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袁崇焕本质是什么样的人

时间: 2021-06-14 12:05:0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7次

袁崇焕本质是什么样的人

历史上真实的袁崇焕是什么样的人?真的是个大英雄吗?

从汉朝卫青、班固、霍去病,到宋代岳飞、宗泽、文天祥,从明朝史可法、郑成功,到清朝邓世昌、冯子材,再到近现代的孙中山、谢晋元等等,数千年间,华夏民族涌现无数民族英雄。

然而,纵观这些民族英雄,从来不曾有任何一人如袁崇焕般饱受争议,毁誉参半,说是“爱者欲其生,恨者欲其死”也不为过。十二年前,一次所谓“民间起义”,草根学者炮轰金庸、阎崇年等权威专家一事,更是将这一争议推上了顶峰。

当时,先正当时只是作为一个看客。今次旧事重提,是想借此分析一下,我们应该如何理性、客观地认知与评价历史人物。


先入为主要不得

先正初识袁崇焕,源于金庸先生武侠小说《碧血剑》。众所周知,《碧血剑》男主人公袁承志,正是袁崇焕之子,这里就不再赘述。

还有一件事情不得不提。由于当时年少,家庭条件一般,因此囊中羞涩的我买的《碧血剑》,是盗版的。后面合订了金庸先生的《袁崇焕评传》及短篇小说《越女剑》、《鸳鸯刀》。

读过《袁崇焕评传》后,我更加认定了袁崇焕是民族英雄,崇祯之死纯属咎由自取,大快人心。


一是清史专家阎崇年签名售书时,遭到网名为“大汉之风”的明史爱好者黄海清当众掌掴;二是网络上发起的所谓“民间起义”,无数草根学者引经据典,反驳金庸、阎崇年等著名学者观点,打算把袁崇焕拉下神坛。

也是从那时起,我才知道袁崇焕的关键词,不光有“宁远大捷”和“反间计”,还有“觉华岛惨案”以及“皮岛毛文龙”。

同样从那时起,我也第一次认识到,我们读到的所谓的“权威著作”,其实未必就是真相。因为著述立说的人,是有其立场的,基本无法做到绝对客观、公正。想要探究历史真相,只有抛开历史评论,自己静下心来,苦读相关史料原文。


不怀疑者不读史

旁观“挺袁派”与“倒袁派”之争,先正发现了一件趣事:双方辩无可辩词穷之时,就会直接针对对方根本下手,我说你引用的《明史》、《崇祯长编》不可信,因为清人修史为了迎逢上意,会故意抹黑明朝历代皇帝;你说我援引的《熹宗实录》更不靠谱,当朝史官得讲究避尊者讳,所以肯定会有些春秋笔法。

直接冲着对方基石下手这种做法有些无耻,毕竟历史评论,都是凭着前人记载。推翻对方脚下站立的石头时,其实也等于是推翻了自己的基础。既然史书都不可信,辩论还有什么意义?

然而同时我们无可否认的是,这种做法非常有效。史官只是为了混口饭吃,冒着杀头的危险和大老板顶着干的人,千不存一。毕竟太史兄弟五人前仆后继,哪怕死了三个依旧只字不改的“崔杼弑其君”之事,同样千古罕见,否则也不会成为美谈了。


杨士奇修《太祖实录》,不也得给朱棣几分面子,修改一些建文朝的记载。所谓“铁齿铜牙”的纪晓岚主持编纂《四库全书》,为拍乾隆马屁,更是将无数先贤著作删减得面目全非。

具体到袁崇焕其人,在我看来金庸先生和阎崇年通篇只引《明史》为主这种做法,确实是不对的。毕竟《明史·袁崇焕传》里面的确存在诸多美化袁崇焕的地方。

这里举个例子,按照《明史》所载,袁崇焕死后,“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姑且不说“天下冤之”是在撒谎,单说为了显示袁崇焕的清廉,家徒四壁这种说法,纯属捏造。

厦门大学善本室里有份记载,是关于当时查抄袁崇焕家产的。明确写着袁崇焕的弟弟卷着财物跑了,单是留下的不动产,诸如田塘、房屋等,折算纹银是五千三百六十一两。


求同存异,求同辩异

关于共存共赢,有个方针叫做“求同存异”,先正觉得用在历史研究与辩论上,同样合适。准确地说,应该更进一步,求同辩异。

要做到理性认识袁崇焕,那么无论是明清两代官方的《明实录》及《明史》,还是王在晋的《三朝辽事实录》,包括朝鲜友人的《李朝实录》,都不妨拿来一读。

比如诸多史书都曾提及袁崇焕确实放过“五年平辽”这样的卫星,还有袁崇焕的确做下了“皮岛斩帅”之事,那么袁崇焕罪名里的“托付不效”及“以谋款则斩帅”,就不算冤。当然,斩帅是否因为“谋款”,有待进一步的讨论。

再说“纵敌长驱”,这是直接导致袁崇焕下狱及后来被杀的导火索,也是争议最大之事。因为敌人确实“长驱”了,皇太极一路打到了北京城。但是袁崇焕是否有“纵敌”之举,值得商榷。


最让我不解的是,当时明朝士兵野战能力确实不及后金的军队,比如所谓的“宁远大捷”,也只是坚守不出,凭借坚城利炮挡住了努尔哈赤的进攻。那么为何到了北京城下,广渠门外,袁崇焕的关宁铁骑居然能与皇太极的后金军队正面死磕,而且还是以寡敌众,莫非是得到了皇城气运加成?

既然袁崇焕的军队不惮于与后金野战,那么哪怕皇太极是绕道蒙古,为何之后袁崇焕的三道防线还是失守?

想来只有两个解释,一是袁崇焕想学于谦,再来一次北京保卫战,结果他玩脱了。再者只能解释为袁崇焕与皇太极达成了某种私下的协议。但是无论如何,“纵敌长驱”这个罪名,袁崇焕是跑不掉的。


脸谱化的历史人物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道理每个人都懂,但是到了读史之时,却偏偏有意无意间地忽略了。但凡正面人物,便容不得别人指其半点瑕疵;凡是昏君佞臣,必然是罪大恶极的。

比如陶渊明、欧阳修,因为文采传世,别人如果说此二人为官能力不足,那么其拥趸一定会一拥而上,批得你体无完肤,先正曾深受其害。再如秦桧因为冤杀岳飞之事跪了千年,如果谁敢提及他的状元之才,以及他开始时是主战派,那么起码一个“汉奸”帽子,是没跑的。


至于袁崇焕的军事才能,这里先正想问一句,“兵法云有进无退”这句最能体现袁崇焕气节的话,究竟出自谁家兵法?

寸土必争坚守宁远,只是政治正确,有谁从军事角度分析过其合理性?王在晋真的只是鼠目寸光之辈吗?高第真的就是一个懦弱胆小之徒?

对于袁崇焕其人,在没有其他证据的前提下,先正觉得将其彻底否定,冠之以“汉奸”、“误国”的称号,固然是不对的,但是此人同样达不到民族英雄的高度。袁崇焕的本质,正是他的出身,一介书生罢了。

书生意气,做过不少事情,同样因为纸上谈兵,犯过不少错误,仅此而已。

袁崇焕是一个大英雄,他在满清攻打明朝的时候把满清的军队挡在了山海关外而没有投降,可见他的忠义精神。
历史上的袁崇焕是明朝的一代名将,保家卫国,抵御外族入侵,是连努尔哈赤都忌惮的人,他真的是个大英雄。
历史上袁崇焕虽然是一名保家卫国的英雄将领,但也不是我们所知道的那样毫无瑕疵。他曾经想通过卖粮食来拉拢蒙古,但没想到对方和金国交好,把买来的粮食送给了金国,等于他是间接给了敌国粮食。还有他杀了名将毛文龙,本来有毛文龙在,清军根本没那么越过山海关,但他却因为私人的矛盾杀了毛文龙,所以他并不是什么大公无私的人。说他是英雄也算是英雄,因为他毕竟抗敌有功,但是他是比不上像岳飞那种爱国无私的大英雄。

谁能说说明朝的袁崇焕是怎样的一个人?

