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6-09 03:58:4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1次
主要还是因为明英宗民心善存,一心顺着孙太后,孙太后却导向了石亨等人的势力,没有维护明英宗。夺门之变成功的很大因素是的到孙太后的首肯,有了他的支持就变得名正言顺,很多的大臣都跟随着孙太后倒向了石亨的势力。
孙太后在朝中很有威望,很多人都信服孙太后,有了孙太后的支持就有了政治上的优势。当时在北京保卫战时,紧急立朱祁钰为皇太弟的策略就是她同众大臣商议的结果,之后朱祁钰立了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她肯定也是很不满意的,在她这种传统礼教影响一辈子的人眼里,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盗取皇位行为。
石亨自恃有功于国的石将军并不把新皇帝放在眼里,为了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就勾结一帮对新朝不满的人,如都督张軏(yuè)、太监曹吉祥、左都御史徐有贞等人。他们结成利益小团体,伺机而动时机终于到来,迎接被软禁的太上皇朱祁镇复位。
但是在朱祁镇复辟後,于谦以谋逆的罪名被处死,而所有曾助朱祁镇夺回帝位的功臣,如石亨、张軏与曹吉祥等人都被封为大官,当中,都在朝中横行霸道,到了曹吉祥受宠的后期,更发生了曹吉祥企图弑位的曹石之变。政权逐渐陷入混乱,各个派别文官相互争斗,一些官吏在激烈的派别斗争中遭到贬斥,武官的地位逐步低下,政治也继续腐败和混乱下去。
夺门之变之所以能够发生,其原因有二,第一个原因明代宗朱祁钰根本不信任于谦;第二个原因于谦只想为大明效忠,没有意愿去防范夺门之变的发生。
一、于谦不被朱祁钰信任。
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被瓦剌军生擒,明英宗朱祁镇是大明王朝的龙头老大,现在明朝老大没了,大明王朝可以说是危在旦夕,于谦身为明朝朝臣,临危受命,力挽狂澜。也是因为于谦的缘故朱祁钰才能成为大明皇帝。
朱祁钰表面跟于谦哥俩好,实质上他一直防范于谦夺取他的皇位,毕竟那时候的于谦要兵权有兵权,要威望有威望,只要他一句话大明就由姓朱改姓于。他有任何事第一时间找的是武将石亨,如果他不找石亨而是找于谦的话,根本不可能发生夺门之变,朱祁钰最怕的事情就是于谦手掌兵权,趁其病重,夺了大明江山。
二、于谦未曾防范夺门之变的发生,他想的是大明江山如何稳固如初。
大明王朝,国之将倾之时,于谦想的是如何拯救大明的江山,朱祁镇被擒,国不可一日无君,他极力推举朱祁钰为新君,而且还称朱祁镇为太上皇。等战乱平息以后,他想的是如何辅助君王整顿朝纲,就算朱祁钰是皇帝,在其重病之时他想的是为国家选出新的储君,而且还是朱祁镇的儿子为储君。
朱祁钰重病的时候,他已经把所有事都跟其他同僚商量好了,朱祁镇为太上皇,如果朱祁钰病故,那就让朱祁镇的儿子当皇帝。此时的他并没有想到石亨等人会拥护朱祁镇重新坐上皇位,而且他也从来没有想过,去防范夺门之变的发生。
很简单,因为原本朱祁钰的皇帝之名在他哥哥朱祁镇回来之后就不正了。
土木堡之变时,朱祁镇被俘,明朝形势危急。国不可一日无君,才匆忙让他弟弟朱祁钰继位。等到后来朱祁镇回来了,朱祁钰贪恋帝位,还想立自己的儿子做太子,彻底把皇位从他哥哥那一脉抢过来。然而,此时不少朝廷大臣都认为这件事名不成,位不顺。既然朱祁镇已经回来了,皇位应当回到他以及其子孙手上。这一点为夺门之变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其次,这次行动是在深夜,雷厉风行,时间选得好。朱祁钰那时候还病重,根本无心顾暇此时的情况。在短短几个时辰之内,夺门之变就完成了。留给朱祁钰反应的机会和时间不多。最重要还是我上文所说的,朱祁镇的皇帝位是正的,所以打这个旗号进行的夺门之变十分顺利,无人阻挠,号召力也十分之强。
只可惜了于谦等忠臣,本来已经拟好了让朱祁镇儿子继位的奏折,但是因为还没呈上去,被朱祁镇以谋反罪处死。
明英宗朱祁镇“夺门之变”之所以成功,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在回答问题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何为“夺门之变”?
“土木堡之变”与“夺门之变”
说到“夺门之变”就不得不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作为明王朝名正言顺的皇帝,他又为何要“夺门复辟”?根源就在“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
正统十四年前后,瓦剌太师也先多次率领蒙古军队南下劫掠,明王朝边民苦不堪言。正统十四年,明英宗在宠宦王振的撺掇下带着二十万大军御驾亲征,企图与蒙古人决一雌雄、彻底解决边患。可明军还没和蒙古人接上火就接到密报:瓦剌已经做好准备、只等明英宗入彀。明英宗和王振根本就不是带兵打仗的料,接下来战略、战术失误频出,非但没有寻找战机、主动出击,反而选择了回师撤退。
结果,二十万明军居然让蒙古人追着屁股打,撤退至土木堡附近时,明军又遭瓦剌军袭击,损失过半!土木堡一役,明英宗也成了蒙古人的俘虏……也先见明王朝皇帝被俘喜出望外,立即吧啦起了自己的小算盘,盘算着如何用这位俘虏皇帝换取最大的政治经济利益!与此同时,明王朝的文武臣工们也在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为了彻底断绝瓦剌的要挟企图,孙太后最终接纳了于谦等人的建议,立时任郕王朱祁钰为皇帝并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
太上皇回京、被囚南宫
明王朝此举一出,明英宗瞬时失去了原本的“奇货”价值,成了也先手中“烫手的山芋”!非但换不了自己想要的利益,还得花大价钱养着明英宗,这笔买卖怎么算也是不划算!也先也不傻,在权衡利弊之后,瓦剌居然主动将明英宗礼送回了北京城!景泰帝朱祁钰这下慌了,皇帝老哥回来了,自己算什么?皇帝?“皇太弟”?亦或还是郕王?除了皇帝,景泰帝显然哪一个也不想选!
