的历史教材,我主要指的是高中及以下的历史教材,是以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鉴》作为蓝本缩编而成。且不论范先生这本书的水平如何,此书成书于上世纪50、60年代,当时由于社会条件,所以很多问题带有阶级性和局限性。且经过了这60年,史学界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通史很多地方已经跟不上主流史学界的脚步。

我们且不论前三代和三皇五帝的华夏部落。春秋时期,秦穆公基本上就没有提,高中课本在我那个时候,只有语文有《崤之战》。五霸之前的郑庄小霸更是只字未提,只是在一些难度较大的辅导书上我见过。至于宋襄公,提不提就两可了。一般史学界认为,正是由于郑庄公击败了东周的军队,才使得诸侯敢于称霸,发展到最后就是称王称帝。个人认为,秦穆公是中国历史上最出色的君主之一,他一生三扶晋主,知过能改,任用贤臣,可以说是秦国跨时代的人物,没有秦穆公的基础,秦国不可能完成最后的统一。没有蹇叔和百里奚,就不会有战国时期那么多魏国和卫国人来投奔秦国。高中历史课本对秦穆公只字未提,确实不太应该。
还有就是所谓的“百家争鸣”,我在史记和汉书上看到过“春秋六家”的说法,我查了百度百科,能找到名的春秋流派也就是不到20个。百家争鸣的说法似乎首先出自郭沫若,可见其年代之完和其有多么不靠谱……
两次弭兵大会曾经被一些人热捧,后来史学界还是比较认同“弭兵大会”的实际意义很低,历史课本没有纳入,也算是比较正常。
战国时期,三家分晋,强国只剩下秦、楚、齐三国。楚国差点被吴国灭掉,实力大减,而乐毅帅弱燕破强齐,这都是对秦国统一有重要贡献的事件,似乎课本上都没写。
焚书坑儒,包括王立群在内的很多史学家都曾经有过质疑。我也是质疑者之一。唐朝是鲜卑人建立的朝代,唐朝建立以后,中国人的史学观点有了很大的改变,对一些经典的历史事件也有了自己新的看法。焚书坑儒就是在这种历史环境下慢慢产生的。
刘邦并没有杀功臣,只是削藩。刘邦手下的大臣,除了主要藩王韩信、彭越、英布被杀,韩王信、卢绾被逼反投敌以外,剩下的都得到了善终。同样,朱元璋也没有杀太多的大功臣。徐达、常遇春、沐英、宋濂、李文忠、汤和、邓愈等都是善终。只有李善长和傅友德,分别被牵连到胡惟庸案和蓝玉案里面被杀,刘基疑似是被胡惟庸害死,朱元璋因此大怒,开始准备对胡动手。
汉武帝派二师将军李广利平定西域,使得西域首次成为中国领土。这件事的起因和过程虽然都不太值得歌颂,但是结果却是好的,历史书上一带而过甚至可能都没有,是不可饶恕的错误。
党锢之争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事件,历史书上似乎也只字未提。还有永嘉之乱也是一样。晋朝能说的事本来就屈指可数,这个还不提提。对于东晋,王谢的代表人物都不说说,有些说不过去。虽则在不同的地方提到了王导、王羲之、王献之和谢安、谢石。陆机、陆云是晋朝的两个名士,历史书上同样没有提到。
唐朝中后期,历史书上就是一片空白。前期对突厥的战争也写得很不明确。最可气的就是“合同为一家”,人家吐蕃(fan)都把长安拿下了,这叫“合同为一家”……可笑!
至于儿皇帝,人家沙陀人和契丹人的事情,怎么就闹出个汉奸来?再者,李克用曾经和耶律阿保机结拜过兄弟,石敬瑭是李克用的干儿子李嗣源的女婿,耶律德光是阿保机的小儿子。虽则石敬瑭大德光10岁,但是辈分上确实小德光一辈,叫德光干爹也没什么不对。
南宋的三次禅让,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奇葩,教材上同样没提。
至于蒙古和元朝,教材更是一带而过。
明史和清史稿我还没看,就不作过多的评论了。
历史书上有些是完全假的,有些是掩盖的,有些是用另一种方式来叙述造成误解,有些是不确定的
历史只能无限接近,但是永远无法到达。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为其服务的,所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因为有些东西见不得光,有些东西不符合国家管理,所以对于教课书上的某些东西就会被掩盖
这世上比妓院还脏的地方是皇宫,历史向来多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而人皆是有虚荣心的,是个人他都会选流芳百世而非遗臭万年,对吧?就算是那些由后世人书写的史书也难以避免偏见,更别说那些撰史人所不曾见着的了,最重要的是撰史的臣子头顶上还压着个等着审核史书的君呢!
1.为什么历史教科书上有些事情和史实不一样:
因为参考标准不同
2.很多大事件压根没提到
教科书也是一本书,篇幅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

求高中课本中要求的所有历史事件按时间排列,并带事件意义与发生时间,满意可加分到100

最好是浙江的,不是也可以,发邮箱825698181@qq.com
  高中历史事件年表:

  中国古代史历史分期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一)先秦时期(夏商周:奴隶社会;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春秋战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过渡)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二)秦汉时期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四)隋唐时期
  (五)宋元时期
  (六)明清时期
  (一)先秦时期(夏商周:奴隶社会;春秋战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夏:出现公共权力,国家出现
  商周时期:内外服制度;井田制出现;耒耜耕作、集体耕作;青铜冶炼;官营手工业产生;商朝出现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西周“工商食官”政策;商朝甲骨文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1.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周王失去天下公主的地位,郡县制出现。
  2.经济上:农业:铁犁牛耕出现,税制改革,井田制崩溃,小农经济产生,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都江堰。手工业:冶铁技术,出现家庭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兴起,商业: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重农抑商政策兴起
  3.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儒家教化、贵贱有序;道家无为而治;墨家节俭;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
  4.军事上:争霸战争
  5.阶级上:新兴地主阶级产生和壮大
  6.文化上:《诗经》四言体、现实主义倾向;楚辞自由灵活的句式、浪漫主义
  (二)秦汉时期
  秦:(前221年---前206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郡县制;军功爵制度;法家思想治国;以小篆为标准,统一文字
  西汉:汉高祖郡国并行制;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推恩令、刺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察举制、征辟制;犁壁发明,铁犁牛耕得到广泛推广;坎儿井;丝国;发明造纸术;汉赋重铺陈排比、文采华丽
  东汉:王景治理黄河;青瓷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曹魏翻车
  两晋:东晋王羲之书法虚玄灵动;文人画凸显个性,代表顾恺之
  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三长制;民族融合;南朝祖冲之圆周率;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白瓷;
  (四)隋唐时期(581年---907年)
  唐朝: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曲辕犁标志着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筒车;缂丝技艺;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瓷器开始大量出口;海上陶瓷之路,陆上海上丝绸之路;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雕版印刷术
  (五)宋元时期(960年---1368年)
  宋代:1.政治上:削地方:收精兵、削实权(文臣出任州郡长官、通判)、制钱谷;削相权: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出现三冗(冗官、冗兵、冗费)两积(积贫、积弱)问题
  2.经济上:农业——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经营成为仅此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手工业——景德镇。 商业——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兴盛,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海外贸易兴盛,坊市界限被打破,商品交易时间的限制被打破
  3.思想上:程朱理学(理是世界本原,格物致知,理体现在社会领域儒家的伦理道德)陆九渊心学(心是世界本原,发明本心)
  4.科技上: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广泛应用、发明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
  5.艺术上:书法:特点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绘画:风俗画 《清明上河图》;文人山水画 注重意境; 戏曲:南戏标志戏曲形成
  6.文学上:宋词——豪放派、婉约派
  元朝: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中央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纸币广泛流通;黄道婆全面革新内地落后的棉纺织技术;彩瓷;
  王祯《农书》
  (六)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
  明清时期:1.政治上:明太祖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设内阁;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总之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2.经济上:生产技术提高,双季稻大范围扩种,玉米番薯被引进推广,广泛植棉;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从中孕育出了雇佣劳动关系,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商业市镇兴起,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白银在流通中广泛使用,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海禁、闭关锁国。总之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自然经济占主导
  3.思想上:李贽、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出现进步思潮,批判君主专制、工商皆本、经世致用
  4.科技上:科技停滞,总结性著作《农政全书》、《本草纲目》
  5.文学上:明清小说四大奇书、四大名著——特点:明清小说浸染着拜金逐利的社会风气;明清小说带有批判现实的色彩
  6.艺术上:书法更加强调个性化创造;绘画文人画不拘成法、风俗画形象生动;戏曲:京剧

  世界古代史
  公元前594年 梭伦当选为执政官改革(古希腊城邦时期,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5世纪 智者学派出现。苏格拉底生活的年代中国处于战国时期
  公元前27年 屋大维确立元首制(中国处于西汉),古罗马走向帝制
  3世纪 戴克里先实行公开的君主制(中国处于三国时期)