说说就行啊,这里不像贴吧那么乱,所有的帖子都夹杂着人身攻击,所以这里讨论问题不错.rn回答一下8
说说袁崇焕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是血。当然这只是一种比喻,事实上,他从来没有吃过草,也没有挤过奶,流过血。
可是的确有人流过血,而且不只是流血。
当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后金铁骑在努尔哈赤的统帅下西服蒙古,东平朝鲜,以区区六万人大败号称四十万的明朝辽东经略使杨镐的部队,陷广宁、克沈阳、下辽阳的时候,大明朝的统治者已经习惯了失败,他们麻木地批着公文:某某总兵放弃地私逃,杀;某某巡抚不屈殉节,追封三级;某某经略使损兵折将,斩首,传首九边……总之,逃了的杀,死了的奖,打的都是死人官司。但是有一天,北京城的大小官员们突然发现面前的公文自己不会处理了——宁前道袁崇焕上报,宁远大捷,杀敌数万,击毙敌人最高统帅努尔哈赤!这种诧异恐怕比我们听见中国队6:0击败巴西队还要让人受不了。头头们所能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令复查,有没有搞错呀你丫的?拿自己脑袋开玩笑?
历史的事实后来大家都知道了:袁崇焕的顶头上司让他撤退,他牛脾气上来了:“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 我的官职是宁前道,宁远就是我葬身之处!结果努尔哈赤十几万百战百胜的大军,愣是攻不下几千人驻守的小小的宁远城,大汗怒了,亲临前线指挥,被红衣大炮打伤,不治而亡。
当大明朝的头头脑脑们终于相信这一切确实不是梦后,那种兴奋劲简直没法说了。天启皇帝大奖功臣,此次大捷,全赖朝中各位爱卿领导有方,寡人重重有赏,钦此!皇帝没有食言,朝中那些连宁远在什么地方都搞不清楚的大员们个个都捞到点油水不说,连魏忠贤一个刚出娘胎的侄孙都封了个伯爵,据说是如果没有魏公公殚精竭虑,运筹帷幄,宁远一战是不可能取得如此大的成绩的——这就是逻辑,打了胜仗是魏公公领导有方,打了败仗是前线指挥官们贯彻方针不力。既然如此,那个小小的宁前道叫什么袁崇焕的,功劳也就是一般般了,赏他个辽东巡抚拉倒(事实上,当时辽东全境几乎都在后金的控制下)——反正这种官没有人敢做,便宜他算了——钦此,大家快谢恩啊!
金庸先生写过一篇《袁崇焕评传》,认为袁崇焕最大的性格特点,就是广东蛮子不要命的倔强,认死了的理,几十头牛都拖不回来。袁崇焕拿身家性命赌来的宁远大捷,成了朝中大员们进身的阶梯。自己仅仅当了个辽东巡抚,他倒是没什么想不通的:辽东巡抚虽然不是什么美差,还随时有性命危险,但总算是方面的负责人——这就有机会来完成自己的理想了。
满清大军铩羽而归,当上了大汗的皇太极和兄弟们总结,认为明军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在于袁崇焕善于守城,所以得出的结论是,要和明军野战。数年后,后金十几万大军再度西进辽西走廊,进攻袁崇焕把守的宁远、锦州。然而这次攻势最后却以在锦州城下野战输给明军告终。从此,明由战略防御进入了战略相持,辽东的恢复已经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了。
可是这个时候,袁崇焕却因为和后金商讨议和的可能被朝廷撤了职。自南宋以来,中国人就耻言议和,仿佛只要谈议和就是秦桧,只要谈抗战就是岳飞似的。事实上,历史没有这么简单。袁崇焕的时代,明朝的问题在于内部,事实上,明朝的灭亡被今天的人认为是财政的破产而非军事的失败:万历初年明朝的正常岁入是四、五百万两左右,可是自从努尔哈赤举兵以来,由此而引发的“三大饷”等加派后来竟征到了二千多万两,如此涸泽而渔,国家怎能不亡?袁崇焕统率的蓟辽军区,就经常搞到没有粮饷的地步,甚至因此发生了士兵哗变。这种情况下如果能用一年二十万两银子换来暂时的喘息机会(何况对方还有相应数目的回赠礼品,事实上这仅仅是一种对方稍占便宜的经济贸易,和南宋的岁币性质是截然不同的。而且迫使皇太极对明朝称臣,把敌对性极强的“后金”国号改成了比较中性的“清”,应该说在外交上还是成功的。),稳定辽东的局势,何必一定要花每年六百万的辽饷(而且这还仅仅只是一个维持费用)?南宋的局面是可战而不战,明末的局面是不可战而战,天下事哪有生拉硬扯的对号入座?因为做的事太超越当时人的思想境界,袁崇焕只好回老家呆着了——尽管还有不少人又凭着宁锦大捷升官发财,但并不妨碍他们在袁崇焕身上踩上几脚。
直到崇祯当了皇帝,才又想起袁崇焕的好处,委任他为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皇帝年轻气盛,问袁崇焕多少时间可以恢复全辽,袁崇焕答道,五年。下来之后,同僚们担心他把话说得太死,五年以后万一没有克服全辽,皇帝责问起来怎么办?可是这个担心是多余的,皇帝连五年时间都没有给他。
崇祯二年十月,皇太极率领满清大军再度入侵,他们不敢碰袁崇焕,绕过辽西走廊,从大安口、遵化一带突破长城防线,直抵京师。袁崇焕帅所部九千骑兵星夜入援北京,在北京城下与满清铁骑大战数场,稍微稳定了战局。就在这个时候,崇祯皇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
在当时的明朝方面的记录和当时老百姓们的街谈巷议中,千夫所指地说袁崇焕是奸细,是叛徒,直到清人编撰《明史》,把满人自己编辑的档案《太宗实录》拿出来参考修订,才算让真相大白于天下,“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骄傲的胜利者可没有替明朝皇帝圆谎的理由。让我们看看这个“奸细”在大明皇帝的黑牢里都做了些什么吧!袁崇焕被皇帝逮捕后,所部官兵大为惊骇,纷纷逃散。袁崇焕却在牢里认认真真的写了一封信,语重心长的劝部将祖大寿、何可刚带部队回来,打退清兵,保卫大明朝的江山,“帝取崇焕狱中手书,往召大寿,乃归命。”天下有过这样的“奸细”吗?
满清兵在以袁崇焕所部为首的各路勤王军的打击下,撤出了长城一线。可是皇帝最终还是没有放过袁崇焕。皇帝有皇帝的考虑:你现在是没有反,但我已经把你抓起来了,放你出去岂不是说我抓错了?崇祯皇帝没有认错的勇气,不但是这个时候,就是他在煤山上吊的时候,他的遗诏里也是说:“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我虽然缺德,惹得老天爷发了火,但这都是大臣们不中用害得我这样的。厚脸皮的皇帝把大明朝灭亡的责任全推到了大臣们的头上,不知道他所谓“诸臣尽亡国之臣”里,有没有算上袁崇焕的一份?而且,现在抓都抓了,脸也撕破了,放出去你不反也得反了。所以,只能是一个“杀”字。于是大明朝中央政府诏告天下说这次满清入寇,纯系袁崇焕勾结所致,并以里通外国、意图谋反等莫须有的罪名寸磔处死了袁崇焕。“寸磔”就是每隔一寸剐上一刀的意思,就是常说的“千刀万剐”。
英雄的悲哀,不在于死,而在于为自己的民族流尽了鲜血,居然被当作这个民族的叛徒。当袁崇焕被押上刑场的时候,他长叹不已,两年前他出关督师前,对皇帝的顾虑,现在不幸都成了事实,“事任既重,为怨实多,诸有利于封疆者,皆不利于此身者也。况图敌之急,敌亦从而间之,是以为边臣甚难”。
刑场外面无数的老百姓在朝他吐口水,在用最恶毒的语言咒骂着他——因为皇帝说他就是叛徒。《明季北略》卷五“逮袁崇焕”是这样记载当时的场景的:“是时百姓怨恨,争[口敢]其肉,皮骨已尽,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所谓活剐者也……百姓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口敢]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刽子语无锡周无瑕曰:‘吾服事诸老爷多矣,未见如袁爷胆之大者’。”胆大是因为无愧,谁能比他更无愧呢?
