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6-18 20:28:51 | 作者:贪吃的骆驼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9次
据有关专家统计,唐朝近三百年国祚中,宰相的人数近400人,而士族出身的宰相高达65.8%,非士族出身得去宰相仅有34.2;而到了宋朝,正经科班出身的宰相,却一跃达到了87%以上。
可能有人看到这还不太能理解这组数据背后的意义,这些数字说明了什么问题呢?那就是唐朝的宰相,几乎都是出自大家世族,也就说他们的晋升渠道比一般人更宽松,而宋代的宰相多通过进士考试而选拔出来,也就是宋代宰相的晋升过程相对公平,那么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什么呢?骆驼认为,主要原因有三个:
熟悉历史的朋友,或者看过骆驼以前写唐朝的文章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从西魏北周再到隋唐,这四个朝代的统治者,都出自关陇一系,也就是说这四个朝代,虽然当家人的姓氏不同,但他们其实都是“一伙人”。不过虽然他们都是“一伙人”,但每朝“坐庄”的家族,都想一家说了算,而不想和别的家族分享“胜利果实”。
“暴君”隋炀帝为什么想要迁都洛阳,不就是为了摆脱关陇系元老的掣肘吗?他为什么“好大喜功”,不就是为了通过开疆扩土来加强自己的威望吗?他为什么那么快就把隋朝给“玩坏了”,从而让老李家建立了大唐,还不是有关陇系的人,在背后助李灭杨吗?那么这些在背后影响证据的门阀世家,是怎么没落的呢?骆驼认为主要和个人有关。
第一个人,是发动了“安史之乱”的安禄山。虽然作为始作俑者的安禄山,在“安史之乱”发生后不久就挂了,但是“安史之乱”的余威却影响深远。安禄山虽然在大乱之后两年就挂了,但这场大乱的另一个“骨干”史思明却依然坚挺,所以导致这场大乱绵延了近8年。
在这场大乱中,一部分世家大族的人口因为战乱而直接减少,而还有部分大族则直接选择了往南方,剩下的部分世家,还有一部部分被因为战乱而崛起的藩镇武将给掺了沙子。虽然“安史之乱”并没有把世家大族一网打尽,但是却也让这股势力元气大伤。
第二个人,是农民起义带头人黄巢,虽然他最初只是跟着王仙芝混的小弟,但后来他自立为王以后,先后攻破洛阳、长安,并把定居在两地的世家大族给屠戮了一空,虽然黄巢的这次行动,也并没有根除门阀世家,但此时的这股势力,已经不复当年,开始走向了没落。
除了上述的两次大乱对世家大族造成了重创之外,还有两股力量,也在不断侵蚀着世家大族的实力。其中一股力量是科举的兴起,我国最早选拔人才的方式,基本上都是靠推荐,但是推荐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行为,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推荐的公平性就越不靠谱,等到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之后,普通人几乎就存在翻身的可能了,各朝的“肥缺”和重要岗位,几乎都是由世家大族把持。
但随着隋文帝杨坚开始推行科举制,牢不可破的上层圈子开始出现了松动。另一股力量,是藩镇的兴盛。在“安史之乱”时,藩镇的将军们就已经可以在自己的地盘作威作福了,而在大乱之后,各个藩镇开始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他们手下的官员升迁,甚至可以完全不用朝廷“操心”,以至于一直靠把持中央的世家大族“很受伤”。
门阀世家虽然经历了很多磨难以及打压,但如果没有儒家的真正崛起,他们早晚还会卷土重来。那么宋代的儒家为何会崛起,又是怎样给了世家大族最后一击呢?
骆驼在以前的文章里曾经多次提到过,儒家学说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是儒家学说的萌芽期,也就是孔圣人在世的春秋时期,这一时期百家争鸣,儒家只是这其中的一分子,还并不显眼。
儒家的第二阶段,是在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之后,因为此时的儒家学说,帮助汉武帝解决了皇权问题,所以汉武帝就给了儒家学说一块垄断经营的招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在这个第二阶段中,曾辉煌了四百年,但是随着东汉被三分天下,而司马氏又把仁义道德打入尘埃,儒家也开始进入迷茫当中。
等到宋朝时,随着科举的发展,以及儒家学说的再次“完善”,儒家又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一时期儒家的代表成就是“程朱理学”。他们不光从佛家和道家,吸取了一些精神特长,还根据君王需要,进化出了完整的科举选士体系。这套体系既能为皇家选才所用,又不会被世家大族垄断教育资源,所以一般人家的上升通道开始彻底打开。而失去了“垄断”能力的世家大族,也彻底走向了消亡。
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之所以唐宋两代的宰相“成分”有很大的差距,这主要是因为门阀世家在不断被削弱打压之下,逐渐失去了当初的“垄断”地位,走向了没落,而随着科举以及儒学的兴盛,一般人家的上升通道又被打开,所以士族在宰相中的分量,开始从唐代下滑,而通过(公平)科举当上宰相的人,却在不断增加。
这里是骆驼的第708篇文章。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