  近现代历史
  14、15世纪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500年前后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人类由孤立分散走向整体世界。
  1487年 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1492年 哥伦布抵达美洲
  15世纪 黑奴贸易开始(15—19世纪)
  14世纪—16世纪 文艺复兴
  1517年 罗马教皇向教民兜售赎罪券成为宗教改革的导火线
  16世纪 葡萄牙、西班牙成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
  17世纪 荷兰海上贸易的黄金时代
  1640年 英国资产阶级爆发
  1644年 清朝建立
  1688年 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1689年 《权利法案》颁布,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1721年 罗伯特沃波尔成为第一任内阁首相,责任内阁制形成
  1757年 清政府限定中外贸易只准在广州一处进行(广州十三行、闭关锁国)
  1763年 英法战争英国大获全胜,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18世纪下半叶)
  1765年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
  1785年 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开始在工厂使用,蒸汽机的使用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18世纪中叶 启蒙运动进入高潮
  1787年 美国宪法颁布,总统制民主共和制确立
  1789年 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1807年 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
  1814年 史蒂芬孙发明火车
  1832年 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更多席位
  19世纪中期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839年 虎门销烟
  1840年 鸦片战争(1840—1842)
  1842年 《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世纪40年代 外资企业出现,无产阶级诞生
  1848年 《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
  1851年 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兴起(1851—1864)
  1856年 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56—1860)
  1859年 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提出了进化论
  1860年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签订
  1861年 俄国农奴制改革
  曾国藩创立中国第一家官办军用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洋务运动兴起
  1865年 李鸿章创办了当时规模最大的军用企业江南制造总局
  19世纪70年代前后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866年 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出发电机
  1868年 日本明治维新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德国、美国、法国同时发生
  1871年 德意志帝国建立,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君主立宪制确立
  巴黎公社
  1872年 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
  《申报》创刊,近代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
  1875年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共和政体确立
  1876年 英国人在中国建造了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
  美国人贝尔发明了电话
  1877年 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1881年 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建成通车
  开平煤矿投产
  1894年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894—1895)
  兴中会成立,标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
  1895年 《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甲午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占领北京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03年 美国莱特兄弟制成的飞机上天
  1905年 同盟会成立,三民主义
  中国第一次尝试拍摄影片《定军山》
  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
  1909年 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
  1911年 武昌起义,辛亥革命
  1912年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宣统帝退位,清朝灭亡
  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1913年 《难夫难妻》第一部故事片
  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1918)
  1915年 新文化运动兴起
  1917年 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四月提纲》,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土改、退出战争
  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1918年 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919年 巴黎和会召开,中国外交失败
  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系统的介绍了马主义
  1921年 中共一大,中共成立
  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1921—20年代末)
  1922年 中共二大,提出党的最低纲领反帝反封建
  苏联成立
  1924年 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国共合作实现(1924—1927)
  1926年 广州国民政府出师北伐
  英国人贝尔德发明电视
  1927年 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关系破裂,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
  1929年 经济危机爆发,大萧条(1929—1933)
  1931年 九一八事变
  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摄制完成
  1933年 罗斯福新政
  1934年 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
  1935年 遵义会议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
  《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的主张
  30年代中期 苏联确立斯大林体制
  1936年 西安事变
  1937年 7月 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
  9月 《国共合作宣言》发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确立
  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平型关大捷
  1940年 百团大战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发表,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
  1941年 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场爆发
  1944年 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1945年4-6月 中共七大召开,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8月 抗日战争胜利
  重庆谈判;《双十协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正式成立
  联合国成立
  1946年 重庆政协会议召开
  蒋介石调集重兵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丘吉尔铁幕演说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问世
  1947年 国民党全面进攻失败,改为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
  关贸总协定成立,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
  1948年 马歇尔计划开始实施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1949年 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渡江战役;南京解放
  北平政协会议;《共同纲领》通过
  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经互会成立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1949—1956年 过渡时期
  1950年 朝鲜战争爆发
  中央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和一夫一妻制
  土地改革开始,把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1952年 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教育部对高等院校进行调整,增设专科院校,培养各种专业技术人才
  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开始
  1953年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一化三改)
  一五计划实施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开始
  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朝鲜战争结束,中美关系彻底破裂,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 日内瓦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一届人大召开,颁布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宪法
  1955年 华约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万隆会议召开,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1956年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中共八大,主要矛盾、主要任务
  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
  “双百方针”的提出
  1957年 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
  1958年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中国开始实施“教育大革命”,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核心
  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1959—1961年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1960年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国民经济转入调整轨道
  1961年 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标志着不结盟运动兴起
  美国发动越南战争
  1962年 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古巴导弹危机
  1964年 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赫鲁晓夫下台
  1965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是世界上第一个
  1966年 文革开始
  导弹试爆成功(两弹:导弹、原子弹)
  1967年 欧洲共同体成立
  东盟成立
  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1968年 欧洲关税同盟
  1969年 互联网问世
  法国作家贝克特获诺贝尔文学奖(《等待戈多》—现代主义文学)
  1950—1973年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黄金时期”
  1970年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1971年 联合国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972年 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
  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3年 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
  美国从越南撤军
  美国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
  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1977年 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
  1978年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确立改革开放的方针
  1979年 中美正式建交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三十年来真正停火
  80年代开始 中国主张不与任何大国结盟(不结盟的政策)
  1980年 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建立
  1981年 叶剑英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
  1982年 颁布1982年宪法
  1983年 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题词
  1984年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山东:烟台、青岛)
  1985年 国务院决定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戈尔巴乔夫上台,着手经济改革
  198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
  1987年 中共十三大系统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基本路线
  1989年 亚太经合组织成立
  戈尔巴乔夫访问中国,中苏两党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东欧剧变
  1991年 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冷战宣告结束
  1992年 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深化了改革开放
  中共十四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了“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
  1993年 欧盟正式成立
  欧洲统一大市场开始运作
  粮票在全国范围内终止流通
  1994年 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1997年 香港回归
  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1999年 “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
  澳门回归祖国
  2001年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办
  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和稳定
  2002年 欧元正式启用
  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作为指导思想
百度文档上面有
文章标题: 法国的中小学历史课本,有没有注明历史事实的出处和史料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10736.html
文章标签:历史  法国  中小学  史料  课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