老百姓吃袁崇焕,并不仅仅只是因为怨恨,毕竟在这个麻木的时代,大多数人还没有觉悟到要把国家民族的利益和自己的感情取向联系在一起的地步。仅仅是因为袁崇焕那莫须有的叛国罪名,使得士大夫们把吃人和仇恨联系在了一起,并竭力为“吃人”而辩护。然而书呆子说得武断了一点——大多数掏银子买人肉的人,恐怕不是出于基于民族感情的仇恨。几年后,崇祯皇帝又剐了一个和国仇家恨没有一点关系的倒霉家伙郑缦,《明季北略》的记载是这样的:“炮声响后,人皆跻足引领,顿高尺许,拥挤之极……归途所见,买生肉为疮疥药料者,遍长安市。二十年前之文章气节,功名显宦,竟与参术甘皮同奏肤功,亦大奇也。”杀人的炮声响后,围观的人都踮着脚尖看希奇。看完了拍拍屁股回家,还嫌不够刺激。一路上热热闹闹都是买人肉回去治病的。这一次修史的书呆子终于兔死狐悲,看不惯了,发了句牢骚——TMD,读了几十年书,居然被人当成人参甘草吃掉了!
吃人是不合法也不合理的,但是吃袁崇焕就合法合理,因为他是“叛徒”。袁崇焕的性命就是巩固皇帝个人尊严和威望的人血馒头。
我们今天已经无法揣度袁崇焕在刑场上曾想过些什么了,但我想他一定想不到,竟然是他的敌人们肯定了他的历史作用,在一百五十年后为他平了反。《明史列传*袁崇焕》评价道:“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岁月啊,你真是会捉弄人,连胜利者的王朝都过去一半了,时间已经长得无法让当事的人去后悔,只能让后人们在异族的铁蹄下去细细品味历史的悲凉了。
袁崇焕的人头是他身上唯一还成形的东西,这倒不是大明王朝特意的恩典。本来皇帝是想把“叛徒”袁崇焕的首级“传首九边”的,就是分别送到边境上的九个重镇如大同、宁夏等地去示众。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他的部下佘先生冒着灭九族的危险偷走了人头,从此北京广渠门外多了一座孤零零的坟丘和一个守墓的家族,这一守,就是十七代人。
袁崇焕是死了,可是历史还在继续。
清朝人给他修了祠堂,解放后毛主席也同意要修葺。但是一九六六年的“史学革命”中,香火不旺的袁祠也在劫难逃。 “革命”精神使然,还仅仅只是挖平了坟丘;听说埋的人头是黄金的,就是挖地三尺了。这本来没有什么奇怪的:能够为魏忠贤建生祠的民族,当然也能够掘袁崇焕身后墓。在冠冕堂皇的幌子下,曾有过多少罪恶啊?!袁崇焕在生前死后都遭到了这样的待遇,不知道他对这个他曾经无限热爱过的民族会不会有一个重新的认识?
又是好多年过去了,袁崇焕的人头又在李敖的《北京法源寺》里当了一回契子,害得李老先生差点得到了诺贝尔文学奖。现在,守了十七代墓的佘家老太太终于也要哭着搬出去了——文物管理部门准备修缮袁祠,对外开放。袁崇焕又要用他的人头冢去换门票,养活几家老小。毕竟是商品经济时代了,要向袁督师表达敬意,不破费一二十块大洋看来是不可能了。
袁崇焕吃的固然不是草,但他挤出来的,恐怕不仅仅是鲁迅先生所言及的奶和血。
可惜的是,墓已经平了,穴已经填了,棺椁也已经挖掉了,虽然我们可以通过种种考证,极为精准的在原来的地方用水泥倒一个,甚至于真的用黄金做一个人头当噱头。
袁崇焕(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字元素,号自如(或,又字自如注1),广东东莞人,广西梧州府藤县籍。明朝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
明朝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任福建邵武知县。 1622年(天启二年),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同年单骑出关考察关外,还京后自请守卫辽东。筑古宁远城今辽宁兴城卫戍。 1626年(天启六年)努尔哈赤攻宁远城,受炮伤而死,袁崇焕升至辽东巡抚,终因不附魏忠贤,被其党所劾去职。熹宗崩,思宗即位,魏忠贤见诛。朝臣纷请召袁崇焕还朝。1628年(崇祯元年)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七月,思宗召见崇焕。崇焕慷慨陈词,计划以五年复辽,并疏陈方略,皇帝大喜,赐崇焕尚方宝剑,在复辽前提下,可以便宜行事。
1629年(崇祯二年)袁崇焕与内阁辅臣钱龙锡谈到平辽事宜,认为文龙“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则杀之”,主张“先从东江做起”,集中精力对付毛文龙。后袁崇焕于7月24日借口阅兵设计文龙,当众宣布毛文龙十二大罪状,以尚方宝剑斩也拥有尚方宝剑的毛文龙于皮岛。
1629年(崇祯二年)十月,发生“己巳之变”,皇太极率十万清兵绕道蒙古,十月戊寅日(12月11日)突破长城喜峰口,攻陷遵化,京师震动而戒严,同时诏令各路兵马勤王。正在山海关附近的袁崇焕部,于十一月辛卯日(12月24日)赶到蓟州,袁崇焕本应将来犯之敌阻挡在蓟州至通州一线,在此展开决战,以确保京城安全。但当他侦察得知敌兵已经越过蓟州向西进发时,只是率兵跟蹑,赶到河西务时,又不顾将领反对,率部前往北京,于十一月丁酉日(12月30日)晚抵达广渠门外,大败清军。袁崇焕如此之举,引起北京城外的戚畹中贵的极度不满,纷纷向朝廷告状:袁崇焕名为入援,却听任敌骑劫掠焚烧民舍,不敢一矢相加,城外戚畹中贵园亭庄舍被敌骑蹂躏殆尽。
这是自明与满洲人交战以来,满洲人第一次直接攻击帝国的心脏、皇帝本人。这样的结果让崇祯如梦方醒,与袁崇焕的豪言壮语形成的这种巨大反差让崇祯想死的心都有了。崇祯对袁崇焕的看法于是急转直下,不仅仅是失望,还有受了欺骗和愚弄后的羞辱与痛恨。
事实也的确如此,“己巳之变”绝对是大明帝国与满洲人交手以来最丢脸的一场战役。
一个爱面子的人,他无论如何都不能容忍臣下对自己的欺骗与愚弄,如果他能容忍,他就不是崇祯帝。当这一切事情被崇祯认定之时,袁崇焕正在走向监狱的路上。
崇祯想起了所有的事情,所有关于袁崇焕的事情。从平台召对后,袁崇焕回到宁远直到被拿下,他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唯一做的一件事就是杀了毛文龙,未收一寸之土,未斩一颗敌人首级。崇祯忽然想起,当袁崇焕杀掉毛文龙后却又为皮岛将士请军饷,而他杀掉毛文龙的罪名居然是糜饷。这如何说得过去?
后金军兵临京师,京城百姓惶恐不安,朝廷议论纷纷,几乎所有大臣都认为袁崇焕有罪。这种认识无疑给崇祯增添了巨大的压力,因为就是他重用的这个有罪的人,也是他,曾不遗余力地满足这个有罪之人的所有要求。
1630年(崇祯三年),崇祯帝以“袁崇焕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疑则斩帅”等罪名“磔”死。当时北京百姓恨之入骨,“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石匮书》)。
袁崇焕死后,世传有佘氏义仆为其收敛骸骨,葬于北京广渠门内广东义园,并从此世代为袁守墓。乾隆帝修订的《明史》也记载“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明史·列传一百四十七·袁崇焕》)
世传皇太极施反间计,捕捉两名明宫太监,然后故意让两人以为听见满清将军之间的耳语,谓袁崇焕与满人有密约,皇太极再放其中一名太监回京。崇祯皇帝中计,以为袁崇焕谋反。但是一些学者(如:金庸,在《碧血剑》后所附《袁崇焕评传》中)倾向于相信崇祯皇帝杀袁崇焕,并非是皇太极的反间计得逞。由于袁崇焕是囚禁审讯半年后才被处死的,不大可能是因一时激愤误杀。事实上,擅杀毛文龙一事,就足以使崇祯皇帝决心杀之。
我觉得袁崇焕是真正的爱国者,并且智勇双全。但他的出现挽救不了大明王朝的危亡,明朝走向覆灭是他无法阻止的历史进程。
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
报朝廷,受猜忌遭屠杀。
袁崇焕满厉害的,至少对付清兵是很厉害的,我觉得他有点像宋朝的岳武穆,都是死在昏庸的皇帝的手上,所谓国有奸臣,将难立功,他一死,明皇朝也跟着就正寝了。
正因为有昏君奸臣,忠臣才能称为忠臣。忠臣也有对立面,不能孤立存在。这是潇水先生的观点,我同意。我认为正是崇祯造就了袁崇焕。