最终,景泰帝选择了冷处理,不冷不热地接回了明英宗,仍然尊这位同父异母的长兄为太上皇,丝毫不提逊位还政之事。与此同时,景泰帝将太上皇明英宗安置在了南宫。名为安置,实际上就是幽禁!景泰帝甚至让人将南宫大门封死、周围树木砍光,断绝明英宗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在一切搞定之后,景泰帝又打起了易储的主意。
在孙太后干预下,景泰帝即位之初认可了明英宗皇太子、即后来的明宪宗朱见深的皇储地位。在地位稳固之后,景泰帝显然不愿意了,他想传位给自己的亲儿子!为了易储,景泰帝甚至不惜干起了行贿大臣的勾当,最终把自己的亲儿子朱见济推上了储位。可这位皇子根本无福消受,不久便夭折了……
夺门之变
景泰八年,景泰帝病入膏肓。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出于自身利益考量,趁景泰帝病重,硬生生撞开了南宫大门,放出了被幽禁的明英宗,一场复辟政变就这样发生了,明英宗重登皇位,史称“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为何能够成功?
明英宗被幽禁南宫近八年、与世隔绝,为何却能轻而易举复辟夺位呢?个人认为,大致有这么几个原因:
景泰帝病入膏肓
“夺门之变”发生时,有一个最大的前提,那就是景泰帝病重、无法理政,平叛恐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石亨、徐有贞、曹吉祥恰恰就是看到了这一点,才看到了发动政变的机会!如果景泰帝身体康健,很可能“夺门之变”就不会发生了。
新太子夭折,景泰帝绝嗣
景泰帝费尽心机废掉了侄子朱见深,把自己的亲儿子朱见济推上了储位。只可惜,朱见济根本无福消受,不久便夭折了,而这位朱见济是景泰帝唯一的亲儿子!在朱见济死后,根据《皇明祖训》确立的皇位传承原则,继承皇位的依然是被废的皇太子朱见深,也就是后来的明宪宗。换言之,即便没有“夺门之变”,除非景泰帝再生出一个儿子来,否则新皇帝只能是明英宗的亲儿子!
以景泰帝彼时的身体状况,难度颇大。这就是为什么明英宗复辟后无人反对,甚至连于谦等人都选择保持沉默的原因所在。为什么?一旦明英宗被杀、景泰帝再缓不过来,明宪宗即位之后,平定“夺门之变”的功臣瞬间便成了诛杀皇帝亲生父亲之人,等待他们的将是什么,不言而喻!
明英宗名正言顺
“夺门之变”虽然是一场赤裸裸的政变,但是明英宗却不同于历朝历代发动夺位政变的篡位者、野心家,他原本就是明王朝合法的皇帝,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嫡长子!反倒是景泰帝却没有那么名正言顺。这就注定了明英宗复辟不会遭到太多非议,更加不会引发“正统性之争”,因为他本就是皇帝。只要不损害到大部分人的切身利益,根本没有谁会激烈反对。
景泰帝的妇人之仁
平心而论,景泰帝在位八年,早期或许有逼不得已,在地位稳固之后,让明英宗“暴毙”还是可以做得到的。但是,景泰帝并没有。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景泰帝充满妇人之仁的这一举动都给自己埋下了祸根。如果明英宗不在了,石亨、徐有贞、曹吉祥拿谁当幌子都是赤裸裸的谋逆,不是吗?
石亨、徐有贞、曹吉祥分属三大集团
细心者想必都会发现,发动“夺门之变”的这三人,石亨是军、徐有贞是政、曹吉祥是宦,他们代表了明王朝的三股政治势力,虽然这三人并没有完全控制三大集团,但是党羽依然不少。军政宦合流,这是明王朝历史上的第一次!明王朝原本玩的就是军、政、宦相互牵制,搞得就是权力平衡。这三股势力合流了,重病之中的景泰帝也回天乏术,只能接受既成事实。
孙太后的支持
众所周知,“土木堡之变”后景泰帝之所以能够顺利即位,孙太后的态度举足轻重。正史记载她是明英宗的生母,野史传闻明英宗是她与明宣宗合伙抱养的明宣宗与宫女所生之子。但无论是哪种情况,孙太后与明英宗的关系显然比与景泰帝亲近得多。让景泰帝即位是出于公心,不得已而为之。明英宗复辟了,孙太后自然不可能再支持景泰帝!景泰帝当皇帝,平白无故多出来另一位皇太后吴氏,孙太后本就非常不爽,为了自己独一无二的皇太后身份,孙太后也必须支持明英宗复辟!
全站搜索