看了《窃明》。袁崇焕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金庸是不是替满奴说话 的。
金人夺取明代江山的事迹,却没有掩盖彻底明代

的城池多是被内奸内应打开城门的,其中还有很多官员的行为

让人疑点重重……比如袁崇焕

袁崇焕是忠是奸,真相已经被掩

盖,但只要经过一番兵棋推演,就会看的清清楚楚21世纪美军

快速反应部队,依仗无数飞机坦克,以及无数的后勤人员,才

能做到24小时内“快速反应”。皇太极没有飞机,他是怎么做

到每当袁崇焕调动兵力,稍稍露出防御缺口,他的兵马总能在

数小时内,甚至是前后脚的出现在兵力缺口处?他又没有qq,

也没有手机,即使奸细当时就在兵力调动现场,等奸细打手机

通知皇太极,后者集结兵力然后用飞机运送也需要时间……



事实是:皇太极的反应时间居然被美军快速反应部队还要快…

…他是怎么做到的?

一次如此,次次如此……那么,既然清兵

能在十六世纪做到如此“快速反应”,为什么两百年后,科技

更先进了,面对寥寥数千八国联军,他们反而做不到了?

除非

明军指挥部里有清人奸细但这还不行,还不够快。

除非这些兵

力调动是双方“事先约定”的,所以准备好的、且等在附近的

清兵,才能适时出现

袁某杀了毛文龙在先,逼反三顺王在后,自己死了数年后,关

宁铁骑全军投清。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一个品格高尚的人物、

一个民族英雄,他的手下居然全都是叛徒,真是出污泥而不染

啊!万绿丛中一点红啊!不知道岳鄂王、文丞相、史阁部的部

下是否也是如此表现!!
  此人为满清内奸,民族败类无疑

!!

袁崇焕先后以私人原因杀害皮岛大帅毛文龙和抗清第一名将满

桂,又帮助满清消除了朝鲜李朝和蒙古林丹大汗的威胁,为满

清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毛文龙在皮岛,日夜袭击满清后方,

对满族聚居区实施焦土政策,为满人最为痛恨之人,却被袁崇

焕杀死。满桂将军是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北京保卫战的真正

指挥者,却被袁崇焕射死在北京城下。蒙古、朝鲜原是中国的

盟友,袁崇焕先后坐致其被满清打败,不发一兵而救。黄太极

国中大饥,几乎亡国,又是袁崇焕偷偷运送粮食给他们,对满

清有存亡继绝的大功。而袁崇焕最大的一次卖国行为,则是崇

祯二年引黄太极直捣北京,并妄图赚开北京城门,帮助满清攻

占北京。虽然袁崇焕最后功败垂成,但这毕竟是八旗铁骑第一

次踏上中原,对满清政权的发展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金庸满遗,袁崇焕庸臣误国的典型
金庸家的老底也不干净,《鹿鼎记》第一章出现的文字狱金庸的祖先查家是首告!!!
其他的2楼都讲了我就不废话了。 唯一补充的是北京之战被袁崇焕遣散的大批勤王军队,不是人数少被后金击溃,就是没有粮草自行溃散。这些士兵后来几乎都加入了农民军。崇祯2年农民军正式开始和明朝正规军打起了阵地战。
袁崇焕活该千刀万刮!!!!
袁崇焕不是汉奸,但捧袁崇焕的就说不太清楚了
关于袁崇焕是否是汉奸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有争论,原因是袁崇焕在他任职期间有许多作为非常可疑,往往被人怀疑为汉奸或者奸细。

袁崇焕被怀疑为汉奸的事情主要有如下9件:

一、牺牲觉华岛换来的“胜利”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在后金粮食紧缺陷于困境之时,袁崇焕抗命不遵,执意不将觉华岛上的大批粮食、物资、辎重、船只撤往后方安全地区,而且还将岛上军民滞留在危险的地方不管不顾,自己龟缩于宁远城内,连事先将觉华岛军民撤入城中的动作都没有,最终导致了觉华岛上数万军民被屠杀,粮食、物资、辎重、船只被洗劫、焚毁一空。而实际上袁大人是早就接到了后金入侵的谍报,所以他有意放弃觉华岛的举措非常可疑。实质上整个过程中是袁大人“丧军无算,掩败为功”。

二、面对空虚的沈阳拒不策应友军和盟友

后金为了打破明朝对其经济和军事封锁圈,攻击朝鲜之时,袁大人再次抗命不遵,在沈阳空虚的情况下,执意不援救朝鲜,拒绝策应东江镇,按兵不动实施“观望养敌”,在朝廷连续两次催促下才敷衍了事,不仅让后金使朝鲜向其屈服,还导致了地处“明、金”中间的蒙古部落对明朝失望和寒心,为最终投靠后金埋下了伏笔,还让东江镇蒙受了损失,失去了朝鲜的提供屯田土地,并被断绝了朝鲜提供的军械和粮饷,使东江镇安置流民、出击后金失去了绝大部分后勤给养,而这些费用将来得由明朝朝廷来承担,给当时已经很拮据的明朝财政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且离散了明朝的盟友,又让后金获得了拓展空间。袁大人一意孤行的态度和造成的恶劣影响是十分可疑的。

四、刻意将明军引入死地

袁崇焕因为“宁锦大战”时不救锦州而遭非议,“暮气难鼓”而辞,其职务由关内的王之臣接任。此时,总督蓟辽的阎鸣泰上疏要求放弃了锦州,而且朝廷中也不少人反对设“宁锦防线”。与此同时,明朝前线将领也对守锦州提出异议,驻守该地的总兵尤世禄称锦州“城池遭雨崩颓,万不可居”(《三朝辽事实录》卷17)要求撤往杏山。驻塔山守将认为塔山不是可守之地,想要“移置别所”
(《三朝辽事实录》卷17)。兵部侍郎霍维华虽然认为锦城不能轻易放弃,根据众将的异议他也不能不总结为:“贼至,则坚壁清野以待。”
在诸多提出放弃锦州的意见中,总督蓟辽的阎鸣泰上疏的力度最强硬,用辞也最为严厉说:“锦州遐僻奥区,原非扼要之地。当日议修已属失策,顷以区区弹丸几致挠动乾坤半壁,虽幸无事,然亦岌岌乎殆矣。窃意今日锦州止可悬为虚著,慎弗狃为实著,止可设为活局,慎弗泥为死局。”《天启七年七月实录》。

其实众多的将领和大臣都认为锦州不可守主要是因为锦州的特殊地形。锦州地处小凌河和大凌河之间,由宁远至锦州时又必须经过塔山、松山、杏山才能到小凌河,如果任何一处被制约,那锦州就和后方断绝联系了,袁崇焕在“宁锦大战”时无法有效增援赵率教,洪承畴在“松锦大战”时救援不了祖大寿都是因为这个地理缺陷。解放战争期间蒋委员长的海陆空绝对优势也在塔山受阻,最终无法增援锦州而吃了败仗。可见锦州实在太不容易增援了,一旦被围困则无法救援,“宁锦大战”时若非毛帅攻打后金重镇辽阳,皇太极是不会那么快撤军的,后来“松锦大战”中明朝军队的失败将提前上演。所以当时的督臣阎鸣泰在评价“宁锦大战”时曰:“虽幸无事,然亦岌岌乎殆矣”,而他主张“锦州止可悬为虚著,慎弗狃为实著,止可设为活局,慎弗泥为死局”。他的断言完全预见到了今后两位将锦州“慎弗狃为实著”最终沦为“死局”之人物的结果,他们分别是袁崇焕、洪承畴~!

在明朝将领和大臣们经过广泛而慎重的讨论,并认真而深刻的总结实战教训以后,锦州守到次年二月终于放弃。应该说此时王之臣放弃锦州而守宁远,既遵从了阎鸣泰的意见,又回到了孙承宗四年成功守辽的路子上。

到了崇祯元年三月,明军已放弃完全锦州、塔山、杏山一带。该年五月十一日,皇太极派阿巴泰、岳托等率兵三千,破坏了锦州、高桥、杏山三城,并毁掉十三山以东台站三十一处,《满文老档》太宗朝第10册记录了这一事件。另有《清太宗本纪》记载:“五月辛未,明人弃锦州。贝勒阿巴泰等率兵三千略其地,隳锦州、杏山、高桥三城,毁十三站以东墩台二十一。”
从后金占领锦州也放弃的举动来看,为了攻打锦州付出了沉重代价的皇太极其实根本不想要锦州,他攻打锦州的目的不过是为了消灭明朝军队和劫掠城池里的粮食而已,这足以说明锦州并不是什么“扼要之地”,阎鸣泰的断言成为了现实。

“宁锦大战”之前,袁崇焕为了锦州这个“非扼要之地”空耗国家财力、牺牲戍边将士,且放弃策应而导致友军重大损失、盟友向敌人妥协已经是罪大恶极了,而袁大人重新上任之时却以“且守且战,且筑且屯”的“守为正著”则可“五年平辽”之荒谬说辞哄骗崇祯,在明朝军队主动放弃锦州回归正确选择以后,又一次在重新在锦州大兴土木,耗费国家极为有限的财力、物力,用银子堆砌锦州这个巨坑,最终导致了“松锦大战”明军在锦州被围点打援的全面失败。袁大人的所作所为是非常值得怀疑的汉奸行为。

五、有意削弱危险的蓟门

天启七年(1627年)林丹汗西迁,召城大战后蓟门外的蒙古部落朵颜束不的部投降后金。崇祯元年(1628年)九月明朝曾作过一次努力拉拢朵颜三十六家但失败了。此时,蓟门外就显得形势就紧张起来了,于是朝中许多大臣都提出蓟门防务紧要,必须切实加强。

可袁大人却在此时调动兵力充实关外,丝毫没有加强蓟镇的意思。《崇祯长编》中有这样的记录:“关内兵五万五千三百四十五员名,关外七万八千三百四十员名。”但到了十二月,关内关外的兵力“关外官兵七万一千余员名,关内官兵四万二百余员名”。所谓“关内”就是蓟镇,所谓“关外”就是辽东镇,蓟、辽设督师就是总领两镇。关内兵减少就是抽调了蓟镇兵力一万多到辽东镇,辽东镇的兵没有增加反而略有减少是因为当时关外已经在搞“清汰”,把老弱的兵卒淘汰掉用关内的精锐来充实,所以没有形成大量“减额”。这个“汰兵减额”的方略是袁大人提出来的,《崇祯实录》中有记载:“冬十月己丑,召廷臣於文华殿,以锦州军哗、袁崇焕请饷疏示;阁臣求允发。上责户部尚书毕自严;又曰:‘崇焕前云汰兵减额,今何仍也’?王在晋曰:‘减汰,当自来岁始’。”由《崇祯实录》的内容可以看出,当时蓟镇的汰兵是袁大人力导的,而且袁大人提前调动了兵力,以蓟镇的精锐充实关外宁锦防线。
事实上若袁大人不大兴土木修建锦州,并增加锦州的驻军,明朝是有时间和财力提高蓟镇防御能力的。而袁大人作为蓟、辽两镇的督师不思增加蓟镇的兵力,却选择了临时抽调宁锦的守军以“增戍关门”的方式“往备顺天”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完全是敷衍的态度,当皇太极真的从遵化入塞之时,在山海关的赵率教仅能带上三五千人去增援,足以说明袁大人这种部署的虚伪。

许多人讨论蓟镇是否属于袁大人直接统辖的问题,其实并不重要,朝廷不是不知道蓟镇薄弱,但兵员和粮饷都优先满足袁大人的锦州了,想加强蓟镇也没有办法,在朝廷资源极为有限的情况下,执行袁大人方略必然导致“厚”锦州而“薄”蓟镇,有了这样的倾斜朝廷上上下下自然有许多人都提出蓟镇应该加强。

但袁大人不是调整方略,而是上疏和危险的蓟镇脱离关系,袁大督师上奏崇祯,曰:“若顺天等处,则听督抚为政,臣不敢越俎而议者也。”
是很卑劣的做法,他的不负责任最终才导致了蓟镇被突破,应该说袁大人“厚”锦州而“薄”蓟镇的方略是一个非常离谱的败笔。

若袁大人不修建众人都反对而之前刚刚放弃且后金占了也不想要的锦州,明朝没有任何理由不加强蓟镇的防御,蓟镇的防御也没有任何理由被削弱,而修锦州以后明朝有限的财力和兵力都耗在锦州了,蓟门自然空虚了。

六、不惜一切的以粮资寇

天启七年(1627年)林丹汗西迁,召城大战后朵颜束不的部就正式降后金。在袁大人督师蓟、辽时已经是崇祯元年(1628年)了,该年崇祯曾作过一次努力拉拢朵颜三十六家,这是崇祯元年九月的事情,但后来失败了。袁大人在次年,崇祯二年(1629年)三月,又提出要给喀喇沁部开马市,要用粮食接济朵颜束不的部,这完全是以粮资寇。

崇祯在袁大人上奏要开马市后认为这是以粮资寇,于是连发诏书斥责曰:“据报西夷市买货物,明是接应东夷,藉寇资盗,岂容听许?”
袁大人抗辩提到蓟门防御但重点却是开马市,袁大人的核心意思是若不开马市“万一夷(喀喇沁)为向导,通奴入犯,祸有不可知者。”同时,袁大人还保证他接济的这些蒙古部落“断不敢诱奴入犯蓟辽”。但崇祯驳回袁大人的上疏,崇祯强调:“西夷通奴,讥防紧要。奏内各夷市买布帛于东,明是接应,何以制奴?着该督抚严行禁止。”可袁大人还是置若罔闻。后来崇祯勉强同意,但告戒袁大人只能以口粮形式接济,不饿死就行了,而且抚赏和剿灭相结合,如果有什么异常直接扑杀掉,而袁大人始终认为他抚赏的蒙古部落“断不敢诱奴入犯蓟辽”,均以抚赏和接济。而不幸的是蓟门外的喀刺泌部不仅为皇太极入塞带路,并且为其筹备粮草。

《明史记事本末补遗》中记载了翰林院编修陈仁锡在宁远的见闻,其中提到朵颜束不的部派出两千人的队伍来宁远买粮食,其中还有四百满人谍哨——“建洲哨在束不的部内计四百余人,不将弓矢”,这不是为后金买粮食还能干什么?这在当时的辽东已经是世人皆知了,陈仁锡提到当时的士绅“宁远武进士王振远、陈国威”等都知道此事,并且要求乘之“卒不及备,可夜掩而杀之”,可此时的袁大人不顾崇祯的斥责,明目张胆的在宁远卖粮食给后金,这是多么恶劣的汉奸行径。谈迁的《国榷》也有如下记载:“朵颜三卫及建虏大饥,三卫夷半入于建虏,束不的求督帅开粜于前屯之南台堡,互市貂参。边臣俱不可,独崇焕许之。盖束不的为建虏积谷,谋犯蓟西,虽有谍报,崇焕不为信。”

综上所述,可以说袁大人是顶着崇祯连续两次驳斥,对所有边臣的反对置若罔闻,还压制要求剿灭为后金采办粮食的谍哨之意见,一意孤行为饥荒中的后金置办粮食,完全不惜一切的以粮资寇,是非常可疑的汉奸行为。

七、断绝东江镇的给养以“配合”后金蚕食明在辽南、辽东的控制区

袁大人申请将东江镇的军饷、粮饷由他来发送,崇祯予以同意,于是袁大人拿到了东江镇的给养,但袁大人非但没有及时拨发给东江镇,反而下令渤海各港口,不得发一舟一船往东江,不得售一米一鱼与东江。与此同时,皇太极发兵猛攻东江镇,到崇祯二年,东江镇在辽南、辽东领土几乎全部丧失,至四月,东江原本在辽东、辽南的数十堡只保有海州、横山、镇江、盖州。

在断绝东江镇的给养以“配合”后金蚕食明在辽南、辽东的控制区后,同年六月,袁大人斩毛帅于双岛。当时一共罗列了十二条罪名,其中最后一条名是:“开镇八年,不能复寸土,观望养敌,十二当斩”,这简直颠倒黑白到极点了,就东江镇现占据的堡和岛不说,这个东江镇原本就是毛帅带领两百余个家丁白手起家的,这个“镇”都是从无到有的,怎么能叫“不能复寸土”?袁大人在崇祯二年三月把粮食用来“资寇”、“养敌”,而转过脸来却把整个东江镇饿得“人皆菜色”,在友军遭受攻击之时袁大人采取“观望”态度,可最后居然还以“观望养敌”的罪名污蔑东江镇,袁大人这种“厚”敌人而“薄”友军、颠倒黑白的汉奸行为显得十分的诡异和可疑。

八、擅杀毛帅而为后金解除西征的后顾之忧

早在广宁失陷以前的1621年,正在练兵的游击毛文龙就受王化贞、熊廷弼派遣深入敌后,联络辽民,以牵制和分散后金的兵力,当时他仅率家丁、军士二百余人,按照许多网友的说法真比李云龙还不如,可后来毛文龙就是用这个班底在敌后策动了声势浩大、风起云涌的反抗运动,被后金视作心腹大患,他所创建的东江镇巍然屹立于敌后,成了牵制后金远途作战的一颗钉子,长期制约着后金南侵的步伐。

天启二年(1622年)八月,毛文龙攻克樱桃涡、涡站。

天启二年(1622年)九月,毛文龙的部队攻克满浦、昌城。

天启二年(1622年)十月,毛文龙部攻克永宁等堡。

天启二年(1622年)十月,毛文龙与后金军在凉马佃大战,双方都付出了重大伤亡。

天启三年(1623年)春,后金反攻旅顺毛文龙部被击溃。

天启三年(1623年)毛文龙不断派人深入后金,进行“煽惑”,致使大批辽民“叛去”,投向明朝。后金的许多贝勒大臣都认为:“毛文龙之患,当速灭耳!文龙一日不灭,则奸叛一日不息,良民一日不宁。”

天启四年(1624年)四月,毛文龙沿鸭绿江秘密北上,进入长白山区,在高岭、沙松牌大战中大败后金,后金仅军官就有16人被俘。

天启四年(1624年)七月,毛文龙又于把骨寨、骨皮宏、分水岭三场大战,三战三胜。

天启五年(1625年),海州(辽宁海城)所属张屯的汉人秘密联络明将毛文龙派兵,袭击本屯的满人(《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4,8页),同时在这一年,镇江、凤城、岫岩、长岛、双山、平顶山、海州、鞍山、首山、彰义等十余处掀起了反抗后金的武装斗争。

天启六年(1626年)努尔哈赤攻宁远时毛文龙袭击永宁,后金被迫回师。

天启六年(1626年)宁远之战后努儿哈赤于四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毛文龙随即进攻鞍山,因后方吃紧努尔哈赤被迫回师。

天启七年(1627年)正月至四月,后金以空虚沈阳为代价精锐尽出,以重兵对毛文龙的东江镇和朝鲜发动了“丁卯之役”,毛文龙奋起反抗在铁山、瓶山、昌城、鸭绿江取得的“五战而五胜”,但终因袁大人两次抗命、拒绝策应、最终敷衍了事而贻误了抄袭沈阳的战机,致使关宁军在四个月的时间里未能有效策应朝鲜和东江镇,导致朝鲜和后金结为“兄弟之盟”,毛帅被朝鲜驱逐而退守皮岛。

天启七年(1627年)六月,皇太极攻“宁、锦”时毛文龙袭击昌城、辽阳,迫使了后金再次回师。袁大人在“宁锦大战”以后还特为毛帅请功:“孰知毛文龙径袭辽阳,旋兵相应,使非毛帅捣虚,锦宁又受敌矣!毛帅虽被创兵折,然数年牵制之功,此为最烈!”
(《三朝辽事实录》卷十八,天启七年八月,辽东巡抚袁崇焕奏言;《两朝从信录》卷三十一,天启七年八月,辽东巡抚袁崇焕上言。)

毛文龙象一颗钉子死死的牵制住后金的尾巴,致使其不能远距离、长时间的在外作战,后金数次想根除毛文龙都没有成功,但他却死在了袁大人的手里,让后金能远征林丹汗以及绕道千里长期袭扰关内。以前,每次后金主力出动毛文龙都会率领东江镇乘势出击捣其后方,一旦没有了东江镇这个牵制,后金则可长途奔袭,进行远距离长期的在外作战。所以,皇太极在毛帅于崇祯二年(1629年)六月五日于双岛被杀的七天以后,即可宣布“整旅西征”,并且让蓟门外的蒙古部落马上赶造船只,准备用其在老哈河转运粮食随大军沿河入塞,这个部署在六月之前还没有,而这即是将入塞的地点确定为蓟门的标志。

袁大人先削弱蓟镇的兵力,把重兵放在锦州使关内兵力空虚,再开马市为后金南侵准备好粮草,最后杀了毛帅毁了东江镇解决了后金的后顾之忧,这一系列举措亲手促成了后金首次从蓟门入塞,将他自己苦心经营的“宁锦防线”彻底的变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马其诺防线”。而后金不仅于崇祯二年(1629年)绕道蒙古入塞,而后还有1634年、1636年、1638年、1642年四次绕道蒙古入塞,而这其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是毛帅被戮、东江瓦解,这种自毁长城的汉奸行为非常值得怀疑。

十、蓟西防御战中不可思议的失败

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二十七日,皇太极由遵化附近入塞。次日,山海关得警赵率教驰援遵化,但由于袁大人对皇太极的举动丝毫没有准备,且有故意防空蓟门之嫌,所以山海关的兵力并不多,赵率教只带领了三五千人赶赴遵化。

十一月初二至袁大人才从宁远赶到前屯营,得报后金已经在围攻遵化了。十一月初四,袁大人率兵到山海关,此时赵率教战死于三屯营。十一月初五,袁崇焕率军入蓟,并以周文郁为掌旗官,周文郁曾是孙承宗身边的人,他以第一人称“余”所写《辽西入卫纪事》是描述“己巳之变”的一篇纪实,其中有许多第一手资料,通过里面的记录能印证一些关键问题。十一月初六,袁大人到了永平,此时遵化已于十一月初三陷落,由袁大人之“汰兵方略”裁撤下来的汰兵打开城门,巡抚王元雅死。袁大人于榛子镇接到崇祯圣旨,得调度指挥各镇援兵之权,这个情节也很重要,为蓟辽总督刘策洗清了不小的冤情,因为后来的解读多说刘策不会用兵,才导致蓟西失守且还冤枉了袁大人……

十一月初九,袁大人到了蓟州顺天府。十一月初十,袁大人上疏崇祯,曰:“入蓟州稍息士马,细侦形势,严备拨哨,力为奋截,必不令敌越蓟西”。(《明实录》十一月丙申)其中这个“必不令敌越蓟西”是袁大人继“五年平辽”、“断不敢诱奴入犯蓟辽”后又一经典……

袁大人上疏后便开始部署蓟州防御。此时,蓟辽总督刘策和各路兵马汇集蓟州。蓟辽总督刘策驻地是在密云,昌平总兵尤世威原来是驻守昌平的,十一月初九,刘策率军援守蓟州,尤世威而防通州蓟州两地之间。但袁大人却将兵力分散布防于蓟西各地,他令刘策回守密云,命尤世威回防昌平,许多史料都记载了袁大人这个部署:

“保定总督刘策兵亦至,令其守密云。”崇祯二年十一月已丑《怀宗实录》

“保定总督刘策兵亦至,令还守密云。”崇祯二年十一月已丑《崇祯实录》

“令刘策着还镇,调度诸将,分信防守密云。”《崇祯长编》
朝野对袁崇焕战守布置非议甚多,孙承宗更指出集中兵力紧守蓟州三河一线为要务,否则敌人越蓟州三河则可直扑北京。事实证明,由于保定兵和昌平兵的远去,蓟州防备兵力严重不足,连起码的侦防也做不到,结果皇太极轻易越过蓟州直趋北京,袁大人直到十一月初十四才发觉方提兵追赶,被朝庭寄与厚望的蓟西防线竟不经一战便完全失效。

袁大人的掌旗官周文郁所写的《辽西入卫纪事》中提到了此事:

“十三日,侵晨,报奴全军过石门驿,公令马步兵尽出城外列营。营甫定,有奴骑二百余,分四队扎我军之东南,相持两时,并不件贼大兵。公令我发炮,贼闻炮即四队排为一字,忽退去。竟日无一骑复至,使我欲战而无可战。

十四日,乃探奴大队潜越蓟西矣,公即督辽将士西追……”

需要强调的是这个防御战是袁大人豪言壮语下开打的,而地形又对袁大人有利。蓟州,古属幽燕,亦称渔阳,历史悠久,上溯周商:燕山北靠,渤海南望,地“扼东北入京之要冲,控中原与坝上之险塞”,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畿东锁钥”之称。蓟县西有盘山、南有湖泊、东北方向有九龙山和八仙山,因为这么多天堑中留出的通道如同一道往来必经的门户而故称蓟门,自古设置兵镇和关城,是北京东北的要冲。可袁大人在这个地方都没有堵住后金军,而且是不战就任其越过,自己第二天才发现,那可真叫“无能”啊,难怪后金鞑子喜欢这样的“英雄”了……

袁大人自己保证“必不令敌越蓟西”而又分散明朝已经聚集的兵力,导致后金军不战而“潜越蓟西”,浪费了这么一个决好的堵截机会,让后金军顺利的直扑北京而去,这确实十分值得怀疑。

总结:

在了解了袁大人如此众多的疑似汉奸的作为以后,我们不禁要怀疑,袁大人到底居心何在?若袁大人是汉奸那一切都有了合理的解释;若袁大人不是汉奸,那他在怀揣一颗“忠君报国”的“赤子之心”时还干下了这么多汉奸勾当,那他可真算得上是天字第一号的蠢材,这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

但在事实面前,虽然我们有理由怀疑袁大人有可能是汉奸,虽然他要愚蠢到几乎不可能的地步简直匪夷所思,但经过客观冷静的分析他应该不是汉奸,而确实是一个难得的蠢材。

在刚才我们分析大汉奸刘爱塔的时候,他在那封被错归为毛帅与后金通书的信函中:“遂以毛总兵官蓄意叛逆,即密告袁都司杀之。”一语证明了袁大人不是汉奸,否则何苦用奸细去诬告毛帅?所以,在客观冷静的思考以后,应该得出袁大人只不过是一蠢材而已,并非汉奸的结论。

这个虚构的“冤案”就是要说明朝是个“黑暗腐朽”的王朝,所以才出了“冤枉”袁大人的“冤案”,满清御用文人为此还不惜捏造“反间计”来显示真有“冤情”,而实际上袁大人的每一条罪名都是真切成立的。袁大人被凌迟的罪名在《崇祯长编》里记载得很详细:“谕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命刑部会官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岁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崇祯长编》卷三十七,崇祯三年八月癸亥,汪楫本)

其中把袁大人出关以后为后金张罗的一切都包括进去了,但就是没有“通敌”、“谋叛”等字样,丝毫没有提及那个虚构的“反间计”足以说明那个“反间计”是满清御用文人胡诌的。

明朝是一个胸襟开阔的帝国,有着远大的志向和惊人的成就,是中华文明的正朔,所以才有那么多满清御用文人用各种卑劣的手段予以诋毁,以达他们标榜满清才是天命所归的目的。

虽然袁大人不是汉奸,但他那子虚乌有的“冤案”和“光环”却是别有用心之人用来诋毁中华文明正朔的一块砖头,挺袁的人,想想你们到底是在干什么?把这样一个满清御用文人用伪史和谎言装点出来的人作为中华民族的“英雄”来推崇实质上是对整个民族的亵渎和挑衅~!
会打仗的人、民族英雄 金庸不会替建虏说话的 但是 他写的有些夸张 例如广渠门之战 , 但是大部分都是史实 LS的全是白话 如果LZ愿意 我可以一一反驳

拨开历史迷雾,在历史上真实的袁崇焕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上袁崇焕惨死,但袁崇焕确实是一位实打实的英雄,他一腔热血,报效明朝,虽然最终明朝还是灭亡,但我们不以成败论英雄,他落得如此结局,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他的性格有关。

宁远大捷,生名鹊起

袁崇焕,出生在小县城,考中进士,当了一名文官,在努尔哈赤时代,袁崇焕弃文从武,宁远大捷奠定了袁崇焕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他取代了兵部尚书王之臣的职位同时还是手握尚方宝剑的蓟辽督师。袁崇焕凭借自己的本事成为了大明王朝的救世主。

崇祯即位,委以重任

朝堂有结党营私的臣子,民间有流寇,这就是崇祯眼中衰败不堪的天下,他对袁崇焕报以了极大希望,想要光复明朝。而袁崇焕也信心满满:只需五年就能够恢复整个辽东。

一心想中兴大明的崇祯,自然欢喜,不仅给予了袁崇焕权力财力,还有大部分的兵力支持。但是最终却是辽东寸土未复,皇太极率领后金杀到了紫禁城下。崇祯对袁崇焕第一次感到失望。

努尔哈赤亡,袁崇焕私自议和


努尔哈赤死亡,袁崇焕派人去后金吊孝,众臣一片哗然。此时的崇祯心思也不难猜到。皇太极缓兵之计,提出了议和。袁崇焕没有拒绝,他也想要拖延时间,修建锦州城。而袁崇焕的缓兵之计却是他私自决定的,此时的崇祯却是一直要求袁崇焕主动出击后金的。他的按兵不动,导致崇祯对袁崇焕第二次感到失望,甚至是有了戒心。

行事鲁莽,杀了毛文龙

尽管毛文龙贪功,霸道,难于控制,但他的存在还是对于牵制清兵有一定的作用。毛文龙死后,明朝痛失大片领地,从鸭绿江到旅顺的主要城镇以及属国朝鲜,都先后被后金占领。

皇太极进入中原,崇祯失望透顶

崇祯三年,皇太极率精骑十万成功进入中原。在遵化被攻占之后,袁崇焕才急忙赶来救援,虽然袁崇焕赶到京城,赶走了皇太极大军,保驾成功,但崇祯已经对他失望透顶:袁崇焕通敌谋反被捕,余者不问。被下了大狱。

袁崇焕是唯一一个在野战中能够击败清朝的将领。政治斗争和自身性格的问题,是他悲惨结局的原因。

袁崇焕是一个民族英雄。


袁崇焕是明朝末年的 辽督师,生于万历十二年,死于崇祯三年,时年四十六岁。


袁崇焕年少之时,国家腐朽衰败,袁崇焕好读兵书,学习救国之道,中进士后任职福建邵武知县,虽然是一介文官,但袁崇焕仍然关心着东北边境的战况,满心热切,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投笔从戎,奔赴战场,用实际行动为国效力。


后来,袁崇焕成功成为一名武将。
他任兵部职方主事,镇守山海关,出言: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恢复锦州、鼓励百姓生产、整肃军队、为提高军队战斗力而不懈努力。天启六年,努尔哈赤率十三万军队围攻宁远,袁崇焕血书誓师,“将士咸请死效命”,袁崇焕杀牛马、置白银犒赏士兵,退缩者杀无赦,在袁崇焕恩威并重的攻击下,众军队士气大涨,在袁崇焕的带领下,开火鸣炮,成功击退金军,努尔哈赤在返途中病重,卒。

宁远一战,奠定了袁崇焕的军事地位。
宁远一战完胜,袁崇焕官升辽东巡抚,在任职期间,袁崇焕修整军队,天启七年五月,皇太极率军攻打锦州,此时,袁崇焕的主力军都在宁远,锦州守军请求袁崇焕派兵支援,但袁崇焕认为:

宁远不固,则山海必震,此天下安危所系。

袁崇焕看出皇太极的目的就是宁远,所以坚守宁远不动摇,派骑兵四千到清军后方攻击,果然,皇太极攻锦州失败,转攻宁远,但宁远已万事俱备,只欠敌军。

在袁崇焕的精华布置下,皇太极损失惨重,灰溜溜的跑了。
宁远、锦州两战大捷,靠的不只是他的智慧和才能,还有他的民族气节和一颗爱国爱民的心。

所以,我认为袁崇焕是真正的民族英雄。
袁崇焕个人简介

袁崇焕,字元素,祖籍广西藤县,生于东莞。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邵武知县。为人慷慨负胆略,好谈兵。遇老校退卒,辄与论塞上事,晓其厄塞情形,以边才自许。

对袁崇焕点评

此段记载袁崇焕平生行事豪气且有勇有谋,特别喜欢讨论兵法,觉得自己的边关才能非常不错。有些书生志气,未曾带兵,却自我评价有守边之才。

英雄的历史悲剧如此相似

历史上每个朝代大厦将倾前,总要出一两个挽狂澜于既倒的英雄,而往往由于英雄手握重兵,功高震主,如不善于揣摩皇帝的心思,保持与皇帝的良性互动,注定成为悲剧英雄。明朝末年抗清屡立战功的广东人袁崇焕就是这样的人。

个人观点

我认为袁崇焕在抗击后金奴尔哈赤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确,也打了很多胜仗,比如”宁远大捷”、“宁锦大捷”,还因得罪魏忠贤被魏撸官,直到崇祯二次启用。崇祯将袁崇焕封为辽东最高长官,这也成了袁崇焕膨胀的必要条件,同时有很多做法不汇报朝廷。

很有争议的袁崇焕杀毛文龙一事就是如此。毛虽说有错该杀,但占据皮岛镇守东江多年,对于牵制后金有很大作用。袁杀毛属于先斩后奏。袁崇焕杀毛后又掌握不了毛手下军队,又上疏曾崇祯增加军饷(本来吃空饷是袁杀毛的罪状之一),总之是自己坑了自己。

袁崇焕提兵解奴尔哈赤围困北京后,提出其所带边兵进北京城休整,更引起了皇帝和敌对大臣的不满。更给了崇祯杀他的理由。袁崇焕在辽东还与后金发展贸易,曾于奴尔哈赤议和,反反复复,不得不令人生疑。袁带边兵欲进北京城,而强敌后金兵临城下,谁也不知道袁崇焕是否与后金里迎外合了。所以,被崇祯杀掉也就不难理解了,故袁崇焕的事迹争议了几百年。

明朝的灭亡归根结底其实在崇祯的身上,是在明朝的财政枯竭上,在于崇祯朝将所有的财政压力都放在土里刨食的农民身上。
当时中国的GDP占全世界55%左右,那时候西方国家在经济上,西方各国的股份制公司纷纷建立了起来,如英国的冒险商公司、东印度公司,法国和荷兰的东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等。这些公司还负有特殊的政治、军事职责,实际上都是西欧各国对外进行侵略扩张、殖民掠夺的工具,它们的活动推动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
你说明末富吗?富!但是有钱人不收税,导致财政枯竭,逼着老百姓造反。而崇祯砍掉了东厂,取消了商税,矿税等等。
明亡不是亡在满清手中,是亡在以东南沿海盐商走私商人为代表的东林党手中。徽商出状元,他们是怎么做的?所有人都去念书,有读书才能的考科举,没有读书才能的去经商。以商业为后盾,以盐利为手段,拉拢江南官员,整个江南全被官商把持。魏忠贤活着的时候到处搜刮钱财,他很贪,但最少他不向刮不出油水的贫困百姓伸手。
袁崇焕到底冤不冤,其实一点关系都没有,他活着,也只是抗拒满清,对于当时的大明朝来说,满清无论是兵力还是造成的危害,只是牛背上的跳蚤。但是袁崇焕做了什么呢?正常年份,明朝一年收入400万两白银,关宁防线一年就要消耗500多万两银子。然而,明朝前后二十余年,花费上亿两白银打造的宁锦防线不但没起到挡住敌人的作用,反而成了压垮明朝经济的包袱。
事实的真相就是,因为东林党代表的盐商、官商集团,挖国家经济的墙角,导致整个国家经济危机,崇祯重用东林党,废除商税矿税,逼穷人掏钱,为了填补袁崇焕弄出的马奇诺防线。而马奇诺防线一点用都没有。最后崇祯杀了袁崇焕。至于袁崇焕是个什么样的人……无所谓了。他对历史对明朝来说,就是压垮大明经济的最后一根稻草。
袁崇焕谈不上是什么民族英雄,就是一个眼高手低、志大才疏的家伙,所谓的宁远大捷,其实是满桂斩首二百余,功劳被袁崇焕拿走了大半,正因为满桂当时不服气,所以后来才在京城以冷箭射伤满桂,导致满桂阵亡。
五年平辽的牛皮吹破了,就企图通过议和来达到“平辽”的目的,为了议和,擅杀毛文龙,导致了己巳之变和吴桥兵变,这两件事都是对明朝的致命打击。
袁崇焕守城中庸,进攻不行,就是一个打嘴炮的家伙。更加可恶的是,关宁军都变成了他的私人军队了,皇帝都指挥不动了,这点从袁崇焕下狱之后,祖大寿跑了就能看得出来。
勾结后金卖国谈不上,但他做的都是蠢事。
文章标题: 袁崇焕本质是什么样的人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09610.html
文章标签:的人  本质  袁崇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